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的是非观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如何培养孩子正确的是非观》

角色互换能明辨是非

“我向外望,又没有望你妈。”柯康在班长婷婷批评他上课老是向外张望,不用心

听讲时,回答了这句话。两人因为这句话争吵了起来,婷婷认为柯康是

在骂人,而柯康认为这句话不算是骂人,只不过是一句俚语。两人各自坚持自己的观点,互不让步。为了帮助他俩明辨是非,班主任没有采用批评教育的方式,而是

安排他俩在办公室进行了一场游戏:两把椅子上分别坐着他们两人,双方每交换一次座位时,重复对方所说的话,两人把争论时的话说完时,柯康脸红了。

这是一位班主任在处理学生矛盾时,采用的一次同学之间角色互换法。方法虽简单,但通过角色的互换,引起了他们的换位思考。两人各自修正了自己的错误,明辨了是非。

当今学校提倡的赏识教育不是万能的,家庭的溺爱现象比较普遍,导致孩子自私,心理承受能力低下,责任意识淡薄,是非观念不清。这就要求家长和老师对孩子要经常进行角色互换教育。

角色互换教育有家长与孩子家庭角色互换,同学之间矛盾角色互换,师生之间工作角色互换等方式。角色互换时,首先要遵循以爱心来浸润孩子身心为前提。其次

要引导孩子学会坚持真理,不在是非面前人云亦云,随波逐流。最终是要循循诱导孩子学会修正错误。“金无足赤,人无完人”,让孩子懂得“畏惧错误就是毁灭进

步”,能“以己之身,及人之身”。通过角色的互换,孩子会从所处的情境中,设身处地地考虑对方的行为、动机或个性需要,将心比心,以心换心,以角色明道

理,以道理明观念,以观念明是非。

从教育专家经验上得启示

儿童的是非观,是在为他人做好事的过程中形成的,同时也是在与自己和别人的不良行为作不妥协斗争中形成的。

“少年小分队”曾经帮助农庄管理委员会发现破坏树木和偷窃农庄财产的人,孩子们还为庭院脏乱的家庭出示过批评懒人的警告牌。当孩子们看到,由于他们的努力,村民们的不良行径和懒惰现象减少了时,他们感到十分欣慰和自豪。

苏霍姆林斯基的孩子们一入学就会被提醒道:“如果你看到树上有枝条被折断了,就要小心地把它包扎起来,如果接得好,而且及时,断枝会很快长好,小树就痊愈了。”教孩子们做这种事的目的是使他看到树被损害时会感到心疼,从而产生对小树的同情心。

假如,在我们对孩子提出这种要求后发现:当他们看到树上有断枝就跑回教室找小绳或带着不安的心情向老师报告有人把树枝弄断了时,我们的目的就达到了。因为道德信念就是在儿童一次又一次的良好行为中,在儿童一次又一次同不良行为的斗争中,在儿童一次又一次的激动、不安、自豪、内疚、快乐和气愤的情绪中形成的。

教育引导很重要

俗话说:“三岁看大,七岁看老。”这句话是说教育孩子要从小开始。因为这个时期的教育对人的一生影响巨大,这是由于这个时期孩子心理特点所决定

的,幼儿喜欢模仿,常常爱学成年人的样子干这干那,特别容易接受周围环境中成人的影响。父母是孩子成长的第一任老师,父母的一言一行潜移默化地渗透到孩子

身上。

首先,父母要做好孩子的榜样,以身作则,时时刻刻为孩子起到良好的示范作用。在孩子面前,要有正确的是非观念,当孩子做错事情时,要及

时说明错在何处,切不能一味斥责又不告诉孩子错在哪里;当孩子与同伴发生摩擦而“吃了亏”时,父母要问清原因,如果是自己的孩子错了,要勇于承认错误,向

同伴赔礼道歉,切不能庇护而去指责同伴,要让孩子搞清楚,否则会模糊孩子的是非观念。对就是对,错就是错。

其次,孩子正确的是非观念要靠父母

在平时生活中慢慢地引导和培养,逐步形成。因而孩子正确的是非观念要从小培养,而且越早越好。孩子天真无瑕如同一张白纸,是非分辨不清,好坏不明,正确的

是非观念决定他一生的性格和品行,会让孩子受益终生。当孩子做对了一件事情,父母应予以肯定表扬;当发现孩子做错事情后,要耐心地引导和说明,做到奖罚分

明。让孩子重复实践好的行为,及时改正错误。如第一次发现孩子拿了同伴的东西时,要严厉批评,给他讲“小时偷鸡蛋,大时偷水牛”的古训,有道是“养不教父

之过”,父母要抓住最佳时机,有的放矢地对孩子进行培养。

审美教育不能忽视

如何培养孩子正确的是非观,我觉得首先应该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如果真善美与假恶丑都分不清,又如何分得清是非呢。可以说,现在大多数学生所形

成的审美观是自发的、随意的,因此,作为语文教师,应利用本学科的特点进行审美教育,明确地告诉学生,什么是“美”,什么是“丑”,这样做不但必要,而且

十分重要。

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树立形象美的典范,是十分必要的。小学生对美好事物、人物的热爱与追求,决定了其按美的要求塑造自身。小学语

文教材里,有许多具有思想美、智慧美、伦理美、精神美的人物,如《将相和》中的人物机智勇敢,不畏强暴,顾全大局,表现了勇敢美;《梅花魂》中的华侨老人

时刻不忘生他养他的祖国,总想叶落归根,表现了人格美;《十六年的回忆》中的李大钊在敌人面前宁死不屈,为革命事业置生死于度外,表现了坚强美;而《老人

与海鸥》中的老人十几年如一日,每年冬天步行十几公里,节省下退休工资给海鸥买过冬的食物,则表现了奉献美。无疑,这些美好的形象在孩子心中筑起了无形的

丰碑,产生了巨大的人格震撼力,对他们的价值观和世界观有极大的导向效应。因此,作为教师,

要学会捕捉语文教材中的审美因素,注重利用美好的人物形象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启发学生通过体验、意会、移情,从而达到审美教育的目

的。审美教育成功了,孩子正确的是非观念才能形成。

学会正面暗示

孩子处在不成熟的生长发育期,心灵的发育是无声而微妙的,但心灵的变化却是有声有迹的。我们要善于察言观色,及时捕捉孩子真实的感受,通过正面

暗示,给予孩子一种有意识的感染和导向作用。我们的每一句评论对孩子来说,都是一种暗示和强化。正面暗示,给人以正面启迪,而负面暗示,则只能导致负面结

果。如当孩子捡到一个钱包而犹豫不决时,我们从正面暗示的角度出发,可以告诉他:“你要是能想方设法找到失主,把钱包还给他,你将是一个拾金不昧的好孩

子。”但负面暗示就可能是:“你要是把钱包留给自己而不交还给失主,你就是一个贪心的孩子。”显然,提醒孩子“拾金不昧”比提醒孩子“贪心”更能指明一种

行动的方向。况且,“贪心”只能更加强化孩子的贪心意识,使孩子产生“我就要贪心”或“我就是这样了”的错觉。因此,正面暗示是引导孩子辨明是非、形成正

确是非观的一种有效方式,这样不仅可以带动孩子的正向反应,而且还避免了对孩子那颗敏感心灵的伤害。

从培养好习惯着手

教育孩子,第一就是要培养孩子的好习惯,孩子正确的是非观与良好的行为习惯是分不开的。生活中常见到一些孩子毫无规矩,十分任性,个别的言行举止甚至令人生厌。如对长辈没有礼貌、对小朋友随意欺负、说话粗俗蛮横等等,这些都是因为孩子没有良好的行为习惯,也就更谈不上有正确的是非观了。因此,笔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