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模块二笔记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小学)
模块二学生指导
第一章心理学基础知识
第一节心理学概述
一.心理学的概念
19世纪初,德国哲学家/教育家赫尔巴特首次提出心理学是一门科学。

二.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及任务
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心理现象及其发生/发展规律的学科。

心理现象包括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

心理学研究的主要任务是陈述和解释心理现象,预测心理活动,调节与控制人的心理活动与行为。

三.心理学的主要流派
直到1879年,德国心理学家冯特在德国莱比锡大学创立了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标志着心理学脱离了哲学的怀抱,走上独立发展的道路。

构造主义;机能主义;行为主义;格式塔;精神分析;人本主义;现代认知心理学
四.心理发展的主要理论
(一)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论(13下单选)
人类所有的心理反应归根到底都是适应,适应的本质在于取得机体与环
境的平衡。

适应分为两种类型:同化与顺应。

认知发展四个阶段:(单选/简答)
1.感知运动阶段(0-2岁)
“客体永久性”,即知道某人或某物虽然现在看不见但仍然存在。

2.前运算阶段(2-7岁)(13上单选)
特征:“泛灵论”或“万物有灵论”,认为外界的一切事物都有生命,所
有的人都有相同的感受;一切以自我为中心,不具备抽象的运算思
维;思维具有不可逆性,刻板性等。

3.具体运算阶段(7-12岁)(14下简答/15上,16下单选)
认知结构具有了抽象概念,思维可以逆转,因而能够进行逻辑推理。

儿童已经获得了长度/体积/重量和面积的守恒概念,这一概念出现标
志着儿童认知发展到具体运算阶段,另外一个特征是出现了去自我
中心主义。

4.形式运算阶段(12岁以上)
此阶段儿童的思维是以命题形式进行的,他们能理解符号的意义,隐
喻和直喻,能对事物作一定的概括,不仅具有逆向性的可逆思维,而
且具备了补偿的可逆思维。

(二)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阶段论(16下单选)
1.基本的信任感对不信任感(0-1.5岁)
本阶段的发展任务是满足生理上的需要,发展信任感,克服不信任
感,体验希望的实现。

2.自主感对羞耻感/怀疑感(2-3岁)
此阶段发展任务是获得自主感,克服羞耻感和疑虑,体验意志的实
现。

父母对儿童的态度需要掌握分寸,既给孩子足够的自主空间,又
不伤害孩子的自尊心前提下给予必要的节制。

3.主动感对内疚感(4-5岁)
此阶段的任务是获得主动感,克服内疚感,体验目的的实现。

4.勤奋感对自卑感
此阶段的发展任务是获得勤奋感,克服自卑感,体验能力的实现。

5.自我同一性度角色混乱
青春期主要的任务是建立一个新的自我同一性,防止同一性混乱,体
验重视的实现。

(三)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15上单选)
1.“文化-历史“发展理论
维果斯基强调在人的发展过程中社会文化历史的作用,尤其是强调
活动和社会交往在人的高级心理机能发展中的突出作用。

2.心理发展的实质与内化说
维果斯基提出心理发展的实质是在环境和教育的影响下,个体在低
级心理机能的基础上逐渐向高级心理机能转化的过程。

3.最近发展区
认为儿童的发展有两种水平,意识儿童的现在水平,既有一定的已经
完成的发展系统所形成的儿童心理机能的发展水平;二是即将达到
的发展水平,这两种水平之间的差异就是最近发展区。

4.“教学应当走在发展的前面“
这是维果斯基关于教学和发展关系的核心论断。

维果斯基是第一个
明确提出教学在儿童心理发展中发挥主导作用的人。

5.教学支架的应用
第二节心理学认知过程
一.感觉
(一)感觉的概念
感觉就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

(二)感受性与感觉阀限
绝对感觉阀限是指刚刚能引起感觉的最小刺激量。

差别感觉阀限
(三)感觉的特性
感觉的特性指的是感觉的相互作用引起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
1.感觉适应
在外界刺激持续作用下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叫感觉适应。

暗适应
和明适应。

2.感觉对比(15下单选)
不同刺激作用于同一感觉器官,是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

同时对比
和继时对比
3.感觉后像
外界刺激停止作用后,暂时保留的感觉印象。

4.感觉的相互补偿
指某一种感觉系统的机能缺失后可以通过其他感觉系统的机能来弥

5.联觉
一个刺激不仅引起一种感觉,同时还引起另一种感觉的现象。

二.知觉
1.知觉的概念
指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事物整体的反映。

2.知觉的种类
根据人脑反映的对象的不同,可讲知觉分为物体知觉和社会知觉。

1)物体知觉
空间知觉;时间知觉;运动知觉
2)社会知觉(13上单选)
是个体在生活实践中,对别人/对群体以及对自己的知觉,也叫社会
认知。

包括对别人的知觉/自我知觉/人际知觉三部分。

社会知觉偏差:
1)刻板效应;
2)晕轮效应
3)首因效应
4)近因效应
5)投射效应
3.知觉的特性(15下简答,17下单选)
1)知觉的选择性
2)知觉的整体性
3)知觉的理解性
4)知觉的恒常性,知觉的客观条件是在不断发生变化的,如远近/大小
/亮度/颜色等,但对于同一事物,知觉映像在相当程度上保持着稳定
不变。

三.注意
1.注意的概念
是指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选择性和集中性,是高级心理活动的条件。

2.注意的分类(14上单选)
1)无意注意
不随意注意,没有预定目的,无需意志努力,不由自主滴对一定是我
发生的注意
2)有意注意
随意注意,是有预先目的,必须时需要意志努力,主动对一定事物的
注意
3)有意后注意
3.注意的品质(16年上单选)
1)注意的范围,“一目十行”“眼观六路”“耳听八方”值得是注意的广度
2)注意的稳定性
短时内注意周期性地不随意跳跃现象称为注意的起伏,或注意的动
摇。

注意的分散是指注意离开了当前应该完成的任务而被无关紧要
的事物所吸引。

3)注意的分配
是指在同一时间内把注意集中到两种或两种以上不同的活动上。

4)注意的转移
四.记忆
(一)记忆的概念
记忆是人脑对过去经验的保持和再现,是比感知觉更为复杂的心理现象。

(二)记忆的分类
按记忆的内容分,形象记忆/情景记忆/情绪记忆/语义记忆/动作记忆;
按信息加工和存储内容分,陈述性记忆/程序性记忆
按时间的长短分,瞬时记忆/短时记忆/长时记忆
瞬时记忆,又叫感觉记忆;短时记忆又叫工作记忆;长时记忆又叫永久性记忆。

(三)记忆的过程
从记到忆包括识记/保持和遗忘/回忆与再认三个基本环节。

1.识记
识记是一种反复认识某种事物并在脑中留下痕迹的过程。

他是记忆
的必要前提,学习是从识记开始的。

2.保持和遗忘
保持是指识记过的信息在头脑中存储和巩固的过程。

遗忘是指识记过的材料不能再忆或再认,或者表现为错误的回忆或
再认。

遗忘规律:
德国心理学家艾宾浩斯提出,他以无意义音节为材料,根据保持效
果,绘制了遗忘曲线,即“艾宾浩斯遗忘曲线”,遗忘进程不是均衡的,
即先快后慢。

遗忘的原因:
1)痕迹衰退说,起源于亚里士多德,由桑代克进一步发展。

2)干扰说:前摄抑制和倒摄抑制,理论代表是詹金斯和达伦巴西。

3)压抑说,代表人物弗洛伊德
4)提取失败说,代表人物图尔文
5)同化说,奥苏贝尔对遗忘的原因提出了解释,认为遗忘就其实质
来说是知识的组织与认知结构简化的过程。

影响遗忘的因素(简答)
1)遗忘进程受时间因素的制约
2)记忆任务的长久性以及记忆材料的重要性
3)记忆材料的性质对遗忘的进程的影响
4)识记材料的数量和学习程度对识记效果的影响
实验证明,过度学习达50%,即学习的熟练程度达到150%,学习
的效果最好。

(14上/14下单选)
5)识记材料的系列位置效应对识记的影响
一般来说,系列材料开始和结尾部分记忆效果最好。

6)识记的方法
7)识记者的态度
3.回忆与再认
是在不同条件下重现过去经验的过程。

(四)运用记忆规律有效学习的方法
1.明确记忆目的,增强学习的主动性
2.理解学习材料的意义
3.对材料进行精细加工,促进对知识的理解
4.运用组块化学习策略,合理组织学习材料
5.运用多重信息编码方式,提高信息加工处理的质量
6.重视复习方法,防止知识的遗忘(15上简答)
1)及时复习
2)合理分配复习时间
3)分散复习和集中复习相结合
4)复习方法多样化
5)运用多种感官参与复习
6)尝试回忆与反复识记相结合
五.言语
言语是人们在交际和活动中应用的过程和产物。

言语的种类:
对话言语,这是一种最基本的言语形式;
独白言语;
书面言语
内部言语
六.思维
(一)概念
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本质和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的认识,是人的认
识的高级阶段。

(二)特征(16上单选)
间接性:思维活动不直接反映作用于感觉器官的事物,而是借助一定的中介和一定的知识经验来反映客观事物。

概括性:思维可以把一类事物的共同本质的特征和规律抽取出来加以概括的特征。

(三)品质(17上单选)
1.思维的广阔性与深刻性
2.思维的独立性与批判性
3.思维的灵活性与敏捷性
4.思维的逻辑性与严谨性,是思维品质的中心环节,是所有思维品质的
集中体现。

(四)种类
1.按发展水平分,直观动作思维/具体形象思维/抽象逻辑思维
2.按思维的逻辑性分,直觉思维/分析思维
3.按思维的指向性分,聚合思维,发散思维
4.按思维的独创性分,常规思维/创造性思维
创造性思维的训练技法:
头脑风暴
戈登分合法
清单法
5.按思维过程的依据分,经验思维/理论思维
(五)过程
思维的过程包括分析与综合/比较与分类/抽象与概括/系统化与具体化。

(六)基本形式
1.概念
是人脑反映客观事物共同的本质特性的思维形式,是思维形式最基
本单位。

2.判断
对客观事物进行判定的思维形式。

判断有俩种基本属性,一,判断总是有所判断,二,判断总是有真有
假。

3.推理
是从已知判断推出新的判断的思维形式。

推理主要有归纳推理和演绎推理两种类型。

(七)问题解决
1.问题解决的过程
发现问题-理解问题-提出假设-检验假设
检验假设就是通过一定的方法来确定假设是否合乎实际/是否符合
科学原理。

2.问题解决的方法
1)算法
是将所有可能的针对问题解决方法都一一列举出来并精心尝试。

2)启发法
是基于一定的经验,根据现有问题状态与目标状态之间的内在联系,
采用较少搜索而找到解决问题途径的一种策略
3.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13上单选,17下简答)
1)个体的知识与认知结构
2)问题表征的方式
3)心理定势与功能固着
心理定势是指使用原有已证明有效的方法解决新问题的心理倾向。

功能固着是指人们把某种功能赋予某物体的倾向,即在知觉一个物
体时,倾向于只从他的一般常用的功能去认识它。

4)动机与情绪状态
5)原型启发
是指在其他事物或现象中获得的信息得到解决当前问题的途径
和方法,其中具有启发作用的食物或现象叫原型。

个体的智力水平/性格特征/认知风格和世界观等个性心理特性也制约着问题解决的方向和效果。

七.想象
(一)概念
是人在脑子中凭借记忆所提供的材料进行加工,从而产生新的形象的心
理过程。

(二)分类
1.有意想象与无意想象
2.再造想象与创造想象(16下简答)
对小学生创造想象能力的培养:
1)培养学生的创造动机;
2)帮助学生进行丰富的表象储备;
3)让学生积累必要的知识经验;
4)用一些创造原型给学生启发;
5)培养学生积极的思维活动。

3.幻想/理想和空想
第三节心理学情绪情感和意志过程
一、情绪
一般指个体在其需要是否得到满足的情境中直接产生的心理体验和相应的反应。

分类:
1.情绪的一般分类
快乐;愤怒;恐惧;悲哀
2.情绪状态的分类
1)心境,一种具有弥散性/微弱而有持久的情绪状态
2)激情,爆发式/猛烈而短暂的情绪状态
3)应激,是在出乎意料的紧迫情况下引起的急速而紧张的情绪
状态
二、情感
一般指个体意识到自己与客观事物的关系后而产生的稳定的/深刻的心理体验和相应的反应。

分类:(16下单选)
1.道德感,如尊敬/愧疚
2.理智感,
3.美感
三、意志
(一)概念
是意识的能动作用,是人为了一定的目的,自觉地组织自己的行为,并与克服困难相联系的心理过程
(二)基本特征
(三)基本阶段
1.采取决定阶段(准备阶段)
a)动机阶段
双趋冲突;双避冲突;趋避冲突;多重趋避冲突
b)确定行动目的
c)选择行动方法和制定行动计划
2.执行决定阶段
在执行阶段,意志的强弱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坚持预定
的目的和计划好的行为程序,一方面制作那些不利于达成目的的
行为。

(四)意志品质
第四节心理学个性心理
心理学个性心理包括个性倾向性和个性心理两部分。

一、需要
是个体在生活中感到某种欠缺而力求获得满足的一种内心状态。

二、动机
是指一种目标或对象所引导/激发和维持的个体活动的内在心理过程或内部动力。

三、兴趣
是一个人努力趋向某种客体所表现出的积极的个性倾向,是人力求探究某种事物或从事某种活动的认识倾向。

四、能力
是指直接影响个体的活动效率,促进活动顺利完成的个体心理特征。

分类:
1.按能力的构造分,一般能力和特殊能力
2.按从事活动时创造性程度高低分,模仿能力和创造能力
3.按能力在人一生中发展趋势分,流体能力和晶体能力
流体能力是指在信息加工或问题解决过程中所表现出的能力
晶体能力是获得语言/数学等知识的能力,决定于后天的学习和经验,与社会文化有密切的关系。

五、性格
是表现在人对现实的态度和惯常的行为方式中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

六、气质
是指一个人所特有的,主要是由生物决定的,相对稳定的心理活动的动力特征,主要表现在心理活动的强度/平衡型/灵活性和指向性
类型:
1.胆汁质
2.粘液质
3.多血质
4.抑郁质
七、人格
特征:
1.独特性,“人心不同,各有其面”
2.稳定性,“江山易改,本性难移”
3.整合性
4.功能性
自我调控系统
是人格在内控系统或自控系统,包括自我认知/自我体验和自我控制三个子系统,其作用是对人格的各种成分进行调控,保证人格的完整/统一和和谐。

第二章小学生身心发展
第一节小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
个体身心发展是指作为复杂整体的个体在从生命开始到生命结束的全部人生过程中,不断发生变化的过程,特别是指个体的身心特点向积极的方面变化的过程。

一、小学生身体发展的特点
儿童心率是随年龄增加逐步降低的,9-10岁时接近成人水平
二、小学生心理发展的特点
(一)认知发展的特点
1.感知觉发展特点(13下单选):听觉和视觉十分敏锐。

在儿童期,小
学生的感知觉发展迅速,在儿童的认知能力中,最先发展且发展速度
最快。

2.注意的特点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培养小学生的注意力要做到:明确学习目的和任
务;培养间接兴趣;培养学生善于克服内外干扰;训练学生的注意品
质。

3.观察力的发展特点
在教学中教师培养小学生的观察力要做到:要使儿童明确观察的目
的和任务;要激发儿童观察的兴趣;指导儿童观察的方法;加强语言
的指导。

4.记忆的发展特点
教师要做到:加强小学生有意识识记的培养;对小学生进行意义识记
的培养;重视小学生记忆品质的培养;及时复习,防止遗忘;交给小
学生记忆的方法,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让多种感官参与记忆活动。

5.思维发展特点
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小学生的思维能力要做到:创设情境,启迪思维;
运用讨论的方法提高学生分散思维的能力;在操作活动中发展思维
能力
6.想象力发展的特点
7.语言发展特点
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小学生的语言能力要做到:在小学生口头言语的
培养与训练中,要求小学生掌握正确的发音,说正确完整的句子,加
强朗读训练,加强口头造句的训练和师生对话等;在小学生书面语言
的培养与训练中,要求小学生注意在识字/阅读和写作三个方面进行
训练;在小学生内部言语的培养与训练中,要求小学生养成独立思
考,先想后说,先想后写和先想后做的习惯。

(二)情绪情感发展的特点
(三)个体和社会性的发展
1.自我意识的发展
自我意识的发展过程时个体不断社会化的过程,也是个体特征形成
的过程。

自我概念是指对自己的特征/能力/态度/信念/价值观的总的认识。

自我评价能力是自我意识发展的主要成分,是在分析和评价自己的
行为和活动的基础上形成的。

自我体验主要是自我意识中情感问题,包括对自己所产生的各种情
绪情感的体验。

小学生自我意识的培养需要做到:引导小学生正确认识自我,评价自
我;培养小学生的自信心,悦纳自我;培养小学生的自我调控能力,
发展自我。

2.社会性认知的发展
第二节小学生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与教育启示
一、个体身心发展的顺序性
个体身心发展具有一定的顺序性,既不能逾越,也不能逆向发展,
是按低级向高级,由简答向复杂的固定顺序进行的。

对小学生进行教育时,必须遵循由具体到抽象,由浅入深,由简到
繁,由低级向高级的顺序,循序渐进,不能揠苗助长,否则就不能
收到应有的效果,甚至损害学生的身体和心理。

二、个体身心发展的阶段性(14下单选)
个体在不同年龄阶段表现出身心发展不同的总体特征及主要矛盾,
面临着不同的发展任务。

教育工作必须从小学生的实际出发,针对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提
出不同的具体任务,采取不同的教育内容和方法,要根据实际情况
区别对待。

三、个体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性(14上单选)
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意识指同一方面的发展速度,在不同阶段发
展时不平衡的;二是指人的不同方面发展的不平衡性。

人的发展包括关键期和最佳期。

四、个体身心发展的互补性
结合实际,扬长避短/长善救失,个性发展
五、个体身心发展的个体差异性(13/15上单选,16上简答)
1.不同儿童同一方面的发展速度和水平不同。

有少年得志,有大
器晚成;
2.不同儿童不同方面的发展存在着差异
3.不同儿童所具有的不同个性心理倾向上
4.群体间不同,如男女差别
教育工作要因材施教,充分发挥每个学生的潜能和积极因素,有的放矢进行教学,使每个学生得到最大的发展。

第三章小学生学习与指导
第一节学习概述
一、学习的概念
广义的学习是指学习表现为个体行为或行为潜能的变化;学习所引发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的变化是相对持久的;学习所引发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的变化是因经验的获得而产生的;学习是任何动物所共有的一种对环境的适应现象。

二、学习的实质
学习是个体在特定情境下由于练习和反复经验而产生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的相对持久的变化。

三、学习的分类
(一)知识的学习
知识就是个体通过与环境相互作用后获得的信息及其组织,其实是人脑
对客观事物的特征与联系的反映,是客观事物的主管表征,是人类经验
/思想/智慧赖以存在的形式。

陈述性知识也叫“描述性知识”,它是个人有意识的提取线索,因而能够直
接加以回忆和陈述的知识。

知识学习的种类(15下单选)
1.根据头脑内知识的不同形式或学习任务的复杂程度分为符号学习/
概念学习/命题学习。

2.根据新知识与原有认知结构的关系,分为下位学习/上位学习/并列组
合学习。

知识学习的过程
知识概括:
措施包括:
a)充分运用变式
b)进行科学的比较
c)恰当运用正例和反例
d)启发学生进行自觉的知识概括
(二)技能的学习
1.技能概述
通过练习而形成的合乎法则的活动方式
根据技能的性质和特点,通常分为操作技能和心智技能
2.操作技能的形成与培养
培训过程:
1)准确的示范与讲解
2)必要而适当的练习(13下/17下单选)
练习时形成各种操作技能不可缺少的关键环节,是动作技能形成
的基本条件和途径,对技能进步有促进作用
通常把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出现一段时间的学习成绩和效率停滞
不前甚至学过的知识感觉模糊的现象,称为“高原现象”
3)充分而有效的反馈
3.心智技能的形成与培养
我国心理学家提出了原型定向/原型操作/原型内化的心智技能形成
三阶段论。

四、学习的理论
(一)行为主义学习理论
行为主义理论的核心观点认为,学习过程是有机体在一定条件下形成刺
激与反应的联结从而获得新经验的过程。

强化是刺激-反应联结的建立中
起着重要作用。

1.巴浦洛夫的经典条件作用理论(16上单选)
经典性条件反射的规律主要包括两部分:获得与消退/刺激泛化与分
化。

2.桑代克尝试错误说
桑代克根据“饿猫逃出迷笼实验”,认为学习的过程是刺激与反应之间
建立联结的过程,联结是通过盲目尝试-逐步减少错误-再尝试而形
成的,因此他把自己的观点称为试误说,这是教育心理学史上第一个
较为完整的学习理论。

学习要遵循三天重要的原则:准备律/练习律/效果律。

效果律师最重要的学习定律。

3.斯金纳的操作条件作用理论
认为,人和动物的行为有两类:应答性行为和操作性行为
操作性条件作用理论的基本规律包括:
1)强化
强化是最重要最基础的部分,强化是正强化(实施奖励)与负强
化(撤销惩罚)。

普雷马克原则是指用高频行为(喜欢的行为)作为低频行为(不
喜欢的行为)的有效强化物。

2)惩罚
3)消退
消退死一种无强化的过程,其作用在于降低某种反应在将来发生
的概率,以达到消除某种行为的目的。

4.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
认为个人/环境和行为三者相互决定的因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