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家龙袍工艺的流转与变迁——戏剧龙袍绘制技艺与传承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皇家龙袍工艺的流转与变迁——戏剧龙袍绘制技艺与传承-
美术论文
皇家龙袍工艺的流转与变迁——戏剧龙袍绘制技艺与传承
周朱光
一、世界向中国历代传统文化精髓致敬
2015年或许注定对中国乃至世界都是不平凡的一年。
元月8日,备受全球瞩目的美国大都会博物馆在北京故宫博物院举办“中国:镜花水月”(China:Through the Looking Glass)盛大发布会,宣布其2015年服装艺术部春季特展将于2015年5月7日至8月16日在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举办。
此次展览以“中国:镜花水月”为主题,旨在诠释几个世纪以来,神秘、凝萃的东方文化与电影、戏曲催生的艺术创作与想象,解构东西方时尚与文化的碰撞与融合及演进史。
2014年盛夏,顶着烈日,为筹备展览活动做前期准备工作的美国大都会博物馆服装学院院长Andrew Bolton先生、梅玖小姐特意来到位于上海长宁区的瀚艺HANART服饰,一起探讨一个共同关注,有趣而又在学术上很重要的话题:一百多年前中国在经历了1840年第一次中英鸦片战争,特别是在1911年辛亥革命之后,中国皇家工艺特别是与服装服饰有关的江南织造工艺和传承问题,即突然消失于1911年那灿烂的中国皇家服饰工艺到哪里去了?
Andrew Bol ton先生在梅玖小姐的引领下走进了这间被Andrew Bolton 先生称为:“外表看似普通而内里却别有洞天”的曾在2012年上海美术馆举办过“百年旗袍文献展”的瀚艺HANART服饰。
二、中国皇家龙袍工艺的由来
中国最后一个皇朝清代始于公元1644年,至公元1911年结束。
清朝王室特设紫禁城造办处及江宁织造、苏州制造、杭州制造的江南织造为皇室提供服装服饰品的御供服务。
龙袍,直到清代才作为一种专用的服装名称正式确定下来,并列入了冠服制度。
龙袍图案和用色的确定是根据《大清会典》“明黄颜色”及“五爪龙纹”为皇帝专用。
“凡上供龙袍,我朝局在苏杭”制作,龙袍面料,分织锦龙袍料,织绣龙袍料和刺绣龙袍料三类,均为定位设计织绣而成的件料,一匹就是一件龙袍的用料。
三、中国皇家龙袍工艺的变迁与传承
清朝末年,国势日衰,专供御用的江南织造也已御供不了所有这些为皇帝制衣的技师与绣工。
更由于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四大徽班进京,京昆流行风靡全国而保留了一定古代衣冠服饰特征,特别是名角名家更把“龙袍的技艺工巧”用于少数特别名贵的戏剧袍服工艺上。
随着1911年清王朝倒台,辛亥革命成功,皇家龙袍制作正式进入历史,而龙袍的设计制作工艺更多地用于包括戏剧界四大名旦在内的名角名票的戏剧袍服上。
清朝末年,江南三织造局的江宁织造、苏州织造的生产处于缩减和停顿状态,又由于受太平天国运动影响,原来从事龙袍设计制作的手工艺艺人在道光年间由京城和苏州城转移来上海,转而从事与原来龙袍制作有一定关联的戏剧袍服制作。
当时的城皇庙四牌楼是城里较为发达的地方之一,一些专靠此营生的流散手艺人在四牌楼一带开起了作坊,成为上海最早做戏装的根基。
随着上海逐渐成为全国经济、文化中心,三十年代中期,抗日战争爆发,城里遭到破坏,全部在城
里的作坊由四牌楼迁移到今广东路、浙江路、广西路一带。
解放初期,这些在广东路一带营生的艺人们,成立了为戏曲界服务的戏剧服装用品生产合作社。
改革开放后百业复兴,由于从事此项工艺设计及手工制作的老手艺人大都年老体弱,为方便让他们继续从事传承工作,特意搬到上海市中心城区长宁区安化路现址。
清朝苏州织造世家黄锦荣,于道光年间从龙袍制作转入为京昆名角制作戏剧袍服,为最早将龙袍制作技艺用于戏剧袍服的创始人之一,形成南派创作设计风格,并被一致公认为戏剧袍服图案设计制作大家。
谢杏生,三十年代跟随黄锦荣学习袍服图案设计与制作,在师承的基础上吸收了其他流派的绘画、配色等方面长处充实到“海派”袍服戏装设计之中,并深受戏剧大师梅兰芳赏识,为梅先生设计的戏装图案驰誉南北,为周信芳、尚小云等著名大师设计戏剧袍服以雍容华贵而著称。
1986年在全国二十四市工艺美术公司联合协调组织大会上被命名为“特级工艺美术大师”,并被国家授予“工艺美术家”光荣称号。
2005年被中国工艺美术学会授予“终身成就奖”,在上海工艺美术博物馆设有“谢杏生陈列室”。
四、戏剧龙袍绘制技艺
从上世纪50年代即师从工艺美术家谢杏生的陈莉蓉和十四岁开始学习袍服制作技艺的徐世楷师傅,自改革开放以来潜心研究集中了中国服饰工艺最高成就的皇家龙袍图案及龙袍制作工艺,多次到北京故宫、上海博物馆及私人收藏家处学习观摩研究。
瀚艺HANART服饰亦成立了专题研究小组研究文献及实物资料,并成功地复制了多款包括康熙、乾隆龙袍、朝服、战袍、皇后凤袍及朝褂,其作品被海内外博物馆及私人机构收藏。
为更好地继承龙袍图案及绘制技艺,迫切需要开展更多研究与传承工作。
瀚艺HANART的传承谱系:
第一代:黄锦荣,清朝末年由苏州织造世家从事龙袍制作转入,是上海最早为戏剧名角名票设计戏装袍服的南派创始人。
第二代:谢杏生,特级工艺美术大师。
荣获2014年度中国工艺美术行业“典型人物”称号。
第三代:陈莉蓉,上海瀚艺服饰有限公司图案设计总监,多次获得国家级龙袍设计大奖。
第四代:周朱光,全国纺织服装师资培训中心专家组成员,专业研究龙袍文化及龙袍设计制作工艺。
荣获2014年度中国工艺美术行业“典型人物”称号。
梅兰芳《霸王别姬》宫装,鱼鳞甲,斗逢,大台幔周信芳《四进士》改良莽荀慧生《红娘》《杜十娘》服饰
尚小云《二进宫》《昭君出塞》
陈莉蓉:“清朝乾隆皇帝大铠甲”2005年10月第六届中国工艺美术精品博览会铜奖;2007年10月“清朝康熙皇帝朝服”评定为上海市工艺美术精品。
其中一件收藏在上海市工艺美术博物馆;2008年9月“乾隆皇帝龙袍”荣获上海市民族民俗民间文化博览会保护奖。
谢杏生、徐世楷:创作的黑色盘金绣“四大龙男蟒”荣获2013年“国信· 百花杯”中国工艺美术精品奖金奖。
陈莉蓉集体创作《戏服——皇贵妃朝褂》荣获2014“中国原创·百花杯”中国工艺美术精品奖金奖。
谢杏生、徐世楷、胡爱芬:创作的大红色贵妃宫装荣获2014年“金凤凰”创新产品设计大奖赛优秀奖。
岳云明、顾丽珍:创作的刺绣
双凤阁荣获2014年“金凤
凰”创新产品设计大奖赛优秀奖。
清代宫廷服饰继承和吸收了大量历代汉族传统服饰的特点,可以说,清代宫廷服饰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满汉文化的相互影响与交融,集中体现了满汉服饰文化的主要特点,呈现出中华民族服饰文化多元发展的丰富多彩的时代特点。
清代宫廷服饰,反映出古代中华民族高超精湛的丝织及手工刺绣技艺水平和丰富的创造力,凝聚着他们无尽的聪明才智,也折射出我们民族精神文化的灿烂光辉,是我们足可引以为豪的珍贵的民族文化遗产。
复制龙袍图案及挖掘保护传统龙袍制作工艺,主要是传承和保护龙袍制作的传统手工技艺。
瀚艺HANART复制的龙袍被上海工艺美术博物馆收藏及被韩国皇家龙袍博物馆永久收藏,并被谭氏官府机构作为皇家服饰的收藏陈列,在上海世贸中心展厅亦有长年陈列展示,并与英国皇家用车宾利一起,展示中国皇家龙袍制作最高的手工工艺。
五、戏剧龙袍工艺的“古为今用”
“古为今用”,以龙袍图案及制作工艺设计制作中国男式礼服、旗袍等用于服务社会,2012年12月受外交部邀请参加特赠国礼《伊丽莎白女王绣像》交接仪式,以庆贺英女王登基六十周年及凯特王妃慈善义卖特别展览,所展示的多款用龙袍工艺新设计的手工手绣旗袍受到英国王室、英国纺织学会及新华社、《欧洲时报》等媒体高度赞誉,扩大了中国设计,中国工艺的世界影响力。
Andrew Bolton先生谈到1930年梅兰芳先生的访美与演出,首次把中国
戏剧带到美国展示在世界的舞台上以及当年在美国的轰动效应,Andrew Bolton 先生表示希望能邀请瀚艺HANART参展《中国·镜花水月》,并已向梅兰芳先生的传人梅葆玖先生正式发出邀请。
Andrew Bolton表示:西方一直对东方既神秘又难以捉摸的器物和纹饰心往神迷,时装设计师也由此激发无限灵感,幻想、浪漫和怀旧情怀。
通过时尚万花筒,设计师们将中国审美与文化传统中形形色色的元素创意联系起来。
瀚艺HANART受邀于2015年元月17日在北京中华世纪坛举办了《瀚艺HANART百年旗袍与新中装》新品发布会及展览,引起业界及文化界的轰动,同时亦将共同开启一个讲述“中国故事”的大年。
2014年11月瀚艺HANART——戏剧龙袍绘制技艺正式被列入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上海市长宁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