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小学四年级上册语文第3课教学设计 .ppt

合集下载

部编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上册第3课《现代诗二首》优秀PPT课件

部编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上册第3课《现代诗二首》优秀PPT课件
拟人手法的运用,使诗歌具有灵动的画面感。将 秋日夕阳下的江边美景渲染得美丽无比。夕阳下, 归巢的鸟儿,顽皮地驮着它,让平常的景色显得 更灵动,画面动静结合,充满了情趣。
徐志摩
走近作者
浙江嘉兴海宁硖石人,现代诗人、
散文家。原名章垿[xù],字槱[yǒu]森,
留学英国时改名志摩。
在剑桥两年深受西方教育的熏陶及
秋晚的江上
景物
秋江晚景图 画面美
主旨概括
《秋晚的江上》写作 者在一个秋天的黄昏时所 看到的江上情景,表达了 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花牛歌
走近作者
徐志摩(1897—1931)
现代诗人、散文家,浙江 嘉兴海宁人,新月派代表 诗人。代表作有《再别康 桥》《翡冷翠的一夜》等。
整体感知
淘气的花牛在草地里发生了很多有趣的 事,朗读诗歌,概括花牛都做了哪些事?
欧美浪漫主义和唯美派诗人的影响,奠
定其浪漫主义的诗风。
新月派代表诗人,代表作品有《再 徐志摩(1897—
别康桥》《翡冷翠的一夜》。
1931)
整体感知
这首诗描绘了哪些景物? 这首诗刻画了花牛怎样的形象?
这首诗描绘了哪些景物?这些景物构成了怎样的画面?
你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来? 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归鸟何以“倦了”? 这是作者的想象,同时也
尽管是倦了, 是作者情感的移入。
还驼着斜阳回去。
“驼”字突出了什么?
突出鸟倦的程度。 也是景致的进一步渲染和奇丽的想象。
双翅一翻, 把斜阳掉在江上; 头白的芦苇, 也妆成一瞬的红颜了。
芦苇妆红颜
双翅一翻,
动作描写
把斜阳掉在江上;
夸张
诗意:飞鸟双翅一翻,才注意到夕阳在江 面的倒影。夕阳的倒影好像是从鸟翅上掉下来 的一样。

部编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下册第3课《天窗》教案(含教材分析、教学反思等)

部编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下册第3课《天窗》教案(含教材分析、教学反思等)

部编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下册第3课《天窗》教案(含教材分析、教学反思等)一. 教材分析《天窗》这篇课文是一篇描述孩子们通过天窗观察世界、发挥想象力的文章。

通过细腻的描绘,展现了孩子们童真的心灵和对世界的好奇。

文章语言优美,富有诗意,适合四年级学生阅读。

本课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情感,以及通过朗读、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能力和理解能力,对于描述性的语言有较强的兴趣。

同时,这个年龄段的学生好奇心强,想象力丰富,容易产生共鸣。

但在阅读过程中,可能会对一些生僻词汇和表达方式产生困惑,需要教师的引导和帮助。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掌握生字词。

2.过程与方法:通过讨论、朗读等方式,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能够体会文章中作者对童年的怀念,培养对生活的热爱和想象力。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学生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掌握生字词。

2.难点:学生能够深入理解课文中的描述,体会作者情感,运用想象力。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音乐等手段,营造情境,引导学生进入课文所描述的世界。

2.讨论法:学生分组讨论,鼓励他们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感受。

3.朗读法:指导学生正确朗读课文,感受语言的美妙和节奏感。

六. 教学准备1.准备课文课件或黑板,展示课文图片和生字词。

2.准备相关音乐、图片等教学资源。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图片或音乐,引导学生进入课文所描述的世界,激发学生的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朗读课文,学生跟随朗读。

在朗读过程中,教师适时停顿,引导学生关注重点字词和句子。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结合课文内容,谈谈自己对天窗的看法和想象。

每组选代表进行分享,教师点评并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4.巩固(10分钟)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回答,巩固课文内容。

部编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下册第3课《天窗》教学设计含课后作业设计

部编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下册第3课《天窗》教学设计含课后作业设计

部编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下册第3课《天窗》教学设计含课后作业设计一. 教材分析《天窗》是部编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下册的一篇课文,主要讲述了作者小时候在家里玩耍时,无意中发现了一个小天窗,通过天窗看到了外面的世界,引发了他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课文语言优美,情感丰富,插图生动形象,适合四年级的学生阅读。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能够独立阅读并理解课文内容。

同时,他们对于生活中的观察和发现充满好奇,对于美好的事物也有一定的向往。

但在阅读过程中,部分学生可能会对一些生僻词汇和表达方式产生困惑,需要教师的引导和帮助。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正确认读和理解课文中的生僻词汇,掌握课文的主要内容,了解作者通过天窗看到的外面世界。

2.过程与方法:学生能够通过朗读、讨论等方式,提高自己的阅读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能够感受课文中所描绘的美好事物,培养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四. 教学重难点1.生僻词汇的理解和运用。

2.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感悟。

3.朗读和表达能力的培养。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

2.互动教学法:引导学生参与课堂讨论,提高他们的阅读理解和表达能力。

3.启发式教学法: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六. 教学准备1.课文课件或黑板。

2.生僻词汇卡片。

3.与课文内容相关的图片或视频。

4.课堂讨论所需的时间和空间。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与课文相关的图片或视频,引导学生关注课文中的小天窗,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带领学生朗读课文,让学生感受课文的语言美。

在朗读过程中,教师适时停顿,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

3.操练(10分钟)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回答,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同时,教师可以通过设置情境,让学生进行角色扮演,提高他们的表达能力。

4.巩固(10分钟)教师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感悟。

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上册全册教学设计

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上册全册教学设计

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上册全册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学生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重点段落。

比如说,在学习《观潮》这篇课文时,孩子们要能声情并茂地朗读出潮水的汹涌澎湃。

2. 掌握本册课本中的生字词,会写会用。

像“笼罩”“沸腾”这些词,孩子们得知道咋写咋用。

3. 学会分析课文的主要内容和思想感情。

比如读《 爬山虎的脚》,得明白作者对爬山虎的喜爱之情。

4. 通过小组合作学习,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小组一起讨论问题的时候,大家都能大胆说出自己的想法。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1. 掌握生字词和重点语句的理解。

好多生字都比较难写难记,像“蜿蜒”这样的词,得让孩子们多写几遍记住。

2. 理解课文内容和作者的思想感情。

每篇课文都有它的深意,得引导孩子们去体会。

难点:1. 对一些修辞手法的理解和运用。

比如比喻、拟人啥的,孩子们可能不太容易明白。

2. 写作能力的提高。

让孩子们写出有内容、有感情的作文可不容易呢。

三、教学方法1. 多媒体教学。

通过播放视频、图片等,让孩子们更直观地感受课文内容。

比如讲 雅鲁藏布大峡谷》的时候,放些大峡谷的视频,那可震撼了。

2. 小组合作学习。

把孩子们分成小组,一起讨论问题、完成任务。

这样大家可以互相学习,共同进步。

3. 故事导入法。

上课的时候先讲个小故事,引起孩子们的兴趣,再引入课文。

比如说讲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可以先讲讲周恩来总理的其他故事。

四、教学过程(一)精彩导入同学们,今天老师给大家讲一个有趣的故事。

从前有一个小男孩,他非常喜欢读书。

有一天,他在图书馆里发现了一本神奇的书,这本书里有很多美丽的图片和精彩的故事。

小男孩被这本书深深地吸引了,他迫不及待地打开书,开始阅读起来。

同学们,你们想知道这本书里都有什么故事吗?那就让我们一起走进今天的语文课,去探索语文的奥秘吧!或者老师给大家出一个谜语:“什么东西有面没有口,有脚没有手,虽有四只脚,自己不会走。

”同学们猜猜这是什么呢?对啦,是桌子。

四年级上册第3课课件

四年级上册第3课课件

四年级上册第3课课件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第3课《鸟的天堂》教案一、教学目标:1、认识大榕树的奇特和美丽,体会大榕树上众鸟纷飞的壮观景象,受到热爱大自然,热爱美的教育。

2、学会本课生字新词,练习用“陆续”、“应接不暇”造句。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4、利用网络展开多层面的拓展阅读,进一步了解“鸟的天堂”的相关资料,并能较好地对搜集的信息进行加工整理,尝试写简短的“解说词”。

二、教学重点:1、了解大榕树的外形特点,体会“鸟的天堂”的含义。

2、指导学生朗读背诵课文,积累、运用词语。

第一课时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课件:播放群鸟齐鸣的声音听一听,你想到了什么?说一说2、多么令人向往的鸟的乐园呀!如果大家读了巴金先生的文章《鸟的天堂》,一定会有更多的体会的。

板题、读题。

3、释题:理解“天堂”(幸福、美好的生活环境)“鸟的天堂”(小鸟的乐园)二、泛读课文,理清课文层次。

1、自读课文,学习字词,想一想:课文描写了什么景象?2、交流,根据内容分段。

三、讲读第一段。

1、指名读,想想这一段主要写什么?2、比较:太阳落下山坡,只留下一段灿烂的红霞在天边,在山头,在树梢。

太阳落下山坡,只留下一段灿烂的红霞在天边、山头和树梢。

(短句读来有韵味)3、作者就快要到“鸟的天堂”了,他的心情是怎样的?4、怀着喜悦的心情,轻声读第一段,感受、欣赏河面环境的幽静和景物的优美。

第二课时一、问题探究,自读自悟。

1、请同学们再读课文,找出描写作者两次经过鸟的天堂后感受最深的句子。

(结尾句)2、理解:“鸟的天堂”的确是鸟的天堂啊!第一个“鸟的天堂”为什么加引号,第二个为什么不加引号?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朗读3、为什么大榕树能成为“鸟的天堂”?(大榕树周围环境安宁,景色幽静;大榕树枝繁叶茂,便于鸟儿栖息;农民不许人去捉它们,鸟儿得到保护。

)二、学习第二段。

1、作者描写的大榕树有何特点?2、理解句子:那翠绿的颜色,明亮地照耀着我们的眼睛,似乎每一片绿叶上都有一个新的生命在颤动。

部编版小学四年级语文上册第3课《现代诗二首》优质课件(共103张PPT)

部编版小学四年级语文上册第3课《现代诗二首》优质课件(共103张PPT)
1.第___①__③___句是动态描写,第__②__④____句是静态描 写。
2.这首诗描绘了花牛在草地里的哪四个场景?用“——” 画出来。 坐 眠 走 做梦
3.这四个场景将花牛___活__泼__可__爱____的形象表现得淋漓 尽致,表达了作者对花牛的__喜___爱___之情。
4.我也会仿写。 花牛在草地里__唱__歌__,_小__草__陶__醉__在__温__柔__的__歌__声__里___。
《花牛歌》
1. 读出节奏感和韵律美。 2. 把重音放在动词“坐、眠、走、做梦”上。 3. 放慢语速,让朗读充满感情。
归巢的/鸟儿,
双翅一翻,
尽管/是/倦了,
把斜阳/掉在江上;
还驮着/斜阳/回去。 头白的/芦苇,
也妆成/一瞬的/红
颜了。
“妆红颜”
“头白”
“红颜”
从“头白”到“红颜”,运用拟人的手法把芦苇 人格化,给诗文平添了一丝生气,给画面增加了色彩。
(3)这句话想象奇丽:夕阳下,鸟儿归巢,看上去就好像 是鸟儿在驮着太阳。( )
2.双翅一翻,把斜阳掉在江上;头白的芦苇,也妆成一 瞬的红颜了。
(1)“双翅一翻,把斜阳掉在江上”这句话体现了鸟儿摆脱 __重__负____,追求__自__由____的精神。
(2)想象一下“头白的芦苇,也妆成一瞬的红颜了”是一幅 怎样的画面。 __示__例__:__夕__阳__把__白__花__花__的__芦__苇__染__成__了__红__色__。__________
品读释疑
刘大白(1880-1932),原名金庆棪 ,又名靖裔,字大白,别号白屋,浙 江绍兴人。与鲁迅先生是同乡好友, 现代著名诗人、文学史家。新诗运动 的重要倡导者之一。主要作品有《旧 梦》《白屋说诗》等。

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现代诗二首》教学设计

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现代诗二首》教学设计

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现代诗二首》教学设计【教材简析】《现代诗二首》是部编版教材四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第3篇课文。

这是一篇略读课文,精选了两首现代诗《秋晚的江上》《花牛歌》供学生学习。

本单元的主题是“自然之美”,《秋晚的江上》描绘了倦鸟归巢和红霞满天的美景,《花牛歌》描绘了草地里悠然自得的花牛。

本单元的语文要素是“边读边想象画面,感受自然之美”。

学生对“边读边想象画面”并不陌生,本单元是在以前学习的基础上,强化对“边读边想象画面”这一能力的培养。

《现代诗二首》启发学生借助所描绘的景物想象画面。

本课共有两幅插图。

《秋晚的江上》的插图画了一轮西下的红日,三只归巢的鸟,头白的芦苇,展示了诗歌描绘的情景,有助于学生结合诗歌的文字展开丰富的想象,感受诗歌的画面美。

《花牛歌》的插图画一头坐在草地里的花牛,它闭目小憩,四周围绕着美丽的剪秋罗,其中的一穗被花牛压扁了,展现了花牛的可爱、顽皮,有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花牛的悠闲,展开丰富的想象。

【学情分析】诗对提高学生审美能力,陶冶学生情操有着重要的作用,但要想准确捕捉诗的意境美,这就需要学生有丰富的想象力,因此,学生能否做到边读边想象画面将是这一课教学成败的关键所在。

【教学目标】1.认识“巢、苇”等6个生字。

2.有感情朗读课文。

边读边想象,能说出诗中描绘的景物和画面,感受秋晚江上的美景,花牛的悠闲。

【教学重、难点】重点:理解诗的内容。

难点:想象诗中描写的画面,体会诗的意境美。

【教学时数】两课时【教学准备】课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板书课题并齐读。

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第3课《秋晚的江上》(板书:秋晚的江上),请大家把书翻到第8页,齐读课题。

二、比较现代诗与古诗的不同。

这是我们的课本上第一次提到“现代诗”这种文体,那么,你发现现代诗与古诗在形式上有什么不同吗?(【设计意图】让学生比较现代诗与古诗在形式上的不同,此环节设计的目的是让学生注意文体的差别,毕竟学生已经上四年级了,应该了解一些文学常识了。

部编版小学四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设计(全册)

部编版小学四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设计(全册)

部编版小学四年级语文上册全册教学设计第一单元教学设计第1课《观潮》教学设计教学导航【教材分析】本单元以“神奇的大自然”为主题。

《观潮》记叙一次观潮的盛况写的是作者耳闻目睹的潮来前、潮来时、潮来后的景象,描写了大潮的奇特、雄伟、壮观。

【学情分析】1、学生都来自于农村,有些大城市的孩子见得也多。

农村孩子在这方面比较薄弱。

2、这些学生有很强的好奇心,对新事物比较感兴趣,求知欲较强。

【教学目标】1.能正确、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按“潮来前、潮来时、潮过后”的顺序给课文分段。

2.能发挥想象,有条理地说说江潮来时的情景。

3.能通过思考所提供的问题,理解长句子的意思。

4.了解钱塘江大潮的壮丽奇特的自然景色,激发热爱祖国大好山河的思想感情。

5.能按一定顺序,有条理地介绍一处景物。

【教学重难点】1.了解钱塘江大潮的壮丽奇特的自然景色。

2.有条理地说说江潮来时的情景。

【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谈话引入1.同学们,你们到过海边,看过海水涨潮吗?说说海潮什么样?(江海涨潮,气势宏伟,令人震撼。

)教师进行充满感情的介绍:钱塘江它是我们浙江省的第一大河,它位于浙江省北部,全长605公里,河域面积五万平方公里,占全省面积的百分之四十三,是我国东南沿海的一条著名江流。

看,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去钱塘江边一睹为快。

2.看了这潮水,听了这潮声你觉得钱塘江潮怎么样呢?你能用一个词来概括吗?说得真不错,这篇课文的作者在他眼里的钱塘又是怎么样的?自由读课文,找出一个你认为最能体现钱塘江特点的词语。

(让学生让黑板板书)3.(板书:天下奇观)理解奇观观潮的观是什么意思?天下奇观的观呢?打开字典查一查。

师:很少有人能看到这壮丽的景观,你们想不想把自己了解到的说给大家听?课文中有许多形象的词语,咱们讲的时候会用到,打开书,在写潮来前,潮来时,潮过后用了很多形象的词语,你动笔画一画,然后在找小组读一读。

要放弃自己不成熟的想法,听取别人的建议。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第八单元《西门豹治邺》教学设计(公开课教案及作业设计)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第八单元《西门豹治邺》教学设计(公开课教案及作业设计)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第八单元《西门豹治邺》教学设计“灌”,右上部“艹”和两个“口”,居上半格,“艹”的左竖在竖中线,两“口”上宽下窄,左“口”第二笔横折的竖段在竖中线,右“口”较左“口”略高;“隹”居下半格,首笔撇起笔于田字格中心,撇尖伸向三点水下侧,第二笔竖在竖中线左侧,四横长短不一,都起笔于竖中线,第一横在横中线下侧。

“溉”,“”窄“”宽, “”与“斗”旁共居左半格,“”长撇撇尖伸向“”下。

活动意图说明:书写本课生字。

作业与检测:背诵课文,用自己的语言讲故事。

拓展阅读《世说新语》。

【板书设计】26.西门豹治邺调查情况惩治巫婆和官绅兴修水利【作业设计】【字词小明星】(3星)一、给下面词语中的加点字注音。

荒芜()巫婆()灌溉()官绅()磕头()开凿()淌血()西门豹()二、看拼音,写词语。

wèi ráo qǔ xí fù()王求()()亲()tú bī hàn yān()弟硬()()灾()没三、课内阅读。

老百姓都明白了,巫婆和官绅都是骗钱害人的。

从此,谁也不敢再提给河神娶媳妇,漳河也没有发大水。

西门豹发动老百姓开凿了,把漳河的水。

庄稼得到了灌溉,年年都得到了好收成。

1.把横线上的内容补充完整。

2.因为西门豹惩治了巫婆,所以老百姓都明白了过去巫婆和官绅说是骗人的。

3.下列选项能概括本文中西门豹精神品质的一项是()。

A.一心为民、惩恶扬善B.清正廉洁、大智若愚四、我能说说课文主要内容。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第八单元《西门豹治邺》教学设计记得三年级学过的复述方法吗?预设1:要说清楚事情的整个经过。

预设2:要说清楚主要人物的表现。

(2)创设任务情境:河神娶媳妇那天,你正好在现场目睹了西门豹怎样惩治恶人。

请你转告给那些未到现场的老百姓,让大家都了解事情的经过。

学生分小组练习,选派代表在全班展示。

(3)小结:简要复述时,可以把故事最重要的部分复述得详细一些,让别人听清楚故事的经过,(板书:惩治步骤说明白)对人物有比较深刻的印象。

最新人教版四年级上册语文《颐和园》课文原文及教案

最新人教版四年级上册语文《颐和园》课文原文及教案

人教版四年级上册语文《颐和园》课文原文及教案12进了颐和园的大门,绕过大殿,就来到有名的长廊。

绿漆的柱子,红漆3的栏杆,一眼望不到头。

这条长廊有七百多米长,分成273间。

每一间的横槛上4都有五彩的画,画着人物、花草、风景,几千幅画没有哪两幅是相同的。

长廊两5旁栽满了花木,这个种花还没谢,那一种花又开了。

微风从左边的昆明湖上吹6来,使人神清气爽。

7走完长廊,就来到了万寿山脚下。

抬头一看,一座八角宝塔形的三层建筑8耸立在半山腰上,*的琉璃瓦闪闪发光。

那就是佛香阁。

下面的一排排金碧辉煌的9宫殿,就是排云殿。

10登上万寿山,站在佛香阁的前面向下望,颐和园的景色大半收在眼底。

葱11郁的树丛,掩映着黄的绿的琉璃瓦屋顶和朱红的宫墙。

正前面,昆明湖静得像一12面镜子,绿得像一块碧玉。

游船、画舫在湖面慢慢地滑过,几乎不留一点儿痕13迹。

向东远眺,隐隐约约能够望见几座古老的城楼和城里的白塔。

14从万寿山下来,就是昆明湖。

昆明湖围着长长的堤岸,堤上有好几座式样15不同的石桥,两岸栽着数不清的垂柳。

湖中心有个小岛,远远望去,岛上一片葱16绿,树丛中露出宫殿的一角。

游人走过长长的石桥,就能够去小岛上玩。

这座石17桥有十七个桥洞,叫十七孔桥;桥栏杆上有上百根石柱,柱子上都雕刻着小狮子。

18这么多的狮子,姿态不一,没有哪两仅仅相同的。

19颐和园到处有美丽的景色,说也说不尽,希望你有机会去细细游赏。

20教案21教学目标:221.自学本课生字及新词,积累词语。

232.了解按总述、分述、总结的顺序连段成篇的方法。

243.了解颐和园的景物特点及地位,产生热爱首都之情。

25教学重点、难点:26了解颐和园的景物特点及地位,感受颐和园的宏伟美丽。

27教学准备:281.CAI课件、展板。

292.搜集相关颐和园的资料。

30课时安排:一课时。

31教学过程:32一.导入新课33(出示颐和园全景图)34同学们,在我们首都北京的西北郊有一座世界闻名的皇家园林,你们知道35是哪里吗?36教师板书课题并强调“颐”的笔顺。

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西门豹治邺》教学设计

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西门豹治邺》教学设计

《西门豹治邺》教学设计【文本分析】《西门豹治邺》是根据汉代史学家褚少孙补写的《史记·滑稽列传》中的相关章节改写,讲述了战国时期政治家西门豹管理邮地时,惩治恶人、破除迷信、造福百姓的故事。

全文结构清晰,三个情节环环相扣,通过对人物言行的描写,表现了西门豹的智慧,巫婆、官绅的奸诈。

文章内容生动,故事性强,用大量的人物对话推动故事情节发展。

本单元的核心语文要素是“了解故事情节,简要复述课文”。

关于“简要复述课文”的要求,教材是第一次提出。

本课有三道课后习题,主要从抓课文主要事件来理清课文脉络,帮助学生构建简要复述的框架;让学生初步感知剧本的特点和行文格式这三个方面进行训练。

【学情分析】站在学情的角度看这一篇课文,最重要的是要了解学生“复述能力”的知识起点,教材对复述的要求如下:表格显示,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复述能力,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学生的前期复述是以形象化、具体化为主,且在“还原故事内容”上进行了大量的语言实践,学生前阶段主要训练详细复述,强调不遗漏重点情节。

而本课的简要复述是比较陌生的,会对学生原有认知结构产生较大改变。

【教学目标】1.认识“豹、娶”等12个生字,会写“豹、派”等15个字,会写“管理、人烟”等12个词语。

2.默读课文,能根据提示梳理故事情节,练习简要复述课文内容。

3.能借助第10—14自然段中描写西门豹言行的句子,说出西门豹的办法好在哪里,感受他的智慧。

【教学重点】1.能根据提示梳理故事情节,练习简要复述课文内容。

2.能借助第10—14自然段中描写西门豹言行的句子,说出西门豹的办法好在哪里,感受他的智慧。

【教学准备】制作教学课件,设计相关图表。

【课时安排】2课时第一课时【课时目标】1.认识“豹、娶”等12个生字,会写“豹、派”等9个生字,会写“管理、人烟”等12个词语。

2.默读课文,能根据提示梳理故事情节。

3.能借助第10~14自然段中描写西门豹言行的句子,说出西门豹的办法好在哪里,感受其智慧。

部编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下册第3课《天窗》教学设计

部编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下册第3课《天窗》教学设计

部编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下册第3课《天窗》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天窗》是部编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下册的一篇课文,主要讲述了作者小时候在家乡的生活片段。

通过描述天窗的变化,展现了作者对家乡的热爱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课文语言朴实,情感真挚,具有很强的感染力。

本课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情感,学习课文中的生字词,以及通过课文学习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对生活中的事物有了一定的认知。

但在理解作者情感、描绘画面等方面还需引导。

此外,学生对生字词的掌握情况不一,需要在教学中关注每个学生的学习需求。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会本课的生字词,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2.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讨论、想象等方式,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情感。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家乡的美好,培养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四. 教学重难点1.生字词的学习与运用。

2.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情感。

3.想象课文描绘的画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课文内容。

2.情感教学法:以情感人,引导学生体会作者的情感。

3.互动式教学法: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提高课堂氛围。

六. 教学准备1.课文音频:用于引导学生正确朗读课文。

2.生字词卡片:用于检查学生对生字词的掌握情况。

3.PPT:用于展示课文内容、生字词、课堂互动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PPT展示天窗的图片,引导学生说出自己对天窗的了解。

教师总结,引出本课课题《天窗》。

2.呈现(10分钟)播放课文音频,让学生跟随音频朗读课文。

教师检查学生朗读情况,并对课文内容进行简要讲解。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注意体会作者情感。

教师引导学生说出课文中的生字词,并进行讲解。

4.巩固(10分钟)学生自读课文,边读边想象课文描绘的画面。

新人教版部编本四年级上册语文第3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部编本四年级上册语文第3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部编本四年级上册语文第3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新人教版部编本四年级上册语文第3课《草原》是一篇描写草原风光和民族风情的优美散文。

课文语言流畅优美,用词准确,描述了草原的美丽和草原人民的热情好客。

本课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生字词的学习、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感悟课文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以及课文的背诵。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对于课文的分析不再感到困难。

但部分学生在理解课文深层含义方面仍有困难,需要教师的引导和帮助。

在朗读和背诵方面,学生已经养成了较好的习惯,但仍有个别学生在这方面存在困难,需要教师的关注和指导。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会认生字词,能正确读写词语,理解词语的意思。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朗读、讨论等方式,学生能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学生能够感受到草原的美丽和草原人民的热情好客,培养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对少数民族文化的尊重。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生字词的学习,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教学难点:理解课文中描绘的草原风光和民族风情,感悟课文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音乐、朗读等方式,营造情境,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2.讨论法:分组讨论,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

3.启发式教学法:教师提问,学生回答,引导学生主动探索,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生字词卡片,方便学生学习和复习。

2.准备课件,包括课文内容、生字词、图片等,方便教学。

3.准备讨论话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草原的图片,让学生谈谈对草原的印象。

引导学生进入学习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带领学生朗读课文,让学生感受课文的节奏和韵律。

学生自读课文,注意生字词的读音。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注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部编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盘古开天地教学设计(通用6篇)

部编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盘古开天地教学设计(通用6篇)

部编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盘古开天地教学设计(通用6篇)部编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盘古开天地教学设计1课时目标1、通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来体会盘古无私奉献、舍己为人的精神。

2、了解神话故事想象神奇的特点。

教学重、难点1、引导学生了解盘古开天地的故事内容,体会盘古的奉献精神,感受神话中神奇的想象和鲜明的人物形象。

2.用你自己的话讲述这个故事。

教具准备课件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1、上节课同学们初步学习了《盘古开天地》这篇课文。

下面我们来观察文中四幅图,并用()天()地来概括主要内容,谁来说说看?图1(板书:昏天黑地、开天辟地、顶天立地、改天换地)2.你能根据四张图梳理出故事的起因、过程和结果吗?(板书:原因、过程和结果)二、抓关键词复述故事1、同学们了解了这个神话故事,那么故事的起因应该怎么复述?图2齐读,这幅图我们应该抓住哪些关键词才能更好的复述故事?指名说。

关键词:混沌(混沌:我国传说中指宇宙形成以前模糊一团的景象)2.怎么复述故事?图3,图4齐读,这两幅图我们应该抓住哪些关键词才能更好的复述故事?指名说。

关键词:动词(醒、睁眼、拿起、劈过去、上升、下降、撑、倒下)3.故事的结果是什么?图5一起读。

这张图中应该抓住哪些关键词才能更好的复述故事?说出它的名字。

关键词:变成了、化作了。

(1)学生自读课文,指名说。

图6、7、8、9、10、11、12(2)盘古的身体还能变成什么?图十三(3)有感情地朗读。

图144、抓关键词,分组讲故事。

三、感知人物形象图151、指名说,上台写。

(四字词语)2、齐读,巩固。

3.学生们在谈论什么图片?4.那么,图1可以省略吗?为什么?不可以,那是故事的起因。

天地形成之前宇宙一片混沌,环境非常险恶,盘古开天辟地,是我国的第一个神。

所以这个神话故事是——板书:创世神话4.古代劳动人民为什么要创作这个故事?图16(板书:魔术)这篇文章写故事有哪些神奇的地方?图17(板书:时间、图像、语言)1、时间神奇突出盘古的坚持、伟大。

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上册《麻雀》

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上册《麻雀》

《麻雀》教学设计萧县师范附属小学吴艳教材简析《麻雀》是人教版四年级上册后面的一篇选读课文,出自19世纪俄国著名现实主义作家屠格涅夫之手。

他以新颖的构思、精练的语言文字,叙述了一只老麻雀在庞大的猎狗面前,奋不顾身地保护小麻雀,使小麻雀免受伤害的动人故事。

文中通过对不同角色的神态、动作的具体描写,不仅刻画出小麻雀弱小可怜,猎狗庞大凶猛的形象,而且塑造出老麻雀在危急关头挺身而出,为救幼儿奋不顾身的勇敢形象,热情地歌颂了“爱”这一种强大的力量学情分析小学四年级的学生和低年级学生相比具有比较强的自行探究的能力,学生在观察能力、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方面都有了较好的提高,有着强烈的好奇心与动手操作的能力。

他们喜欢在自己的探索中获取知识,喜欢在玩中学,喜欢在做中学,喜欢在想中学,喜欢在用中学。

对周边的事物产生着浓厚的兴趣,有着强烈的学习愿望,但不能自觉地从生活中进行学习,也不能很好地把语文知识用于生活中。

在学习的方式上,存在着单一式的学习,缺乏合作学习的习惯,不能做到与人交流,与人对话。

喜欢受到表扬或赞美,喜欢发表自己的见解,有时是很幼稚的见解。

教学目标:1、会认8个字,掌握所学新词。

2、读懂课文内容,从老麻雀在猎狗面前奋不顾身保护小麻雀故事中,懂得动物也有伟大的母爱。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课文中重点句子的意思,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重点:抓住课文第四、五自然段中的关键词,认真体会作者怎样通过具体描写来表现老麻雀奋不顾身掩护小麻雀的那种为“一种强大的力量”所支配的精神。

教学准备:课件教学过程:师:一、导课【出示麻雀图片】师:同学们认识他吗?对,麻雀是一种很常见,很普通的鸟,它没有漂亮的外衣,没有动听的歌喉,然而,在这普普通通鸟的身上有着一种令人敬佩、令人感动的精神,今天我们就走进俄国作家屠格涅夫的《猎人笔记》,看看他笔下的麻雀是什么样子的?板书:麻雀师故意把雀少写一点,让学生去发现,师:孩子们,学习不能马虎,这一点不能少,尤其是麻雀的眼睛。

最新部编人教版四年级上册语文《精卫填海》教学设计

最新部编人教版四年级上册语文《精卫填海》教学设计

最新部编人教版四年级上册语文《精卫填海》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学生能够正确、流利地朗读《精卫填海》这篇文言文,读出节奏和韵味。

2. 理解重点字词的意思,能够用自己的话讲述精卫填海的故事。

3. 感受精卫坚韧不拔的精神,培养学生面对困难不放弃的品质。

4. 激发学生对中国古代神话的兴趣,提高学生的阅读古代文学作品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重点:理解文言文的意思,讲述精卫填海的故事。

教学难点:体会精卫填海的精神内涵,对于四年级的学生来说,理解文言文的词汇和句式有一定难度。

三、教学方法1. 情境教学法:通过播放动画、图片等多媒体资源,创设神话情境,让学生仿佛置身于古代神话世界中。

2. 故事讲述法:老师生动地讲述精卫填海的故事,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3. 小组合作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共同理解文言文的意思,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思维能力。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师:“同学们,今天呀,老师要给大家带来一段特别精彩的动画。

大家准备好了吗?”同学们纷纷兴奋地回应:“准备好了!”师播放神话故事动画,动画中展示了各种神奇的神话人物和场景。

动画结束后,师问:“同学们,你们在动画里看到了哪些神话人物呀?”同学们七嘴八舌地回答:“有孙悟空!”“有哪吒!”……师:“大家说得都很对。

那你们知道吗?在很久很久以前,还有很多很多神奇的神话故事呢。

今天呀,我们就来学习其中一个非常著名的神话故事——《精卫填海》。

”(二)知识讲解1. 初读课文师:“现在呢,老师先来给大家读一读这个故事。

大家认真听哦。

”师有感情地朗读《精卫填海》文言文:“炎帝之少女,名曰女娃。

女娃游于东海,溺而不返,故为精卫,常衔西山之木石,以堙于东海。

”师:“同学们,刚刚老师读完了这个故事。

那现在老师想请大家自己来读一读,看看能不能读通顺。

”同学们开始朗读课文。

2. 逐句解读(1)“炎帝之少女,名曰女娃。

”师:“同学们,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呢?谁来说说看?”有同学举手回答:“老师,我觉得这句话是说炎帝的小女儿,名字叫女娃。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那么多的绿叶,一簇堆在另一簇上 面,不留一点缝隙。那翠绿的颜色,明 亮地照耀着我们的眼睛,似乎每一片绿 叶上都有一个新的生命在颤动。
这美丽的南国树。
课件
课件
真是一株大树,枝干的数目不可计数。
枝上又生根,有许多根直垂到地上,伸 进泥土里。
课件
就像一株大树卧在水面上。 课件
榕树: 大 茂盛
课件
课文写出了这里的鸟有 什么特点?从文中画出 有关的句子。
这首诗,是著名剧作家田汉同志1962年到新会,游 览小鸟天堂时即兴而作
课件
(傍晚)

第二次: 鸟 多 欢快
(早晨)
课件
什么原因使这棵榕 树成为“鸟的天 堂”?
课件
总结
• 大榕树被大自然赋予了旺盛的生命 力,成为鸟的天堂,作为人类也要 懂得保护动物,保护大自然。
课件
鸟的天堂
田汉
三百年来榕一章,浓荫十亩鸟千双。 并肩只许木棉树,立脚长依天马江。 新枝还比旧枝壮,白鹤能眠灰鹤床。 历难经灾从不犯,人间毕竟有天堂。
部曲(《雾》、《雨》、《电》)等中长篇小说。出版了
《复仇》等短篇小说集和《海行集记》等散文集。以其独
特的风格和丰硕的创作令人瞩目,被鲁迅称为“一个有热
情的有进步思想的作家,在屈指可数的好作家之列的作
家。”1933年,巴金到广东新会访友时,途经新会天马河,看
到一株500年树龄的大榕树,于是写下了脍炙人口的《鸟的
天堂》。
课件
课件
课件
白茫茫 船桨
不可计数 应接不暇
课件
shŭ 表示、划分或计算出来的量:数目。数量。数词。 数
shù 一个一个地计算
yīng 该,当,又引申料想理该如此:应当。应该。应分 应
yìng 回答或随声相和:应答。呼应。应对(答对)。
课件
作者几次经过鸟的天堂? 看到的景象有什么不同?
课件
第二次去“鸟的天堂” 看到的景色与第一次为什 么不同?
课件
• 为什么前面四次“鸟的天堂”加引号, 最后一句为什么不加引号?
• 前四次加引号因为这是引用别人的话, 表示特定称谓,指的是大榕树;
• 第五个不加引号是因为作者看见了鸟儿 在这棵大树上快乐、自由、幸福的生活, 是真正的鸟的天堂。
课件
赞 第一次: 树 大 茂盛
课件
巴金(1904~)原名李尧棠、字芾甘。 四川成都人。 1923年从封建家庭出 走,1927年赴法国留学,写成了处女
作出了长篇小说《灭亡》,发表时始
用巴金的笔名。1928年底回到上海, 从事创造和翻译。从1929年到1937年
中,创作了主要代表作出长篇小说
《激流三部曲》中的《家》,以
及《海的梦》、《春天里的秋天》、《砂丁》、《爱情三
课件
我们继续拍掌,树上就变得热 闹了,到处都是鸟声,到处都是鸟 影。大的,小的,花的,黑的,有 的站在树枝上叫,有的飞起来,有 的在扑翅膀。
我注意地看着,眼睛应接不暇, 看清楚了这只,又错过了那只,看 见了那只,另一只又飞起来了。
课件
课件
课件
课件
鸟: 多
课件
欢快
昨天是我的眼睛 骗了我,那“鸟的天 堂”的确是鸟的天堂 啊!
第一次是在黄昏,鸟都栖息了,因此作者着重描 写了大榕树的奇特景象。 第二次是在第二天早晨,太阳刚升起来,正是鸟 儿最活跃的时候,课所件以着重描写了鸟儿热闹活动 的情景。
课件
课件
课文写出了榕树的 什么特点?画出描 写榕树特点的句子。
课件
我有机会看清它的真面目,真是一 株大树,枝干的数目不可计数。枝上又 生根,有许多根直垂到地上,伸进泥土 里。一部分树枝垂到水面,从远处看, 就像一株大树卧在水面上。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