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权司法保护案件法律适用问题研究
最高院最高检公安部司法部关于办理侵犯知识产权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意见

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司法部关于办理侵犯知识产权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意见为解决近年来公安机关、人民检察院、人民法院在办理侵犯知识产权刑事案件中遇到的新情况、新问题,依法惩治侵犯知识产权犯罪活动,维护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根据刑法、刑事诉讼法及有关司法解释的规定,结合侦查、起诉、审判实践,制定本意见。
一、关于侵犯知识产权犯罪案件的管辖问题侵犯知识产权犯罪案件由犯罪地公安机关立案侦查。
必要时,可以由犯罪嫌疑人居住地公安机关立案侦查。
侵犯知识产权犯罪案件的犯罪地,包括侵权产品制造地、储存地、运输地、销售地,传播侵权作品、销售侵权产品的网站服务器所在地、网络接入地、网站建立者或者管理者所在地,侵权作品上传者所在地,权利人受到实际侵害的犯罪结果发生地。
对有多个侵犯知识产权犯罪地的,由最初受理的公安机关或者主要犯罪地公安机关管辖。
多个侵犯知识产权犯罪地的公安机关对管辖有争议的,由共同的上级公安机关指定管辖,需要提请批准逮捕、移送审查起诉、提起公诉的,由该公安机关所在地的同级人民检察院、人民法院受理。
对于不同犯罪嫌疑人、犯罪团伙跨地区实施的涉及同一批侵权产品的制造、储存、运输、销售等侵犯知识产权犯罪行为,符合并案处理要求的,有关公安机关可以一并立案侦查,需要提请批准逮捕、移送审查起诉、提起公诉的,由该公安机关所在地的同级人民检察院、人民法院受理。
二、关于办理侵犯知识产权刑事案件中行政执法部门收集、调取证据的效力问题行政执法部门依法收集、调取、制作的物证、书证、视听资料、检验报告、鉴定结论、勘验笔录、现场笔录,经公安机关、人民检察院审查,人民法院庭审质证确认,可以作为刑事证据使用。
行政执法部门制作的证人证言、当事人陈述等调查笔录,公安机关认为有必要作为刑事证据使用的,应当依法重新收集、制作。
三、关于办理侵犯知识产权刑事案件的抽样取证问题和委托鉴定问题公安机关在办理侵犯知识产权刑事案件时,可以根据工作需要抽样取证,或者商请同级行政执法部门、有关检验机构协助抽样取证。
试论我国知识产权犯罪的法律适用及立法完善

试论我国知识产权犯罪的法律适用及立法完善[摘要]随着知识产权在经济中的地位愈显重要,与此同时,与知识产权相关的违法犯罪活动也日益严重。
因此,分析知识产权犯罪的特点,并相应予以打击,从而保护市场经济的正常运行和广大消费者的合法权益,是一个日趋紧迫和重要的工作。
本文以知识产权的相关法律为基础,从现实情况出发对知识产权犯罪的法律适用问题及立法完善进行讨论,对我国当前知识产权犯罪法律适用存在的一些问题和如何进行立法完善提出几点建议。
[关键词]知识产权;侵犯知识产权罪;立法完善知识产权是20世纪后半期以来在国际上广为使用的一个法律概念,起初称为“无形产权”,主要包括著作权和工业产权两大类,根据《成立知识产权组织公约》(1967年)第2条的规定,知识产权的范围主要包括:对文学、艺术和科学作品享有的权利;对演出、录音和广播享有的权利;对一切活动领域内的发明享有的权利;对科学发现享有的权利;对外观设计享有的权利;对商标、服务标记、厂商名称和标记享有的权利;对制止不正当竞争享有的权利;以及对在工业、科学、文学或艺术领域内一切其他智力活动成果享有的权利。
①在我国,知识产权是对包括著作权、专利权、商标权、发明权、发现权、商业秘密、商号地理标记等科学成果权在内的一类民事权利的统称,是人们给予自己的劳动获得创作的成果和经营管理中的成果、经营管理中的经验、知识的结晶而依法享有的民事权利。
②知识产权是一种私权利,在诸多知识产权国际公约中,世界贸易组织的《知识产权协议》第一次明确界定了知识产权的本质属性,即以私权名义强调知识财产私有的法律形式。
③同时,知识产权又是一种人身权和财产权的有机结合体,它具有与一般的财产权不同的社会价值,对其进行保护具有特殊的社会意义。
结合我国实际情况,针对知识产权犯罪的发展现状,我国司法机关加大了对侵犯知识产权犯罪的惩治力度,立法机关也逐步完善了相关法律所制度,这对于保护智力成果所有者权益,促进科学技术和社会经济发展,增强我国的国际竞争能力具有重大意义。
两高一部关于办理侵犯知识产权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意见

两高一部关于办理侵犯知识产权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意见随着知识产权保护的日益重视,办理侵犯知识产权刑事案件也成为了一项重要任务。
为了更好地规范相关法律适用,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以及公安部联合发布了关于办理侵犯知识产权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意见。
本文将依次对该意见的主要内容进行介绍。
一、侵犯知识产权刑事案件的认定标准为了准确认定侵犯知识产权行为是否属于刑事犯罪行为,意见明确了认定标准。
首先,对于侵权行为中的主观故意要求,意见明确了主观故意的范围,包括明知他人享有知识产权且故意侵犯的情况。
其次,意见指出,对于明知他人出于正当目的使用他人知识产权作品的情况,不属于侵权的刑事犯罪行为。
二、关于刑事责任的认定在侵犯知识产权刑事案件中,确定刑事责任的范围和依据十分重要。
意见规定,对于侵权行为造成一定数量的侵权盈利或者在市场上造成一定扰乱的情况,可以认定为犯罪行为。
此外,对于多次实施侵权行为的情况,也可以作为确定刑事责任的依据。
三、量刑标准的明确在办理侵犯知识产权刑事案件时,量刑标准的明确是十分必要的。
意见指出,在刑事侵权行为中,对于盗版物品的制作、销售等行为,可以根据数量和金额进行量刑。
同时,对于可能导致严重社会危害的情况,应当依法从重处罚。
四、假冒注册商标的认定在侵犯知识产权刑事案件中,假冒注册商标的行为属于严重侵权行为之一。
意见对假冒注册商标的认定进行了明确规定,包括对注册商标的造假、冒用他人注册商标等行为进行认定,并对相应的刑事责任进行了明确。
五、加强司法协作机制为了更好地打击跨境侵权行为,意见明确,要加强与其他国家司法机关的合作,通过共享情报、协商刑事追究等形式,加强对跨境侵权行为的打击。
六、公安机关侦查权的规定在侵犯知识产权刑事案件的侦查阶段,公安机关的侦查权也需要合理规定。
意见明确了公安机关在侦查过程中的权利和义务,包括对涉案财物的查封、扣押等措施的实施。
七、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宣传力度为了增强公众对知识产权保护的认识,意见提出要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宣传力度,通过组织宣传教育活动、发布典型案例等形式,提高社会对知识产权保护的重视程度。
知识产权刑事法律适用的现状与对策

知识产权刑事法律适用的现状与对策[摘要]审判是知识产权刑事法律适用的重要环节,以一地区六年内相关案件为研究样本可以较全面地反映该类案件法律适用的全貌。
根据侦办难度大,主犯脱逃严重,具体法律适用困境等问题。
笔者认为应当构建完善的知识产权法律体系,采取刑民结合的执法措施,并以扩大调查取证主体等措施来应对。
[关键词]知识产权;刑事案件;审判;法律适用一、知识产权刑事案件法律适用的现状作为法律适用的重要环节,对审判实践环节的分析,无疑对于某一类型刑事案件的考察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即是基于梅州市两级法院六年内所有知识产权刑事案件所开展的研究。
(一)案件占刑事案件的比例较小梅州市中级人民法院辖8个基层法院,由于地处山区,梅州经济相对落后,自2005年至2011年上半年,基层人民法院受理的知识产权犯罪案件仅3件,均是假冒注册商标犯罪案件,判处罪犯3人,均为缓刑,判处罚金总额11.1万元;一审判决后被告均未上诉,此外还有与知识产权犯罪竞合案件26件,判处犯罪64人,上述两类共29件,占基层人民法院审结案件的0.45%。
知识产权竞合案件中又包括生产、销售伪劣产品罪及该罪的未遂案件24件共61人、非法经营案件2件共3人。
从审结情况看,以《刑法》“侵犯知识产权罪”判处的案件数量很小,仅3件,占全部刑事案件的0.05%左右。
(二)竞合案件仍占一定比例虽然总体数量很小,但在这些案件中,与知识产权有关的竞合案件,仍占一定比例,主要是假冒注册商标权、专利权的犯罪案件。
从2005至2011年上半年,基层人民法院共受理与知识产权竞合的生产、销售伪劣产品案件24件、非法经营案件2件,中级人民法院受理生产、销售伪劣产品上诉案件3件。
据卷宗反映,生产、销售伪劣产品或者非法经营犯罪,往往涉及侵犯注册商标权、专利权两种行为,据高级人民法院、高级人民检察院《关于办理生产、销售伪劣商品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十条,实施生产、销售伪劣产品犯罪,同时又构成侵犯知识产权等其他犯罪的,依照较重的刑罚处罚。
办理侵犯知识产权犯罪案件的法律适用问题

办理侵犯知识产权犯罪案件的法律适用问题知识产权是法律赋于人们对脑力劳动创造的精神成果所享有的权利。
我国自1997年刑法修订设立专节的侵犯知识产权罪以来,人民检察院已经依法起诉了一批涉及知识产权犯罪的案件,取得了较好的社会效果。
但从司法实践看,尚存在一些困扰司法的突出问题,本文拟就办理侵犯知识产权犯罪案件的法律适用问题作一些分析与思考。
一、立法沿革与立法模式纵观知识产权犯罪的刑事立法,1979年刑法第127条规定:“违反商标管理法规,工商企业假冒其他企业已经注册的商标的,对直接责任人员,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罚金。
”这是我国关于知识产权犯罪的最早的规定。
之后于1982年颁布的《商标法》及1993年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的对《商标法》的第一次修正案和《关于惩治假冒注册商标犯罪的补充规定》,明确了将假冒他人注册商标的行为,伪造、擅自制造他人注册商标标识或者销售这种标识的行为和销售假冒注册商标商品的行为纳入刑法处罚范畴,并就有关单位商标犯罪的定罪处罚标准作出原则性规定。
1984年首次颁布的《专利法》第63条规定,假冒他人专利情节严重的,对直接责任的人员比照1979年刑法第127条(商标犯罪)的规定追究刑事责任。
1994年7月5日全国人大常委会颁布了《关于惩治侵犯著作权的犯罪的决定》,这是我国第一部对著作权进行刑法保护的单行刑事法律(1991年的《著作权法》仅规定了民事和行政的保护手段)。
1995年1月16日最高人民法院发布了《关于适用〈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惩治侵犯著作权的犯罪的决定〉若干问题的解释》,明确了著作权犯罪的定罪量刑标准。
这是在1997年修订《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之前的立法情况。
我国知识产权刑事立法的模式主要还是以集中型为主,集中于刑法典“知识产权犯罪”一节中。
这种立法模式的弊端体现在刑法典对知识产权犯罪的规定比较粗略,使得司法实践操作性不强,而且随着知识产权领域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需要立法机关及时的修改和补充,但现实往往出现立法的滞后性,不利于知识产权的及时保护。
知识产权保护中的侵权赔偿问题研究

知识产权保护中的侵权赔偿问题研究知识产权保护是现代社会发展的重要方向之一,它对于推动创新和保障创造者权益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
然而,在知识产权保护的过程中,侵权问题一直是一个困扰着权利人的难题。
特别是在侵权赔偿问题上,各国存在不同的立法和司法实践,甚至出现了制度漏洞,给知识产权保护带来了许多挑战。
知识产权的侵权赔偿问题主要涉及到两方面,即民事赔偿和刑事处罚。
在民事赔偿方面,侵权行为给权利人造成了经济损失,因此,赔偿应当成为侵权行为的法定后果。
然而,在现实生活中,侵权赔偿的数额常常相对较低,难以补偿权利人的实际损失。
这主要是因为传统的赔偿计算方法往往以直接经济损失为基础,没有考虑到知识产权价值的特殊性。
另外,在侵权伤害赔偿案件中,责任转嫁问题也经常存在。
侵权行为涉及多个环节和多个主体,如何确定侵权主体应承担的赔偿责任,成为一个被广泛争议和关注的问题。
对于刑事处罚方面,侵犯知识产权的行为应当受到法律的严厉制裁。
然而,现实中的刑事侵权案件审理相对较少,侵权者常常逃避法律制裁。
这种情况部分原因是因为知识产权案件的调查和取证难度较大,司法机关的人力物力资源相对有限,导致刑事侵权案件难以得到及时和有效的处理。
除此之外,知识产权侵权案件具有一定的国际性和跨境性,不同国家之间的法律和司法制度的差异,也给刑事侵权案件的处理带来了许多困难。
为了解决侵权赔偿问题,各国纷纷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
首先,一些国家和地区在立法层面进行了完善,增加赔偿额度的上限,增加侵权行为的法定责任。
其次,一些国家加强了对知识产权案件的司法保护力度,提高了司法机关对侵权行为的打击力度,加大了侵权行为的刑事处罚力度。
此外,加强国际合作,建立起国际社会对知识产权保护的共识,也是解决侵权赔偿问题的有效途径。
只有通过国际间合作,才能够更好地协调各国之间的法律和司法制度,打破跨国侵权行为的阻碍。
同时,侵权赔偿问题的解决还需要权利人积极应对。
权利人应当加强自身的知识产权保护能力,提高对知识产权的认识,建立健全自身的知识产权管理机制,主动保护自身的权益。
江苏省高级人民法院、江苏省人民检察院、江苏省公安厅关于知识产权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讨论纪要

江苏省高级人民法院、江苏省人民检察院、江苏省公安厅关于知识产权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讨论纪要文章属性•【制定机关】江苏省高级人民法院,江苏省人民检察院,江苏省公安厅•【公布日期】2013.10.18•【字号】苏高法〔2013〕275号•【施行日期】2013.10.18•【效力等级】地方司法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刑事诉讼综合规定正文江苏省高级人民法院、江苏省人民检察院、江苏省公安厅关于知识产权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讨论纪要苏高法〔2013〕275号(2013年10月18日)近年来,随着知识产权刑事司法打击力度不断加大,知识产权刑事案件数量持续上升,各类新情况新问题不断出现,部分问题在实践中存在较大争议。
为准确理解知识产权刑事法律和司法解释,进一步提高知识产权刑事案件办理水平,深入推进知识产权“三合一”改革试点工作,省法院、省检察院、省公安厅自2011年底开始对知识产权刑事案件办理中存在的法律适用问题进行联合调研,并于2012年11月22日至23日在淮安市召开了江苏知识产权审判“三合一”刑事法律适用问题研讨会,省法院、省检察院、省公安厅,各省辖市及部分基层法院、检察、公安机关,部分行政执法机关参加会议。
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相关领导同志应邀参加会议。
与会人员在总结近年来办案经验的基础上,对当前知识产权刑事案件办理过程中出现的相关争议性问题进行了集中讨论并形成了共识。
纪要如下 [1]:一、办理侵犯知识产权刑事案件的总体思路办理侵犯知识产权刑事案件,要充分发挥司法保护知识产权的主导作用,坚持罪刑法定、罪刑相适应原则,准确把握执行“宽严相济”的刑事司法政策,充分体现“突出重点,区别对待,宽严相济”的精神。
重点保护创新程度高、研发投入大、对经济增长具有突破和带动作用的关键性技术的知识产权;重点打击涉及食品、药品等严重危害人民群众生命、健康,严重扰乱市场经济秩序的侵犯知识产权犯罪;重点加强源头性打击,依法从严惩治犯罪集团和共同犯罪中的主犯,慎重处理涉及面广、涉罪人数多的案件,确保打击效果。
我国涉外知识产权法律适用立法现状及评析

我国涉外知识产权法律适用立法现状及评析一、内容综述随着全球化进程的推进和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涉外知识产权问题日益凸显,其法律适用立法问题也备受关注。
本文旨在概述我国涉外知识产权法律适用的立法现状,并进行评析。
我国已经形成了一套相对完善的知识产权法律体系和涉外知识产权法律适用规则。
我国先后修订了《专利法》、《著作权法》、《商标法》等核心知识产权法律法规,明确了知识产权的权属、保护范围、侵权判定标准以及法律责任等内容。
为适应国际贸易和投资的需求,我国在涉外知识产权法律适用方面,也进行了一系列的探索和尝试。
在涉外知识产权法律适用的立法实践中,我国注重与国际接轨,借鉴国际先进经验和规则,结合国内实际情况,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涉外知识产权法律适用制度。
我国还通过最高人民法院的司法解释、政府部门的相关指导意见以及地方立法等方式,对涉外知识产权法律适用问题进行了细化和补充,进一步增强了法律的可操作性和适应性。
在我国涉外知识产权法律适用立法取得显著成效的也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
部分法律法规仍需进一步完善,与国际规则的衔接需要进一步优化,执法和司法实践中存在的问题也需要加以解决。
本文将在后续部分进行详细分析和探讨。
1. 简述涉外知识产权法律适用的重要性。
涉外知识产权法律适用关乎我国在全球竞争中的创新动力。
知识产权保护是激励创新、促进科技进步的重要机制之一。
对于涉外知识产权的有效保护,能够保障我国创新成果的合法权益,避免技术流失,进而激发全社会的创新活力。
涉外知识产权法律适用对于维护我国企业的国际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
在国际贸易中,知识产权纠纷频发,如不能妥善处理,将直接影响我国企业的国际声誉和市场份额。
健全完善的涉外知识产权法律适用体系,有助于为我国企业提供坚实的法律支撑,使其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涉外知识产权法律适用也是我国履行国际义务、参与国际知识产权规则制定的重要体现。
作为世界贸易组织的成员,我国需遵守国际知识产权规则,同时积极参与国际知识产权法律的制定与完善。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查知识产权纠纷行为保全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规定-法释〔2018〕21号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查知识产权纠纷行为保全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规定正文:----------------------------------------------------------------------------------------------------------------------------------------------------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查知识产权纠纷行为保全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规定法释〔2018〕21号《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查知识产权纠纷行为保全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规定》已于2018年11月26日由最高人民法院审判委员会第1755次会议通过,现予公布,自2019年1月1日起施行。
最高人民法院2018年12月12日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查知识产权纠纷行为保全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规定(2018年11月26日最高人民法院审判委员会第1755次会议通过,自2019年1月1日起施行)为正确审查知识产权纠纷行为保全案件,及时有效保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专利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商标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等有关法律规定,结合审判、执行工作实际,制定本规定。
第一条本规定中的知识产权纠纷是指《民事案件案由规定》中的知识产权与竞争纠纷。
第二条知识产权纠纷的当事人在判决、裁定或者仲裁裁决生效前,依据民事诉讼法第一百条、第一百零一条规定申请行为保全的,人民法院应当受理。
知识产权许可合同的被许可人申请诉前责令停止侵害知识产权行为的,独占许可合同的被许可人可以单独向人民法院提出申请;排他许可合同的被许可人在权利人不申请的情况下,可以单独提出申请;普通许可合同的被许可人经权利人明确授权以自己的名义起诉的,可以单独提出申请。
第三条申请诉前行为保全,应当向被申请人住所地具有相应知识产权纠纷管辖权的人民法院或者对案件具有管辖权的人民法院提出。
《关于办理侵犯知识产权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二)》的理解与适用

《关于办理侵犯知识产权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二)》的理解与适用
《关于办理侵犯知识产权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二)》(以下简称“解释”)是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若干增补款、《中华人民共和国知识产权保护法》等有关法律对侵权行为进行规范。
一、范围
解释适用于:
二、适用法律
解释主要针对以下法律文件:
三、定罪和处罚
四、证据规则
五、刑事司法鉴定
对侵犯知识产权刑事案件,结合自身所处的实际情况,可以提请开展刑事司法鉴定。
六、赔偿责任
犯罪行为人、违法行为人或其他侵权行为的组织或个人应造成的损害,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等有关法律规定,对侵权行为进行赔偿、处理,或者对相关经济诉讼案件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进行赔偿。
七、法制监督和检查
各级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及其他有关机关,依法实行监督和检查,对侵犯知识产权的行为进行监督和严肃查处。
以上就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关于《办理侵犯知识产权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的理解与适用的概要,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更好的了解一下这一规定,让自己更加清楚的了解了相关内容。
知识产权案件刑事司法疑难问题研究

知识产权案件刑事司法疑难问题研究随着知识产权在知识经济中重要地位和作用的日益凸现,知识产权也日益成为违法犯罪分子关注的焦点和失范行为频发的高危领域。
我国现行刑法虽对侵犯知识产权犯罪作了明确规定,但正如世界上不可能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一样,世界上也绝对不可能有两个完全相同的知识产权犯罪个案,对于知识产权犯罪的立法解读和司法适用,无论在学界还是司法实务领域,均存在着诸多争议困惑。
基于此,笔者拟以知识产权犯罪的危害本质为切入点,就知识产权犯罪刑事法律适用的疑难问题进展研析,以求教于同仁。
一、知识产权犯罪的本质囿于“定性加定量”的定罪标准传统,我国现行刑法和司法解释对于知识产权犯罪,均设置了相应的数额或数量定罪门槛即罪量因素。
例如,对于假冒注册商标行为,立法要求,必须“情节严重”,才能以犯罪论处。
至于“情节严重”的把握,年12月8日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办理侵犯知识产权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假设干问题的解释》(以下简称“《解释》”)明确指出,“情节严重”一般是指非法经营数额在5万元以上或者违法所得数额在3万元以上等情形。
而销售明知是假冒注册商标的商品,那么须销售金额“数额较大”即5万元以上,才能定罪处分。
笔者认为,知识产权犯罪罪量设置的科学性和合理性问题,关键在于对知识产权犯罪危害本质的把握。
只有当知识产权犯罪的本质是或者主要是侵犯财产法益的犯罪时,以财产犯罪的定罪标准观照知识产权犯罪罪量因素的立法设置及其司法适用,才能谓之科学;反之那么不然。
从理论上看,知识产权的刑事法律保护一般是基于以下两种理论:一是保护私人财产权;二是维护竞争秩序。
各国的差异就在于保护的重点偏重于哪一种利益。
美国的刑事理论偏重于前者,认为知识产权是一种个人所拥有的无形财产权,严重侵犯知识产权的行为将给所有人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同时一定的知识产权又涉及社会的公共利益,如损害消费者利益,减少相关工业的投资数量和减低开展速度,从而出现工人失业,或就业时机减少等。
研究法律适用及对策

法律适用的原则包括公正、公平、公开、及时、准确等。
法律适用的方法包括解释、推理、论证、判断等,这些方法都是为了确保法律适用的合理性和公正性。
在法律适用过程中,需要遵循法律规范的目的和精神,考虑社会现实和社会公共利益,同时注重保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
法律适用的原则和方法
法律适用中的问题及挑战
02
法律条文与现实生活脱节,导致法律条文的实用性不强,难以满足现实生活的需要。
强化执行力度
通过对现有法律制度进行深入研究和反思,发现并弥补漏洞和不足,优化法律制度,提高法律的科学性和公正性。
完善法律制度
研究展望
THANKS
感谢观看
《研究法律适用及对策》
xx年xx月xx日
法律适用概述法律适用中的问题及挑战法律对策及建议典型案例分析结论与展望
contents
目录
法律适用概述
01
1
法律适用的概念及范围
2
3
法律适用是指将具有普遍约束力的法律规范运用于特定的人和事,以实现法律规范调整社会关系的目的。
法律适用的范围包括国家立法机关制定的各类法律、法规以及地方性法规等具有普遍约束力的规范性文件。
法律与道德的冲突,导致法律条文的适用存在困难和挑战。
总结词
在某些情况下,法律规定可能与道德伦理存在冲突,这会导致法律条文的适用存在困难和挑战。例如,在某些情况下,法律规定可能要求人们做出违背道德伦理的行为,这会导致法律与道德的冲突。此外,由于不同文化和社会背景下的道德观念可能存在差异,这也可能导致法律与道德的冲突。
详细描述
要加强法学教育,提高法学学科的地位和投入,吸引更多的优秀人才投身法律行业。同时,要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加强法律人才的专业技能训练和职业道德教育。此外,还应建立完善的职业发展体系,为法律人才提供更好的职业发展平台和机会。
《关于办理侵犯知识产权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的理解与适用

《关于办理侵犯知识产权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的理解与适用《关于办理侵犯知识产权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二)》是中国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联合发布的法律解释,于2024年11月19日施行。
该解释主要对于办理侵犯知识产权刑事案件的具体问题进行了解释和规定,以保护知识产权,维护经济和社会秩序。
《解释二》的理解与适用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审查标准的明确:《解释二》明确了审查侵权行为是否构成犯罪的五大标准,包括:侵权行为是否涉及一定数量、达到一定业务规模;侵犯了原作品或原产品应享有的经济利益;侵权行为的主观故意、目的和造成的后果等。
这些标准有助于明确案件定性,为司法机关处理侵权案件提供了明确的依据。
二、刑事责任的核定:《解释二》规定了侵犯知识产权罪的数额认定、刑事责任的核定和认定等具体要求。
其中,对于数额较小的案件,采取定额数额与比例数额的认定,便于执法人员快速判断案件性质。
同时,还明确了利用信息网络侵犯著作权罪、盗版出版物牟利罪、盗版出版物贩卖罪等侵权行为的刑事责任核定要点,为司法机关处理此类案件提供了具体的参考。
三、刑事追诉时效的计算:《解释二》明确了追诉时效的计算方法,区分了犯罪的起止时间,对于不同情形下的刑事追诉时效有所规定。
同时,还明确了追诉时效的中断和终止情况,对于办理案件时效性有着明确的要求。
四、处罚量刑的依据:《解释二》规定了关于处罚和量刑的依据,包括犯罪的主观和客观方面、违法所得、侵权行为的情节、社会危害程度等。
同时在执行刑罚时,还明确了酌情从轻、从重处罚的情形。
五、证据收集和取证规定:《解释二》对于证据收集和取证规定有比较详细的条款,其中包括依法收缴、提取和保管证据的程序,以及警方在办案过程中应该采取的调查措施和技术手段。
这些规定有利于保护证据的合法性和完整性,维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
总的来说,对于办理侵犯知识产权刑事案件来说,《关于办理侵犯知识产权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二)》的理解与适用,有利于保护创作和创新的权益,促进知识产权法律的实施。
【办理知识产权类刑事案件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知识产权刑事案件

【办理知识产权类刑事案件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知识产权刑事案件侵犯知识产权罪是指违反知识产权保护法规,未经知识产权所有人许可,非法利用其知识产权,侵犯国家对知识产权的管理秩序和知识产权所有人的合法权益,违法所得数额较大或者情节严重的行为。
侵犯知识产权罪包括侵犯商标权的犯罪、侵犯专利权的犯罪、侵犯著作权的犯罪以及侵犯商业秘密的犯罪。
2008年至2011年6月间,河南省郑州市金水区人民检察院共受理公安机关移送起诉的知识产权类刑事案件35件47人。
通过办理此类案件,笔者发现此类案件在法律适用中存在诸多难点,本文试就此进行分析,以求对理论和实践有所裨益。
一、知识产权类刑事案件呈现的特点一是侵害民生利益严重,尤以涉农犯罪较为突出。
在侵犯知识产权类犯罪中生产、销售伪劣产品罪所占比例较大,销售的伪劣产品从假烟、假酒到人们日常生活必需品食用盐和食用油,乃至药品、医疗器械等,范围涉及百姓生活的方方面面,严重危害人民群众的生命健康。
在这些案件中,涉农犯罪较为突出,占到三分之一。
许多不法犯罪分子看到农村的广阔市场,大量生产农药、化肥、种子、饲料、兽药,坑农、害农事件屡屡发生。
如孙国文销售伪劣农药一案,造成河南省十余个县共计7412.51亩玉米、花生田绝收减产,损失达454.05万元,给上千农户带来无法挽回的损失。
二是犯罪地域性特征明显。
比如城区内东风路科技市场多为移动硬盘、硒鼓、墨盒等产品的侵犯注册商标犯罪案件的销售地,而京水村、杨槐村等城郊结合地段,经济相对发达,物流、集贸市场比较集中,犯罪分子往往借助方便、快捷的物流,依托粮油批发市场、种子农化批发市场,大量向外销售伪劣商品,成为伪劣商品的生产地和销售地。
而这些地点又比较隐蔽,案发后便于逃避打击,使得这些地段的犯罪日益猖獗。
三是犯罪趋向组织化、规模化。
在全部案件中,共同犯罪及团伙作案有15件,将近50%。
此类制假售假犯罪不局限于小作坊方式,而是具有严密的内部组织,制假、销售、联络和运送都有明确分工,已逐步形成了专业化分工及一条龙服务。
法规法律案例研究论文(3篇)

第1篇摘要: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知识产权保护问题日益凸显。
本文以“百度诉360不正当竞争案”为例,分析了我国知识产权保护法律在实践中的应用,探讨了知识产权保护法律在司法实践中的问题与对策,以期为我国知识产权保护提供参考。
一、引言知识产权保护是维护创新成果、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手段。
近年来,我国在知识产权保护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果,但仍存在诸多问题。
本文以“百度诉360不正当竞争案”为例,探讨我国知识产权保护法律在实践中的应用,以期为进一步完善知识产权保护体系提供借鉴。
二、案例背景及争议焦点(一)案例背景2012年,百度公司发现360公司在其浏览器中默认搜索框中加入了“百度一下”搜索框,并在搜索结果中插入大量百度搜索结果。
百度公司认为,360公司的行为侵犯了其知识产权,遂向北京市第一中级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二)争议焦点1. 360公司是否构成不正当竞争?2. 360公司的行为是否侵犯了百度的知识产权?三、案例分析(一)360公司是否构成不正当竞争?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反不正当竞争法》第二条,不正当竞争行为是指经营者违反本法规定,损害其他经营者合法权益,扰乱社会经济秩序的行为。
本案中,360公司在其浏览器中默认搜索框中加入“百度一下”搜索框,并在搜索结果中插入大量百度搜索结果,其行为具有以下特点:1. 损害百度公司的合法权益。
360公司的行为使得用户在使用其浏览器进行搜索时,首先看到的是“百度一下”搜索框和百度搜索结果,从而减少了百度公司的搜索市场份额。
2. 破坏市场竞争秩序。
360公司的行为可能导致其他搜索引擎公司在市场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从而破坏市场竞争秩序。
综上所述,360公司的行为构成不正当竞争。
(二)360公司的行为是否侵犯了百度的知识产权?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第十条,著作权人对其作品享有复制权、发行权、出租权、展览权、表演权、放映权、广播权、信息网络传播权等权利。
本案中,百度公司主张360公司的行为侵犯了其著作权、商标权等知识产权。
知识产权司法保护问题论文

知识产权司法保护问题论文入世后的中国法院要严格执行已经符合WTO规则的各项知识产权法律,认真将法律的各项规定在知识产权案件的审判中贯彻实施。
审理知识产权纠纷案件应当注意的问题是:积极、慎重采取诉前停止侵犯知识产权行为的措施新修改的专利法第六十一条规定,专利权人可以在起诉前向人民法院申请采取责令停止有关行为。
新修改的著作权法第四十九条、商标法的第五十八条都明确规定,著作权人或者著作权有关的权利人,商标注册人或者利害关系人,可以在诉前向人民法院申请采取责令停止有关行为和财产保全的措施。
新修改的著作权法第五十条和商标法第五十七条比专利法更进一步规定了诉前的证据保全。
专利法通过司法解释也完善了证据保全的措施。
为正确适用修改后专利法第六十一条之规定,最高人民法院颁布了《关于对诉前停止侵犯专利权行为适用法律问题的若干规定》,对申请人资格、案件管辖、适用条件、担保、因错误申请而导致的损害赔偿等问题,均作了详细规定。
最高人民法院对著作权法和商标法也将作出类似具体解释。
各级法院在具体执行时,一定要严格把握适用条件。
凡符合条件的申请,要在48小时内作出书面裁定,立即执行,并及时通知被申请人;不符合条件的申请,应当驳回。
对侵犯实用新型和外观设计专利权的,在采取这一措施时,应当特别慎重。
必须强调的是,在适用停止有关行为的措施时,要注意专利侵权行为与假冒、盗版等侵犯商标权、著作权行为表现形式上的区别。
假冒、盗版的行为一般比较明显,易于辨别认定。
而专利侵权行为常常不易判断,需要以专利技术与被控侵权产品所使用的技术进行对比。
同时在侵权情节与行为人主观方面也有区别。
在审判实践上就很难一律在48小时内作出执行某项措施的裁定。
为了严肃、准确地实行这一措施,对在48小时内不能决定立即采取停止有关行为的措施时,可在48小时内传唤单方或双方当事人在确定的时间接受询问,然后再作出裁定。
在对付盗版假冒等侵犯商标权、版权的案件中,就要更加强调迅速快捷,做到严格遵守法律规定的措施实行期间,不得拖延。
论知识产权的法律保护问题及对策

论知识产权的法律保护问题及对策在当今知识经济时代,知识产权作为一种重要的无形资产,对于个人、企业乃至国家的发展都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然而,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和经济全球化的推进,知识产权的法律保护面临着诸多问题和挑战。
本文旨在深入探讨这些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以加强知识产权的法律保护,促进创新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一、知识产权法律保护的重要性知识产权是指人们对其智力成果所享有的法定权利,包括专利、商标、著作权、商业秘密等。
知识产权的法律保护具有多方面的重要意义。
首先,它激励创新。
当创造者知道他们的成果能够得到法律的保护,并从中获得经济利益时,会更有动力投入时间、精力和资源进行创新活动。
这有助于推动科技进步、文化繁荣和社会发展。
其次,促进经济增长。
知识产权的有效保护能够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提高产品和服务的附加值,增强市场竞争力,从而促进经济的增长和就业机会的增加。
再者,保护消费者权益。
知识产权的法律保护可以防止假冒伪劣产品的流通,确保消费者获得高质量、可靠的商品和服务。
最后,维护公平竞争的市场秩序。
合法的知识产权所有者能够在公平的环境中竞争,避免不正当竞争行为对市场秩序的破坏。
二、知识产权法律保护存在的问题(一)法律法规不完善尽管我国已经建立了相对完整的知识产权法律体系,但在某些领域仍存在法律空白或模糊之处。
例如,在新兴技术领域,如人工智能、大数据、区块链等,相关的知识产权法律规定尚不健全,难以适应技术发展的需求。
(二)执法力度不足知识产权侵权行为屡禁不止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执法力度不够。
在实际执法过程中,存在着侵权行为发现难、调查取证难、处罚执行难等问题。
部分执法部门对知识产权侵权行为的打击不够坚决,处罚力度不够严厉,导致侵权者违法成本较低,难以起到有效的威慑作用。
(三)司法保护效率不高知识产权案件往往具有专业性强、技术含量高的特点,对司法人员的专业素养和审判能力提出了较高要求。
然而,在一些地区,司法资源相对不足,审判流程繁琐,导致案件审理周期长,司法保护的效率不高,难以及时有效地保护权利人的合法权益。
研究法律适用及对策

研究法律适用及对策法律适用及对策是法学领域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研究方向。
在实际的法律实践中,经常会遇到各种法律适用的问题,如何正确地解决这些问题,保证法律的公正性和有效性,是每一个法律工作者需要探讨的问题。
一、法律适用法律适用是指根据事实和法律对案件进行判断,并作出法律裁决的过程。
它是判决案件的基础,也是司法工作中最重要的环节之一。
正确的法律适用可以有效保障司法公正、加强社会稳定和推进法治进程。
在法律适用方面,我们需要注意如下问题:1.案件类型的判断有些案件不同于常见案件,需要根据具体案件情况进行研究判断,并综合使用各种法律适用方法。
2.事实和证据的分析事实和证据是判断案件的基础,不能忽视任何一个细节。
分析事实和证据要持续不断,直到将案件所有的事实和证据整理清楚。
3.法律规则和法律条文的运用法律规则和法律条文是判断案件的关键,判断案件时需要结合这些规则和条文的确切含义和适用范围。
二、法律适用的对策正确的法律适用需要有相关的对策才能实现。
下面介绍一些法律适用的对策。
1.注重专业知识法律工作者要成为专业人士,对法律知识要有深刻的理解,并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
此外,还需要具备调研和分析问题的能力,以便在处理法律问题时作出正确的裁决。
2.维护司法公正司法公正是法律适用的基本原则之一,司法机关应该维护司法公正,不受任何非法干扰。
同时,要确保裁判尽可能客观、公正,绝不因个人或政治原因影响判决结果。
3.注重权益保护在处理案件时要注重权益保护,保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
司法机关在裁决时,应该在充分考虑事实证据和法律规定后,做出公正、合理的裁决。
在对某些特殊类型的案件采取判决方式时,要保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
4.持续学习法律适用是一个不断学习和调整的过程。
司法工作者应该持续学习,了解最新的法律法规和裁判标准,并不断改进自己的技能。
5.采取多种手段在处理案件时,司法机关应该采取多种手段,包括听证、询问、调查等方法,以便获取更多的证据和事实信息,为裁判做出准确判断提供更多的依据。
《关于办理侵犯知识产权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三)》的理解与适用

《关于办理侵犯知识产权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三)》的理解与适用文章属性•【公布机关】最高人民法院•【公布日期】•【分类】司法解释解读正文《关于办理侵犯知识产权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三)》的理解与适用作者:林广海许常海作者单位:最高人民法院日前,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联合发布《关于办理侵犯知识产权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三)》(法释〔2020〕10 号,以下简称《解释》),自 2020 年9月14 日起施行。
《解释》的公布施行,对于完善知识产权保护法律体系,统一法律适用标准,规范侵犯知识产权犯罪案件办理,营造良好的创新法治环境和营商环境具有重要意义。
为便于在司法实践中正确理解与适用,现就《解释》的制定背景、起草中的主要考虑和主要内容介绍如下:一、《解释》的制定背景与经过知识产权刑事司法保护是知识产权保护中最具有强制力和威慑力的方式。
我国历来高度重视知识产权刑事司法保护。
2019 年 11 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强化知识产权保护的意见》进一步明确要求“加强刑事司法保护,推进刑事法律和司法解释的修订完善。
加大刑事打击力度,研究降低侵犯知识产权犯罪入罪标准,提高量刑处罚力度,修改罪状表述,推动解决涉案侵权物品处置等问题”。
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发展,知识产权犯罪新类型案件不断涌现,案件数量也呈现上升趋势。
知识产权刑事案件,特别是侵犯商业秘密案件,法律适用问题争议较多,亟须出台相关司法解释予以明确和规范。
制定《解释》这项工作酝酿已久。
最高人民法院民三庭(知识产权审判庭)自实行知识产权审判“三合一”以来,先后于 2018 年、2019 年开展全国法院知识产权刑事审判工作调研、部分法院知识产权刑事案件阅卷调研、知识产权刑事审判工作座谈调研等多项工作;最高人民检察院第四检察厅对全国 11 个省份 2017 年至 2019 年办理的侵犯商业秘密刑事案件起诉、不起诉情况进行深入调研,并在全国经济犯罪检察部门对侵犯知识产权刑事案件法律适用问题开展了书面调研。
案件法律适用困难(3篇)

第1篇在我国法治进程中,案件法律适用困难是一个长期存在的问题。
法律适用困难不仅影响了司法公正,也制约了法治建设的进程。
本文将从案件法律适用困难的原因入手,分析其带来的影响,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一、案件法律适用困难的原因1. 法律体系不完善我国法律体系虽然已经形成,但与发达国家相比,仍存在一定差距。
部分法律条文过于笼统,缺乏可操作性;部分法律之间存在冲突,导致在适用过程中难以抉择。
2. 法律解释不统一由于法官个人理解、背景知识、价值观等方面的差异,导致对同一法律条文的解释存在差异,从而影响案件的法律适用。
3. 案件事实认定困难在司法实践中,部分案件事实认定存在争议,导致在适用法律时难以确定案件性质。
4. 法律适用与道德伦理冲突在处理一些涉及道德伦理的案件时,法律适用与道德伦理之间存在冲突,导致法官在适用法律时面临困境。
5. 司法腐败与权力干预司法腐败和权力干预是案件法律适用困难的重要原因。
部分法官在审理案件时,可能受到不正当利益的影响,导致法律适用不公。
二、案件法律适用困难的影响1. 影响司法公正案件法律适用困难可能导致司法不公,损害当事人的合法权益,降低司法公信力。
2. 影响法治建设案件法律适用困难阻碍了法治建设的进程,不利于我国法治国家的建设。
3. 影响社会稳定案件法律适用困难可能导致社会矛盾激化,影响社会稳定。
三、应对案件法律适用困难的对策1. 完善法律体系加强对法律的研究和修订,使法律条文更加具体、明确,提高可操作性;消除法律之间的冲突,确保法律体系的统一性。
2. 统一法律解释加强对法律解释的规范,明确法律解释的原则和方法,提高法律解释的统一性。
3. 提高案件事实认定能力加强法官业务培训,提高法官对案件事实的认定能力,确保案件事实的准确性。
4. 弘扬法治精神,倡导道德伦理加强法治教育,提高法官的道德素养,使法官在审理案件时能够正确处理法律与道德伦理的关系。
5. 加强司法监督,防止腐败与权力干预加强对司法活动的监督,建立健全司法责任制,防止腐败和权力干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The third part takes the provisions of the law on the application of foreign-related civil legal relations in China as the discussion point, and discusses some Suggestions on the application of the law on the trial of foreign-related intellectual property cases in China.
产权司法保护案件法律适用问题研究
杨鑫
摘要:笔者将以典型涉外知识产权案例为视角,辅以《涉外民事关系法律适用法》第七章相关知识产权的内容, 通过简要分析涉外知识产权法律适用的前提,研究知识产权司法保护案件的法律适用问题,并针对法院对涉外知识产权案件法律适用的实践现状提出一些完善建议。
本文将从以下三个方面加以阐述。
The second par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ypical cases, analyzes the basic theories and principles involved in the application of law in foreign-related intellectual property rights judicial protection cases, and puts forward relevant Suggestions on the application of law in judicial practice.
Abstract The author in the perspective of typical foreign-related intellectual property cases, supplemented by the foreign-related civil relationship between law applicable law in the seventh chapter related to the content of the intellectual property rights, by analyzing the foreign intellectual property law applicable premise, study the cases of judicial protection of intellectual property laws problem, and with the practice situation of international intellectual property law applicable Suggestions to consummate the suggestion.
第二部分以典型案例为视角,分析涉外知识产权司法保护案件中法律适用问题所涉及的基本理论及原则,对司法实践中的法律适用问题提出相关的建议。
第三部分以我国《涉外民事法律关系适用法》的规定为关键词:涉外知识产权;法律冲突;法律适用
Study on the application of law in cases of judicial protection of property rights
This article will elaborate from three aspects.
The first part introduces the importance and ways of international protection of intellectual property rights. Purple since the second half of the nineteenth century, 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nd cultural knowledge development, and increasingly frequent international communication, a lot of intellectual achievement breakthrough borders into other countries, because of the regional characteristics of intellectual property has a special nature, cause in accordance with domestic laws to protect intellectual property rights in other countries can't get protection, of course, the nature of the lack of international intellectual property protection, this will inevitably lead to the international economic and technological and cultural exchanges. Therefore, it is imperative to adjust intellectual property law and establish international protection mechanis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