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的用韵、平仄和对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诗词的平仄、用韵及对仗
一、关于平仄
了解平仄的知识是写诗填词的基础。
仄就是不平的意思,平仄的区分是基于汉语中音调的高低起伏。
所有汉字的音调可分为平声和仄声两大类。
现代汉语中的平声包括阴平(即第一声)和阳平(即第二声),仄声包括上声(即第三声)和去声(即第四声)。
古汉语中的平声没有阴平、阳平的区别,仄声包括上声、去声、入声三类。
大致说来,古汉语中的平声对应于现代汉语中的阴平和阳平,仄声对应于现代汉语中的上声和去声。
但古汉语中仄声还包括入声,而在普通话中已消失了。
去哪里了呢?归到普通话中阴阳上去四声中了。
如数字“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中,“一、六、七、八、十”在古汉语中就是入声,其中“一、七、八”在普通话中归入阴平,“十”归入阳平,“六”归入去声。
“六”归入去声问题不大,因为去声本就属于仄声,但“一、七、八、十”现归入阴平和阳平,如不能识别,就会搞错平仄的归属。
如何识别入声?
如果你会江浙沪、福建、广东、广西、江西、山西、内蒙古等地方言中的一种,也好办,只要在上述方言中发音特别短促、有爆破音效果的便是入声,如“屋北鹿独宿”这句话中,在古汉语中每一个字都是入声,试着用方言念一遍,细心体会一下其音调的特点。
如这些方言都不会,就要麻烦一点了,办法只有一个:硬记。
好在古入声字并不太多,不到1000字。
且其中相当部分在普通话中已归于上、去两声。
而按前述上去两声为仄声的规则,并不影响对其平仄归属的判断,可不管它。
剩下的古为入声今为阴平或阳平的汉字,是最大的干挠源。
粗粗统计了一下,至今仍在用的大概还有500多字。
而这500多字中,今天常用的不过二三百字。
不妨对照韵书,将常用的、今为阴平阳平的入声字划出来(从最常用的开始,逐步扩大范围),空闲时化整为零,有意记一下,应该不需要化太多时间。
(据说西南方言中古入声字一律变成了阳平,会西南方言的只需对现阳平字作一辩别即可,可少作很多功课。
)
下面列举今为平声的常用古入声字205个,可供优先记忆(当然,也可从中先挑几十个最最常用的,再一步步扩展):
一画:一
二画:七八十
三画:兀孑勺习夕
四画:仆曰什及
五画:扑出发札失石节白汁匝
六画:竹伏戍伐达杂夹杀夺舌诀决约芍则合宅执吃汐
七画:秃足卒局角驳别折灼伯狄即吸劫匣
八画:叔竺卓帛国学实直责诘佛屈拔刮拉侠狎押胁杰迭择拍迪析极刷
九画:觉(觉悟)急罚
十画:逐读哭烛席敌疾积脊捉剥哲捏酌格核贼鸭
十一画:族渎孰斛淑啄脱掇郭鸽舶职笛袭悉接谍捷辄掐掘
十二画:菊犊赎幅粥琢厥揭渤割葛筏跋滑猾跌凿博晰棘植殖集逼湿黑答插颊
十三画:福牍辐督雹厥歇搏窟锡颐楫睫隔谪叠塌
十四画:漆竭截牒碣摘察辖嫡蜥
十五画:熟蝠膝瘠骼德蝶瞎额
十六画:橘辙薛薄缴激
十七画:擢蟋檄
十九画:蹶
二十画:籍黩嚼
二、关于用韵
诗和词都讲求用韵,但用的是旧韵(平水韵),不是新韵。
诗词用韵大体说来是一致的,但也有一些区别。
现分开来说一说。
1、诗的用韵
先介绍一下诗的一些基础知识。
诗中的句是以一个停顿为一句,现代在排版上以一个标点符号来划分,与我们现在一般以句号作一句不同。
如“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在诗中算两句。
单数句称作“出句”,双数句称作“对句”。
诗常见的形式有绝句、律诗两种,绝句通篇四句,律诗通篇八句。
每种又分别分五言(每句五字)和七言(每句七字)。
律诗中一、二两句为首联,三、四两句为颔联,五、六两句为颈联,七、八两句为尾联。
绝句大致相当于半首律诗。
绝句和律诗中,双数句最后一字必须是押韵的,此外,全诗第一句的最后一字可押韵也不可押韵。
五言以首句不入韵为常见,七言以首句入韵为常见。
(此处的入韵即指押韵,并非指用入声韵。
)
诗的用韵需用到诗韵表,一般相关基础读物都附有诗韵表。
诗韵共有106个韵,其中平声30韵,上声29韵,去声30韵,入声17韵。
格律诗只用平声字押韵(关于用仄声韵的是否算格律诗,目前尚有争议,初学大可不去理会,回避用仄声韵作诗便可)。
因此写格律诗只需用到30个平声韵部。
诗韵中将平声韵分为上平声和下平声,仅仅是因为平声字多而分为两卷,并无特别意思,不必考究两者分别。
上平声有15韵,分为一东、二冬、三江、四支…十四寒、十五删,下平声也有15韵,分为一先、二萧、三肴…十四盐、十五咸。
上述“东、冬、江”等字分别是这一韵部的代表字,是为了表述这一韵部方便而定的标识。
属于不同韵部的韵在古代读音上是有区别的,即便是一东部的“东、同”等字和二冬部的“冬、农”等字在今韵上并无分别,但在格律诗中却属于不同的两个韵部。
诗的用韵很严格,大致说来,不同韵部的字在格律诗中是不能通押的,如一东和二冬不能混用(对于今人作格律诗在用韵上是否需要如此严格,各家说法不一,我个人倾向于初学时宁严勿宽)。
只有首句入韵的绝句、律诗的第一句句尾的韵不太严格,允许用相邻的韵。
2、词的用韵
词的用韵需用到词韵表,一般相关基础读物都附有词韵表。
词韵表共分十九部,以第一部、第二部…来标识。
其中从第一部到第十四部中每一部分别列明平声、上声、去声。
从第十五部到第十九部为入声韵。
有几点需作说明:
一是格律诗中只用平声韵,而词中有押仄声韵的,当然这一点要根据不同词谱的用韵规定(参看下文“词的格律”部分)。
二是总体而言,词韵宽于诗韵,如词韵中一东二冬是可以通用的,两者都属于第一部。
可以理解为,在词中属于同一部的平声韵是可以通押的,属于同一部的上声、去声韵也是可以通押的(即同一部的上声韵与去声韵可以不作区分)。
三是入声虽然与上声、去声都为仄声,在词谱中标明用仄声的字一般也都可用入声字,
但如果作为韵脚,入声韵与上去声韵是严格区分的,不能通押。
有的词牌如《忆秦娥》、《念奴娇》习惯于用入声韵。
三、关于对仗
对仗“俗称对对子”,是写诗填词的一项基本功,而且对联也需用上对仗的知识,故在此专门介绍一下。
对仗分上下两句,上句称出句,下句称对句。
总的说,出句与对句对仗的基本规则为:
结构相对。
如主谓结构对主谓结构,动宾结构对动宾结构,偏正结构对偏正结构。
词性相对。
如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
这是最基本的,再细一点分,如同样是名词,一般要求人名对人名,地名对地名,数字对数字,方位字对方位字,颜色字对颜色字(当然这一点不如词性相对要求那么严格)。
平仄相对。
上下联对应的字一般要求平对仄,仄对平,但也不绝对,有的字是不必过于拘泥的,但节拍上的字和句末字必须平仄相对。
这里再对节拍作一解释:通常以两字为一节拍,后一个字通常就是节拍上的字。
在诗中基本如此,如“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月、间、照”三字与“泉、上、流”是节拍上的字,是各自相对的,而对不在节拍上的“明”和“清”并无此苛求。
诗通常两字一顿,但在词中不绝对,如“怅廖阔,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怅”和“问”是一字豆,(也称一字领,是一个字引出下面一个词或几个词,词何处为一字豆词谱上一般会注明),在这种情况下句子的节奏就打破了,节拍后移至“阔”、“茫”、“地”上了。
另外,对联的字数无一定,要根据意思来划分节拍,凡根据对联文意可停顿的地方就是一个节拍。
上下联避免重字,特别是在对应的位置。
(词中对仗不拘此限,参见下文“词的对仗”)诗的对仗
绝句不要求对仗(当然如对仗亦可),律诗的颔联和颈联一般都要求对仗。
诗的对仗要求较严,要求基本符合上述四条规则。
词的对仗
词的对仗要求宽于诗,主要区别在于:
诗中颔颈二联例用对仗,而词中何处用对仗一般并无硬性规定,只要上下两句字数相等,通常就可用对仗,如不用对仗也可以,在上下两句字数相等时,词中也以不用对仗的情况居多。
但有的词牌某些句子习惯用对仗,如《西江月》的上下阕各前两句(例: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再如《浣溪沙》下阕头两句(例: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
不强求平仄相对。
如“左牵黄,右擎苍。
”,“红酥手,黄滕酒”。
不避重字。
如“红了樱桃,绿了芭蕉。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
”
词的对仗之所以宽于诗,个人认为原因有二,一是词对对仗本无特别要求,本就是可对可不对,故就不如诗讲究。
二是对仗要服从于平仄,而词的平仄受每个词牌词谱的个别规定,故无法强求平仄相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