鼻中隔黏膜下切除术技术操作规范

合集下载

手术记录:鼻内镜下行鼻中隔矫正术

手术记录:鼻内镜下行鼻中隔矫正术

术前及术后诊断:患者,男性,35岁,因长期鼻塞、流脓性鼻涕、头晕头痛等症状来院就诊。

经过术前鼻内镜检查和影像学检查,诊断为鼻中隔偏曲。

鼻中隔偏曲是指鼻中隔向一侧或两侧弯曲或凸起,导致鼻腔通气功能障碍,并可能引发鼻窦炎、头痛、鼻出血等症状。

患者长期受此困扰,生活质量受到严重影响。

手术方式:本次手术采用鼻内镜下行鼻中隔矫正术。

手术在全麻下进行,采用经鼻腔入路,在鼻内镜的引导下,去除鼻中隔弯曲的部分骨质和软骨,使鼻中隔恢复正常形态。

该手术具有创伤小、恢复快、术后并发症少等优点。

麻醉方式:本次手术采用全身麻醉,通过静脉注射麻醉药物,使患者意识丧失,手术过程中无痛感。

在手术过程中,麻醉医生会对患者的生命体征进行密切监测,确保麻醉和手术过程的安全。

手术经过:在全身麻醉后,医生开始进行鼻内镜下鼻中隔矫正术。

首先,通过鼻腔插入鼻内镜,以确认鼻腔内的解剖结构和病变情况。

然后,在鼻内镜的引导下,使用特制的剥离子和刮匙去除鼻中隔弯曲部分的骨质和软骨。

在去除多余组织后,对创面进行止血和冲洗。

最后,将切下的组织送病理检查。

术后注意事项:手术后,患者需要在医院接受2天的住院观察。

术后需注意以下几点:1)术后24小时内禁止刷牙和洗脸,避免触碰鼻部;2)术后需用鼻腔冲洗剂冲洗鼻腔;3)术后需常规使用抗生素预防感染;4)如有少量出血或流涕属正常现象,如有大量出血或发热需及时就医;5)避免剧烈运动和重体力劳动;6)定期复查。

在出院后,患者应继续注意以下几点:1)定期使用鼻腔冲洗剂冲洗鼻腔;2)如有鼻腔干燥、结痂等不适症状应及时就医;3)如有患感冒等上呼吸道疾病应及时就医;4)建议在术后1个月、3个月、6个月进行复查。

总之,鼻内镜下鼻中隔矫正术是一种有效的治疗鼻中隔偏曲的方法。

通过该手术,患者可以恢复鼻腔的正常功能,减轻鼻塞、流涕、头晕头痛等症状,提高生活质量。

中鼻甲切除术手术记录

中鼻甲切除术手术记录

中鼻甲切除术手术记录
中鼻甲切除术手术记录
患者信息:
姓名:王先生年龄:45岁性别:男
主诉:
患者主要食欲不振、呼吸困难、容易发生过敏反应等。

初步诊断:
慢性鼻炎。

治疗方案:
鼻内窥镜下行中鼻甲切除术。

手术经过:
1、患者由麻醉科医师给予全身麻醉,拟行鼻内窥镜下手术。

2、在流线型手术室内使用高级鼻内窥镜将鼻腔扩张,通过镜头清晰得到了中鼻甲。

3、麻醉医师配合下,用高级电刀切开中鼻甲上方的黏膜,保证准确切开。

4、继而在切开部位用剪刀仔细将中鼻甲切除,同时进行出血控制,观察到较少出血。

5、术后应用胶原海绵应妥善放置于鼻内窝。

6、结束手术后患者转入清醒室观察,治疗师进行常规处理。

7、检查无异常后出院,医嘱在术后3天内严禁出口食品和大力运动。

手术结果:
手术过程顺利,术中准确定位,切除了中鼻甲,出血情况良好,手术成功。

术后诊断:
1、慢性鼻炎,中鼻甲肥大;
2、中鼻甲切除术后阈下寄存微量管限制位。

总结:
中鼻甲切除术是比较常见且安全的手术,其优点是切除幅度较小,同时能够有效地改善患者的呼吸不畅、过敏反应等问题,对患者的生活质量有很大的提高作用。

并且由于其微创性质,可以在较短的时间内恢复正常生活,避免了患者长期住院和痛苦的可能性。

但是在手术前应充分评估患者的实际病情和手术风险,严格遵守操作规范,避免手术中出现问题,提高手术成功率和术后愈合情况。

手术讲解模板:鼻中隔粘膜下切除术

手术讲解模板:鼻中隔粘膜下切除术

手术资料:鼻中隔粘膜下切除术
手术步骤:
2.切口,一般应于鼻中隔的凸面进路,利 于分离,如向右侧弯曲,骨嵴亦在右侧者, 则应用左手在右侧分离,以保证一侧黏膜 完整,避免鼻中隔穿孔。切口 的位置可根据鼻中隔的弯曲情况,如弯曲 至鼻前庭部,则切口应在鼻中隔软骨的最 前缘,向鼻底延伸即Hajek切口。若弯曲 未延伸至鼻前庭,则在皮肤与黏
适应证: 1.鼻中隔偏曲,影响呼吸,引起持续性或 交替鼻塞者。
手术资料:鼻中隔粘膜下切除术
适应证: 2.鼻中隔高位偏曲,压迫中鼻甲或有棘突 刺激下鼻甲引起反射性头痛者。
手术资料:鼻中隔粘膜下切除术
适应证: 3.鼻中隔偏曲妨碍鼻窦引流者。
手术资料:鼻中隔粘膜下切除术
适应证: 4.鼻中隔前端偏曲,反复鼻衄者。
手术资料:鼻中隔粘膜下切除术
手术步骤: 膜交 界处,靠近皮肤以避免撕破黏膜,即 Killian切口(图9.4.3.1-9)。
手术资料:鼻中隔粘膜下切除术
手术步骤:
切口上起自鼻中隔最前上处,下至鼻底部,切口宜长,便于操作。黏膜与 软骨膜的切口应在同一切面上,手取上下动作,切透黏膜与软骨膜,切勿 划出多处创面,否则易于撕裂黏膜。切开黏软骨膜后始可开始分离。若剥 离子在黏膜与软骨膜之间,软骨膜仍盖于软骨上,则呈柔软红色;
手术资料:鼻中隔粘膜下切除术
适应证: 5.鼻中隔偏曲,伴一侧鼻腔萎缩者。
手术资料:鼻中隔粘膜下切除术
适应证: 6.鼻中隔严重偏向一侧,而对侧鼻甲呈代 偿性肥大或中隔黏膜肥厚致使双侧鼻腔堵 塞,影响咽鼓管通气及听力障碍。
手术资料:鼻中隔粘膜下切除术
适应证: 7.鼻中隔偏曲,该侧鼻腔有息肉,须先行 鼻中隔矫正术后方能摘除息肉;或为其他 手术作准备。

手术讲解模板:鼻中隔黏膜下切除术PPT文档共65页

手术讲解模板:鼻中隔黏膜下切除术PPT文档共65页
手术讲解模板:鼻中隔黏膜下切除术
36、如果我们国家的法律中只有某种 神灵, 而不是 殚精竭 虑将神 灵揉进 宪法, 总体上 来说, 法律就 会更好 。—— 马克·吐 温 37、纲纪废弃之日,便是暴政兴起之 时。— —威·皮 力普斯 39、一个判例造出另一个判例,它们 迅速累 聚,进 而变成 法律。 ——朱 尼厄斯
43、重复别人所说的话,只需要教育; 而要挑战别人所说的话,则需要头脑。—— 玛丽·佩蒂博恩·普尔
44、卓越的人一大优点是:在不利与艰 难的遭遇里百折不饶。——贝多芬
45、自己的饭量自己知道。——苏联
40、人类法律,事物有规律,这是不 容忽视 的。— —爱献 生
41、学问是异常珍贵的东西,从任何源泉吸 收都不可耻。——阿卜·日·法拉兹
42、只有在人群中间,才能认识自 己。——德国

耳鼻喉临床技术操作规范

耳鼻喉临床技术操作规范

耳鼻喉临床技术操作规范耳鼻喉临床技术操作规范1.前期准备1.1 耳鼻喉专业医师应按照医学伦理和数据保护原则,妥善处理患者个人隐私,信息保密;在取材前,必须征得患者本人和家属的书面同意,并告知可能产生的疼痛和不良反应;对未成年患者,必须取得其监护人的同意;对死亡患者,必须经过家属同意取材,且遵循相关法律法规规定处理。

1.2 确认标本取材部位:耳科:耳廓、外耳道、鼓膜、鼻咽部、鼻腔、鼻旁窦、喉部;鼻科:鼻内、鼻外、鼻中隔、鼻咽部、口腔喉咙。

1.3 根据患者的年龄、体质、病史等情况选择合适的麻醉方法、剂量、操作方法。

1.4 标本取材前,需做好手术器材和消毒杀菌的准备工作,并穿戴好专业的个人防护装备,保持无菌操作环境。

2.手术操作2.1 根据所选取的麻醉方法,按照医学规范进行局麻或全麻,保持患者的舒适和安全。

2.2 手术器械使用前应进行消毒处理,保持器械表面的无菌性。

2.3 标本取材时应注意力度,力度过大或过小都会造成标本损坏或不全。

2.4 取材时应避免冷冻和挤压,不应使用利器,以免损伤组织、影响标本质量。

2.5 取样后应根据样本特性及需要,进行打包、标识、送检,并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3.术后处置3.1 标本取材完毕后,应根据患者情况及时停止麻醉,处理好手术后的伤口,并告知患者术后注意事项。

3.2 手术器械应在标本取材后立即进行消毒、灭菌,保证器械的无菌性。

3.3 严格按照医疗废物处理规范进行处理,以保证医疗废物的无害化排放。

3.4 报告标本取材结果时,应严格遵守医学伦理和数据保护原则,并负责保护患者个人隐私。

4.安全注意事项4.1 操作者应具备专业技能和经验,熟悉手术器械的名称和使用方法,了解消毒、灭菌和操作规范,以确保手术过程的安全、有效、高效。

4.2 操作时要注意固体和液体的管理,器材消毒后在相应场所存放,以防器材污染导致交叉感染。

4.3 操作过程中应注意保护个人隐私,避免泄露患者信息。

4.4 操作后要及时清洗和消毒工作区,减少交叉感染的发生。

鼻科内镜管理规范

鼻科内镜管理规范

鼻科内镜诊断技术管理规范(2013 年版)为增强鼻内镜诊断技术临床应用与管理,规范鼻科内镜临床诊断行为,保证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依据《医疗技术临床应用管理方法》,拟订本规范。

本规范为医疗机构及其医师展开鼻科内镜诊断技术的基本要求。

本规范所称的鼻科内镜诊断技术为在鼻内镜下进行的有创操作,包含鼻内镜下鼻腔鼻窦手术、鼻内镜下颅底有关手术及鼻眼有关疾病手术等。

不包含鼻内镜下的无创性检查操作。

一、医疗机构基本要求(一)医疗机构展开鼻科内镜诊断技术应该与其功能、任务相适应。

(二)拥有卫生行政部门批准登记的与展开鼻科内镜诊断技术相适应的诊断科目,有与展开鼻科内镜诊断技术有关的科室和设备,并知足以下要求:1.临床科室。

医疗机构设有耳鼻咽喉科。

2.手术室条件要求。

(1)切合国家有关规定。

(2)有知足鼻科内镜诊断工作需要的内镜设备和有关器材、耗材。

( 3)装备心电监护仪(含血氧饱和度监测功能)、除颤仪、简略呼吸器等急救设备和急救药品。

3.设有麻醉科、心血管内科、呼吸内科等专业科室或专业医师,有知足鼻科内镜诊断技术麻醉一定的设备、设备,具备鼻科内镜诊断有关的麻醉技术临床应用能力以及并发症综合办理和急救能力。

4.设有影像科、查验科等医技科室,知足鼻科有关疾病的诊断需要。

(三)有经过鼻科内镜诊断有关知识和技术培训,具备鼻科内镜诊断技术临床应用能力的执业医师和其余专业技术人员。

(四)有内镜消毒灭菌设备,医院感染管理切合要求。

(五)拟展开风险高、过程复杂、难度大,依据四级手术管理的鼻科内镜诊断技术(附件 1)的医疗机构,在知足以上基本条件的状况下,还应知足以下要求:1. 三级医院,有鼻科病房开放床位,近 5 年累计达成鼻科内镜诊断许多于1000 例,此中依据四级手术管理的鼻科内镜诊断许多于100 例,或依据三级手术管理的鼻科内镜诊疗(附件2)许多于500 例 ,技术水平在当地域处于当先地位。

2.具备知足危重患者救治要求的重症监护室。

新版耳鼻喉临床技术操作规范-精选.pdf

新版耳鼻喉临床技术操作规范-精选.pdf

目录第一篇鼻科学 (4)第一章鼻外伤及鼻外部炎性疾病 (4)第一节鼻骨骨折复位术 (4)第二节眶骨骨折复位术 (6)第二章鼻中隔疾病 (7)第一节鼻中隔黏膜下切除术 (7)第二节鼻中隔成形术 (8)第三章鼻黏膜炎性疾病 (10)第一节下鼻甲温控射频、低温等离子射频消融 (10)第二节下鼻甲部分切除术 (10)第三节下鼻甲成形术 (11)第四章鼻出血的常用止血方法 (12)第一节鼻腔填塞 (12)第二节血管结扎 (14)第五章鼻炎、鼻窦炎手术 (16)第一节上颌窦穿刺冲洗术 (16)第二节鼻内镜检查术 (17)第三节鼻窦负压置换术 (18)第六章鼻内镜下鼻窦及鼻中隔矫正术 (19)第一节鼻内镜鼻窦手术 (19)第二节儿童鼻内镜检查术 (28)第三节儿童鼻内镜鼻窦手术 (29)第四节鼻内镜下鼻中隔矫正术 (30)第五节后鼻孔闭锁的鼻内镜手术治疗 (32)第七章鼻及唇腭整复手术 (34)第一节整复外科概述 (34)第二节鼻部整复手术 (39)第二篇咽科学 (48)第八章咽部创伤及咽部异物 (48)第一节茎突截短术 (48)第九章咽淋巴环疾病 (50)第一节扁桃体切除术 (50)第十章咽部及颈深部脓肿 (51)第一节扁桃体周围脓肿切开排脓术 (51)第二节咽旁脓肿切开排脓术 (52)第三节脓性颌下炎切开引流术 (53)第十一章咽部良、恶性肿瘤手术 (54)第一节颈外动脉结扎术 (54)第二节鳃裂瘘管、囊肿切除术 (55)第二节扁桃体肿瘤切除术 (56)第三篇喉科学 (57)第十二章喉创伤、喉狭窄及喉异物 (57)第一节急性喉外伤手术 (57)第十三章喉麻醉及检查术 (60)第一节喉腔表面麻醉 (60)第二节喉纤维镜检查及手术 (61)第三节支撑喉镜下手术 (62)第十四章喉感觉、发声障碍及喉肿瘤切除术 (63)第一节喉显微手术 (63)第二节甲状舌管囊肿切除术 (64)第三节喉裂开术 (65)第四篇耳科学 (66)第十五章耳损伤及后天性畸形 (66)第一节耳郭部分缺损的修复术 (66)第二节外伤性鼓膜穿孔的手术治疗 (68)第十六章耳部非特异性炎性疾病 (69)第一节鼓膜穿刺 (69)第二节鼓膜切开 (70)第三节鼓膜修补术 (71)第四节乳突根治手术 (72)第五节改良乳突根治术 (74)第六节单纯乳突凿开术 (74)第十七章传导性耳聋 (75)第一节乳突病变切除+鼓室成形术 (75)第十八章耳源性眩晕 (77)第一节甘油试验 (77)第二节温度试验 (78)第三节位置性眼震检查法 (80)第四节变位性眼震检查法 (81)第五节耳石复位法 (82)第六节迷路瘘管试验 (83)第七节鼓室内注射地塞米松治疗梅尼埃病 (85)第五篇气管、食管学 (86)第19章气管切开术 (86)临床技术操作规范耳鼻咽喉-头颈外科第一篇鼻科学第一章鼻外伤及鼻外部炎性疾病第一节鼻骨骨折复位术(XXXXXXXXXXX医院XXXX年第XX版)鼻骨单纯性骨折而无移位者不需处理;发生外鼻畸形者,须在肿胀发生前或消肿后进行手术复位,但最好在受伤后2~3h内或10d之内进行,以免影响鼻腔的生理功能或后遗难治畸形。

耳鼻喉科技术操作规范

耳鼻喉科技术操作规范

耳鼻喉科技术操作规范1. 引言耳鼻喉科技术是医学领域中涉及诊断和治疗耳鼻喉相关疾病的一门专科技术。

为了保障患者的安全和确保医疗质量,制定本耳鼻喉科技术操作规范,以规范医务人员在耳鼻喉科技术操作中的行为和操作流程。

2. 术前准备在进行耳鼻喉科技术操作之前,医务人员需要进行一系列的术前准备工作,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内容:•检查设备:确保设备完好,并按照操作手册的要求进行清洁和消毒。

•准备药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准备所需的药品,并按照规定的剂量制备好。

•患者准备:告知患者术前禁食禁饮时间和注意事项,并确保患者在操作前进行充分的准备。

3. 术中操作术中操作是耳鼻喉科技术的核心环节,需要医务人员熟悉操作流程并执行以下步骤:3.1 环境准备•准备手术室:保持手术室的整洁和无菌环境,确保操作区域无尘、无异味。

•麻醉准备: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适当的麻醉方式,并进行麻醉药品的准备。

3.2 检查和评估•详细询问患者病史和症状,并根据需要进行相关的检查和评估。

•对患者进行必要的耳鼻喉检查,包括外观检查、触诊和听力检查等。

3.3 手术操作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适当的手术操作方式,常见的操作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内容:•鼻内镜手术:通过鼻腔进行手术,对鼻腔和鼻窦疾病进行治疗。

•喉镜检查:通过喉镜观察声带和喉部病变,并进行必要的治疗措施。

•耳镜检查:通过耳镜观察耳道和鼓膜,对耳朵疾病进行诊断和治疗。

3.4 注意事项在术中操作过程中,医务人员需要注意以下事项:•操作技巧:熟练掌握相关的操作技巧,减少对患者的伤害。

•安全措施:佩戴合适的防护装备,如手套、口罩和护目镜等。

•术后处理:及时清理手术区域,处理好手术废物,并对仪器设备进行清洁和消毒。

4. 术后护理术后护理是保障患者恢复健康的重要环节,医务人员应遵循以下步骤进行护理工作:•观察患者:密切观察患者的术后反应和病情变化,及时发现并处理异常情况。

•给予药物治疗:根据医嘱,按时给予患者所需的药物治疗。

【最新】耳鼻喉科技术操作规范5

【最新】耳鼻喉科技术操作规范5

临床技术操作规范 (1)临床技术操作规范: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分册 (17)体检耳鼻喉科操作规程 (101)耳鼻喉科技术操作规范 (102)耳鼻咽喉科基本标准(试行) (109)耳鼻咽喉头颈外科临床技术操作规范 (111)耳鼻喉科技术操作规范 (234)临床技术操作规范一、鼻骨骨折复位术【适应证】1、鼻部骨折后鼻梁变形 鼻骨下陷性骨折和鼻中隔骨折 触诊有骨摩擦感。

2、鼻骨X线片显示骨折错位。

3、如鼻部肿胀严重 须待肿胀消退后 尽早在2周内进行骨折复位。

【禁忌证】1、无特殊禁忌证。

2、如合并严重的颅脑外伤 应首先处理颅脑外伤。

3、如有严重的高血压病、冠心病 外伤后恶化 应等待病情稳定后在行骨折复位。

【操作方法及程序】1、闭合式复位法用丁卡因肾上腺素棉片行鼻腔黏膜表面麻醉,小儿可在全身麻醉下进行, 但应注意维持呼吸道通畅。

⑴单侧骨折 可将鼻骨复位钳一叶伸入同侧鼻腔内 一叶置于鼻外 将钳闭合 钳住软组织与骨折片 稍加拧动 并用手指在鼻外协助复位。

复位后行鼻腔填塞。

如无鼻骨复位钳也可用鼻骨膜分离器或钝头弯血管钳代替。

⑵双侧骨折 可用鼻骨复位钳伸入两侧鼻腔至骨折部位的下后方 向前、上轻轻用力平行抬起鼻骨 此时常可闻及鼻骨复位声 用另一手的拇指和示指在鼻外协助复位。

如鼻骨骨折合并有鼻中隔骨折、脱位或外伤性偏曲 可先用鼻骨复位钳的两叶 伸入两侧鼻腔置于鼻中隔偏曲处的下方 挟住鼻中隔 垂直向上移动钳的两叶 脱位、偏曲之处即可恢复正常位置 复位钳向上已达鼻骨下后方时 即按上述方法抬起鼻骨。

⑶鼻中隔须矫正者 可用两叶较宽的钳子松松夹住鼻中隔使其复位 或在偏曲一侧先填塞 将鼻中隔压向对侧 再填塞对侧鼻腔 必要时在鼻外加以固定。

⑷伴有鼻中隔血肿者 应先切开引流并严防感染形成鼻中隔脓肿 然后再复位。

2、开放式复位法做内毗部弧形切口,必要时行两侧内毗部切口并中间连接成H形切口,在直视下根据骨折的情况用电钻穿孔,用不锈钢丝固定在额骨鼻突、上颌骨额突或将两个碎骨片连接在一起,填塞鼻腔。

手术记录:中鼻甲部分切除术

手术记录:中鼻甲部分切除术

手术记录:中鼻甲部分切除术
术前及术后诊断
术前诊断:患者被诊断为慢性鼻炎,伴有下鼻甲肥大和部分鼻窦炎。

CT扫描结果显示需要部分切除中鼻甲以改善鼻腔通气。

术后诊断:经过中鼻甲部分切除术,患者下鼻甲肥大的症状得到明显改善,鼻窦炎也有所缓解。

手术方式
本手术采用鼻内镜下中鼻甲部分切除术。

在局部麻醉下,医生使用鼻内镜观察鼻腔内部情况,并用电刀或激光器切除肥厚的中鼻甲部分。

手术过程中,医生严格遵守无菌操作原则,并使用止血剂控制出血。

麻醉方式
本手术在局部麻醉下进行。

在手术前,医生会给患者注射一定量的局部麻醉药物,以减轻手术过程中的疼痛感。

手术经过
在手术过程中,医生首先对患者的鼻腔进行清洁和消毒。

然后,在鼻内镜的帮助下,医生找到肥厚的中鼻甲部分,用电刀或激光器进行切除。

在切除过程中,医生不断用生理盐水冲洗鼻腔,以保持视野清晰。

切除完成后,医生会对创面进行止血和修复。

整个手术过程非常顺利。

术后注意事项
1.术后给予患者一定量的抗生素类药物,以预防感染。

2.患者需要定期回医院进行复查,以便医生及时了解创面愈合情况。

3.患者应在术后避免用力擤鼻涕,以免引起创面出血。

4.患者应按照医生的建议进行鼻腔冲洗,以促进创面愈合。

5.患者在术后应避免接触灰尘和有害气体,以免对鼻腔造成刺激。

总之,本次中鼻甲部分切除术非常成功,患者的症状得到了明显改善。

患者在术后需要严格遵守医生的建议,并定期回医院复查以了解创面的愈合情况。

通过这种治疗方式,我们希望能够为更多的慢性鼻炎患者带来健康和舒适的生活。

改良下鼻甲黏膜下部分切除术的临床观察

改良下鼻甲黏膜下部分切除术的临床观察

改良下鼻甲黏膜下部分切除术的临床观察作者:户亮来源:《中国保健营养·下旬刊》2013年第09期【摘要】目的探讨应用改良下鼻甲黏膜下部分切除术治疗慢性肥厚性鼻炎的临床效果。

方法选取我院在2010年1月至2012年12月收治的慢性肥厚性鼻炎患者110例,将所有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5例患者,观察组应用鼻内窥镜改良下鼻甲黏膜下部分切除术,对照组采用传统下鼻甲部分切除术,并对两组患者的术后疗效等情况进行比较。

结果观察组术后总有效率(927%)明显大于对照组(745%),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关键词】改良下鼻甲粘膜下部分切除术;临床观察doi:103969/jissn1004-7484(x)201309099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9-4943-01慢性肥厚性鼻炎多是由慢性单纯性鼻炎发展而来,并以鼻黏膜、粘黏下层甚至骨质的局限性或弥漫性增生肥厚为主要特征。

临床上传统的治疗方法是应用血管收缩剂治疗,但治疗的效果欠佳。

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进步,鼻内窥镜技术被广泛应用于耳鼻喉科,同时鼻内窥镜治疗慢性肥厚性鼻炎也是近年来广大耳鼻喉科的专家关注的焦点。

本文就鼻内窥镜下改良下鼻甲黏膜部分切除术治疗慢性肥厚性鼻炎进行临床观察,探讨其应用效果。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取我院在2010年1月至2012年12月收治的慢性肥厚性鼻炎患者110例,其中男性62例,女性48例,年龄在22岁到57岁之间,平均年龄(415±62)岁,其中病程最短的6个月,最长的11年,平均病程(56±13)年,所有患者均行鼻镜和鼻内镜以及鼻部CT 检查确诊为慢性肥厚性鼻炎,并且所有患者在使用血管收缩剂的情况下不能有效地缓解鼻阻塞。

对110例患者均行手术治疗,且所有患者术前均明确无手术禁忌症。

将所有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5例患者,观察组应用鼻内窥镜改良下鼻甲黏膜下部分切除术,对照组采用传统下鼻甲部分切除术,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病程等方面均无明显差异,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具有可比性。

耳鼻喉手术操作规范

耳鼻喉手术操作规范

耳鼻喉手术操作规范首先,在进行耳鼻喉手术前,医生应该仔细阅读相关的病历资料,并与患者进行详细的沟通,了解患者的病情和手术需求。

在手术前的准备工作中,医生应确保手术器械、消毒药剂等设备和药品的准备充分,确保它们的质量和有效性。

其次,手术室和操作台应保持干净整洁,手术器械应在手术前经过严格的消毒和灭菌处理。

手术室内应贴有针对手术的相关提示标志,例如手术类型、手术部位、手术时间等,以便医生和护士进行识别和确认。

手术操作时,医生应佩戴齐全的手术器械和防护装备,包括手术衣、手术帽、口罩、手套等。

医生必须洗手并戴上手套,以防止手部污染手术伤口,从而预防感染的发生。

此外,医生在手术操作过程中应随时戴口罩,并注意手术场内的消毒问题,以确保操作环境的清洁和安全。

在手术操作中,医生应严格遵循手术规范和操作流程,确保手术步骤的准确与规范。

术前应进行局部麻醉或全麻,在手术过程中应注意避免损伤周围重要结构,例如颈动脉或面神经等。

手术结束后,医生应对手术器械和废弃物进行分类和处理,确保无菌设备得到正确的清洁和消毒,废弃物得到正确的处置。

医生应向患者或家属详细介绍术后注意事项,并为患者提供适当的术后疼痛控制和护理指导。

最后,医生应及时记录手术操作和术后情况,包括手术过程中的问题和解决方案,术后的疗效评估和患者反馈等,以供日后参考和学习。

总之,耳鼻喉手术操作规范是保证手术安全和成功的重要标准。

医生必须熟悉并严格遵守操作规范,做到手术前的准备充分,手术中的操作准确、规范,术后的护理和记录完善。

同时,手术室和操作环境的清洁和消毒也是手术操作规范的重要内容,只有确保操作环境的清洁和安全,才能确保手术的顺利进行和患者的安全。

手术讲解模板:鼻内窥镜下鼻中隔粘膜下部分切除术

手术讲解模板:鼻内窥镜下鼻中隔粘膜下部分切除术

手术资料:鼻内窥镜下鼻中隔粘膜下部分切除术
手术步骤:
若软骨膜已分开,则呈闪光白色的表面(图9.4.3.1-10)。 3.用鼻中隔剥离子分离切口侧鼻中隔软骨膜及骨膜,弯曲面向软骨及筛骨 垂直板分离时自上而下并与鼻梁平行分离黏软骨膜直至犁骨,此部位软骨 膜常有粘连愈着,需用小刀切开。分离黏软骨膜时应超出需取去
注意事项: 1.第一黏膜切口要在一直线上,不要做多 个切口,使黏膜撕裂。切口不能过深,避 免一刀切至软骨甚至损伤对侧软骨膜。
手术资料:鼻内窥镜下鼻中隔粘膜下部分切除术
注意事项: 2.软骨切口应在黏膜切口后1mm,做软骨 切口时要边切边往上撬,勿损伤对侧软骨 膜或导致在对侧软骨膜与黏膜之间分离。
手术资料:鼻内窥镜下鼻中隔粘膜下部分切除术
术前准备: 1.进行全身体检及局部专科检查,肝功能、 乙型肝炎表面抗原、血尿便常规及出凝血 时间测定。
手术资料:鼻内窥镜下鼻中隔粘膜下部分切除术
术前准备: 2.如上述检查均无异常,可进行术前准备, 术前1d剪鼻毛,剃胡须,用肥皂清洗外鼻 及其周围皮肤,70%乙醇消毒。
手术资料:鼻内窥镜下鼻中隔粘膜下部分切除术
术前准备: 3.向病人要交待清楚手术目的、手术过程 及术中可能发生的问题,使病人做好充分 思想准备。
手术资料:鼻内窥镜下鼻中隔粘膜下部分切除术
术前准备: 4.术前晚服地西泮(安定)5mg。
手术资料:鼻内窥镜下鼻中隔粘膜下部分切除术
手术步骤: 1.病人取半坐位于手术台上,70%乙醇消 毒鼻及面部,铺消毒巾。
手术资料:鼻内窥镜下鼻中隔粘膜下部分切除术
手术步骤: 膜交 界处,靠近皮肤以避免撕破黏膜,即 Killian切口(图9.4.3.1-9)。
手术资料:鼻内窥镜下鼻中隔粘膜下部分切除术

鼻中隔ppt课件

鼻中隔ppt课件
4.鼻中隔成形术:是在彻底矫正鼻中隔偏曲 的基础上,通过软骨的切割减张,骨性部 分的骨折移位,尽量保留鼻中隔内的软骨 和骨性结构。
4
编辑版ppt
5.张氏切口减张法:在传统的切口上平行鼻顶 延长0.5cm左右,近似舌行黏膜瓣,充分剥 离鼻底黏膜。
6.仇氏掀软骨膜法(轻刮)
5
编辑版ppt
额镜下鼻中隔黏膜下切除术
13
编辑版ppt
2)对软骨和骨性偏曲,进行分别处理 3)骨性偏曲是通过切除偏曲部分获得矫正,或磨
薄后骨折移位获得矫正
10
编辑版ppt
改良鼻中隔成形术2型(三线减张法)
11
编辑版ppt
改良鼻中隔成形术3型 要点:哪偏矫正哪 缺点:黏膜撕裂, 软骨、骨外露
12
编辑版ppt
张氏切口减张法
操作要点 优点 1.切口充分减张 防止黏膜撕裂 2.鼻内镜不易血污染 可能出现问题 上列牙麻木
1)只分离一侧的黏软骨膜,而不是两侧; 2)自软骨与骨交界处分离,进入对侧,分离双侧黏骨膜; 3)矫正偏曲主要是靠:软骨“切割减张”,骨部“骨折移 位”。
存在问题:有事骨折移位则只能是一个美丽的童话故事,
骨性偏曲只能切除
9
编辑版ppt
改良鼻中隔成形术1型 手术操作要点
1)切口和剥离,切口选在凹陷侧,而非常规选在 鼻中隔左侧。
鼻中隔偏曲手术的“三教九流”
1
编辑版ppt
2
编辑版ppt
1.鼻中隔黏膜下切除术:鼻中隔软骨及骨 大部切除的一种方法。
2.改良黏膜下切除术:是在鼻中隔黏膜下切 除术的基础上,将取出的软骨或骨修整后 予以复位。
3
编辑版ppt
3.鼻中隔矫正术:只切除偏曲部分,尽量保留 不偏曲的软骨及骨,也是黏膜下切除术的 另一种改良方式

鼻中隔混合瘤(附3例报告)

鼻中隔混合瘤(附3例报告)

鼻中隔混合瘤(附3例报告)
孟美娟;王锦玲
【期刊名称】《陕西医学杂志》
【年(卷),期】1995(024)009
【摘要】混合瘤发生于鼻中隔极少见。

光镜如电镜观察都证实与主要唾液腺混合
瘤相类似,但本瘤以细胞成分为主。

治疗以手术完整切除为宜,为防止复发和恶变可于术前或术后辅以放射治疗。

【总页数】2页(P545-546)
【作者】孟美娟;王锦玲
【作者单位】不详;不详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739.62
【相关文献】
1.鼻中隔黏膜下切除术后应用鼻中隔夹持器固定效果的临床观察(附48例报告) [J], 蔡卓;肖富新;阮奕劲;朱怀文
2.带蒂鼻腔黏骨膜瓣联合鼻中隔减张皮瓣修补鼻中隔穿孔(附3例报告) [J], 王天友;王秋萍;李泽卿;汤健;薜飞
3.鼻腔混合瘤的CT征象分析(附5例报告) [J], 尹所
4.鼻腔混合瘤的CT征象分析(附5例报告) [J], 尹所
5.鼻中隔混合瘤-附2例报告 [J], 赵富强;万小艳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外科手术教学资料:鼻内窥镜下鼻中隔粘膜下部分切除术讲解模板

外科手术教学资料:鼻内窥镜下鼻中隔粘膜下部分切除术讲解模板

手术资料:鼻内窥镜下鼻中隔粘膜下部分切除术
术前准备: 4.术前晚服地西泮(安定)5mg。
手术资料:鼻内窥镜下鼻中隔粘膜下部分切除术
手术步骤: 1.病人取半坐位于手术台上,70%乙醇消 毒鼻及面部,铺消毒巾。
手术资料:鼻内窥镜下鼻中隔粘膜下部分切除术
手术步骤:
2.切口,一般应于鼻中隔的凸面进路,利 于分离,如向右侧弯曲,骨嵴亦在右侧者, 则应用左手在右侧分离,以保证一侧黏膜 完整,避免鼻中隔穿孔。切口 的位置可根据鼻中隔的弯曲情况,如弯曲 至鼻前庭部,则切口应在鼻中隔软骨的最 前缘,向鼻底延伸即Hajek切口。若弯曲 未延伸至鼻前庭,则在皮肤与黏
适应证: 7.鼻中隔偏曲,该侧鼻腔有息肉,须先行 鼻中隔矫正术后方能摘除息肉;或为其他 手术作准备。
手术资料:鼻内窥镜下鼻中隔粘膜下部分切除术
适应证: 8.鼻中隔偏曲,伴有软骨部歪鼻者。
手术资料:鼻内窥镜下鼻中隔粘膜下部分切除术
手术禁忌: 1.鼻腔或鼻窦有急性炎症,应治愈后2周 始能手术。
手术资料:鼻内窥镜下鼻中隔粘膜下部分切除术
手术资料:鼻内窥镜下鼻中隔粘膜下部分切除术
概述: 鼻中隔在新生儿时为软骨,以后犁骨、筛 骨垂直板逐渐骨化。若在发育过程中受外 界影响,则鼻中隔形态可能发生变异。
手术资料:鼻内窥镜下鼻中隔粘膜下部分切除术
概述:
按 部位可分为软骨部偏曲,此多为外伤或胎 儿在母体时受到不同压力所致,可有中隔 软骨前端脱位,向一侧鼻前庭突出,该处 黏膜干燥易发生鼻衄;骨部偏曲,多为发 育异常或新生物压迫,筛骨垂直板弯曲常 阻塞中鼻道,影响该侧呼吸和引流;犁骨 偏曲,则形成鼻中隔嵴突;混合型偏曲, 多于幼年时鼻部受外伤,
3.用鼻中隔剥离子分离切口 侧鼻中隔软骨膜及骨膜,弯 曲面向软骨及筛骨垂直板分 离时自上而下并与鼻梁平行

生肌玉红膏在鼻中隔黏膜下切除术中的应用

生肌玉红膏在鼻中隔黏膜下切除术中的应用
影 响 呼 吸 和 睡 眠 , 以 小 超 局 部 理 疗 后 , 达 到 一 期 辅 亦
者 行 鼻 中 隔 黏 膜 下 切 除 术 , 中应 用 生 肌 玉 红 膏 外 术 敷 鼻 中隔 切 口处 黏 膜 , 缝 合 切 口 , 填 塞 鼻 腔 , 不 不 疗
效 显著 , 结 如 下 。 总
明 、 花 、 根 、 花 清 肝 明 目, 血 散 瘀 ; 杞 子 、 红 葛 菊 活 枸 何
首乌滋补肝 肾 , 精 血 。 药 合用 , 奏渗湿健 胃、 养 诸 共 散
瘀 补 肾 之 效 。 治疗 过 程 中 , 者 应 注 意 生 活 调 摄 , 患 包
括清 淡 饮 食 , 当运 动 。重 点 强 调 早期 发 现 ,, 于 鼻 中隔 黏 膜 组 织 创 伤 后 不 消 对 易 愈 合 , 肌 难 生 , 有 确 实 的疗 效 。 它具 有 控 制 感 新 具
染 , 进 黏 膜 迅 速 修 复 的 作 用 , 合 创 面 无 明 显 瘢 促 愈
维普资讯

66 ・ 8
主匿
20 02年 1 月第 2 卷第 1 期 1 1 1
欲 吐 , 睡 作 鼾 , 麻 沉 重 等 症 状 。本 病 多 发 于 中年 入 肢 以 上 人 群 , 有 长 期 过 量 饮 酒 史 , 过 食 肥 甘 , 致 多 或 导 湿 困 脾 阳 , 碍 脾 胃运 化 , 脾 之 清 气 不 能 化 浊 , 阻 使 聚 湿 生痰 , 聚 于 血 脉 则 引起 高 脂 血 症 。 脂 汤 选 用 山 流 降
[ 图 分 类 号 ]R2 6 1 5 3 中 7 . 6 .
[ 献 标 识 码 ]B 文
[ 章 编 号 ]0 5 — 5 X( 0 2 1 ~6 80 文 2 73 8 2 0 ) 10 0 — 1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鼻中隔黏膜下切除术技术操作规范
【适应证】
1鼻中隔偏曲,引起鼻塞。

2鼻中隔高位偏曲,引起反射性头痛。

3鼻中隔偏曲妨碍鼻窦引流。

4鼻中隔前部偏曲,反复鼻出血。

5鼻中隔偏曲伴有软骨部歪曲。

6为其他手术作准备。

【禁忌证】
1鼻腔或鼻窦有急性炎症。

2急性中耳炎、急性咽喉炎。

3全身疾患,如血液病、梅毒、糖尿病、肺结核等。

4年龄<18岁,鼻部发育未完全者。

【操作方法及程序】
1病人取半坐位于手术台,75%乙醇消毒鼻及面部皮肤,铺消毒巾。

2切口。

一般应于鼻中隔的凸面,在鼻中隔软骨的最前缘
行纵行切口,上起鼻中隔最前上部,下至鼻底部。

3用鼻中隔剥离子分离切口侧鼻中隔软骨膜及骨膜,直至犁骨。

4在黏膜切口后方约2mm切开软骨,剥离对侧软骨膜及骨膜,放入中隔扩张器,撑开鼻中隔两侧黏软骨膜。

5用中隔旋转刀由软骨切口上端与鼻梁平行向后推进达筛骨垂直板,然后向下至犁骨缘再向前拉出,即可切除鼻中隔大部软骨,保留备用。

6咬骨钳咬除偏曲的筛骨垂直板、犁骨,骨凿凿去上颌骨鼻嵴。

7全部弯曲骨切除后,检查中隔是否正直,有无出血点,吸净血液、血块,并取出碎骨片,对合两侧中隔黏骨膜,如尚有弯曲可再咬除。

8缝合黏膜切口2~3针,防止黏膜退缩、软骨暴露。

9双侧鼻腔填塞油纱条或膨胀海绵。

【注意事项】
1黏膜切口不能过深,避免损伤对侧软骨膜。

2软骨切口应在黏膜切口后2mm,应边切边向上撬。

3分离软骨与骨交界处,纤维粘连较紧或对侧软骨膜与骨嵴相连,此时分离应仔细。

4分离骨嵴时可先分别在骨嵴上下方分离,于尖锐嵴突处汇合,可减少黏骨膜的撕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