苏教版初一语文下册《文言文阅读》知识梳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七年级语文下册《文言文阅读》知识梳理
文言文重在文言基础知识的积累,应熟记课本中的注释及文中的关键词,在此基础上整理文言词句的特殊用法,如通假字、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特殊句式。
这些知识的复习可以以课文为单位梳理。
下面为大家梳理课内文言知识、课内外文言文对比阅读方法、课外文言文阅读方法。
一、课内文言积累
《孙权劝学》
1.文章中心概括
本文记叙了吕蒙在孙权的劝说下“乃始就学”,之后其才略很快有了惊人长进的故事,突出了学习的重要性,勉励人们要努力学习,并告诉人们不要以一成不变的眼光看待他人。
2.写作特点
(1)详略得当的叙述安排。
文章重点写了孙权劝学的过程及劝学的结果,对于吕蒙的具体学习过程则一笔带过。
先写孙权劝说吕蒙要努力学习,然后通过鲁肃赞学从侧面表现吕蒙学习成果的显著。
这样写既节省了笔墨,又很好地突出了文章的主题。
(2)运用侧面烘托和对比手法表现人物。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鲁肃正是一个庐山之外的旁观者,吕蒙读书的功效正是通过鲁肃的话侧面展示出来的,他的惊叹衬托了吕蒙今非昔比的事实。
鲁肃话中的“吴下阿蒙”又将吕蒙的现在与过去进行了纵向的对比,突出了吕蒙的“变”,从而写出孙权劝学和吕蒙就学的效果。
(3)言简义丰的语言描写。
白描式的语言描写,既表现出人物的态度、性格、心理,又交代故事的起因、结果,精彩至极。
看似简单的闲笔,却是匠心独运之所在。
3.文言文基础知识和理解运用
(1)通假字
①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邪”通“耶”,表反问语气,相当于“吗”
②卿今当涂掌事“涂”通“途”,掌事
(2)古今异义
①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
邪
..
(孤)古义:古时王侯自称今义:孤独
(治)古义:研究今义:治理
(博士)古义:专掌经学传授的学官今义:学位的最高一种
②但.当涉猎
古义:只,仅仅今义:但是
耳
③见往事
...
(见)古义:了解今义:看到,看见
(往事)古义:历史今义:过去的事情
④自以为大.有所益
古义:很今义:大小
⑤蒙乃始就.学
古义:从事今义:连词
⑤及.鲁肃过.寻阳
(及)古义:到了……的时候今义:以及
(过)古义:到今义:经过
⑤即更.刮目相
古义:重新今义:程度副词,更加
(3)一词多义
①当:但当.涉猎(助动词,应当)
当.涂掌事(动词:掌管)
②见:见.往事耳(了解)
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认清)
②以:蒙辞以.军中多务(介词,用)
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认清)
自以.为大有所益(认为)
(4)词类活用
名词作动词
蒙辞.以军中多务
辞:原意为借口,文中指推辞
(5)重要句子翻译
①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
译文:你现在当权掌管政事,不可以不学习!
②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译文:我难道是想要你研究儒家经典成为博士的吗?
③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译文:只是应当粗略地阅读,了解历史罢了。
④卿言多务,孰若孤?
译文:你说军中事务繁多,又有谁能比得上我呢?
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
译文:我经常读书,(我)自认为(读书对我)有很大的好处。
⑥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
译文:你现在的才干和谋略,不再是以前那个吴下阿蒙了!
⑦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译文:读书人分别多日,就要用新的眼光来看待,长兄怎么认清事物这么晚啊!
⑧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译文:于是鲁肃拜见吕蒙的母亲,与吕蒙结为朋友才分别。
(6)问题探究
①说明文中三个人物的身份,并根据文意,说说各自的性格特点。
答:孙权:三国时吴国国君,对部下既严格要求,又能循循善诱,耐心教导。
吕蒙:吴国名将,知错就改,有军人的坦诚豪爽。
鲁肃:吴国谋士、文人雅士,豪爽而不失风度,对朋友的进步十分高兴。
②鲁肃为什么与吕蒙结友?表现了他什么特点?
答:因为鲁肃被吕蒙的才略所折服而与之深交,表现了鲁肃敬才、爱才的特点。
进一步从侧面表现了吕蒙才略的惊人长进。
③你认为孙权所说的话中,哪一句最能说服吕蒙?为什么?
答:“卿言多务,孰若孤? ”孙权以自身的例子使吕蒙的推辞无立足之地。
④孙权是怎样劝学的?从中可以看出孙权有什么特点?
答:孙权劝学,先一语破的,向吕蒙指出“学”的必要性,即因其“当涂掌事”的重要身份而“不可不学”;继而现身说法,指出“学”的可能性。
使吕蒙无可推辞,“乃始就学”。
从孙权的话中,既可以看出他的善劝,又可以感到他对吕蒙的亲近、关心、期望,而又不失人主的身份。
⑤哪些语句表明吕蒙读书进步之快之大?这属于什么描写?包含了鲁肃怎样的感情?你有
什么体会?
答:“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侧面描写,赞叹之情。
重任在身不可不学。
(学习能提高自身素质;不断学习能增长才干)
⑥文中吕蒙与鲁肃的对话生动、传神,请作简要分析。
答:鲁肃的话是情不自禁的赞叹;吕蒙的话表露出他颇为自得的神态,两人风趣的对话表现了吕蒙就学后才略的惊人长进。
⑦仔细阅读语段,谈谈吕蒙的变化对你有什么启示。
答:(示例)读书学习非常重要。
(学习对成长的重要性)人的成才和天赋没有很大关系,先天的不足完全可以通过后天的努力弥补。
不管天赋怎样,只有努力学习才能学有所成。
一个人即使基础差,只要端正态度,刻苦努力,就一定能学到东西,提高自己的认识水平和办事能力。
告诉我们“开卷有益”的道理。
读书有益于人的发展和完善。
要虚心听取别人的正确意见。
《木兰诗》
1.文章中心概括
本诗通过对木兰替父从军、征战沙场和荣归故里的叙述,塑造了木兰这一爱家爱国、不慕名利、深明大义的巾帼英雄形象,集中体现了中华儿女勤劳、善良、机智、勇敢、刚毅、纯朴的优秀品质。
2.写作特点
(1)浓郁的民歌特色。
本诗具有乐府民歌的独特风格,开篇以悬念“叹息”起笔,接着一问一答,这是民歌创作中常见的手法。
全诗用口语写成,生动质朴,生活气息极浓。
如“溅溅”“啾啾”“霍霍”这些拟声词,“十二”“百千”这些夸张的数字,“阿爷”“阿姊”这些口语化的称呼,都具有通俗文学的特色,不事雕琢,自然流畅。
(2)大量铺陈排比,感染力强。
如文中的“东市买骏马……”“爷娘闻女来……”“开我东阁门……”,这些排比句对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形象起着重要作用,使得整首诗的人物刻画、感情意蕴、音韵节奏等都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
(3)叙事详略得当。
这首诗在叙事上有详有略,对木兰的从军缘由、行前准备、离家出征、辞官和还家都写得比较详细,淋漓尽致地写出了人物的思想感情;对军旅生活则写得比较简略。
主次分明、详略得当,是这首诗写作上的一个显著特点。
3.文言文基础知识和理解运用
(1)通假字
①著我旧时裳“著”通“着”,穿
②对镜帖.花黄“帖”通“贴”,粘贴
③出门看火.伴“火”通“伙”,伙计,同伴
(2)古今异义
①木兰当.户织
古义:门今义:门第
②阿爷
无大儿
..
古义:父亲今义:父亲的父亲
③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
古义:只今义:表转折,但是
④出郭.相扶将
古义:外城今义:姓氏
⑤雌兔眼迷离
..
古义:眯着眼今义:模糊而难以分辨清楚
⑥双兔傍地走.
古义:跑今义:行走
⑦赏赐百千强.
古义:有余今义:强壮,强大
⑧策勋十二转.
古义:次今义:旋转
(3)一词多义
①市:东市买骏马(集市)
愿为市鞍马(买)
②将:将军百战死(高级将领)
出郭相扶将(搀扶)
③帖:昨夜见军帖(文书,告示)
对镜帖花黄(通“贴”,粘上)④机:不闻机杼声(织布机)
万里赴戎机(重要的事务)
⑤愿:愿为市鞍马(愿意)
愿驰千里足(希望)
⑥策:策勋十二转(记)
策马扬鞭(鞭打)
执策而临之(鞭子)
⑦何:问女何所思(什么)
水何澹澹(多么)
(4)词类活用
①名词作动词
愿为市.鞍马
市:原意为集市,文中指买
策.勋十二转
策:原意为竹简,文中指登记
②名词用作状语
当窗理云.鬓
箕畚:原意为云彩,文中指像云一样的
(5)重要句子翻译
①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
译文:听不见父母呼唤女儿的声音,只能听到黄河“溅溅”的流水声。
②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
译文:(木兰)疾行万里,奔赴战场。
像飞一样越过关隘山川。
③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
译文:北方的寒气中传来打更声,清冷的月光映照着将士们的铠甲。
④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译文:将士们经过无数次出生入死的战斗,有些壮烈牺牲了,有些凯旋而归。
⑤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
译文:(天子给木兰)记很大的功勋,还赏赐很多财物。
⑥当窗理云鬓,对镜贴花黄。
译文:在窗前梳理云一样的头发,对着镜子在脸上贴上花黄。
⑦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
译文:雄兔的脚乱扑腾,雌兔的眼眯缝着。
⑧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
译文:当雄雌两兔一起挨着奔跑的时候,怎能分辨得出哪个是雄兔,哪个是雌兔呢?(6)问题探究
①你觉得木兰是一个怎样的女子?你从课文中的哪些语句可以看出?
答: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
不闻机杼声,唯闻女叹息。
——勤劳孝顺
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
——勇敢坚毅,忠孝两全
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
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
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勇敢坚强的英雄气概
木兰不用尚书郎,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
——不慕荣华富贵,思念亲人
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忙: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
——机智、谨慎
木兰形象:深明大义、果敢坚强、英勇善战、不慕名利、谨慎机敏。
②第三自然段用排比的句子把东西南北市都写到了。
为什么不在一个地方买齐东西?
答:渲染战前紧张的气氛,突出战事紧迫。
表现出木兰的精明干练。
表明木兰对从军的重视。
乐府诗常用的一种写法。
③“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分别运用了什么修辞?有何表达效果?
答:夸张,对偶,互文、对偶。
仅仅三十个字就写出了征途之遥,生活之苦,战斗之多,时间之长,战况之烈。
从而表现了木兰十年艰苦的战斗生涯,可见语言精练,字字千金。
④第五自然段写木兰辞官还家,运用哪种修辞手法?表现了木兰具有怎样的情操?
答:运用夸张。
写出了木兰功劳之大,天子赏赐之多。
木兰辞官不就,表现了她不图功名
利禄,向往和平的劳动生活的高尚情操。
⑤第六自然段写木兰回家与亲人团聚,主要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表现了她怎样的心情?答:排比。
表现了她那种欣喜若狂的心情,渲染了团聚欢乐的气氛。
⑥“旦辞爷娘去……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有何作用?
答:前后四句之间构成对偶并运用了间隔反复的修辞手法。
“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和“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这两组对偶句之间,间隔反复,层层递进,表明木兰出征的路线,突出了征程的遥远,行军的神速,以及宿营地点的荒凉;“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和“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之间,间隔反复,紧相呼应,在荒凉的夜间环境的烘托中,揭示出木兰乍离家乡,思念亲人,离乡愈远,思亲愈切的心情;从而细腻地透露出木兰思亲的女儿情怀,刻画了一位鲜活的少年英雄女郎的形象,形象地描写出木兰奔赴遥远征途的豪迈气概。
⑦一千多年来,花木兰的形象一直深受人们喜爱,原因是什么?
答:首先,诗中木兰的形象,既富有传奇色彩,又真切动人。
木兰既是奇女子又是普通人,既是巾帼英雄又是平民少女,既是矫健的勇士又是娇美的女儿。
她勤劳善良又坚毅勇敢,淳厚质朴又机敏活泼,热爱亲人又报效国家,不慕高官厚禄而热爱和平生活。
花木兰是古今作品中难得一见的完美的女性形象。
其次,与故事情节也密不可分。
一个弱女子,女扮男装,代父从军,在建功立业后,却又辞官还乡。
情节离奇曲折,扣人心弦。
⑧这首诗歌中所写的故事时间跨度大,内容丰富而复杂,作者是如何作出详略安排的?为什么这样安排?
答:详写的内容有:木兰当户织时的心事重重,木兰准备行装时的活动,木兰奔赴战场时的心态,木兰回家后家人的欢乐,木兰重着“女儿装”时的欣喜等。
略写的内容,主要是战斗的过程。
十年征战,寥寥几句就交代完了。
作者不惜笔墨描绘的往往都是他所要着力突出的。
这首诗所要突出的正是对木兰完美心灵的颂扬,所以,对残酷的战争,一笔带过。
这一详一略之间,隐含了作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祝福,对战争的冷淡和远离。
《卖油翁》
1.文章中心概括
本文是一篇富有哲理的短文,通过略写陈尧咨射箭、详写卖油翁酌油这两件事,形象地说明了“熟能生巧”“实践出真知”的道理。
告诉我们无论做什么事,只要下苦功夫,多思勤练,就一定会取得成绩的。
也告诫人们“尺有所短,寸有所长”,即使有长处也不应骄傲自满。
2.写作特点
(1)情节曲折有致,富于戏剧性。
文章首先将陈尧咨善射的技艺、自矜的态度和卖油翁不在意的态度进行了对比,产生悬念,引起了读者的兴趣,故事便自然而然地展开了。
接下去写两个人的对话,矛盾有所发展。
再写卖油翁自钱孔沥油,陈尧咨心悦诚服,认输自解,由“忿然”到“笑而遣之”,矛盾得以解决。
故事的深刻道理已蕴含其中。
课文这样写,情节曲折生动,富于戏剧性,吸引读者。
(2)构思巧妙,短小精悍。
这则故事篇幅不长,但叙事清楚,事情的发生、经过、结果都写到了。
记叙事情时又突出了重点。
因为故事要说的道理是熟能生巧,并不是陈尧咨的善射,所以对陈尧咨的射技写得很简单,只用了“十中八九”四个字;而且是就卖油翁的亲眼所见来写。
对卖油翁的酌油记叙得较详细。
3.文言文基础知识和理解运用
(1)通假字
①但手熟尔.“尔”通“耳”,相当于“罢了”
②徐以杓.酌油沥之“杓”通“勺”,舀东西的器具
(2)古今异义
①尝.射于家圃
古义:曾经今义:吃一点儿试试,辨别滋味
②尔安敢轻吾骑射
古义:怎么今义:安定,使安定
(3)一词多义
①射:陈康肃公善射(动词,射箭)
吾射不亦精乎(名词,射箭的本领)
②尔:但手熟尔(语气词,同“耳”,相当于“罢了”)
尔安敢轻吾射(代词,你)
③以:以我酌油知之(介词,凭、靠)
以钱覆其口(介词,用)
公亦以此自矜(介词,因为)
④其: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代词,他,指陈尧咨)
以钱覆其口(代词,它,指葫芦)
⑤而:有卖油翁释担而立(连词,表承接)
自钱孔入,而钱不湿(连词,表转折)
康肃笑而遣之(连词,表修饰)
⑥之:但微颔之(代词,陈尧咨射箭十中八九这一情况)
以我酌油知之(代词,指射箭也是凭手熟的道理)
徐以杓酌油沥之(代词,指油)
康肃笑而遣之(代词,他,指卖油翁)
(4)词类活用
①名词作动词
但微颔.之
颔:原意为下巴,文中指点头
②动词作名词
尔安敢轻吾射.
射:原意为射箭,文中指射箭的本领
②形容词作动词
尔安敢轻.吾射
轻:原意为重量小,文中指看轻
(5)重要句子翻译
①陈康肃公善射,当世无双,公亦以此自矜。
译文:康肃公陈尧咨擅长射箭,当时世上没有第二个人能跟他相比,他也凭着这种本领而自夸。
②尝射于家圃,有卖油翁释担而立,睨之久而不去。
译文:(他)曾在自己家的园子里射箭,有个卖油的老翁放下担子站在那里,斜着眼看他很久都没有离开。
③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
译文:(卖油的老翁)看他射十箭中了八九箭,只是对此微微点头。
④汝亦知射乎?吾射不亦精乎?
译文:你也懂得射箭吗?我的箭法不是很高明吗?
⑤乃取一葫芦置于地,以钱覆其口,徐以杓酌油沥之,自钱孔入,而钱不湿。
译文:于是拿出一个葫芦放在地上,用铜钱盖在葫芦口上,慢慢地用油勺舀油滴入(葫芦)里,油从钱孔注入,可是钱却没有湿。
⑥我亦无他,惟手熟尔。
译文:我也没有别的(奥妙),只不过是手熟罢了。
(6)问题探究
①本文塑造了两个人物形象,谁是主人公?为什么?
答:卖油翁,文章所讲的道理是通过卖油翁表现出来的,陈尧咨是用来衬托卖油翁的,为次要人物。
②开篇即写陈尧咨善射、当世无双、十中八九,作者的用意是什么?
答:与卖油翁不以为然的态度形成鲜明的对比,引出两人的对话,为卖油翁表演钱孔沥油做铺垫。
③文章写了两件事,为什么详写酌油,略写射箭?
答:作者详写卖油翁酌油,是为了用具体事实证明熟能生巧的道理,突出其技艺高超,而对陈尧咨的射技只是一笔带过,以次要人物陈尧咨开头和结尾,都是为了衬托卖油翁。
④陈尧咨对卖油翁的态度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又说明了什么?
答:变化:由开始的傲慢无礼到最后的心悦诚服。
说明了陈尧咨有知“矜”而改的广阔胸怀,同时从侧面衬托出卖油翁的高超技艺和谦逊的品质。
⑤学习了这个故事,你会联想到哪些成语、俗语或典故?
答:成语:熟能生巧。
典故:术业有专攻。
俗语:人外有人,天外有天;高手民间;强中更有强中手,一山更比一山高;尺有所短,寸有所长。
《短文两篇》
《陋室铭》
1.文章中心概括
这篇铭文通过赞扬简陋的居室,表达了作者高洁傲岸的情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
2.写作特点
(1)本文句式整齐,骈散结合,通篇协韵,音调和谐,节奏明快,读起来琅琅上口,充满了音乐美。
(2)本文运用了比兴、对偶等修辞手法,具有很强的艺术魅力。
文中的精警名句,如“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水不在深,有龙则灵”,脍炙人口,流传百世而不衰,显示了它永久的艺术魅力。
引用典故和孔子的话,对起首的比兴和“斯是陋室,惟吾德馨”都是极好的佐证。
3.文言文基础知识和理解运用
(1)通假字
鸿,通“洪”,大。
(2)古今异义
①白丁:原意是平民,这里指没有功名的人。
②德馨:品德高尚。
馨,香气散布得远,这里指德行美好。
③金经:古代用泥金书写而成的佛经。
④丝竹:这里指奏乐的声音,即音乐。
(3)一词多义
①之:无丝竹之乱耳(用在主谓之间,不译)何陋之有(宾语前置的标志,不译)
②是:斯是陋室(是)当是时(这)
③往:往来无白丁(表示交往的人)往来种作(表示来来往往的人)
④名:有仙则名(出名)不能名其一处(说出)
(4)词类活用
①有仙则名。
名:名词作动词,出名。
②苔痕上阶绿。
上:名词作动词,蔓延到,长到。
③无案牍之劳形。
劳:使……劳累。
(5)重要句子翻译
①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译文:这是简陋的屋舍,只因主人的品德好就不感到简陋了。
②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译文:说说笑笑的是学问渊博者,来来往往的没有平民(读书人一般有功名)。
③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译文:没有世俗的乐曲扰乱心境,没有官府公文劳神伤身。
④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译文:它好比南阳诸葛亮的草庐,西蜀杨雄的草玄亭。
(6)问题探究
①文章是如何引出陋室的?
以山水作类比引出陋室。
以不高、不深衬“陋”,以仙、龙衬托“德”,以名、灵衬托“馨”,暗示虽陋室而不陋。
②陋室不陋体现在哪三个方面?
(1)景:自然环境清幽;(2)人: 交往人物不俗;(3)事: 生活情趣高雅。
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在文中有何作用?
用诸葛庐、子云亭来类比陋室,反映了作者以古代贤人自况的思想境界,暗示陋室不陋。
④“何陋之有?”一句的言外之意是什么?引用孔子的话有何作用?
言外之意:自己就是君子,高洁傲岸,安贫乐道,所住的陋室也就不陋了。
作用:(结构)总结全文,画龙点睛,与篇首的“惟吾德馨”首尾呼应,(内容)有力地表现了作者甘居陋室、不以为陋的高尚情操,也表达了作者高洁傲岸的情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
(中心思想)
⑤赏析句子: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运用对偶、拟人的修辞手法,句式整齐、音韵和谐,节奏鲜明,生动形象地写出了陋室自然环境的清幽,烘托了陋室不陋,表现了作者对陋室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也表达了作者高洁傲岸的情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
⑥‘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对于作者的这种交友方式,你有什么看法?
(1)赞同,我们平时应该与那些有知识、有学问的人来往,这样才能不断进步。
正如古语所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
(2)不赞同,这句话反映了作者孤芳自赏、清高自傲的思想倾向,表现了作者对劳动人民的轻视,这是错误的。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
《爱莲说》
1.文章中心概括
本文通过对莲可贵品格的赞美,含蓄地表达了作者的人生态度:既不愿象陶渊明那样消极避世,又不愿象世人那样追逐功名富贵,他要在污浊的世间独立不移,永远保持清白的操守和正直的品德。
2.写作特点
托物言志,立意高远,巧妙运用衬托和比喻;骈散相间。
3.文言文基础知识和理解运用
(1)古今异义
①(亭亭净植)植:古义:立。
今义:种植。
②(宜乎众矣)宜:
古义:当。
和乎连用,有当然的意思。
今义:合适,应当。
(2)一词多义
①之:结构助词,的(水陆草木之花);代词,代替人或事物(等闲视之,置之度外);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无实意(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爱莲说》)或舒缓语气
②焉:语气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兼词(故日月星辰移焉《共工怒触不周山》)
③清:清澈(濯清涟而不妖);清香(香远益清)
远:远播,形容词用作动词(香远益清);不可以去靠近它,也就是距离长,(可远观而不可近亵玩焉)
④鲜:少(陶后鲜(xiǎn)有闻);新鲜,(无鲜肥滋味之享);鲜艳,(芳草鲜美)
⑤直:挺立(中通外直);只,仅仅(岂直五百里哉)
(3)词类活用
①蔓:名词用作动词,长枝蔓。
例句:不蔓不枝
②枝:名词用作动词,生枝杈。
例句:不蔓不枝
③远:形容词作动词,远播,远远地传送出去。
例句:香远益清
④清:形容词作动词,显得清幽。
例句:香远益清
(4)重要句子翻译
①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译文:我则唯独喜爱莲——莲从淤泥里生长出来,却不沾染污秽;在清水里洗涤过,而不显得妖媚,它的茎内空外直,不生枝蔓,不长枝节。
香气远播,更显得清芬;笔直地洁净地立在那里,只可以从远观赏,却不能贴近去玩弄啊。
②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译文:对于莲的爱好,像我一样的人还有什么人呢?
③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译文:对于牡丹的爱,人该是很多了。
(5)问题探究
①陶渊明为什么“独爱莲”?
答:因为菊花在秋天开放,不与百花争艳,是花中的隐士,而陶渊明也是一位隐士,菊与陶渊明的品格相似
②“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这句话揭示了什么问题?
答:揭示了自唐朝以来,崇尚富贵,追名逐利的社会风气。
③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描写莲花的?并赋予了莲花哪些品格?
答:生长环境:“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生性高洁,不与世俗同流合污。
体态香气:“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正直,通达事理,行为方正。
风度气质:“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志洁行廉,体态端庄,令人敬重而不敢轻侮。
④作者描写莲花,为什么要先写陶渊明爱菊,世人爱牡丹?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答:作者用”菊”和”牡丹”来作正衬和反衬,表达自己洁身自好,不摹名利的生活态度,含蓄而突出地表达了文章的主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