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语文五上语文园地三(教案)
新部编版五年级上语文《《语文园地三》优质课教案
新部编版五年级上语文《《语文园地三》优质课教案一. 教材分析《语文园地三》是人教部编版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材的一部分,本节课的内容包括了对联和根据课文内容填空两个部分。
通过学习对联,让学生了解对联的基本知识,学会写对联,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而填空题则是对课文内容的巩固,让学生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能够灵活运用课文中的知识点。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一定的语文基础,对对联和填空题有一定的了解,但可能对一些对联的修辞手法和课文中的细节内容掌握不够扎实。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针对不同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掌握对联的基本知识,学会写对联。
2.让学生能够理解课文内容,灵活运用课文中的知识点。
3.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培养学生的语文表达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对联的修辞手法和结构特点。
2.课文内容的理解和运用。
五. 教学方法采用启发式教学法、情景教学法和小组合作学习法,通过讨论、问答、填空、写作等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六. 教学准备1.准备对联的相关资料,如对联书籍、网络资源等。
2.准备课文内容的PPT或黑板报。
3.准备对联写作纸张和文具。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上课前的5分钟,向学生讲解对联的起源和发展历程,引导学生对对联产生兴趣。
2.呈现(10分钟)呈现课文内容,让学生阅读并理解课文。
在此过程中,教师可以提问,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3.操练(10分钟)根据课文内容,设计一些填空题,让学生进行填空练习。
通过填空练习,巩固课文内容,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
4.巩固(10分钟)让学生分组合作,编写对联。
教师可以提供一些对联的模板,引导学生发挥创意,编写出符合对联规则的对子。
5.拓展(10分钟)让学生展示自己编写的好对联,互相评价,教师进行点评。
在这个过程中,引导学生了解对联的修辞手法和结构特点,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6.小结(5分钟)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简要回顾,强调对联的基本知识和课文内容的重要性。
部编五年级上册语文《《语文园地 三》优质课教案
部编五年级上册语文《语文园地三》优质课教案一、教案背景本节课是部编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材《语文园地》第三单元的优质课教案,旨在通过本课的设计和实施,帮助学生全面掌握相关知识,并提高他们的综合语文素养。
二、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理解课文内容,掌握生词词语,并能正确运用。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语文表达能力,培养学生的阅读和理解能力。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激发学生对优美语言的感悟和赏析能力。
三、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掌握生词词语,并能正确运用。
2.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的语文表达能力,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四、教学准备1.教学课件2.教学素材:课文《语文园地三》、课后习题3.教学辅助工具:黑板、彩色粉笔、多媒体设备五、教学过程1. 热身引导学生一起朗读课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阅读欲望。
2. 导入通过图片或视频等教学素材,引入本节课的话题,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思考能力。
3. 阅读理解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并结合问题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训练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4. 生词学习针对生词词语,进行详细解释和示范,帮助学生掌握生词的意思和用法。
5. 课文分析分段讲解课文内容,引导学生分析课文结构和语言特点,培养学生的语言分析能力。
6. 语文操练设计各类语文练习题,让学生进行语文操练,巩固所学内容。
7. 课堂互动通过提问、讨论、小组合作等形式,激发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8. 总结反思对本节课所学知识进行总结,并鼓励学生自我反思,提出问题和建议。
六、课堂延伸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兴趣特点,设计延伸活动,丰富课堂内容,拓展学生的思维。
七、作业布置布置相关作业,巩固课堂所学内容,提醒学生及时复习。
八、教学反思对本节课的教学过程和效果进行反思,总结经验,为今后的教学提供借鉴。
通过本节课的设计和实施,学生将能够全面掌握课文内容,提高阅读理解能力,培养语文表达能力,为以后的学习打下坚实基础。
部编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上册《《语文园地三》教案及教学反思
部编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上册《《语文园地三》教案及教学反思一. 教材分析《语文园地三》是人教版部编五年级语文上册的一单元,本单元的主题是“观察与想象”。
通过本单元的学习,让学生学会观察周围的事物,发挥想象力,运用生动的语言进行描绘。
本课的内容包括一篇精读课文《麻雀》,两篇略读课文《猫》和《白鹅》,以及相关的语文素养训练。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能力和想象力,通过对身边事物的观察,能够发挥想象力进行描绘。
但在语言表达方面,部分学生可能还存在一定的困难,需要教师的引导和培养。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对动物的喜爱之情。
2.过程与方法:学会观察周围的事物,发挥想象力,运用生动的语言进行描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动物的关爱之情,增强学生的语文素养。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通过课文学习,培养学生观察、想象、表达能力。
2.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运用生动的语言进行描绘,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五. 教学方法采用情境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法和小组合作学习法。
通过设置情境,引导学生观察、想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运用启发式教学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探究,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法,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六. 教学准备1.课文朗读录音带2.与课文内容相关的图片、视频等资料3.学生作文本七. 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利用图片、视频等资料,引导学生观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如展示各种动物的图片,让学生说一说对这些动物的了解。
2. 呈现(10分钟)呈现本课的精读课文《麻雀》,让学生自由朗读,注意生字的认读。
教师讲解课文内容,引导学生理解作者对麻雀的喜爱之情。
3. 操练(10分钟)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模仿文中角色的动作、神态、语言等,体会作者对动物的喜爱之情。
教师引导学生发挥想象力,设想自己是文中的角色,进行情景表演。
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案语文园地三部编版
教案:五年级上册语文园地三教学目标:1. 理解并掌握本课中的生字词,提高学生的词汇量。
2. 通过阅读短文,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提高他们的语文素养。
3. 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思考和表达的能力,激发他们对语文学习的兴趣。
教学内容:1. 学习本课中的生字词,理解其含义。
2. 阅读短文,理解短文的主要内容,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3. 通过短文的学习,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思考和表达。
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是学生能够理解并掌握本课中的生字词,能够正确地阅读和书写。
2. 教学难点是学生能够通过阅读短文,理解和掌握短文的主要内容,并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思考和表达。
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黑板、粉笔、教学课件等。
2. 学具:课本、练习本、文具等。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引导学生回顾上节课所学习的内容,巩固记忆。
2. 宣布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生字词学习(10分钟)1. 引导学生自读课文,注意生字词的读音和字形。
2. 讲解生字词的含义,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
三、阅读理解(10分钟)1. 引导学生阅读短文,理解短文的主要内容。
2. 针对短文内容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回答。
四、表达与交流(10分钟)1. 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表达,分享自己的观点和感受。
2.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培养他们的合作意识和交流能力。
五、课堂小结(5分钟)2. 提醒学生课后进行复习和作业的完成。
板书设计:1. 生字词板书:列出本课中的生字词,附上拼音和含义。
2. 阅读理解板书:根据短文内容,用关键词概括短文的主要内容。
作业设计:1. 完成课后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2. 写一篇关于短文内容的读后感,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
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生字词的学习、阅读理解、表达与交流等环节,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所学知识。
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同时,通过小组讨论和表达交流,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交流能力。
部编人教版语文五年级上册《语文园地三》教案
部编人教版语文五年级上册《语文园地三》教案
一、教学目标
1.了解课文内容,感受课文情感。
2.培养学生用感情体会文学作品的能力。
3.激发学生用文字表达自己的情感。
二、教学重点
1.理解课文内容。
2.感受文学作品中的情感。
3.用适当的语言文字表达自己的感受。
三、教学难点
1.引导学生体会课文情感。
2.激发学生用文字表达个人情感的能力。
四、教学准备
1.课本《语文园地三》
2.多媒体课件
3.学生笔记本
五、教学过程
第一步:导入
教师简单介绍本课的主题和内容,引发学生对课文的兴趣。
第二步:学习课文
1.听课文朗读。
2.学生跟读课文。
3.教师指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重点讲解生词和短语。
第三步:感悟情感
1.让学生结合课文内容,谈谈自己的感受。
2.通过讨论和交流,引导学生体会课文中所表达的情感。
第四步:情感表达
1.引导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句子或段落,用自己的话表达。
2.学生可以选择用诗歌、散文或其他方式表达个人感悟。
六、教学作业
1.完成课后习题。
2.撰写一篇与课文情感相关的作文或诗歌。
七、板书设计
•课文内容
•感受情感
•表达个人感悟
八、教学反思
本节课通过引导学生感受课文中的情感,培养了学生用文字表达自己感受的能力。
在今后的教学中,可以多引导学生进行情感交流和表达,提升他们的语文表达能力和情感体验能力。
以上是本节课的教案内容,希望对教学有所帮助。
部编五年级上语文《《语文园地 三》优质课教学设计
部编五年级上语文《语文园地三》优质课教学设计一、课程背景《语文园地》作为五年级上册的语文教材,是培养学生语文基础能力、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教育资源。
本教学设计以其中的第三课“语文园地三”为例,旨在通过优质课的设计和展开,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语文运用的能力。
二、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了解课文内容,掌握词语和句子的基本意思。
2.能力目标:提高学生听说读写能力,培养学生的观察和思考能力。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促进学生的合作意识和交流能力。
三、教学准备1.教学内容:《语文园地三》课文,教材《语文园地》。
2.教学工具:黑板、彩色粉笔、教学PPT、课件、故事书籍。
3.学生准备:学生课时内做好作业,携带好纸笔,主动参与课堂互动。
四、教学步骤第一步:导入通过一段生动有趣的故事导入课文内容,引起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第二步:整体理解1.聆听:播放课文录音,让学生跟读,感受语音语调。
2.阅读: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词语和句子的意思。
第三步:重点讲解通过PPT展示教材中重点词语和句子,讲解解释,确保学生理解透彻。
第四步:练习运用1.词语巩固:带领学生进行词语巩固练习,培养学生的词语理解和运用能力。
2.句式仿写:要求学生根据课文内容进行句式仿写,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第五步:课文赏析共同讨论课文中的一些观点和情感,引导学生展开思考和交流。
第六步:课堂互动设计小组合作活动或角色扮演,让学生在活动中体会语文的乐趣和运用。
五、教学评价1.课堂表现:观察学生的课堂表现,包括参与度、反应等。
2.书面作业:布置相关作业,检查学生的课后掌握情况。
3.学期总结:定期进行学期总结,评价学生的语文学习进步情况。
六、教学反思结合实际教学情况进行反思,总结教学经验,深化优质课设计的实践效果,不断提升教学质量。
通过本课程的优质设计和实施,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语文知识,培养语文表达能力,激发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部编人教五年级语文上册《语文园地三》教案含教学反思
部编人教五年级语文上册《语文园地三》教案含教学反思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能够简单介绍《语文园地三》的内容,并了解相关的诗词和文言文知识。
–能够听懂课文内容,并能够流利地朗读。
–能够正确理解课文的意思,领会作者的用心和情感。
–能够进行简单的语文作文练习,提高自己的写作能力。
2.情感态度价值观:
–培养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激发学生对优秀文化的热爱。
–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想象力,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对生活的热爱。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能够正确理解课文内容,掌握相关的诗词和文言文知识。
2.教学难点:对一些古代意境的诗词和文言文进行适当解释,让学生理解作者的用心和情感。
三、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备好课本、教案、教学PPT等教学资料。
2.学生准备:学生带好课本和文具,保持注意力集中。
四、教学过程
1. 导入
•利用一些生动有趣的图片和情境引入课文内容,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2. 学习
•学生跟读课文,教师解释生字和生词,确保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教师适当引导学生进行课文内容的分析和讨论。
3. 练习
•分发练习册,让学生进行相关的练习题目,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4. 总结
•教师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和反馴,强调重点和难点部分。
五、教学反思
本节课教学内容紧凑,学生参与度高,但在课堂时间安排上存在一些问题,导致部分内容无法深入。
在今后的教学中,应更好地控制时间,让课堂内容更加丰富多彩,提高学生学习效果。
以上是本节课的教学方案和反思,希朥对大家的教学工作有所帮助。
人教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 《《语文园地三》教案
人教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语文园地三》教案一. 教材分析《语文园地三》是人教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的一篇课文,本节课的内容包括了对联、成语故事、古诗鉴赏和阅读理解等几个部分。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可以进一步理解对联的特点及创作方法,掌握相关的成语,了解古诗的鉴赏方法,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对联、成语和古诗的基础知识,对于阅读理解也有一定的掌握。
但部分学生对于对联的创作和古诗的鉴赏方法可能还不够熟练,需要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来进一步巩固和提高。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对联的特点及创作方法,掌握相关的成语,了解古诗的鉴赏方法,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等方式,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和审美情趣。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热爱,培养学生欣赏美、创造美的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对联的特点及创作方法,成语的掌握,古诗的鉴赏方法,阅读理解能力的提高。
2.难点:对联的创作和古诗的鉴赏方法的运用。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各种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2.案例教学法:通过具体案例的分析,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
3.互动式教学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讨论,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造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备好相关课件、教学素材、作业题等。
2.学生准备:预习课文,了解对联、成语和古诗的基本知识。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向学生介绍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课件展示对联、成语和古诗的相关例子,让学生初步感知对联的特点、成语的意思和古诗的鉴赏方法。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每组选择一个对联、成语或古诗进行分析和鉴赏,并分享自己的心得体会。
4.巩固(5分钟)教师针对学生的讨论和分享,进行点评和讲解,帮助学生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
5.拓展(10分钟)教师提供一些阅读材料,学生进行阅读理解练习,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部编语文五年级上册《语文园地三》教案
部编语文五年级上册《语文园地三》教案一、教学目标1.能够理解课文内容,把握故事情节。
2.能够感受课文中蕴含的情感和价值观。
3.能够背诵课文,并流畅朗读。
4.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完成相关练习。
二、教学重点1.理解课文内容,把握故事情节。
2.背诵课文,流畅朗读。
三、教学内容课文《语文园地三》课文内容讲述了一个小男孩在园林中迷路的故事,通过与花草树木交流,最终顺利找到回家的路。
四、教学安排与步骤第一课时1.引入:通过与学生讨论园林与森林的区别,引起学生对课文主题的兴趣。
2.学习课文:带领学生阅读课文,讲解生字词语,理解课文内容。
3.分组讨论:分组讨论课文中小男孩如何从花草树木中找到回家的路,激发学生思考和表达能力。
第二课时1.复习课文:让学生互相背诵课文片段,培养流畅朗读能力。
2.课文赏析:引导学生从课文中感悟故事情节背后的情感和价值观。
3.课后练习:布置相关练习,巩固课文内容。
五、教学方法1.讲授结合讨论:通过教师讲解和小组讨论相结合,促进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2.合作学习: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促进学生合作、表达和思考能力。
3.任务型学习:通过布置任务并导引学生完成,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六、教学效果评估1.考查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把握能力。
2.通过学生课后练习和讨论表现,评估学生对课文的认识和体会程度。
七、教学反思与总结本节课的教学将园林与森林的区别引入到课文学习中,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多种教学方法的运用,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果。
在今后的教学中,可以进一步注重学生的阅读能力培养,引导学生从课文中感悟更深层次的人生价值观。
部编人教版语文五年级上册《《语文园地三》教案
部编人教版语文五年级上册《《语文园地三》教案一. 教材分析《语文园地三》是人教版部编五年级上册的一篇课文。
本节课的内容包括一篇精读课文和两篇略读课文。
精读课文以叙事为主,通过讲述一个生动的故事,引导学生学习其中的语文知识和语言表达技巧。
略读课文则以说明为主,让学生通过自主阅读,获取信息并理解其中的知识点。
此外,《语文园地三》还配备了相应的练习和活动,旨在提高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和写作能力,对于叙事和说明文的阅读理解也有一定的基础。
然而,学生在理解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和表达方式,以及对于课文深层含义的把握上还存在一定的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掌握其中的重点词语和表达方式。
2.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课文,学生能够学会从文中获取信息,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课文,学生能够培养对自然和社会的关注,提高对生活的认识。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课文内容的理解,重点词语和表达方式的掌握。
2.难点:对于课文深层含义的把握,以及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创设情境,让学生在真实的语言环境中学习,提高学生的语言实践能力。
2.启发式教学法:教师引导学生主动思考,通过提问和讨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小组合作学习:学生分组进行讨论和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和团队精神。
六. 教学准备1.课文课件或黑板:用于展示课文内容和相关知识点。
2.课文原文:学生阅读和学习的材料。
3.相关作业和练习:用于巩固所学知识。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或黑板,展示课文内容的图片或关键词,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
2.呈现(10分钟)教师朗读课文,学生跟读,然后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语文园地三》教学设计及反思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语文园地三》教学设计及反思一. 教材分析《语文园地三》是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的一篇课文。
本课以散文的形式,描绘了作者对家乡美好生活的回忆和对亲人的思念。
文章语言优美,情感真挚,富有感染力。
本课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生字词的学习、朗读感悟、课后作业等。
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可以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增强对家乡和亲人的感情。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能够独立完成课后作业。
但部分学生在朗读感悟方面仍有待提高,需要教师的引导和鼓励。
此外,学生对散文的特点和情感表达可能还不够理解,需要教师通过实例进行讲解和引导。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会正确认读和理解课中的生字词,能够流利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2.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感悟,学生能够理解散文的特点和情感表达,提高自己的阅读理解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能够感受作者对家乡美好生活的回忆和对亲人的思念,培养对家乡和亲人的感情。
四. 教学重难点1.生字词的学习和理解。
2.散文的特点和情感表达。
3.朗读感悟和课后作业的完成。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音乐等手段,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进入作者的情感世界。
2.朗读感悟法:通过反复朗读,引导学生感受散文的语言美和情感表达。
3.小组合作法: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和合作,提高学生的互动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课文课件或黑板。
2.生字词卡片。
3.与课文相关的图片或音乐资料。
4.课后作业布置。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图片或音乐,引导学生进入作者的情感世界,激发学生对家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
2.呈现(10分钟)教师带领学生朗读课文,让学生感受散文的语言美和情感表达。
在朗读过程中,教师适时停顿,解释生字词,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大意。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进行讨论,分析课文中的情感表达,并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谈谈对家乡和亲人的感情。
人教版部编本五年级上册第3单元《《语文园地三》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
人教版部编本五年级上册第3单元《《语文园地三》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一. 教材分析《语文园地三》是人教版部编本五年级上册的一单元。
本单元的主题是“我的家乡”,通过学习本单元,学生可以了解到不同地区的风土人情,增强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本单元的学习内容主要包括散文、古诗、儿歌和语文实践活动。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语文基础,能够独立阅读和理解简单的文章,同时也具备了一定的写作和表达能力。
但是,对于一些较复杂的词语和句子结构,学生可能还需要进一步的引导和解释。
此外,每个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习惯也有所不同,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因材施教,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正确认读和理解本单元的生词和重点词语,能够流利地朗读和背诵课文,能够理解和运用本单元的重点句子结构。
2.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和讨论,学生能够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和情感表达,通过写作和实践活动,学生能够提高自己的写作和表达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本单元,学生能够增强对家乡的热爱之情,培养对语文学习的兴趣和自信心。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学生能够正确认读和理解本单元的生词和重点词语,能够流利地朗读和背诵课文,能够理解和运用本单元的重点句子结构。
2.难点:对于一些较复杂的词语和句子结构,学生可能还需要进一步的引导和解释。
同时,如何引导学生理解和表达课文中的情感和情绪,也是教学的难点之一。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创设情境,让学生在真实的语言环境中学习和使用语文。
2.启发式教学法:通过提问和讨论,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探索,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
3.情感教学法:通过激发学生的情感,引导学生理解和表达课文中的情感和情绪。
六. 教学准备1.教学课件:制作教学课件,包括生词和重点词语的解释和例句,课文的图片和动画,以及相关的练习题。
2.教学素材:准备相关的阅读材料和写作素材,以便进行拓展和实践活动。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 《语文园地三》教案及反思(教案)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语文园地三》教案及反思(教案)一. 教材分析《语文园地三》是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的一篇课文。
本课以“园地”为单元,通过不同类型的语文材料,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
本课主要包括五个部分:词语辨析、句子仿写、阅读理解、写景作文指导和评价、语文实践活动。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语文基础,对于词语辨析、句子仿写等题型有了一定的了解和掌握。
但部分学生在阅读理解和写景作文方面还存在一定的困难,需要老师在教学中给予针对性的指导。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正确辨析近义词,掌握句子的基本结构,提高阅读理解能力,学会写景作文的基本技巧。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小组合作、讨论交流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沟通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对语文学科的兴趣,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词语辨析、句子仿写、阅读理解、写景作文指导和评价。
2.教学难点:阅读理解能力的提高,写景作文的创意表达。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生动有趣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案例教学法:分析典型病例,引导学生学会辨析和修改。
3.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合作精神,提高学习效果。
4.启发式教学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六. 教学准备1.课件:制作相关教学课件,辅助教学。
2.课文:提前让学生预习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3.练习题:准备相关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4.作文纸:为学生准备作文纸,方便写作。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一个美丽的花园,引导学生欣赏花园的美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呈现课文《语文园地三》,让学生自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然后老师讲解课文,引导学生掌握课文知识点。
3.操练(10分钟)针对课文中的词语辨析、句子仿写等题型进行操练。
让学生在练习中巩固所学知识。
4.巩固(10分钟)让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析课文中的阅读理解和写景作文,互相交流学习心得。
2024年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第三单元语文园地三 优质版教案
【教学目标】
1.能交流、总结创造性复述故事的方法。
2.体会意思相近的俗语和成语的不同表达效果;能结合示例,把牛郎织女见面的情节说得更具体。
3.朗读、背诵古诗《乞巧》。
【教学重点】
能结合示例,把牛郎织女见面的情节说得更具体。
“交流平台”先点明创造性复述是把故事生动、形象地讲给别人,然后梳理和介绍了创造性复述故事的基本方法,如转变角色讲故事,大胆想象为故事增加合理的情节,变换顺序讲故事等。
“词句段运用”安排了两项内容。第一题引导学生感受意思相近的俗语和成语在表达效果上的差别,俗语通俗、活泼,成语凝练、文雅。第二题以《狼和小羊》为例,引导学生了解如何把简略的情节说具体,并运用这样的方法把牛郎织女初次见面的情节说具体。
也可以大胆想象,为故事增加合理的情节,如讲《牛郎织女》,可以说说老牛是怎么知道织女下凡时间的。(出示课件7)
(3)变换顺序讲故事。(出示课件8)
还可以变换情节的顺序,先讲故事中最不可思议的地方,设置一些悬念吸引听众。如,先说有一块石头是一位猎人变的,再讲猎人海力布的故事。
2.练习讲故事:把故事讲完整。(出示课件9)
5.再读古诗,尝试背诵。
6.拓展延伸:唐代杜牧的《七夕》、《迢迢牵牛星》。(出示课件23、24)
【板书设计】
乞 巧
[唐]林杰
七夕今宵看碧霄,牵牛织女渡河桥。
家家乞巧望秋月,穿尽红丝几万条。
【教学反思】
整节课我围绕着各版块教学目标和要点组织教学。“交流平台”针对本单元“创造性地复述故事”这一语文要素进行了梳理和总结。让学生结合课文的具体内容进行回顾,通过创造性复述故事、将情节说得更具体的练习,初步掌握通过语言描写、动作描写、神态描写、心理描写、环境描写等,来把事情的经过说得更加生动、形象、具体,培养了学生的想象力和语言表达能力。“词句段运用”安排了俗语、歇后语的积累和运用。“日积月累”积累了与牛郎织女相关的古诗,贴合本单元的人文主题。诗中有些词语不易懂,先让学生在小组内交流诗词的大致意思,再引导指导学生了解词义,最后粗知大意。还拓展了一些相关的诗文让学生读一读,从而进一步体会民间故事,不仅故事情节曲折动人,而且大多都是表达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向往,深受人们的喜爱。
部编语文五年级上册《《语文园地三》教案
部编语文五年级上册《《语文园地三》教案一. 教材分析《语文园地三》是人教部编版五年级上册的语文教材,这部分内容主要包含了“日积月累”、“口语交际”、“习作”和“开心阅读”几个部分。
通过这部分的学习,学生能够进一步理解和掌握语文的基本知识和技能,提高语文素养。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语文基础,对汉字、词语、句子的理解和运用都已有一定的掌握。
但同时,学生之间的语文水平参差不齐,部分学生对一些语文知识点的理解和运用还不够熟练。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关注全体学生,注重个体差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语文素养。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和运用课文中的词语、句子,掌握语文的基本知识。
2.过程与方法:通过小组合作、讨论等方式,提高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增强民族自豪感。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学生能够理解和运用课文中的词语、句子。
2.难点:对一些语文知识点的深入理解和运用,如修辞手法、文章结构等。
五. 教学方法采用启发式教学法、情景教学法和小组合作学习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熟悉教材内容,了解学生情况,设计教学方案。
2.学生准备:预习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趣味故事或图片,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展示课文,让学生初步感知课文内容,引导他们关注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
3.操练(15分钟)针对课文中的知识点,设计练习题,让学生进行课堂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4.巩固(10分钟)通过小组讨论、回答问题等方式,让学生进一步理解和运用课文中的知识。
5.拓展(10分钟)结合课文内容,进行拓展教学,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如讲解相关的历史文化知识、进行语文实践活动等。
6.小结(5分钟)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引导学生回顾所学知识,提高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
最新人教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语文园地三》教案
语文园地三【教学内容】这个语文园地有3项内容,分别是交流平台、词句段运用、日积月累。
交流平台版块是通过读读、抄抄一些课文中出现的有新鲜感的词语和句子;学会积累;词句段分别出示了成语、句子、短语,学会认读词句,积累语言,学会感情朗读句子;日积月累部分学习林杰的古诗《乞巧》,正确有节奏的朗读古诗、背诵古诗,理解和积累诗句。
由于大部分都是本单元的重点词句,所以教学时鼓励学生自己先读读这些词句,再互相交流对词句的理解,然后有感情朗读,并抄写下来,能够很好地达到积累的目的。
学习古诗时,本着“以学定教”“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鼓励学生借助拼音,结合插图,自读古诗,小组合作交流诗意,教师在关键的时候提示一下,帮助学生理解古诗。
【教学目标】1.归纳创造性复述故事,使故事内容更加生动的方法。
2.体会相同意思的书面语和口语在表达效果上的不同。
3.学习把故事情节说具体。
4.积累和民间故事有关的古诗词。
【教学重点】1.学习创造性复述故事、续编故事,让故事情节更加生动。
2.体会相同意思的不同词语在表达效果上的不同。
3.积累古诗词。
【教学难点】1.学习把故事情节说具体。
【教学时间】2课时第一课时【课时目标】1.归纳创造性复述故事,使故事内容更加生动的方法。
2.体会相同意思的书面语和口语在表达效果上的不同。
3.积累俗语。
【教学重点】1.归纳创造性复述故事,使故事内容更加生动的方法。
2.体会相同意思的不同词语在表达效果上的不同。
【教学难点】1.归纳创造性复述故事,使故事内容更加生动的方法【教学准备】1.制作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
导入:美丽动人的传说,让我们神往,民间故事是我们中华传统文化的一块芳草地!今天,我们再次走进语文园地,采撷更加娇艳的鲜花吧。
【板书:语文园地】【设计意图】创设情境,能激发学生兴趣,激发他们一探究竟的欲望。
二、学习交流平台,归纳创造性复述故事的方法过渡:本单元我们读了许多民间故事,读到好的故事,我们会忍不住要和别人交流,讲给别人听。
人教部编版五年级上册语文第3单元 《语文园地三》教案设计及教学反思
人教部编版五年级上册语文第3单元《语文园地三》教案设计及教学反思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了解《语文园地三》这篇课文的主题和核心内容。
•掌握课文中的重要词语及成语的含义。
•理解课文蕴含的道理和情感。
2. 能力目标•提升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让学生能够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
3.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和纪律意识,引导学生正确处理好学习和休息的关系。
•培养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热爱和尊重。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掌握《语文园地三》的主要内容和精彩段落。
•难点:理解课文中涵盖的丰富情感和生活道理。
三、教学过程1. 导入•利用图片或故事引入主题,激发学生对课文的兴趣。
2. 学习活动1)听课文录音,了解课文大意。
2)导读课文,解释生字生词及成语含义。
3)合作阅读,理解课文中的情感和道理。
4)分角色朗读,提高表达能力。
5)课文赏析,分享对课文的感悟和理解。
3. 拓展延伸•启发式提问:诗词欣赏、成语辨析等任务。
4. 归纳总结•整理重点内容,加深学生对课文的印象。
四、作业布置•完成课后习题,复述课文内容。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采用听说读写全面发展的教学模式,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并提高了学生对《语文园地三》这篇课文的理解能力。
但在教学过程中,应更加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引导学生深入思考课文中所传达的教育意义,加强对学生品德素养的培养,使学生在语文学习中得到更全面的提升。
以上是本次《语文园地三》教案设计及教学反思的内容,希望能为您的教学工作提供一定的参考。
新部编版五年级上语文《《语文园地三》优质课教学设计
新部编版五年级上语文《《语文园地三》优质课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语文园地三》是新部编版五年级上册的语文教材,主要包括了散文、古诗、文言文等不同文体的文章。
本节课将通过学习《语文园地三》中的文章,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文学鉴赏能力和语文素养。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但对于文言文的理解可能会存在一定的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注重引导学生理解文言文的意思,并通过具体的例子让学生体会文章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方式。
三. 教学目标1.能够理解《语文园地三》中文章的主要内容和情节。
2.能够欣赏并分析文章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方式。
3.能够通过阅读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和阅读理解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理解文言文的意思和表达方式。
2.分析文章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方式。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音乐等手段,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进入文章的氛围中。
2.案例分析法:通过具体的例子,让学生分析文章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方式。
3.小组讨论法:让学生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学PPT:制作教学PPT,包括文章内容、修辞手法和表达方式的例子等。
2.教学素材:准备相关的图片、音乐等教学素材。
3.分组安排: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人数不超过4人。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图片、音乐等手段,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进入文章的氛围中。
例如,可以播放一首与文章主题相关的音乐,让学生感受文章的情感。
2.呈现(10分钟)呈现《语文园地三》中的文章,让学生自读,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和情节。
在学生自读的过程中,教师可以适时给予指导,帮助学生理解文言文的意思。
3.操练(10分钟)通过具体的例子,让学生分析文章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方式。
例如,可以选取一篇文章中的一段话,让学生分析其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方式。
4.巩固(10分钟)让学生分组讨论,讨论文章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方式,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语文园地三》教案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语文园地三》教案一. 教材分析《语文园地三》是人教版部编五年级上册的第三单元。
本单元以“园地”为主题,通过不同的语文材料,培养学生的综合语文能力。
内容包括“口语交际”、“阅读理解”、“词语辨析”、“作文训练”等多个方面,旨在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语文基础,对文章的结构、语言的表达等方面有所了解。
但部分学生在阅读理解、词语运用、作文等方面还存在一定的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制定不同的教学策略。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熟练掌握本单元的生字词,理解文章内容,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多种教学活动,培养学生的口语交际、写作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合作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生字词的学习,文章的理解,各类题型的答题技巧。
2.教学难点:词语的运用,作文的写作方法。
五. 教学方法采用“情境教学法”、“互动教学法”和“分组合作法”等,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提高课堂效率。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熟悉教材,了解学生,设计教学活动。
2.学生准备:预习课文,完成相关作业。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多媒体展示“园地”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自然,激发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学生自读课文,教师引导学生关注生字词,对新词进行解释,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
3.操练(10分钟)针对课文内容,设计不同类型的题目,让学生进行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4.巩固(10分钟)学生分组进行互动,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口语交际,提高实际运用能力。
5.拓展(10分钟)设计写作训练,让学生运用所学词语和句型进行创作,培养写作能力。
6.小结(5分钟)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巩固知识点。
7.家庭作业(5分钟)布置与本节课相关的作业,让学生课后巩固所学知识。
人教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语文园地三》教学设计
人教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语文园地三》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语文园地三》是人教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的一单元,主要包括了“我的发现”、“交流平台”、“词语盘点”和“读写结合”四个部分。
本单元的教学内容主要以培养学生对自然景物的观察和表达能力为主,通过一系列的阅读和写作活动,让学生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能够运用自己的语言进行表达和创作。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和写作能力,对自然景物也有一定的认识和了解。
但是,学生在表达自然景物时,往往缺乏生动性和形象性。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观察自然景物,运用恰当的词语进行表达,培养学生对自然景物的感知能力和表达能力。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课文内容,掌握相关的词语和句型,学会如何表达自然景物。
2.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观察自然景物,运用恰当的词语进行表达,培养对自然景物的感知能力和表达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能够欣赏自然景物的美丽,增强对自然环境的保护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学生能够理解课文内容,掌握相关的词语和句型,学会如何表达自然景物。
2.教学难点:学生能够运用恰当的词语进行表达,培养对自然景物的感知能力和表达能力。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创设情境,让学生在具体的语境中学习和使用相关的词语和句型。
2.观察法:引导学生观察自然景物,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表达能力。
3.读写结合法:通过阅读和写作的结合,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和写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教师需要熟悉课文内容,准备好相关的教学材料和教具。
2.学生准备:学生需要预习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自然景物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和描述,激发学生对自然景物的兴趣和好奇心。
2.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课文阅读,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相关的词语和句型。
同时,教师可以通过提问和讨论的方式,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语文园地1.交流平台。
创造性地讲述民间故事。
2.词句段运用。
体会口语化的表达和成语之间的不同之处;学习把故事情节说具体的方法。
3.日积月累。
正确朗读《乞巧》,并熟读成诵;感受人们乞取智巧、追求幸福的美好心愿。
●重点感受人们乞取智巧、追求幸福的美好心愿。
●难点体会口语化的表达和成语之间的不同之处;学习把故事情节说具体的方法。
●课前准备1.学生复习回顾课文主要内容和部分语句;诵读《乞巧》。
2.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2课时。
第1课时课时目标1.创造性地讲述民间故事。
2.体会民间故事口语化的表达和成语之间的不同之处。
一、交流平台。
1.布置复习,自主回顾。
本单元的课文都是民间故事,读到了好的故事,忍不住要跟别人分享,讲给别人听。
民间故事流传很广,你想讲的故事别人可能听说了。
为了让故事更有新鲜感,你可以来点儿小创作。
那可以怎样创作呢?2.小组交流创作方法。
教师明确并板书:变换人称,添枝加叶,续编故事。
3.学生根据课文提示任选一项进行创作。
4.学生创作后交流。
(1)变换人称。
用猎人海力布的口吻讲故事。
(第1~4自然段)我的名字叫海力布。
我生活在内蒙古自治区。
我经常热心帮助别人,每次打猎回来,总是把猎物分给大家,自己只留下很少的一份。
有一天,我到深山去打猎,忽然听见天上有喊救命的声音。
我抬头一看,只见一只老鹰正抓住一条小白蛇从我头上飞过。
我急忙搭箭开弓,对准老鹰射去。
老鹰受了伤,丢下小白蛇逃了。
我对小白蛇说:“可怜的小东西,快回家去吧!”小白蛇说:“敬爱的猎人,您是我的救命恩人,我要报答您。
我是龙王的女儿,您跟我回去,我爸爸一定会重重地酬谢您。
我爸爸的宝库里有许多珍宝,您要什么都可以。
如果您都不喜欢,可以要我爸爸含在嘴里的那颗宝石。
谁嘴里含着那颗宝石,就能听懂各种动物说的话。
”我想,珍宝我倒不在乎,能听懂动物的话,对猎人来说,可太有用了。
我问小白蛇:“真有这样一颗宝石吗?”小白蛇说:“真的。
但是动物说什么话,您只能自己知道。
如果对别人说了,您就会变成一块石头。
”(2)添枝加叶。
老牛是如何知道织女下凡的时间的:原来,这头老牛,不是普通的牛,而是天上的金牛星转世,因犯天规被贬下凡。
相传,金牛星与天上的月老在一次饮酒时,看到月老手中捧了一本书——《姻缘簿》。
匆忙中就好奇地翻了翻。
恰好看到了织女这一天会到凡间洗澡,牛郎与织女是命中注定会有这段感情。
再如,织女是如何被抓的:王母娘娘一觉醒来,发现众仙女中唯独不见织女的踪影。
大家都说不知道织女在哪儿,她便掐指一算,原来织女在人间结了婚,还有了一儿一女。
顿时,火冒三丈。
她一拍座椅,大声喝道:“织女简直是吃了豹子胆了。
也不想想自己是什么身份,竟敢违反天条!二郎神。
”“到。
”“哀家命你下凡去查访织女的下落,但千万别打草惊蛇。
”“是。
”二郎神经过一番打探,向王母娘娘禀报了织女的住处。
“四大天王何在?”“末将在此。
”“命你等即刻率领天兵天将,跟随哀家前去捉拿织女归案!”“末将听令。
”再说织女跟着牛郎辛勤劳动,日子过得挺美满。
可是,织女有时候也发愁。
愁什么呢?她怕王母娘娘来找她。
这一天,牛郎照常去田里干活。
织女在家一边做饭一边看孩子。
突然,天空乌云密布,转眼间,天兵天将已到家门口。
王母娘娘冲进屋里,一把拉住织女就往外走。
织女“扑通”一声跪倒在地,央求道:“外祖母,您就饶了我吧。
老牛死了,牛郎一个人孤孤单单的,加上孩子还不懂事,您就让我留下来吧!”“做梦!”王母娘娘一点也不为所动。
再看那两个孩子,见此情景,上前死死地拽住王母的衣服,哭着叫着:“放了妈妈,放了妈妈……”王母见状,一咬牙,把两个孩子甩得远远的。
天兵天将押着织女飞向天宫。
织女一边挣扎,一边大叫:“快去找爸爸……”(3)续编故事。
海力布变成石头后还会发生什么故事?过了不知多少岁月,有一天,小白蛇来到人间,她要找自己的救命恩人——海力布。
她四处寻找、打听海力布的住处,费尽千辛万苦,终于来到了石头面前,伤心地哭起来:“恩人啊——你怎么那么傻啊?那群乡民不信你,那你就不告诉他们,难道你忘了我嘱咐你的话吗?”“你放心,不管用什么办法,我一定要救你!”小白蛇发誓说。
说完,小白蛇来到了水晶宫,向父亲寻问解救海力布的办法。
可龙王怎么也不答应,小白蛇便威胁龙王:“您要是不告诉我,我就永远不吃饭!”龙王听了,无可奈何,只好给了她一颗珍珠,说:“这种珍珠一万年才能得一颗,非常珍贵。
你把它喂给海力布,他就会复活,但从此他只能生活在水中了!”小白蛇马上来到海力布身旁,用眼泪把海力布的嘴化开了,小心翼翼地把珍珠喂给了他……当海力布恢复人形的时候,已经没有脚了,取而代之的是一条鱼尾巴……直到现在,海力布还生活在海里呢!作为五年级的学生,不仅要学会讲故事,还要学会创造性地讲故事。
根据课文提供的创作方法,教师给学生提供展示的平台,在学生创作中加强指导,引导学生在交流中互动体验,从而提高学生口语表达的时效性。
二、词句段运用。
1.指名学生读左右两组词语。
鼻子都气歪了气急败坏前怕狼后怕虎畏首畏尾一个巴掌拍不响孤掌难鸣打开天窗说亮话直言不讳吃水不忘挖井人饮水思源2.读一读,体会这两组词语在表达效果上有什么不同?左边的词语都是俗语。
俗语,是群众所创造的,并在群众中流传,具有口语性和通俗性的语言单位,是通俗并广泛流行的定型的语句,简练而形象化,反映人民生活经验和愿望。
右边的词都是成语。
成语是中国汉字语言词汇中一部分定型的词组或短句。
成语是汉字文化的一大特色,有固定的结构形式和固定的说法,表示一定的意义,在语句中是作为一个整体来应用的。
成语有很大一部分是从古代相承沿用下来的,在用词方面往往不同于现代汉语,它代表了一个故事或者典故。
3.教师小结。
俗语的主要特点是口语化,语言通俗易懂,字数有多有少;成语几乎都是约定俗成的四字结构,字面不能随意更换,具有概括性。
有不少的俗语和成语存在着一定的对应关系。
4.小练习。
下列成语可以用哪些俗语替换?自相矛盾——自己打自己嘴巴祸不单行——屋漏偏逢连夜雨欲盖弥彰——此地无银三百两礼尚往来——来而不往非礼也张冠李戴——张公帽子李公戴一丘之貉——天下乌鸦一般黑寡不敌众——好虎抵不住群狼谨小慎微——走路生怕踏死蚂蚁越俎代庖——狗拿耗子多管闲事得过且过——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咎由自取——搬起石头砸自己脚根据课内的两组典型词语,先让学生读一读,然后仔细体会一下这两组词语意思与结构的异同点;然后教师进行小结,指导学生理解俗语与成语的不同特点和作用,最后再进行一个小练习,进一步加深理解俗语与成语在表达上的不同效果。
第2课时课时目标1.学习把故事情节说具体的方法。
2.朗读背诵《乞巧》,感受人们乞取智巧、追求幸福的美好心愿。
一、词句段运用。
1.指生朗读课文中的例子。
想一想,第二段比第一段增加了哪些内容?2.小组互相交流。
明确:第二段里的句子添加了一些适当的修饰和限制词语,使句子的意思表达得更具体、生动、形象。
把第一段里的一些句子加上了语言对话,增加不少的动作、神态描写。
这种写法其实就是扩写。
那么什么是扩写呢?如果把一个句子比作一棵大树,那么,缩句就是给“句子”这棵大树修枝剪叶;扩句就是给句子添枝加叶。
从阅读角度讲,缩句就是把握一个句子的主要意思;从写作的视角看,扩句就是在简单的句子上,添加一些适当的修饰语和限制词语,使句子的意思表达得更具体、生动、形象。
如:原句:红旗飘扬。
扩句:鲜艳的五星红旗在天安门广场上迎风飘扬。
可以看出,前一个句子的意思是完整的,但是不具体、不明确,从这个句子中看不出什么样的红旗、在哪里、怎么样地飘扬。
后一个句子在前一个句子的基础上加上了“鲜艳的“五星”“在天安门广场上”“迎风”等修饰的词语,使句子的意思更明确、更具体。
3.小练习。
仿照课文中的例子,把牛郎织女初次见面的情节说得更具体。
要提高学生扩写句子的能力,首先要帮助他们了解认识什么是扩写,怎样进行扩写。
然后在此基础上仿照课文中的例子,把牛郎织女初次见面的情节说得更具体。
当然,这需要教师的点拨与指导,需要学生的互相交流与提高。
二、日积月累。
(一)民间故事导入。
1.同学们,你们喜欢听故事吗?你们都知道哪些民间故事?2.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和牛郎织女这个民间故事有关的古诗——《乞巧》。
(二)识字解题、指导书写。
1.板书课题。
学生书空,说笔画。
2.“乞”字和哪个字特别像?(板书“气”)这两个字有什么区别?观察“乞”字在田字格中的占位,怎样写才能把这个字写漂亮?教师示范。
拿出田字格本,工工整整、漂漂亮亮地写一个。
3.“巧”字能组词吗?怎样把“巧”字写漂亮?(教师示范)工工整整、漂漂亮亮地写一个。
4.普通话有一个音变规律:当两个三声连读时,前一个音读二声。
5.“乞巧”是什么意思?6.大家对作者林杰有多少了解?师简介:林杰,唐代诗人。
小时候非常聪明,六岁就能写诗,还精通书法棋艺。
下面,我们就一起来领略大诗人林杰的文采。
(三)“一读”——读音正确。
1.请大家打开课本,自由、大声地读一读,要求:字音读准确,诗句读通顺。
2.《乞巧》这首诗当中有两个字的读音是一模一样的,是哪两个字?(“宵”“霄”)你们有什么发现吗?师:查字典,看看这两个字的字义有什么不同?有什么好的方法能记住这两个字?(有个顺口溜记住它们:肖加宝盖熬通宵,雨落肖头是云霄)3.指名读。
(四)“二读”——读出韵味。
1.大家见过古人读诗吗?读出古诗的节奏。
2.师范读,生思考:老师读的和你们读的有什么不一样?3.师生合作,分句读。
4.齐读。
(五)“三读”——入情入境。
1.在小组内说说这首诗的大概意思。
2.生生交流,说说自己从诗句中知道了什么。
3.这首诗前两句隐藏着一个民间故事,你们知道吗?(牛郎织女)师:牛郎和织女在干什么呢?生:鹊桥相会。
4.就在这样一个新月当空的夜晚,人们在做什么呢?由这两句诗你看到了怎样的场面?5.如果有一双像织女一样的巧手,就可以——6.让我们一起来到这场景中,姑娘,你好!你姓——姑娘,你在月下干什么呢?不管是陈家的姑娘,还是王家的姑娘,或是李家的姑娘,姑娘们都在穿针引线,这真是——7.难怪唐朝诗人崔颢曾这样赞叹:长安城中月如练,家家此夜持针线。
这是怎样的盛况呀!民间《乞巧歌》这样唱道:乞手巧,乞容貌;乞心通,乞颜容;乞我爹娘千百岁,乞我姊妹千万年。
8.(音乐起)就让咱们一起加入乞巧的人群中去,眼望浩瀚的银河和皎洁的明月,许下美好的心愿吧!姑娘,七夕之夜,你要乞的是——男孩,在这美好的七夕之夜,你也来乞点什么——这是我们每一个人的美好心愿。
9.此情此景,诗人林杰情不自禁地吟道——让我们把这美好的心愿都融进这首诗中,一起来吟一吟——(六)适度拓展、课后积累。
牛郎织女这个美丽的传说感动了许多人,七夕也成了一个美丽又凄婉的节日。
古往今来,无数文人墨客竞相题咏,留下了许多诗篇,大家可以课下去收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