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和诊断—8.2脉诊部位和方法

合集下载

中医诊断——脉诊

中医诊断——脉诊

中医诊断——脉诊✅【六】脉诊本文为b站李灿东老师《中基诊断》整理的视频笔记,共128讲基础的知识框架分为10个模块。

又叫切诊。

切:触摸,按压脉博:宗气——心气——推动血液——沿着脉管运行脾——生血,统血肾——精血同源肝——藏血所有脉搏动的地方都可以诊脉1,遍诊法——天人地三部九候2,三部诊法3,寸口诊法《难经》提出腕部搏动处寸口诊脉的原理:脉之大汇;寸口亦太阳也;寸口在手的下端寸口的五脏分候三部六脉左手:肾阳右手:肾阴诊脉的方法时间:平旦为宜;五十动体位:坐,靠,躺(平臂直腕仰章)平息布指脉位:深浅——轻重脉数:至,数(一息几至)脉率:节律(促脉,结脉,代脉,散脉)脉长:三部有脉(长脉)脉宽:粗细(宽度)脉力:虚实流利度:滑涩紧张度:绷紧的程度正常脉象:平脉影响脉搏的因素:情志;运动;饮食;昼夜;地理;季节病理脉象:在疾病状态下产生的脉象(1)浮脉:脉搏显现的部位比较表浅【主表证】【举之有余,按之不足,轻取即得,重按稍弱】如水漂木相似脉:散脉/芤脉/革脉/(2)沉脉:【主里证】胖的人或水肿的人偏沉脉,冬天的时候脉象偏沉相似脉:伏脉(比沉脉还沉的脉)/牢脉(沉实大弦长)(3)迟脉:跳动频率比较慢的脉,一息三至【主寒症】相似脉:缓脉(4)数脉:一息五—六至【主热证】相似脉:疾脉(5)虚脉:无力的脉象(6)实脉:有力的脉象(7)长脉:脉的轴向距离长【如循长杆,三部有脉】正常人本身就是长脉,病人多见实证,热证,阳证(8)短脉:【主气虚,气郁】(9)洪脉:宽大而浮,充实有力,状如洪水【主里实热证】表现-大热,大渴,大汗【白虎汤】相似脉:大脉(10)细脉:脉细如线,但应指明显【主虚证,湿证】(11)滑脉:流利,如珠走盘,应指圆滑【主痰湿,痰饮,食滞】滑脉又称喜脉。

相似脉:动脉(12)涩脉:迟,细,短,不均匀。

【主血瘀证,血少,血虚,痰食阻滞】(13)弦脉:端直以长,如按琴弦【主肝胆病,疼痛,痰饮】相似脉:紧脉-绷紧,脉形紧急,如按紧绳【主寒症,实寒症】(14)结脉:缓而时止,止无定数,一止即来【阴盛气结,气血不畅】促脉:数而时止,止无定数,一止即来【主热证,热盛气结,热盛气壅】代脉:缓弱而时止,止有定数,良久方还【脏器衰微,气血不畅】都主气血运行不畅,结生代死。

中医诊断学脉诊

中医诊断学脉诊

3、脉形:形是指脉动的轴向长短和径 向的粗细。脉形受形体高矮影响,形体高 大者则脉形较大较长;形体矮小者则脉形 临床意义 主痰饮、实热、食积诸证。
诊脉指法要领概括为:三指平齐、中指定关、以指目按脉脊,以及举、按、寻、总按、单诊等指法。 沉弦脉 主肝郁气滞,或水饮内停。
二(较、一脉 )象比细鉴类别法较短。此外,也与气血的充盈度、心 脏收缩力的强弱、血管紧张度等因素有关, 1、归类:阴脉(沉涩弱弦微等);
寸口部位切脉始见《内经》,《难经》对此有较 详细的论述,并提出寸口脉与脏腑相对应的分属关系, 到晋代·王叔和的《脉经》对脉诊的理论上已日趋完善, 并在临床上已得到了广泛运用,直至当今脉诊仍是中 医临床诊病辨证不可缺少的诊断方法之一。
寸口脉法
部位:位于手腕桡骨茎突内侧的一段动脉(桡动
脉),古代又称“气口”或“脉口”。历代医家 在此部位切按动脉搏动的形象,推测人体生理、 病理状况,是中医诊察病证的方法之一。
适中,则脉象指感盈满和缓,从容有力。 一的突出表现,而脉率适中,脉的形和势和缓、从容,即称为浮脉;
两者均为邪气内扰,脏气失常所致,故其脉来促而有力。 浮缓脉 主风邪伤卫,营卫不和的太阳中风证 如因脏气衰败,阴掖亏耗,真元衰惫,致气血运行不相顺接而见脉促者,其脉必促而无力,多是虚脱之象。
4、脉势 势是指脉象搏动往来的趋势, 可见于正常人,又称为平缓脉。
(三)其他脏腑பைடு நூலகம்脉象的关系
肺有主气,司呼吸,朝百脉的功能。肺对脉的 影响体现在肺与心及气与血的功能关系上。
脾胃主运化水谷精微,统血的功能,为气血生 化之源,又称“后天之本”。气血的盛衰和水 谷精微的多寡,可表现为脉之“胃气”的多少。
肝藏血,肝主疏泄的功能,是指肝具有贮藏血 液,调节血量,调畅气机的作用,有利于使全 身气血调畅,经脉通利,脏腑功能正常。

中医诊断学--脉诊 ppt课件

中医诊断学--脉诊  ppt课件
中所表现
ppt课件
4
与脉象形成有关的因素
心、脉是形成脉象的主要脏器 气血是形成脉象的物质基础 其他脏腑与脉象形成的关系
肺主气,司呼吸 脾胃为后天之本 肝藏血 肾藏精,精化血,为元气之根
ppt课件
5
心血 心阴
互相 制约
肺主 气朝 百脉
血充脉盈
脾胃(为血 生化之源) 应指 脉 象
心气 心阳
ppt课件 31
(4)数脉相类脉
疾脉
特征:脉来急疾,一息七八至。脉率比 数脉更快, 脉搏每分钟140~160次。 意义: 阳极阴竭( 外感热病之热极) 虚阳外越,元阳欲脱证。 3岁以下小儿脉搏可在一息七至以上, 为平脉,不作病论。
ppt课件 32
(5)虚脉
【脉象特征】脉搏搏动力量软弱,三部九候均 无力。是脉管的紧张度减弱,脉管内充盈度 不足的状态。
(十一)弦脉
【临床意义】多见于肝胆病、疼痛、痰饮等,或为胃气 衰败者。亦见于老年健康者。 【机理分析】弦脉"在脏应肝",多主肝胆病变。 寒热诸邪、痰饮内停、情志不遂、疼痛等, 使肝失疏泄,气机郁滞,血气敛束不伸,脉管失去柔和之 性,弹性降低,紧张度增高, 虚劳内伤,中气不足,肝木乘脾土”或肝病及肾, 阴虚阳亢。 弦脉在时应春,春季平人脉象多稍弦 生理性退化表现
脉诊定义:医生用手指切按患者特定 部位的动脉,依应指形象了解病情, 辨别病证的诊察方法。 历史渊源:公元五世纪扁鹊、《内经》 “三部九候”、《难经》“独取寸 口”、张仲景“平脉辨证”、西晋王 叔和《脉经》为现存最早脉诊专著。 学习方法:熟悉基本知识、掌握基本 技能,反复训练,仔细体会。
ppt课件 1
【临床意义】多见于寒证,亦见于邪热结聚 之实热证。 【机理分析】

中医诊脉指法的三个位置

中医诊脉指法的三个位置

中医诊脉指法的三个位置
医者一般从三个部位诊脉:手背、桡侧(前臂侧)、肘窝(头肩附近)。

一、手背诊脉
从腕部至指尖,在手背沿肌肉轴线方向,用三指(中指、无名指、食指)或两指(小指、无名指)缓缓搓揉,即可感受到每个脉象。

手背有30根以外八经脉病变类型,其中神门脉(桡侧肘窝)用手腕部中指端来诊脉,两潭脉(桡侧肘窝)则用手指端搓揉,故又称“神门脉腰部,两潭脉指端”。

二、桡侧诊脉
桡侧感应则从前臂的中部,直上到头肩的肘窝,即叫桡侧肘窝,用中指和拇指对肘窝缓缓搓揉,即可感受到每个脉象,一般来说桡侧有三种病变:大敦脉、尺属脉、京门脉,其它外五经诊断可从别的部位来感应病变。

三、肘窝诊脉
肘窝诊脉是站立体位时,用手指按压头肩的肘部,亦可比较脉动的大小及频率,但这只能检查上八经的脉象改变。

诊脉时,要观察脉搏浮弱、浮动、数量、脉象、芤响(脉有芤音的就称芤响)癉其它脉象变化,根据不同情况来判断太阳、少阳、少阴。

五脏等病变类型。

中医诊脉:脉诊的方法

中医诊脉:脉诊的方法

中医诊脉:脉诊的方法脉诊是一种简便而细致的诊断方法,要想摸得准确,除掌握各种脉象特点,反复实践,认真分辨外,还要采用正确的诊脉方法。

一:诊脉时,要让病人取坐位或仰卧位,手臂宜向前或略左右伸展平放,并注意使手臂位置与心脏保持同一水平,直腕仰掌,以使血流畅通,不致影响真实脉象。

二:对成年人诊脉,应用三指定位法,即先以医生的中指按在病人掌后高骨(桡骨茎突)内侧的桡动脉上定关脉,然后食指按在中指关脉之前定寸脉,用无名指按在中指关脉之后定尺脉。

三指隆起呈为弓形,指头齐平,以指腹按触脉体。

三指平布,疏密要适宜,布指的疏密要与患者的身高相适应,身材高大的布指宜疏,身材矮小的布指宜密。

小儿寸口脉部位甚短,不宜用三指候寸、关、尺,可采用“一指(拇指)定关法”,不再细分三部。

三:按脉时指力要适当,分浮、中、沉三层进行,轻微用力按在皮肤上为浮取,名叫“举”;重按至筋骨为沉取,名叫“按”;不轻不重,中度用力按到肌肉为中取,名叫“寻”。

这样寸、关、尺三部,每部都有浮、中、沉三候,合称“三部九候。

”在诊脉过程中,三指平布同时使用同样的力量,按诊三部脉象,叫做“总按”,是诊脉常法。

也可单按其中某一部,如诊寸部脉时,微微提中指和无名指;诊关部脉时,则微微提食指和无名指;诊尺部脉时,则微微提中指和食指,叫做“单按”或“单诊”。

临床上,总按与单按常配合使用,先单按或先总按均可。

此外,诊脉时应有一个安静的环境。

患者诊脉前要避免较大的活动或精神刺激,以使气血和调,才能反映出真实脉象。

古人曾强调选择“平旦”(即清晨)诊脉,即是此意。

医生在诊脉之时,必须呼吸均匀,平静,态度认真,把注意力集中于指下,细心体察脉象。

每次诊脉的时间,古人强调不应少于脉跳五十次,现在一般不应少于一分钟,必要时诊脉时间还可长些。

时间过短不仅不能精确地体察脉象,而且也容易漏诊促、结、代等脉。

脉诊培训本次峰会课程:白天全天讲课:1.定脉部位;2.号脉七诊法;3.六部脉解;4.定至数;5.二十七脉名称;6.缓脉解,以知病脉;7.四时平脉;8.浮、沉、迟、数四大总纲;晚间课程:1.医案(病例讲解);2.家传绝学:阴阳惊吓脉法;3.预防病气的防护措施;。

脉诊图文详解课件

脉诊图文详解课件

脉诊图文详解
422.Biblioteka 沉脉切诊脉象特征:轻取不应,重按始得;
举之不足,按之有余。
《濒湖脉学》“ 如石投水,必极其底。”
《脉诀汇辨》“ 有深深下沉之势。”
《脉诀刊误》“ 轻手于皮肤之间不可得,徐徐按
至肌肉中部间应指,又按至筋骨
下部乃有力,此沉脉也。”
脉诊图文详解
43
示意图
浮 中 沉
沉脉
脉图
贝春花 女 18岁
脉诊图文详解
21
• 2、布指 中指定关,食指定寸,无名指定尺。 布指疏密视患者手臂长短,医生手指粗细而定。 臂长,指细,布指宜疏;臂短,指粗,布指宜密。 • 小儿一指定三关。
脉诊图文详解
22
3、运指
(1)举法:轻按脉搏,又叫浮取。 (2)按法:重按至筋骨,又叫沉取。
用力适中,按至肌肉,叫中取。 (3)寻法:寻找之意。 手指从轻到重,从重到轻。 左 右推寻。 (4)总按:三指同时用力诊脉。
脉象特点:重手推筋按骨始得,甚则伏而不见
主 病:邪闭,厥证,痛极
脉诊图文详解
47
示意图
牢脉
浮 中 沉
脉图 王洪涛 男 30岁 高血压病并胃痉挛腹痛
脉象特点:沉弦实大而长,按之坚牢
主 病:阴寒内实,疝气症瘕
脉诊图文详解
48
3. 迟脉
切诊
脉象特征:脉来迟缓,一息脉动3-4
至(一分钟不满60次)。
《脉诀汇辨》:“往来迟缓,三至一息。”
脉诊
脉诊图文详解
1
切诊
脉诊
概念:是医生用手指切按患者动脉,根据其
不同的形象来了解病情,辨别病证的诊察方法。
脉诊图文详解
2
脉诊简史

中医诊断脉象的方法

中医诊断脉象的方法

中医诊断脉象的方法
中医诊断脉象的方法主要包括遍诊法、三部脉诊法和寸口诊法。

遍诊法是通过对头、手、足三个部位进行切脉的治疗方法。

三部脉包括人迎、寸口、趺阳,通过对这三个部位进行诊脉,可以了解具体患病情况。

寸口诊法指的是诊察腕后桡动脉所在部位,是临床应用中最常用的方法。

在危急的病症和两手无脉时,会在人迎、太溪等穴位诊脉,确定胃肾之气的存亡。

此外,脉象的形成与脏腑气血密切相关,若脏腑气血发生病变,血脉运行就会受到影响,脉象就有变化。

在临床上,脉诊可推断疾病的进退预后。

医生在诊脉时,需要掌握脉诊的时间、病人的体位、医生的指法和指力轻重,每次按脉时间以每侧脉搏跳动不少于50次为限。

同时,需要了解健康人脉象
的变化情况,才能正确地进行脉诊。

以上信息仅供参考,如有需要建议查阅中医书籍或咨询专业医师。

脉诊‖脉诊的部位与配合脏腑

脉诊‖脉诊的部位与配合脏腑

脉诊‖脉诊的部位与配合脏腑诊脉的部位, 基本上有三种分法:1.遍诊法( 见《素问·三部九候篇》)上部(头部)上部天——两额之动脉(太阳穴),以候头角之气。

上部地——两颊之动脉(巨髎穴),以候口齿之气。

上部人——耳前之动脉(耳门穴),以候耳目之气。

中部(手部)中部天——手太阴(寸口部)以候肺。

中部地——手阳明(合谷穴)以候胸中气。

中部人——手少阴(神门穴)以候心。

下部(足部)下部天——足厥阴(五里穴或太冲穴)以候肝。

下部地——足少阴(太溪穴)以候肾。

下部人——足太阴(箕门穴或冲阳穴)以候脾(胃)2.三部诊法人迎(颈侧动脉)以候胃气。

寸口(桡骨动脉)以候十二经。

跌阳(足背动脉)以候胃气。

也有加上足少阴(太溪穴)以候肾的。

3.寸口诊法寸口(寸关尺)以候五脏六腑。

注:脉经又以左寸为人迎,右寸为气口。

上述遍诊法见载于《内经》(内经又有寸口诊法);三部诊法见载于《伤塞论》;至于独取寸口的诊法出于《难经》,而推广于王叔和的《脉经》。

后世医家多独取寸口,只是危急的病候,或两手无脉时,才诊察人迎、跌阳、太溪,以确定是否胃气已绝。

寸口三部脉配脏腑寸口就是腕后桡骨动脉。

又叫气口、或脉口。

寸口分寸、关、尺三个部位;其意义在《脉经》中说得很清楚:“从鱼际至高骨( 桡骨茎突)却行一寸,其中名曰寸口;从寸至尺名曰尺泽,故曰尺寸;寸后尺前名曰关。

”《难经》还把三部分为浮中沉,也叫做三部九候,《难经》十八难说:“三部者寸、关、尺也,九候者浮中沉也。

”寸关尺三部,每部都有浮中沉,共成九候,这就和《内经》的三部九候名同实异了。

关于寸关尺三部脉分配脏腑的分法,根据《素问·脉要精微论》的记载是:“左寸(外以候心,内以候膻中),右寸(外以候肺,内以候胸中)。

左关(外以候肝,内以候鬲),右关(外以候胃,内以候脾)。

左尺(外以候肾,内以候腹),右尺(外以候肾,内以候腹)”后世的分法,大致上以《内经》为根据而略有变更。

《难经》以小肠、大肠配心、肺,以右肾为命门;王叔和以三焦配右尺;张景岳则以膀胱、大肠配左尺,以小肠配右尺。

中医脉诊要点

中医脉诊要点

中医脉诊要点
中医脉诊是中医望闻问切中的一个环节,有利于医生更好地了解患者身体状况,作出疾病的诊断。

中医脉诊的要点主要包括选择合适的体位、定位布指以及掌握脉象特征等方面。

1. 选择合适的体位:患者应该采取坐位或仰卧位,手前臂与心脏近于同一水平,手掌向上,前臂平放,以使血流通顺。

不正确的体位可能会影响局部气血的运行,从而影响脉象。

2. 定位布指:医生需要确定关脉、寸脉、尺脉的位置。

关脉位于桡骨茎突处,关脉上面一点就是寸脉的位置,关脉下面一点就是尺脉的位置。

然后用右手的中指放在患者左手的关脉上,食指按于左手的寸脉部位,无名指按于尺脉部位。

三个手指呈弓形,指头平齐,手指腹按触在三个部位上。

3. 掌握脉象特征:医生通过按压患者的脉搏,需要了解脉象的深浅、速率、强度、节律和形态等方面的情况。

例如,脉象有根主要表现为沉取应指有力,尺部尤显。

病虽重,但尺脉尚滑实有力,则提示肾气犹存,还有生机。

需要注意的是,中医脉诊应由专业中医师操作,非专业人员的脉诊结果不可作为诊断依据。

同时,脉诊前患者应先休息片刻,调整呼吸,放松心情,以免影响脉诊结果。

以上信息仅供参考,如有需要,建议咨询专业中医师。

把脉的位置和操作方法

把脉的位置和操作方法

把脉的位置和操作方法
把脉的位置一般有腕部、前臂、颈部和足部等部位。

下面是常用的把脉位置和操作方法:
1. 腕部(脉搏处):把脉的位置在手腕横向皮肤隆起的地方,通常有两个主要的位置,即尺泽脉和骨关脉。

操作方法是用中指的指腹轻轻按压这两个位置,并感受脉搏的跳动。

2. 前臂(三阴交穴):三阴交穴位于前臂内侧,距腕横纹4横指处。

操作方法是用拇指的指腹轻轻按压该穴位置,并感受脉搏的跳动。

3. 颈部(颈动脉):颈动脉位于颈侧的一侧,约在颈椎前方,颈动脉与气管之间的凹陷处。

操作方法是用中指的指腹轻轻按压这个位置,并感受脉搏的跳动。

4. 足部(足三里穴):足三里穴位于小腿前外侧,距膝盖下缘三横指之处。

操作方法是用中指的指腹轻轻按压该穴位置,并感受脉搏的跳动。

在把脉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1. 把脉时应放松自然,保持舒适的状态。

2. 使用适当的力度,不宜过轻或过重,以免影响判断。

3. 把脉的时间一般在15-30秒之间,可以根据需要进行延长。

4. 观察脉象时,要注意脉搏的节律、强度、速度和质地等因素。

5. 把脉的时候要全面综合分析,结合患者的症状、体征和其他检查结果进行综合判断。

请注意,把脉是一项专业的技术,建议在专业医生的指导下进行操作。

【中医学课件】脉诊

【中医学课件】脉诊


肌肉



筋骨

一息
脉象的生理变异
1、与年龄、性别、形体有关:
年龄:越小脉越快(婴儿120-140次/分) 体质:身高者脉长,身矮者脉短;瘦人脉浮,肥人 脉沉
2、与精神情志有关: 3、与季节、地理、气候有关:
春弦、夏洪、秋浮、冬沉 4、几种生理变异:斜飞脉、反关脉
(四) 常见脉象及临床意义
脉象种类繁多,为便于掌握,历来都 曾把它进行分类。《内经》、《伤寒论》分 阴阳两类。《诊家枢要》以浮、沉、迟、数、 滑、涩六脉统领诸脉。徐灵胎《回溪脉学》 以浮沉、迟数、虚实为纲领,较为实用。
肺主气 朝百脉

血充脉盈
脾胃(为血 生化之源)
气运血行
应指
脉搏
脉 象
肾藏精 为元气之根
肝 藏血调节血量 主疏泄调畅气机
【脉象形成原理图】
(二)诊脉的部位和方法
1、脉诊的部位 (1)遍诊法(三部九候法):
上部、中部、下部
(2)仲景三部诊法:寸口、趺阳、太蹊
(3)寸口诊法:寸口是指桡骨茎突内侧的一段 桡动脉。又称“气口” “脉口”
寸口脉象为什么能反映五脏六腑的病变? “独取寸口,以决五脏六腑死生吉凶之法,
何谓也?” “气口何以独为五脏主?”
[含义] : 寸口——手腕部桡骨茎突内侧的一段动脉 (桡动脉),又称气口或脉口。 寸口诊法——指单独切按桡骨茎突内侧 一段桡动脉的搏动,根据其脉动形 象,以推测人体生理病理状况的一 种诊察方法。
• 左手
心(君火) 肝(木) 肾(水) 阴、血、精
右手
肺(金) 脾(土) 肾(相火) 阳、气
寸关尺与脏腑配属原理 • 1、此配属符合五行的原理: • 2、符合阴阳(气血)的原则:肺主气,脾气主

中医诊查脉象的方法

中医诊查脉象的方法

中医诊查脉象的方法
中医诊查脉象的方法通常称为脉诊,是中医四诊(望、闻、问、切)之一。

以下是一些中医诊查脉象的常见方法:
1.三部九候法:三部九候法是指将人体上肢寸口脉分为上、中、下
三部,每部又分为天、地、人三候,以观察脉象的变化。

2.浮中沉取法:浮中沉取法是指将手指轻触寸口脉皮肤,逐渐用力
按至筋骨,以观察脉象的浮沉变化。

3.独取寸口法:独取寸口法是指仅选取寸口脉进行脉象诊察,寸口
脉位于手腕桡动脉处。

4.平息定脉:医生在诊脉时需要保持呼吸平稳,以便更准确地感知
脉象。

5.脉象特征:中医通过脉象的特征来判断病情,如脉象的浮沉、快
慢、强弱、粗细等。

需要注意的是,脉象诊查需要经过专业的培训和实践才能掌握,而且脉象的变化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如情绪、饮食、运动等。

因此,脉象诊查结果需要结合其他诊断方法和临床表现进行综合分析,以确保诊断的准确性。

如果你对中医脉象诊查感兴趣,建议咨询专业的中医医师或参加相关的培训课程。

把脉的位置和操作方法

把脉的位置和操作方法

把脉的位置和操作方法把脉是中医诊断方法的重要手段之一,通过触摸患者的脉搏,以感知脉搏中的脉象来判断人体的健康状况和内脏功能的活动情况,从而为治疗提供指导。

把脉地点是指在患者身体上触摸脉搏的位置,而把脉方法则是指医生触摸、感知和判断脉搏的技巧和手法。

下面我将详细介绍把脉的地点和操作方法。

把脉的位置主要有手腕部位、颈部和两侧踝关节等地方。

1. 手腕部位:把脉最常用的地方是手腕部位,具体有左右手大椎脉、左右手仁指脉、左右手阳谷脉、左右手关冲脉、左右手太渊脉等。

医生可以使用三个指头,即食指、中指和无名指,分别按压相应的脉搏位。

触摸脉搏时,应以适度力度均匀地按压,不可用力过猛或过轻。

2. 颈部:颈部也是常用的把脉位置之一,主要是颈动脉的搏动。

医生放松患者颈部肌肉,用两个手指放在颈动脉两侧的搏动区域。

通过触摸颈动脉的搏动,医生可以感知到患者的脉象。

3. 踝关节:踝关节也是把脉的常用地点之一,主要有两侧踝关节的跌脉、迎香脉、章门脉和五阴脉等。

医生可以使用两个或三个手指按压在踝关节的相应位置,感知脉搏的变化。

把脉的操作方法包括三个主要步骤:取脉、感脉和判断。

1. 取脉:医生应首先让患者放松身体,将手腕、颈部或踝关节等取脉部位暴露出来。

然后,医生用适度的力度和手法按压脉搏位,触摸患者的脉搏。

在取脉时,医生应注意手指的温度,以避免因手指过冷或过热而影响脉搏的感知。

2. 感脉:医生在取得脉搏之后,要通过触摸来感知脉搏的性质。

感脉主要包括触摸脉搏的强度、速度、节律和质地等指标。

医生可以用不同的手法和力度在脉搏上按压,以感知并辨别脉搏的变化。

3. 判断:医生在感知脉搏的基础上进行判断,通过比较脉搏的不同变化来确定患者的身体状况和脏腑功能的活动情况。

医生需要结合患者的症状、舌象、气色等综合信息,综合分析判断出患者的体质和疾病情况。

把脉是一项精细的技术活动,医生需要经过系统的学习和实践才能掌握。

在实际操作中,医生还应遵循医疗卫生和无菌原则,保证双方的卫生安全。

中医脉诊正确操作方法

中医脉诊正确操作方法

中医脉诊正确操作方法
中医脉诊是通过触摸患者的脉搏来判断身体的健康状况和诊断疾病。

以下是中医脉诊的正确操作方法:
1.选择合适的环境:在安静、明亮且通风良好的房间进行脉诊,避免有杂音和干扰。

2.准备工具:准备一只干净、温暖的手,避免手部冷或过热。

也可以使用心电图机等专业仪器来辅助脉诊。

3.正确位置:患者伸出手腕,使用三根手指(大拇指、食指、中指)在患者的桡动脉或尺动脉上找到脉搏。

4.触摸技巧:轻轻地按压脉搏,不要用力或过于急促,以免影响脉搏的正常状况。

5.观察特征:观察脉搏的节律、速度、力度和稳定性等特征。

注意是否有跳动、缓慢或急促等异常情况。

6.综合分析:将观察到的脉搏特征与其他症状、疾病史等进行综合分析,以确定疾病的类型和阶段。

7.记录结果:将观察到的脉搏特征记录下来,包括节律、速度、力度等,以备后
续参考。

总结起来,中医脉诊需要选择合适的环境、准备好工具、找准位置、使用正确的触摸技巧、观察脉搏特征、综合分析结果,并将观察结果记录下来。

需要经过长期的临床实践才能掌握这门技术,正确的脉诊可以为诊断疾病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

中医把脉的正确手法

中医把脉的正确手法

中医把脉的正确手法中医把脉是中医诊断的核心技术之一,通过触诊患者的脉搏,可以获取患者的脉象信息,进而判断身体的状况和疾病的原因。

然而,中医把脉并非简单地摸一摸就可以得出结论,而是需要严谨的手法和经验。

下面将介绍中医把脉的正确手法。

一、把握把脉的基本原则1. 患者姿势:患者应保持坐位或卧位,放松身体,双手放在腹部或腿上,以保持舒适的状态。

2. 医生姿势:医生应站立在患者旁边,双手保持清洁,指甲修剪整齐,避免对患者造成伤害或感染。

3. 把脉的手指:医生通常使用右手的三个指头(中指、无名指、食指)来把脉,手指应稍微弯曲,按握力度适中。

4. 把脉的部位:常用的把脉部位有腕部(手阴经)、足背(足阳明经)等,具体选择部位取决于患者的症状和疾病所属经络。

二、把脉的具体步骤1. 洗手:医生在把脉前应先洗手,并且避免佩戴过多的饰品,以免影响把脉的准确性。

2. 观察:医生应先观察患者的面色、舌苔、眼底等,以了解患者的整体状况,为把脉提供参考。

3. 确定脉象:医生应轻柔地将手指放在患者的脉搏部位上,感受脉象的节律、速度、力度等特征,并用心记下来。

4. 判断脉质:医生应根据脉象的特点,结合自己的经验和知识,判断脉质是弦、滑、洪、细、涩等,以获取更准确的诊断信息。

5. 分析综合:医生将脉象和脉质与患者的症状、舌象等进行综合分析,得出初步的诊断结果。

6. 给出建议:医生根据把脉的结果,向患者解释病情,并提出针对性的治疗建议,包括药物治疗、针灸、中草药等。

三、把握把脉的注意事项1. 注意卫生:医生在把脉前应保持手部清洁,并避免接触有传染性的疾病,以免交叉感染。

2. 注意环境:把脉时,医生应选择安静、干净、通风良好的诊室,避免噪音、异味等干扰。

3. 注意时间:把脉的时间应选择在患者饭后半小时至一小时的时间段,避免因饱食或饥饿而影响脉象。

4. 注意患者感受:医生在把脉时应与患者保持良好的沟通,让患者感到舒适和放松,以便更准确地判断脉象。

把脉的位置与操作方法

把脉的位置与操作方法

把脉的位置与操作方法
把脉是一种中医诊断方法,根据脉搏的形态和特点来判断人体的健康状况。

下面是把脉的位置和操作方法:
1. 脉搏位置:通常把脉的位置主要分为两部分,即寸关和尺泽。

其中,寸关包括寸口、关元、曲池、尺泽包括尺位、泽尺、孔最。

寸关主要反映手部经络的情况,尺泽主要反映手臂经络的情况。

2. 把脉的操作方法:通常是用三指法把脉。

具体方法如下:
- 使用三指,即食指、中指、无名指,平行并且紧贴患者的手腕内侧,根据不同的位置选择寸关或尺泽。

- 轻轻按压手腕内侧的相应位置,感受脉搏的跳动和特征,有的时候还需用旁观法观察舌苔、面色等其他体征。

- 把脉的时候要注意用指尖而不是指腹进行触诊,力度要适中,过轻或过重都会影响脉象的准确性。

需要注意的是,把脉需要经过长期的专业学习和实践才能掌握,对于非专业人士来说,不建议随意进行把脉诊断,以免误判病情。

如果需要进行脉搏诊断,建议咨询专业的中医医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8.2 脉诊部位和方法
同学们好,我们已经学习了脉象诊病的原理,下面我们学习如何诊脉。

一诊脉部位
首先我们来学习,诊脉的部位。

历史上诊脉的部位有很多,主要有寸口诊法、三部九候诊法、人迎寸口诊法,和仲景
的三部诊法。

(一)寸口诊法
我们首先来学习,第一种诊法就是寸口诊法。

寸口诊法,是指单独切按桡骨茎突内侧的一段桡动脉的搏动,根据其脉动形象,以推
测人体生理、病理状况的一种检查方法。

1寸口部位
寸口在哪里呢?我们先来学习寸口的部位。

寸口:是指骨茎突内侧桡动脉搏动处。

我们的前臂有两根长骨,靠近拇指的称为桡骨,靠近小指的称为尺骨。

桡后茎突,就
是指桡骨靠近手腕处的高突的部位。

桡骨茎突内侧(就是手掌这一侧),动脉搏动的部位,叫做寸口,这就是寸口诊脉的部位。

寸口脉分为寸、关、尺三部。

桡骨茎突内侧,对应的动脉搏动处,称为关;
关之前(靠近手腕处)为寸;
关之后(靠近肘侧)为尺。

用寸口的寸关尺三部来诊脉的方法,称为寸口诊脉。

2独取寸口的原理
为什么独取寸口的脉象,就可以诊断五脏六腑及全身的气血病变呢?
这是因为
寸口,位于手太阴肺经原穴的部位。

原穴是气血汇集的部位,也就是说,寸口代表了
手太阴肺经气血汇集的部位。

而肺主气朝百脉,是脉之大会。

也就是所肺经气血代表了全
身气血变化。

所以,寸口可以反映全身脏腑气血的变化。

其次,寸口为肺经所主,而肺经起于中焦,与脾胃关系密切,所以,寸口可反应中焦
脾胃宗气的盛衰,胃气强弱以及气血生化情况。

另外,寸口脉,解剖位置固定、浅表,诊脉方便。

所以,寸口是诊脉最理想的部位。

因此独取寸口诊脉的方法,首经汉代的《难经》阐发,后经晋代王叔和在《脉经》中确立,历经一千八年,寸口诊法一直沿用至今。

3寸关尺分候脏腑
寸口,作为诊脉的理想的部位,左右手寸口的寸关尺三部,与脏腑有什么样的对应关系?
它的对应关系是这样的:
左手寸候心,右手寸候肺,左右手的寸,统括胸以上及头部的病变;
左手关候肝胆,右手关候脾胃,左右手的关,统括膈以下至脐以上部位的病变;
左手尺候肾,右手尺也候肾,左右手的尺,统括脐以下至足部的病变。

左右手的寸关尺,分别对应的关系是:
左手寸关尺,分别对应的是心肝肾;
右手寸关尺,分别对应的是肺脾肾。

左右手的尺部都是对应肾,右手的尺部对应的是肾阳,又称为命门。

命门是指生命的
门户,主要是强调肾阳的重要性。

因此左手的尺部,主要对应的是肾精,或肾阴。

所以寸关尺分候脏腑,又可以概括为:
左手寸关尺,对应心肝肾;
右手寸关尺,对应肺脾命。

(二)其他诊脉方法
我们学习寸口诊脉的方法。

脉诊的部位还有以下三种:
1第一种是:《素问》的三部九候诊法,又称为遍诊法。

是遍诊上中下三部有关动脉,以判断病情的一种诊脉方法。

上为头部、中为手部、下为足部。

上中下三部又各分为天地人三候,
上部有太阳、耳门和巨髎三候,
中部有寸口、神门和合谷三候;
下部有五里和太冲,箕门和冲阳,以及太溪三候,
三三合而为九,故称为三部九候诊法。

2第二种是:《灵枢》的人迎寸口诊法。

是对人迎和寸口脉象互相参照,进行分析的
一种方法。

它比遍诊法简单。

人迎:是指颈动脉搏动处,主要候胃气。

寸口:也就是桡动脉搏动处,候全身脏腑病变。

3第三种就是:张仲景的三部诊法。

除了寸口之外,张仲景还选择了有太溪诊脉和趺阳诊脉。

寸口脉,还是候脏腑病变;
太溪:是指内踝后方,当内踝尖与跟腱之间的中点凹陷处的动脉搏动处,它主要候肾气;
趺阳:是指足背动脉搏动处,它主要候胃气。

现在,仲景三部诊法,多在寸口无脉搏,或者观察危重病人时运用。

《素问》三部九候诊法,《灵枢》人迎寸口诊法和仲景的三部诊法。

这几种诊断方法,由于诊病繁琐,而被独取寸口的诊脉方法所取代。

所以,独取寸口诊脉方法,成为我们现在中医脉诊的最主要方法。

二诊脉的方法
学习了诊脉的部位,下面我们来学习一下诊脉的方法。

(一)指法
首先我们来学习,诊脉的指法
1诊脉的指法要领
在初次学习诊脉时,我们要求每位诊脉者都从外侧诊被诊者的脉象。

而且均为左手诊
右手脉象,右手诊左手脉象。

自己诊自己脉象也是这样。

尽量避免用一只手去诊脉。

必要
时医生还需要同时用两只手诊病人两只手的脉象。

另外,诊脉者用食指中指无名指诊脉时,拇指最好压在被诊者的手背,以便诊脉时三
指用力。

诊脉指法要领可概括为:中指定关、三指平齐、指目按脉脊、布指疏密适度
(1)中指定关,是以中指按在桡骨茎突内侧的桡动脉搏动处为关。

食指按在关前定寸,无名指按在关后为尺。

(2)三指是指食指中指无名指,三指略屈曲可以使三指指目平齐。

(3)指目,是指指尖和指腹交界棱起之处(是手指触觉较灵敏的部位。

指目按脉脊,是指用手指触觉最灵敏的指目按在脉搏跳动最明显的脉脊的部位。

(4)布指疏密适度,是指切脉时,布指的疏密要得当,要与患者手臂长短和医生手指粗细相适应。

如果病人手臂长或者医者的手指较细,三指布指要稀疏一些,反之,三指布指要密一些。

小儿寸口部位很短,一般多用一指定三关法,而不必细分寸关尺三部。

需要注意的是:
中指准确定关,至为重要。

因为一般寸关尺三部本位有脉,而超过这三部,就有可能完全无脉博跳动,这是正常现象。

如果中指定关不准确,尤其中指容易把尺的位置给占据了,就有可能造成尺脉无脉的假象。

2诊脉的具体指法有:
举法:指医生的手指用较轻的力取脉的方法,又称浮取。

寻法:指医生手指用力不轻不重,按至肌肉,并调节适当指力,或左右推寻,以仔细体察脉象的方法。

由于用力不轻不重,按至肌肉而取脉,所以又称中取。

按法:指医生用手指用较重的力,甚至按至筋骨取脉的方法,又称沉取。

总按:是指三指同时用力诊脉的方法,从总体上辨别寸关尺三部和左右手的脉象的形态、脉位和脉力等。

单诊:是用一指分别诊察寸关尺的某一部脉象的方法。

主要用于分别了解寸关尺各部脉象的位数形势的变化特征。

临床诊脉时,一般三指均匀用力,但也可以三指用力不一,总按和单诊配合运用,以求全面捕获脉象信息。

(二)平息和体位
下面,我们学习,诊脉时对平息和体位的要求。

1平息
平息,是指医生在诊脉时呼吸平静调匀,以自己的呼吸计数病人脉搏跳动次数,又称为平息定至。

平息定至,一般是指一息四~五至,也就是正常一呼一吸的时间内,脉搏跳动四次到五次。

我们来看看,这个判断准不准确。

正常的呼吸,大概每分钟16到18次。

如果一息四~五至,我们用16×4,18×5,分别得到64到90。

这与每分钟60到90次的正常脉搏是非常接近的。

所以当我们没有手表、时钟,没有时间计数的时候,我们可以用我们正常的呼吸来判断脉搏的跳动的次数。

2
腕伸直,拇指向上(这就是所谓的直腕,仰掌),手指微微弯曲。

在腕关节下面垫一松软的脉枕,使寸口充分暴露伸展,气血畅通,便于诊查脉象。

(三)诊脉时间
下面我们看看对诊脉时间的要求。

《黄帝内经》有这样的阐述:
黄帝问曰:诊脉何如?
岐伯对曰:诊法常以平旦,阴气未动,阳气未散,饮食未进,经脉未盛,络脉调匀,气血未乱,故乃可诊有过之脉。

这里“诊法常以平旦”,是指:诊脉的时间,以清晨未起床,未进食,环境安静为最佳。

但是,这样的时间要求,一般在临床上很难做到,特别是对门诊、急诊的患者,要及时诊察病情,而不能够拘泥于平旦。

但是诊脉时,应该保持诊室安静,并且让病人在比较安静的环境中休息片刻,以减少各种因素的干扰,这样获得的脉象才比较真实。

一般来说,每次诊脉的时间,每一只手不少一分钟,两只手,总共不少于三分钟的时间。

以上是我们学习的诊脉的部位和方法。

本节课就讲到这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