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中国社会道德冷漠问题研究

目录

摘要 (1)

ABSTRACT ........................................ 错误!未找到引用源。

1 绪论 (1)

1.1国内外研究现状 (1)

1.1.1 国内研究现状 (1)

1.1.2 国外研究现状 (5)

1.2研究目的、意义和主要内容 (5)

1.2.1 研究的目的 (5)

1.2.2 研究的主要意义 (6)

1.2.3 主要研究内容 (7)

1.3选题的可行性分析 (8)

1.3.1 研究思路 (8)

1.3.2 研究方法 (8)

1.4主要创新点 (9)

2 社会道德冷漠的内涵、表现及危害 (11)

2.1社会道德冷漠的内涵 (11)

2.1.1 道德的内涵 (11)

2.1.2 道德冷漠的内涵 (12)

2.2社会道德冷漠的主要表现 (13)

2.2.1 社会管理中的道德冷漠 (13)

2.2.2人际关系中的道德冷漠 (14)

2.2.3 陌生人的道德冷漠 (14)

2.2.4 网络世界的道德冷漠 (16)

2.2.5 社会舆论的道德冷漠 (17)

2.3社会道德冷漠的主要危害 (18)

2.3.1 误导社会道德生活 (18)

2.3.2 影响党和政府的道德形象 (20)

2.3.3 助长社会不良道德风气 (20)

2.3.4 弱化社会道德的的社会作用 (21)

3当前中国社会道德冷漠的原因分析 (23)

3.1市场经济的负面效应 (23)

3.2社会管理理念扭曲 (24)

3.3学校道德教育失当 (25)

3.4大众传媒引导体系不健全 (256)

3.5道德行为中个人利益的维护机制滞后 (27)

4 化解当前中国社会道德冷漠的途径 (29)

4.1全面提升社会道德水平 (29)

4.2构建公平正义的经济社会秩序 (31)

4.3强化正确的社会舆论引导 (32)

4.4进一步推进道德法制化进程 (33)

结论 (35)

参考文献 (37)

作者简介 (41)

学术论文数据集 (43)

1绪论

1绪论:

1.1国内外研究现状

近些年以来,在经历了2008年汶川地震的“范跑跑”事件、2010年成都的“让座门”、2011年佛山“小悦悦事件”等负面道德现象之后,“扶不扶”、“让不让”、“救不救”成为拷问每一个国人道德良知和社会责任的一道单选题,无论从国家、社会还是广大民众无不对道德冷漠问题给予高度关注。在当今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变得越来越冷漠,人们不再以帮助别人作为一种乐趣或义务。生活中我们不难看到以下几种状况:公交车上不让座,看到老年人过马路不太会上前帮助,捡到别人遗失的财物不主动归还等。与此同时,突发典型社会道德冷漠事件背后隐藏的社会“道德冷漠”的普遍性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不协调性和负面作用,使理论界围绕“道德冷漠”问题的研究凸显出其重要性、必要性和必然性。

1.1.1 国内研究现状

我国学界对“冷漠”的关注最早是从“政治冷漠”和“情感冷漠”等问题开始,从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初才转向道德领域。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学界从不同学科、不同角度对此类现象进行了不同层次的分析研究。通过文献检索,目前学术界对“道德冷漠”问题的研究主要有以下成果:在中国知网上以“冷漠”为关键词检索,可以检索到的期刊文章有近700篇,其中,近10年来发表在各类期刊的理论文章有500余篇;以“道德冷漠”为关键词检索,则检索到相关期刊文章近170余篇,其中绝大多数文章(150余篇)是自2006年南京的“彭宇案”之后学界针对“道德冷漠”现象的理论研究成果。这些文章的观点分别从哲学、社会学、教育学、政治学、心理学等多学科角度对“道德冷漠”问题进行研究,呈现出了“道德冷漠”的个案分析、理论界定、原因分析、对策构建、旁观者和见义勇为专题、理论借鉴以及其他零散研究等多个主题的研究内容。主要研究内容和代表性观点如下:

(1)关于“道德冷漠”定义界定的相关研究

马克思主义道德观把道德定义为一种社会意识形态,是人们共同生活与行为的准则和规范。不同的时代和阶级有不同的道德观念,没有任何一种道德是永恒不变的。主张道德的本质是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道德可归为上层建筑的范畴,是社会意识形态的一种特殊表现形式。道德具体通过传统习俗、社会公众舆论和人们的内心信念来维系,是对人们的活动和行为进行对错、美丑、善恶评判的心

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