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浓缩版]
2024年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总结范本
2024年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总结范本2024年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总结: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一种基于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思想体系,其核心原理是关注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之间的辩证关系。
在2024年这个特定的时代背景下,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可以总结为以下几个方面:1. 阶级斗争与社会变革:马克思主义哲学强调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的发展是由阶级斗争推动的。
在2024年,社会的阶级矛盾仍然存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指导人们认识和改变社会不平等和不公正的现状。
2.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马克思主义哲学关注生产力的发展和生产关系的变化对社会的影响。
在2024年,科技和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带来了巨大的变革,人们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也在不断改变。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指导我们认识到生产力的发展对社会结构和意识形态的影响,并促进其与生产关系的适应和更新。
3. 人的解放与全面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强调人的解放和全面发展作为社会的最终目标。
在2024年,人们对于自由、平等和个人发展的追求更加强烈。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指导我们认识到解放个体和全面发展的重要性,同时也强调解放的根本在于社会的整体进步。
4. 实践与认识: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实践是认识的基础,理论必须与实践相结合。
在2024年,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鼓励人们通过实践来认识和改变世界,同时也强调要以科学的态度对待实践,避免盲目主义和教条主义。
5. 科学社会主义:马克思主义哲学提倡科学社会主义作为社会变革的方向,实现人类社会的共同富裕和自由平等。
在2024年,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指导我们在社会转型和建设中坚持科学社会主义的价值追求,以创造更加公正、和谐和可持续的社会。
总结而言,在2024年的时代背景下,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仍然具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可以帮助我们认识和改变社会现实、追求人类的解放和全面发展。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归纳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归纳第一篇: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归纳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归纳一、辩证唯物主义第一部分:辩证唯物论(4个原理)原理一:世界的物质性世界观:整个世界是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因为自然界是物质的;人类社会是物质的。
),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
方法论:想问题、办事情我们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主观符合客观。
反对:反对实际工作中,违背世界物质性原理的表现是主观主义。
.※原理二: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世界观:1、物质决定意识:从意识的起源看,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从意识的生理基础看,意识是人脑的机能;从意识的内容看,意识是人脑对客观存在的反映。
劳动促进了意识的发展,意识是社会发展的产物。
即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的反映。
2、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人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人的意识不仅能反映事物的外部现象,而且能够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世界上只有尚未认识之物,而没有不可以认识之物。
);人能够能动改造世界(①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正确的意识,能够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
错误的意识,则会阻碍客观事物的发展。
②意识对于人体生理活动具有调节和控制作用。
高昂的精神,可以催人向上,使人奋进;萎靡的精神,则会使人悲观、消沉,丧失斗志。
)方法论:想问题、办事情我们既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使主观与客观相符;又要重视意识的作用。
反对:反对夸大意识能动作用的唯意志主义和反对片面强调客观条件,安于现状、因循守旧、无所作为的思想※原理三:规律的客观性与人的主观能动性的辩证关系世界观:规律就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规律是客观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它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
规律是普遍的。
但人在规律面前又不是无能为力的,人可以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来认识和利用规律。
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必须以尊重客观规律为基础,尊重客观规律离不开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
方法论:想问题、办事情,既要尊重客观规律,按规律办事,又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把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有机地结合起来。
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
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马克思主义哲学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马克思主义的哲学基础和理论指导。
它是在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哲学思想基础上,经过列宁主义哲学和毛泽东思想的发展而形成的。
马克思主义哲学具有鲜明的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特征,是无产阶级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科学体系。
首先,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之一是历史唯物主义。
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基础,它认为社会存在决定意识,人的思想、观念和意识形态是由社会存在决定的。
历史唯物主义强调历史的发展是由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推动的,历史的发展是一个不断变化和发展的过程。
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是以唯物主义的态度来研究历史和社会现象,揭示历史和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
其次,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之二是辩证唯物主义。
辩证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认识论基础,它是一种以辩证法为方法的唯物主义哲学。
辩证唯物主义关注事物的发展和变化,强调事物的矛盾运动和对立统一的规律。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世界上一切事物都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事物的发展是由内部矛盾推动的。
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是以辩证法来认识和改造世界,揭示事物发展的内在规律。
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的第三个重要内容是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马克思主义哲学强调实践是认识的基础,认为人们对世界的认识是通过实践活动来实现的。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动力,只有通过实践活动,人们才能认识和改造世界。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只有通过实践活动,人们才能不断地认识和改造世界。
最后,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的第四个重要内容是社会主义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资本主义制度必然会被社会主义制度所代替,社会主义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
社会主义制度是无产阶级推翻资本主义制度的必然结果,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选择。
综上所述,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包括历史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和社会主义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
马克思主义哲学实践原理[浓缩版]
马克思主义哲学实践原理[浓缩版]引言马克思主义哲学实践原理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观点之一。
它强调实践在认识论、价值论、方法论等方面的基础和关键作用。
本文旨在浓缩马克思主义哲学实践原理,突出其核心观点。
实践是认识的源泉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人们的认识源于实践活动。
只有通过实践,人们才能主动地与客观世界相互作用,从而获得对世界的认识和理解。
实践是主观和客观的统一,是人与世界的有机联系。
实践是真理的标准马克思主义哲学强调,真理不是抽象的、固定的概念,而是通过实践不断发展和完善的。
真理的标准是实践的效果和实践活动的目的是否相符。
只有在实践中得到验证的理论和观点才能被认为是真理。
实践是改造世界的动力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实践是人们改造世界的动力源泉。
通过实践,人们能够认识到现实存在的问题和矛盾,从而通过实践来解决和改变现状。
实践是人类进步和社会变革的推动力。
实践是实现人的价值的途径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实践是人实现自己价值的基本途径。
通过实践,人们能够实现自我发展、实现个人能力的最大化,并为社会和他人做出贡献。
实践是人的价值得以实现的重要方式。
实践是科学的基础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实践是科学的基础和验证。
任何科学理论都必须经过实践的检验和实践的认可,才能被接受和确认为科学理论。
实践是科学研究的根本方法和依据。
结论马克思主义哲学实践原理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观点之一,它强调实践在认识论、价值论、方法论等方面的基础和关键作用。
实践是认识的源泉、真理的标准、改造世界的动力、实现人的价值的途径和科学的基础。
理解和应用马克思主义哲学实践原理对我们认识世界、改造社会具有重要意义。
(完整版)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浓缩版)
一、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1.哲学及其基本问题2.马克思主义哲学 及其基本特征1,马哲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一)★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是世界观的理论体系(1)恩格斯提出思维和存在的关系(何者第一,有无同一)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①是任何哲学派别都不能回避的问题;②是解决其他哲学问题的前提;③是划分哲学基本派别的依据;④是人们生活中的基本问题。
(2)一切哲学都不能调和唯物和唯心主义两大基本派别, (3)唯物主义主张物质第一、精神第二,按世界的本来面目去说明世界,不附加外来成分。
(4)唯心主义主张精神第一性、物质第二性。
(两个基本形态:★★★) ①主观唯心主义把人的感觉、观念作为唯一真实的存在和世界的本原;(唐刘禹锡唯物)②客观唯心主义把某种脱离个人的精神变为独立的存在,作为世界本原和万物创造者。
将认识过程中的感性阶段夸大、绝对化,导致主观唯心主义。
将认识过程中的理性阶段夸大、绝对化,导致客观唯心主义。
(5)唯心主义产生的根源:①社会历史根源、②阶级根源、③认识论根源(感觉是屏障,不可知论)(6)旧唯物主义的缺陷:机械性、形而上学性、不彻底性,没有确立科学的实践观。
(7)马克思主义的特征:(马克思最伟大的贡献:创立唯物史观;) (旧唯物半截子是因为自然观唯物,历史观唯心;) ① 公开申明为谁服务;(一切辩证法都认为世界是普遍联系的,发展变化的。
没有认为世界统一)② 强调理论对实践的依赖关系,理论反过来又指导实践。
(解决问题的出发点----实践)③ (8)马哲与具体科学的关系:一般与个别;抽象与具体;指导与被指导;普遍与特殊。
共性与个性 2,辩证法与形而上学(1)辩证法:联系的、变化的、发展的…… (2)形而上学:孤立的、静止的、不变的…… 3,马克思主义哲学及其基本特征产生条件:①社会历史条件②自然科学前提③思想理论来源:黑格尔的辩证法和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 基本特征:★★①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普遍规律的科学(研究对象); ②是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相统一的完备理论体系(内容); ③是以实践为基础的革命性与科学性相统一的无产阶级哲学(阶级属性、根本特征、社会作用)。
知识点归纳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
知识点归纳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知识点归纳: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以马克思、恩格斯为代表的一种科学社会主义哲学体系,是无产阶级革命的指导思想。
下面将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进行归纳总结。
一、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观辩证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基础。
它的物质观认为,物质是客观存在的根本因素,是世界的本原。
物质具有普遍性、客观性、客观能动性和无限性等特征。
物质是不可分割的,包括自然界的物质和人类社会的物质。
二、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主张人的认识是能动的,是主体与客体的辩证关系。
认识的形式包括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而认识的发展过程包括形象直观到抽象概括的过程。
认识要符合实际,即要以实践作基础,增进对世界的认识。
三、辩证唯物主义的辩证法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最基本的方法论。
辩证法包括唯物辩证法和历史辩证法。
唯物辩证法强调对立统一规律和质量互变规律。
历史辩证法强调一切事物都是发展的、相互联系的,历史是由量变到质变的辩证发展。
四、阶级斗争的法则和历史唯物主义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人类历史的推动力量是阶级斗争。
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历史唯物主义强调阶级斗争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社会的发展由低级社会向高级社会过渡,是社会制度更替的历史规律。
五、社会实践的决定作用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社会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基础,是改造世界的动力。
社会实践包括生产实践、阶级斗争实践和科学实践。
通过实践,人们才能认识世界、改造世界。
六、历史与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律马克思主义哲学指出,历史发展有其总体规律。
这些规律包括不可违抗的客观规律和人的主观能动性的作用。
其中,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他们具有改造社会的能力。
七、阶级斗争的前进性和共产主义远大理想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阶级斗争具有前进性和历史必然性。
马克思主义追求建立无阶级社会,实现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
通过以上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的归纳总结,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把握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观点和方法论,进一步指导我们的思维方式和实践活动。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基础知识点汇总精简版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基础知识点汇总哲学、世界观、方法论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方法论是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哲学的基本问题哲学的基本问题,包括两个方面,两个层次;第一方面,是关于物质和意识谁是第一性、谁是第二性的问题,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根本依据;第二方面,是物质和意识是否具有同一性的问题,即人的意识能否认识和反映物质世界的问题,是划分可知识和不可知论的根本依据;在哲学基本问题之后,还有一个世界处于什么状态的问题,并由此产生形而上学和辩证法的对立;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自然科学:细胞学说、能量守恒定律、达尔文生物进化论阶级基础:英国宪章运动、法国里昂工人起义、德国西里西亚纺织工人起义社会科学:英国古典经济学、法国空想社会主义、黑格尔辩证法、费尔巴哈唯物主义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质特征是它的实践性,是实践基础上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观一物质观的发展主观唯心主义:“存在就是被感知”;客观唯心主义:“理”、“理念”、“绝对观念”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物质为一种或几种常见的具体形态;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物质是物质结构的某一层次或不可分割的最小粒子;旧唯物主义无法对意识现象及社会历史的本质,做出唯物的科学解释,旧唯物主义的物质观是形而上学的,历史观是唯心主义的;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物质观恩格斯:“物、物质无非是各种物的总和,而这个概念就是从这一总和中抽象出来的;”列宁:“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物质的唯一特性:客观实在性辩证唯物主义的运动观物质是运动的物质,运动是物质的运动;运动是物质自身的固有属性和存在方式;物质运动的具体形式是多种多样的;物质运动可分为五种基本形式:即机械运动、物理运动、化学运动、生物运动和社会运动;各种物质运动之间的区别与联系:低级运动形式是高级运动形式的基础、高级运动形式是从低级运动形式发展而来的;高级运动包含低级运动形式;各种运动形式同时并存、相互制约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静止是有条件的、暂时的和相对的,运动是无条件的和绝对的;静止是一种特殊的运动状态;物质运动具有其自身的规律性;规律就是事物运动过程中自身所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规律具有如下共同点:规律具有稳定性;规律具有普遍性;规律具有可重复性;世界的物质统一性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是对无限多样和永恒运动着的整个世界的根本观点和总的看法,是对整个世界的普遍本质和共同基础的科学反映,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础,也是我们从事一切工作的出发点;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意识的起源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无机物的反映特性进化为低等生物的刺激感应性;低等生物的刺激感应性进化为高等动物的感觉和心理;动物心理进化为人的意识;意识是社会劳动的产物:劳动促进了人脑,促进了语言的产生,促进了意识的形成;意识的本质从本质上看,意识是人脑的机能,是客观存在的反映;意识的形式是主观的,是客观事物的主观映象,意识不等同于客观事物,而是客观事物反映到人脑中的观念形态;物质世界的普遍联系联系的客观性、普遍性:联系的复杂性、多样性:不同的联系对事物的发展产生不同影响和作用,所谓规律,就是事物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对事物的存在和发展起主要作用;系统论扬弃了先分析后综合的传统科学方法,开拓了从整体出发,从事体与部分的有机联系中认识把握事物的新方法;它要求人们综合地、系统地考察事物,并在动态中协调整体与部分的关系,使部分的功能向整体的最优化方向发展;系统论运用和证明了辩证法关于普遍联系的原理,有力地驳斥了孤立、片面地认识事物的形而上学观点物质世界的永恒发展发展是指事物从低级到高级、从简单到复杂的运动变化过程;发展的实质是旧事物的死亡和新事物的产生;事物的相互联系产生运动、变化和发展;事物的发展与事物的联系同在,具有客观普遍性;发展是旧事物的死亡和新事物的产生;任务事物都作为过程而存在,整个世界就是“过程的集合体”,对具体事物来说,过程是这一事物产生、发展、死亡的历史;对整个世界来说,过程就是从低级到高级、从简单到复杂的发展历史;对立统一规律矛盾及其基本属性:矛盾的同一性是指矛盾的互相依存、互相联结及互相转化的性质;矛盾的斗争性是指矛盾双方互相排斥、互相对立的性质;矛盾的同一性是有条件的,相对的;矛盾的斗争性是无条件的,绝对的;矛盾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和源泉,内因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外因是事物发展的必要条件,这是唯物辩证法关于事物发展动因的基本观点;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并且贯穿于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矛盾的特殊性是指不同的事物及其各个侧面,在不同发展阶段上,其矛盾各有特点:不同质的事物的矛盾有其特点;同一事物在不同发展阶段上的矛盾有其特点;同一事物矛盾的各个侧面在不同的发展阶段上各有其特点;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核心和实质唯物辩证法是以联系和发展的观点为基本特征,由一系列规律和范畴构成的科学体系;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核心和实质原因在于:1对立统一学说提示了事物辩证法的根本内容;事物内部要素之间和事物之间的相互依赖、相互对立的联系,归根结底是对立统一的关系,这个联系,是事物最本质、最根本的联系;2对立统一学说阐明了事物发展的动力和源泉;事物的发展,是自身矛盾所引起的自已运动和自我发展;3对立统一学说贯穿于唯物辩证法的其它规律之中;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是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可知论和反映论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认识论的基本立场;马克思主义哲学引进了科学的实践观和辩证法,阐明了认识的本质,解决了怎样才能认识世界的问题,从而消除了旧唯物主义的根本缺陷,实现了认识论的根本性革命;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将实践的观点引入认识论,消除旧唯物主义反映论所造成的认识脱离社会实践的消极直观性;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将辩证法贯彻于认识过程,阐明了认识是一个充满矛盾运动的过程,消除了旧唯物主义反映论的僵死不变的形而上学缺陷;由于实践观点和辩证观点的引入对历史发展和历史意识问题作出了唯物和辩证法的解释,实现了自然观与历史观、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的统一;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实践及其基本形式实践及其特点:实践是人类能动地改造世界的客观物质活动;实践活动的基本特点是客观物质性、主观能动性和社会历史性;实践的基本形式:1生产实践:生产活动是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也是其它实践活动的基础和前提;2社会实践:社会实践中最为主要的实践形式是建立和调整生产关系的实践活动,在阶级社会,阶级斗争和处理阶级关系的实践活动,是社会实践的重要内容;3科学实验: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对认识起决定作用,主要体现在: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3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4实践是认识的目的;认识的辩证发展感性认识:感性认识是主体对客体表面现象的反映,是来自客体的各种刺激和主体的感知系统的相互作用的产物;感性认识包括感觉、知觉和表象三种形式,是认识的低级形式,具有直接性、具体性的特点;理性认识:理性认识是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主体运用人所特有的抽象思维能力对感性材料进行加工,形成对客体的本质和内在联系的认识;它包括概念、判断、推理三种形式,具有间接性、抽象性的特点;从理性认识到实践需要的条件:1必须把理发认识即理论同具体实践相结合;2要将理性认识转化为指导人们实践的计划、方案、办法;3要将理论、计划、办法交给群众,转化为群众的自觉行动;割裂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必然犯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两种错误;在认识过程中,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循环往复以至无穷,是认识发展的基本过程和发展规律;真理和谬误的相互转化真理和谬误可以相互转化,主要分为两种情形:1真理和谬误的对立和区别;在一定条件下,在一定范围内,是绝对的;另一方面,在不同条件下,不同的范围内,真理就会转化为谬误,谬误也可能转化为真理,真理与谬误的界限,又是相对的;2失败和错误为正确的认识、为成功准备条件;真理的客观性真理属于认识范畴,是一种意识现象,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其内容是客观的,其形式是主观的;客观性是真理之所以成为真理的根本条件,是真理的本质属性;在一定条件下,对同一客观对象的真理性认识只能有一个,是惟一的,真理多元性以认识的多元性取代真理的一元性,否认真理的客观性,实质上否认了人们正确认识客观事物的可能性,必然导致唯心主义的不可知论;真理的绝对性真理的绝对性是指真理的客观性和无限性;1任何真理都具有不依赖于主体的、符合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客观内容,是对客观事物的正确反映;2真理的发展是无限的,绝对的;真理的相对性真理的相对性是指真理的有限性和条件性;真理在广度和深度上都是有限的;历史观的基本问题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是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是划分历史唯物主义和历史唯心主义的基本依据;神学史观、英雄史观、人道主义史观属于历史唯心主义;社会存在社会存在是指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总和;它包括地理环境、人口因素和生产方式,其中生产方式是社会存在的决定性因素;地理环境和人口因素构成社会存在和发展的自然物质基础;生产方式是生产关系和生产力的统一,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主要表现在:1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前提和基础;2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决定着整个社会的基本性质和面貌;3物质生活资料生产方式的发展和变革决定着社会制度的更替和变革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是社会存在的总体反映,社会意识的构成可分为:按社会意识的主体构成:个人意识和群体意识;按社会意识的结构划分:社会心理和社会意识形式;社会心理还可分为个人心理和群体心理,阶级心理是阶级社会中一种主要的群体心理,民族心理也是人类社会十分重要的群体心理;社会意识形式是一种抽象化、系统化的,具有相对稳定形式的、自觉的社会意识,可分为两类,一类是意识形态,在阶级社会中,它们具有鲜明的阶级性,另一类是各种自然科学以及一部分社会科学,它们本身没有阶级性,可为不同社会制度和不同阶级服务;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决定着社会的不断向前发展;生产力对生产力具有决定作用,它决定了生产关系的性质、形式和变革;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反作用,体现在生产关系对生产力的相对独立性、生产关系对生产力的能动作用两个主要方面;经济基础是指一定社会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的总和,只有那些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才构成经济基础;上层建筑是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上的社会意识形态以及与之相适应的政治法律制度,它包括政治上层建筑和意识形态两个部分;政治上层建筑,包括国家政治制度、立法司法制度、政府机构、党团、军队、警察、法庭、监狱等制度和设施;意识形态包括政治思想、法律思想、哲学思想、宗教思想、文艺思想等意识形态诸种形式;国家政权是上层建筑的核心;上层建筑的性质,直接受经济基础的决定,间接受生产力的制约;阶级和阶级斗争阶级的产生:剩余价值的出现,是阶级产生的物质前提,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确立,是阶级产生的直接原因;阶级对立的实质就是一部分人能够占用另一部分人的劳动;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阶级分析方法是观察和分析阶级社会社会矛盾和社会问题的基本方法;国家、国体和政体国家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是阶级统治的工具,在本质上,国家是经济上占统治地位的阶级进行阶级统治的工具;国体是指社会各阶级在国家中的地位,由于国体不同,先后出现过奴隶主阶级专政等不同类型的国家;政体是指国家政权的组织形式,相同国体的国家可以采取不同形式的政体;国体决定政体,政体为国体服务,只有根据国体才能判明国家的性质,政体对保证国家的性质起着重要的作用,我国的国体是无产阶级专政,政体是人民代表大会制;。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介绍马克思主义哲学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核心。
马克思主义哲学始终保持与实践相结合的特点,是无产阶级政党指导思想和行动的基本原则。
本文将重点介绍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原理,包括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实践论等内容。
辩证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之一。
辩证唯物主义强调物质世界的发展是一个辩证过程,任何事物都是在矛盾的相互作用中发展的。
辩证唯物主义批判了旧观念中的形而上学观点,认为事物的发展是由内因和外因的相互作用决定的。
在辩证唯物主义中,矛盾是驱动事物发展的主要力量。
矛盾包括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主要矛盾起决定性作用,次要矛盾起推动作用。
通过不断解决矛盾、推动事物的发展,最终达到事物的新质变。
历史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类社会的发展是由社会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决定的。
经济基础包括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上层建筑包括政治、法律、宗教、哲学等。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社会经济基础的变革推动了上层建筑的变革,从而推动了社会的发展。
历史唯物主义强调了阶级斗争的重要性。
在每个历史时期,社会都分为不同的阶级,这些阶级的矛盾和斗争推动了社会的发展和变革。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无产阶级革命是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最终将实现共产主义社会。
实践论实践论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原理之一。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判断真理的唯一标准,只有通过实践才能证明理论的正确性。
实践论突破了传统哲学中理性和经验的二元对立,强调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重要性。
在实践论中,马克思主义强调了实践的主体地位。
无产阶级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创造者和实践者,只有通过实际的斗争实践,才能不断发展和完善马克思主义理论。
实践论还强调了实践的阶级性和政治性。
实践不是中立的,而是受到各种社会利益的影响。
马克思主义通过实践来推动社会革命,实现无产阶级的解放。
总结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包括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和实践论。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讲义全共21课件
联系具有普遍性、客观性、多样性和条件性。任何事物都与周围其他事物有着这样或那样的联系,世界是 一个普遍联系的有机整体。
发展是普遍的
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的认识都是不断发展的,一成不变的事物是没有的。发展的实质是事物的前进和上 升,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
价值评价
价值评价是主体对客体有无价值及价值大小的判断,是人们对事物和现象的意义、作用、重要性等进行的评价和 判断。价值评价具有主观性和相对性,不同主体对同一客体的价值评价可能存在差异。同时,价值评价也具有客 观性和绝对性,因为客观事物本身具有内在的价值和意义。
唯物辩证法总特征
04
联系观点与发展观点
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
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存在着矛盾,这种矛盾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另一重要动力,表现为上层建筑一定要适 应经济基础的发展状况。同时,上层建筑也具有相对独立性,能够对社会历史发展产生重要影响。
资本主义批判和社会
06
主义展望
剩余价值学说揭示资本主义本质
剩余价值的定义
工人在生产过程中创造的超过其劳动力价值 的价值部分,被资本家无偿占有。
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这种反作用 体现在: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计划性、创 造性、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调控人的行 为和生理活动。
意识的能动性受客观规律制约,只 有正确反映客观规律和社会发展趋 势的意识,才能推动事物发展。
辩证唯物主义实践观
03
实践概念及基本形式
实践概念
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性活 动,具有直接现实性、自觉能动性和 社会历史性等特点。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存在着矛盾,这种矛盾是推动社会发展的根 本动力,表现为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状况。
马克思主义哲学主要原理归纳与总结
马克思主义哲学主要原理归纳与总结[辩证唯物论]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是哲学的两大派别,是围绕物质与意识的关系问题这一哲学的基本问题而展开的。
(唯物主义根本观点是,承认世界的本质是物质,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的反映。
唯心主义的根本观点是世界的本质是意识,意识决定物质。
)1.世界的物质性原理(世界是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原理)原理内容: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自然界的存在与发展是客观的,社会的存在与发展是客观的,意识是客观事物在人脑中的反映,整个世界是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世界的本原是物质。
(因为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的存在与发展是客观的。
)方法论:要求我们想问题办事情要一切从实际出发,承认自然界与社会的客观性。
反对:实际工作中,违背世界物质性原理的表现是主观主义。
2、物质决定意识的原理原理内容: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的产物和反映,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
方法论: 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主观符合客观。
反对:反对从主观出发的经验主义和教条主义。
运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要从国情出发的依据。
3、意识的能动性原理原理内容:①意识不仅能正确反映客观事物的外表、现象、本质、规律;②而且能反作用于客观事物。
正确的意识能促进事物的发展,错误的意识则起阻碍作用。
方法论:要求我们重视精神的作用,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
反对:反对夸大或否认意识的作用。
运用:学习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的唯物论依据。
4、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原理内容: 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有能动作用。
物质决定意识是第一位的,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意识是客观事物在人脑中的反映。
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是第二位的,意识能够正确地反映客观事物,意识能够反作用于客观事物。
方法论: 正确处理主客观关系,达到主观符合客观,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同时重视精神的作用。
反对: 反对从主观出发;夸大或否认精神的作用。
运用:论述“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一起抓”的正确性。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知识点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知识点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知识点如下:首先,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包括唯物主义和辩证法两个方面。
马克思主义哲学将现实世界看作是物质的世界,主张唯物主义的哲学观点。
唯物主义强调物质是客观存在的基础,而意识是物质的产物。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人的意识是由物质世界决定的,意识的变化是由物质世界的变化所引起的。
马克思主义哲学还提出了辩证法的观点,认为世界是一个矛盾统一体,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辩证法是研究矛盾的对立统一关系的方法。
其次,马克思主义哲学强调历史的发展是由阶级斗争推动的。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社会的发展是由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推动的,主要表现为阶级斗争。
阶级斗争是社会存在的根本矛盾,是驱动历史向前发展的力量。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每一个社会形态都有其自身的历史使命,一旦完成了这个历史使命,就会被新的生产关系所代替。
这种历史发展的观点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历史唯物主义奠定了基础。
再次,马克思主义哲学强调人的实践是认识的源泉。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人的认识是由实践活动产生的,实践是认识的根据和检验。
只有通过实践,人们才能不断地认识世界,改造世界,实现自身的价值。
马克思主义哲学强调理论和实践的统一性,认为只有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才能取得成功。
最后,马克思主义哲学强调社会历史发展的趋势是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和发展。
马克思主义认为,资本主义制度必然会走向崩溃,社会主义必然会取代资本主义成为社会的主要制度。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最终实现人类的共同富裕和自由。
综上所述,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一种关于社会现实以及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科学哲学,具有深刻的分析和预见性。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包括唯物主义和辩证法两个方面,强调历史的阶级斗争和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与发展,突出了人的实践是认识源泉的观点。
马克思主义哲学为我们提供了一种全面系统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对于指导我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政治复习资料: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doc 31页)
政治复习资料: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doc 31页)一、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一)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1.哲学和哲学基本问题哲学与世界观和方法论世界观是人们对生活于其中的世界以及人与世界关系的根本观点。
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是世界观的理论形态。
哲学是一种知识体系,又是一种意识形态。
哲学既是世界观又是方法论,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哲学是人类把握世界的一种特殊方式,为人们的认识和实践提供根本准则和一般方法论。
哲学基本问题的内容和意义恩格斯总结哲学发展的历史,明确提出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指出哲学基本问题包含两个方面的内容,即思维和存在何者是第一性及有无同一性。
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一是任何哲学派别都不能回避的问题,二是解决其他哲学问题的前提,三是划分哲学中基本派别的依据,四是指导人们实际生活的基本问题。
哲学基本问题原理为哲学研究提供了一条基本的指导线索,也是指导我们认识和改造世界的一个根本原则。
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及其历史形态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是对哲学基本问题第一个方面的不同回答而形成的哲学中的两个基本派别,它们只能在哲学意义上,即在回答思维和存在、精神和物质何者是第一性上使用,而不能在别的意义上使用。
一切哲学都不能超越或调和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大基本派别,这是哲学的党性或党派性。
唯物主义主张物质第一性、精神第二性。
唯物主义坚持按世界的本来面目去说明世界,而不附加任何外来成分,唯物主义精神也就是科学精神。
坚持唯物主义,必然坚持无神论,反对有神论。
要把作为一般世界观的唯物主义与它在各个时代的具体形态区别开来,唯物主义在其发展过程中经历了三种形态:(1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2 )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3 )现代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唯心主义主张精神第一性、物质第二性。
唯心主义的基本类型有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
主观唯心主义把人的感觉、观念作为惟一真实的存在和世界的本原,其荒谬之处在于必然导致“唯我论”;客观唯心主义把某种脱离任何个人的精神变为独立的存在,并把它作为世界本原和万物的创造者,其荒谬之处在于以某种方式承认“宗教创世说”。
(完整版)马哲原理总结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总结(58个)(一)、唯物论(三观两原理一方法论)10个原理1、三观:物质观、意识观和实践观①物质观:物质和运动的辩证关系原理(并列,相互依存)。
运动和静止的辩证关系原理(并列,都有)。
运动的物质与时间、空间的辩证关系原理(并列,相互依存)。
时空的绝对性和相对性的辩证关系原理(并列,相互依存)。
时空的有限性与无限性的辩证关系原理(并列,相互依存)。
②意识观:意识的能动性原理:第一,在认识世界过程中,意识不仅可以反映事物的现象,而且可以通过抽象思维反映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第二,在改造世界的过程中,意识具有指导性。
意识可以通过实践把观念的东西变成现实的东西。
意识的这一能动作用具有两种不同的性质:其一,正确的意识促进事物的发展,使人们的实践活动获得成功;其二,错误的意识阻碍事物的发展,使人们的实践活动遭到失败。
意识的这一作用是意识能动性最突出的表现。
第三,意识能够反作用于主体,影响人的生理过程。
人的精神是否愉悦,对于其身体健康状况有重要影响。
③实践观:主体与客体的辩证关系原理(并列,都有)。
自在世界与人化世界的辩证关系原理(并列,都有)。
2、两原理:①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从属)②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辩证唯物主义主张世界统一于物质,是指统一于所有物质形态的共同的本质的属性----客观实在性;世界的统一是无限多样的统一,是包含着质的差别的统一;世界的物质统一性是运动和发展的充满联系的统一。
3、一方法论: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二)、辩证法(一个一,两个二,三个三,四个四)23个原理1、一个一是指一个核心——矛盾①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辩证关系原理(并列,都有);②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的辩证关系原理(并列,都有);③矛盾的不平衡性原理: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辩证关系原理(并列,都有);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辩证关系原理(并列,都有)。
④矛盾是事物发展动力的原理:第一,矛盾双方相互依存,使每一方在相互统一中得以存在和发展。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浓缩版)
1一、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1.哲学及其基本问题2.马克思主义哲学及其基本特征1,马哲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一)★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是世界观的理论体系 (1)恩格斯提出思维和存在的关系(何者第一,有无同一)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①是任何哲学派别都不能回避的问题;②是解决其他哲学问题的前提;③是划分哲学基本派别的依据;④是人们生活中的基本问题。
(2)一切哲学都不能调和唯物和唯心主义两大基本(3)唯物主义主张物质第一、精神第二,按世界的本来面目去说明世界,不附加外来成分。
(4)唯心主义主张精神第一性、物质第二性。
(两个基本形态:★★★)①主观唯心主义把人的感觉、观念作为唯一真实的(唐刘禹锡唯物)②客观唯心主义把某种脱离个人的精神变为独立的存在,作为世界本原和万物创造者。
将认识过程中的感性阶段夸大、绝对化,导致主观唯心主义。
将认识过程中的理性阶段夸大、绝对化,导致客观唯心主义。
(5)唯心主义产生的根源:①社会历史根源、②阶级根源、③认识论根源(感觉是屏障,不可知论) (6)旧唯物主义的缺陷:机械性、形而上学性、不彻底性,没有确立科学的实践观。
(7)马克思主义的特征:(马克思最伟大的贡献:创立唯物史观;) (旧唯物半截子是因为自然观唯物,历史观唯心;)①公开申明为谁服务;(一切辩证法都认为世界是普遍联系的,发展变化的。
没有认为世界统一)②强调理论对实践的依赖关系,理论反过来又指导实践。
(解决问题的出发点----实践) ③要区别:唯物史观。
(8)马哲与具体科学的关系:一般与个别;抽象与具体;指导与被指导;普遍与特殊。
共性与个性 2,辩证法与形而上学(见课本5页) (1)辩证法:联系的、变化的、发展的…… (2)形而上学:孤立的、静止的、不变的……3,马克思主义哲学及其基本特征(课本第7页) 产生条件:①社会历史条件②自然科学前提③思想理论来源:黑格尔的辩证法和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基本特征:★★①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普遍规律的科学(研究对象);②是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相统一的完备理论体系(内容);③是以实践为基础的革命性与科学性相统一的无产阶级哲学(阶级属性、根本特征、社会作用)。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浓缩版]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浓缩版]一、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1.哲学及其基本问题哲学是一个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是世界观的理论体系。
恩格斯提出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这是任何哲学派别都不能回避的问题,也是解决其他哲学问题的前提。
此外,这个问题也是划分哲学基本派别的依据,同时也是人们生活中的基本问题。
一切哲学都不能调和唯物和唯心主义两大基本派别,这是哲学的党性。
唯物主义主张物质第一、精神第二,按世界的本来面目去说明世界,不附加外来成分。
唯心主义主张精神第一性、物质第二性。
唯心主义产生的根源有社会历史根源、阶级根源、认识论根源。
旧唯物主义的缺陷是机械性、形而上学性、不彻底性,没有确立科学的实践观。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特征是阶级性、实践性、革命性与科学性的统一。
马克思主义最伟大的贡献是创立唯物史观,与旧唯物主义不同的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强调世界的普遍联系和发展。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伟大工具。
2.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条件有社会历史条件、自然科学前提和思想理论来源。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包括阶级性、实践性、革命性与科学性的统一,以及唯物史观的确立。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伟大工具。
本文介绍了辩证唯物主义的三个方面:科学研究对象、完备理论体系和无产阶级哲学。
其中,物质和意识的关系是辩证唯物主义的重要内容。
首先,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
运动和静止都是物质的固有属性,运动绝对,静止相对,他们相互包含。
物质运动是按其固有的客观规律变化发展着的,这些规律是事物内部的本质联系和发展的必然趋势,是客观的、稳定的联系。
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都是客观存在的,不依赖于人的主观意志。
其次,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意识从生物刺激感应到动物感觉和心理,最终发展成人类意识。
意识是物质在人脑的机能和属性,是对客观事物的主观映像。
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包括计划性、主观创造性和生理机能调控。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打印版)
任课老师邮箱:lihlydh@绪论 :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和发展识记::马克思主义科学体系的内容 :包括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在内的统一整体。
德国古典哲学:黑格尔:唯心辩证法。
(单选)费尔马哈:机械唯物主义。
(单选) 英国古典经济学:英国古典经济学产生于17世纪后半期即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时期,完成于英国工业革命后的19世纪初,创始人是威廉。
配第,中间经济亚当. 斯密的发展,到大卫. 李嘉图结束。
(单选) 英法两国的空想社会主义:指19世纪上半叶以对西门、傅立叶、欧文为代表的三大空想社会主义者的学说。
自然科学的三大发现。
细胞学说、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与生物进化论这自然科学的三大发现,为整个马克思主义的形成提供了坚定的自然科学基础。
(多选) 领会:马克思主义的直接理论来源:德国古典哲学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直接理论来源。
简单应用::结合实际说明马克思主义是时代的产物(1) 马克思主义产生于资本主义社会化大生产已经成为主导趋势,(2) 资本主义社会内部各种社会矛盾和阶级矛盾充分显露,(3) 无产阶级以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争取自身和人类解放的斗争的历史时代。
综合应用:结合实际说明马克思主义在实践中不断发展。
(1) 马克思、恩格斯不仅是马克思主义的创立者,而且也是马克思主义的发展者。
马克思1845年春天写作的《关于费尔马哈的提纲》和马克思、恩格斯1845-1846年合写的《德意志意识形态》一书,是标志马克思主义基本形成的著作。
1847年7月发表的马克思的《哲学的贫困》和1848年2月发表的马克思、恩格斯合写的《共产党宣言》,则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公开问世。
(2) 列宁的(论欧洲联帮口号)和《无产阶级革命的军事纲领》两篇论文,提出了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社会主义革命有可能在一国或几国首先取得胜利的思想。
(3) 马克思主义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传入中国,在指导中国革命和建设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了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即具有中国特点、中国风格和中国气派的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一种关于世界的观念,是一种对世界的认识和改造的理论。
它是以马克思和恩格斯为代表的德国古典哲学和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为基础,结合了德国古典哲学和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的成果,经过长期的实践和理论总结而形成的一种哲学体系。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包括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和实践原则。
首先,辩证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原理之一。
辩证唯物主义是一种对世界的观察和认识方式,它强调事物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强调事物的发展和变化。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都是在不断发展和变化的。
辩证唯物主义还强调事物的矛盾运动,认为矛盾是事物发展和变化的根本原因。
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辩证唯物主义是对世界的认识和改造的基础,是指导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的理论武器。
其次,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另一核心原理。
历史唯物主义强调历史的发展是由人类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变化所决定的,强调社会的发展是由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所决定的。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社会的发展是有规律可循的,是按照一定的方向和趋势发展的。
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历史唯物主义是对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和把握,是指导人们改造社会的理论武器。
最后,实践原则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又一核心原理。
实践原则强调实践是认识的来源,是认识的基础,是认识的目的。
实践原则认为,只有通过实践,才能认识和改造世界。
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实践原则是指导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是指导人们实现自身价值的根本途径。
综上所述,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一种关于世界的观念,是一种对世界的认识和改造的理论。
它的基本原理包括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和实践原则。
这些原理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内容,是指导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的理论武器。
只有深刻理解和把握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原理,才能更好地认识和改造世界,更好地实现自身的价值。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1.哲学及其基本问题2.马克思主义哲学及其基本特征1,马哲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一)★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是世界观的理论体系(1)恩格斯提出思维和存在的关系(何者第一,有无同一)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①是任何哲学派别都不能回避的问题;②是解决其他哲学问题的前提;③是划分哲学基本派别的依据;④是人们生活中的基本问题。
(2(3)唯物主义主张物质第一、精神第二,按世界的本来面目去说明世界,不附加外来成分。
(4)唯心主义主张精神第一性、物质第二性。
(两个基本形态:★★★)①主观唯心主义把人的感觉、观念作为唯一真实的存在和世界的本原;(唐刘禹锡唯物)②客观唯心主义把某种脱离个人的精神变为独立的存在,作为世界本原和万物创造者。
将认识过程中的感性阶段夸大、绝对化,导致主观唯心主义。
将认识过程中的理性阶段夸大、绝对化,导致客观唯心主义。
(5)唯心主义产生的根源:①社会历史根源、②阶级根源、③认识论根源(感觉是屏障,不可知论)(6)旧唯物主义的缺陷:机械性、形而上学性、不彻底性,没有确立科学的实践观。
(7)马克思主义的特征:(马克思最伟大的贡献:创立唯物史观;)(旧唯物半截子是因为自然观唯物,历史观唯心;)①公开申明为谁服务;(一切辩证法都认为世界是普遍联系的,发展变化的。
没有认为世界统一)②强调理论对实践的依赖关系,理论反过来又指导实践。
(解决问题的出发点----实践)③(8)马哲与具体科学的关系:一般与个别;抽象与具体;指导与被指导;普遍与特殊。
共性与个性2,辩证法与形而上学(见课本5页)(1)辩证法:联系的、变化的、发展的……(2)形而上学:孤立的、静止的、不变的……3,马克思主义哲学及其基本特征(课本第7页)产生条件:①社会历史条件②自然科学前提③思想理论来源:黑格尔的辩证法和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基本特征:★★①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普遍规律的科学(研究对象);②是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相统一的完备理论体系(内容);③是以实践为基础的革命性与科学性相统一的无产阶级哲学(阶级属性、根本特征、社会作用)。
二、物质与意识1.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观2.意识的起源、本质与作用3.世界的物质统一性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②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③马克思主义哲学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伟大工具①哲学与世界观、方法论②哲学的基本问题③哲学的主要派别①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②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③物质运动的客观规律性①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②意识的本质③意识对物质的能动作用④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①世界的统一性在于物质性②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专业学习参考资料1.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
2.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
运动和物质不可分离,设想没有运动的物质是机械唯物论;设想没有物质的运动是唯心论。
运动和静止都是物质的固有属性,运动绝对,静止相对,他们相互包含。
(1)物质与运动:①物质是运动着的物质;②运动是物质的运动。
(2)运动与静止:绝对运动VS相对静止(静止是运动的特殊状态。
)3.物质运动的客观规律性物质运动是按其固有的客观规律变化发展着的。
所谓规律,就是事物运动发展中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客观规律。
规律是事物内部的本质联系和发展的必然趋势,是事物自身所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客观的联系。
规律的存在不依赖于人的意识,而人的意识活动却受规律的支配。
(1)规律的特点: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2)规律的客观性: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
(3)自然规律与社会规律。
(课本21页)4.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1)从起源看,意识是物质世界高度发展的产物,既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又是社会的直接产物。
三个决定性环节:生物刺激感应-> 动物感觉和心理-> 人类意识;(劳动促进人脑形成,起决定性作用。
)(2)从意识的本质看,意识是物质在人脑的机能和属性,是对客观事物的主观映像。
(3)从意识的作用看,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
计划性,主观创造性,生理机能调控。
(4)本质:意识是人脑对物质的反映,意识在形式上是主观的,在内容上是客观的,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像。
(不能说意识是物质的东西,只能说意识依赖于物质,没有独立存在的意识和精神。
)(5)意识发挥的条件:①遵循物质运动的客观规律;②必须把正确的思想付诸实践;③借助一定的物质条件和手段。
(对实践结果进行评价有:对实践效能、实践效率和实践效果的评价。
)5. 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
★★★★(见课本第23页)①定义②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是辩证的统一。
③科学态度与革命热情。
6. 世界统一性和多样性(物质统一性原理)★★★(1)世界是统一的,即世界的本原是一个;坚持一元论反对二元论。
(2唯心主义(3)物质世界的统一性是多样性的统一,是在客观实在基础上的统一。
坚持辨证唯物反旧唯物7. 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是辩证唯物主义一元论世界观的根本要求。
★★①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从中找出其固有的规律性,作为我们行动的向导。
②解放思想: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破除不符合实际的旧观念,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使主观与客观相符合③与时俱进:马克思主义理论及其指导下的实践要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
④解放思想是前提,实事求是是核心,与时俱进、开拓创新是目的,三者相互依存、相互促进。
三、事物的联系、发展及其规律2.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规律3.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范畴(一)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1、事物的普遍联系①世界的普遍联系②世界的永恒发展①对立统一规律②质量互变规律③否定之否定规律①现象与本质②形式与内容③原因与结果④必然性与偶然性⑤可能性与偶然性专业学习参考资料联系与系统(见课本36页)(1)联系是指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以及事物之间的相互依赖、相互制约、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的关系。
是客观的普遍的。
坚持用联系的观点,反对孤立片面的观点。
联系是客观事物固有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2)系统就是由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若干要素组成的具有稳定结构和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
(3)系统的主要特征:整体性,结构性,层次性,开放性。
其中最主要特征:2、事物的永恒发展。
【发展的永恒性和普遍性。
发展的实质。
】(1)运动是指宇宙间所发生的一切变化和过程。
(2)发展是具有前进性质的运动,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即新陈代谢。
世界是永恒发展的,发展是过程的集合体,是前进性的运动,是一切事物和现象的根本法则。
(3)新事物必然战胜旧事物★★★(见课本37页)(发展的本质:创新):①新事物代表事物发展的基本趋势②新事物取代旧事物是辨证的否定过程③在社会领域,新生事物符合人民大众的根本利益。
(二)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规律▲1、对立统一规律★★★★(1)矛盾及其根本属性★★★范畴。
Ⅰ)同一性是指矛盾双方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吸引的性质和趋势。
同一性是相对的;Ⅱ)斗争性是指矛盾双方之间相互分离、相互排斥的性质和趋势,其形式多种多样。
斗争性绝对。
(2)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动力★★★(见课本38页)Ⅱ)事物发展的内因和外因(矛盾推动事物的发展,说明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不在事物外部,而在事物内部的矛盾性。
)①内因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是变化的根据;②外因是事物发展的第二位的原因,是变化的条件,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
(3)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Ⅰ)矛盾的普遍性: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的发展过程中,每一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存在着自始至终的矛盾运动。
(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马克思主义的活的灵魂。
)Ⅱ)矛盾的特殊性:具体事物在其运动中的矛盾及每一矛盾的各个方面都有其特点。
Ⅲ)矛盾和矛盾的不同方面具有不平衡性和特殊性。
Ⅳ)解决矛盾的形式也是多样的,具有特殊性:①矛盾一方克服另一方;②矛盾双方同归于尽;③矛盾双方融合成一个新事物,以及创造出一种使矛盾双方可以长期共存的形式。
(4)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共性和个性的关系)★★★①区别:普遍(一般)只是大致地包括特殊(个别)的一部分、一方面或本质;任何个别都不能完全地被包括在一般之中。
②联系:一般存在于个别之中,只能通过个别而存在;任何个别都是一般,都具有一般的本质或属性。
任何事物都是普遍性和特殊性的统一。
普遍和特殊相互依赖,不可分割。
(5)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示了事物联系的实质内容和发展的内在动力(源泉);②它是贯穿于唯物辩证法其他规律和范畴的中心线索;③矛盾分析方法是最根本的认识方法。
④是否承认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和形而上学对立的实质。
▲2、质量互变规律★★★★(1)事物都是质与量的统一(“度是事物质与量的统一”)①质是一事物成为它自身并区别于他事物的规定性,质和事物的存在是直接同一的。
②量是事物存在和发展的规模、程度、速度以及它的构成成分在空间的排列组合等可以用数量表示的规定性,量和事物的存在不是直接同一的。
认识量是认识事物的深化和精确化。
③度是事物保持自己质的量的范围、幅度和限度。
认识度要掌握适度原则。
(2)量变和质变既相区别,又相联系。
★★★①其区别的标志是事物的变化是否超出度。
把同质的事物区别开来的依据是事物的属性和量②其联系是相互转化和相互渗透:量变向质变转化,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①对立统一规律②质量互变规律③否定之否定规律专业学习参考资料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质变向量变转化,质变体现和巩固量变的成果,并为新的量变开拓道路。
量变中渗透质变,即在总的量变过程中包含部分质变;质变中渗透量变,即在质变中包含新质在量上的扩张。
事物的发展就是由量变到质变,由部分质变到根本质变,在新质的基础上又开始新的量变,如此循环往复、相互交替,以至无穷。
(背熟)量变与质变相互联系,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①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②质变巩固着量变的成果,并且引起新的量变。
(3)质量互变规律的方法论意义(定性分析VS定量分析)(见课本41页)▲3、否定之否定规律★★(1)肯定是事物中保持其存在的因素。
(2)否定是事物中促使其灭亡的因素。
肯定和否定是对立统一的,两者相互依存,相互渗透。
(3)辩证的否定:事物内在矛盾引起的自我否定,包含肯定的否定;既是发展的环节,又是联系的环节,即扬弃。
对一切事物都要采取科学的分析态度和方法,必须同时看到它的肯定方面和否定方面,在肯定中看到否定,在否定中看到肯定,不能肯定一切或否定一切。
辩证的否定不是一次完成的,而是经历两次否定、三个阶段的有规律的过程,即“肯定—否定—否定之否定”的过程。
事物的这种否定之否定过程,从内容上看,是自己发展自己、自己完善自己的过程;从形式上看,是螺旋式上升或波浪式前进的过程,方向是前进上升的,道路是迂回曲折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