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节日与习俗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吃粽子的风俗,千百年 来,在中国盛行不衰,
而且流传到朝鲜、日本 及东南亚诸国。
佩香囊和悬艾叶、菖蒲 香囊内有朱砂、雄黄、香
药,外包以丝布,清香四 溢。
端午节小孩佩香囊传说有
避邪驱瘟之意。
艾和菖蒲含有挥发性芳香 油,有杀虫灭菌、净化空 气的功效。
七夕节
七夕,也称之为“乞巧节”或“女儿节”,
元宵节
元宵节由来与传说
元宵节习俗
元宵节
正月是农历元月,正月十五日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
之夜。古人称夜为“宵”,所以称正月十五为元宵 节。
元宵节又称为上元节、灯节。元宵燃灯的风俗起自 汉朝,唐宋更加兴盛。 朱元璋在南京建立明朝不久,就宣布要连续赏灯十
天,是中国最长的灯节。
清代赏灯活动虽然只有三天,但是赏灯活动规模很 大,盛况空前,除燃灯之外,还放烟花助兴。
放爆竹迎新春 中国民间有“开门爆 竹”一说。即在新的 一年到来之际,家家 户户开门的第一件事 就是燃放爆竹,以爆 竹声除旧迎新。放爆 竹可以创造出喜庆热 闹的气氛,是节日的 一种娱乐活动,可以 给人们带来欢愉和吉 利。
拜年
拜年的方式多种多样。
由于登门拜年费时费
力,后来一些上层人 物和士大夫便使用名 贴相互投贺,发展为 后来的贺年片。
端午节习俗
端午节习俗
赛龙舟
端午食粽
佩香囊
悬艾叶菖蒲蒜头
饮雄黄酒
端午节的习俗
赛龙舟
赛龙舟,相传起源于古时 楚国人因舍不得贤臣屈原 投江死去,许多人划船追 赶拯救。
后来,端午节、赛龙舟先 后传入邻国朝鲜、日本、 越南等国。
韩国江陵端午祭庆典
吃粽子
粽子,又叫“角黍” (用茭白叶包黍米成牛 角状)、 “筒粽”(用 竹筒装米密封烤熟)。
中华文化
春节
春节
春节的由来与传说
春节,正月初一,又叫阴历年,俗称 “过年”。 起源于殷商时期年头岁尾的祭神祭祖活动. 春节和年的概念,最初的含意来自农业, 古时人们把谷的生长周期称为“年”.传统 意义上的春节是指从腊月初八的腊祭或腊 月二十三的祭灶,一直到正月十五,其中 以除夕和正月初一为高潮 .
清明节习俗
清明节习俗 荡秋千 禁火 扫墓 踏青 插柳 放风筝
踏青
清明节的习俗
踏青又叫春游,古
时叫探春、寻春等。
三月清明,春回大 地,自然界到处呈
现一派生机勃勃的 景象,正是郊游的 大好时光。
(唐)张萱 《虢国夫人游春图》
荡秋千
秋千最早叫千秋,后 为了避忌讳,改为秋 千。 古时的秋千多用树桠 枝为架,再栓上彩带 做成。后来逐步发展 为用两根绳索加上踏 板的秋千。
元宵节
元宵节习俗
吃元宵
观灯
走百病
元宵节的习俗
吃元宵
元宵即“汤圆”,以白 糖、玫瑰、芝麻、豆沙、 黄桂、核桃仁、果仁、 枣泥等为馅,用糯米粉
包成圆形,可荤可素, 风味各异。
可汤煮、油炸、蒸食,
有团圆美满之意。
观灯
元宵赏灯始于东汉
提倡佛教的汉明帝 时期(公元58 — 75年)。
压岁钱
春 节 拜年 时, 长辈 要 将事先准备好的压岁钱 分给晚辈,据说压岁钱 可以压住邪祟,晚辈得 到压岁钱就可以平平安 安度过一岁。
蒸年糕 年糕谐音“年高”,
再加上有着变化多端 的口味,几乎成了家 家必备的应景食品。
年糕的式样有方块状 的黄、白年糕,象征 着黄金、白银,寄寓 “新年发财”之意。
据《史记》“屈原贾生列传”记载,屈原,是春秋时期楚怀 王的大臣。他倡导举贤授能,富国强兵,力主联齐抗秦,遭 到贵族子兰等人的强烈反对,屈原遭馋去职,被赶出都城, 流放到沅、湘流域。他在流放中,写下了忧国忧民的《离 骚》、《天问》、《九歌》等不朽诗篇,独具风貌,影响深 远(因而,端午节也称诗人节)。公元前278年,秦军攻破 楚国京都。屈原眼看自己的祖国被侵略,心如刀割,但是始 终不忍舍弃自己的祖国,于五月五日,在写下了绝笔作《怀 沙》之后,抱石投汨罗江身死,以自己的生命谱写了一曲壮 丽的爱国主义乐章。 传说屈原死后,楚国百姓哀痛异常,纷纷涌到汨罗江边去凭 吊屈原。渔夫们划起船只,在江上来回打捞他的真身。有位 渔夫拿出为屈原准备的饭团、鸡蛋等食物,“扑通、扑通” 地丢进江里,说是让鱼龙虾蟹吃饱了,就不会去咬屈大夫的 身体了。人们见后纷纷仿效。一位老医师则拿来一坛雄黄酒 倒进江里,说是要药晕蛟龙水兽,以免伤害屈大夫。后来为 怕饭团为蛟龙所食,人们想出用楝树叶包饭,外缠彩丝,发 展成棕子。 以后,在每年的五月初五,就有了龙舟竞渡、吃粽子、喝雄 黄酒的风俗;以此来纪念爱国诗人屈原
传说是牛郎织女相会的日子,是中国传统 节日中最具浪漫色彩的一个.
七夕节的由来与传说
牛郎织女的传说
七夕节的习俗
七夕节最普遍的习俗,
就是当天夜晚进行的各 种乞巧活动。
乞巧的方式大多是姑娘
们穿针引线验巧,做些 小物品赛巧,摆上些瓜 果乞巧,各个地区的乞 巧的方式不尽相同,各 有趣味。
一年中应该得到的吉凶祸福的命运交于灶王爷之手。因此,对一家人来说,灶王 爷的汇报实在具有重大利害关系。祭灶的时间各地不一,北方为腊月二十三,南 方为腊月二十四。汉族民间还有“官三、民四、家五“的说法,也就是官府在腊 月二十三,老百姓在二十四,水上人家在二十五举行祭祀。灶王龛大都设在灶房 的北面或东面,中间供上灶王爷的神像。没有灶王龛的人家,也有将神像直接贴 在墙上的。有的神像只画灶王爷一人,有的则有男女两人,女神被称为"灶王奶 奶"。这大概是模仿人间夫妇的形象。灶王爷像上大都还印有这一年的日历,上 书"东厨司命主"、"人间监察神"、"一家之主"等文字,以表明灶神的地位。两旁 贴上"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的对联,以保佑全家老小的平安。祭灶时,还要 把关东糖用火融化,涂在在灶王爷的嘴上,这样就他不能在玉帝面前说坏话。 “男不拜月,女不祭灶”的习俗,因此祭灶王爷,只限于男子。
相传春秋时期,晋公子重耳为逃避迫害而
十九年后,重耳作了国君,也就是历史上的晋文公。即位后 文公重重赏了当初伴随他流亡的功臣,唯独忘了介子推。很 多人为介子推鸣不平,劝他面君讨赏,然而介子推最鄙视那 些争功讨赏的人。他打好行装,同悄悄的到绵山隐居去了。 晋文公听说后,羞愧莫及,亲自带人去请介子推 ,然而介子 推已离家去了绵山。绵山山高路险,树木茂密,找寻两个人 谈何容易,有人献计,从三面火烧绵山,逼出介子推。 大火 烧遍绵山,却没见介子推的身影,火熄后,人们才发现背着 老母亲的介子推已坐在一棵老柳树下死了。晋文公见状,恸 哭。装殓时,从树洞里发现一血书,上写道:“割肉奉君尽 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为纪念介子推,晋文公下令将这 一天定为寒食节。 第二年晋文公率众臣登山祭奠,发现老柳树死而复活。便赐 老柳树为”清明柳“,并晓谕天下,把寒食节的后一天定为 清明节。
同时置办各种过年食品等。汉族民间儿童唱的“迎年曲”称:“二十三祭灶倌, 二十四扫房子,二十五磨豆腐,二十六去割肉,二十七杀只鸡,二十八去买花, 二十九去沽酒,年三十儿都捏鼻儿(包饺子)”或“二十六蒸馒头,二十七剃精细儿 (理发),二十八剃憨瓜(理发晚了),二十九装香炉(准备祭祖),年三十儿贴花门儿: (贴对联,挂年画),大年初一撅着屁股作揖儿(拜年)”。二十三 ,打发老爷上了天; 二十四,扫房子;二十五,蒸团子;二十六,割下肉;二十七,擦锡器;二十八, 沤邋遢;二十九,洗脚手;三十日,门神、对联一齐贴”。
植树
自古以来,中国就有 清明植树的习惯。有 人还把清明节叫作 “植树节”。植树风 俗一直流传至今。
1979年,人大常委会
规定,每年三月十二 日为我国植树节。
放风筝
风筝不仅白天放,夜间 也放。夜里在风筝拉线 上挂上一串串彩色的小 灯笼,象闪烁的星星, 被称为“神灯”。 过去,有人把风筝放上 蓝天后,便剪断牵线,
据说这样能除病消灾, 给自己带来好运。
端午节
端午也称端五、端阳,午日节、重五节,
五月节、浴兰节、女儿节,天中节,龙日 等。农历五月初五。
端午节是古老的传统节日,始于春秋战国
时期,至今已有2000多年历史。
纪念屈原
纪念伍子胥
端午节的由来与传说
源于纪念屈原
屈原祠(湖北秭归)
祭灶
祭灶糖、祭灶汤 祭灶仪式结束后,人们开始食用灶糖和火烧等祭灶食品,有的地方还要吃糖糕、 油饼,喝豆腐汤。 年关 中国成立以前,祭灶节后也是贫苦人家难过的日子,称作“年关”,地主多派人 到穷人家讨债要帐。难以还债者只好躲出去,“躲年关”,年三十贴了对子后再 回家,俗有“年三十儿贴花门”之后外人便不可进家的规矩,称“要命的祭灶, 救命的春联。 年事准备 过了祭灶节,汉族民间认为“神煞上天,百无禁忌”,婚娶也不用选日子,二十 三日后至三十日前均可。因此,此时举行婚娶大礼者颇多。祭灶节后各家各户开 始卫生大扫除,二十四日便称作“扫尘日”,洗澡理发,以“扫年”、“扫尘”,
猜灯谜”又叫“打
灯谜”
走百病
“走百病”,又称
“烤百病”、“散百 病”),参与者多为 妇女,他们结伴而行 或走墙边,或过桥, 走郊外,目的是驱病 除灾。
清明节
清明节由来与传说 清明节习俗
清明节
清明节由来与传说
流亡国外,流亡途中,在一处渺无人烟的 地方,又累又饿,再也无力站起来。随臣 找了半天也找不到一点吃的,正在大家万 分焦急的时候,随臣介子推走到僻静处, 从自己的大腿上割下了一块肉,煮了一碗 肉汤让公子喝了,重耳渐渐恢复了精神, 当重耳发现肉是介子推自己腿割下的时候, 流下了眼泪。
据说,大门上贴上 两位门神,一切妖 魔鬼怪都会望而生 畏。
秦叔宝 尉迟恭
春联的由来——“桃符”的传说
神荼
wk.baidu.com郁垒
贴窗花和倒贴“福”
字
窗花是在民间人们还 喜欢在窗户上所贴的 各种剪纸。
“福”字指福气、福 运,倒贴“福”字,
表示“福运已到”。
挂贴年画 年画,也和春联一样,起
春节
春节习俗
祭灶
扫尘
贴春联
年画
守岁 爆竹 年夜饭 拜年
祭灶
祭灶内容
送灶
灶王爷自上一年的除夕以来就一直留在家中,以保护和监察一家;到了腊月二十 三日灶王爷便要升天,去向天上玉皇大帝汇报这一家人的善行或恶行,送灶神的 仪式称为“送灶”或“辞灶”。玉皇大帝根据灶王爷的汇报,再将这一家在新的
贴春联
春联也叫门对、春贴、 对联、对子、桃符等。
讲求以工整、对偶、
简洁、精巧的文字描 绘时代背景,抒发美 好愿望,是中国特有 的文学形式。
春联的种类比较多,依 其使用场所,可分为门心、 框对、横披、春条、斗方等。
和顺一门有百福
平安二字值千金
一年四季春常在
贴门神
为了祈求一家的福 寿康宁,一些地方 的人们还保留着贴 门神的习惯。
源于“门神”,是中国的
一种古老的民间艺术, 它寄托着人们对未来 的希望与祝福。 。
中国年画的三大流派:苏
天官赐福
年年有余
州桃花坞,天津杨柳青和 山东潍坊
老鼠娶亲
守岁
熬年守岁 守岁 守岁,就是在旧年的最后一天夜里不睡觉,熬夜迎接新一年的到来的习
俗,也叫除夕守岁,俗名“熬年”。探究这个习俗的来历,在民间流传 着一个有趣的故事:太古时期,有一种凶猛的怪兽,散居在深山密林中, 人们管它们叫“年”。它的形貌狰狞,生性凶残,专食飞禽走兽、鳞介 虫豸,一天换一种口味,从磕头虫一直吃到大活人,让人谈“年”色变。 后来,人们慢慢掌握了“年”的活动规律,它是每隔三百六十五天窜到 人群聚居的地方尝一次口鲜,而且出没的时间都是在天黑以后,等到鸡 鸣破晓,它们便返回山林中去了。算准了“年”肆虐的日期,百姓们便 把这可怕的一夜视为关口来煞,称作“年关”,并且想出了一整套过年 关的办法:每到这一天晚上,每家每户都提前做好晚饭,熄火净灶,再 把鸡圈牛栏全部拴牢,把宅院的前后门都封住,躲在屋里吃“年夜饭”, 由于这顿晚餐具有凶吉未卜的意味,所以置办得很丰盛,除了要全家老 小围在一起用餐表示和睦团圆外,还须在吃饭前先供祭祖先,祈求祖先 的神灵保佑,平安地度过这一夜,吃过晚饭后,谁都不敢睡觉,挤坐在 一起闲聊壮胆。就逐渐形成了除夕熬年守岁的习惯
而且流传到朝鲜、日本 及东南亚诸国。
佩香囊和悬艾叶、菖蒲 香囊内有朱砂、雄黄、香
药,外包以丝布,清香四 溢。
端午节小孩佩香囊传说有
避邪驱瘟之意。
艾和菖蒲含有挥发性芳香 油,有杀虫灭菌、净化空 气的功效。
七夕节
七夕,也称之为“乞巧节”或“女儿节”,
元宵节
元宵节由来与传说
元宵节习俗
元宵节
正月是农历元月,正月十五日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
之夜。古人称夜为“宵”,所以称正月十五为元宵 节。
元宵节又称为上元节、灯节。元宵燃灯的风俗起自 汉朝,唐宋更加兴盛。 朱元璋在南京建立明朝不久,就宣布要连续赏灯十
天,是中国最长的灯节。
清代赏灯活动虽然只有三天,但是赏灯活动规模很 大,盛况空前,除燃灯之外,还放烟花助兴。
放爆竹迎新春 中国民间有“开门爆 竹”一说。即在新的 一年到来之际,家家 户户开门的第一件事 就是燃放爆竹,以爆 竹声除旧迎新。放爆 竹可以创造出喜庆热 闹的气氛,是节日的 一种娱乐活动,可以 给人们带来欢愉和吉 利。
拜年
拜年的方式多种多样。
由于登门拜年费时费
力,后来一些上层人 物和士大夫便使用名 贴相互投贺,发展为 后来的贺年片。
端午节习俗
端午节习俗
赛龙舟
端午食粽
佩香囊
悬艾叶菖蒲蒜头
饮雄黄酒
端午节的习俗
赛龙舟
赛龙舟,相传起源于古时 楚国人因舍不得贤臣屈原 投江死去,许多人划船追 赶拯救。
后来,端午节、赛龙舟先 后传入邻国朝鲜、日本、 越南等国。
韩国江陵端午祭庆典
吃粽子
粽子,又叫“角黍” (用茭白叶包黍米成牛 角状)、 “筒粽”(用 竹筒装米密封烤熟)。
中华文化
春节
春节
春节的由来与传说
春节,正月初一,又叫阴历年,俗称 “过年”。 起源于殷商时期年头岁尾的祭神祭祖活动. 春节和年的概念,最初的含意来自农业, 古时人们把谷的生长周期称为“年”.传统 意义上的春节是指从腊月初八的腊祭或腊 月二十三的祭灶,一直到正月十五,其中 以除夕和正月初一为高潮 .
清明节习俗
清明节习俗 荡秋千 禁火 扫墓 踏青 插柳 放风筝
踏青
清明节的习俗
踏青又叫春游,古
时叫探春、寻春等。
三月清明,春回大 地,自然界到处呈
现一派生机勃勃的 景象,正是郊游的 大好时光。
(唐)张萱 《虢国夫人游春图》
荡秋千
秋千最早叫千秋,后 为了避忌讳,改为秋 千。 古时的秋千多用树桠 枝为架,再栓上彩带 做成。后来逐步发展 为用两根绳索加上踏 板的秋千。
元宵节
元宵节习俗
吃元宵
观灯
走百病
元宵节的习俗
吃元宵
元宵即“汤圆”,以白 糖、玫瑰、芝麻、豆沙、 黄桂、核桃仁、果仁、 枣泥等为馅,用糯米粉
包成圆形,可荤可素, 风味各异。
可汤煮、油炸、蒸食,
有团圆美满之意。
观灯
元宵赏灯始于东汉
提倡佛教的汉明帝 时期(公元58 — 75年)。
压岁钱
春 节 拜年 时, 长辈 要 将事先准备好的压岁钱 分给晚辈,据说压岁钱 可以压住邪祟,晚辈得 到压岁钱就可以平平安 安度过一岁。
蒸年糕 年糕谐音“年高”,
再加上有着变化多端 的口味,几乎成了家 家必备的应景食品。
年糕的式样有方块状 的黄、白年糕,象征 着黄金、白银,寄寓 “新年发财”之意。
据《史记》“屈原贾生列传”记载,屈原,是春秋时期楚怀 王的大臣。他倡导举贤授能,富国强兵,力主联齐抗秦,遭 到贵族子兰等人的强烈反对,屈原遭馋去职,被赶出都城, 流放到沅、湘流域。他在流放中,写下了忧国忧民的《离 骚》、《天问》、《九歌》等不朽诗篇,独具风貌,影响深 远(因而,端午节也称诗人节)。公元前278年,秦军攻破 楚国京都。屈原眼看自己的祖国被侵略,心如刀割,但是始 终不忍舍弃自己的祖国,于五月五日,在写下了绝笔作《怀 沙》之后,抱石投汨罗江身死,以自己的生命谱写了一曲壮 丽的爱国主义乐章。 传说屈原死后,楚国百姓哀痛异常,纷纷涌到汨罗江边去凭 吊屈原。渔夫们划起船只,在江上来回打捞他的真身。有位 渔夫拿出为屈原准备的饭团、鸡蛋等食物,“扑通、扑通” 地丢进江里,说是让鱼龙虾蟹吃饱了,就不会去咬屈大夫的 身体了。人们见后纷纷仿效。一位老医师则拿来一坛雄黄酒 倒进江里,说是要药晕蛟龙水兽,以免伤害屈大夫。后来为 怕饭团为蛟龙所食,人们想出用楝树叶包饭,外缠彩丝,发 展成棕子。 以后,在每年的五月初五,就有了龙舟竞渡、吃粽子、喝雄 黄酒的风俗;以此来纪念爱国诗人屈原
传说是牛郎织女相会的日子,是中国传统 节日中最具浪漫色彩的一个.
七夕节的由来与传说
牛郎织女的传说
七夕节的习俗
七夕节最普遍的习俗,
就是当天夜晚进行的各 种乞巧活动。
乞巧的方式大多是姑娘
们穿针引线验巧,做些 小物品赛巧,摆上些瓜 果乞巧,各个地区的乞 巧的方式不尽相同,各 有趣味。
一年中应该得到的吉凶祸福的命运交于灶王爷之手。因此,对一家人来说,灶王 爷的汇报实在具有重大利害关系。祭灶的时间各地不一,北方为腊月二十三,南 方为腊月二十四。汉族民间还有“官三、民四、家五“的说法,也就是官府在腊 月二十三,老百姓在二十四,水上人家在二十五举行祭祀。灶王龛大都设在灶房 的北面或东面,中间供上灶王爷的神像。没有灶王龛的人家,也有将神像直接贴 在墙上的。有的神像只画灶王爷一人,有的则有男女两人,女神被称为"灶王奶 奶"。这大概是模仿人间夫妇的形象。灶王爷像上大都还印有这一年的日历,上 书"东厨司命主"、"人间监察神"、"一家之主"等文字,以表明灶神的地位。两旁 贴上"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的对联,以保佑全家老小的平安。祭灶时,还要 把关东糖用火融化,涂在在灶王爷的嘴上,这样就他不能在玉帝面前说坏话。 “男不拜月,女不祭灶”的习俗,因此祭灶王爷,只限于男子。
相传春秋时期,晋公子重耳为逃避迫害而
十九年后,重耳作了国君,也就是历史上的晋文公。即位后 文公重重赏了当初伴随他流亡的功臣,唯独忘了介子推。很 多人为介子推鸣不平,劝他面君讨赏,然而介子推最鄙视那 些争功讨赏的人。他打好行装,同悄悄的到绵山隐居去了。 晋文公听说后,羞愧莫及,亲自带人去请介子推 ,然而介子 推已离家去了绵山。绵山山高路险,树木茂密,找寻两个人 谈何容易,有人献计,从三面火烧绵山,逼出介子推。 大火 烧遍绵山,却没见介子推的身影,火熄后,人们才发现背着 老母亲的介子推已坐在一棵老柳树下死了。晋文公见状,恸 哭。装殓时,从树洞里发现一血书,上写道:“割肉奉君尽 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为纪念介子推,晋文公下令将这 一天定为寒食节。 第二年晋文公率众臣登山祭奠,发现老柳树死而复活。便赐 老柳树为”清明柳“,并晓谕天下,把寒食节的后一天定为 清明节。
同时置办各种过年食品等。汉族民间儿童唱的“迎年曲”称:“二十三祭灶倌, 二十四扫房子,二十五磨豆腐,二十六去割肉,二十七杀只鸡,二十八去买花, 二十九去沽酒,年三十儿都捏鼻儿(包饺子)”或“二十六蒸馒头,二十七剃精细儿 (理发),二十八剃憨瓜(理发晚了),二十九装香炉(准备祭祖),年三十儿贴花门儿: (贴对联,挂年画),大年初一撅着屁股作揖儿(拜年)”。二十三 ,打发老爷上了天; 二十四,扫房子;二十五,蒸团子;二十六,割下肉;二十七,擦锡器;二十八, 沤邋遢;二十九,洗脚手;三十日,门神、对联一齐贴”。
植树
自古以来,中国就有 清明植树的习惯。有 人还把清明节叫作 “植树节”。植树风 俗一直流传至今。
1979年,人大常委会
规定,每年三月十二 日为我国植树节。
放风筝
风筝不仅白天放,夜间 也放。夜里在风筝拉线 上挂上一串串彩色的小 灯笼,象闪烁的星星, 被称为“神灯”。 过去,有人把风筝放上 蓝天后,便剪断牵线,
据说这样能除病消灾, 给自己带来好运。
端午节
端午也称端五、端阳,午日节、重五节,
五月节、浴兰节、女儿节,天中节,龙日 等。农历五月初五。
端午节是古老的传统节日,始于春秋战国
时期,至今已有2000多年历史。
纪念屈原
纪念伍子胥
端午节的由来与传说
源于纪念屈原
屈原祠(湖北秭归)
祭灶
祭灶糖、祭灶汤 祭灶仪式结束后,人们开始食用灶糖和火烧等祭灶食品,有的地方还要吃糖糕、 油饼,喝豆腐汤。 年关 中国成立以前,祭灶节后也是贫苦人家难过的日子,称作“年关”,地主多派人 到穷人家讨债要帐。难以还债者只好躲出去,“躲年关”,年三十贴了对子后再 回家,俗有“年三十儿贴花门”之后外人便不可进家的规矩,称“要命的祭灶, 救命的春联。 年事准备 过了祭灶节,汉族民间认为“神煞上天,百无禁忌”,婚娶也不用选日子,二十 三日后至三十日前均可。因此,此时举行婚娶大礼者颇多。祭灶节后各家各户开 始卫生大扫除,二十四日便称作“扫尘日”,洗澡理发,以“扫年”、“扫尘”,
猜灯谜”又叫“打
灯谜”
走百病
“走百病”,又称
“烤百病”、“散百 病”),参与者多为 妇女,他们结伴而行 或走墙边,或过桥, 走郊外,目的是驱病 除灾。
清明节
清明节由来与传说 清明节习俗
清明节
清明节由来与传说
流亡国外,流亡途中,在一处渺无人烟的 地方,又累又饿,再也无力站起来。随臣 找了半天也找不到一点吃的,正在大家万 分焦急的时候,随臣介子推走到僻静处, 从自己的大腿上割下了一块肉,煮了一碗 肉汤让公子喝了,重耳渐渐恢复了精神, 当重耳发现肉是介子推自己腿割下的时候, 流下了眼泪。
据说,大门上贴上 两位门神,一切妖 魔鬼怪都会望而生 畏。
秦叔宝 尉迟恭
春联的由来——“桃符”的传说
神荼
wk.baidu.com郁垒
贴窗花和倒贴“福”
字
窗花是在民间人们还 喜欢在窗户上所贴的 各种剪纸。
“福”字指福气、福 运,倒贴“福”字,
表示“福运已到”。
挂贴年画 年画,也和春联一样,起
春节
春节习俗
祭灶
扫尘
贴春联
年画
守岁 爆竹 年夜饭 拜年
祭灶
祭灶内容
送灶
灶王爷自上一年的除夕以来就一直留在家中,以保护和监察一家;到了腊月二十 三日灶王爷便要升天,去向天上玉皇大帝汇报这一家人的善行或恶行,送灶神的 仪式称为“送灶”或“辞灶”。玉皇大帝根据灶王爷的汇报,再将这一家在新的
贴春联
春联也叫门对、春贴、 对联、对子、桃符等。
讲求以工整、对偶、
简洁、精巧的文字描 绘时代背景,抒发美 好愿望,是中国特有 的文学形式。
春联的种类比较多,依 其使用场所,可分为门心、 框对、横披、春条、斗方等。
和顺一门有百福
平安二字值千金
一年四季春常在
贴门神
为了祈求一家的福 寿康宁,一些地方 的人们还保留着贴 门神的习惯。
源于“门神”,是中国的
一种古老的民间艺术, 它寄托着人们对未来 的希望与祝福。 。
中国年画的三大流派:苏
天官赐福
年年有余
州桃花坞,天津杨柳青和 山东潍坊
老鼠娶亲
守岁
熬年守岁 守岁 守岁,就是在旧年的最后一天夜里不睡觉,熬夜迎接新一年的到来的习
俗,也叫除夕守岁,俗名“熬年”。探究这个习俗的来历,在民间流传 着一个有趣的故事:太古时期,有一种凶猛的怪兽,散居在深山密林中, 人们管它们叫“年”。它的形貌狰狞,生性凶残,专食飞禽走兽、鳞介 虫豸,一天换一种口味,从磕头虫一直吃到大活人,让人谈“年”色变。 后来,人们慢慢掌握了“年”的活动规律,它是每隔三百六十五天窜到 人群聚居的地方尝一次口鲜,而且出没的时间都是在天黑以后,等到鸡 鸣破晓,它们便返回山林中去了。算准了“年”肆虐的日期,百姓们便 把这可怕的一夜视为关口来煞,称作“年关”,并且想出了一整套过年 关的办法:每到这一天晚上,每家每户都提前做好晚饭,熄火净灶,再 把鸡圈牛栏全部拴牢,把宅院的前后门都封住,躲在屋里吃“年夜饭”, 由于这顿晚餐具有凶吉未卜的意味,所以置办得很丰盛,除了要全家老 小围在一起用餐表示和睦团圆外,还须在吃饭前先供祭祖先,祈求祖先 的神灵保佑,平安地度过这一夜,吃过晚饭后,谁都不敢睡觉,挤坐在 一起闲聊壮胆。就逐渐形成了除夕熬年守岁的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