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为中心”的教学改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学为中心”的教学改革
从全国范围来看,各地都开展了以学案导学、小组合作、展示交流等为主要因子的“学教课堂”探索。但我们不能只是行为的模仿,必须理解教学行为改变的学理与意义。教学改革不是教学模式由此及彼的变换,而重在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近年来,在对教学实践进行总结和反思的基础上,浙江提出“学为中心”的教学改革,旨在通过课程建设、评价改革、教学管理以及德育实践等学校教育诸部分的协调,整体而综合地实现“学为中心”。
尊重课程性质,促进基于理解的有意义学习
教改初期,不少学校与地方试图进行“教学建模”,竞相提出创新概念的课堂教学模式。浙江早期的教学改革也有模式建构的冲动,但大家很快就明白,“模式不是目标,而是路标”,我们需要一定的模式以有利于教育思想付诸实践,但建立模式的同时要有“出模”的规划。
金华市将改革的过程概括为“析模定向”、“借模解构”、“炼模超越”等三个阶段。“析模定向”指研究分析中小学课堂教学中普遍存在的教学模式出现的问题和缺陷,寻找教学改革的逻辑起点、改革目标和改革方向。“借模解构”指引导县域和学校,引入国内经实践检验的成功的教学模式,
强势推广,以解开广大教师固有的陈旧低效的教学模式,构建新的教学模式。“炼模超越”指在“临帖”的基础上,鼓励部分成熟的改革实践者反思提炼自己的模式,实现个性化的超越。这是从发展的眼光和区别目的与手段的角度辩证看待模式问题。
但模式不可以过细,也不能过于狭窄。因为它要面对不同的课程、不同的学习目标类型、不同的学习对象以及不同发展水平的教师。
2012年,针对各地教学改革出现的“一校一模”的倾向,我们及时提出“尊重课程的性质、尊重学习目标的类型、尊重学情与尊重教师风格”的主张,引导教学改革从“学校驱动”向“学校、学科双驱动”发展。杭州市萧山区率先提出体现学科特点的、适合多类课型的“一科多模”的课堂教学改革思路。学科教研员建立学科教改基地,依据教学改革的核心理念,结合学科特质,形成本学科课堂教学的“主型”,再结合具体学习内容的类型,建构基于学科课型的教学流程,以课例和相应的说明,指导面上的教学改革。
“尊重课程性质”不是“学科本位”,而是在以学生为主体的前提下,尊重学科的思维特点与认知规律,改进教学活动。
从教师的角度看,“尊重课程性质”的关键是体现学科思维特点,打造有思维品质的课堂。从学生的角度看,“尊
重课程性质”的关键是促进基于理解的有意义学习。G.威金斯将学习分成“获取信息”、“核心概念的理解”和“迁移”,并提出“理解为先,逆向设计”的教学设计思路。借鉴这一理论观照今天的现实,我们以往的教学方法主要解决的是“获取信息”,而在“促进理解”方面,过去的教学显然不够从容,因为教师专业素养的局限,许多时候也不够得法,更谈不上“促进迁移”。今天的教学改革必须坚持“学为中心”的方向,在教学行为的改变上,要将“促进理解”放在第一位,要降低旨在“获取信息”的学习活动的比例,增加“促进理解”的学习。
台州市路桥区在2011年就提出“要把学习的核心还给学生,将思想发生处还给学生,以知识的意义与学科的魅力来唤醒学生的学习”的主张,反映了他们对教学改革本质的较早觉醒。嘉兴市南湖区在尊重课程性质、尊重学习目标的类型的原则下,各个学科试图还学生以从容的、有意义学习的操作建议与样例。如历史与社会学科采用“读、议、提”三个教学环节,促进学生历史思维的有效发生,通过“跟团游”向“自助游”的课堂转型,让学生在课堂上变象征性的参与为真正的思维参与。
几年来,体现课程性质、结合课型特点的课堂教学模式的探索,让大家学会以发展的眼光理解模式,探索改革。“学科推进”渐成浙江教学改革的特色。
其他改革不能“涛声依旧”
教学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课堂没有本质的变化,就不算改革与前进;但如果只是课堂变化了,其他“涛声依旧”,也不会深入与持久。正是应了这一规律,从2013年开始,浙江的教学改革逐渐展现出改革实践的多样路径和综合化
倾向。
重视学习内容的选择与加工一直以来,教师将教学视为传授知识和方法的过程,容易忽略教学活动前对学习内容的“学习化加工”。强调理解的教学改革恰恰重视这一过程。台州市路桥区最早反思完整的知识体系被拆解入“课”的现象,指出“离散的目标教学取代整体的领悟,思维的发展会变成单维度、小步子的线性进程”等问题,提出基于整体思维的单元学习规划的设想,从碎片化学习走向整体化学习。强调在学习伊始,教师应让学生明白学习该内容的意义和目的,让学生面向整体任务,聚焦核心问题。目的是引学习者入门,把整体知识和结构还给学生,让学生先见“森林”后见“树木”。这是理科学
习内容加工的重要原则。
对于语文、英语等语言学科,学习内容的选择与加工需要遵循另一种思路。路桥二中、杭州外国语学校等学校强调语文学习的根本途径就是应用,通过提高阅读频次发现语言形态的内在规律,通过增加写作频次来展现语言思维。他们
不对每篇课文都进行精讲细练的所谓“抠字教学”,而是每周专设阅读课,让学生泛览书籍。让学生在有所感悟时,即时记录、物化为点滴片段。这种以读促写、读写结合的教学方式,反映了语文学习的本质,避免了以前寻章摘句,沉溺于文本局部的碎片化学习。
拓宽“中间地带”
少一些课堂学习,多一些蕴含学习意义的经历,是我们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追求。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应与校本课程相整合,每周集中课时,短周期、专题性、项目化地实施。当综合实践活动尚难常态化时,可以加强综合学习和实践学习,拓宽学科课程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之间的“中间地带”。嘉兴市南湖区要求各校探索跨学科的综合学习方式,南湖国际实验学校的“全科阅读”就是其中一个典型案例,他们鼓励各学科都重视阅读,用阅读将语文、历史、科学等方面的学习联系起来,鼓励学生在阅读中实现综合性的学习与思考。
评价应服务于“理解为先”和“整体意义”
当课堂强调“理解为先”和“整体意义”后,当我们明白“没有理解的熟练,是没有意义的熟练”后,课堂评价与学生学业评价都须发生改变。
按照“学为中心”的思想来看课,必须站在学生立场,观察知识的获得、方法的掌握、思维的激活、能力的锻炼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