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博和微信的媒体属性研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微博和微信的媒体属性研究
作为新媒体的代表,微博和微信先后进入了我们的视线,改变我们的生活方式。作为国内最受关注的两个社交平台,微博和微信在公共事件当中有着传统媒体难以企及的优势。针对在微信崛起后二者之间的斗争,以及“微博衰亡”等言论,本文通过在马航MH370事件中微博用户的回流现象和微博、微信的媒体属性比较研究,得出结论:虽然近年来微信走势较猛,而微博活跃程度有所下降,但微博在公共事件中的作用仍无法被替代。
具体而言,本文从微博和微信的发展历程,以及媒体属性的开发入手,以马航MH370事件1这个具有历史性意义的公共突发事件为例。通过对事件发展过程中微博和微信中的信息传播速度、信源、内容、渠道、受众和反馈各个要素的比较分析,得出结论:微博在公共事件中拥有微信无法比拟的传播优势,但仍不可忽视的是其在传播过程中显现的弊端。主要包括在事件传播过程中的信息碎片化和同质化程度高、信息投放不够精准,以及辟谣机制的不完善。针对这些缺陷,就微博未来的发展提出适当建议,包括提高其信息开放程度、把握信息真实性、发挥舆论的引导作用以及做好2“把关人”的工作。
1百度百科MH370词条(2014)
2库尔特·卢因《群体生活的渠道》(1947)
一、研究背景
32006年,美国Obvious公司最早推出了最早的微博——twitter。国外twitter 的盛行,引起了国内对于微博客的探索。2007年5月,第一家具有微博色彩的独立网站饭否网创建。紧随其后,2007年7月,腾讯推出“滔滔”。2009年,一系列新产品亮相,“叽歪”“Follow5”“9911”,以及第一家在中国提供微博服务的门户网站——“新浪微博”。2010年,新浪、搜狐、网易、腾讯等各大门户网站先后推出了微博服务,这一年被称为“微博元年”。2011年,微博的用户数出现爆发式增长。2012年底,微博成为中国最大的媒体社交圈。
新浪微博诞生之初就把自己定位为一种基于用户关系的信息分享、传播以及获取平台, 具备社交和媒体双重属性。140字的文字限制是微博区别于传统博客等媒体的最大特点。这一文字的限制把平民和莎士比亚拉到了一个水平线上。原创微博、转发或者评论他人的微博,都是普通网友表达自我的途径。而微博中的官方账号和大V们作为舆论领袖,拥有更大的传播力和影响力,其庞大的粉丝群体使得事实和观点的传递有了裂变式传播的可能,一时间中国掀起了“微博热”。2011年年中,新浪微博的影响力达到了顶峰时期,随后便出现了用户活跃度的下降,主要包括以下几个原因:一,自我定位的不明确。在社交属性和媒体属性之间徘徊不定,一度希望通过加强自身的社交属性转变局面。但在微信强关系社交的打击之下,微博并不能依靠社交属性维持地位。二,微博广告营销信息的大量涌入以及受众投放的不精准,使得用户深受其扰。三,国家对于网络谣言的打击,使得大V们纷纷转移战场,微博中的原创内容越来越少,同质化和碎片化的信息大量存在。尽管在各种要素的作用之下,微博的活跃度有所降低,但这并非代表着微博将退出人们的视线。相反,微博在去年的众多公共事件中表现出了强大的生命力,其中包括马航事件事件、明星吸毒和嫖娼事件、冰桶挑战、AECP 会议、呼格案重审等等。在这一系列的事件中,微博发挥了传统媒体和微信难以企及的传播速度手段,成为了信息和舆论的主战场,引来了用户的大量回流,也给微博的复兴带来了希望。2014年6月12日,新浪微博自媒体计划启动。2014年10月13日,最新改版的微博,承认媒体属性是其最核心的价值,而社交属性将不再是其经营的重点,并且将会在将来越来越强化媒体属性。
42011年1月,腾讯公司推出一款为智能终端提供即时通讯服务的应用程序——微信。2012年3月,微信用户破1亿。2013年11月,注册用户突破6亿,成为亚洲具有最大用户群体的即时通讯软件。微信的面世,对微博的活跃程度造成了一定的影响。微信冲击微博的言论一时间甚嚣尘上,而近年来微信对于微博
3百度百科“微博”词条(2015)
4百度百科“微信”词条
的冲击只增未减。甚至有人提出,微博走入没落时期,微信将取代微博。
从文字聊天到语音、“附近的人”、“摇一摇”、视频、网页微信、公众号、银行卡绑定等功能,微信从最初单一的社交属性发展成为了具有多重属性的社交平台。社交关系是微信诞生之源,基于智能手机的社交属性是微信的本质属性。微信将智能手机的功能利用到了极致,包括利用麦克风发送语音的功能,利用摄像头进行图片和视频发布功能,触屏发布文字功能,GPS寻找“附近的人”的功能。随着微信的发展,用户之间的强关系社交也逐渐扩展到强关系+弱关系社交。主要表现为由最初点对点的人际传播(作为即时通讯工具),之后发展到群体传播和大众传播(朋友圈的分享、公共平台的订阅)。各类媒体、名人、企业等进驻微信,微信由单纯的社交属性转向媒体属性,称为舆论集散地。但随着朋友圈和公共账号中各种代购、营销信息泛滥和谣言的出现,以新浪微博为前车之鉴,微信规定了公共账号每天只能推送1至3条消息。2014年3月,微信强行关闭了一批恶意营销以及发布违反法律和政策的公共平台。如今,腾讯已经开始警惕微信的媒体属性,暗示开发者不要走偏。
二、研究意义
微信和微博互补或替代的争论一直没有定论,主要是因为二者对于自身的属性定位尚处于探索当中,这也是新浪和腾讯两大媒体巨头需要谨慎把握的问题。在微博和微信的发展与竞争过程当中,微博和微信的开发者都渐渐明确对自身的定位。腾讯内部人士指出“不希望微信的媒体路走偏,媒体功能只是微信众多功能中的一个,不希望微信步微博的后尘,过度放大媒体属性”。而微博创立之初,5新浪CEO兼总裁曹国伟就曾言,在中国,微博的媒体性表现得很充分,而社交性就比较弱,微博在相当长时间内媒体属性非常强。
近些年来,微博走向出现改变,社交属性渐渐减弱无法与微信抗衡,而用户活跃度的降低正是引发“微博衰落”“微博将死”言论的主要原因。当人们纷纷议论过强的媒体属性是造成微博衰弱的主要原因时,在少年不可欺、柴静雾霾事件、冰桶挑战等等公共事件当中,微博又展现出了蓬勃的生机。2014年10月13日,最新改版的微博,承认媒体属性是其最核心的价值,而社交属性将不再是其经营的重点,并且将会在将来越来越强化媒体属性。本文通过马航事件这个具有代表性的公共事件,分析两个平台所表现出来的消息传播特征差异,验证微博媒体属性方面是否能成为后续发展的重要优势,以及针对此个案中微博在媒体属性方面的不足,提出如何优化媒体属性的建议。
5杨澜《杨澜访谈录——曹国伟:微博成长的烦恼》(2011年11月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