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染病期末复习资料1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传染病:病原微生物感染人体后,引起的有传染性、在一定条件下可造成流行的各种疾病

2感染:人体与入侵的病原体相互作用、相互斗争的过程为感染,由此而引起的疾病为感染性疾病

3艾滋病:是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AIDS)的简称,由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所引起的致命性慢性传染病:

4 SARS:传染性非典型肺炎,全称严重急性呼吸综合症,是一种因感染SARS相关冠状病毒而导致的以发热、干咳、胸闷为主要症状,严重者出现快速进展的呼吸系统衰竭,是一种新的呼吸道传染病,传染性极强、病情进展快速

5肾综合征出血热(HFRS)又称流行性出血热(EHF),是由汉坦病毒引起的一种自然疫源性疾病,鼠为主要传染源。临床上以发热、休克、充血出血和急性肾损害为主要表现的急性传染病。6传染病学:是一门研究各种传染病在人体中发生、发展、传播、诊断、治疗和预防规律的科学。

7机会性感染:正常情况下无害的菌群或毒力很弱的外源性微生物所造成的感染。通常发生于机体免疫功能低下或长期应用广谱抗生素而破坏肠道菌丛平衡。

8隐性感染(亚临床感染):病原体侵入人体后,仅诱导机体产生特异性免疫应答,而不引起或只引起轻微的组织损伤,因而在临床上不显出任何症状、体征甚至生化改变,只能通过免疫学检查才能发现。

9显性感染(临床感染):病原体入侵人体后,不但诱导机体发生免疫应答,而且通过病原体本身的作用或机体的变态反应,导致组织损伤,引起病例改变和临床表现。

10潜伏性感染:病原体感染人体后寄生于某些部位,由于机体免疫功能足以将病原体局限化而不引起显性感染,但又不足以将病原体清除时,病原体便可长期潜伏起来,待机体免疫功能下降时,则可以引起显性感染。

11病原携带状态:病原体在人体内停留于入侵部位或在离入侵处较远脏器继续生长繁殖,而人体不出现疾病的临床表现,按病原体种类不同又分为带毒者,带菌者与带虫者

12传染性:病原体能通过某种途径感染其他人。

13传染源:是指病原体已在体内生长,繁殖并能将其排出体外的人和动物。

14传播途径:病原体从传染源排出体外,经过一定的传播方式,到达与侵入新的易感者的过程,谓之传播途径。

15易感者:对某种传染病缺乏特异性免疫力的人称为~。

16潜伏期:病原体侵入生物机体至出现最初临床症状的一段时间

17前驱期:疾病传染过程中的一个阶段,患者开始感觉一般性的不适,如:疲乏、头痛和轻度体温升高等。而尚无特殊的临床症状或体征。

18症状明显期:指绝大多数急性传染病患者度过前驱期后,转入症状明显期,此时病情达到顶峰

19恢复期:当机体的免疫力增长至一定程度,体内病理生理过程基本终止,患者的症状及体征基本消失。临床上称

20隔离期:是根据传染病传染期决定的隔离患者的一段时间。

21复发:感染已进入恢复期,发热等主要症状已消失,但由于病原体在体内再度繁殖而使发热等主要症状再度出现。

22再燃:当病程进入缓解期,体温尚未降至正常时,由于潜伏于血液或组织中的病原体再度繁殖,使体温再次升高,初发病的体征和症状再次出现,称为再燃

23后遗症:有些传染病患者在恢复期结束后,某些器官功能长期都未能恢复正常的情形。

24PCR:聚合酶链式反应(PCR)是体外酶促合成特异DNA片段的一种方法,由高温变性、低温退火(复性)及适温延伸等几步反应组成一个周期,循环进行,使目的DNA得以迅速扩增,具有特异性强、灵敏度高、操作简便、省时等特点

25窗口期(乙肝、艾滋):病毒进入人体后,需要经过一段时间血液才会产生艾滋病毒抗体,在此期间抗体检测呈阴性,这段时间即为窗口期

26 Danes颗粒:即完整的HBV颗粒,由包膜与核心组成,内含环状双股DNA、DNA聚合酶、核心抗原,是病毒复制的主体。

27血清转换:乙型肝炎患者的病原学检查中,HBeAg消失而抗HBe产生称为血清转换。抗HBe阳转后,病毒复制多处于静止状态,传染性降低。

28医院感染:是指住院患者是医院内感染的一部分,指在医院实施手术、治疗、诊断、预防等技术措施(如静脉内插管、导尿管、注射针剂、输血、吸入疗法、烧伤治疗等过程中),滥用抗生素以及应用免疫制剂等而引起的感染,包括在住院期间发生的感染和在医院内获得但在出院后发生的感染,但不包括入院前已开始或入院时已存在的感染,医院工作人员在医院内获得的感染也属医院感染。

30医源性感染:指在医院实施手术、治疗、诊断、预防等技术措施过程中,滥用抗生素以及应用免疫制剂等而引起的感染

简答

1急性黄疸型型肝炎、急性重型肝炎的临床表现,主要实验室检查,诊断,鉴别诊断,治疗

鉴别:1其他原因引起的黄疸:1)溶血性黄疸:常有药物或感染等诱因,表现为贫血、腰痛、发热、血红旦白尿、网织红细胞升高。黄疸大多较轻,主要为间接胆红素升高。治疗后黄疸消退快。2)肝外梗阻性黄疸:常见病因有胆囊炎、胆石症、胰头癌、壶腹周围癌

2试述HBV抗原抗体系统及其意义。各临床型肝炎的主要病例特点

各临床型特点

(一)急性黄疸型肝炎

黄疸前期:出现发热、全身不适、乏力等症状,类似感冒。伴有食欲减退、恶心、厌油、腹胀、肝区痛、尿色加深等。黄疸期:自觉症状好转,发热消退,尿黄加深,巩膜及皮肤出现黄染,逐渐加重。同时各项肝功能出现明显的异常。肝、脾可轻度肿大及触叩痛。恢复期:黄疸逐渐消退,各项肝功能逐渐恢复正常,症状和体征也随之消失。

(二)急性无黄疸型肝炎

无黄疸,其他临床表现与黄疸型相似,但起病较缓,症状较轻,

(三)慢性肝炎

轻度:乏力、头晕、食欲减退、厌油、肝区不适、肝脾可有轻度肿大,肝功能1或2项指标轻度异常。

中度:症状及体征、实验室检查居于轻度和重度之间。

重度:明显或持久的症状,乏力、纳差、腹胀、尿黄、便溏等,ALT和/或AST反复或持续升高,病程久者血清白蛋白减少,脾可肿大,面色发暗,尚可出现肝掌和蜘蛛痣。B超可发现门静脉和脾静脉的宽度增加,有向门脉高压发展的可能。

(四)重型肝炎(又称肝衰竭)

1.急性重型肝炎又称急性肝衰竭。

以急性黄疸型肝炎起病,多有劳累、精神刺激、妊娠等诱因。病情发展迅猛,黄疸急剧加深、消化道症状明显加重、肝脏迅速缩小、出血倾向严重,并出现精神神经症状。凝血酶原活动度(PTA)<40%者。

2.亚急性重型肝炎又称亚急性肝衰竭。

表现为极度乏力、食欲缺乏、频繁呕吐、腹胀明显、黄疸进行性加重等重型肝炎的表现。肝细胞坏死明显,但同时伴有增生,故肝脏无明显缩小。可并发脑水肿、消化道大出血、严重感染、电解质紊乱等。PTA<40%,凝血酶原时间显著延长。

3.慢性重型肝炎:

(1)慢加急性(亚急性)肝衰竭:在慢性肝病基础上出现的急性肝功能失代偿。

(2)慢性肝衰竭:在肝硬化基础上,肝功能进行性减退导致的以腹水或门脉高压、凝血功能障碍和肝性脑病等为主要表现的慢性肝功能失代偿。

4.淤胆型肝炎:

主要表现为肝内梗阻性黄疸,即消化道症状轻,ALT上升幅度低,凝血酶原时间延长或凝血酶原活动度下降不明显与黄疸重呈分离现象。临床有全身皮肤瘙痒及大便颜色变浅或灰白,肝大及梗阻性黄疸的化验结果。

8乙脑与流脑的鉴别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