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新课程改革概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新课程改革概述
一、单项选择题
1.A【解析】我国从2001年开始进行新课程改革,始终贯彻先立后破,先实验后推广的工作方针。
2.A【解析】《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对课程结构进行了调整,要求小学阶段以综合课程为主。
3.D【解析】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应全面贯彻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以提高国民素质为宗旨,面向全体学生,加强思想品德建设,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以及对自然和社会的责任感,为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奠定基础。根据这一要求,不仅要重视学生的学科学习目标,而且要重视学生的一般性发展目标。
4.B【解析】本次新一轮课程改革是指1999年正式启动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简称“新课改”。
5.B【解析】我国于2001年颁布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指出,新的课程体系涵盖幼儿教育、义务教育和普通高中教育。
6.A【解析】《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规定从小学至高中设置综合实践活动并作为必修课程,因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管理权限上属于国家课程。
7.B【解析】新中国成立的的六十多年,除了几次重大的学制调整之外,在基础教育课程和教材领域至少进行七次较大规模的改革。本次新一轮课程改革是指1999年正式启动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简称“新课改”。
8.B【解析】赞科夫和美国的布鲁纳、西德的瓦·根舍因一同被国际上誉为“课程现代化”的三大典型代表。
9.D【解析】略。
10.D【解析】略。
11.C【解析】新课程结构的主要特点: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
12.D【解析】新课程评价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不仅仅关注学生的知识和技能的获得情况,更关注学生学习的过程和方法,以及相应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的发展。
13.C【解析】略。
二、多项选择题
1.BCD【解析】《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强调基础教育是科教兴国的奠基工程,对提高中华民族素质、培养各级各类人才,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全局性、基础性和先导性作用。
2.ABCDE【解析】现代基础教育倡导实施素质教育,强调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的统一实现。素质教育的基本点:坚持以学生为主体,使全体学生得到全面发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意识。同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要求学生学会学习并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3.ABC【解析】教学评价是为了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不是为了更好地选拔优秀学生。
4.ABCD【解析】新课程改革的六项具体目标:实现课程功能的转变,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密切课程内容与生活和时代的联系,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建立与素质教育理念相一致的评价与考试制度,实行三级课程管理制度。
5.ABC【解析】略。
6.ABC【解析】促进教师不断提高的评价体系强调教师对自己教学行为的分析与反思,建立以教师自评为主,校长、教师、学生、家长共同参与的评价制度,使教师从多种渠道获得信息,不断提高教学水平。
7.ABD【解析】略。
三、填空题
1.《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
2.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3.分科与综合
4.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5.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
6.儿童活动经验
7.全面发展
8.综合性
9.教学内容教师的教学师生互动
10.联系综合
11.全面发展终身发展
12.公民素质终身学习
13.学生自评共同发展
四、简答题(答案要点)
1.(1)政治因素;(2)经济因素;(3)文化因素;(4)科技革新;(5)学生发展。
2.(1)新知识观是课程综合化的理论来源;
(2)社会的新发展、新问题要求课程走向综合化:
(3)学生的认知发展也需要课程的综合化。
3.(1)固有的知识本位、学科本位问题没有得到根本的转变,所产生的危害影响至深,这与时代对人的要求形成了极大的反差:
(2)传统应试教育势力强大,素质教育不能得到真正落实。
4.(1)政府参与并领导课程改革:
(2)课程改革的焦点是协调国家发展需要和学生发展需要二者之间的关系;
(3)课程改革具有整体性。
5.新课程改革的根本任务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调整和改革基础教育的课程体系、结构和内容,构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
6.课程现代化就是以现代化的思想、观念、价值来统摄课程编制,更好地解决“社会需求““知识体系”,“儿童发展”三者之间的关系,使课程系统诸要素在结构性的联系中展现整体效应。
(1)在课程观念上,建立开放性的课程观,课程的知识不仅是学术性知识,还应当包括与社会生活密切联系,与青少年发展密切相关的非学术知识。
(2)在课程内容上,力求处理好现代与基础、世界与民族、综合与分科等关系,使得课程内容体现基础性、现代性、综合性、民族性和结构性的完整统一;
(3)在课程传递上,应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
(4)在课程评价上,要用现代观念来指导评价。
7.(1)努力将素质教育理论体现在课程标准的各部分之中:
(2)突破学科中心,构建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课程体系;
(3)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
(4)体现评价促进学生发展的功能。
8.(1)整体设置九年一贯的义务教育课程;
(2)高中阶段以分科课程为主:
(3)从小学至高中设置综合实践活动并作为必修课程;
(4)农村中学课程要为当地社会经济发展服务,在达到国家课程基本要求的同时,可因地制宜地设置符合当地需要的课程。
9.(1)以学生发展为本、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与培养个性相结合;
(2)稳定并加强基础教育(课程的社会化、生活化和能力化,加强实践性,由“双基”到“四基”);
(3)加强道德教育和人文教育,促进课程科学性与人文性融合;
(4)加强课程综合化;
(5)课程与现代信息技术相结合,加强课程个性化和多样化;
(6)课程法制化。
10. (1)1~2年级开设《品德与生活》课程;
(2)3~6年级开设《品德与社会》《科学》课程:
(3)7~9年级开设《历史与社会》《科学》《体育与健康》课程:
(4)l~9年级开设《艺术》课程。
11.(1)一是要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使评价不仅关注学生在语言和数理逻辑方面的发展,而且要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
(2)二是要建立促进教师不断提高的评价体系,以强调教师对自己教学行为的分析与反思,建立以教师自评为主,校长、教师、学生、家长共同参与的评价制度;
(3)三是要将评价看作是一个系统,从形成多元的评价目标、制定多样的评价工具,到广泛地收集各种资料,形成建设性的改进意见和建议,每一个环节都通过评价促进发展的不可或缺的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