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秦巴山集中连片特困地区概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湖北省秦巴山集中连片特困地区概况
秦巴山片区横跨豫、鄂、渝、川、陕、甘六省市,覆盖80个县(市、区),国土面积22.5万平方公里,总人口3765万人,涉及省份多,幅员面积广,内部差异大,致贫因素复杂。
《秦巴山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规划》涉及我省5个市16个革命老区县(市、区),面积4.8万平方公里,农村人口848万人,其中贫困人口227万人。
规划明确了包括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发展、改善农村基本生产生活条件、加强就业与农村人力资源开发、推进社会事业发展与公共服务、加强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等六个方面的建设任务和基本要求。
湖北秦巴山片区位于湖北省西北部,与陕西省、重庆市、河南省接壤,规划范围涉及10个县(市、区),包括十堰市所属的郧西县、郧县、丹江口市、竹溪县、竹山县、房县、茅箭区、张湾区,襄阳市所属的保康县。
国土总面积30158平方公里。
2010年末,总人口377万,其中城镇人口103万人,乡村人口274万人。
一、自然条件。
湖北省秦巴山片区属广义的秦岭巴山地区,秦岭山脉东段延伸到北部,武当山位于中部,大巴山东段横列于南部。
境内山大谷狭,高差大,坡度大,切割深。
整个地势南北高,中间低,自西南向东北倾斜。
湖北省秦巴山片区属于北亚热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光热资源较丰富。
受海拔高度、坡向等地形地貌因素影响,气候复杂多样。
湖北省秦巴山片区国土广阔,地形复杂,生物资源南北兼有。
共有动植物3000多种,是我国生物资源较为丰富的地区之一。
生物资源3100余种,中药材资源共有1360多种,素有"华中药库"之称,是全国重点中药材产区之一。
湖北省秦巴山片区矿产资源丰富,现已探明的矿藏有50多种,其中铌稀土、绿松石、金、银、磷等位于全国前列。
湖北省秦巴山片区山大坡陡,河流纵横,落差较大,水流湍急,水电资源蕴藏量达610多万kw,水资源总量438亿立方米。
丹江口水库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调水源头和核心水源区,水质达到国家二类标准,建成后年可调水100亿立方米。
湖北省秦巴山片区文化旅游资源丰富,特色鲜明。
独特的自然环境、人文历史,造就了极其丰富、珍贵的自然和人文景观,也孕育了景色宜人、钟灵毓秀的旅游环境,境内有道教圣地武当山、绿色宝地神农架、蜡梅王国保康县,郧县猿人遗址和恐龙蛋化石群、亚洲第一大人工湖--丹江口水库等众多旅游景点。
二、经济社会发展。
经济发展。
截止到2010年底,湖北省秦巴山片区地区生产总值达到792亿元,财政收入达到91.8亿元,地方一般预算收入达到47.1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达到12652元和3552元。
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加强,襄渝铁路,福银高速以及建设和规划中的十天高速、郑渝铁路、西武客运专线、神农架机场、武当山机场等重大交通项目,初步构筑起片区对外立体交通大通道。
社会发展。
2010年,湖北省秦巴山片区适龄儿童入学率达到99%;每千人有卫生技术人员4.2人,98%的村建立了村级卫生室,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参保率达95%,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达94.9%;就业和社会保障体系日益完善,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5%以内,农村低保覆盖面达到10%。
生态建设。
湖北省秦巴山片区"十一五"期间累计完成植树造林210万亩,退耕还林124.6万亩,天然林保护1657万亩,森林覆盖率达57.4%。
已建成12座污水处理厂和8座垃圾处理场。
城镇各类
饮用水源水质达标率100%。
城市污水集中处理率达80%,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80%,空气质量在二级标准以上天数占全年的96.4%。
万元生产总值能耗下降20%。
三、贫困状况与特殊困难。
贫困面广量大,贫困程度深。
片区10个县(市、区)中,有7个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1个省级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有830个村纳入国家整村推进规划范围。
2010年,片区农民人均纯收入3552元,仅相于全国平均水平的61.3%。
片区内贫困人口高达157.36万人,贫困发生率达56.46%。
片区内行政村通村水泥路覆盖人口仅占49%,有25.85万户、103.3万人饮水困难,占片区农村总人口的37.7%。
片区内群众生存环境恶劣,有扶贫搬迁对象12.84万户、51.36万人,生态移民对象8.73万户、34.92万人,地质灾害搬迁对象1.6万户、6.4万人,工程移民(丹江口市库区)对象11多万户,近47万人,农村危房改造对象6.58万户、16.2万人。
部分贫困群众还存在住房难、就医难、上学难、社会保障水平低等困难。
基础设施薄弱、生态环境脆弱。
湖北省秦巴山片区对外交通方式单一,综合交通运输网络没有形成,区域、城乡发展不平衡,路网等级偏低,片区内二级以上公路占通车公路总里程的比重不到10%。
县、乡、村公路等级总体偏低,四级以下低等级公路占通车公路总里程70%以上。
骨干性水利工程不多,防汛减灾、保障供水等完善的工程体系尚未完全建立。
片区生态环境脆弱,环境资源承载能力与生态保护和发展之间矛盾突出。
丹江口水库一期、二期工程先后淹没十堰市568.7平方公里土地,移民46.54万人,其中,内安34万人,占73.1%。
内安人员多为后靠,生产、生活、生存环境恶劣。
工程淹毁大量资源,加剧了国土资源、基础设施,尤其是耕地资源的缺失。
十堰市人均现有耕地仅0.92亩,低于全国1.43亩及全省0.96亩的平均水平,人均旱涝保收耕地面积仅0.17亩;生态环境保护与功能脆弱的矛盾突出。
水土流失范围大。
片区水土流失面积达1.39万平方公里,占国土面积的46.3%。
地质灾害隐患大,片区内地质灾害隐患2593处,其中高发易发区4564.65平方公里,占国土面积的15.1%;极端气候影响大。
持续干旱、低温冻
害、暴雨、冰雹等极端气候加剧,没有无灾之年,只有轻重之分;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矛盾突出。
为保证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区水质,片区关停中小企业266家,迁建企业121家,淹没已进入投产期的特色产业基地25万多亩。
经济发展水平低、产业开发滞后。
2010年,片区人均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偏低,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和财政收入只有21007元和2435元,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经济规模总量偏小,仅相当于全国的0.2%;片区现代优质高效农业发展缓慢,缺乏具有核心市场竞争力的产业或产业集群,农产品市场发育程度低。
社会事业发展滞后、基本公共服务不足。
教育、文化、卫生、科技、广播电视等公共服务事业发展较慢,社会发展明显滞后于经济发展,人均教育、科技、文化、卫生投入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覆盖城乡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医疗保障体系等基本公共服务体系还需进一步完善。
区域发展不平衡、城镇化水平低。
十堰市城区是"全国综合实力百强城市",周边县市却全部是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
2010年,十堰市城区GDP为441亿元,所属6个县市加上保康县和神农架林区只有350.3亿元;十堰市城区人均GDP高达85790元,所属6个县市、保康县和神农架林区人均只有9830元;片区内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为12652元,农民人均纯收入为3552元,差别比达3.56:1。
片区城镇化率仅为38%,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四、发展机遇。
湖北省秦巴山片区发展尽管存在不少困难,但也面临一系列难得的机遇:一是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区域协调发展,国家实施区域发展战略和主体功能区规划,深入推进中部崛起,建立生态补偿长效机制,建设生态文明、完善基础设施建设以及扩大内需、改善民生、共享发展成果的政策等一系列战略措施,有利于贫困地区抢抓机遇,加快发展。
二是国家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大力推进区域生产力布局调整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沿海发达地区资本和产业加速向内陆地区转移,新一轮技术创新,新兴产业发展壮大,有利于贫困地区聚集发展要素,促进产业优化升级。
三是湖北省加快实施区域发展战略。
湖北省委、省政府全面推进"两圈一带"(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建设、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湖北长江经济带)、竹房城镇带城乡一体化试验区、山区县市脱贫奔小康、汉江流域综合开发和引江补汉等建设,有利于湖北省秦巴山片区加快推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
四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区发展规划全面实施。
随着《丹江口库区及上游地区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丹江口库区及上游水污染防治和水土保持规划》的实施,湖北省秦巴山片区在产业发展、生态补偿、移民扶持、对口支援等方面将得到重点扶持,有利于加快构建国家级生态经济示范区。
加快湖北省秦巴山片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加大扶贫开发力度,有利于贫困人口整体脱贫致富,有利于缩小地区发展差距,利于保障生态安全,有利于促进中部崛起,对促进贫困地区经济繁荣和社会和谐,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促进生态文明建设和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