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市技术转移工作现状分析及对策建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市技术转移工作现状分析及对策建议
LG GROUP system office room 【LGA16H-LGYY-LGUA8Q8-LGA162】
我市技术转移工作现状分析及对策建议
技术转移体系是促进科技成果持续产生,推动科技成果扩散、流动、共享、应用并实现经济与社会价值的生态系统。
技术转移的基本目标就是将高校院所及其他科研机构的最新科技成果进行开发和利用。
一、连云港市技术转移机构现状
截至日前,我市技术转移载体共计28个。
2016年年底,我市与南京大学连云港高新技术研究院、南京理工大学连云港研究院、南京工业大学连云港工业技术研究院、东南大学国家技术转移中心等载体签订共建协议书。
签约以来,这些技术转移载体与我市企业对接,调研企业500多家,搜集人才、技术项目等需求360余项,为160余家企业提供技术咨询、环保咨询、检验检测、高企申报、专利申报、人才引进等服务。
2017年,仅三家高校研究院全年实现非财政营业收入超1000万元。
中国农业科学院东海农业综合试验站、南京农业大学灌云现代农业装备研究院、114产学研同创新服务平台、科学家在线等技术转移载体正在发挥各自优势,积极推进我市技术转移工作,加快高校院所的科技成果又好又快的向我市转移转化。
2017年2月,东海县政府与114产学研协同创新服务平台共同签署了《共建114产学研协同创新服务东海中心》协议。
双方将围绕东海县硅材料等特色产业及战略性新兴产业,依托114产学研协同创新服务平台优势科技资源,以资源开放共享为手段,
全面推进成果转化和科技服务工作。
这是连云港市首家县级114产学研平台,是114产学研平台在我市的首次尝试。
二、我市技术转移工作存在的问题
1、从横向比较看,我市与苏南发达城市差距较大
目前,全省共有国家级技术转移示范机构45家(连云港市没有),全省具有技术转移功能机构共计1200余家,我市共有28家,全省技术转移机构2017年共促成技术转移项目21544项,成交金额亿元;组织技术推广和交易活动2168次,组织技术转移培训28945人次,服务企业49295家,解决企业需求30430项。
我市近年来技术转移与成果转化环境建设虽然成效显着,各类技术转移服务机构发展迅速,但与苏南发达地区相比,我市技术转移工作发展相对滞后,且差距较大。
2、当地高校院所研发水平偏低
淮海工学院是我市唯一的一所本科院校,2018年淮海工学院在全国本科高校综合竞争力排名480名(全国945所本科高校),省内高校排名35名(全省42所本科高校),处于相对靠后的位置。
当地高校院所的研发水平成为当地技术转移的一个重要制约因素。
3、技术需求的解决还存在信息不对称等情况
企业技术需求太难挖掘,一方面,由于缺少常态的信息推送和互动机制,企业的真实技术需求往往是零散的,导致项目落地转化时出口不够多;另一方面,挖不出企业需求,是因为缺乏专业化的中介机构和技术转移人才。
目前最大的障碍就是信息不对称,缺少专业的技术中介,技术能力和企业技术需求不能高效对接。
4、地域距离造成技术转移工作困难
通过调研我们了解到,有些市外甚至省外专家到我市开展技术转移相关工作,需要一天甚至更长时间解决交通问题,时间成本较大,甚至有些专家明确表示,由于交通不便,很难赴我市开展技术转移工作。
地域距离及交通状况成为我市技术转移工作开展的又一制约因素。
三、我市技术转移工作对策建议
1、纵横联动,强化协同,搭建技术转移交流平台,推动技术交流与合作
加强省、市、县联动、部门与行业协同、军用与民用融合、国际与国内联通,整合各方资源,实现各地区、各部门、各行业技术转移工作的衔接配套。
我市应借助江苏省技术产权交易市场建立分中心契机,整合各方面资源,搭建适合我市技术转移工作的交流平台;鼓励114产学研服务平台、高校研究院等在县区建立分中心,加强企业孵化器和生产力促进中心建设,为技术转移工作提供服务。
2、积极鼓励技术转移市场化运作,打通技术转移链条
发挥市场在促进技术转移中的决定性作用,强化市场加快科学技术渗透扩散、促进创新要素优化配置等功能。
政府注重抓战略、抓规划、抓政策、抓服务,为技术转移营造良好环境。
技术转移工作没有中介机构产生不了价值,我们鼓励114产学研服务平台、科易网、科学家在线、南京中知公司等中介机构来我市搭建平台,通过市场化机制解决技术转移过程信息不对称、资金链等问题。
聚焦技术转移体系的薄弱环节和转移转化中的关键症
结,提出有针对性、可操作的政策措施,补齐技术转移短板,打通技术转移链条。
3、创新机制,充分激励本地技术转移载体工作
充分发挥本地高校研究院、高校技术转移中心等载体的作用,引导并制定相关后补助激励政策,激发这些技术转移机构工作热情;制定相关考核办法,将本地技术转移载体工作规范化,最终更好的为我市技术转移工作服务。
改革牵引,创新机制,遵循技术转移规律,把握开放式、网络化、非线性创新范式的新特征,探索灵活多样的技术转移体制机制,调动各类创新主体和技术转移载体的积极性。
4、用好科技副总、科技镇长团资源
科技副总、科技镇长团的选派工作很好地补充了我市高校院所少,高层次人才短缺的情况。
要深度挖掘这些人才背后的团队技术,以点带面,推进我市企业与科技副总、科技镇长团派出单位的全面合作。
5、拓展国际技术转移空间
加快国际技术转移中心建设,构建国际技术转移协作和信息对接平台,在技术引进、技术孵化、消化吸收、技术输出和人才引进等方面加强国际合作,实现对全球技术资源的整合利用。
加强国内外技术转移机构对接,创新合作机制,形成技术双向转移通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