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与教学论复习材料

合集下载

课程与教学论复习资料全

课程与教学论复习资料全

第一章课程与教学研究的历史开展第一节课程研究的历史开展识记课程研究领域诞生的标志:1918年美国教育学者博比特《课程》一书的出版。

识记活动分析与工作分析【知识解读】博比特的科学化课程开发方法可总称为“活动分析〞。

所谓“活动分析〞,是把人的活动分析为具体的、特定的行为单元的过程与方法。

查特斯把课程开发的方法称为“工作分析〞。

“工作分析〞与“活动分析〞在根本精神上是完全相通的,不过“工作分析〞主要是指对人类的职业领域的分析,而“活动分析〞的围更广泛,它不仅包括职业领域,还包括非职业领域。

识记现代课程理论的圣经〞:《课程与教学的根本原理》【知识解读】拉尔夫·泰勒是现代课程理论的重要奠基者,是科学化课程开发理论的集大成者。

由于泰勒对教育评价理论、课程理论的卓越奉献,他因而被誉为“现代评价理论之父〞、“现代课程理论之父〞。

1934年,泰勒出版了《成绩测验的编制》一书,从而确立了其“评价原理〞。

1949年,泰勒又出版了《课程与教学的根本原理》,由此确立了其“课程根本原理〞。

泰勒的“评价原理〞和“课程根本原理〞统称为“泰勒原理〞〔Ty1er Rationale〕。

人们公认“泰勒原理〞是课程开发原理最完美、最简洁、最清楚的阐述,到达了科学化课程开展的新的历史。

《课程与教学的根本原理》也因而被誉为“现代课程理论的圣经〞。

识记“八年研究〞【知识解读】“八年研究〞是“泰勒原理〞的实践根底,它的直接起因是产生于20世纪30年代的震撼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大萧条〞。

“八年研究〞的主旨在于改革课程体制〔由每一所学校自行设计课程以满足其学生的需要〕。

识记学科研究【知识解读】学科结构包括两个根本涵义:〔1〕它是一门学科特定的一般概念、一般原理所构成的体系;〔2〕它是一门学科特定的探究方法与探究态度。

学科结构是这两个根本涵义的统一。

布鲁纳认为掌握学科结构有以下优点:〔1〕掌握学科结构可以使得学科更容易理解;〔2〕掌握学科结构有助于记忆;〔3〕掌握学科结构是通向适当的“训练迁移〞的大道;〔4〕掌握学科结构能够缩小“高级〞知识和“初级〞知识之间的差距。

课程与教学论复习资料

课程与教学论复习资料

课程与教学论第一章:概论课程与教学论的历史重要事件1632年,捷克夸教育家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是教学论学科诞生的重要标志。

是教学论作为独立学科存在的重要里程碑。

1806年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的《普通教育学》是继《大教学论》之后的又一里程碑,作为教育学和教学论发展成熟的基本标志。

1918年,美国学者博比特的《课程》是课程论作为独立学科诞生的标志。

1949年泰勒的《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是现代课程论学科发展上具有里程碑意义。

(现代课程理论之父)(行为目标之父)《礼记·学记》是我国和世界上最早的教育学专著。

课程是指“学校教学的内容及其进程的安排”课程的表现形式:1)文本形式:课程计划、课程标准、教科书和其他教学材料2)实践形式:理想的课程、正式的课程、理解的课程、运作的课程、经验的课程。

第二章:课程的基本理论1、与课程相关的概念1)教学内容:指“教什么”的问题,而课程还包括“怎样教”的问题。

两个概念的外延不一样。

教学内容还存在形态的划分问题2)教学进程:是“怎么教”这个问题里的时间组合问题。

教学进程还有计划的进程和动态的临时处置的进程。

3)学科:指教学科目。

从各门科学领域里(文化领域里),以教育的视点选择部分内容(知识或技能),分门别类并以心理学视点系统化组织起来实施的课程,即学科课程。

学科课程是现代学校课程的主体。

4)科目:强调分科的形式,如课程表上的“语文”“体育”“音乐”等。

科目与学科的区别主要是,后者强调了内容。

5)知识:与技能、价值观并列,是学校课程内容的一个主要方面。

6)经验:是学校课程内容和实施的一个主要方面。

7)活动:是学校课程的内容;也是课程实施的途径和方式。

8)计划或方案:有人认为计划即课程;但计划是静止的,课程还有实施的动态意义。

课程与计划有密切相关。

2、当代各种各样的课程形态(课程类型)1)知识本位课程、儿童本位课程和社会本位课程2)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程3)分科课程和综合课程4)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5)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3、现代课程形成于17世纪的原因:1)现代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2)科学知识大发展3)现代学制的确立4)现代教学制度的确立。

《课程与教学论》复习考试资料

《课程与教学论》复习考试资料

(Oo467课程与教学论)复习考试资料第一章课程与教学研究的历史开展第三,学科专家的建议。

因而,为获得恰当的教育目标,需要对相关资料进行两次我别一哲学的甄别、心理学的甄别。

为准确又清楚地陈述目标,泰勒建议使用由“行为”和"内容”所构成的“二维图表”.③学习经验:指学习者与他能够作出反响的环境中的外部条件之间的相互作用。

选择学习经验的五条一般原则:第一,为到达既定的教育目标,给学生提供的学习经验必须既能给学生有时机实践该目标所隐含的行为,又能使学生有时机处理该目标所隐含的内容;第二,必须使学生在从事教育目标所隐含的行为的过程中获得满足;第三,学习经验所期望的反响是在学生力所能及的范围之内的;第四,有许多特定的经验能够用来到达同样的教育目标;第五,同样的学习经验通常会产生几种结果。

纵向组织:指不同阶段的学习经验之间的联系。

横向组织:指不同领域的学习经验之间的联系,如五年级地理课与五年级历史课提供的学习经验之间的联系。

连续性:有效的纵向组织的一个主要因素。

序列性:整合性:指课程经验之间的横向联系。

⑥泰勒认为评价本质上是确定课程与教学方案实际完成教育目标的程度的问题。

.1)把评价与目标结合起来,评价本身不是目的,而泰勒评价理念的特点. 只是到达目标的手段;2)用评价观替代了传统的测验观,从而通过扩充评1 价概念的内涵而作出了真正的奉献。

(2)过程模式①由斯腾豪斯系统确立起来。

②对目标模式的批判-目标模式误解了知识的本质目标模式误解了改善课程实践的过程的本质③过程模式的根本内容D 课程开发的任务就是要选择活动内容,建立关于学科的过程、概念与标准等知识形式的课程,并提供实施的“过程原则”。

2)过程原则的本质含义在于鼓舞教师对课程实践的反思批判和发挥( ⑤有效组织学习经验的标准制造作用。

3)斯腾豪斯首倡“教师作为研究者”④过程模式的价值和特点:把学生主体性、制造性的开展作为教育的广泛目标,尊重并鼓舞学生的个性特点,并把这一目标与课程活动、教学过程统一起来,进而又将之统一于教师的主体作用上。

课程与教学论期末考试材料,复习绝对有用

课程与教学论期末考试材料,复习绝对有用

课程与教学论复习提纲填空题:1、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 1632年发表的《大教学论》一书,标志着教学论作为一门学科的诞生。

2、把教学过程分为明了、联想、系统和方法四个阶段的是德国的教育家赫尔巴特。

3、1918年,美国学者博比特的《课程》一书问世,是课程论作为独立学科诞生的标志。

4、美国学者泰勒总结了“八年研究”的成果,于1949年出版了《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建立了著名的课程编制的泰勒原理。

5、按照影响课程的三个基本要素,课程可以分为知识本位课程、儿童本位课程和社会本位课程。

6、课程的文本形式由宏观到微观,依次包括课程计划、课程标准、教科书和其他教学材料。

7、制定课程目标的三种基本依据是社会的需要、学科的需要和学习者的需要。

8、20世纪50年代以来出现的三大现代教学理论流派苏联以赞科夫为代表的发展性教学论,美国以布鲁纳为代表的认知结构教学论,德国以瓦根舍因为代表的范例教学论。

9、教学评价的历史阶段经历了哪三个阶段考试阶段、测量阶段、评价阶段。

10、根据教学评价的作用,可以把教学评价分为: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总结性评价。

11、根据所依据的标准与解释方法不同,可以把评价分为:常模参照评价和标准参照评价。

12、有效的学绩测验要有较高的信度、效度、难度和区分度。

这是学绩测验编制的主要技术要求。

13、质性评价的方法有观察法、表现性测验评价和成长记录袋评价。

14、、建构主义的教学模式应用:支架式教学、抛锚式教学、随机进入教学名词解释:1、课程:所谓课程系指在学校的教师指导下出现的学习者学习活动的总体。

”课程是教学的内容及其进程的安排。

2、学科课程:是指从不同知识领域或学术领域选择内容,根据知识的逻辑体系将所选出的知识组成为学科课程。

3、活动课程:是与学科课程相对立的一种课程类型,又称经验课程或儿童中心课程。

它是以学生的生活本身为课程内容,在教师的指导下,由学生通过自己组织一系列的活动进行学习,取得直接经验,掌握解决实际生活问题的知识,培养兴趣、能力和发展个性。

《课程与教学论》复习讲义与习题集【全】

《课程与教学论》复习讲义与习题集【全】

《课程与教学论》复习讲义及习题集第一部分:三本教材的比较三本教材:1、张华《课程与教学论》 2000年2、王本陆《课程与教学论》 2004年3、钟启泉《课程与教学论》 2008年小结:钟启泉的《课程与教学论》基本包含了张华的《课程与教学论》中的所有知识点,并在他的基础上新增了课程与教学政策,更加详细的阐述了课程实施的取向、模式和影响因素,对于课程与教学的改革这一块钟启泉在书中对当代中外的改革分开进行了详细阐述。

钟启泉的《课程与教学论》与其他两个作者还有的不同之处在于他书每章的开头该章内容的结构图,便于读者建立清晰的知识体系和框架;书中每一小结后都有一个相关的案例,供读者阅读和参考。

王本陆的《课程与教学论》结构清晰,第一章是概论,第二、三、四章是课程论的内容,第五至十三章都是教学论的内容。

与张华和钟启泉的《课程与教学论》相比较,他的书新增内容有校本课程、教学的基本理论、教学模式、课堂教学管理。

王本陆的《课程与教学论》最大的特点是每一章都是由一个问题情境来引出该章的主题,每一章的开头也都会列出本章学习目标,每一章的结尾都有小结、阅读导航和扩展学习三个部分,其书后还附有学期教学进度计划、条目式教案示例、卡片式教案示例、表格式教案示例。

第二部分:《课程与教学论》复习讲义(选用教材:张华著《课程与教学论》2000年版)第一章课程与教学研究的历史发展一、本章复习建议:本章在历年考试中,处于比较重要的地位,建议学员全面掌握,重点复习。

从历年的真题来看,要练习的题型包括单项选择题、简答题。

二、本章重要知识点讲解第一节课程研究的历史发展1918年,美国著名教育学者博比特出版《课程》一书,一般认为这是课程作为独立研究领域诞生的标志。

★一、科学化课程开发理论的早期发展:博比特与查特斯的贡献截至20世纪20年代上半叶,课程这一研究领域才最先在美国比较完整地建立起来。

博比特与查特斯等人开启了“课程开发的科学化运动”,他们的课程因而被称为“科学化课程开发理论”。

《课程与教学论》复习讲义及习题集【全】

《课程与教学论》复习讲义及习题集【全】

For personal use only in study and research; not for commercial use 《课程与教学论》复习讲义及习题集第一部分:三本教材的比较三本教材:1、张华《课程与教学论》 2000年2、王本陆《课程与教学论》 2004年小结:钟启泉的《课程与教学论》基本包含了张华的《课程与教学论》中的所有知识点,并在他的基础上新增了课程与教学政策,更加详细的阐述了课程实施的取向、模式和影响因素,对于课程与教学的改革这一块钟启泉在书中对当代中外的改革分开进行了详细阐述。

钟启泉的《课程与教学论》与其他两个作者还有的不同之处在于他书每章的开头该章内容的结构图,便于读者建立清晰的知识体系和框架;书中每一小结后都有一个相关的案例,供读者阅读和参考。

王本陆的《课程与教学论》结构清晰,第一章是概论,第二、三、四章是课程论的内容,第五至十三章都是教学论的内容。

与张华和钟启泉的《课程与教学论》相比较,他的书新增内容有校本课程、教学的基本理论、教学模式、课堂教学管理。

王本陆的《课程与教学论》最大的特点是每一章都是由一个问题情境来引出该章的主题,每一章的开头也都会列出本章学习目标,每一章的结尾都有小结、阅读导航和扩展学习三个部分,其书后还附有学期教学进度计划、条目式教案示例、卡片式教案示例、表格式教案示例。

第二部分:《课程与教学论》复习讲义(选用教材:张华着《课程与教学论》2000年版)第一章课程与教学研究的历史发展一、本章复习建议:本章在历年考试中,处于比较重要的地位,建议学员全面掌握,重点复习。

从历年的真题来看,要练习的题型包括单项选择题、简答题。

二、本章重要知识点讲解第一节课程研究的历史发展1918年,美国着名教育学者博比特出版《课程》一书,一般认为这是课程作为独立研究领域诞生的标志。

★一、科学化课程开发理论的早期发展:博比特与查特斯的贡献截至20世纪20年代上半叶,课程这一研究领域才最先在美国比较完整地建立起来。

《课程与教学论》复习资料

《课程与教学论》复习资料

《课程与教学论》复习资料第一篇:《课程与教学论》复习资料《课程与教学论》复习资料一、单项选择题1.课程作为独立研究领域诞生的标志是(A)A.博比特《课程》的出版B.博比特《怎样编制课程》的出版 D.夸美纽斯《大教学论》的出版(C)C.查特斯《课程编制》的出版14.罗杰斯“非指导性教学”相应的学习观是 A.有意义发现学习C.有意义经验学习B.有意义接受学习D.有意义机械学习10.柏拉图把“有德性的生活”视为教育的终极目标,亚里士多德认为教育的终极目的是“幸福”,昆体良认为“受过教育的人”的理想是“大演说家”。

这种目标定位方式反映的是课程与教学目标的(A)A.普遍性目标取向 C.行为目标取向12.斯金纳的程序教学模式的理论基础是 A.经典性条件反应和强化原理 C.操作性条件反应和强化原理B.生成性目标取向D.表现性目标取向(C)B.经典性条件反应和平衡原理 D.操作性条件反应和平衡原理2.被誉为“现代课程理论圣经”的课程著作是(C)A.《儿童与课程》C.《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B.《怎样编制课程》 D.《课程》(B)13.被看作是课程开发的经典模式、传统模式的是A.情境模式 C.批判模式B.目标模式 D.过程模式4.理论化、系统化的教学论的创立者是(A)A.夸美纽斯B.赫尔巴特C.卢梭D.裴斯泰洛齐11.布鲁姆等人的教育目标分类学包括A.认知领域、情感领域、动作技能领域 C.智力技能、态度、动作技能(A)B.智力技能、认知策略、言语信息 D.认知领域、态度、言语信息6.“隐性课程”这一概念最早出现在杰克逊的一本著作中,这本著作是(C)《课程与教学论》复习资料A.《老师,再见!》B.《爱的教育》C.《班级生活》D.《隐性课程论》15.最早实行选修制的国家是A.法国 C.德国B.美国 D.英国(C)14.在非指导性教学中,教师的角色变成了(C)A.引领者 B.管理者 C.促进者 D.指导者4.在传统教学中,教师是作为先知者把知识传授给学生,这显然不符合非指导性教学的要求。

课程与教学论复习材料

课程与教学论复习材料

课程与教学论复习材料第一章1.课程与教学论的研究对象和研究任务是什么?答:对象有三种观点:现象说:课程论研究的是课程现象,教学论研究的是教学现象。

规律说:课程论研究的是课程规律,教学论研究的是教学规律。

问题说:课程论研究的是课程问题,教学论研究的是教学问题。

关系:现象、问题、规律本身是交叉融合的,从现象到问题,从问题到规律,是科学研究不断深入的具体表现。

研究任务:1、揭示规律:认识课程与教学的客观规律,这是课程与教学论的基本任务之一2、确立价值:教育事业处处充满着价值纷争,离不开价值观的指引。

3、优化技术:提高课程编制的水平,提高教学活动的质量,这是千百年教育界不懈追求的目标与方向。

2.夸美纽斯《大教育论》标志这教学论作为一门学科的诞生。

3.赫尔巴特把教学过程分为明了、联想、系统和方法。

4.1918年,博比特的《课程》问世,这是第一本专门论述研究课程的书,标志着课程作为专门研究领域的诞生。

5.泰勒总结“八年研究”的成果,于1949年出版《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

6、课程与教学论的宗旨与任务,大体来说,有三个方面:揭示规律、确立价值和优化技术。

第二章名词解释1.课程计划:关于学校课程的宏观规划,规定学校课程门类、各类课程的学习时数以与在各年级的学习顺序、教学时间的整体规划等。

课程计划一般由国家教育行政部门负责。

2.课程标准:主要指学科课程标准,一般概要地规定某门课程的性质与地位、基本理念、课程目标、内容标准、课程实施建议等。

国家课程标准是国家对基础教育课程的基本规范和要求,是教育质量所应达到的具体指标。

3、知识本课程论:倾向于从知识本身的逻辑关系出发,突出强调知识自身的需要和价值的理论。

按此理论组织起来的课程就叫“知识本位课程”。

4.儿童本位课程:儿童本位课程是以儿童的发展来设置课程,主张以学生的兴趣、爱好、动机和需要为基础来编制课程。

倾向于从儿童的心理发展逻辑出发,突出儿童的兴趣和需要的课程论。

教师招考资料课程与教学论复习提纲

教师招考资料课程与教学论复习提纲

课程及教学论复习提纲第一章绪论教学论学科的形成,大致是在17世纪到19世纪之间。

学术界一般认为,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1632年发表的《大教学论》,是教学论学科诞生的重要标志,并第一次提出了班级授课制理论。

把赫尔巴特的《普通教育学》作为教育学和教学论学科发展成熟的标志。

课程论学科的形成大致在20世纪。

美国学者博比特1918年出版的《课程》一书,是课程论作为独立学科诞生的标志。

第二章课程的基本理论1、1932—1942年,美国进步教育学会发起了著名的“八年研究”,有利地促进了美国课程论的发展。

泰勒以“八年研究”为基础,于1949年出版《课程及教学的基本原理》提出了著名的课程编制的“目标模式”。

该书在课程论学科发展上具有里程碑意义,被誉为“现代课程理论的圣经”。

2、课程可以表现为多种形式:一种文本形式,由宏观到微观,依次包括课程计划、课程标准、教科书和其他教学材料;一种是实践形式,由抽象到具体,依次包括理想的课程、正式的课程、理解的课程、运作的课程和经验的课程。

后一种形式是美国课程论专家古德来德提出的。

3、在我国,从夏商周到清末新式学堂新办之前,学校里实施的古代课程主要包括“四书五经”和“三、百、千、千”。

西方古代主导的课程是古希腊的“七种自由艺术”即七艺,主要包括文法、修辞、辩证法、算术、几何、音乐、天文。

4、学科课程也叫“分科课程”,强调从学科自身的逻辑体系出发组织课程;活动课程则突出“尊重儿童的心理逻辑”。

5、学科课程也叫“分科课程”,强调从学科自身的逻辑体系出发组织课程;活动课程则突出“尊重儿童的心理逻辑”。

6、博比特及查特斯作为20世纪初期课程科学化运动的代表,他们的课程理论反映了课程的价值取向——科学取向。

现代课程理论的奠基人是拉尔夫·泰勒.1949年泰勒出版的《课程及教学的基本原理》被公认为现代课程理论的奠基石。

7、20世纪50年代末至60年代末,西方世界发生了一场指向教育内容现代化的课程改革运动,即“学科结构运动”,代表人物是美国教育心理学家杰罗姆·布鲁纳。

课程与教学论复习资料全

课程与教学论复习资料全

第一章1、课程与教学论的研究对象和研究任务是什么?2、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标志着教学论作为一门学科的诞生。

3,(赫尔巴特)把教学过程分为明了、联想、系统和方法。

4、1918年,博比特的《课程》问世,这是第一本专门论述课程的书,标志着课程作为专门研究领域的诞生。

5、泰勒原理的实践基础是(“八年研究”)。

第二章课程的基本原理一、名词解释:1、课程计划;2、课程标准;3、课程4、儿童本位课程二、填空:1、按照影响课程的三个基本要素,课程可以分为知识本位课程、(社会本位课程)和(儿童本位课程)。

2、课程的文本表现形式包括(课程计划)、(课程标准)和教材等。

二、简答:1、如何理解课程的含义?(一)从课程的要素层面来界定课程是学科:把课程作为科目,强调学科知识的系统化,教育进程的计划性。

教育的任务是继承前人的知识经验。

课程是经验:课程是学生通过学习获得的经验或体验(二)从课程的功能或作用层面来界定课程作为计划或方案:课程是为了实现教育目的而制定的一套实施方案,是实施教育计划的蓝图。

课程作为活动或进程:课程不再仅仅是需要贯彻的课程计划,包含了教学活动的整个进程。

(三)从课程与社会的关系层面界定课程即社会文化的再生产:人是社会的人,教育就要促使个体的社会化。

课程即社会改造:课程重点放在当代社会问题、社会主要弊端、学生关心的社会现象等方面。

(四)从课程的层次或结构层面界定美国课程专家古德莱德从课程实施的纵向层面提出课程可分为五个层次:理想的课程、正式的课程、领悟的课程、运作的课程和经验的课程。

2、如何理解古德莱德课程的五种层次?(一)理想的课程:研究机构、学术团体、课程专家倡导的课程。

这种课程停留在观念层次上,是最抽象的课程。

(二)正式的课程:教育行政部门规定的课程计划、课程标准和教材,是以文本的形式表现出来的课程。

(三)理解的课程:教师领悟的课程,又是一种观念的课程。

不同教师领悟的课程不同,比正式课程要具体。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复习材料)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复习材料)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知识点总结(教材部分)名词解释(每题 5 分;共 20 分)1. 课程:课程是为各级各类学校为实现教育目标而规定的教学科目及它的目的、内容、范围、分量和进程的总和,包括为学生个性的全面发展而营造的学校环境的全部内容。

2.现代课程论:课程论是依据对学科系统、学生心理特征、社会需要的不同认识和价值取向而建立起来的关于课程编订的理论和方法体系。

3.教学:教学是教师引起、维持、促进学生学习的全部行为方式。

这种行为方式其中包括两大类:一是呈示、对话、辅导等主要行为方式,一是激发动机、课程管理、交流、期望等辅助行为方式。

4. 教学论:教学论是教育学中的一门分支学科,研究教学情景中教师引起、维持、促进学生学习的行为方式,对教师的行为方式进行科学概括,做出一般的、具有普遍性的规定或解释,用以指导教学实践。

(中国古代的《学记》是世界上最早的教学论专著;在西方教育文献中最早使用“教学论”一词的是德国教育家拉特克和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

夸美纽斯写了一本著名的《大教学论》,是最早的一部教育学。

)5.语文课程现象:是指语文课程在发展、变化中所表现的外部形态和联系,是语文课程外在的、活动易变的方面。

6.语文教学现象:是指语文教学活动所表现出来的外部形态和联系,是语文教学外在的、活动易变的方面。

7.语文课程规律:是指语文课程及其构成要素在发展变化过程中的本质联系和必然趋势。

8.语文教学规律:是指语文教学及其构成要素在发展变化过程中的本质联系和必然趋势。

9.三百千:我国古代流传最广、历时最久、最具代表性的蒙学读物是《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合称“三百千” 。

主要作用是用韵语化的方式集中识字。

10.五经:汉代以后以“五经” 为主要课程的中国古代的封建社会教育。

即经过孔子整理的《诗经》、《尚书》、《礼记》、《易经》、《春秋》的合称,包含了古代政治、教育、文化、哲学、伦理等方面的内容,在封建社会产生了巨大影响。

课程与教学论复习资料

课程与教学论复习资料

课程与教学论复习资料课程与教学论复习资料随着教育的发展,课程与教学论成为了教育学中的重要内容。

它探讨了教育的本质、教育目标的确定以及教学方法的选择等问题。

本文将从课程的定义、教学理论的发展以及教学设计等方面进行论述,为读者提供一些复习资料。

一、课程的定义与分类课程是教学活动的核心,它是教师根据教育目标和学生需求,经过一系列的设计与组织,形成一定的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的总称。

课程的分类有很多种,常见的有按学科分类、按教学形式分类以及按教育层次分类等。

按学科分类,课程可以分为语文、数学、英语等学科课程;按教学形式分类,课程可以分为理论课、实验课、实习课等;按教育层次分类,课程可以分为小学课程、中学课程、大学课程等。

二、教学理论的发展教学理论是指对于教学过程中的规律和方法的研究。

它从不同的角度出发,探讨了教学目标的确定、教学内容的选择以及教学方法的运用等问题。

在教学理论的发展过程中,出现了多种不同的教学理论,如行为主义理论、认知理论、建构主义理论等。

行为主义理论认为学习是一种行为的改变,重视刺激与反应之间的关系;认知理论则关注学习者的思维过程,认为学习是一种知识的建构;建构主义理论则强调学习者的主动参与和合作。

三、教学设计的要素教学设计是指教师根据教育目标和学生需求,对教学过程进行有意识的组织和安排。

它包括教学目标的确定、教学内容的选择、教学方法的运用以及教学评价的实施等要素。

教学目标是教师根据学生的发展需求和教育要求,确定的学习结果。

它应该具有明确性、可操作性和可评价性。

教学内容的选择应该符合教学目标,既要有科学性又要有针对性。

教学方法的选择应该根据学生的特点和教学内容的要求,采用多种不同的教学方法。

教学评价是对学生学习情况的反馈和评价,可以采用考试、测验、作业等形式。

四、教学模式的创新与实践随着教育的发展,传统的教学模式已经无法满足学生的需求。

因此,教学模式的创新与实践成为了当前教育改革的重要任务。

课程与教学论-复习资料已考过

课程与教学论-复习资料已考过

课程与教学论考试复习资料第一章课程与教学研究的历史发展课程研究的历史发展诞生时间:“课程作为一个独立研究领域从教育中分离出来(这种分离是相对的)还是20世纪初的事情。

标志:“1918年,美国著名教育学者博比特出版《课程》一书,一般认为,这是课程成为一个独立研究领域的标志。

”一、科学化课程开发理论的早期发展:博比特与查特斯的贡献以时间为主线,以人物为标志,以思想为内容。

1923年,美国另一著名学者查特斯出版了《课程编制》一书,截止20世纪20年代上半叶,课程这一研究领域才最先在美国确立起来.博比特与查特斯等人的课程开发理论与实践,开启了"课程开发的科学化运动",他们的课程理论也因而被称为"科学化课程开发理论".社会背景:科学化课程开发理论诞生的社会背景是20世纪初美国发生的"社会效率运动"。

科学管理之父:泰罗主义F.W.Taylor(本书译为泰罗,以与后面的Tyler区分):人受经济利益的驱动,因而是可控制的;效率即科学;科学管理即是为了提高生产效率而对人及其工作进行有效控制。

博比特的课程开发理论:(20世纪初~1950s):(1)教育的本质第一,教育是为成人生活作准备。

第二,教育是促进儿童的活动与经验发展的过程。

第三,教育即生产。

(2)课程的本质课程是儿童及青年为准备完美的成人生活而从事的一系列活动及由此而取得的相应的经验。

“博比特的课程本质观以准备完美的成人生活为出发点,但却落实于儿童的活动与经验。

”(3)课程开发的方法——活动分析(activityanalysis)。

活动分析是把人的活动分析为具体的,特定的行为单元的过程与方法。

他的课程开发的具体过程包括五个步骤:人类经验的分析;具体活动或具体工作的分析;课程目标的获得;课程目标的选择;教育计划的制定。

总之,他的课程开发就是一种"课程工程"或"教育工程",他是"效率取向","控制中心"的。

课程与教学论复习提纲

课程与教学论复习提纲
12、布卢姆等人把情感领域的教育目标分为接受或注意、反应、价值评价、价值观的组织、品格形成。
13、课程与教育目标的三个来源为对学习者自身的研究、对校外当代生活的研究、来自科目专家的目标建议。
14、按照教学单位的规模大小,教学组织形式可分为个别教学、小组教学、班级授课。
15、古代学校教学基本组织形式是个别教学,现代学校教学基本组织形式是班级授课制。
9、国内课程的已有定义:描述性的理解、“媒体”说、“经验活动”说、“计划”说、包容观。
10、布卢姆将教育目标分为认知、情感和动作技能领域教育目标。
11、辛普森将动作技能领域教育目标分为知觉、准备、有指导的反应、机械动作、复杂的外显反应、适应、创作。
12、加涅提出了五种学习结果,包括态度、动作技能、言语信息、智力技能、认知策略,使教师能根据学习结果的表述设计最佳的学习条件。
15、课程与教学目标的功能:激励功能、导向功能、标准功能(基本功能)。
16、教学组织形式(概念),是为实现一定的课程与教学目标,围绕一定的教育内容或学习经验,在一定时空环境中,通过一定的媒体,教师与学生之间相互作用的方式、结构与程序。其主要内涵是:特殊的师生互动、特殊的时空安排、教学因素的特殊组合。
论述:
一、结合实际,试分析比较教师中心说、学生中心说和学科中心说三种不同主张的利弊。
1、教师中心的代表人物是德国的赫尔巴特,指教师在教学中处于重要的地位。
基本的观点:1)教师是社会的代表,通过教师传授价值观念。2)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起支配作用,教育的标准、内容、方法由教师决定。3)教学过程的“老三”中心,即教师是中心,课本是中心,课堂是中心。4)重视知识传授、教法和教学结果。综上所述:教师可以帮助学生提高能力和掌握知识。但是,教师无法代替学生学习。

《课程与教学论》大题复习资料

《课程与教学论》大题复习资料

4、简述人本主义的课程与教学理论。

答:人本主义的心理学思想产生于20世纪50年代,创始人马斯洛。

70年代后,罗杰斯继承了他的理论,提出“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思想。

他认为:在培养目标上,他主张教学的目标应该立足于学生个性的发展,使人真正成为自由独立、有主见、适应性强、具有鲜明个性的人;在课程内容上注重知识对学生的个人意义,强调课程、教学与学生生活的适切性;在课程、教学的实施中,强调学生亲自体验各种经验,形成自我概念和独立自主的个性;在课程、教学的评价上提倡学生的自我评价、主张评价方法的多元化;倡导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

他认为学习是师生之间、班级成员之间交往、影响的过程,因此教学的成败不在于教学的专业知识、技巧,而在于人际关系、情感态度,因此教学应该以真诚、民主的态度与学生坦诚相见,尊重学生的选择。

5、当代课程设计表现出哪些趋势?答:(1)多种取向的综合;(2)课程内容选择的基础性和时代性;(3)学习活动的探索性与实践性;(4)评价的过程性和发展性。

6、简述课程设计过程模式的特点和评价。

答:特点:过程模式强调知识与活动本身就是有价值的,即知识与活动本身具有内在价值,这种价值无须依赖于外在的什么目标而存在。

因此课程的设计不一定要从确定目标开始,设计课程时必须考虑激发学习者的内在动机,并优化学习的背景或环境,使其在与环境的互动及问题解决中提高认知水平。

评价:过程模式是在对目标模式进行系统批判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试图解决目标模式无法解决的问题,直接关注教育过程的不断调适,以使学生最大限度地学习和发展。

但它对模式的建构不是很成功,尽管提出了很富有吸引力的课程思想,却没有说明具体的行动方式,让人感到难以把握。

而且过程模式对教师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假设教师能够对教学过程中的各个要素做很好的调整,这种预想有些脱离现实。

7、泰勒课程目标研究的特点是什么?答:(1)在课程发展中,关注学习者的因素,注意发展个体适应社会的能力,体现了“生活适应教育”的精神;(2)强调课程发展的计划性、目的性和可控制性;(3)把科学管理原理应用在课程管理中,体现了课程发展的科学性和逻辑性;(4)将课程与教学密切地联系起来,增强了课程理论的实践性;(5)全面而系统地展示了课程发展过程的主要因素及其相互之间的循环关系。

课程与教学论期末复习资料

课程与教学论期末复习资料

课程与教学论期末复习资料第一篇:课程与教学论期末复习资料课程与教学论复习资料名词解释:1、课程目标:在博比特看来,课程目标指的是那些人们需要掌握和形成的能力、态度、习惯、鉴赏和知识的形式。

2、教学目标:教学目标是教学过程中师生预期达到的学习效果。

它是课程目标的进一步细化,在方向上对教学活动设计起指导作用,为教学评价提供标准和依据。

3、生成性目标:生成性目标是在教育情境中随着教育过程展开的,而自然生成的课程与教学目标,它是问题解决的结果,是人的经验生成的内在要求。

4、表现性目标:表现性目标是指每一个学生在具体教育情境中的个性化表现。

它与学生的主体性发挥的怎么样、个性展示得怎么样是相一致的。

5、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以现代学习理论为基础,科学合理地运用系统理论的思想与方法,根据学生的特点和教师自身教学观念、教学经验、个性风格,分析教学中的问题与要求,确定教学目标,设计解决问题的步骤,选择和组织相应的教学策略与教学资源,为达到预期的优化教学效果而制定系列的教学实施方案的过程。

6、教学方法:教学方法,是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为实现教学目的和教学任务要求,在教学活动中采取的行为方式的总和。

7、教学模式:教学模式是在教学理论研究中运用系统科学的方法论的产物,它主张运用系统论的方法把教学现象与教学活动看做由各因子、各要素相互作用、相互联系的大系统,教师水平、学生状况、教材、教学手段、教学组织形式等要素都处在系统联系之中,并与外部的教学情境发生关系。

8、教学组织形式:教学组织形式是指为完成特定的任务,教师和学生按一定要求组合起来进行活动的结构形式,也就是教师与学生的共同活动在人员、程序、时空关系上的组合形式。

简答题1、简述课程与教学目标制定的基本依据答:社会发展对人的教育提出的要求和人的自身对教育提出的要求,这两个要求是相辅相成的,具有发展与要求的内在一致性。

同时,由于课程与教学的核心成分是学科知识。

因此制定课程与教学目标,必须对学生、社会及学科进行研究,并处理好这三者之间的关系。

《课程与教学论》复习资料

《课程与教学论》复习资料

《课程与教学论》复习资料D234顺序性和整合性原则。

课程内容的纵向组织。

或称序列组织,就是按照某些准则以先后顺序排列课程内容。

15、课程组织有两种功能:基于学生的心理发展来安排学生的学习经验,引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使学习经验产生最大的累积效果,达成教育目标。

泰勒根据课程的组织结构把学校课程分为四大类:学科课程、广域课程、核心课程、完全未分化的课程。

16、根据各学科知识综合程度的不同,可以把综合课程划分为相关课程、融合课程、广域课程三种形态。

17、必修课程的本质特点就是强制性,它是社会权威在课程中的体现。

选修课程一般分为必选课程和任选课程两类。

18、课程结构是指课程各部分的组织和配合,即探讨课程各组成部分如何有机地联系在一起的问题。

中小学课程结构的安排,基本上是由必修课、选修课、活动课与社会实践活动四个部分组成。

19、课程实施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它研究一个预期的课程在实际中是如何运用的。

20、影响课程实施的因素可以分为三大类:课程改革本身的特征、实施改革的地方特征、影响课程改革的外部因素。

521、课程学者霍尔和霍德提出教师在课程实施过程中,对课程的关注程度分为七个层次:低度关注、了解信息、个人层面的、管理层面、结果、合作、再关注。

22、美国课程专家麦克尼尔将课程实施的策略分为三种:从上至下的策略、从下至上的策略和从中间向上。

23、课程管理是包括: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在内的整体上对课程的编制、实施、评价等工作的组织与控制。

24、校本课程开发是指学校根据本校的教育哲学,通过与外部力量的合作,采用选择、改编、新编教学材料或设计学习活动的方式,并在校舍内实施以及建立内部评价机制的各种专业活动。

25、校本课程开发的主体是教师,教师的水平高低、素质优劣直接影响校本课程开发的质量。

因此要完善教师教育体系,促进教师素质的提高。

26、影响校本课程参与者的因素包括教师、课程专家、学校领导者、管理者和学生家长。

27、我国学者对教学过程本质问题作了一些研究,可以归纳为以下四类:教学过程认识说、教学过程发展说、教学过程多本质说和教学过程实践说。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学前教育专业自考课程课程与教学论复习材料第一章课程与教学研究的历史发展标志:“1918年,美国著名教育学者博比特(F. Bobbitt)出版《课程》(The Curriculum)一书,一般认为,这是课程成为一个独立研究领域的标志。

”一、科学化课程开发理论的早期发展:博比特与查特斯的贡献博比特的课程开发理论:(20世纪初~1950s):(1)教育的本质第一,教育是为成人生活作准备。

第二,教育是促进儿童的活动与经验发展的过程。

第三,教育即生产。

(2)课程的本质课程是儿童及青年为准备完美的成人生活而从事的一系列活动及由此而取得的相应的经验。

(3)课程开发的方法——活动分析(activityanalysis)。

活动分析是把人的活动分析为具体的,特定的行为单元的过程与方法。

查特斯的课程开发理论:查特斯的课程开发理论分七个步骤,思想与博比特大致相似。

(1)通过研究社会背景中的人类生活,确定教育的主要目标;(2)把这些目标分析成各种理想和活动,然后再继续把他们分析成教学工作单元的层次;(3)将分析成教学工作单元的理想与活动按其重要性的程度排列顺序(4)把对儿童有很大价值,对成人价值不大的理想和活动提到较高的位置;(5)删除在校外学得更好的理想与活动,然后确定在学校教育期间能够完成的最重要的理想与活动;(6)收集处理这些理想与活动的最佳实践措施。

(7)根据儿童心理特征安排这些理想与活动,以便用一种适当的教学顺序获得他们。

博比特与查特斯课程开发理论的区别:(1)查特斯把理想视为课程的有机构成,而博比特则把活动和经验作为课程的有机构成。

(2)查特斯强调系统知识,博比特更强调人类所从事活动所需的经验与能力。

(3)查特斯把课程开发的方法称为"工作分析",而博比特为"活动分析"。

"工作分析"主要是对人类职业领域的分析,而"活动分析"不仅包括职业领域,而且包括非职业领域。

博比特与查特斯的贡献与局限22贡献:1、开创性:(1)第一次把课程开发过程本身确认为一个独立研究领域,并将该领域研究的科学水平提升到时代所允许的程度。

(2)他们提出了课程开发的一系列问题:局限:(1)把教育与课程视为准备成人生活的过程,这不可避免地导致对儿童价值的忽视。

(2)把教育过程等同于企业生产过程,把教育的科学化视为"效率取向,控制中心"的"泰罗主义"管理模式运用于教育的过程,这样学生就成了"学校工厂"加工的"原料"这种观点不仅背离了教育的本质,也不可能实现教育真正的"科学化"。

(3)"活动分析"或"工作分析"的课程开发程序把课程开发过程视为机械的"课程工程",从而导致了课程开发过程中"见物不见人"现象的出现。

(通过对人类生活的不断的精细分析来获取课程目标,然后围绕目标选取教育容,制定教育计划)现在看来,这种课程开发过程的科学化水平是很低的,并未真正把握课程开发过程的本质。

二、科学化课程开发理论发展的里程碑:拉尔夫泰勒的贡献拉尔夫泰勒是科学化课程开发理论的集大成者,被誉为"现代评价理论之父","现代课程理论之父"。

《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也因而被誉为"现代课程理论的圣经"。

"八年研究"的四大成就:(1)学校能够开发出使大多数学生感兴趣,有助于满足一些学生的需要,同时又为学生在学院里获得成功提供必要准备的教育计划;(2)学院和大学认识到,在那些没有达到特定学科要求的高中毕业生中,可以发现有许多学生在学院学习获得成功。

(3)'在职研讨班'得到发展。

(4)教育评价代替测验的观念得到广泛的接受。

"泰勒原理"的基本容:P77确定教育目标,选择教育经验,组织教育经验,评价教育计划。

"泰勒原理"被称为课程领域中"主导的课程式"。

"泰勒原理"的实质(深层价值取向):"技术兴趣(技术理性)"的追求。

它倾向于把课程开发过程变成一种普适性,划一性的模式,课程开发过程的创造性不见了。

三、学科结构运动与学术中心课程(1950s~1960s):学术中心课程(以专门的学术领域为核心开发的课程)的基本特征:学术性,专门性,结构性。

学科结构的基本含义:一是一门学科特22定的一般概念,一般原理所构成的体系,二是一门学科特定的探究方法与探究态度。

学科结构是两个基本含义的统一。

施瓦布和费尼克斯把第一中含义称为"学科的实质结构"把第二种含义成为"学科的句法结构"这样学科结构即"实质结构"和"句法结构"的统一。

布鲁纳认为学科结构的优点:(1)掌握学科结构可以使得学科更容易理解;(2)有助于记忆;(3)是通向适当的"训练迁移"的大道;(4)能够缩小"高级"知识和"初级"知识之间的差距。

四、实践性课程开发理论(1970s~):施瓦布的贡献实践性课程的主要包括哪些思想(1)"实践性课程":四要素间持续的相互作用。

课程是由教师,学生,教材,环境四个要素所构成的,这四要素间持续的相互作用便构成"实践性课程"的基本涵。

教师和学生是课程的主体和创造者,其中,学生是"实践性课程"中心。

在这个结构中,教师和学生是一种"交互主体"的关系,这种交互作用是课程意义的源泉。

教师,学生,教材,环境之间的交互作用构成一个有机的"生态系统"。

(2)"实践性课程"开发的方法:审议。

"课程审议"是指课程开发的主体彼此之间对具体教育实践情境的具体问题反复讨论权衡,以对这些问题获得一致性的理解与解释,最终作出恰当的,一致性的课程变革的决定及相应的策略。

施瓦布建议以学校为基础建立"课程集体",该集体由学校校长,社区代表,教师,学生,教材专家,课程专家,心理学家和社会学家等组成,其中要求有一位主席领导课程审议的进程,课程教授堪当此任。

施瓦布提出了三种课程审议的艺术:实践的艺术,准实践的艺术,折中的艺术。

他特别重视实践的艺术和折中的艺术。

(3)学校本位课程的开发:是以具体实践情境的特殊需要为核心进行的课程开发。

"课程集体"或"审议集体"成为课程开发的主体。

在课程集体中,教师与学生是核心。

这种课程开发可以称为"学校本位的课程开发"。

(四)实践性课程开发理论的本质——"实践兴趣"的追求。

教师与学生在课程开发的主体地位得到了充分的尊重,但缺乏自我反思的特性。

五、课程领域的概念重建:“解放理性课程理论(处于萌芽中),解放兴趣”的追求22美国著名的课程论专家派纳指出,美国课程研究领域自20世纪70年代中期以来发生了重要的"式转变":由"课程开发"式转向"课程理解"式。

"概念重建主义"认为传统课程理论存在的缺陷:(1)传统课程理论秉持实证主义科学观,追求课程理论的"客观性",这有违课程理论的学科性质,也使课程理论沦为控制工具。

(2)传统课程理论被"技术理性"所支配,课程研究的目的是提供课程开发的"处方"——普适性的程序和规则,这就使课程理论成为"反理论的","反历史的"。

(3)尽管传统课程理论标榜"价值中立",但它却因此而陷入了一套保守的,使其政治方向神秘化的价值观念之中,实际上它维持了现行的社会控制体系。

"概念重建主义课程式"的两种理论倾向(1)以现象学,存在主义,精神分析理论为基础,着眼于个体自我意识的提升与存在经验的开发,我们可以粗略地将这种倾向称之为"存在现象学"课程论, (2)以法兰克福学派,哲学解释学,知识社会学为理论基础,着眼于社会意识形态的批判与社会公正的建立,我们可以粗略地将这种倾向称之为批判课程论,"概念重建主义课程式"的本质(价值取向)——解放兴趣的追求。

"解放兴趣"的核心是"自我反思"——通过自我反思行为以达成解放。

反思课程研究的整个历史进程,获得的基本结论是:课程研究的价值取向由对"技术兴趣"的追求逐渐转向"实践兴趣",最终指向于"解放兴趣"。

课程研究的基本课题由"课程开发"——探讨课程开发的规律,规则与程序,逐渐转向"课程理解"——把课程作为一种"文本"来解读其蕴的意义。

第二节教学研究的历史发展拉特克的教学论-在教育史上,第一个倡导教学论是德国教育家——拉特克拉特克对教学论的贡献:(1)关于教学方法技术要尊重学科知识的性质,要从课程中引出的教学论观点是有独创性的,有生命力的。

(2)他的"自然教学法"直接影响了夸美纽斯并对整个近代教学论的发展产生了积极影响。

夸美纽斯的教学论――理论化,系统化的教学论的创立者——夸美纽斯。

1632年,他出版了《大教学论》,本书标志着理论化,系统化教学论的确立。

夸美纽斯的教学理论(原理)22(1)教学以自然为鉴的原理。

教学要遵守自然的秩序,这意味着教学是一种合规律的行为,教学要遵守教学规律,这有两层含义:第一,教学要根据儿童的天性,年龄,能力进行,这是一个不便的自然法则。

第二,教学要遵守循序渐进的原则(2)兴趣与自发原理(3)活动原理(4)直观原理夸美纽斯对教学论的贡献:(1)第一次确立起理论化,系统化的教学论,《大教学论》因而成了现代教学研究的奠基之作。

(2)基于对教学规律的认识而确立起来的一系列教学原理,对现代教学理论与实践的发展产生了深刻影响,他的许多主今天仍然有旺盛的生命力。

二、启蒙时期教学论的发展:卢梭与裴斯泰洛齐的贡献卢梭的教育小说《爱弥尔》被认为是继《理想国》之后最完整,最系统的教育论著。

卢梭的教学论思想(1)自然教育论。

(2)发现教学论。

卢梭的自然教学论,儿童中心论在教学观上必然表现为发现教学论——倡导尊重儿童的发现天性的教学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