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与不见的双重偶然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见与不见的双重偶然性

Via 高开高走

你见,或者不见我

我就在那里

不悲不喜

你念,或者不念我

情就在那里

不来不去

你爱,或者不爱我

爱就在那里

不增不减

你跟,或者不跟我

我的手就在你手里

不舍不弃

来我的怀里

或者

让我住进你的心里

默然相爱

寂静欢喜

据说这首《见与不见》是六世达赖仓央嘉措的一首情诗,也有人说作者是扎西拉姆·多多,不管出自何处,总之在《非诚勿扰2》里被李香山的女儿川川朗读过之后,它就迅速走红了,引发了一轮新的网络造句热潮,人称“见与不见体”。在这里,我们并不想考证这首诗的真正作者,或者造出一些新的仿体——虽然这都是很有意思的事情——,而只是想通过它来说明传播学中的一个基本问题:社会系统的双重偶然性。

我最早是在郭庆光的《传播学教程》中接触到Niklas Luhman的双重偶然性概念的,但他说得非常含混,让人难以费解。该书中有关的文字如下:

社会信息系统是一个具有双重偶然性(double contingency)的系统。双重偶然性是由德国社会传播家鲁曼提出,是指传播的双方都存在着不确定性,因此,通过传播作出的选择有受到拒绝的可能性。双重偶然性是人类信息系统特有的属性,与它是以人为主体的活动有关。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在自然界系统中,系统各部分、系统与系统间的联系和相互作用都是依据既定的条件进行的,满足了既定的物理、化学或生物条件,变会引起预期的反应。而人类社会不同,人类的活动不仅收到生物运动规律的制约,而且受到精神和心理的运动规律的制约,这样影响社会信息系统运动及其结果的变量就更多、更复杂。例如,假设A、B两个人(或群体)构成传播的双方,他们之间存在着 ac、ab、bc、bd四种选择的可能性,如果A选择ac、B选择bd,那么A与B之间就会潜在这对立与矛盾。双重偶然性的存在说明,社会信息系统是一个多变量的系统,若变量处理不当,便会引起传播障碍和传播隔阂。

按照上面的说法,假设有A、B二人,对他们来说总共有ac、ab、 bc、bd四种选择的

可能性,如果A选择ac、B选择bd,那么A与B之间就会潜在这对立与矛盾。但A与B 的对立与矛盾究竟如何产生的?恐怕初学者看了之后都会觉得一头雾水、不知所云的。我以为至少应该补充这样一些基本情况,就是:(1)对A、B二人来说,A 有a、b两种选择,B有c、d两种选择;(2)我们还需要进一步假定a与b是相反的,同样的c与d是相反的,即b=非a,d=非c,也就是非此即彼的选择来代表A、B二人的各种可能性;(3)接下来需要进一步确定A的两种选择a、b与B的两种选择c、d之间的关系,我曾经一度认为a和c以及b和d在方向上是相反的,后来发现它们即便是同向的,最后仍能导致ac与bd之间的对立与矛盾;(4)作为行为者双方,他们的行为不仅要考虑自己,也要考虑对方,所以 a、b 两种可能只是A从自己的角度得出的,在他考虑了B的两种选择可能c、d之后,A的选择就变成ac、ab、bc、bd四种,B的选择同样有ac、 ab、bc、bd四种。(5)虽然A和B在考虑对方之后的选择都是ac、ab、bc、bd四种,但排列组合起来总共有10种。图示如下

接下来我们分析为什么A选择ac,B选择bd,A与B之间就会潜在对立与矛盾的问题。以《见与不见》为例,A可以选择去见B(用a来表示),也可以选择不去见B(用b来表示)。B的情况亦复如是。所以ac就是A要去见B、B也愿肯见A,bd代表A不要去见B、B也不想见到A。这样一来双方当然就存在对立与矛盾了。又比方走在路上,我看到某人热情地跟他打招呼,他却装作没看见,偶心里肯定会有些想法的。在这个例子中,ac表示我跟对方打招呼同时也希望对方回应,而bd则代表对方装作他没有看见我并希望我也没有看见他、因而我也不打招呼他也不打招呼。说起来似乎有点儿绕口,但道理并不难懂。简单来说就是“礼尚往来”,来而不往非礼也。但现实生活中来而不往的情况也是很常见的,肉包子打狗般的有去无回,对牛弹琴式的无动于衷,在日常人际交往当中可以说比比皆是。

双重偶然性或许也可以用海德的平衡理论来加以解释。该理论涉及到一个认知对象与二个态度对象之间的三角形关系。用符号P来表示认知的主体,用符号O与X表示二个态度对象。O与X称为处于一个单元中的二个对象。认知主体P对构成一体的两对象O与X 的评价是带有情绪性的,喜恶、赞成与反对。当认知主体对一个单元内两对象看法一致时,其认知体系呈现平衡状态;当对两对象有相反看法时,就产生不平衡状态。例如:P为学生,X为爵士音乐,0为P所尊敬的师长。如果P喜欢爵士音乐,听到0赞美爵士音乐,P—0—X 模式中三者的关系皆为正号,P的认知体系呈现平衡状态。如果P喜欢爵士音乐,又听到O批判爵士音乐,P—0—X模式中,三者的关系二正一负,这时P的认知体系呈现不平衡状态,不平衡状态会导致认知体系发生变化。

在三角图形示例中用正号表示正向关系,用负号表示负向关系。当三角形三个边的符号相乘为正,它们处于平衡状态;如果为负则处于不平衡状态。P—0—X组成的关系中共有8种不同情况,其中4种是平衡结构,4种是不平衡结构。双重偶然性原理所说的对立与矛盾就是海德平衡模式中的不平衡结构。由于我一开始是从海德模式推论双重偶然性原理,用双重偶然性模式中的a与b以及c与d转换成海德模式中的正负号,所以那时认为a和c是反向关系。但实际上这两个模式并不存在严格的对应关系,只能大致地类比一下。

双重偶然性原理至少向我们表明做事情不能一厢情愿。放到谈恋爱这件事情上来说,就是单相思是要不得的,强扭的瓜不甜,霸王硬上弓更是大大的坏了良心。人跟动物不一样,雄性动物如果进入恋爱状态,雌性动物从来不会像洪哥那样说NO的。——当然人和动物还有另外一个重要不同,人可能会天天想谈恋爱,动物只在一年中的某些特定时候才会有此想法。也许这样才显得公平,动物只有恋爱季节才会春心萌动所以无不顺遂,人可以无时无刻地相思不尽,他们遭到拒绝也是理所当然。

我以前喜欢用裘海正唱的《爱我的人和我爱的人》来说明双重偶然性的问题。这首歌的大意是女主人公爱上了某人但某人却对她不来电,并且另有一人疯狂追求这位女子,可是她却毫无兴趣。在这里,爱我的人就是我不爱的人,而我爱的人等于不爱我的人,歌名《爱我的人和我爱的人》实际上也可以叫做《我不爱的人和不爱我的人》,的确够矛盾纠结的。所以歌中这样唱道:“爱我的人为我付出一切,我却为我爱的人流泪狂乱心碎。爱与被爱同样受罪,为什么不懂拒绝痴情的包围?”这首歌因为包含了两组双重偶然性,所以我以前总是看到那些听讲者一脸茫然的样子。以后决定还是把例子换成《见与不见》这样清纯一点的。虽然它的主旨是违背双重偶然性原理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