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年全国高中历史课堂教学设计一等奖
历史必修一第一课市公开课获奖教案省名师优质课赛课一等奖教案
![历史必修一第一课市公开课获奖教案省名师优质课赛课一等奖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aaa3e5966037ee06eff9aef8941ea76e58fa4aad.png)
历史必修一第一课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理解历史的定义和意义;了解历史学的基本概念及其研究内容;认识历史的研究方法和历史资料的价值。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对历史问题的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训练学生的历史思维、历史意识和历史文化素养。
3.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历史的情感;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团队合作精神。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 教学重点:学生对历史的认识和理解;历史学的基本概念;历史研究方法。
2.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和历史意识;提高学生的历史文化素养。
三、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通过提问和讨论,激发学生对历史的兴趣,并引导他们思考以下问题:历史是什么?为什么要学习历史?2. 知识讲解(15分钟)a) 历史的定义和意义:讲解历史的定义、历史对人们的意义以及历史与其他学科的关系。
b) 历史学的基本概念:介绍历史学的起源、发展和研究内容。
c) 历史研究方法:讲解历史研究的方法和重要性。
3. 案例分析(20分钟)根据具体案例,引导学生分析历史问题。
示范分析案例,如:为什么夏商周时期的青铜器属于文化遗产?为什么要保护和研究青铜器?4. 学生讨论(15分钟)分成小组,让学生就所学内容进行讨论,讨论问题可以包括:你心目中的历史是什么样子的?你觉得历史学有什么特点?你认为历史研究的方法有哪些?5. 深化学习(20分钟)a) 探究历史的意义:带领学生进一步思考历史的意义:历史给人们带来什么启示?历史对于塑造个人和国家的意义是什么?b) 延伸阅读:推荐并引导学生阅读相关历史文献和研究成果,拓宽学生的历史知识和视野。
6. 总结归纳(10分钟)通过回答问题和讨论,总结历史学习的重点、方法和意义,并鼓励学生对历史学习的兴趣和热情。
四、课堂作业要求学生根据所学内容,写一篇短文,阐述个人对历史的理解和认识,字数不少于500字。
五、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对历史的认识和理解有了明确的提高。
优质课一等奖高中历史必修一《烛之武退秦师》教学设计
![优质课一等奖高中历史必修一《烛之武退秦师》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a0acda745b8102d276a20029bd64783e08127d40.png)
优质课一等奖高中历史必修一《烛之武退秦师》教学设计教学目标- 了解《烛之武退秦师》故事背景及相关历史事件- 分析《烛之武退秦师》中的人物形象、情节及其意义- 探讨《烛之武退秦师》对历史人物形象的塑造方式及其历史价值- 提升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和文学审美素养教学内容1. 《烛之武退秦师》故事背景介绍2. 分析和理解《烛之武退秦师》中的人物形象、情节及其意义3. 探讨《烛之武退秦师》对历史人物塑造方式及其历史价值的影响4. 学生自主创作或演绎相关人物或情节的作品教学方法1. 阅读分析法:指导学生认真阅读《烛之武退秦师》,分析小说中的人物形象、情节,加深对故事的理解。
2. 小组讨论法:组织学生分小组进行讨论,分享对小说的理解和自己的见解。
3. 批判性思维训练:通过分析《烛之武退秦师》中的历史人物形象塑造方式,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4. 创作和演绎:鼓励学生根据小说内容自主创作相关人物或情节,并进行演绎展示。
教学步骤1. 导入:通过图片、视频或简短的故事引入《烛之武退秦师》的故事背景。
2. 研究:学生阅读《烛之武退秦师》小说,了解其中的人物形象、情节及其意义。
3. 分析:学生分小组讨论,分享对小说的理解和自己的见解。
教师引导学生深入分析人物形象塑造方式及历史价值。
4. 探讨:教师与学生共同探讨《烛之武退秦师》对历史人物塑造方式及其历史价值的影响。
5. 创作和演绎:鼓励学生根据小说内容自主创作相关人物或情节,并进行演绎展示。
6. 总结:教师对学生的表现进行总结和评价,激发学生对历史和文学的兴趣和热爱。
教学评估1. 口头表达:学生通过讨论和演绎展示,展示对《烛之武退秦师》的理解和分析。
2. 书面作业:要求学生以小说中的人物或情节为创作素材,写作相关文章或进行相关创作。
教学资源1. 《烛之武退秦师》小说2. 图片、视频等引入故事背景的辅助资源。
全国高中历史课堂教学设计一等奖
![全国高中历史课堂教学设计一等奖](https://img.taocdn.com/s3/m/931f2aba6c175f0e7dd13738.png)
2.本节特点之二是:具有承上启下的地位和作用。承文艺复兴,启资产阶级革命时代的到来。启蒙运动是第二次资产阶级的思想解放运动,其重大贡献即确立了民主政治的理论基础,具有前瞻性。
影响
1.为资产阶级革命时代的反封建斗争提供了思想和理论准备
2.为法国大革命作了充分的思想准备
3.对欧美的资产阶级革命和封建国家的革命起来影响和推动作用
4.鼓励亚洲人士改造社会
(五)评价
一、知识与能力的考查
1.资产阶级启蒙思想核心是(B)
A.号召消灭专制王权
B.追求政治民主、权利平等和个人自由
C.反对贵族特权和等级制度
一、生的?
2.从已学过的中国史导入:回顾中国民族资产阶级政治思想发展历程,突出政体变化。
3.从世界史发展进程导入:资本主义的发展迫切需要思想理论的指导。
4.从目前世界上采用三权分立学说构建国家职权部门的国家导入:如美国。
二、新课——探究式地解决问题
反封建专制主义、教权主义
核心思想
反封建,追求政治民主,权利平等和个人自由。
目的
消灭封建专制王权,贵族特权和等级制度,
追求政治民主,权利平等和个人自由。
性质
欧洲资产阶级反封建的思想文化运动
从思想的传承看:(采用比较方法)
名称
核心
斗争对象
特点
第一次思想
解放运动
文艺复兴
人文主义
对神的挑战
以人为中心
高中历史教学设计模板名师公开课获奖教案百校联赛一等奖教案
![高中历史教学设计模板名师公开课获奖教案百校联赛一等奖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2d3db8f9dc3383c4bb4cf7ec4afe04a1b071b0e6.png)
高中历史教学设计模板一、教学背景与目标在高中历史教学中,教师需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知识水平,设置合理的教学背景与目标。
高中历史教学的背景可以是特定的历史时期或事件,旨在引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教学目标应既包含历史知识的学习,也包括历史思维能力的培养,如批判性思维、分析能力和归纳总结能力等。
二、教学内容与重点在高中历史教学设计中,教师需要确定教学内容与重点。
教学内容可根据具体年级和教材来确定,包括历史事件、人物、文化等方面。
教学重点应突出历史的主要线索和关键节点,培养学生对历史的整体把握能力。
三、教学策略与方法在高中历史教学设计中,教师需要选择合适的教学策略和方法,以促进学生的主动参与和深层次思考。
教学策略可以包括小组合作学习、案例分析、角色扮演等,以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方法可以包括讲授、示范、讨论、实践等,以满足学生不同的学习需求。
四、教学评价与反馈在高中历史教学设计中,教师需要进行教学评价和反馈,以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并调整教学策略。
教学评价可以包括课堂测验、作业、小组项目等形式,以评估学生对历史知识和思维能力的掌握程度。
教学反馈可以通过口头或书面形式给予学生,以及时纠正错误和提供改进建议。
五、教学资源与工具在高中历史教学设计中,教师需要准备相关的教学资源和工具,以支持教学过程。
教学资源可以包括教材、课件、视频、图片等,以提供多样化的学习材料。
教学工具可以包括白板、投影仪、电脑等,以提供交互式教学和多媒体展示的功能。
六、教学延伸活动在高中历史教学设计中,教师可以设计一些延伸活动,以拓展学生的历史视野和兴趣。
教学延伸活动可以是历史参观、实地考察、文献阅读、模拟实验等,以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实践能力。
七、教学反思与改进在高中历史教学设计中,教师需要进行教学反思与改进,以提高教学的效果和质量。
教学反思可以是对整个教学过程的回顾和总结,自我评价和改进的思考。
教学改进可以是根据学生的反馈和表现,思考课堂教学的优化和创新。
高中历史人民版市公开课获奖教案省名师优质课赛课一等奖教案
![高中历史人民版市公开课获奖教案省名师优质课赛课一等奖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88478b7b3069a45177232f60ddccda38376be138.png)
高中历史人民版教案一、教学目标通过本教案的学习,学生将能够:1. 了解人民版高中历史教材的主要特点和教育理念;2. 掌握高中历史人民版教材的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3. 学会有效地运用人民版高中历史教材进行教学设计和教学实施;4. 培养学生的历史意识、历史观和历史素养。
二、教学内容本教案针对高中历史人民版教材的教学内容进行设计,内容主要包括:1. 中国近代史的教学内容;2. 世界古代史的教学内容;3. 世界近代史的教学内容;4. 中国古代史的教学内容;5. 中国现代史的教学内容。
三、教学方法本教案侧重于运用多种教学方法进行教学,包括:1. 讲授法:通过讲述历史事件、人物和文化,向学生传授历史知识;2. 分组讨论法:将学生分组,让他们就特定的历史问题进行讨论,培养学生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3. 视听教学法:利用多媒体设备,向学生展示历史图片、音频和视频,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4. 课外拓展法:鼓励学生参加历史研究、文化活动等,扩展他们的历史知识和视野。
四、教学步骤本教案按照以下步骤进行教学设计:1. 引入:通过引入相关的历史事件或问题,激发学生对历史的兴趣,引导他们思考;2. 讲授:通过讲述历史事件、人物和文化,向学生传授历史知识;3. 分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就特定的历史问题进行讨论,并向全班汇报讨论结果;4. 视听教学:利用多媒体设备,向学生展示历史图片、音频和视频,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5. 总结:教师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并与学生一起回顾学习的重点和难点;6. 课后作业:布置相应的课后作业,巩固学生对历史知识的掌握。
五、教学资源本教案所需要的教学资源主要包括:1. 人民版高中历史教材;2. 多媒体设备,包括电视、投影仪、电脑等;3. 相关历史图片、音频和视频资源;4. 学生参考书籍、网络资源等。
六、教学评价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运用多种方式进行教学评价,包括:1. 布置课后作业,检测学生对历史知识的掌握情况;2. 设计小组讨论活动,评价学生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3. 组织历史研究、文化活动等,评价学生的参与和主动性;4. 考试和测验,评价学生的学习成果和水平。
高中历史教学设计一等奖
![高中历史教学设计一等奖](https://img.taocdn.com/s3/m/bd62c7d79a89680203d8ce2f0066f5335b81677a.png)
高中历史教学设计一等奖课题:近代中国的民主与法制一、教学目标1.了解近代中国的民主思想和实践发展历程;2.掌握辛亥革命及其启示;3.了解民主与法制的关系,探究近代中国的法制变革;4.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和创造力。
二、教学计划第一节民主思想的发展1.先读一段介绍近代中国的思想史的文段,并要求学生总结其中涉及到的主要思想派别;2.引导学生了解中国近代的民主思想的起源、发展和主要代表人物,在黑板上标记并简要讲解;3.让学生梳理民主思想发展的轨迹,发表自己的见解;4.再通过看短片、听音频、看图片等方式,让学生进一步领悟不同的思想派别和主张。
第二节辛亥革命的启示1.先让学生预习辛亥革命的历史背景,掌握其爆发的原因;2.介绍辛亥革命中各种政治力量的角色和作用,并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可以说辛亥革命是一次伟大的民主革命?;3.用图片、文献、音频等方式,带领学生进一步感受辛亥革命的影响和启示;4.设计一些创新性的活动,如模拟政治会议、角色扮演等。
第三节民主与法制1.在开头,要先引发学生对民主与法制的关系的思考,让学生自行梳理两者之间的关系;2.通过介绍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引领学生了解人们对于法制建设的追求;3.通过了解清朝末期和民国初期的诸多措施,分析中国在法制建设方面面临的困难和挑战,并让学生集中讨论如何排除困难,拓展空间;4.适时引导学生思考,结合当下,探寻中国法制建设之路。
第四节创造性作业设计要求学生根据辛亥革命及近代中国的民主与法制变迁,撰写一篇“我的法制思考”,分析当前我们在推进法制建设中所面临的困难与挑战,并结合近代中国的历史经验,提出未来的发展方向,如何破局、创新,持续推进中国法制化建设。
三、教学方法1.讲授法与研讨法结合。
2.同步使用图片、音频等资料,以助于寓教于乐,让学生更深入地了解和掌握历史点滴。
3.开放性的课堂,带有鼓励性和引导性的教学方法,旨在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四、课堂效果通过本课的学习,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和创造力,也可以振奋学生的爱国热情以及对于法治中国的信心。
全国“高中历史优秀教学设计”获奖作品:辛亥革命【教学设计2
![全国“高中历史优秀教学设计”获奖作品:辛亥革命【教学设计2](https://img.taocdn.com/s3/m/311daf3fa1c7aa00b42acb56.png)
人民版历史必修一专题三第二课终结帝国话共和——《辛亥革命》教学设计课时:一课时课型:新授课授课人:龙州高级中学郑富元一、教学准备分析【思路分析】充分尊重和体会教材内容,领会课本知识点透射的核心思想,以历史新课标为指导。
以“设问引学—创设情境—探究学习—归纳升华—发散思考”为主要教学思路,引导学生全面深刻地掌握辛亥革命教学内容,培养学生积极体验历史、主动探究历史和深入感悟历史的能力。
【前期分析】(1)学习任务分析本课是高一历史必修一专题三的第二课,主要讲述辛亥革命的背景、爆发、过程、结果及意义,内容较多,结构完整。
课标内容要求简述辛亥革命的主要过程,认识推翻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中华民国的历史意义。
本课第一目“武昌起义”,讲述辛亥革命爆发的背景,强调革命爆发的必然性;辛亥革命的爆发——武昌起义的全过程。
第二目“中华民国的建立”,涉及辛亥革命的重大成果——中华民国建立、《中华民国临时约法》颁布等内容,是本课的重点内容,也是学生必须熟识的知识;第三目“辛亥革命的历史功绩”,讲述袁世凯窃取辛亥革命的果实,阐述辛亥革命的伟大历史意义。
对于辛亥革命的成败评价要向学生交代清楚两种不同的认识,最重要的是肯定它的历史功绩。
《辛亥革命》在专题三中上承农民阶级领导的太平天国运动,下启无产阶级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
辛亥革命推翻了中国几千年来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实现了近现代历史的第一次巨变,是中国近现代史上中国社会现代化的里程碑。
今年是辛亥革命101周年,对于这个时期的历史研究成果相当丰富,相关的文字、图片、视频等历史素材也很多,为引起和激发学生学习本课的兴趣和顺利完成教学提供了数量可观的史料,成为教学的有利条件。
本课授课对象为高一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史实信息,由被动压迫学习向主动自主学习转变,对历史的把握和分析能力还有待指导和帮助,因此需要教师掌握好课堂节奏和知识容量。
【重点难点】教学重点:武昌起义的基本过程,中华民国的建立与临时约法,辛亥革命历史意义。
高一历史教案市公开课一等奖教案省赛课金奖教案
![高一历史教案市公开课一等奖教案省赛课金奖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3c4e8bdfa1116c175f0e7cd184254b35eefd1ab7.png)
高一历史教案一、教学目标1.全面了解古代人类社会的发展历程,理解历史的重要性和普遍性。
2.掌握古代世界各大文明的基本知识,并能够进行比较和分析。
3.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和判断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和综合素质。
二、教学内容1.古代人类社会的发展历程:石器时代、青铜时代、铁器时代。
2.古代文明的起源和发展:埃及文明、古印度文明、古希腊文明、古罗马文明、中国古代文明等。
3.各大文明的比较分析:政治制度、经济发展、社会组织、科技进步等方面的比较研究。
4.历史思维能力的培养:观察、分析和判断。
三、教学重点1.古代人类社会的发展历程的了解和理解。
2.各大古代文明的起源和发展的掌握。
3.对各大文明进行比较和分析的能力的培养。
四、教学难点1.对各大文明的比较研究。
2.历史思维能力的培养。
五、教学方法1.板书法:精简而重点的板书,便于学生理解和记忆。
2.讲解法:通过讲解教学内容,引导学生深入理解。
3.讨论法:以小组或全班形式进行讨论,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和判断能力。
4.案例法:通过具体的历史案例,引导学生进行比较和分析。
六、教学过程1.引入(5分钟)教师简要介绍古代人类社会的发展历程,并引导学生思考历史的意义和普遍性。
2.知识传授(20分钟)教师讲解古代世界各大文明的起源和发展,包括埃及文明、古印度文明、古希腊文明、古罗马文明、中国古代文明等。
重点介绍各大文明的政治制度、经济发展、社会组织、科技进步等方面内容。
3.比较和分析(25分钟)教师以小组或全班形式展开讨论。
要求学生就所学的各大文明进行比较和分析,着重对政治制度、经济发展、社会组织、科技进步等方面进行对比。
4.历史思维能力培养(20分钟)教师给出一个具体的历史案例,引导学生观察、分析和判断。
学生需要根据所学知识和历史思维能力进行推理和评判。
5.总结和评价(10分钟)教师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并对学生的表现进行评价。
同时提出下节课的预习内容和要求。
七、教学评价1.观察学生的参与度和学习态度。
《历史》课程一等奖思政教学经典案例
![《历史》课程一等奖思政教学经典案例](https://img.taocdn.com/s3/m/e543e546f02d2af90242a8956bec0975f565a457.png)
《历史》课程一等奖思政教学经典案例历史课程一等奖思政教学经典案例案例背景本案例发生在一所中学的历史课堂上。
这门课程的目标是通过研究历史事件和人物,培养学生对国家、社会和人类发展的思考能力,提高他们的思政水平。
案例描述在这门历史课上,教师使用了一种富有创意和互动性的教学方法。
他们设计了一个模拟活动,让学生们扮演历史人物,通过角色扮演的方式来深入了解历史事件和人物的背景、动机和决策过程。
这种教学方法不仅提高了学生们的参与度,也增强了他们对历史的理解和记忆。
案例中,教师选取了一次重要的历史事件作为教学内容,例如二战期间的某个战役。
他们事先准备了相关的资料和背景知识,并将学生分为不同的小组,每个小组扮演不同的角色,如指挥官、士兵、政治家等。
教师还提供了一些问题和任务,让学生们在角色扮演中进行讨论和决策。
在活动中,学生们通过角色扮演的方式,亲身体验了那个时期的环境和情境,感受到了历史事件对不同人群的影响。
他们不仅要思考如何应对战争挑战,还要考虑到人道主义关怀、道德决策和战略考量等因素。
这样的互动教学方法激发了学生的研究兴趣,培养了他们的团队合作能力和批判思维能力。
案例价值这个案例在思政教学中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通过角色扮演和模拟活动,学生们不仅学到了历史知识,还培养了自己的判断力和决策能力。
他们在活动中面临各种选择和困难,需要进行权衡和取舍。
这种锻炼有助于他们在未来面对现实生活中的挑战时,能够做出明智和负责任的决策。
此外,这种互动教学方法也增强了学生们的思辨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在角色扮演中,学生们需要思考、讨论和合作,以达成共同的目标。
他们学会了倾听他人的意见,尊重不同的观点,并学会了通过合作解决问题。
这些能力对于他们在未来成为社会中的积极公民和领导者至关重要。
结论本案例展示了一种富有创意和互动性的思政教学方法,在历史课堂上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通过角色扮演和模拟活动,学生们深入了解历史事件和人物,培养了自己的思考能力和决策能力。
高中历史教学设计一等奖
![高中历史教学设计一等奖](https://img.taocdn.com/s3/m/e27a6ba0760bf78a6529647d27284b73f24236e8.png)
高中历史教学设计一等奖一、教学任务及对象1、教学任务本教学设计针对的是高中历史课程,主题为“高中历史教学设计一等奖”。
教学任务旨在通过深入剖析历史上的重要事件、人物和时代背景,使学生掌握历史知识,培养他们的历史思维和分析能力。
同时,通过探究历史规律,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增强民族自豪感和使命感。
2、教学对象本教学设计面向的高中一年级学生,他们在初中阶段已经接触过历史课程,具备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
但由于高中历史课程的要求更高,学生需要在知识和能力上有所提升。
此外,学生在心理和认知方面逐渐成熟,具备较强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合作精神。
在此基础上,教师将通过本教学设计,引导学生探索历史奥秘,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知识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能够掌握以下历史知识:a. 了解历史重要事件、人物及时代背景;b. 掌握历史发展脉络,理解历史规律;c. 熟悉我国历史文化遗产,增强民族自豪感。
(2)技能目标:培养学生以下能力:a. 提高历史阅读理解能力,能准确提取历史信息;b. 培养历史思维能力,能够运用历史知识分析问题;c. 学会运用历史研究方法,进行史料搜集、整理和分析。
2、过程与方法(1)过程目标:通过以下教学过程,使学生掌握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率:a. 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历史问题;b. 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参与度;c. 开展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精神和沟通能力。
(2)方法目标:让学生掌握以下学习方法:a. 学会运用比较、分析、综合等方法,深入挖掘历史事件之间的联系;b. 学会运用历史地图、历史年表等工具,提高历史知识的系统性和逻辑性;c. 学会自我评价和反思,及时调整学习策略,提高学习效果。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情感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a. 增强对历史的兴趣,激发学习热情;b. 形成对历史事件、人物的正确评价,树立正确的历史观;c. 培养民族自豪感,激发爱国情怀。
优质课一等奖高中历史必修四《现代史》教学设计
![优质课一等奖高中历史必修四《现代史》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447e0834f68a6529647d27284b73f242336c3195.png)
优质课一等奖高中历史必修四《现代史》教学设计概述本教学设计旨在为高中历史必修四《现代史》课程设计一节优质课,通过创新的教学方法和引人入胜的教学内容,激发学生的研究兴趣和思考能力。
教学目标- 了解现代史的重要内容和主题- 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分析能力- 培养学生的合作和沟通能力教学内容单元一:现代史的起源和发展1. 介绍现代史的起源和概念2. 分析现代史的主要发展阶段3. 探讨现代史对当代社会的影响单元二:世界大战与战后秩序1. 分析一战和二战的原因和结果2. 探究战后秩序的建立和演变3. 理解世界大战对世界格局和国际关系的影响单元三:冷战与后冷战时期的全球秩序1. 了解冷战的发生原因和经历2. 分析冷战期间的世界局势和国际关系3. 探讨后冷战时期全球秩序的变化和挑战教学方法1. 课堂讲授:通过幻灯片和多媒体展示讲解历史事件和概念,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知识点。
2. 小组讨论: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分享对历史事件的理解和看法,并激发对历史问题的思考和争论。
3. 视听材料参观:引导学生通过观看历史纪录片和听取相关音频材料,深入了解历史背景和事件详情,增强学生对历史的感受和认识。
评价方式1. 课堂表现:考察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参与和回答问题的能力。
2. 作业评价:布置课后作业,评价学生的独立思考和研究成果。
3. 小组讨论成果:评估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合作和沟通能力。
进一步的考虑为了使教学更加生动,可以考虑邀请专家来进行专题讲座或组织实地考察,让学生亲身体验历史的魅力和真实性。
结束语通过这节优质课的设计,希望能够激发学生对现代史的兴趣,培养他们的思考能力和批判性思维,为未来的学习和成长打下坚实的基础。
同时,也希望能够让学生意识到历史的重要性,了解历史对当代社会的影响,以成为有社会责任感和历史意识的公民。
全国优质课一等奖高中历史必修一《中国古代的选官制度》教学设计及反思
![全国优质课一等奖高中历史必修一《中国古代的选官制度》教学设计及反思](https://img.taocdn.com/s3/m/f51ef314366baf1ffc4ffe4733687e21af45ffaf.png)
《探究:科举制的利与弊》教学设计一、教学内容分析:本课选自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一中国古代的选官制度。
这一课就其本身而言,在整个中国古代政治史上,尤其是对于理解中国古代人才选拔制度的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尤其在近几年来,科举考试在高考中所占的比重也是逐年上升的。
通过探究这一内容,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探究科举制度这一种人才选拔制度的利与弊,为更好的进行一轮复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学情分析:本课的授课对象是高二学生(音乐生)。
在高中历史必修一教材以及一些影视作品中对科举制度的概况作了大量描述,学生对一些史实有了一定了解,但这些都仅仅是表象。
随着文化水平的提高,学生不再满足于感性的认识,他们希望深入了解中国古代科举制度的演变来了解科举制度在不同朝代产生的不同影响。
高中学生开始具备一定的理性思维能力,有自己的看法和见解。
通过展示史料与视频,加上课外小组探究,课上展示交流的形式,设疑激趣,调动学习的积极性,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他们的历史核心素养。
三、教学目标:1.掌握科举制度的发展演变过程,运用唯物史观辩证地看待科举制的利与弊;2.了解历史概念科举制,能够根据史料分析不同时期科举制的影响;3.通过知识的学习,形成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及历史解释的能力。
四、教学重、难点:重点:1.隋唐时期科举制的利与弊;2.明清时期科举制的利与弊;难点:评价科举制五、教学方法讲授法、探究法、练习法六、教学过程探究:科举制的利与弊(课前任务单)制作人:审核人:日期:【课标要求】掌握从汉到元朝的政治制度,理解科举制的影响。
【学习目标】1.掌握科举制度的发展演变过程,运用唯物史观辩证地看待科举制的利与弊;2.了解历史概念科举制,能够根据史料分析不同时期科举制的影响;3.通过知识的学习,形成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及历史解释的能力。
【学习重点】1.隋唐时期科举制的利与弊;2.明清时期科举制的利与弊;【学习难点】科举制的评价自主学习:对基本史实的掌握要“牢”一、课前测:旧知回顾1.中国古代选官制的发展演变(1)西周以前——(2)战国至秦和汉初——(3)汉武帝时期——(4)魏晋南北朝时期——合作学习:对史料史识的理解要“深”史论结合—让理解更深刻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太宗皇帝真长策,赚得英雄尽白头。
高中历史必修一教学设计名师公开课获奖教案百校联赛一等奖教案
![高中历史必修一教学设计名师公开课获奖教案百校联赛一等奖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b46f32990408763231126edb6f1aff00bfd5707e.png)
高中历史必修一教学设计引言:高中历史必修一是我国高中阶段学生必须学习的一门课程,旨在通过对历史事件、人物以及社会发展的研究与探究,培养学生的历史意识、分析思维和批判思维。
本教学设计旨在帮助教师设计一节有趣、富有挑战性和互动性的历史课,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成效。
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 了解历史学科的基本概念和方法;- 掌握中国古代史的基础知识;- 理解历史事件与社会发展的相互关系。
2. 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和理论分析能力;- 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 提高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3. 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对历史的兴趣和好奇心;- 培养学生的国家意识和文化自信心;- 培养学生的尊重和包容不同历史观点的态度。
二、教学内容:本单元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中国古代史的基础知识和一些重要历史事件,如夏、商、周的建立与衰落、春秋战国时期的变革等。
三、教学方法与策略:1. 启发式教学法:- 引导学生通过提问、分组探讨等方式主动参与课堂;- 鼓励学生面对历史事件和问题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 利用问题与讨论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思考能力。
2. 案例分析法:- 将历史事件转化为个案进行分析研究;- 引导学生通过分析案例找出事件的本质和影响;- 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和理论分析能力。
3. 小组合作学习法:- 安排学生组成小组进行合作学习;- 每个小组成员负责分析研究不同的事件或问题;- 鼓励学生相互交流和合作,共同完成学习任务。
四、教学流程:1. 预习:- 分发预习资料,引导学生预习相关章节内容;- 提出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思考能力。
2. 导入:- 通过引用名人名言或相关图片等方式引入本节课的主题;- 引导学生讨论相关问题,激发他们对历史的思考和猜测。
3. 知识讲授:- 以讲解、示范和案例分析等方式传授基础知识;- 结合实际案例和故事,生动讲解历史事件和人物。
练习题2004年全国高中历史课堂教学设计一等奖.doc
![练习题2004年全国高中历史课堂教学设计一等奖.doc](https://img.taocdn.com/s3/m/5262e86c6f1aff00bfd51e22.png)
2004年全国高中历史课堂教学设计一等奖《欧洲的启蒙运动》教学设计(比赛稿)广州市花都区秀全中学张洪煜(一)理念本节内容属于思想史部分,因而教学中要突出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史观,尤其要强调理论对社会发展的重要意义。
同时,在教学设计中依据建构主义理论激发学生发现问题,进行自主探究、合作学习。
学生学习方法主要采用观察学习法、材料学习法和思辩学习法。
(二)分析一、对学生的分析基于高二学生已初步具有历史思维能力,经教师的指导,知识迁移能力较强,所以可以用所掌握的中国史知识迁移到世界史,并探究本源问题,掌握事物发展规律。
二、对教材的分析1.本节特点之一是:内容抽象、理论性强,学生不易理解,是学生学习的弱点和盲点。
因此,教学中要明确重点,突破难点。
教学重点:启蒙思想家的主张;利用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教学难点:因本节所涉及的六位思想家的主张极易混淆,所以设计教学的难点一是:要找出各思想家的个性特点及产生个性特点的原因(如:可以从思想家的出身、地位、所接受的教育程度、文化氛围影响等);难点二是:思想家思想发展具有的传承性和对近现代社会的影响。
2.本节特点之二是:具有承上启下的地位和作用。
承文艺复兴,启资产阶级革命时代的到来。
启蒙运动是第二次资产阶级的思想解放运动,其重大贡献即确立了民主政治的理论基础,具有前瞻性。
(三)教学目标根据新课标三维目标要求,制定如下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帮助学生了解启蒙运动产生的背景、性质、主要内容和目的。
2.理解主要思想家具有代表性的主张。
3.学会评价启蒙运动的影响。
二、能力目标1.学习启蒙运动背景,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体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关系。
2.利用学习启蒙思想发展过程,帮助学生理解唯物辩证法中发展的观点。
3.从启蒙运动的性质、内容、影响等方面分析与文艺复兴运动之间的关系,培养学生比较历史事件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启蒙思想是社会政治经济发展的产物,是人类文明精华积淀之所在,更是人们为之奋斗的成果,这些成果不仅仅属于其个人,更属于世界、属于全人类。
历史必修三教学设计名师公开课获奖教案百校联赛一等奖教案
![历史必修三教学设计名师公开课获奖教案百校联赛一等奖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e86c3e2403768e9951e79b89680203d8ce2f6ae9.png)
历史必修三教学设计引言历史教育是培养学生历史思维能力、历史知识和历史情感的重要途径。
在高中历史教育中,必修三是一门重要的课程,该课程主要围绕中国古代史展开,包含了多个重要的历史时期和事件。
为了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历史知识,培养他们的历史思维能力和批判思维能力,本文将提供一份历史必修三的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1. 理解中国古代史的重要时期和事件,掌握关键的历史知识;2. 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能够分析和评价历史事件的影响;3. 提高学生的批判思维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4. 培养学生的合作与交流能力,通过小组讨论和合作学习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二、教学内容1. 中国古代史的三大时期和主要事件a. 远古时期:夏、商、周等历史时期的社会制度、文化特点等;b. 秦汉时期:秦朝的统一和兵马俑的发现、汉朝的文化繁荣等;c. 隋唐时期:隋炀帝的统一和大运河的修建、唐朝的开放和繁荣等。
2. 关键历史事件的分析和讨论a. 夏商周时期:古代中国的开端,礼制、农业、社会制度等;b. 秦汉时期:秦朝的统一、汉朝的开创、丝绸之路的发展等;c. 隋唐时期:隋朝的统一、大运河的修建、唐朝的开放和繁荣等。
三、教学方法1. 多媒体演示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多媒体演示展示相关历史图片、视频和音频,生动形象地展现历史事件和时期的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小组合作学习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负责一个历史时期或事件的研究。
小组成员可以互相讨论和交流,共同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合作与交流能力。
3. 问题解决与创新思维培养在教学中,通过设置一些有挑战性的问题,激发学生的思考和创新。
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见解和观点,培养他们的批判思维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1. 导入:通过一些生动有趣的故事或问题,引起学生对中国古代史的兴趣,激发学习的积极性。
2. 知识讲授:运用多媒体演示和讲解,对中国古代史的三大时期和主要事件进行详细介绍,让学生掌握相关知识和概念。
全国高中历史教学竞赛一等奖《文艺复兴》教学案例
![全国高中历史教学竞赛一等奖《文艺复兴》教学案例](https://img.taocdn.com/s3/m/1cbe0ff7988fcc22bcd126fff705cc1755275fe8.png)
全国高中历史教学竞赛一等奖《文艺复兴》教学案例一、课标要求知道薄伽丘等人的主要作品,认识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的含义。
二、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 知道薄伽丘等人的主要作品。
2. 认识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的含义。
过程与方法:1. 通过探源文艺复兴的背景,培养根据史料,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2. 通过感受文艺复兴的成果,培养通过感知,得出历史结论的能力。
3.通过回味文艺复兴的内容,培养通过反思交流,形成价值判断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 体会文艺复兴在人类文明发展历程中的重要意义。
2. 感悟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的时代价值。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文艺复兴的背景、成果、意义。
难点:通过感知形成对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的认识与价值判断。
四、教学过程课前渲染播放意大利歌曲《我的太阳》。
课前我们听到的,是世界著名的意大利男高音帕瓦罗蒂的——《我的太阳》。
伴随着这美妙的歌声,我们的思绪仿佛驶向了那个以自由与文明而著称的国度——意大利。
今天,就让我们乘着时光的隧道,回到14世纪前后的意大利,去了解发源于意大利的文艺复兴运动。
设计说明:课前播放相关主题的音乐来烘托渲染气氛是一种不错的手段。
用寥寥数语简单过渡这一环节是考虑到倘若上课铃声一响,音乐就戛然而止,似乎在流程上失于圆滑。
当然这种过渡只能点到为止,否则就与后面的正式导入相冲突,造成“双导入”之嫌。
课堂导入文艺复兴英文是Renaissance(板书英文),其本意是复兴古希腊罗马文化,14世纪前后意大利人对古希腊罗马文化非常热爱,这幅图片展现的是当时的工匠在修复挖掘出的古代雕塑。
(幻灯片显示图片)在这些修复的雕塑中,有一座雕塑,它的出土与修复使整个意大利都为之震惊!当时伟大的雕塑家米开朗琪罗甚至惊呼这是一件“不可思议”的作品!(幻灯片显示图片希腊群雕《拉奥孔》)同学们,现在这座名为拉奥孔的雕塑就在你们面前,你们看到这座雕塑,会感到震惊吗?会觉得不可思议吗?——恐怕未必!那么当时的意大利人又为什么会感到震惊与不可思议呢?要了解他们这种心态,我们就必须去追问那个特定的历史时代背景,去探源文艺复兴为什么会发生!设计说明:导入需有“凝神、起兴、点题”之功效已为多数教师认可。
人教版历史教学设计一等奖
![人教版历史教学设计一等奖](https://img.taocdn.com/s3/m/0c5c1ac7fbb069dc5022aaea998fcc22bcd1433e.png)
人教版历史教学设计一等奖《人教版历史教学设计一等奖》这是优秀的教学设计一等奖文章,希望可以对您的学习工作中带来帮助!第1篇人教版历史教学设计一等奖历史知识的过去性特点,使得很多高一学生感觉历史“无用”,若教师再不充分发掘历史学科知识的价值,把课上得枯燥乏味,就很难使高一学生产生主动学习的热情。
以下是小编整理的高一历史教案模板,快来看看写吧。
知识与能力:基础知识:1、重点:西周的分封制和宗法制2、难点:认识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能力培养:培养利用历史资料分析、处理问题的能力,通过讨论与思考,初步培养高一学生用历史眼光和历史意识来理解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产生发展和影响。
方法与过程:①分组讨论:前后桌一组,选出组长一人,记录讨论的中心论点并作好发言准备。
②分阶段进行问题解决,在高一学生自学阶段,老师走下讲坛,深入各组讨论中,以便随时发现高一学生在解决过程中出现的疑惑或难点,增加课堂解决的针对性。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高一学生认识到我国几千年前,就有了相当完备的国家运行机制,有相当高的政治文明,从而增强民族自信心,自豪感;认识到中国是一个渊源流长的文明古国,理解宗法制对历史和现实的影响。
讲授新课:一、单元序言分析:中国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从1996年开始的夏商周断代工程更进一步证实了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的文明史。
那么四千多年前我国国家机器是怎样运作的呢?本单元我们一起来探究中国古代国家机器运作的制度,即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1、中国古代的朝代:(理清朝代,使高一学生形成时间概念。
)2、本专题的关键词是“政治制度”。
考查一个国家一定时期的政治制度,就要注意它的中央政治制度、地方政治制度、政治制度的沿革和影响等各方面的内容。
本单元分四个阶段对中国古代不同时期政治制度的内容、特点、沿革和影响进行了概述,向我们描述了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的发展脉络和趋势。
二、夏商周的政治制度。
导入新课:从“大禹治水”的故事讲起,可以由高一学生讲述导入夏朝的建立。
高中历史-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国赛一等奖
![高中历史-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国赛一等奖](https://img.taocdn.com/s3/m/4a62d82b33d4b14e842468e6.png)
第2课“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1)、掌握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历史背景。
(2)、掌握董仲舒新儒学思想的内容及特点。
(3)、掌握汉武帝重用儒学的措施。
2、过程与方法(1)、用资料分析法理解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2)、用阅读分析法理解儒家思想逐渐成为我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
3、情感态度价值观(1)、通过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认识仁政思想对稳定社会、发展经济有积极作用;(2)、通过汉代教育体系的建立认识教育是培养人才的关键,重视教育对推动文化事业的发展有重要作用。
教学重难点重点: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汉武帝重视儒学的具体措施难点:对新儒学思想主张的理解及其对后世的影响课时安排:1课时课前准备:多媒体、文字材料、学案教学方法:史料教学、分组讨论、多媒体课件辅助导入新课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中国传统主流思想儒家思想的出现和形成,春秋时期孔子创立儒家学派提出儒家思想,战国时期孟子、荀子对儒家思想进行进一步发展形成了完整的体系。
秦统一后,儒家思想遭到严重打击。
那儒家思想是怎样成为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的呢我们今天学习“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了解了这课内容我们就能清楚的知道儒家思想是如何成为中国文化的主流思想。
讲授新课一、从“无为”到“有为”1、汉初的“无为”情景创设:(出示PPT)材料一汉兴,……天下既定,民亡盖藏,自天子不能具醇驷,而将相或乘牛车。
——《汉书.食货志》活动探究一:上述材料反映了西汉初年怎样的社会现象为此统治者采取了怎样的治国策略预期回答:社会现象:秦末战火纷飞,社会经济破坏严重。
措施:“无为而治”,为了恢复生产和安定人心,统治者吸取教训,采取与民休息政策。
如减租、免奴为庶人,士兵复员回乡授予田宅,免其赋役等。
情景创设:(出示PPT)材料二至武帝之初七十年间,非遇水旱,则民人给家足,都鄙廪庾尽满,而府库余财。
京师之钱累百巨万。
太仓之粟陈陈相因,充溢露积于外,腐败不可食。
——《汉书. 食货志》材料三班固论当时形势曰:“汉兴六十余载,海内义安,府库充实,而四夷未宾,制度多活动探究二:依据材料,汉初休养生息政策实施的影响预期回答:积极:经济恢复增强,生活安定,国力强盛;消极:王国膨胀;土地兼并;匈奴边患2、“无为”变“有为”(1)、原因:①汉朝经济实力的恢复和增强;②社会潜伏着危机:王国问题、土地兼并、匈奴为患等(2)、目的:加强中央集权,适应国家统一的发展趋势(3)、措施:政治上:颁布“推恩令”解决王国问题军事上:卫青、霍去病北击匈奴经济上:重农抑商等思想上:法家思想不再适应社会需要汉武帝时,国力强盛,此时国家既需要一批有才能的人来协助治理,也更需要有一套广泛的治国方略。
高中历史优秀的市公开课获奖教案省名师优质课赛课一等奖教案
![高中历史优秀的市公开课获奖教案省名师优质课赛课一等奖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d982bb979fc3d5bbfd0a79563c1ec5da50e2d689.png)
高中历史优秀的教案导言:高中历史课程是培养学生历史意识和历史思维的重要环节。
教案作为教学活动的指导和组织工具,对于教学质量的提升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个优秀的历史教案应当具备以下特点:明确教学目标、恰当选择教学内容、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以及灵活多样的教学手段。
本文将对高中历史优秀的教案进行探讨和介绍。
一、教案名称:《中华文明的发展及其历史地位》教学目标:1. 了解中华文明的发展历程;2. 掌握中华文明对世界文明的影响;3. 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和分析能力。
教学内容:1. 汉字的发明与发展;2. 中华文明的特点和成就;3. 中华文明对世界文明的贡献。
教学过程:第一节:汉字的发明与发展1. 通过PPT介绍汉字的起源、演变和发展阶段;2. 分组讨论,探讨汉字的独特魅力和对中国文化的影响;3. 学生展示各组调研成果,进行合理的表达和互动。
第二节:中华文明的特点和成就1. 分析中华文明的特点,如儒家思想、礼仪文化等;2. 通过带有辩证性的问题,激发学生的思考,并展开小组互动讨论;3. 结合历史事件和案例,引导学生深入了解中华文明的伟大成就。
第三节:中华文明对世界文明的贡献1. 分析中华文明对世界的影响,如丝绸之路的开辟、科技发明的传播等;2. 设计小组活动,让学生通过剧本、图片等形式,展示中华文明对世界文明的贡献;3. 学生进行观点交流和评议,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和表达能力。
教学方法:1. 情景教学法:通过PPT和图片等形式,营造一个浓厚的学习氛围,让学生感受中华文明的历史底蕴;2. 问题导入法:通过提问的方式,激发学生兴趣,引导思考,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和分析能力;3. 合作学习法:采用小组讨论、合作完成任务的方式,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和沟通能力。
教学评价:1. 及时反馈:教师可以通过课堂互动、小组讨论的方式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并进行适时的指导和辅导;2. 自我评价: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学习情况和理解程度,进行个人总结和评价,提出问题和改进方案;3. 全班评价:通过小组展示和学生互动的方式,进行全班评价,激励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历史中学市公开课获奖教案省名师优质课赛课一等奖教案
![历史中学市公开课获奖教案省名师优质课赛课一等奖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f1515c4a6ad97f192279168884868762caaebbf8.png)
历史中学教案一、课程概述历史是一门系统性的学科,通过学习历史可以加深学生对人类社会发展的理解,培养学生的历史意识和历史思维。
本教案旨在帮助中学生通过系统学习历史知识,培养他们的分析、推理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历史学科的基本概念和发展历程;2. 掌握历史史料的获取、整理和分析方法;3. 熟悉中国历史的重要事件、人物和文化,并能够进行简单的历史分析;4. 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三、教学内容及安排本教案按照历史学科的知识点和能力要求,划分为以下几个部分:1. 历史学科的基本概念和发展历程- 介绍历史学科的定义、研究范畴和特点;- 分析历史学科在人类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 探讨历史学科的发展历程和研究方法。
2. 历史史料的获取、整理和分析方法- 引导学生了解历史史料的种类和获取渠道;- 教授学生古代文献、碑刻、钱币、器物等史料的鉴定和解读方法;- 培养学生整理和分析历史史料的能力。
3. 中国历史的重要事件、人物和文化- 介绍中国历史的重要事件、人物和文化;- 分析这些事件、人物和文化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学习历史事件的背景、经过和影响。
4. 历史思维和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培养- 引导学生进行历史材料的分析和推理;- 培养学生对历史事件和人物进行批判性思考;- 开展小组讨论和辩论活动,培养学生的论证和辩证能力。
四、教学方法和手段1. 解说法:通过教师的讲解和解说,向学生介绍历史知识点和相关的背景信息。
2. 图片展示:使用图片或幻灯片展示历史史料、地图等信息,激发学生的兴趣,并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历史事件和人物。
3. 课堂讨论:引导学生参与课堂讨论,探讨历史事件的原因和后果,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
4. 视频观看:选取一些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历史题材电影或纪录片,让学生通过观看加深对历史的认识。
5. 学生报告:要求学生进行小组或个人研究报告,提高他们的独立学习和写作能力。
五、评估方式1. 课堂表现评估:根据学生的课堂讨论参与度、观点表达程度等进行评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04年全国高中历史课堂教学设计一等奖《欧洲的启蒙运动》教学设计(比赛稿)广州市花都区秀全中学张洪煜(一)理念本节内容属于思想史部分,因而教学中要突出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史观,尤其要强调理论对社会发展的重要意义。
同时,在教学设计中依据建构主义理论激发学生发现问题,进行自主探究、合作学习。
学生学习方法主要采用观察学习法、材料学习法和思辩学习法。
(二)分析一、对学生的分析基于高二学生已初步具有历史思维能力,经教师的指导,知识迁移能力较强,所以可以用所掌握的中国史知识迁移到世界史,并探究本源问题,掌握事物发展规律。
二、对教材的分析1.本节特点之一是:内容抽象、理论性强,学生不易理解,是学生学习的弱点和盲点。
因此,教学中要明确重点,突破难点。
教学重点:启蒙思想家的主张;利用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教学难点:因本节所涉及的六位思想家的主张极易混淆,所以设计教学的难点一是:要找出各思想家的个性特点及产生个性特点的原因(如:可以从思想家的出身、地位、所接受的教育程度、文化氛围影响等);难点二是:思想家思想发展具有的传承性和对近现代社会的影响。
2.本节特点之二是:具有承上启下的地位和作用。
承文艺复兴,启资产阶级革命时代的到来。
启蒙运动是第二次资产阶级的思想解放运动,其重大贡献即确立了民主政治的理论基础,具有前瞻性。
(三)教学目标根据新课标三维目标要求,制定如下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帮助学生了解启蒙运动产生的背景、性质、主要内容和目的。
2.理解主要思想家具有代表性的主张。
3.学会评价启蒙运动的影响。
二、能力目标1.学习启蒙运动背景,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体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关系。
2.利用学习启蒙思想发展过程,帮助学生理解唯物辩证法中发展的观点。
3.从启蒙运动的性质、内容、影响等方面分析与文艺复兴运动之间的关系,培养学生比较历史事件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启蒙思想是社会政治经济发展的产物,是人类文明精华积淀之所在,更是人们为之奋斗的成果,这些成果不仅仅属于其个人,更属于世界、属于全人类。
所以,通过本节的学习,学生可以:1.确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培养坚强的意志,提升追求科学、追求真理的品质和素养。
2.认识人类社会发展的统一性和多样性,形成开放意识。
积极汲取启蒙思想精华,为我国的民主政治建设提供借鉴。
四、过程与方法依据建构主义理论,把研究性学习的方法引入课堂。
创设情景,发现问题→探究式地解决问题→拓展问题。
(四)课堂教学一、导入——发现问题1.从身边事导入:班委、村委主任、人大代表是怎样产生的?2.从已学过的中国史导入:回顾中国民族资产阶级政治思想发展历程,突出政体变化。
3.从世界史发展进程导入:资本主义的发展迫切需要思想理论的指导。
4.从目前世界上采用三权分立学说构建国家职权部门的国家导入:如美国。
二、新课——探究式地解决问题1.寻找本节核心问题——是什么核心问题:启蒙思想(确定核心问题的方法:学生速读——发表个人看法——达成基本共识)教学过程:从不同角度看启蒙思想(教学方法:提出问题切入角度,指导学生看书;亦可反之,培养学生逆向思维)●从发展历程看:17世纪兴起于英国,18世纪在法国出现高潮。
●从启蒙运动的主要要素看:●从思想的传承看:(采用比较方法)从启蒙思想家及其主张看:教学方法:指导学生看书及材料,带着问题进行思考并回答问题。
问题一:六位思想家是谁?国别、主张是什么?其最具特点的主张是什么?(只有突出个性化的主张,学生才容易理解和记忆。
)问题二:怎样体现思想的继承与发展?洛克→孟德斯鸠,发展了分权思想,提出三权分立学说。
霍布斯→卢梭,在社会契约思想基础上,发展成为“社会契约”论和“人民主权”说,强调人民有权推翻君主统治。
问题三:根据课本及补充材料你认为哪一位思想家的主张在当时最激进、影响深远?谈谈你的看法。
卢梭的主张最激进。
他认为真正保障人民自由平等权利的,不是英国的君主立宪,而是人民直接拥有国家主权和立法权的民主共和制度。
卢梭的思想闪耀着更明亮的智慧之光,他的“人民主权”说成为资本主义社会架构的核心思想,对法国社会的影响特别巨大,是法国大革命的灵魂。
2.解决启蒙运动出现的原因问题——为什么教学方法:回忆文艺复兴和中国民族资产阶级政治思想主张产生的原因,得出具有共性的规律,然后归纳启蒙运动出现的原因。
3.解决启蒙运动的影响问题——怎么样教学方法:学生根据以往所学知识和掌握的规律大胆设想——看书验证——举例说明对课本所阐述内容的理解——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认识论中实践与认识的关系,社会发展需要新的理论产生,理论对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指导意义,社会的发展又不断丰富和完善理论。
影响1.为资产阶级革命时代的反封建斗争提供了思想和理论准备2.为法国大革命作了充分的思想准备3.对欧美的资产阶级革命和封建国家的革命起来影响和推动作用4.鼓励亚洲人士改造社会(五)评价一、知识与能力的考查1. 资产阶级启蒙思想核心是(B)A.号召消灭专制王权B.追求政治民主、权利平等和个人自由C.反对贵族特权和等级制度D.号召打倒天主教会的世俗权威2. 人们将伏尔泰、孟德斯鸠、卢梭等人的思想称为启蒙思想,对“启蒙思想”这一概念的最准确的表述是(A)A.批判了旧制度,对新社会提出了设想的思想B.批判了专制主义,提倡自由平等的思想C.批判教权主义,提倡个人自由的思想D.否定封建王权,提倡权力的“制约与平衡”3. 伏尔泰、孟德斯鸠、卢梭三大启蒙思想家的共同观点是(C)A.提出法律面前人人平等B.提出主权在民的思想C.否定君主专制制度和等级制度D.提出三权分立的政治设想4.法国启蒙思想体现了一个历史时代的特征,主要是(C)A.它是18世纪世界上最先进的思想,而后影响全世界B.深入体现了反特权、反宗教神学的需要C.新兴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和资产阶级夺权的需要D.反映了资产阶级对天赋人权、自由、平等思想的需要5. 启蒙运动与文艺复兴的不同在于(A)A. 自然科学是其产生的直接原因之一B. 不仅是资产阶级文艺运动,而且是资产阶级思想运动C. 由反对天主教神学思想转为反对封建专制主义D. 范围不仅限于法国,而且遍及西欧各国二、拓展问题1. 用中国现代史有关史实说明正确的理论对社会改革及社会发展的巨大推动作用。
2. 结合第五节《法国大革命和拿破仑帝国》的学习,尝试概述法国宪法的演变和发展,并谈谈你对这一和发展进程的看法。
(设计此题目目的是想说明法国政治的近、现代化有其特殊性、典型性,它的进程跌宕起伏变化多端;说明历史发展是曲折的,文明进程每前进一步,都不可避免地要付出沉重的代价。
)附2:修改稿以及有关老师对本教学设计的点评短文展示思想的光辉,感悟理论的魅力——《<欧洲的启蒙运动>教学设计》及点评设计:张洪煜广东省广州市花都区秀全中学(510800)点评:魏恤民广东省教育厅教研室钟文平广东省中山市教育局教研室《<欧洲的启蒙运动>教学设计》点评:这是一个优秀的教学设计,该《设计》引导学生积极探究问题,有利于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有利于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
既有能力的训练,也有对史学方法的了解和运用,更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体验和感悟。
较好地体现学生学习的主体性、探究性,实现了历史教学从描述、记忆、感知历史到加深对历史与现实关系理解的飞跃,充分发挥了历史学科的教育功能。
下面具体对《设计》在思想文化史教学方面的突破谈谈我们的一些看法。
第一,从历史学科特点来看,对史实的了解和分析是教学的基础。
学生通过什么方式掌握基本的历史知识反映了教师的教育理念,具体到思想文化史的教学,教师必须要有宏观的视野,能够引导学生探其源、辨其流而知其变。
张洪煜老师的《<欧洲的启蒙运动>教学设计》(以下简称《设计》)在以下两个地方表现比较突出:①对启蒙运动出现的原因的分析打破了教材的束缚,《设计》引导学生从生产力的发展、自然科学和技术的发展、商品经济的发展和对自由劳动力的要求、阶级矛盾的激化以及启蒙思想家个人素养等方面进行分析,显示了较强的综合能力和深厚的理论素养。
②对思想(家)的分析,《设计》力避对启蒙思想内容面面俱到,而是着力对其核心思想(思想家)予以透彻分析和点评,突显思想(或思想家)应有的魅力。
《设计》采取先综述启蒙思想家及其主张,然后设计问题,对启蒙思想家卢梭的核心思想和积极影响深入发掘,如对卢梭的“人民主权”说分析很透彻,不仅仅局限于思想内容的分析,分析指出它是“近现代资本主义民主政治制度.............赖以产生、确立和发展的核心思想和理论基石”..........。
第二,在思想文化史教学过程中,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什么途径实现?我们认为必须考虑如何引导学生真实理解、深刻地感受思想文化的力量?人类历史的进步和发展离不开思想家的指路明灯,特别是那些对特定历史时期或者是对人类社会发展的本质规律的洞察和分析的思想家,他们是烛照人类前进的灯塔,思想家思考世界,他们的思想和理论深刻影响并改变着世界。
通过什么途径让学生认识到?体会到呢?我们的老师少有在这方面的思考,更谈不上引导和分析。
即使有老师分析思想的影响,但抽象的多,照般教材表述的多,不能把学生已有的知识与他们能够感受到的现实相联系。
《设计》以中国现代史的内容,特别以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邓小平理论对中国社会的巨大影响为例,引导学生充分认识正确理论的伟大作用,从而加深对启蒙思想历史地位的深刻认识。
这个拓展问题设计得很好,如何理解理论的作用?“思想的力量”如何把握?如何加深学生对启蒙思想意义和影响的认识,这些抽象的问题如何解决?教师跳出教材,成功尝试打破世界史的局限,用中外结合、历史与现实结合的方式,把抽象的理论变成活生生的现实感受,让学生充分认识理论的力量,特别是认识到正确的、反映客观实际的理论对社会的巨大推动作用,从而实现了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同时还充分展示了历史学科以史为鉴的功能,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终身受益。
感觉还有点遗撼的是教师在设计中没有能够结合近现代世界各国民主政治实践与发展状况,特别是近现代中国追求民主政治道路的曲折历程,这样做可以达到两方面的目的:一方面是使学生认识到启蒙思想家的“启蒙”价值;另一方面使学生认识到启蒙思想家理想的实现需要人们不断奋斗!魏老师:你好!因节前回了一次长春,故迟复为歉!这个教学设计我看了一下,觉得相当不错,可以在下次的全国教学设计中申报获奖。
我同意你们的点评,没有其他的意见。
但我觉得有一点比较麻烦,这里无法一下说得清楚,即关于启蒙思想同资本主义经济的关系问题,我有些不同意见,但这已经属于学术研究的问题了,况且在史学界也是有争论的。
作为在中学里教学,这已经足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