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医疗保险对居民医疗支出影响文献综述
我国基本医保支付方式案例探析论文
我国基本医保支付方式案例探析论文摘要:20世纪以来,我国的医疗费用不断增长,与此同时人口老龄化的加剧、人类疾病谱的变化和环境的恶化等对社会医疗保险基金造成了巨大的压力和挑战,因此创新基本医疗保险支付方式成为深化医疗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推行按病种付费(DRGs)是推动我国基本医疗保险支付方式改革和提高公立医院医疗质量与服务效率的重要举措。
文章采用案例比较分析法,对于当前按病种付费(DRGs)改革试点的两个地级城市进行分析,深入总结其经验和问题,同时,提出推进我国基本医疗保险支付方式改革的针对性建议,旨在为我国推行按病种付费(DRGs)试点改革工作提供经验支持。
关键词:基本医疗保险;医疗卫生体制改革;按病种付费(DRGs);支付方式;案例比较分析.一、引言20世纪以来,我国的医疗费用不断增长,根据中国统计年鉴数据显示,2021年我国人均医疗卫生费用为509.5元,但是到2021年人均医疗卫生费用快速增长到了2564.25元,从2021年到2021年人均医疗卫生费用增长率为19.7%,与此同时人口老龄化的加剧、人类疾病谱的变化和环境的恶化等对社会医疗保险基金造成了巨大的压力和挑战,因此创新社会医疗保险支付方式改革成为深化医疗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
2021年6月2日,国家卫计委在深圳率先召开推行按照疾病诊断相关分组(diagnosis-relatedgroups,DRGs)收付费改革试点工作,鼓励有条件的地区和公立医院开展DRGs收付费试点工作,促进我国的医疗卫生服务体制改革,助力实现健康中国的伟大目标。
6月28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深化基本医疗保险支付方式改革的指导意见》,要求加强医保基金预算管理,全面推行以按病种付费为主的多元复合式医疗保险支付方式。
因此,“十三五”时期,我国在医疗卫生体制方面的改革会持续深入,其中基本医疗保险支付方式改革是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关键性问题之一,推行按照DRGs收付费是推动我国社会医疗保险支付方式改革和提高公立医院医疗质量与服务效率的重要举措。
文献综述模板
1.3 国内外文献综述1.3.1 国外文献概述斯蒂格利茨在1976年对非寿险领域的逆向选择问题进行了研究,他指出,在保险市场上,保险人对投保人的状况并不如投保人自身了解,无法区分投保人风险的高低,保险人就会因为担心低价格承保高风险而倾向于索取更高的价格,这样,低风险人群就可能会退出保险市场,只留下高风险人群。
从上个世纪80年代开始,以保利(Pauly)为代表的经济学家把如何将公共医疗保险中信息失灵的后果最小化作为所研究的中心话题。
以波利和布劳格为代表的经济学家开始转向事后信息不对称问题,[1]于是,改革支付制度、有效控制成本、防止过度浪费、建立和完善评估体系等改善政府具体干预措施的研究,成为研究的主要对象。
Evans R.G(1974)研究了医疗保险中由于医生与病人之间的信息不对称性而带来的需求偏向。
[2]他认为医疗保险需求很大程度上是一种由供给者诱导的需求,并且提出了医生目标收入的假说。
这一假说显示,随着医生人数的增加,医生会提高诊疗价格并刺激患者对医疗服务的需求,以此达到他们的目标收入。
因此政府应该制定强有力的干预政策和健全的管理体制来约束医生的行为,保护病人的利益。
管理学家威廉·D·拜格雷夫认为使经理人能偶分享到企业所有权的利益,是其实现承担决策风险和分享决策收益的关键。
本杰明·克莱在研究委托一代理模型中认为,由于交易各方之间的信息是不透明的,交易当事人无法观察到其他交易者的行为,于是就产生了道德风险,这就使交易者面临非常严重的风险规避问题,迫使交易者以现有掌握的信息来建立一个激励方案。
[3]舍温·罗森则认为,由于在企业中,经理能够掌控企业中大量可支配的有效资源,于是在经营权和所有权分离情况下,使二者的产生了利益冲突。
并且在市场均衡状态下,由于高级经理的边际生产率大大超过低级经理,最高职位被最有能力的经理占有,这就解释了大企业的高层经理报酬和企业规模呈正相关关系。
医疗保险参保选择与流动人口家庭消费——基于中国流动人口动态监测调查数据的实证研究
社会保障研究2021年第2期Social Security Studies No.22021医疗保险参保选择与流动人□家庭消费”——基于中国流动人口动态监测调查数据的实证研究韩俊强梁元元(中南民族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湖北武汉,430074)摘要:流动人口医疗保障是影响其家庭消费的重要因素。
本文基于2017中国流动人口动态监测调查数据,研究了现行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与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并行运行下,医疗保险参保选择对流动人口家庭消费水平的影响机制。
结果表明:参加居民医保降低了流动人口家庭消费水平,参加职工医保则显著提高了其家庭消费水平;在流入地参保显著促进流动人口家庭消费,而在流出地参保则抑制其家庭消费。
区分城乡户籍后发现,参加居民医保对非农业户口流动人口家庭消费存在抑制作用,参加职工医保对各类户籍流动人口的家庭消费均有促进作用。
从代际差异来看,参加居民医保对新生代流动人口家庭消费有显著抑制作用,参加职工医保能显著提高老生代流动人口的家庭消费水平。
由此,本文从扩大流动人口制度参保率、完善制度顶层设计、化解异地报销障碍等方面提出建议。
关键词:流动人口;医疗保险;家庭消费;制度类型;地域区隔一、研究背景与文献综述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当前全国流动人口规模已高达3.76亿,人口流动更趋活跃[1]。
毫无疑问,随着城镇化发展速度的持续加快及国家新型城镇化战略的纵深推进,未来一段时期我国流动人口的规模仍将继续增加。
规模庞大、流动频繁等原因决定了流动人口群体具有独特的消费特征。
识别影响这一群体家庭消费的主要因素,消除制度性障碍,提升其消费潜力,对当前我国在复杂的经济形势下有效拉动内需、畅通经 济循环具有重要意义。
从已有研究来看,医疗保险制度对居民消费的影响是社会保障领域长期关注的关键议题⑵。
学者们就医疗保险制度对中国居民消费的影响展开了充分讨论,普遍认为参加医疗保险制度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居民家庭消费。
甘犁、刘国恩和马双基于1989—2006年中国健康与营养调查(CHNS)数据的研究发现,医疗保险制度的实施对中国居民消费产生显著的正效应⑶。
支付方式文献综述
医疗保险支付方式改革文献综述指导老师:跃平老师学生:高莹学号: 2110708628医疗保险支付方式改革文献综述摘要:随着社会医疗保险事业的发展,医疗保险费用支出不断攀升,如何控制医疗费用膨胀是医疗保险制度运行过程中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
而医疗保险机构对医疗服务供方的控制又是通过选择合理的医疗费用支付方式实现的。
因此,医疗保险支付方式是医疗保险制度改革的重点与难点,直接关系着医疗保险各方的经济利益,影响医疗保险制度的平稳运行,也是医疗保险费用控制的关键。
本文对已有的文献进行了梳理,就医保费用支付方式及改革进行综述,并进一步提出对医疗保险支付制度改革的思考。
关键字:医疗保险;支付方式;研究综述医疗保险支付方式是医疗保险制度的核心容之一,它对费用控制、资源配置、规和引导医疗服务提供方的医疗行为等方面具有很强的导向作用。
医保费用支付方式直接涉及医疗保险各方的经济利益关系,是医疗保险过程中最直接、最敏感的环节。
不同的费用支付方式反映不同程度的保障,也对医疗保险各方的行为产生着不同的影响,对医疗费用的控制起着关键的作用。
直到20世纪70年代中期,有关医疗费用支付方式的探讨才成为业界关注的热点,但相关的各种实践却早伴随着20世纪初现代意义上医院的出现而开始了。
一、医保费用支付方式的类型根据文献回顾,目前医保费用支付方式比较通用的可分为两类:预付制和后付制。
预付制是指在医疗费用发生之前,保险方按一定的标准将医疗费用预先支付给医疗机构,支付标准在一定时期是固定的,一段时期后按实际情况的变化做相应调整。
预付制主要有按总额预付、按人头预付和按病种支付三种。
后付制是指在医疗费用发生之后,医疗保险方以投保人实际发生的医疗费用为基础想医疗机构支付,这是我国长期以来采用的支付制度。
后付制主要有按服务项目支付和按服务单元支付两种。
1、按人头支付。
按人头收费是指医疗保险机构根据医院所服务的参保人数,定期向医院支付一笔固定的费用,医院提供合同规定的一切医疗服务(医疗服务在不同国家和地区、不同制度下有不同容,通常以基本医疗服务和家庭护理服务最普遍),不再收取额外费用,医院的收入与参保人数成正比,与提供的服务成反比,自负盈亏。
基本医疗保险对医疗消费的影响——基于CHNS微观调查数据
医疗保 险对居 民医疗 消费的影响 , 发 现不 同基 本 医疗保 险对居 民医疗 消费 的影响不 同: 新 型农村合 作 医疗在 一定 程度 上提 高 了农村居 民患病就诊概率并 降低 了居 民医疗支 出; 城镇职 工医疗保 险提 高 了职 工医疗支 出但 对患病就 诊 无显著影响 ; 城 镇居 民医疗保 险对医疗消费没有 显著 影响。基于 实证分析 , 提 出缩 小不 同医疗保 险差距 , 促进城 乡医疗保 险衔接 与整合是 实现基本 医疗消费均 等化的重要路径。 关键 词 不 同医疗保 险 医疗消费 两部模 型 分位数 回归
卫生 服务 的 目标 …。
基 于此 , 许 多学者 针 对 医疗保 险 对 居 民医疗 消 费影 响展 开 了研 究 。2 0世 纪 7 0年 代 以来 , 医 疗 费 用 的
过 快增 长 逐渐 成 为世 界各 国面临 的一 个共 同难题 。医疗 保 险制 度对 医疗支 出的影 响逐 渐 受 到人们 的关 注 。
收稿 日期 : 2 0 1 3—0 8— 0 6 基金项 目: 国家社会科 学基金重大项 目“ 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的财税机制与制度研究” ( 1 3 & Z D 0 3 1 ) ; 山东省软科 学基金项 目“ 新 策研 究” ( 2 0 1 2 R K E 2 7 0 1 1 )
作者简介 : 苏春红 山东 大学 经济学 院副教授 , 财政部财科所博士后 , 北京 , 1 0 0 1 4 2 ;
李齐云 山东 大学 经济学院教授 , 博士生导师 , 济南市 , 2 5 0 1 0 0 ;
王大海 山东 大 学 经 济 学 院研 究 生 。
① 相关数据来 源于《 2 O 1 1中国卫生统计年鉴) ) ( 2 0 0 3年第三次国家卫生服务调查报告》
中国基本医疗保险对家庭消费的影响——基于2016年“中国家庭动态跟踪调查”(CFPS)微观数据
中国基本医疗保险对家庭消费的影响——基于2016年“中国家庭动态跟踪调查”(CFPS)微观数据摘要:疫情之后,全球各国经济均受到较大冲击。
我国在疫情得到控制之后,逐渐展开复工复产复市,全国经济逐步上行。
习总书记明确提出,经济内循环为主、双循环促进发展的新格局。
然而,逆全球化趋势盛行,外贸出口乏力,提振内需已成必然。
从2020年的数据显示,我国居民消费持续走低,在GDP中所占的比重持续下降,如何释放国内巨大的消费需求潜力已成为目前亟待解决的重大问题。
本文立足于消费者理论和我国的医疗保险制度的基础,基于2016年“中国家庭动态跟踪调查”(CFPS)微观数据,系统研究医疗保障体系对居民消费的影响,我们发现我国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公费医疗和补充医疗保险对于居民消费都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
同时,公费医疗和补充医疗保险对消费刺激作用大于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和城镇职工医疗保险。
另外,我们还从城乡居民两个维度进行了异质性分析。
对于城镇居民而言,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公费医疗和补充医疗保险对居民消费都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对于农村居民,公费医疗和补充医疗保险对农村居民的消费没有影响。
而新农合医疗对农村居民的家庭消费则有一个负的冲击。
关键词:基本医疗保险 居民消费● 袁朝一、引言拉动GDP的三驾马车分别是投资、出口和消费。
投资方面,国内需求还比较大,但是投资的边际贡献对GDP正在逐渐减弱。
出口方面,疫情过后,逆全球化盛行,贸易保护主义开始抬头,严重阻碍我国出口业务,在短期,很难在依靠出口驱动经济增长。
消费方面,消费是经济增长的动力和目的,我国潜力巨大,民间消费占GDP的比重在40%左右,相较于西方60%-70%,还是有较大空间。
另外,国家近期提出经济内循环为主、双循环促进发展的新格局,主要着手刺激和释放国内消费需求,从而提振消费,解决消费的有效需求不足。
消费的有效需求不足的原因主要是孩子教育、家庭医疗、生活住房、未来养老等未来负担过重,进而引起的居民预防性储蓄增加。
统筹城乡基本医疗保障制度研究文献综述_周国训
本, 把维护人民健康权益放在第 一 位 。 坚 持 医 药 卫 生 事 业 为 人民健康服务的 宗 旨 , 以 保 障 人 民 健 康 为 中 心, 以人人享受 基本医疗卫 生 服 务 为 根 本 出 发 点 和 落 脚 点 , 从改革方案设 计, 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建立到卫生服 务 体 系 建 设 都 要 遵 循 公 把基本医疗卫生制度作为公共产品向全民提 益性的原则 , 供, 同时指出要保 证 公 共 卫 生 服 务 均 等 化 , 实际上这也从政 治曾面上提供了建立全民基本医疗保险的环境 。 — —中 国 城 乡 社 会 王国军在 《 社 会 保 障: 从 二 元 到 三 维— ( 一书中详细分析了“ 厦门模 保障制度的比较和 统 筹 》 2 0 0 5) 式” 和中国人寿参 与 新 型 合 作 医 疗 的 模 式 , 总结了两种模式 经验 , 提高了在其他地区实行城乡医疗统筹的可行性 。 四、 统筹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障制度路径探索 在如何推进城乡居民基本医疗 保 障 制 度 路 径 方 面 , 分阶 段推进 、 渐进式改革已经成为学 术 界 的 共 识 。 首 先 从 经 济 发 达城 市 开 始 , 实 现 城 乡 一 体 化 管 理, 整 合 制 度, 建 立 通 道, 适 应流动性需求 。 ) 申曙光 ( 从我国现实出 发 , 认为建立全民医保要基 2 0 0 9 应选择渐进的全 于我国的特殊国情和医疗保障改革 的 现 状 , 民医保之路 , 即各 地 区 应 根 据 自 身 经 济 发 展 状 况 , 选择合适 时机 , 彻底打破城乡 二 元 结 构 , 从“ 三 元 制” 过度到“ 二 元 制” , 或“ 一元制 ” 首先 消 除 制 度 间 存 在 的 明 显 不 平 等 , 然后通过 完善制度设计 , 实现 医 疗 筹 资 和 服 务 利 用 方 面 的 不 公 平, 最 促进全体国民健康水平的提 后要逐渐提 高 医 疗 保 障 水 平 , 高, 增进国民福祉 。 ) 仇雨临 ( 通过分析城乡居民医疗保障体系的二元 2 0 0 9 三维态势 , 对城乡 医 疗 保 障 体 系 统 筹 发 展 路 径 提 出 思 考 , 认 为统筹发展的方 面 是 分 阶 段 、 有 步 骤 地 化 异 趋 同, 实现以城 乡居 民 健 康 受 益 为 导 向 的 国 民 健 康 保 险 制 度 , 短期( 到2 0 1 1 年) 内, 实现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 、 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 盒新 型 农 村 合 作 医 疗 的 全 覆 盖 ; 然后在未来的5年到1 0年 将城乡医疗保障体系扩展为广义的 全 面 卫 生 医 疗 保 障 体 系 , 既包括公共卫生 保 健 、 医 疗 保 险 盒 贫 困 人 口 的 医 疗 救 助; 最 终( 未来 1 实现全民健康保障制度 。 5到2 0年) 关于 三 步 走 路 线 , 于建华( 提 出, 第 一 步, 到2 2 0 0 8) 0 1 0 年实现全覆盖 、 有差别的城乡医疗保障制度 ; 第二步 , 到2 0 2 5 年左右 , 实现以省为单位统筹 、 体系 统 一 、 标准有别的医疗保 障制 度 ; 第 三 步, 到 本 世 纪 中 叶, 在 全 国 实 现 基 本 统 一、 形式 多样的医疗保障制度 。 对于三大医疗 保 障 体 系 如 何 衔 接 , 学 者 也 作 了 探 索, 并 提出了一些建议 。 ) 刘君 、 赵同松 ( 在《 医保 三 项 制 度 如 何 实 现 衔 接 》 一 2 0 0 8 文中指出首先要淡化对身份的人为 划 分 , 鼓励居民自愿参加 社会医疗保险 。 其次是统一城乡财 政 补 助 , 对参加城镇居民 再次要配套完 医疗保险盒新农合的人员以同样的 补 助 标 准 , 善三项医疗保险 制 度 , 增 强 医 疗 保 险 制 度 的 开 放 性、 兼容性 和互通性 。 对我国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障路径的研究还包括了对 通过以成都市城 部分地区实 践 经 验 的 总 结 。 陈 建 生 ( 2 0 0 9) 乡基本医疗保障统筹试点为例 , 总结 城 乡 基 本 医 疗 保 障 一 体
《基层医疗质量保障问题研究国内外文献综述3500字》
基层医疗质量保障问题研究国内外文献综述目录基层医疗质量保障问题研究国内外文献综述 (1)1国外研究现状 (1)1.1医疗卫生保障的相关研究。
(1)1.2医疗卫生保障体系的建构研究。
(2)2国内研究现状 (2)1卫生保障体系问题的研究。
(2)2医疗卫生服务发展的相关研究。
(3)参考文献 (4)1国外研究现状1.1医疗卫生保障的相关研究。
社会保障作为与经济发展息息相关的一个经济社会因素,会因为各个国家社会制度以及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而有所不同。
相对而言,国外在经济发展和社会保障方面起步较早,因此,医疗卫生安全的研究很多,前景也各不相同。
具体来说,国外对于城市居民基层医疗卫生保障的相关研究如下:美国学者KennethJ.Arrow(1963)在相关的研究中,从市场的角度对城市居民基层医疗卫生保障问题进行了探讨。
指出从医疗卫生保障市场来看,其有着不完全竞争特性,同时医疗卫生服务还拥有两个方面的不确定性这意味着个人无法预测或控制自己的健康状况,但当他或她生病时,药物的有效性,无法预测。
这两种不确定性并非来自其他商品或消费,从而在提供医疗卫生服务的过程中会出现信息不对称,导致道德风险和不利选择。
Feldstein(1988)在相应的研究中探讨了城市居民基本健康和医疗安全之外的公共产品质量和公共卫生信息不对称问题。
同时也有公益性的特点,这往往导致习惯性的失败。
因此,在医疗卫生保障服务中,政府需要通过资金、信息共享、构建公共合作等手段来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以减少对医疗居民的负担。
Dreze(1989)在相关研究中指出,对发展中国家来说,政府通过加大对基础教育和基本卫生服务的投资,不仅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增强劳动者的基本能力,促进减贫,以建国初期的传统城市合作医疗制度为例,对社会经济发展水平较低地区的医疗保障体系进行了研究,指出对于一个国家乃至一个地区来说,医疗保障体系的建立是一个重要的基础。
政府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决广大农民的基本医疗问题,通过公共财政的支持,提供基本的医疗保障服务,提高居民的健康水平和预期寿命。
居民医保对居民健康及医疗负担的影响——来自门特病患者医疗支出的证据
一、引言为有效提高我国城乡居民的医疗保障水平和健康权益,我国大力建设和发展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以下简称“居民医保”)制度。
2007年《国务院关于开展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试点的指导意见》针对城镇非从业居民建立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以下简称“城居保”)制度。
〔1〕2016年《国务院关于整合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的意见》为实现城乡居民公平地享有基本医疗保险权益提供制度保障。
〔2〕截至2020年,我国已实现基本医疗保险的制度性全覆盖,参保覆盖面稳定在95%以上,其中参加居民医保的有10.17亿人,占参保总人数的74.71%,居民医保为我国城乡居民提供了坚实的医疗保障。
〔3〕居民医保的发展离不开政府的政策指导与财政投入,筹资来源主要包括政府投入与个人缴纳,其中政府补贴的占比较高。
从宏观统计结果来看,居民医保的参保率和基金收支水平均稳步增加,从2007年试点之初政府人均补贴不低于40元,增居民医保对居民健康及医疗负担的影响[摘要]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作为我国基本医疗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政府为其发展提供了大量的财政支持。
因此,居民医保是否切实改善了居民的健康状况并减轻其医疗负担需要着重探讨。
以政府向居民医保支付的财政补贴作为切入点,随着国家对居民医保补贴的增加,门特病患者的并发症数量显著减少,居民自付医疗费用和实际自付比例却逐渐增加。
这说明在此过程中虽然居民的健康状况有所改善,但医疗负担并未减轻。
通过进一步分析居民对医疗服务的利用情况可知,该结果可能与诊疗过程中居民为享受更高水平的医保报销待遇而发生转移住院的行为有关。
因此,完善居民医保制度时须着重调节筹资比例,使其与居民自付医疗费用比例下降相适配。
[关键词]医疗保障;医疗负担;居民健康;医疗服务利用[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面上项目(18BGL199)[作者简介]朱铭来,南开大学金融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王恩楠,南开大学金融学院博士研究生。
[中图分类号]F842.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6198(2022)03-0128-11朱铭来王恩楠【新时代中国特色医疗保障研究】——来自门特病患者医疗支出的证据长至2020年的政府人均补贴550元,平均增幅高达22.34%。
医疗保险支付方式改革对医疗费用和医疗负担影响的研究——基于双
CHINA HEALTHINDUSTRY[作者简介]李忠锦(1997-),女,蒙古族,内蒙古呼和浩特人,本科,研究方向:公共政策的经济分析、公共卫生政策、医疗保险政策。
从微观来看,虽然医保覆盖率的提升增加了报销比例,但大多数研究表明中国家庭的实际医疗负担并没有减轻。
从宏观来看,医疗费用增长较快,越来越多的地方政府面临着医保资金入不敷出的问题。
医保支付方式改革的目标应该是采取总额预付下的混合支付模式,从而控制医疗费用的不合理增长,提高医疗质量,减轻家庭医疗负担。
该文试图对中国医保支付方式改革的政策净影响进行规范而严格的实证分析。
在数据方面,该文选取2015—2016两期分省数据,均来自于各省统计年鉴。
在研究方法方面,该文运用计量经济学“自然实验或准实验”的思想,采用“双重差分法”估计支付方式改革对医疗费用和医疗负担变化所产生的因果效应及其影响程度,以期避免当前文献存在的一些缺陷。
该文选取双重差分法的基本思路是,如果支付方式改革产生了预期的政策效果,则支付方式改革的发生在一方面造成同一个省的医疗费用、医疗负担在改革前后的差异,另一方面造成同一个时间点上改革省和未改革省的差异,基于双重差异下的政策效果估计有效控制了其他同时改革政策的影响和各省在改革前存在的差异,从而能较为准确地识别出支付方式改革的净影响。
该文研究发现,综合医改配合下的支付方式对门诊费用显著提高,对住院费用降低不显著,对医疗消费负担显著降低。
1文献综述关于总额预付的效果,陈治水等人[1]采取双重差分法,评估总额预付制度对肿瘤患者住院费用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总额预付制度显著降低均次住院费用4414.79元,显著提高次均药品费用199.79元。
该研究的结论认为,总额预付制对总费用的调控有一定效果,降低了患者的医疗负担,但药品费用和占比的控制依然是难点。
该研究没有对药品费用提高做出合理解释,该文认为,药品费用主要受到药品加成和价格机制影响的,而不是付费方式。
医疗改革对中国城乡居民医疗消费影响的实证分析
2 0 0 5 年相 关数 据进行实证研 究,证实城乡居 民收入 与 医疗 保健支 出之间存在长 期均衡关系 。廖 翔、柯
国梁 ( 2 0 0 9 ) 采用协整分析方法 分析 中国 1 9 8 9 — 2 0 0 9
★朱波 , 山西财 经大学统计 学博士研 究生 , 讲 师。 研 究方向: 计 量经济模型 及应 用。 地址: 山西省太 原市坞城路 6 9 6 号山西财 经大学统计 学院 邮编: 0 3 0 0 0 6
进 行 了 广 泛 的 研 究 。D a v i d E . S a h n和 S t e p h e n D
发布 了 《 关于建 立城 镇职 工基本 医疗保险 制度 的决
定》以来 ,我国相继 实施了城镇职 工基本医疗保 险、
城镇居 民基本 医疗保 险、新型农村合作 医疗以及城
Y o u n g e r 通 过对 1 9 9 3 年 坦 桑尼 亚 农 村居 民 人力 资
东刚( 2 0 0 8 )运用协整和误 差修正模型对 中国 1 9 8 5 —
费7 0 2 Z 7元,分别为 1 9 9 0年水平的 l 7 l 倍和 1 4 8倍,
而期 间城镇 居民可支配收 入和农村居民纯收 入仅 分
别增 长 1 4 . 4 4 倍和 l O l 7倍。可见,医疗 改革 对居 民 医疗保健支 出的影响很难 通过 医疗保健 支出 、医药
费行为理论。
医疗保障制度逐 步完善的 同时,城 乡居 民医疗 保健支 出也逐 年增长。城镇居 民和农村居民家庭 平 均每人医疗保 健支 出分别达 9 6 8 9 8元和 4 3 6 . 7 5元, 分别占生活消费支出的 6 . 3 9 %和 8 3 7 %,而 1 9 9 0年 水平 仅 分 别 为 l 5 4 %和 3 . 2 5 %。2 0 1 1 年 ,综 合 医 院
我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文献综述
我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文献综述一研究的目的意义(一)研究目的农村医疗保障是与农村经济发展水平,农民收入水平以及农民的思想观念的转变息息相关。
中国农村保障体系的建立曾取得过很大的成就。
但是,在建设社会质疑新农村的形势下,它的完善人面临很大的困难。
本文在分析国内外部分国家在解决农村医疗保障问题的做法和经验基础上,对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以来的工作现状进行详细的分析,并未下一步的发展针对性地提出改进策略,从中探索解决农行村基本医疗,保障农民身体健康的长效机制,为国家及有关部门调整,完善新型农村医疗制度提出参考依据和政策建议,有助于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顺利推进,为进一步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在医疗制度提供一定依据。
(二)研究意义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是我国社火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具有我国社会主义特色背景的一种医疗保障制度。
作为一个发展中的农业大国,三农问题是影响我国紧急社会发展的重要问题。
“没有农业的发展就没有国家的发展,没有农村的问覅那个就没有国家发稳定。
”农村医疗保障制度,作为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重要拍组成部分,不仅可以实现农民生存和就医的平等权利,而且可以改善过敏卫生条件,提高卫生服务保障制度,提高农村生活质量,推动农村紧急和人力资源的支持发展。
建立农村将抗保障制度,反应了农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的必然要求,是促进农村劳动力合理流动,提高经济增长效率的有效途径。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据《我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及其可持续发展研究》(丁少群,李祯,厦门大学出版社,2007),从文献检索来看,无论国内还是国外,对社会医疗保险的研究大部分都集中在城镇地区,对于农村医疗的研究文献很难找到,这可能与不同国家服役农行村医疗保障模式的选择不同有关,国外很少采用合作医疗方式解决农行村卫生问题。
国内对农村合作医疗的研究文献虽多,但都是以论文形式对某一方面问题的局部研究,而且大多是从卫生经济学或公共卫生角进行探讨,,从保险和社会把膨胀角度研究的少,综合性研究少。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对农村居民食物消费的影响分析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对农村居民食物消费的影响分析1. 本文概述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农村地区的生活状况和消费模式也在经历着显著的变化。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NRCMS)作为一项重要的社会保障制度,旨在减轻农村居民因疾病带来的经济负担,提高他们的医疗服务水平。
本文旨在探讨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对农村居民食物消费的影响,分析该保险制度的实施如何通过改善农村居民的经济状况和健康水平,进而影响他们的饮食习惯和消费选择。
本文首先回顾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的发展历程和主要政策内容,以及农村居民食物消费的基本情况和特点。
接着,通过采用定量研究方法,结合最新的统计数据和实地调查资料,本文深入分析了NRCMS对农村居民食物消费的具体影响。
研究发现,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的实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农村居民的可支配收入,降低了因病致贫的风险,从而使得他们在食物消费上有更多的选择和更高的消费水平。
本文还探讨了NRCMS对农村居民营养健康意识的提升作用,以及这一变化如何反映在他们的饮食结构和食物选择上。
研究表明,随着保险制度的推进,农村居民更加注重营养均衡和健康饮食,对于高蛋白、低脂肪等健康食品的需求逐渐增加。
本文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旨在进一步优化NRCMS制度,促进农村居民食物消费的健康发展,提高农村居民的整体生活质量。
通过对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与农村居民食物消费关系的深入分析,本文不仅为理解社会保障制度对农村消费模式的影响提供了新的视角,也为政策制定者提供了实证依据,以更好地服务于农村地区的可持续发展。
该概述段落为文章的撰写奠定了基础,提供了研究背景、目的、方法和初步发现,为读者呈现了一个清晰的研究框架。
2. 文献综述在探讨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NRCMS)对农村居民食物消费影响的研究中,学者们从多个角度进行了深入分析。
关于NRCMS的研究,众多文献指出该制度的实施显著提高了农村居民的医疗服务可及性[1],并降低了因病致贫的风险[2]。
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参保大学生满意度研究——以石家庄高校为例的开题报告
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参保大学生满意度研究——以石家庄高校为例的开题报告一、研究背景与意义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是中国政府为逐步实现全民医保而推出的一项医疗保障制度。
其中包括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两种保险形式,为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提供基本医疗保障,并对就医费用进行部分报销。
大学生是社会的未来和希望,也是政府医疗保障政策的对象之一。
然而,在就医过程中,大学生可能会遇到各种问题,如医疗费用的支付、医疗服务的质量、医疗保障政策的覆盖范围等。
因此,本研究将以石家庄高校的大学生为研究对象,探究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参保大学生对医疗保障政策的满意度和建议。
通过本研究的结果,可以为政府相关部门和大学生提供有益的参考,帮助完善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提升大学生的医疗保障水平,推进全民医保政策的实施。
二、研究问题和研究目的研究问题:1. 参保的大学生对于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的覆盖范围是否满意?2. 参保的大学生对于医疗保障政策的报销比例和支付方式是否满意?3. 参保的大学生对于医疗服务的质量和医生的医疗技能是否满意?4. 参保的大学生对于医疗保障政策的管理和宣传是否满意?5. 参保的大学生对于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的建议是什么?研究目的:1. 了解参保的大学生对于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的覆盖范围的满意度。
2. 了解参保的大学生对于医疗保障政策的报销比例和支付方式的满意度。
3. 了解参保的大学生对于医疗服务的质量和医生的医疗技能的满意度。
4. 了解参保的大学生对于医疗保障政策的管理和宣传的满意度。
5. 探究参保的大学生对于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的建议和意见。
三、研究方法本研究将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针对石家庄高校的大学生进行实地调查。
问卷内容包括参保情况、医疗保障政策的满意度、医疗服务的质量和医生技能等多个方面。
数据采集和统计分析将采用SPSS等专业软件。
四、研究预期结果通过问卷调查和数据分析,本研究预期可以得出以下结论:1. 参保的大学生对于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的覆盖范围整体较为满意,但仍然存在个别缺陷。
关于我国医疗保险费用控制影响因素研究的文献综述
疗保 险服务 方、 供给方及政府行 为的角度进 行论 述。方鹏骞 , 张禄
生( 2 O O 9 ) 等人从供 方 , 患方 , 保方及政府等方面提 出 了费用 控制应
采取的策 略。“ 医” 方控 费 策略 包括 接 受社 会监 督 , 降低 医疗 成
本, 建立 自我监控制 度; “ 患” 方控费策 略包括 拒绝 “ 道德 风险 ” , 行 使选择定点医 院的权利 , 拒绝过度 医疗 。“ 保” 方策 略如改 变费 用 结算方式 , 严格 审核报销项 目, 建 立标准 数据库 系统 ; 政府 方面 可 以通过舆论影响群众就 医行 为 , 增加 医疗职业 险种 , 完善严格合 理
2 1 个 国家的医疗支 出不仅受 收人 的影响 , 还受 到技术进步 的影 响 ; 不仅从总体上而且从单个 国家来看 , 医疗 支出 、 ④ P以及医疗技 术
进步之间都存在协整关 系。
疗保险费用控制是伴 随着 医疗保 险费用 不断上涨 而出现 的。唐 芸
霞( 2 0 0 7 ) 认为医疗费用 的增长和 医疗保 险制度 之 间既 可以是恶 性 的关系 , 也 可以是一种 良性的关系 。一方面 , 如果 医疗 费用 的增 长
疗机构 通过提供 医疗服 务获取 自身经济 利益 时 , 高新 医疗技 术手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过快 , 会造 成医疗保 险基金风险 , 收不抵 支 ; 另一方面 , 通过 医疗 保
险制度 的发展 和完善 , 在维持和扩大 医疗保 险覆 盖人 群的基础上 , 可 以通 过设计合 理 的医疗 费用补偿 机制 , 减少道德 风险带来 的医 疗 资源 的浪 费。
能进 一步 完善 。
【 关键 词 】 医疗保 险 费用 ; 控制; 影 响 因素
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对健康不平等的影响
05
实证分析:城乡居民基本医 疗保险对健康不平等的影响
数据来源与处理
数据来源
中国健康与营养调查(CHNS) 数据、中国家庭追踪调查(CFPS )数据和中国卫生统计年鉴数据 等。
数据处理
对数据进行清洗、整理和合并, 以得到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参 保情况、健康状况等相关变量的 面板数据。
模型构建与变量选择
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对健康不平等的影响机制
城乡差距
城乡居民在医疗资源、医疗服务 、医疗保险等方面的差距,导致 城乡居民在享受基本医疗保险方 面的差异,从而影响健康状况。
经济条件差异
城乡居民的经济条件存在差异,使 得农村居民在享受基本医疗保险方 面的困难更大,从而影响健康状况 。
教育水平差异
城乡居民的教育水平差异导致对医 疗保险的认识和使用存在差异,从 而影响健康状况。
制度内容与特点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以大病统 筹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主,重点解决农民因病致贫
、因病返贫的问题。
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则旨 在解决城镇非从业人员,特别是 中小学生、儿童、老年人等特殊
群体的医疗保障问题。
这两个制度都由政府组织引导, 筹资以个人和政府为主,社会团
体也可以参与资助。
制度发展与改革
近年来,随着中国社会经济的发 展和医疗需求的不断增长,医疗 保险制度也在不断改革和完善。
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对农村地区居民 的健康改善作用更加显著,缩小了城乡
之间的健康差距。
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的实施,对高龄 、女性、经济条件较差的群体在医疗服 务利用方面的不平等现象有明显的改善
。
政策建议
完善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提高其保障水平和覆盖面,确保所有城乡居民都能享受到 基本医疗保险的保障。
农民工医疗保险问题研究-文献综述
农民工医疗保险问题研究文献综述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从计划经济转向市场经济,将工作重心由农村转向城市,经济快速发展,城市建设,基础建设也迅猛发展,城市需要大量劳动力。
而我国有大量的农村富余劳动力,并且农村生产力低下,农民收入水平极低,不能满足生活上和子女的上学需要,于是农民进城务工成为必然趋势。
但是由于我国特殊的经济政治体制,在从传统社会像现代社会转变的这一过程中,出现了职业流动和社会身份转变不一致、不协调,从而产生了我国特有的在城市从事劳动的农民即农民工。
因此关于农民工的医疗保险的研究涉及到各个方面。
本文要介绍的文章是以下几个方面:一、农民工医疗保障的现状研究;二、农民工医疗保障的障碍问题研究;三、农民工医疗保障的对策研究;四、国外关于农民工研究现状。
一、农民工医疗保障的现状研究邵念、陈爱云指出“这一群体患病后不就诊、应住院不住院、住院后提前出院、选择低廉自我医疗措施的比例相当高。
同时,他们收入不高且不稳定,在城市中几乎享受不到任何形式的社会保障,在面临较大疾病风险时,就会陷入‘吃饭还是吃药’的两难境地”①。
王芳在《医疗保障的社会分层分析》中提出,现阶段我国城市中的农民工基本没有医疗保险,大多数农民工根本享受不到单位的医疗保险待遇,而是完全依靠自己有限的个人积蓄,这种依靠自身的保障是一种十分脆弱的保障,不利于促进社会公平和劳动力的合理流动②。
针对农民工目前这种无保障的现状,不少城市尤其是外来农民工比较多的经济发达的地区,对农民工医疗保障模式进行了探索。
杨艳、陈立坤、唐荣分析了上海、北京和深圳三个城市为农民工提供医疗保障政策和措施后指出“这些政策都将农民工当成可长期在同一个城市居住的人来对待,所实施的保障模式大致和城镇职工的医疗模式相似。
但是农民工的工作不稳定、流动性强,不适合这些具有很强地区性的保障政策③。
①邵念、陈爱云.浅析我国农民工医疗保障现状[J].农民工医保,2010(10).②王芳、卢祖洵、王红、肖峥山.医疗保障的社会分层分析[J].中国社会保障,2009(10).③杨艳、陈立坤、唐荣.农民工医疗保障问题探讨[J].北京市计划经济劳动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1(5).从上述观点看来,大部分学者都认为农民工虽然身处于医疗资源丰富的城市,但是他们仍然存在看病难的问题,绝大部分的农民工没有被纳入到医疗保障的范围,处于高风险无保障的境地①。
城居保与家庭医疗消费支出负担:政策效应评估——基于工具变量方法与稳健性检验
加 1至 2 次 。 ( 2 ) 黄 枫、 甘犁 ( 2 0 1 0) 、 胡 宏 伟 等
( 2 0 1 2 ) 的研 究 也 都 证 明 了医 疗 保 险 会 释 放 和 扩 展 医疗 卫生 服务 需求 。 ( 墨 ) 其二 , 医疗保 险可 能会 促
使 居 民 获 取 更 高 质 量 的 医 疗 服 务 。P a u l G e r t l e r 等
能引 发 卫 生 服 务 利 用 的 过 度 需 求 。 F e l d s t e i n
分 析 该 地 区城 居 保 试 点 工 作 实 施 的 现 状 及 存 在 的
问题 等 , 进 而 探 究 相 应 的解 决 对 策。如 , 李 翔 ( 2 0 0 9) 通 过对试 点 地 区城 居保 实 施 状 况 的考 察 , 研 究发 现城 居保 存 在 宣传 力 度 不 足 、 统 筹层 次 较 低、 报 销水平 较 低 、 监 管 机 制 不 健 全 等 问题 ; 曹 俊 山则 通 过 对 上 海 市 城 居 保 制 度 的 特 点 分 析 , 提
( 1 9 9 7 ) 利用牙 买加 的数 据 , 通 过 建 立 医 疗 保 健 的 需 求模 型 , 研 究 发 现 保 险会 促 使 个 体 从公 共 医疗
・ 本文 系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 目( 项目 号: l 1 C G I . f 7 2 ) 、 河北省教育厅指导性计划项 目( 项 目号 : S Z 1 2 6 0 1 4 ) 、 河 北省人力资源 和社 会 保障厅课题 ( 项 目号 : ] B S H Z- 2 0 1 3 — 0 2 0 0 7 ) 、 保定市 度哲 学社会 科学 规划 研究 项 目( 项 目号 : 2 0 1 2 0 1 1 6 4 ) 、 河北 省社科 基金 ( 项 目号 : H B I 3 G L 0 1 3 ) 、 河北省软科学项 目( 项 目号 : 1 2 4 5 6 2 2 1 ) 部分成果 。
不同基本医疗保险对居民医疗消费影响的比较研究的开题报告
不同基本医疗保险对居民医疗消费影响的比较研究的开题报告一、研究背景近些年来,中国改革开放进入新阶段,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渐完善,人口老龄化和疾病谱的变化等也对医疗保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因此,实施基本医疗保险是保障人民群众身体健康的一个重要方面。
目前我国的基本医疗保险包括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和新农合,这些医疗保险代表了不同层面的医疗保障。
这些基本医疗保险的实施对于居民医疗消费具有一定的影响,但由于不同的医疗保险制度本身有着不同的参保对象、保障范围、报销比例和承担方式等特点,因此其在医疗消费方面的影响也不同。
因此,比较研究不同基本医疗保险对居民医疗消费的影响具有一定的理论和实际意义。
二、研究内容1. 研究目的本研究旨在比较不同基本医疗保险对居民医疗消费的影响,揭示不同基本医疗保险在医疗消费方面的差异性,为今后医改提供一定的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2. 研究问题(1)不同基本医疗保险对居民医疗消费的影响相对区别是什么?(2)不同基本医疗保险的实施是否对居民医疗消费方式、内容和品质等方面造成了一定的影响?(3)如何进一步完善不同基本医疗保险制度,以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对于医疗保障的需求?3. 研究方法本研究将采用文献分析、比较研究和案例研究等方法,对不同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的医疗消费影响进行深入探究。
具体研究步骤如下:(1)对相关文献进行收集和分析,了解不同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的参保对象、保障范围、报销比例等特点。
(2)通过比较研究法,分析不同基本医疗保险对居民医疗消费的影响,揭示其相对区别和差异性。
(3)以具体案例为基础,探究不同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在居民医疗消费方面的影响及其成因。
4. 研究意义“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的实施提出了全民健康的目标,而实现这一目标的关键之一就是完善基本医疗保险制度。
因此,比较不同基本医疗保险对居民医疗消费的影响,有助于深入了解医疗保障制度的差异和优劣,为今后的医改提供指导和支持。
中国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的收入再分配效应研究--基于中国家庭金融调查数据的经验分析
额。 该数据是目前国内唯一一个除了具有全国代表性外, 还具有省级代表性的微观数据。
由于 CHFS 保险与保障部分只询问受访者及其配偶 ( 在校学生除外) , 因此, 本文删除了不符合
询问条件的样本 47 098 个, 同时删除社会医疗保险类型非城职保、 非城居保和非新农合的样本 8 354
个, 并删除医疗支出和医疗保险报销等关键信息缺失的样本 1 899 个。 另外, 收入和收入差距是本文
一、 引摇 言 作为政府提供的一项公共服务, 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的建制目标在于通过政府主导的互助共济方式 来分散疾病风险, 以此降低参保人的看病负担, 确保人人都能公平地享有基本医疗服务, 进而提高全 民健康水平。 公平的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可以起到调节收入再分配的作用, 包括健康群体与患病群体、 高收入群体与低收入群体之间的再分配[1] 。 中国的收入差距自 2008 年以来呈现下降趋势, 但基尼系 数仍然高于 0郾 4 的 “ 警戒线冶 标准。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 要 “ 履行好政府再分配调节职能, 加快 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缩小收入分配差距冶 。 虽然中国基本医疗保险制度早在 2011 年就实现了人 群全覆盖[2] , 但是由于制度设计的缺陷, 其收入再分配效应并不明显[3] , 甚至存在穷人补贴富人的
58
财经问题研究摇 摇 2021 年第 7 期摇 摇 总第 452 期
“逆向再分配冶 现象[4] 。 在中国现行医疗保险制度设计中, 三项基本医疗保险制度 ( 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 以下简称
“城职保冶; 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 以下简称 “城居保冶;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 以下简称 “ 新农 合冶) 大多以个体为单位参保, 一个家庭可能存在成员参加多项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的现象, 比如, 一 个城镇家庭的成员既有参加城职保的, 也有参加城居保的。 如果参保以家庭为单位, 就不能准确区分 和估计每项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的政策实施效果。 另外, 三项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的保费筹集和待遇享受 也以个体为单位进行制度设计, 再加上疾病发生风险和就医情况具有个体差异性, 以个体为分析单位 更能反映不同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对个体效用的影响。 因此, 本文使用具有全国和省级代表性的大样本 微观调查数据———西南财经大学中国家庭金融调查与研究中心的中国家庭金融调查 ( China Household Finance Survey, CHFS) 数据, 以参加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的个体为研究对象, 聚焦于医疗保险受益对 收入再分配的影响, 直接考察医疗支出和医疗保险报销两个环节对初始收入分配的影响, 并据此计算 收入再分配的最终效应, 同时本文将收入再分配的最终效应分解为垂直效应、 水平不公平效应和再排 序效应, 以更加全面地测度收入再分配效应的影响因素及其影响程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近些年来,我国基本医疗保险制度不断改革与完善,对居民医疗支出的影响较大,进而影响居民健康与生活水平。
对此,许多理论及实践工作者进行了较多研究,成果颇丰。
本文对这些研究成果进行了梳理,以便为深入研究提供参考。
一、关于基本医疗保险对居民医疗支出公平性影响的研究(一)基本医疗保险对城乡及不同地区居民医疗支出公平性的影响。
魏众、古斯塔夫森(2005)利用2002年大样本家调查资料发现城市居民的平均医疗支出几乎是农村的6倍,城乡医疗支出水平差距较大。
并且认为居民医疗支出的不公平主要是由于地域上的差异造成的,东部地区平均医疗支出最高,国家应该采取措施引导医疗补贴流向西部城市。
刘汉辉、廖直东(2014)利用2007年中国家庭收入调查数据对城镇居民与乡城移民在医疗支出上的差异进行了非线性分解,发现两类居民的医疗支出水平差距完全不公平,对城镇居民而言,参加医疗保险只有财富效应,但对乡城居民而言,参加医疗保险有助于他们参与医疗支出,建议政府应该着力进行医疗保障制度改革及户籍制度改革。
王上铭(2014)用泰尔指数方法分析了我国31个省市2003~2011年的卫生资源分布状况,发现我国医疗卫生资源地区分配不公平,特别是医疗卫生技术人才在北京等大城市比贵州等西部地区密集得多,同时全国各省的居民人均医疗保健支出差距比较大,但近十年来有缩小的趋势。
高建民等(2014)通过分析比较陕西省新医改实施前与实施后6年内的居民人均现金卫生支出变化,发现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在医疗经济负担方面存在不公平,农村居民的医疗经济负担要高于城镇居民,新医改并没有起到减少城乡医疗经济负担差距的作用,建议陕西省应统一新农合与城镇居民医保报销比例。
周书美等(2015)分析了2007~2013年内蒙古自治区居民人均现金卫生支出的变化趋势,发现内蒙古自治区的人均现金卫生支出逐年增加且历年高于全国水平,新医改实施后城镇居民的医疗负担水平略有下降,农村居民的医疗负担水平没有下降反而有所增加。
黄晓宁、李勇(2016)对CHNS 9年的农村居民截面数据进行分析后认为中部和西部地区的医疗负担在逐渐加重,新农合降低中部和西部居民的医疗支出经济负担效果明显。
(二)基本医疗保险对不同特征居民医疗支出公平性的影响。
胡金伟等(2008)通过研究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对参保人的受益公平性发现贫困人群医疗支出获得政府补助的比重高于富裕人群,特别是住院补助,起到了减少社会贫富差距的作用。
解垩(2009)利用中国健康与营养调查数据,检验了中国医疗卫生领域的公平目标的偏离程度,研究发现高收入人群的健康状况更好,利用了更多的医疗服务,医疗保险扩大了医疗服务利用的不平等状况。
王翌秋等(2011)利用CHNS 的调查数据发现新农合在降低老年人群自负医疗支出方面效果显著。
许玲丽等(2012)研究了城镇老年居民产生医疗支出时医疗保险的风险分担作用,发现当老年人发生随即健康波动时,社会医疗保险统筹基金对大额医疗支出的风险分担的比例可高达77%。
郑超(2012)研究认为我国的基本医疗保险增加了老年人的医疗支出总费用,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老年人的个人医疗经济负担,减少了“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现象。
秦喆(2012)指出参保人群中低收入人群所占比例较高且就医人次高于普通居民,但是负担医疗支出的能力较低,因此应该对低收入人群的自付医疗支出方面给予更多的关注。
张湉晨(2014)等从糖尿病患者人群的视角发现基本医疗保险对部分慢性病采取优惠支付的政策使糖尿病等慢性病患者人群的个人支付比例低于一般疾病患者。
周钦、刘国恩(2014)认为医疗保险显著降低基本医疗保险对居民医疗支出影响文献综述□文/肖卓薛兴利周琪(山东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山东·泰安)[提要]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的建立使市场中医疗服务供需双方之间的价格连接关系演变为与社会医疗保险管理机构相连接的三方非线性关系,这种“第三方付费制度”以分担居民医疗经济风险、促进人民健康为目的,实践中对居民医疗支出在多方面产生了影响。
本文在阅读大量文献的基础上,对基本医疗保险对居民医疗支出的影响研究从公平性、效率性、差异性方面进行梳理,以期为今后的相关研究提供一些参考。
关键词:基本医疗保险;居民医疗支出;公平;效率;差异性中图分类号:F840.684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7年3月16日公共/财税No.4x 2017《合作经济与科技》175--了老年人群及慢性病人群的自付医疗支出,但是对外地户口人群和低收入人群的作用不明显。
胡世明等(2015)认为是基本医疗保险把人群分为“城乡职工”、“城乡居民”与“农民”,三类人群的医疗支出报销比例由高到低,且在总额上递减,由不同基本医疗保险引起的医疗支出报销比例的不同本身是一种不公平的表现。
黄晓宁、李勇(2016)认为人群年龄状况不同,医疗负担有不同的表现,参加新农合的中青年及老年人群的医疗负担显著降低且中青年中已婚人群医疗负担也显著降低。
二、关于基本医疗保险对居民医疗支出效率影响的研究(一)基本医疗保险对居民医疗支出补偿效率的影响。
高其法(2006、2007)、夏菁(2012)、宁满秀、刘进(2014)及吴惠萍(2015)认为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的支付机制使得参保人没有了后顾之忧,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过度消费造成了医疗费用的增加与医疗资源的浪费,产生大量的道德风险,会降低基本医疗保险对医疗支出补偿效率。
奎潮(2008)运用malmquist指数方法研究了我国基本医疗保险基金的动态效率,认为基本医疗保险基金在运行初期缴纳和支出不平衡,医疗费用支付存在时间滞后的现象。
曹莉(2009)对我国31个省区的新农合基金的运行进行了效率测算,发现我国新农合保险基金运行效率较好,低效率程度不大,中部地区运行效率相对最低。
黎娜等(2010)通过对滁州市城镇和农村医疗保险基金数据进行分析,发现基金运行情况良好,参保人员报销金额在逐年提高。
傅强辉等(2014)从异地就医与医疗费用结算方面入手,研究了影响社会医疗保险异地结算效率的因素,发现医保政策、结算程序、信息系统、保险经办人员的专业能力及监管机制会对社会医疗保险异地结算的效率产生影响。
申曙光(2014)对我国社会医疗保险制度整合模式与制度运行效率进行研究,认为“多种标准”模式能提高我国社会医疗保险制度运行效率,减少不合理的医疗支出。
丁玲等(2014)认为新农合资金有限,对疾病的补偿水平低。
付晓等(2016)提出利用信息化手段预警骗取医疗保险基金支出的违规行为,从制度上加强医保基金的安全性,提高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监管效率。
宋菲菲(2016)指出黑龙江省现行基本医疗保险的付费方式是按服务项目付费,这种付费模式降低了医疗资源及医疗服务的利用率,容易造成医疗支出的不合理增长,建议黑龙江城乡基本医疗保险应该建立多种可以灵活转变的偿付机制。
(二)基本医疗保险对居民医疗支出投入产出效率的影响。
黄枫和甘犁(2010)研究了医疗保险对城镇老人健康死亡率的影响,研究显示医疗保险促进了居民的健康水平。
杜修立(2011)以慢性重大疾病为对象进行了单病种的微观实证分析后发现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的患者的医疗支出带来医疗效果的改善要低于自费患者,得出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降低了大病医疗的投入产出效率,会使社会医疗资源逆向调节的结论。
胡宏伟和刘国恩(2012)利用倾向匹配和双重差分相结合的方法对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的作用进行评估,发现城镇居民医疗保险没有显著促进城镇居民的健康,但是显著促进了老年人和低收入人群的卫生服务利用。
张书尹等(2013)界定了医疗保障制度效率的概念,认为医疗服务与医疗保障效果即国民健康都是宏观上医疗保障制度效率的产出变量。
潘杰等(2013)认为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在增加医疗卫生服务利用的同时并没有增加其自身的经济负担且显著提高了个人健康水平。
任向英、王永茂(2015)认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降低了农民的医疗成本,显著提高了参合者的健康水平。
陈华、邓佩云(2016)实证分析后认为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会增加医疗支出,对参保患者的短期健康状况有所提升,对参保患者的长期健康状况提升更加明显。
三、关于不同基本医疗保险对居民医疗支出影响差异性的研究(一)不同基本医疗保险对居民就医行为引导的差异性。
基本医疗保险制度下就医行为的不同可能会引起医疗价格与医疗次数的变化,从而影响医疗支出。
刘国恩等(2011)采用22个省的调查数据,建立65岁老年群体的医疗需求模型,分析认为医疗保险提高了老年人的就医率,但是并没有改变就医选择行为,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和公费医疗所发挥的作用明显高于其他保险形式。
王大海(2013)认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提高了患病居民的就诊概率,其他医疗保险则对患病居民的就医主动性无显著影响。
唐绍禹(2014)实证结果也显示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对居民患病时是否选择就医没有显著影响。
任向英、王永茂(2014)研究发现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提高了患者去乡镇及县级医院就医的比例,降低了去县级以上医院的就医比例。
刘明霞、仇春涓(2014)经过实证研究得出基本医疗保险显著提高了老年人群的住院率和住院支出的结论,其中城镇职工医疗保险比城镇居民和新农合提高的比例更大。
孙逸男(2015)发现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和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提高了居民的患病就诊率,而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则对于居民的患病就诊率起显著负向作用。
王森(2015)认为在病情一般的情况下,医疗保险能够显著提高居民就医的主动性。
经姗姗、李勇(2015)认为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提高了患者去乡镇医院的概率,城镇居民医疗保险提高了患者去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就诊的概率,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提高了患者去基层医疗机构就诊的概率。
(二)不同基本医疗保险分担居民医疗支出的差异性。
王欢、苏锦英等(2009)研究认为城镇居民医疗保险的保障水平高于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筹资补助水平虽然仅相当于同地区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的补助下限,但是各级政府的财政补助比例高达80%。
刘洪(2012)采用CHNS2006年和2009年的数据实证分析了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对医疗服务利用和医疗支出的影响,得出医疗保险增加了医疗服务利用,但是并没有降低大病医疗支出的结论。
仇雨临、黄国武(2013)认为城镇职工医疗保险筹资和待遇支付水平都大大高于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一些地区的城镇居民医保在筹资水176--平、保障范围和待遇支付水平方面也高于新农合,城乡医疗保险水平存在明显差异。
王大海(2014)实证研究发现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显著增加了居民的医疗支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显著降低了居民医疗支出,而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则没有显著影响。
肖营营(2016)认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覆盖的老年人群的个人自付医疗比例低于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与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