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概述》教学大纲.doc

合集下载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教学大纲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教学大纲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教学大纲二、课程性质、地位和任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是教师教育课程系统中的一门重要的课程,是各专业学生接受教师教育的一门选修课程。

基础教育的质量关系到民族的千秋大业,关系到社会的发展进步,基础教育课程是学校教育的核心问题,是实施素质教育、保证教育质量的关键所在。

本课程的学习旨在帮助学生了解国内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基本情况,把握当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特点及趋势,能够对当前我国正在进行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有一个全面深刻的认识,学会运用有关理论来观察、分析、解决基础教育实践中的具体问题,能够开展课程与教学设计、实施、评价等相关工作,为今后胜任中小学教师工作奠定基础。

三、课程基本要求1、理论和知识方面本课程的主要内容包括“二战”以来国际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概览、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概况、基础教育课程结构的调整、基础教育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基础教育课程实施、发展性课程评价的构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与教师专业发展等方面。

要求学生了解国内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基本事实,知道其特点及其发展趋势,理解掌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基本理论。

2、能力和技能方面养成关心思考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意识,学会运用有关理论来观察、分析、解决基础教育实践中的具体问题,能够开展课程与教学设计、实施、评价等相关工作。

四、课程内容及学时分配第一章“二战”以来国际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概览(一)教学组织方式及教学目标以教师讲授为主,辅以学生自学,让学生了解二战后世界基础教育改革的基本进程,了解世界各国课程改革的概况,理解并掌握二战后世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基本特点,把握当代世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趋势。

(二)教学内容第一节“二战”后国际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兴起一、20世纪50年代到70年代末世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背景二、一些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实践三、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特点与教训第二节 20世纪80年代以来国际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推进一、20世纪80年代国际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背景二、主要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三、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新特点第三节世纪之交以来国际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及趋势一、国际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背景二、主要国家课程改革的实践三、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特点与趋势(三)作业题1、根据“二战”后美、法、苏三国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简述第一轮世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经验与教训。

2024年初三政治教师新学期工作计划(三篇)

2024年初三政治教师新学期工作计划(三篇)

2024年初三政治教师新学期工作计划本学期,担任初三年级政治课程的教学工作。

为了高质量地完成本学期的教学任务,并为毕业班教学的顺利进行奠定基础,现将本学期教学计划概述如下:关于学生现状分析:作为毕业班的学生,在教材内容学习上,与社会和国家生活紧密相关,具有较强理论性,课堂教学内容丰富,学生承受的心理压力较大。

在学生方面,部分学生基础薄弱,表现出对学习的不满和缺乏目标,学习动力不足,注意力在课堂上难以集中。

鉴于此,教学时需注重分层教学,以使每位学生都能体验到成功,并在备课中融入趣味性元素,以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

重视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

课程理念方面:我们秉持“最适合学生的教育即是最好的教育”这一理念,认为只有在学生有所收获的课堂上,才能称之为好课。

我们必须面向全体学生,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提升他们的道德修养,并提倡探究性学习。

基于全面遵循国家教育方针的基础上,针对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和教育规律,重视对其进行全面的科学素养教育,满足国家对学生在知识、技能、能力以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基本要求,并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

本学期将重点加强自我教育,促使学生将内化的知识转化为外在行为,培养他们良好的思想品德和心理素质。

指导思想:本学期将继续贯彻《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的精神,深化教育改革,建立“双思三环六步”的课堂教学模式,致力于提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和实效性。

“双思”指教师的教后反思和学生的学后反思,“三环”涵盖定向、内化、发展三个环节,“六步”包括提供资源、了解学情、弄清疑难、点难拨疑、反思教学、引导实践。

我们要求教师在反思中成长,学生在反思中进步,主要反思内容包括教学设计的优化和提高学习效率的方法。

关于教材分析:教材编写注重从生活实践出发,避免空泛理论,创设问题情景,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并提供更多的自主学习空间,增强可读性。

关于提高教学质量的措施:1. 认真研究新课程标准和教材,明确教学要求,掌握重点和难点,深入了解教材内容。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指出:我国初级阶段英语教学的目的,是通过听、说、读、写的训练,使学生获得英语基础知识和为交际初步运用英语的能力。

随着我国教育政策的变化,以及《新课程理念与课堂教学行动策略》的实施,教育部对我国的教育进行了一次新课程改革,并在新课改实施中,把应试教育转变为素质教育。

在英语教学中,以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和创新精神为主,最终达到运用英语知识的目的。

但是,在初中英语教学实际情况中,仍然存在忽视教学大纲的要求,自觉和不自觉地采用传统的注重译写和语法教学的方法和课堂结构,忽视了听说训练,因而不能充分达到教学大纲规定的初中英语教学目的。

有鉴于此,根据自己的学习体会和从事初中英语教学的实践,就如何转变思想观念,改革教学方法,抓好初中英语听说训练,达到交际目的,谈谈个人的看法和做法。

一.对听说领先法的理解和认识1.听说领先法是实现教学大纲的保证。

自从我国外语教学引进听说领先法理论作为指导思想,经过了几十年的教学改革实践,到目前为止,听说领先法已成为我国中学外语教学的主导方法。

近年来,初级英语教学大纲指出;听说英语是英语教学的重要目的之一,英语教学要重视听说训练和口语能力培养。

根据初中学生的年龄特点,起始阶段的教学要从视听说入手,听说训练的比重要大些。

学习外语,首先要重视听的训练,能够听懂才能带动读说译写的能力跟上。

在听懂的基础上才可能使英语学习有快速提高的效果。

2.根据英语语言的自身特点,在教学实践中必须坚持听说领先。

因为我们的母语是汉语,汉语文字是表意文字,是音。

形。

义的有机结合。

而英语文字是拼音文字,音。

形。

义并无有机结合。

这是一个很大的差异。

因此,对于中国学生来说,学习英语的拼音文字,如果不能听懂,也就不会说和读,它的文字也不可能记牢。

我们中国学生必须要多听.多说.多读,才会很好地记住英语的形义。

由此可见,在英语学习的起始阶段重视听说训练,并能把听说领先法贯穿于整个学习外语的过程中,同时把语法.书写.语言知识.翻译等能力培养揉和进去,这样才能学好英语。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复习提纲《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复习提纲一、本次课程改革将在哪几个方面取得重要进展?1 、建立合理的课程结构, 更新课程内容。

2 、突出学生的发展, 科学制定课程标准。

3 、加强新时期学生思想品德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4 、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为重点, 建立新的教学方式, 促进学习方式的变革。

5 、建立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的评价体系。

6 、制定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政策, 提高课程的适应性, 满足不同地方、学校和学生的需要。

二、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1 、课程结构的均衡性是指学校课程体系中的各种课程类型、具体科目和课程内容能够保持一种恰当的合理的比重。

首先承认每门课程的独特性和独特价值, 其次承认每门课程的特殊性和局限性, 再次课程之间在教学任务上有轻重之分。

2 、课程结构的综合性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加强学科的综合性。

第二设置综合课程。

第三、增设综合实践活动。

3 、课程结构的选择性是针对地方、学校和学生的差异而提出的, 它要求学校课程要以充分的灵活性,适应于地方社会发展的需要, 以显著的屠杀性适应于学校的办学方向, 以选择性适应于学生的发展。

三、为什么本次课程改革将教学大纲改成课程标准?第一课程价值趋向由精英教育转向大众教育。

第二课程目标着眼于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

第三从只关注教师教学转向关注课程实施四、教学观、学生观1 、教学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

关注人是新课程的核心理念。

第一, 关注每一位学生。

第二, 关注学生的情绪生活和情感体验。

第三, 关注学生的道德生活和人格养成。

2 、学生观:(一)学生是发展的人。

第一, 学生的身心发展是有规律的。

第二, 学生具有巨大的潜能。

第三, 学生是处于发展过程中的人。

(二) 学生是独特的人。

第一学生是完整的人。

第二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独特性。

第三学生与成人之间存在着巨大差异。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PPT课件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PPT课件
• 首先,认定学生终身学习所必需的知识; • 其次,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学习方式; • 最后,注重学生思想品德的培养。
18
• 2、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门类 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使课程结构具有 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
• 第七次:1992年8月国家教委为贯彻《中华 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正式颁发《九年 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初级中学课程方案 (试行)》。
• 第八次:1999年6月,我国第八次基础教育 课程改革启动。
11
第三节 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 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背景 • 国际背景 • 1、知识经济、信息化和全球化的影响和
7
二、当代西方课程改革的发展趋势
• 1、重视价值观教育和学生精神、态度、道 德的发展
• 2、以基础学力为中心,提高课程标准 • 3、加强信息素养教育,促进课程的现代化 • 4、发展智力、能力,培养创新精神 • 5、尊重学生的经验,实施个性化课程 • 6、重视课程的整体功能
8
三、中国课程改革的回顾
6
• 日本: • 20世纪90年代初,日本开始对2003年全面实行
“学校五日化”后的新课程进行探讨 • 1995年,中央教育审议会接受了文部大臣“关于
面向21世纪我国教育的发展方向”咨询 • 1996年,发表第一次审议报告,把在“轻松宽裕”
中培养孩子们的“生存力”作为今后教育的根本 出发点。 • 1998年,公布《幼儿园及小学、初中课程标准方 案》 • 1999年,公布《高中课程标准方案》 • 2002年,新的中小学课程方案开始实施
冲击。 • 2、国外课程改革的变化 • 国外在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和实施、教
科书制度和课程评价等方面都进行了相 应的改革。
12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一、基础教育改革的背景(一)基础教育改革的国际背景1、知识经济、信息化和全球化的影响20世纪90年代初,“知识经济”开始进入人们的视野。

信息化社会的到来使教育必须做出相应的变革,使学生掌握新的学习方法,形成新的学习方式和技巧,从而能在信息化的社会中掌握最适宜的知识。

在全球化条件下,世界各国的教育都开始试图通过课程的变化来造就具有国际理解意识和能力的新型公民。

2、国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发展历程第一次教育改革是在20世纪初,改革的核心是课程。

以杜威进步主义教育为代表的现代教育,批判了传统教育的课堂中心、课本中心、教师中心,提倡活动中心、儿童中心、儿童的兴趣中心。

他提出“从做中学”的教学原则,并从这个原则出发,强调课程必须考虑到能适应社会生活的需要,强调课程教材要与儿童生活经验相联系。

第二次教育改革是在20世纪50年代后期,美国学术界对“生活适应”的功利主义教育提出了强烈批评,同时批评课程内容的陈旧落后,强烈要求教育改革。

这次改革的核心仍然是课程。

布鲁纳的结构课程论和发现法的教学思想影响到世界各国的教育改革。

第三次教育改革始于20世纪80年代初,并一直持续至今。

改革的动力来自教育的外部和内部。

【教育的外部因素是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并由此带来生产的不断变革和社会的深刻变化,国际局势趋于缓和而经济竞争日益激烈。

教育内部的因素是:一方面,中等教育的普及和终身教育思潮的兴起;另一方面,中小学教育质量的下降。

】这次教育改革是全方位的,包括教育目标、教育体制的改革,但教育改革的核心依旧是课程。

(二)基础教育改革的国内背景1、前七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实施状况第一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在新中国成立伊始开始进行,以“改造旧教育体制,创建新型教育制度”为宗旨。

第二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在1953—1957年进行,1956年颁布了新中国成立后第一套比较齐全的中学各科教学大纲,共15种;1956年正式发行了新中国成立后第二套中小学教科书。

人教版必修2《教师教学用书》(word版)

人教版必修2《教师教学用书》(word版)

高中物理新课标教师教学用书·必修2在教材的编写过程中,编者与一线教师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交流。

有些共同性的问题在此做些说明。

● 这次课程改革十分强调科学探究在科学课程中的作用。

这套教材中并没有“科学探究”这个栏目,编者是怎样考虑的?科学探究是一类教学活动,但不限于此。

因此,我们认为不宜设立一个“探究”栏目,好像不是这个栏目的内容就不是探究了。

科学探究也是一种精神。

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人们对未知事物的探究精神是与生俱来的。

科学教育应该保护并发扬青少年的这种精神。

因此,这套教材从整体上是以探究的思路展开的。

例如,全书开始就提出这样的问题:实际物体的运动是复杂的,如果物体都是一个个只有质量、没有大小的“点”,问题就简单了。

那么,什么情况下可以把物体看做这样的“点”呢……又如,在第二章开始的时候,小车在重物牵引下的运动到底遵从什么规律?提出这样的问题,然后引导学生进行实验,分析数据,得出结论。

这是一个典型的科学探究事例。

从教学活动的角度讲,高中物理中的科学探究不全是实验探究,这点必须强调。

通过自己的探索,变未知为已知,这样的教学活动就是科学探究。

它们与初中阶段的实验探究具有相同的特征,只是研究的手段不那么单一,即不完全是实验或者完全没有实验。

在这种思想指导下,编者安排了几个典型的、没有实验活动的科学探究,例如第五章第5节“探究弹性势能的表达式”、第六章第6节“探究向心加速度大小的表达式”等。

有些实验,探究性很强,这一点在实验的标题中都明确地标示出来了。

例如:第二章第1节“实验:探究小车速度随时间变化的规律”、第三章第4节的“实验”栏目“探究求合力的方法”等。

探究性的实验与验证性实验的根本区别在于前者的结论是未知的。

这样就增加了实验的难度。

编者对此进行了研究,在适当环节给出提示,帮助学生沿正确的方向前进,但又不直接给出结论,以保持学习的探究性,例如第三章第4节实验“探究求合力的方法”等。

对于不涉及实验的探究活动,教科书为保持教学内容的探究性,采用提示的方法,帮助学生建立台阶,能够不太困难地走下去,例如第五章第5节“探究弹性势能的表达式”等。

课程第一章

课程第一章

第一章课程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第一节课程概述课程是指学校教学的内容及其进程的安排,是教育目的的载体与实现路径。

课程改革是教育改革的核心与突破口。

学习和研究课程理论,不仅有助于理解教学的理论体系,而且有助于提高对课程改革的认识,深化课程改革,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课程思想源远流长,到了20世纪,课程才作为一个独立的研究领域从教育中分离出来,并用“课程”这一概念来表示。

任何教育过程都涉及知识、能力、态度问题,即都涉及教什么的问题。

课程正是要解决教师教什么和学生学什么的问题,是实现培养目标的基本保证,是学校组织教学活动的主要依据,因而课程是教育活动的核心。

从这个意义上,研究课程是教育上一个永恒的课题。

一、课程的概念课程是一个使用广泛又具有多种涵义的术语。

人们对课程的界定是见仁见智,很难达成共识。

了解各种不同理解有利于我们在课程理论和实践中更好的沟通和运用。

在我国“课程”早就被广泛使用。

唐朝孔颖达在《五经正义》里为《诗经•小雅•小弁》中“奕奕寝庙,君子作之”一句注疏:“维护课程,必君子监之,乃依法制。

”这是汉语文献中最早出现的“课程”。

不过,这里的“课程”一词含义甚泛,指“寝庙”及其喻义“伟业”。

另有“宽着期限,紧着课程,小立课程,大作工夫”;“后生为学,必须严定课程,必须数年劳苦”。

“课程”的基本含义是指,人们预定分量、内容和步骤并据以刻苦努力地阅读、讲授、学习和作业,可以理解为功课及进程。

在西方,英国教育家斯宾塞在《什么知识最有价值》(1859)一文中最早使用“curriculum”(课程)一词,意指“教学内容的系统组织”。

该词为拉丁语“currere”所派生,原指“跑道”。

斯宾塞用“curriculum”一词来指称“教学内容的系统组织”,日本学者后来将它翻译成汉字“教育课程”。

从中世纪起,“Curric ulum” 这一术语便一直是指学校时间表上科目内容的安排。

(一)课程定义在我国,课程的最基本含义是学科、教材、教育内容及教学进程。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教学大纲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教学大纲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教学大纲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教学大纲一、引言基础教育是培养国家未来发展的中坚力量的关键阶段。

为了适应社会的变革和发展需求,不断提高教育质量和效益,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成为当前的重要任务之一。

本教学大纲旨在规范基础教育课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提高他们的学业成绩和综合素质。

二、教学目标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主要目标是使学生在不同学科领域中获得全面而均衡的发展,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具备适应未来社会发展的能力。

三、教学内容1. 语文语文课程的核心是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表达能力,提高阅读理解和写作能力。

课程内容涵盖文言文、现代文学作品、修辞学和写作技巧等。

通过课程的学习,学生将掌握良好的语言文字表达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2. 数学数学课程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

课程内容包括基础数学概念、代数与函数、几何与测量、数据与统计等。

学生将通过数学课程的学习,掌握数学基础知识和应用能力。

3. 外语外语课程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和翻译技能。

课程内容包括语音、词汇、语法、听力、口语、阅读和写作等。

通过外语课程的学习,学生将掌握一种外语,并能够进行基本的交流和应用。

4. 科学科学课程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实验技能。

课程内容包括物理、化学、生物和地理等。

通过科学课程的学习,学生将了解自然界的基本现象和科学原理,培养科学探索精神和实验能力。

5. 社会与生活社会与生活课程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的社会意识和实践能力。

课程内容涵盖社会科学、公民教育、职业教育和生活技能等。

通过社会与生活课程的学习,学生将了解社会发展、社会问题和个人成长的重要性,提高社会适应能力和实践能力。

四、教学方法为了实现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教学目标,教师应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包括讲授、讨论、实验、实践和项目学习等。

通过灵活运用不同的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造力,培养他们的主动学习和合作学习能力。

五、评价方式基础教育课程的评价方式应综合考虑学生的学习成绩和综合素质。

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教学大纲

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教学大纲

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教学大纲第一章基础教育的定位及培养目标第一节基础教育释义——掌握基础教育的概念。

——理解基础教育与全民教育的区别与联系第二节基础教育的培养目标——了解外国基础教育的培养目标。

——掌握在基础教育实施过程中,我们应该处理的几个关系。

第二章基础教育的核心部分——义务教育第一节义务教育概述——掌握义务教育的内涵第二节外国普及义务教育的历史进程——了解外国普及义务教育的进程第三节我国的义务教育——了解我国义务教育发展的总体差距第三章基础教育行政管理体制第一节外国基础教育行政管理体制——了解外国基础教育行政管理体制第二节我国基础教育行政管理体制——了解我国基础教育行政管理体制第四章基础教育办学体制与学校管理体制第一节外国基础教育办学体制与学校管理体制——了解外国基础教育办学体制与学校管理体制第二节我国基础教育办学体制与学校管理体制——了解外国基础教育办学体制与学校管理体制第三节学校管理体制——掌握学校管理发展的新趋势第五章基础教育投资体制第一节外国的教育投入体制——了解外国的教育投入体制第二节我国的教育投入体制——掌握解决基础教育财力资源的思路与办法第六章基础教育课程(一)第一节英国的课程改革——掌握英国课程改革的趋势及对我们的启示第二节法国中小学课程改革——掌握法国课程改革的特点、趋势及对我们的启示第三节德国中小学课程改革——了解德国课程改革的特点第四节美国中小学课程改革——了解美国中小学课程特点第五节日本中小学课程改革——掌握日本课程改革的特点第六节俄罗斯的课程改革——了解俄罗斯中小学课程特点与发展趋势第七章基础教育课程(二)第一节我国义务教育阶段课程的沿革——了解我国义务教育阶段课程的沿革第二节我国高中阶段的课程沿革——了解我国高中阶段的课程沿革第三节有影响的区域性课程改革——了解区域性课程改革的特点——掌握90年代以来中小学课程改革的热点与难点第四节新世纪我国基础教育的课程改革——掌握课程改革的基本策略第五节香港地区普通教育课程改革——掌握香港地区现行的课程特点第六节台湾地区的课程改革——掌握台湾课程改革的经验第八章基础教育的教师第一节各国教师教育改革与发展——了解外国的教师教育特点第二节我国的教师教育——掌握我国教师教育的成就、困难与改革前景加红为教学重点。

2019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题及答案.doc

2019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题及答案.doc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模拟试题一及答案一、单选1.课程改革的的基本理念是: ( C ) A. ②③④ B. ①②③ C. ①③ D. ②④①以学生发展为本②培养环境意识③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为重点④减轻学生学习负担2。

指出哪一组是符合体验性目标陈述方式的: (C )A.说出、表演、展示B.设计、制作、创作C.感受、参加、养成D.解释、完成、背诵3。

课程变革可以在课程内涵的丰富、课程理念的演进和(D )等三个层面上展开。

A.教材的更新B.教师的发展C.学生的选择D.课程制度的变迁4.新课程提倡的三维教学目标是指(D )A.知识、技能和方法B.情感、态度和价值观C.知识、技能和情感D.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5.首倡“教师作为研究者”的学者是(A ) A.斯腾豪斯 B.斯腾伯格 C.杜威 D.赫尔巴特6.多元智力理论是新课程改革的理论基础之一,其提出者为(A )A.加德纳B.推孟C.韦克斯勒 D.加涅7.以培养学生技能为目的,一般程序为:定向——示范——参与性练习——自主性练习——迁移的教学模式为(B) A.讲解——接受式 B.示范——模仿式 C.探究发现式 D.情境——陶冶式8.在“对话?互动”式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的关系是(C )A.教师是主体,学生是客体B.学生是主体,教师是客体C.都是主体D.都是客体9.探究学习实施的过程是(B )A.计划阶段——问题阶段——研究阶段——解释阶段——反思阶段B.问题阶段——计划阶段——研究阶段——解释阶段——反思阶段C.问题阶段——计划阶段——研究阶段——反思阶段——解释阶段D.计划阶段——问题阶段——解释阶段——研究阶段——反思阶段10.展示学校的办学宗旨和特色的课程是(B )A.地方课程 B.校本课程 C.国家课程 D.学科课程11.教学过程的中心环节是( B)A.备课 B.上课 C.批改作业 D.考试12. 20世纪90年代初,美国著名的卡内基金会提交了一份名为《准备学习:国家的指令》的报告有七个方面的内容,其中排在第二位的是(A )A.学校需要家庭的支持B.学校需要社会的支持C.学校需要专家的支持D.学校需要政府的支持13.教育的中心和灵魂在( B ) A.学生 B.学校 C.教师 D.校长14.校本教研的主体是(C )A.学生 B.教材 C.教师 D.校长15..建立评价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指标体系必须包括( C)A.学科学习目标B.一般性发展目标C.学科学习目标和一般性发展目标D.情感目标二、多选1.新课程的具体目标除了有改革考试和评价制度、重建课程管理体系外,还有(ABCD )A.改变课程功能B.调整课程结构C.精选课程内容D.改进教学方式2.在下列教育评价方式中,属于质性评价方式的有(ABC )A.档案袋评定B.苏格拉底式研讨评定C.表现展示评定D.成就测验3.建构主义教育理论认为,学习环境的构成要素有(ABCD )A.情境B.协作C.会话D.意义建构4下列关于新型知识观的说法正确的是(BCD )A.个人见解在给定的课程知识面前没有意义B.知识客观化和科学化的追求必然是以牺牲个人知识因素为代价的C.缄默知识对人类的认识有着深刻的影响D.知识为一种探索的行动或创造的过程5本次课程改革所倡导的师生关系应该是(ABCD )A.民主的B.平等的C.对话的D.互动的6.新课程给教师角色的定位是(AC )A.学习者 B.定向者 C.促进者 D.定论者7.新课程结构的主要特点( ABC)A.均衡性 B.综合性 C.选择性 D.平均性8.“校本课程开发方案”的内容包括( ABCD)A.校本课程开发总体目标B.校本课程的结构与课程门类C.课程实践与评价的设想D.保障措施9. 2001年,全国基础教育工作会议旗帜鲜明地把课程改革作为一项政府行为,明确了基础教育对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的作用是( BCD)A.前沿性 B.全局性 C.基础性 D.先导性10.地方对课程管理的主要方面是(ABCD )A.贯彻国家课程政策 B.制订课程实施计划C.组织课程的实施与评价D.加强课程资源的开发和管理11.校外课程资源是指学校范围以外的各种可以用来开发和建设课程的资源,主要有ABDA.家庭资源B.社会资源C.校园资源D.自然资源12.当今世界,教学研究的发展趋势是(BCD )A.向学生回归B.向学校回归C.向教师回归D.向教育实践回归13.教学研究中的行动必须具有以下特征(BCD )A..可操作性 B.验证性 C.教育性 D.探索性14.现代教育评价的产生和发展可分为如下几个时期(BCD )A.教育测验运动时期B.目标分析研究时期C.多方位研究时期D.教育评价的兴盛时期15.简述质性评定的主要特征有(BCD )A.评定是一种自上而下的评价B.评价的目的在于促进主体人的发展C.评价的方式具有情境性D.评定是不断探索改进的过程三、判断(×)1 .《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的印发,标志着新一轮基础课程改革的开始。

第七章 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第七章    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第七章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第一节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背景及目标一、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背景(一)社会政治背景——国家的相关政策和举措1985年开始以来,经济体制已经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政治体制已经提出和启动了民主化进程,文化开始突破“一统化”,走向多元化。

课程被牵动而开始了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改革进程,但力度不够。

一方面是前教育部长陈至立所说,素质教育喊得振天动地,应试教育抓得扎扎实实,学生学业负担过重成为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另一方面是知识经济正迅速来临,教育能否为国家培养创新性人才已经成为国家兴衰存亡的决定性力量;最后就是计算机网络在教育领域的迅速兴起,势必改变传统的教育观念、教学模式乃至办学的体制和教学的组织形式。

基于这些宏观认识,国务院做出了《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1999年召开的第3次全教会和国务院批转的教育部《面向21C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也都提出了改革现行基础教育课程体系,研制和构建面向新世纪的基础教育课程教材体系的任务,新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正式启动。

2001年6月,历时2年,教育部发布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和义务教育阶段各学科课程标准。

新课程改革进入实验阶段。

全国现有27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38个区(县、市)为义务教育课程改革实验区。

2003年,在实验使用反馈和调研基础上,组织修订课程标准。

计划2004年到2005年秋季,义务教育阶段和高中阶段全面推广新课程。

到2005年秋季,中小学阶段各起始年级原则上都将进入新课程体系。

(二)教育实践背景——教育自身存在的主要问题1.课程形态仍然是传统的学科课程学科课程在内容和结构上,重视学科经典内容的学习,忽视学生学习习惯和人生态度的培养,忽视学生的实践和经验。

在课程实施中,以教师、课堂和书本为中心,采用讲授、灌输方式,忽视交流、合作、主动参与、探究等学习方式。

2.课程观念陈旧比如在课程构成观念中,一方面把课程载体构成狭隘化为“教材”,缺乏课程包的现代观念;另一方面把课程实质构成狭隘化为“教学内容”,将内容与目的目标、教学方法、评价等割裂开来。

《教育学基础》教学大纲(新修)

《教育学基础》教学大纲(新修)

《教育学基础》教学大纲(新修)《教育学基础》教学大纲绪论一、教育学的研究对象教育学以培养人的教育活动为研究对象,是一门研究教育现象、问题,揭示教育本质、教育规律和探讨教育价值、教育艺术的学科。

教育学的任务在于揭示教育的规律,探讨教育的价值和教育的艺术,它不同于教育方针、政策,也不同于教育经验汇编。

二、教育学的产生和发展1.教育学的萌芽阶段在人类历史上,最早出现专门论述教育问题的著作是我国的《学记》。

外国最早的教育著作是古代罗马帝国教育家昆体良写的《论演说家的培养》。

2.教育学的独立形态阶段1632年,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写出了《大教学论》。

这是近代最早的一部教育学著作。

1762年,法国启蒙思想家卢梭出版了《爱弥儿》,系统地阐述了他的自然主义教育思想。

1776—1787年,德国哲学家康德曾先后4次在哥尼斯堡大学讲授教育学,是最早在大学开设教育学讲座的教授之一。

1806年,赫尔巴特出版了《普通教育学》。

这是一本自成体系的教育学著作,它标志着教育学已经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3.教育学发展的多样化阶段1861年,英国资产阶级思想家、社会学家斯宾塞的《教育论》出版。

他提出教育的任务是为完满生活做准备。

1901年,德国的梅伊曼首先提出“实验教育学”这个术语。

1908年,另一名德国教育家拉伊出版《实验教育学》,完成了对实验教育学的系统论述。

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国出现了实用主义教育学说,这种教育学说为杜威所创立,其代表著作是1916年出版的《民主主义与教育》。

1939年,苏联出版了以凯洛夫为总主编的《教育学》。

这是一本试图以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和方法阐明社会主义教育规律的教育学。

1930年,杨贤江以李浩吾的化名出版了《新教育大纲》。

这是我国第一本试图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论述教育的著作。

4.教育学的理论深化阶段1956年,美国心理学家布卢姆制定出了教育目标的分类系统。

他把教育目标分为认知目标、情感目标、动作技能目标三大类。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发展概述模拟试题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发展概述模拟试题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概述》模拟题一、填空题1、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要以同志关于“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和()同志“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为指导。

2、新课程的三维目标是(知识与技能目标)、(过程与方法目标)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3、新课程的课堂实施要改变传统的以( 教师、课堂、书本)为中心的状况。

4、新课程实施中,要对课程结构方面过于强调(学课本位)、(科目过多)、(缺乏整合)的现状加以改变,整体设置九年一贯的课程门类和课时比例,并设置综合课程。

5、在教学实施中,新课程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

6、(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是本次课程结构调整的三条基本原则。

7、(关注人)是新课程的核心理念。

8、(课堂教学)是我国中小学教育活动的基本构成部分。

9、新课程明确了考试内容的改革方向,即重视应用与(实践)。

10.《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指出(国家课程标准)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估和考试命题的依据。

11、对于学生,新课程强调要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

12、各学科(课程标准)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估和考试命题的依据。

13、新课程指出,要改变(课程评价)过于强调甄别与选拔的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

14、新课程要求教师要由教材的单纯执行者转变为(开发者)。

15、新课程提倡通过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

16、(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分发展)是新课程的最高宗旨和核心理念。

17、评价指标体系包括学生的学科学习目标和(一般性发展目标)。

18、我国基础教育教材管理制度改革追求的目标是教材的多样化、选择性和(高质量)。

19、按照课程资源空间分布的不同,大致可以把课程资源分为(校内课程资源)和校外课程资源。

20、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试验工作推进的基本方针是“(先立后破,先实验后推广)”。

《基础教育课程标准解读与主用教材分析》教学大纲

《基础教育课程标准解读与主用教材分析》教学大纲

《基础教育课程标准解读与主用教材分析》教学大纲课程编码:1511103401课程名称:基础教育课程标准解读与主用教材分析学时/学分:16/1先修课程:《数学教学论》适用专业:数学与应用数学开课教研室:课程论教研室一、课程性质与任务1.课程性质:本课程为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的限选课程 ,是学生从事中学数学教育的基础课程,也是提高学生数学教育教学技能的基础课程。

2.课程任务:本课程兼具理论性和应用性特征。

课程任务是让学生理解数学课程标准的精神实质,提升主用教材分析、理解与应用的能力,为学生顺利地从事数学课程的教育教学工作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课程教学基本要求学会研读数学课程标准的方法,理解中学数学新课程的理念、目标,掌握数学课程的结构、内容、设计思路,会用数学课程标准所倡导的理念、思想、方法分析和解决数学教学中的问题。

掌握一些数学主用教材分析的方法与技巧,熟悉一种版本数学主用教材的内容体系,能够开展主用教材分析和研究。

能够用所学的知识尝试进行教学设计。

部分内容以讲授为主,部分内容以学生讨论为主更多的是以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索、动手实践、合作交流、阅读自学等方式组织学生学习在教学中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力求理论讲授与案例分析相结合,让学生在理解课标践行建议的基础上阅读教科书、释译教科书、分析教科书、研究教科书,深化对数学课标与教科书的理解.成绩考核形式:期终成绩(闭卷考查(70%)+平时成绩(平时测验、作业、课堂提问、课堂讨论等)(30%)。

成绩评定采用百分制,60分为及格。

三、课程教学内容第一章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的理念、目标与结构1.教学基本要求主要从义务教育数学课程的理念、义务教育数学课程的目标、义务教育数学课程的结构等方面透视数学课程改革中的核心思想、实现的主要目标及建构数学课程的设计思路。

2.要求学生掌握的基本概念、理论通过本章学习,了解九年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改革的现实背景、基本理念,握数学课程所倡导的三维目标在具体内容上的体现,理解初中阶段数学课程结构的要点,标准中所规定的课程目标,了解数学课程标准的基本内容和结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概述》课程教学大纲课程编号:12008003
课程类型:公共基础课程
课程学时:18 理论课学时:18
学分:1
适用对•象:2010级师范专业本科学生
一、课程简介
该课程以讲座的形式全面介绍自2001年开始的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相关材料,主要通过对《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的解读,从不同侧面诠释本次课程改革的创新之处,独特之处,从而更新学生原有的教育观念,提高教育涵养。

二、课程性质、目的和任务
本课程是我校2009新人才培养方案教师教育平台模块中开设的公共教育理论基础课程。

该课程学习的主要目的是通过学习和解读《课程改革纲要》,形成学生现代教育观念,尤其是更新学生的课程观念,丰富学生的教育内涵,使学生具备新课程背景下应有的观念形态,更快更好地融入我国基础教育的改革大潮之中。

三、教学内容及要求
第一讲课程改革的背景
教学目的和要求:深刻领会改革背景;理解改革刻不容缓。

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和难点都是领会改革背景,认清改革的急迫性。

一、基础教育改革的背景与趋势
二、我国基础教育课程的发展状况
三、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准备与启动
第二讲新课程目标
教学目的和要求:深刻理解新课程改革的培养n标和改革具体n标。

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和难点是新课程改革的培养目标和改革具体目标
一、新课程的培养目标
二、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
第三讲新课程结构
教学目的和要求:理解课程结构的调整。

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和难点是领会课程结构调整的意义,理解调整的具体内涵。

一、课程结构的调整
二、分科课程与综合课程
三、综合实践活动课程
四、“绿色证书”教育
第四讲新课程标准
教学目的和要求:把握新课程标准的意义与功能;区分与原有大纲的不同。

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和难点把握新课程标准的意义与功能;区分与原有大纲的不同。

一、新课程标准的意义和功能
四、 五U
二、 新课程标准的结构
三、 新课程标准与原有大纲之比较
第五讲新课程与教学改革
教学目的和要求:深刻理解本次课程改革与教学改革的关系;彻底转变教学观和 学生观。

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和难点都是教学观和学生的转变。

一、 教学改革的意义 二、 教学观与学生观 三、 教师角色与教学行为 学习方式
学校教学管理制度的重建 现
代教育技术
第六讲新课程评价
教学目的和要求:了解新课程评价的具体内涵;深刻领会课程评价的根本指导思 想。

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和难点都是新课程评价内涵以及评价的指导思想。

一、 课程评价的发展与改革重点 二、 学生评价 三、 教师评价
四、 加强与新课程实施的评价 五、 考试改革
第七讲新课程管理
教学目的和要求:了解新课程管理的制度及基本改革趋势。

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是我国新课程管理的基本趋势 一、 课程管理的基本趋势 二、 课程管理改革与制度
第八讲新课程资源
教学目的和要求:深刻领悟课程资源的内涵;树立课程资源意识,学会资源的合 理开发与利用。

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是课程资源的意识培养;难点是课程资源的开发与有效应 用。

一、 课程资源的意义 二、 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实践环节:除了教师较为系统的理论讲授外,本课程拟尝试师生互动的教学形 式, 的教学
录像。

五、各教学环节学时分配:16学时集中讲授和探讨,2学时机动安排。

理论课讨论

合计
第一讲课程改革背景22
第二讲新课程目标22
第三讲新课程结构23
第四讲新课程标准23
第五讲新课程与教学改革22
第六讲新课程评价22
第七讲新课程管理22
第八讲新课程资源22
合计1616
六、考核方式
本课程考核方式是考查,以百分制计分。

总分数包含平时成绩和期末成绩两部分, 各占50%,其中平时成绩的主要依据是学生的出勤情况,课堂讨论参与情况或作业完成情况,期末成绩主要以完成的小论文质量为标准。

七、推荐使用教材
1. 教育部基础教育司组织编写的《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对话》[M],北京: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2. 李瑾瑜,柳德玉,牛震乾著《课程改革与教师角色转换》[M],北京:中国人事出版社,2002
3. 傅道春编著《新课程中教师行为的变化》国],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制订人:谭桂荣
审核人:
2012年2月12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