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亥姆霍兹联合会各科研中心及下属院所名称指南
德国亥姆霍兹联合会调研分析
1、德国亥姆霍兹联合会调研1.1 简介德国亥姆霍兹联合会是德国最大和最官方的国家级科研机构,其科研使命是面向社会、科学和产业所面临的中长期重大战略性需求和挑战,在能源、地球与环境,医学卫生,航空航天及交通运输,物质以及关键技术领域从事国际一流的研究。
亥姆霍兹联合会主要通过开发运行大规模的科研设施和科学装备,携手国内和国际伙伴共同从事多学科综合性研究,依托国家中长期的创新规划任务实施旨在塑造人类共同美好未来的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
主要特性指标联合会成员单位:在所有的联邦州有分布 18 个科研中心(2014 年)单位人员总数:38000 人(2014 年),21,000人为科学家、工程师,7500人为博士研究生,1650人为实习生。
基础科研经费:26.9 亿欧元(90%来自联邦 10%来自所在州)第三方经费:13.3 亿欧元(2014 年)目前规划实施的项目导向预算总盘面:128 亿欧元(2014/15 -2018/19)六大领域包括:能源、地球与环境、生命科学、航空航天交通、关键技术、物质结构。
亥姆霍兹联合会六大领域的科研工作主要解决人类社会所面临的主要挑战和重大问题,为以后和未来提出可持续的解决方案。
1.2 组织架构与法律形式亥姆霍兹联合会是一个专门注册的会员机构,目前会员包括 17 家独立法人资质的科研中心和一家非独立法人的中心。
各个会员自身享有多种不同的法律框架结构(公募基金会、注册协会,有限责任公司,国营事业单位)。
联合会自 2001 年成立之后,联合会的活动都受联合会章程的约束,所有的会员中心实施共同的科研、经费和管理架构。
联合会设置一名全职主席负责整个项目导向的经费管理转型和全机构的总体对外战略的协调。
支持联合会主席日常工作的是一位总裁、分设在柏林和波恩的两个总部以及在布鲁塞尔、北京和莫斯科三个代表处。
1.2.1组织架构联合会的核心决策群体是成员单位委员会和理事会。
其中成员单位委员会由联合会内部成员组成,理事会由外部成员组成。
德国主要研究机构
德国的科研系统–德国最主要的科研机构德国高校的科学研究所德国马克斯.普朗克学会(MPG,简称马普学会)亥姆霍兹联合会(HGF)弗劳恩霍夫应用研究促进协会(FhG)莱布尼茨科学联合会(WGL)各联邦州的科研院所德国的公共科学资助德国科学基金会(DFG)德意志学术交流中心(DAAD)德国洪堡基金会(AvH)德国民众奖学金基金会国家科学管理机构德国联邦教育与研究部(BMBF)德国联邦环境部(BMU)德国联邦经济与技术部(BMWi)德国科学联席会(GWK)民间科学研究德国企业界的研究与投资德国联邦工业合作研究会(AiF)"Ottovon Guericke" 民间科学基金会德国科学赞助者联合会大众汽车基金会罗伯特· 博世基金会蒂森科学基金会克虏伯基金会德国的科学院欧洲科研资助机构欧盟委员会欧洲研究理事会(ERC)欧洲科学基金会(ESF德国最主要的科研机构德国共有700多家公共财政支持的科研机构,按照所属关系主要分为以下几类:德国高校的科学研究所从数量上来说,从事科研工作最多的机构是分布在德国各联邦州的高等院校(见地图http://www.bmbf.de/de/6574.php)。
德国总共有282所高校,其中103所大学和176所理工高校。
德国科学基金会(DFG)资助名单显示,德国的40所大学在科研方面较为突出。
威廉·冯·洪堡提出的“教研合一”的理念缔结了德国高校科学人才培养和科研工作相符合的传统。
高校科研的重点在于基础研究,与此同时也在相应的学科领域进行应用研究。
因此而言,德国高校的科研领域几乎是包罗万象的。
德国高校的科研经费主要由政府财政拨款,同时也接受私人基金会的资助或者接受委托研究。
2005年德国高校用于研发经费共计92.2亿欧元,其中36.6亿欧元是第三方经费(出自:德国联邦统计局主页http://www.destatis.de)。
(第三方经费是指科研资助经费中除了主管部委拨付给科研机构的基本预算经费外,来自私人企业或公共科研资助机构(比如德国科学基金会)的经费)。
德国亥姆霍兹国家研究中心联合会情况介绍【模板】
德国亥姆霍兹国家研究中心联合会情况介绍
【简介】
德国在两百多所大学及高校之外,另有四大高校外的国家科研团队,其中亥姆霍兹联合会是最大、官方色彩也最浓的科研单位。
亥姆霍兹联合会现在拥有18个国家科研中心(国家实验室)、员工总人数3.5万人、年度科研经费36亿欧元。
不论是人员以及经费在都大致超出德国马普学会、弗劳恩霍夫协会和莱布尼兹联合会等另外三家德国科研机构的一倍左右。
这四家机构都具有非常明确的科研定位,其中亥姆霍兹联合会着眼于德国中长期国家科技任务,以解决社会政治、科技和经济的重大挑战为己任,运行大型科研装备,通过前瞻性的综合性的应用基础科学研究,力图解决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难题,为保障德国经济的竞争力提供技术支持。
亥姆霍兹联合会自2001年正式成立后(过去一直是松散的“大科学中心联合会),进一步明确了以科研任务计划为导向的科研特点,并且实施5年科技规划和评估,跟中国的支撑计划、973及863等国家科研任务有很高的吻合度。
德国亥姆霍兹联合会现有18个德国国家科研中心成组,分别是:
1, 阿尔弗雷德.魏格纳研究所AWI:******
电子邮箱:(******)
代表处首席代表何宏博士
个人情况简介:
亥姆霍兹联合会北京代表处的负责人何宏先生,博士,1986年于武汉**大学本科毕业。
后由国家教委选拔公派留学,1990年从德国耶拿席勒大学获得物理学博士学位,后赴英国牛津大学做博士后研究。
1994年回国后,先后在北京航天医学工程研究所从事研究工作,并于2000年转到**市科学技术委员会担任国际科技合作处处长职务。
自2004年1月起在亥姆霍兹联合会担任北京代表处的首席代表。
德国主要研究机构
德国的科研系统–德国最主要的科研机构德国高校的科学研究所德国马克斯.普朗克学会(MPG,简称马普学会)亥姆霍兹联合会(HGF)弗劳恩霍夫应用研究促进协会(FhG)莱布尼茨科学联合会(WGL)各联邦州的科研院所德国的公共科学资助德国科学基金会(DFG)德意志学术交流中心(DAAD)德国洪堡基金会(AvH)德国民众奖学金基金会国家科学管理机构德国联邦教育与研究部(BMBF)德国联邦环境部(BMU)德国联邦经济与技术部(BMWi)德国科学联席会(GWK)民间科学研究德国企业界的研究与投资德国联邦工业合作研究会(AiF)"Ottovon Guericke" 民间科学基金会德国科学赞助者联合会大众汽车基金会罗伯特· 博世基金会蒂森科学基金会克虏伯基金会德国的科学院欧洲科研资助机构欧盟委员会欧洲研究理事会(ERC)欧洲科学基金会(ESF德国最主要的科研机构德国共有700多家公共财政支持的科研机构,按照所属关系主要分为以下几类:德国高校的科学研究所从数量上来说,从事科研工作最多的机构是分布在德国各联邦州的高等院校(见地图http://www.bmbf.de/de/6574.php)。
德国总共有282所高校,其中103所大学和176所理工高校。
德国科学基金会(DFG)资助名单显示,德国的40所大学在科研方面较为突出。
威廉·冯·洪堡提出的“教研合一”的理念缔结了德国高校科学人才培养和科研工作相符合的传统。
高校科研的重点在于基础研究,与此同时也在相应的学科领域进行应用研究。
因此而言,德国高校的科研领域几乎是包罗万象的。
德国高校的科研经费主要由政府财政拨款,同时也接受私人基金会的资助或者接受委托研究。
2005年德国高校用于研发经费共计92.2亿欧元,其中36.6亿欧元是第三方经费(出自:德国联邦统计局主页http://www.destatis.de)。
(第三方经费是指科研资助经费中除了主管部委拨付给科研机构的基本预算经费外,来自私人企业或公共科研资助机构(比如德国科学基金会)的经费)。
德国四大科学研究会
德国四大科学联合会德国拥有世界上最密集的科研机构、高校和完整的体系,除了欧盟设立在德国境内的众多科研机构,德国有世界著名的四大科学联合会马克思-普朗克学会(81个研究所)、弗朗霍夫学会(80个研究所)、赫尔曼-冯-赫姆霍兹协会(15个大科学中心、250个研究所)、戈特弗里德-威廉-莱布尼茨协会(84个研究所)。
1 马克思普朗克学会马普学会共有81个研究所,涉及物理技术、生物医学、基础科学技术与人文三个学科领域,致力于国际前沿与尖端的基础性研究工作。
约12 000名雇员,9 000名客座科学家、博士后与学生。
年经费约16.5亿欧元,几乎全部由联邦与州政府拨款。
马克斯--普朗克科学促进协会是一所公益性的独立科研组织。
为获得新的认知,该协会进行基础研究,并以杰出的科研人才为核心建立研究所。
马克斯-普朗克协会的各研究所被视作基础研究领域的“杰出中心”,在国内外享有盛誉。
这完全受之无愧,因为自1948年马克斯-普朗克协会成立以后,仅该协会的研究所就有25名研究人员获得了诺贝尔奖。
2 弗朗霍夫学会弗朗霍夫学会是为中小企业、政府部门、国防安全等提供合同科研服务的非营利性机构,主要研究领域包括微电子、制造、信息与通讯、材料与零部件、生命科学以及工艺(surface technology)与表面技术和光子学等。
弗劳恩霍夫协会目前在全德40个多个基地拥有共约80个科研机构,其中58家研究所,位于欧洲、美国和亚洲的分部及代表处,雇员13 500人(其中大部分是资深的科研人员和工程师)。
年经费15亿欧元,其中1/3由政府资助,1/3来自企业,1/3来自联邦、州及欧盟等的项目。
弗劳恩霍夫协会的目标为实用研究,为工业界、服务性企业和公共部门委托科研项目,在经济界客户的委托下,致力于技术与组织环节的可实际运用的成熟方案的开发。
中心目标为科技知识的实用转化;同时为硕士生和博士生提供在实用研究领域中进修的可能性;第三是经济与科研的全球性布局使得国际合作不可或缺。
德国亥姆霍兹国家研究中心联合会博士和博士后奖学金项目介绍
德国亥姆霍兹联合会-国家留学基金委博士/博士后项目项目概况为进一步促进中德两国在教育、科研领域的交流与合作,德国亥姆霍兹联合会国家研究中心联合会(Helmholtz Associatio of German Research Centres)与国家留学基金管理委员会(China Scholarship Council, CSC)于2006年9月签署合作协议,设立德国亥姆霍兹联合会-国家留学基金委博士/博士后奖学金项目。
双边将每年联合选拔50名优秀学生及学者,并以中方国家公派的形式,赴德国亥姆霍兹联合会所属的研究机构攻读博士学位或进修深造。
首期协议三年,第一批学员将于2007年9月正式派出。
全国各高校和科研院所即将毕业的硕士和博士研究生、在读的博士研究生以及近六年内新毕业的博士均有资格申请。
本实验室或单位与德方已经有合作基础的人员,将获得加分。
德国亥姆霍兹联合会共拥有15个国家级的研究中心,是欧洲最大的科研机构之一,共拥有员工25000人,年经费22亿欧元。
亥姆霍兹联合会致力于解决社会、科学和工业界面临的重大挑战,主要在能源、地球与环境、医疗卫生、关键技术、物质结构以及航空航天与交通等六大领域利用大型设备开展跨学科的前瞻性研究。
青年学者类型A类,博士预备生资助对象:即将或已硕士毕业,欲以三年时间在德完成博士学位的青年科研人员资助期限:不超过36个月申请人年龄:不超过30周岁(1977年1月1日以后出生)资助金额:第一年1000欧元每月,经德方评审能完成学业者,第二年和第三年获得德方资助1200欧元每月B类,交换博士生资助对象:来自中方伙伴单位的在读博士生,未来在国内答辩获中方学位资助期限:6-24个月申请人年龄:不超过30周岁(1977年1月1日以后出生)资助金额:第一年1000欧元每月,第二年1200欧元每月C类,博士后资助对象:即将获得博士学位或毕业尚不超过六年的博士资助期限:6-24个月资助金额:第一年1100欧元每月,第二年1800欧元每月申请程序:因是联合奖学金项目,申请程序分为两步,分别是国外部分与国内部分。
德国亥姆霍兹联合会调研
1、德国亥姆霍兹联合会调研1.1 简介德国亥姆霍兹联合会是德国最大和最官方的国家级科研机构,其科研使命是面向社会、科学和产业所面临的中长期重大战略性需求和挑战,在能源、地球与环境,医学卫生,航空航天及交通运输,物质以及关键技术领域从事国际一流的研究。
亥姆霍兹联合会主要通过开发运行大规模的科研设施和科学装备,携手国内和国际伙伴共同从事多学科综合性研究,依托国家中长期的创新规划任务实施旨在塑造人类共同美好未来的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
主要特性指标联合会成员单位:在所有的联邦州有分布 18 个科研中心(2014 年)单位人员总数:38000 人(2014 年),21,000人为科学家、工程师,7500人为博士研究生,1650人为实习生。
基础科研经费:26.9 亿欧元(90%来自联邦 10%来自所在州)第三方经费:13.3 亿欧元(2014 年)目前规划实施的项目导向预算总盘面:128 亿欧元(2014/15 -2018/19)六大领域包括:能源、地球与环境、生命科学、航空航天交通、关键技术、物质结构。
亥姆霍兹联合会六大领域的科研工作主要解决人类社会所面临的主要挑战和重大问题,为以后和未来提出可持续的解决方案。
1.2 组织架构与法律形式亥姆霍兹联合会是一个专门注册的会员机构,目前会员包括 17 家独立法人资质的科研中心和一家非独立法人的中心。
各个会员自身享有多种不同的法律框架结构(公募基金会、注册协会,有限责任公司,国营事业单位)。
联合会自 2001 年成立之后,联合会的活动都受联合会章程的约束,所有的会员中心实施共同的科研、经费和管理架构。
联合会设置一名全职主席负责整个项目导向的经费管理转型和全机构的总体对外战略的协调。
支持联合会主席日常工作的是一位总裁、分设在柏林和波恩的两个总部以及在布鲁塞尔、北京和莫斯科三个代表处。
1.2.1组织架构联合会的核心决策群体是成员单位委员会和理事会。
其中成员单位委员会由联合会内部成员组成,理事会由外部成员组成。
Helmholtz – DAAD – Fellowships 2006 -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德国亥姆霍兹国家研究中心联合会国家留学基金管理委员会德国亥姆霍兹联合会接收2013年度公派博士生、博士后的德方导师、研究课题和岗位清单各国家科研单位、各重点高校:德国亥姆霍兹国家研究中心联合会是德国乃至欧洲最大科研机构,它由十八个德国国家实验室联合组成,共有员工34000人、年度科研经费34亿欧元。
亥姆霍兹联合会主要开展定位于未来应用的前瞻性基础研究和大科学研究,实施有长远国家战略和五年项目规划的资金管理模式。
联合会针对全球面临的社会、科学和经济的重大挑战,在能源 (核能、核安全、再生能源、能源效率)、地学与环境科学、医学健康与生命科学、关键技术(纳米技术、功能材料和超级计算)、物质结构(大型物理学)、航空航天与交通等6个领域从事体现德国国家形象与科研实力的尖端科学研究。
德国亥姆霍兹联合会在过去三十年与中国科学院、中国环境科学院、中国原子能研究院、中国航天技术研究院、中国海洋局、地震局、地质调查局以及包括清华、北大、复旦、上交大、西交大、浙大、华科大在内的众多重点高校的优秀团队之间有广泛的长年密切合作,有一些联合团队甚至联合实验室。
亥姆霍兹联合会曾于2007至2010年连续四年与中国国家留学基金委员会每年联合选拔和资助50名博士生和博士后。
本联合会汉堡同步辐射DESY另将启动与人力资源部博士后管理中心以及中科院人事局每年10个博士后联合项目。
初步估计,本联合会每年招入中国青年科研人员约100人,联合会中国背景的科研人员和博士生的人数在600人以上,包括一些资深科研人员和团队负责人。
相比于缺少固定科研经费的德国高校,由德国联邦教研部和所在地州政府按照90%:10%比例提供、并保证每年继续5%增长的科研事业费的亥姆霍兹联合会拥有优越的科研条件和充足的经费,大多数科研团队非常欢迎接受基础良好、有浓厚科学兴趣的中方青年人员深造或攻读学位,资助渠道包括德方科研工作合同、单位奖学金以及中国公派奖学金。
亥姆霍兹联合会于2004年在中国设立了北京代表处,这是联合会在全球仅有的三个代表处之一,其职能主要包括中德科研单位之间的信息沟通、协助科研团队建立更密切联系并争取项目资助、安排交流访问以及促成长期、经常性的人员交流。
德国亥姆霍兹联合会协同研究方式及大学合作启示
亥 姆 霍 兹 联 合 会 是 德 国最 大 的 国立 研 究 机 构 , 即使 在 当下经 济 危 机 形 势下 ,根 据联 邦 政 府 与 地 方 政 府 的协 约 ,仍 然 能 获 得 5 % 的年 度 经 费增 长 。虽 然其所属研究 中心的历史背景与发展过程各不相 同, 但基本上其每年科研总经费的 2 / 3来 自于政府 的事 业费 ( 联 邦政 府 和州政 府承 担 的 比例 为 9 :1 ) ,即 核 心经 费 ;各 研 究 中心 通 过其 他 方 式 ,如德 国科 学 基 金会 等公共 研 究 资 金 及 与企 业 科 研 合 作 等 ,获 得 剩余 的 1 / 3经 费 ,即第三 方经 费 。
He l mh o l t z As s o c i a t i o n Pr o g r a mm e— - o r i e nt e d Co l l a bo r a t i ve Re s e a r c h Or g a ni z a t i o n a nd Un i v e r s i t y Coo p e r a t i o n
2 o l 3年第 2 2期
s c i e n ㈣ n dT e
e n 1 e n I R e s e a r c h
2 0 1 3№ 2 2
d o i : 1 0 . 3 9 6 9 / j . i s s n . 1 0 0 0— 7 6 9 5 . 2 0 1 3 . 2 2 . 0 2 0
学院” ,以及支持 大学的青 年科 学家和博 士生教 育的形 式等 ,总结其 网络化协 同研 究组织的特 点为:协 同的动 力 来 自各方共同的 目标 ,协 同的纽 带是合作研究项 目,协 同的源泉来 自科教 结合。
德国最大科研机构亥姆霍兹联合会的演化史
德国最大科研机构亥姆霍兹联合会的演化史History of Helmholtz Association: From a loose-knit network to an association in four decadesOver the course of 40 years, what used to be the working committee of a loosely-affiliated community of research centres has become the Helmholtz Association. The driving motivation behind this development was the desire to take assume greater responsibility and the conviction that the major challenges facing research today can only be met by pooling scientific excellence and resources. A further aim was to gain more leverage in the political debate surrounding research policy. Today, the Helmholtz Association is committed to solving the big issues facing society, science and industry in many fields, as the mission statement avows. The Association's special contribution to the research landscape in Germany is programme-oriented, strategically focused research with a long-term scope. Key competences of the Association are the design and operation of large-scale facilities and complex infrastructure, as well as expertise in system solutions and future-oriented research.Research centres band togetherIn order to accomplish the first great task - developing safe and powerful nuclear reactors - representatives from the Karlsruhe and Jülich research centres, which were still in the process of being established, met in 1958 with the former Society for Nuclear Energy Management in Shipbuilding and Shipping Navigation (known today as Helmholtz-Zentrum Geesthacht Centre for Materials and Coastal Research) and the nuclear research institutes of a number of universities to form the "Working committee for administrative and operational affairs in German reactor control stations". The former Hahn Meitner Institute for Nuclear Research in Berlin joined the committee in the following year, 1959.Initially the committee focused on the exchange of experiences related to operational and safety issues, but soon the focus was expanded to include topics that still concern the large research centres today.. These involve questions of strategic orientation, training, remuneration and patent management, which are all of great importance for the advancement of excellent research and its practical and commercial application. It is for this reason that research centres involved in other scientific fields, but dedicated to solving similar problems joined the Association in the 1960s.These were the Deutsches Elektronen Synchroton (DESY), the Radiation Research Society (now the Helmholtz Zentrum München - German Research Center for Environmental Health), the Max Planck Institute of Plasma Physics, the German Test and Research Institute for Aviation and Space Flight (now the German Aerospace Center), the former Society for Mathematics and Data Processing (part of the Fraunhofer Institute today) and the Society for Heavy Ion Research (GSI).The articles of association and a new structure legitimised this grouping together of research associations, with the aim of avoiding bureaucratic micromanagement andover-interference in research. Today, the government's role in formulating research policy guidelines and the Association's mission to address the big issues facing, science and industry are more clearly defined.The Association's relationship to the German government is definedAt the beginning of 1970, representatives of the research centres formed the Arbeitsgemeinschaft derGroßforschungseinrichtungen" (syndicate of large-scale research institutes), or AGF, and formulated the guidelines that would govern their relationship to the government. Working ina spirit of partnership, the AGF aimed to define the basic tasks the Association would concern itself with; implementing the guidelines would be the responsibility of the individual research centres.The German Cancer Research Centre joined the AGF in 1975, followed a year later by the German Research Centre for Biotechnology (GBF ), now renamed the Helmholtz Centre for Infection Research). In 1983, the Alfred Wegener Institute for Polar and Marine Research became a member. The Association saw further growth as a result of German reunification, when research centres in the new federal states - including the GFZ Geosciences Research Centre in Potsdam, the Max Delbrück Center for Molecular Medicine and the former Leipzig-Halle Centre for Environmental Research (known today as the Helmholtz Centre for Environmental Research, or UFZ) - were admitted as members.Strength and excellence through integration and initiative In 1995, the AGF became the Helmholtz Association of German Research Centres. The research institutes came one step closer to achieving their aim of freedom to govern their own affairs. Since then, a senior council has provided recommendations on major issues relating to content andstructure, such as the practice of appointing professors jointly with universities, principles of the appraisal procedure and research priorities.2001 was a significant milestone in the restructuring of the Association. The loose affiliation was transformed into a registered association with legally independent member centres. The core of the reform with regard to content was the introduction of the programme-oriented advancement of funding, which involved a switch from centre-oriented financing, in which each centre administered its own budget, to superordinate financing at the level of the Association. A total of 30 cross-centre research programmes have been drafted, which are evaluated in detail by internationally-renowned experts with regard to their strategic relevance and scientific excellence. The Helmholtz Association is the only research organisation in recent years to have initiated comparable reforms that have resulted in the reorientation of research efforts towards strategic goals.The reform also gave the Association a full-time president. With the Initiative and Networking Fund, he has an effective tool at his disposal for setting strategic priorities, as well as for promoting scientific excellence and advancing research in keyfields with the required critical mass. The strategically-oriented Initiative and Networking Fund has established an incentive scheme that promotes scientific competition. Along with other funding schemes, it also supports the goals of the Helmholtz Association within the scope of the Pact for Research and Innovation. In concentrating on excellence, new forms of cooperation and networking, promoting the young scientific community and the development of new approaches to further innovation, the Association contribute to economic growth and prosperity in our society.Following the amendment of the articles of association at the end of 2006, each of the Association's different fields of research is represented by a vice president in the newly established executive committee; in addition, there are two vice presidents with administrative duties.The reforms in recent years set the course for the Helmholtz Association to become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and highly-regarded scientific organisations in Germany today.The Helmholtz-Zentrum Berlin für Materialien und Energie was created on 1 January 2009 when the formerHahn-Meitner-Institut Berlin (HMI) merged with another Berlininstitute, the Elektronenspeicherring-Gesellschaft für Synchrotronstrahlung (BESSY).The newly founded German Center for Neurodegenerative Diseases (DZNE) has been a member of the Helmholtz Association since 30 April 2009. The 16th Research Centre to join, the DZNE is unique in two ways. Firstly, it is not limited to a single location; instead it is made up of a strong interdisciplinary network consisting of the core facility in Bonn and (currently) six outstanding partner locations inRostock/Greifswald, Magdeburg, Göttingen, Witten-Herdecke, Tübingen and Munich. Secondly, unlike other European research institutes in the field, the DZNE does not focus on basic research alone, but also translates research findings into practice. On 1 January 2011 the Forschungszentrum Dresden-Rossendorf (FZD) became the 17th member of the Association, under the new name Helmholtz-Zentrum Dresden Rossendorf (HZDR). A year later on 1 January 2012 the former Leibniz Institute of Marine Sciences (IFM-GEOMAR) converted into GEOMAR | Helmholtz Centre for Ocean Research Kiel due to the transition of the institute into the Helmholtz Association.。
德国最受欢迎的大学和研究机构
德国最受欢迎的大学和研究机构
(最新的洪堡排行榜显示了国外研究人员最喜欢在哪儿从事研究工作)
洪堡基金会公布了一个最新的排行榜。
该排行榜显示了,国外的洪堡奖学金获得者在德国进行科研工作所在地的分布情况。
该排行榜是根据过去五年的数据情况统计出来的。
和2012年公布的洪堡排行榜一样,最受欢迎大学排行榜的前三分别为柏林自由大学、洪堡大学和慕尼黑大学。
但是,来自小城市的高校在最新的排行榜中位置上升了:哥廷根大学从2012年的第9名上升到了今年的第5名;亚琛工大从第14名上升到了第12名;雷根斯堡大学从第22名上升到了第15名;明斯特大学则从原来的第22名上升到了第15名—-进入到了最受国外优秀研究人员欢迎的科研所在地前20排名榜中。
为了避免因高校规模不同对该排名的曲解,该排行榜对洪堡奖学金获得者最欢迎的高校的划分也是和高校中的教授数量相关的。
在最受欢迎研究机构的排行榜中,马普所名列前茅:前三名分别是马普弗里兹哈伯研究所(柏林)、马普胶体与界面研究所(波茨坦)和马普聚合物研究所(美因茨)。
前20名最受欢迎大学:
前18名最受欢迎研究机构:
来源:Humboldt Foundation。
亥姆霍兹联合会采取科学出版物开放式查阅政策
亥姆霍兹联合会采取科学出版物开放式查阅政策
佚名
【期刊名称】《极地研究》
【年(卷),期】2016(28)4
【摘要】德国亥姆霍兹联合会(Helmholtz Association)认为,科研成果应向科学界、工业界和社会公开,不应该设置壁垒和有偿使用。
作为德国最大的科研组织,亥姆霍兹联合会最近采取了开放式查阅政策,旨在让公众能够自由获取涉及组织内科学家的科学出版物。
【总页数】1页(PI0026-I0026)
【关键词】亥姆霍兹;科学家;开放式;出版物;查阅;科研组织;科研成果;有偿使用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N02
【相关文献】
1.德国亥姆霍兹国家研究中心联合会介绍 [J], 何宏
2.德国亥姆霍兹联合会协同研究方式及大学合作启示 [J], 郑英姿;周辉
3.德国的研究与创新政策——德国总理默克尔在亥尔姆霍兹联合会年会上的讲话[J], 黄群(编译)
4.德国最大的科研组织—德国亥姆霍兹国家研究中心联合会 [J], 朱星
5.德国最大的科研组织--德国亥姆霍兹国家研究中心联合会 [J], 朱星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德国最大科研机构亥姆霍兹联合会介绍
GERMAN RESEARCH ORGANISATIONS 德国大科研机构之间的比较
Budget/ billion Staff Centres/ Institutes 18
Helmholtz Association
€ 3.4 亥姆霍兹:着眼应用的前瞻式基础研究
33.634
Max Planck Society
Earth & Environment
Health
Aeronautics, Space and Transport
Key Technologies
Structure of Matter
Assembly of Members
(Two per Helmholtz Centre)
PAGE 13
16,800
87
2012基本科技事业拨款与横向经费
SEITE 14
BROAD VARIETY OF STRATEGIC PARTNERSHIPS 形式多样的战略伙伴合作模式
230 joint appointments 联合聘任教授 Promoting joint initiatives through: 合作模式
WE PROMOTE TALENT 多种方式培养青年才俊
Structured training of 5,320 PhD students 25 Helmholtz Graduate Schools and Helmholtz Research Schools 151 Helmholtz Young Investigators Groups with tenure option Helmholtz Management Academy Mentoring 1,627 vocational trainees 25 Helmholtz School Labs Little Scientists’ House
德国亥姆霍兹联合会协同研究方式及大学合作启示
德国亥姆霍兹联合会协同研究方式及大学合作启示郑英姿;周辉【摘要】为鼓励创新与合作,德国亥姆霍兹联合会从2001年开始实行科研计划优先资助模式,将机构事业费改为协同的项目经费,通过战略规划和择优竞争,更有效地配置资源。
介绍亥姆霍兹联合会项目引导的协同研究组织形式及其与大学合作的方式,列举近年研究案例,如合并大学新建实体研究机构“卡尔斯鲁厄理工学院”、组建虚拟研究所“结构系统生物学中心”、依托大型基础设施开展“脑成像”研究、与大学共建“仿真科学研究学院”,以及支持大学的青年科学家和博士生教育的形式等,总结其网络化协同研究组织的特点为:协同的动力来自各方共同的目标,协同的纽带是合作研究项目,协同的源泉来自科教结合。
%The paper introduces German Helmholtz Association ‘s Programme -oriented funding and university coopera-tion,gives some successful cases and sums up the formation cooperative innovation organization conditions.【期刊名称】《科技管理研究》【年(卷),期】2013(000)022【总页数】5页(P84-87,115)【关键词】亥姆霍兹联合会;协同研究;项目引导;科教结合【作者】郑英姿;周辉【作者单位】北京大学科学研究部,北京 100871;北京大学科学研究部,北京10087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G311德国亥姆霍兹国家研究中心联合会(The Helmholtz Association of German Research Centers,缩写Helmholtz,以下简称亥姆霍兹联合会)是德国乃至欧洲最大的研究机构,现有18个国际著名的研究中心,雇员超过3万人,年度经费总额达34亿欧元。
德国亥姆霍兹国家研究中心联合会信息介绍
德国亥姆霍兹国家研究中心联合会德国亥姆霍兹国家研究中心联合会,原名"大科学中心联合会",是德国最大的科研实体,同时也是全欧洲最大的两家科研机构之一(另一家是法国国家科学研究中心,但是法国这家机构还含有很多社会科学方面的成份,另外许多研究力量依托于高校)。
亥姆霍兹联合会于2002年开始启动项目优先的经费体制及项目管理体制的全面改革,整合了联合会内部的人力及设备资源,并依据项目的本身对国家发展、对科技创新、对社会、经济的重要性的贡献,本着节省经费,加大产出的要求,加强了在科研领域、科研方向以及科研课题之间的横向竞争。
同时,也因此大大提高了与德国其他科研机构和高校、以及国外相应科研机构之间开展实质性合作的需求。
着眼于中国巨大的人才资源及丰富的自然资源,着眼于中国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亥姆霍兹国家研究中心联合会把发展对中国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视作一个工作重点,并因此而在内部改革告一段落之后,于今年7月26日正式在北京设立了代表处,旨在全面推动和促进中德科技合作。
中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中国科学院院长路甬祥、中国科技部副部长刘燕华、国家基金委主任陈宜瑜、国家工程院副院长、中国医学科学院院长刘德培等中方领导共同出席了代表处成立的隆重仪式。
亥姆霍兹联合会下属15个国际著名的研究中心,共250个各有物色的研究所,员工总数超过24,000名,联合会每年的科研经费总额超过21亿欧元。
亥姆霍兹联合会在国际上代表着德国的国家科技研究形象,主要特征是围绕大型科研设备展开国际一流的大科学研究,在德国境内以及国际科技界拥有很多协作伙伴,充分体现着科技进步、创新应用相结合并进而直接影响社会发展远景的鲜明特色。
亥姆霍兹联合会主要着眼于德国国家的中长期科技任务,通过前瞻性的科学研究,从政治上、科技上研究解决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难题,同时为继续保障德国经济的具有强大竞争力提供技术支持。
联合会实行科学家团体的自我管理,充分依赖各研究中心杰出的科学家、高效运转的科研设施以及现代化的科研管理保障以上重大目标的实现。
各类学术机构中英文名称对照(0528)-国际交流处提供
附件:各类学术机构中英文名称对照Schools and Departments机械科学与工程学院:School of Mechanical Science and Engineering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School of Computer Science and Technology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School of Life Science and Technology电气与电子工程学院:School of Electrical and Electronic Engineering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School of Materials Science and Engineering船舶与海洋工程学院:School of Naval Architecture and Ocean Engineering 电子科学与技术系:Department of Electronic Science and Technology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School of Energy and Power Engineering控制科学与工程系:Department of Control Science and Engineering水电与数字化工程学院:School of Hydropower and Information Engineering 软件学院:School of Software Engineering图像识别与人工智能研究所:Institute for Pattern Recognition and Artificial Intelligence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School of Environmental Science and Engineering光电子科学与工程学院:School of Optoelectronic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电子与信息工程系:Department of Electronics and Information Engineering 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School of Architecture and Urban Planning土木工程与力学学院:School of Civil Engineering and Mechanics数学与统计学院:School of Mathematics and Statistics物理学院:School of Physics化学与化工学院:School of Chemistry and Chemical Engineering经济学院:School of Economics管理学院:School of Management公共管理学院:School of Public Administration新闻与信息传播学院:School of Journalism and Information Communication 教育科学研究院:School of Education外国语学院:School of Foreign LanguagesNational Key Laboratories强电磁工程与新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State Key Laboratory of Advanced Electromagnetic Engineering and Technology激光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State Key Laboratory of Laser Technology数字制造装备与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State Key Laboratory of Digital Manufacturing Equipment and Technology煤燃烧国家重点实验室:State Key Laboratory of Coal Combustion (SKLCC)材料成形与模具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State Key Laboratory of Materials Processing and Die & Mould TechnologyNational Specialized Laboratories外存储系统国家专业实验室:National Specialized Laboratory for Storage System 新型电机国家专业实验室:State Specialized Laboratory of New Type of Electrical MachineryNational Research Centers下一代互联网接入系统国家工程实验室:National Engineering Laboratory for Next Generation Internet Access国家纳米药物工程技术研究中心:National Engineering Research Center for Nano-Medicine国家防伪工程技术研究中心:National Anti-Counterfeit Engineering Research Center国家企业信息化(CAD)应用支撑软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武汉) :National Engineering Research Center for CAD Software (Wuhan)国家数控系统工程技术研究中心:National Engineering Research Center for Numerical Control System制造装备数字化国家工程研究中心:National Engineering Research Center for Manufacturing Equipment Digitization激光加工国家工程研究中心:National Engineering Research Center for Laser ProcessingComputing, Hubei Province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湖北省环境卫生学重点实验室:StateKey Laboratory of Environment Health (Incubation)食品营养与安全湖北省重点实验室:Hubei Key Laboratory of Food Nutrition and SafetyResearch Centers at Provincial/Ministry Level数据存储系统与技术教育部工程中心:Engineering Research Center for Data Storage Systems and Technology, Ministry of Education湖北省数据库工程技术研究中心:Database Engineering and Technology Research Center,Hubei ProvinceScientific Research Base for International Collaboration伟创力――华中科技大学研发中心:HUST-FLEXTRONICS Research Center 中日RENESAS嵌入式微控制器实验室:HUST-RENESAS Embedded MCU Laboratory中美德州仪器(TI)高级嵌入式实验室:HUST-Texas Instruments (TI) Advanced Embedded Laboratory中美ADI联合实验室:Sino-US ADI Joint Laboratory中美虚拟仪器技术(VI)联合实验室:Sino-US Joint Laboratory of VirtualInstrument Technology中美ROCKWELL自动化实验室:HUST- Rockwell Automation Laboratory中德FESTO气动技术中心:HUST-FESTO Pneumatic Center中英先进材料及成形技术联合实验室:Birmingham-HUST Joint Laboratory for Advanced Materials and Manufacturing中美老年性痴呆研究中心:Sino-American Alzheimer Disease Research Center 中德干细胞中心:Chinesisch-Deutsches Stammzellzentrum (Sino-Germany Stem Cells Center)中韩生物材料与纳米生物技术研究中心:China-Korea Center for Biomaterial and Nano Biotechnology中法联合药物研发和筛选中心:Sino-France Joint Center for Drug Research and Screening华中科大-乔治亚理工光电中心(HGCPE):HUST-Georgia Tech Center for Photonics and Electronics(HGCPE)中德马普生物物理与生物化学合作实验室:Sino-Germany Max-Planck Biophysical Chemistry Joint Laboratory中英HUST-RRes基因工程和基因组学联合实验室:HUST-RRes Crop Genetic Engineering and Genomics Joint Laboratory中俄新型大功率激光器研发中心:National Center for International Research on High Power Laser国家脉冲强磁场科学中心(合作机构:比利时鲁汶大学强磁场实验室):Wuhan National High Magnetic Field Center (in cooperation with Laboratory of Solid-State Physics and Magnetism, KU Leuven)华中科技大学—IBM技术中心:HUST-IBM Computer Technology Center国际先进电子制造研究中心:International Research Center in Innovative Electronics Manufacturing (iCEM)。
德国最大的科研团体-亥姆霍兹联合会,规模和影响力超过马普所
德国最大的科研团体-亥姆霍兹联合会,规模和影响力超过马普所亥姆霍兹联合会 (Helmholtz Association of German Research Centres,www.helmholtz.de)是德国最大的科研团体。
联合会每年获得的科研经费总额超过34亿欧元,其中来自政府渠道的经费相当于德国另外三大科研团体:马克斯.普朗克学会、莱布尼兹联合会及弗劳恩霍夫协会三家的总和。
联合会在国际学术界代表着德国的国家科技研究形象,联合会希望能够对人类现在与未来所面临的具有决定意义的问题给出答案:安全可靠的能源供应、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未来社会的正常运转或以前无法治愈疾病的治疗。
亥姆霍兹联合会将其科研活动集中在六个主要研究领域:能源、地球与环境、生命科学、关键技术、物质结构和交通与航天,科研活动为人类社会未来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可靠的保证。
亥姆霍兹联合会共包括19个国家级的研究中心(注意,我们熟知的卡尔斯鲁厄理工学院,居然是亥姆霍兹联合会19个国家级中心之一),有31,745多名科技人员利用最现代化的科学设备,特别是大型仪器和装置,从事从天体物理学(Astrophysics)、生物学(Biology)到细胞学(Cell Research)各方面的研究。
这些研究设施同时也向全世界的学者开放。
作为代表国家的科研人员,亥姆霍兹的科学家们非常明确自身的使命:为解决社会发展所面临的重大问题贡献自己的一份微薄之力。
•阿尔弗里德·瓦格纳极地与海洋研究所(AWI)阿尔弗里德·韦格纳研究所的研究人员主要从事极地、海洋与气候方面的研究。
他们希望揭示由于自然原因和人类活动所引起的地球环境系统的变化。
•亥姆霍兹信息安全中心 (CISPA)亥姆霍兹信息安全中心(CISPA)是隶属于亥姆霍兹协会的德国国家大科学机构,是德国最大的致力于信息安全研究的科学组织,并计划建成为全球最大的信息技术安全研究中心。
它的研究内容包括信息安全的所有方面,尤其是安全和隐私的前沿话题。
HELMHOLTZ德国亥姆霍兹研究联合会
亥姆霍兹-CSC奖学金
•国家留学基金管理委员会(以下简称留学基金委)2010年计划选派6000名研究生
•亥姆霍兹波茨坦研究中心—德国地学研究中心(GFZ)
•亥姆霍兹感染研究中心(HZI) •亥姆霍兹环境研究中心(UFZ) •亥姆霍兹慕尼黑研究中心—
德国环境卫生研究中心(HMGU)
•马克斯•德尔布吕克分子医学中心(MDC) •马克斯-普朗克等离子体物理研究所(IPP)
Nobel Prizes in the Helmholtz Association
理委员会2010年计划选派50优秀学生及学者赴德国亥姆霍兹联合会攻读博士学位、
联合培养博士或从事博士后研究。 •能源、地球与环境科学、生命科学、信息与工程、材料科学、运输与空间科学 •根据双方协议,留学人员的一次往返国际旅费及在德第一年的奖学金生活费由国 家留学基金负担,在德第二年起的奖学金由德国亥姆霍兹联合会负担。 •雅思5.5分以上或托福580分以上成绩。 /Chuguo/a5a6e371b7a940f6bd7ea147c653c945.shtml
出国留学。其中,国家建设高水平大学公派研究生项目5000名,其他国家公派研
究生项目(以下称为国家公派专项研究生奖学金项目)1000名。 •重点选派领域为能源、资源、环境、农业、制造、信息等关键领域及生命、空间、
海洋、纳米、新材料等战略领域和人文及应用社会科学。
•国家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纲要中确定的重点领域及优先主题、重大专项、前沿技 术和基础学科应占总选派规模的85%,人文及应用社会科学应占总选派规模的15%。
德国科研机构组织架构
德国科研机构组织架构一、引言德国以其世界领先的科学研究和创新能力而闻名于世。
这得益于其高度发达的科研机构体系。
本文将介绍德国科研机构的组织架构,并对其特点和功能进行阐述。
二、德国科研机构的分类德国的科研机构主要分为大学、研究所和学术联合体三类。
1. 大学德国的大学在科学研究中发挥着核心作用。
大学独立组织科研活动,拥有自己的教学和研究设施。
大学的科研部门通常由不同的学院和研究中心组成,包括自然科学、工程技术、医学、社会科学等领域。
2. 研究所德国的研究所是以特定研究领域为重点的科研机构。
研究所通常由科学家和研究人员组成,致力于特定领域的科学研究。
研究所与大学合作开展科研项目,为大学教师和学生提供研究资源和支持。
3. 学术联合体德国的学术联合体由多个大学和研究所组成,旨在促进跨学科和跨机构的合作。
学术联合体通过共享资源和知识,加强科研合作和交流,提高科学研究的质量和效率。
三、德国科研机构的组织结构德国科研机构的组织结构通常分为三层:最高层是联邦政府和国家机构,中层是州政府和地方机构,最低层是大学和研究所。
1. 联邦政府和国家机构德国联邦政府和国家机构负责制定科研政策、提供经费支持和监督科研活动。
联邦教育与研究部门负责协调和管理全国范围内的科研事务,制定科研政策和法规。
2. 州政府和地方机构德国的州政府和地方机构对科研机构的管理和资助起着重要作用。
州政府负责分配科研经费和资源,制定地方性的科研政策和计划。
地方机构提供地方性的科研支持和服务,促进科研机构与地方产业和社会的合作。
3. 大学和研究所大学和研究所是德国科研机构的基本单位。
大学根据学科设置研究院、研究中心和实验室,负责进行科研项目和教学任务。
研究所通常由特定领域的科学家组成,独立进行科学研究和创新。
四、德国科研机构的特点和功能德国科研机构具有以下特点和功能:1. 自主性德国的科研机构具有较高的自主权,能够自主决定科研方向和项目。
这使得科研机构能够更加灵活地开展科研活动,并在一定程度上独立于政府和行业的影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德国亥姆霍兹联合会各科研中心及下属院所名称指南
1,AWI (Alfred-Wegener-Institut für Polar- und Meeresforschung) 阿尔弗雷德·魏格讷极地与海洋研究院A-地学研究部
地质物理学实验室
冰川学实验室
冰缘冻土带研究实验室
海洋地质与古生物学实验室
海洋地化实验室
B-生物科学部
生物海洋学实验室
海洋生物地质学实验室
巨藻生物学实验室
海洋动物生态学实验室
海洋动物生理学实验室
生态化学实验室
陆架海生态学实验室
海岸生态学实验室
C-气候科学部
大气循环实验室
极气气象学实验室
勘测海洋学实验室
海洋动力学实验室
洋冰物理学实验室
古气候动力学实验室
D-先进技术部
水下车辆与深水技术
大洲测量系统
飞机与陆面技术
冰层钻探
海洋生物技术
对地观测系统
E-基础设施管理部
后勤与科研平台
计算中心与数据库
图书馆
土木建设与设施管理等等
2,DESY (Deutsches Elektronen-Synchrotron DESY)德国电子同步辐射装置
加速器部
光子学研究部
高能粒子物理学部
3,DKFZ( Deutsches Krebsforschungszentrum) 德国癌症研究中心
细胞生物学与肿瘤生物学
结构与功能基因组学
致癌风险因素及预防
肿瘤免疫学
成像与肿瘤放谢学
感染与癌症
肿瘤治疗的对接应用
4,DLR (Deutsches Zentrum für Luft- und Raumfahrt) 德国航空航天中心德国遥感数据中心DFD
飞行推进研究所
空港事务与航空交通研究所
航空动力与湍流技术研究所
气动弹力研究所
推进技术研究所
建筑事务与构造研究所
概念车研究所
纤维轻结构与自适应研究所
飞行制导研究所
飞行系统技术研究所
高频技术与雷达系统研究所
通讯与导航研究所
航空与航天医学研究所
空间材料物理学研究所
遥感技术研究所
大气物理学研究所
行星研究所
太空飞行推进技术研发!究所
太空飞行系统研究所
机器人与机电一体化研究所
技术物理所
技术热动所
燃烧技术研究所
交通技术研究所
交通系统研究所
材料研究所
空间飞行推进与航天员训练所
模拟与软件技术所
5,FZJ (Forschungszentrum Jülich)于利希研究中心
高级模拟研究院(IAS - Institute for Advanced Simulation)
于利希超级计算中心
材料的量子理论
软物质与生物物理理论
结构成形理论
生物技术研究院(Institut für Biotechnologie - IBT)
生物技术一所
物质转换调节与代谢工程实验室
微生物生理学实验室
氨基酸与细胞壁实验室
细菌的蛋白质分泌实验室
调节开关与合成生物学实验室
生物技术二所
技术生物触酶实验室
发酵技术实验室
生物纳米系统研究院(Institut für Bio- und Nanosysteme)
IBN-1所:半导体薄膜与设备
IBN-2所:生物电子学
IBN-3所:界面与表面
IBN-4所:生物膜层
IBN-工艺技术部
IBN-技术与设施管理部
化学与地质环境动态研究院(Institut für Chemie und Dynamik der Geosphäre) ICG-1 平流层研究所
ICG-2 对流层研究所
ICG-3 植物圈研究所
ICG-4 农艺圈研究所
能源研究所(Institut für Energieforschung)
IEF-1所:材料合成与生产工艺
IEF-2所:材料结构与性能
IEF-3所:燃料电池
IEF-4所:等离子体物理
IEF-5所:光电所
IEF-6所:安全研究与反应堆技术
IEF-STE:系统研究与工艺研发
IEF-PBZ:燃料电池项目总协调
IEF-KFS:核聚变项目总协调
固体研究院(Institut für Festkörperforschung)
IFF-1所:材料的量子理论
IFF-2所:软材料与生物物理理论
IFF-3所:结构形成理论
IFF-4所:散射方法
IFF-5所:中子散射
IFF-6所:电子态材料
IFF-7所:软物质
IFF-8所:微结构研究
IFF-9所:电子特征研究
IFF-TA部:技术及管理设施
6,FZK (Forschungszentrum Karlsruhe)卡尔斯鲁厄研究中心
7,GSI (Helmholtzzentrum für Schwerionenforschung)亥姆霍兹重离子研究中心
8,GKSS (GKSS Forschungszentrum Geesthacht ) GKSS吉斯塔赫研究中心
9,HZB (Helmholtz-Zentrum Berlin für Materialien und Energie亥姆霍兹柏林材料与能源中心
10,HZI (Helmholtz-Zentrum für Infektionsforschung)亥姆霍兹感染中心
11,HZGU (Helmholtz Zentrum München - Deutsches Forschungszentrum für Gesundheit und Umwelt) 亥姆霍兹慕尼黑中心-德国健康与环境中心
12,HZU (Helmholtz-Zentrum für Umweltforschung - UFZ)亥姆霍兹环境研究中心UFZ
13,GFZ (Helmholtz-Zentrum Potsdam Deutsches GeoForschungsZentrum) 亥姆霍兹波兹坦中心-德国地学研究中心
14,MDC (Max-Delbrück-Centrum für Molekulare Medizin Berlin-Buch)马克斯德尔布吕克分子医学中心
15,IPP (Max-Planck-Institut für Plasmaphysik)马克斯普朗克等离子物理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