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最古之史,实为方志是由谁提出的

合集下载

简评梁启超《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

简评梁启超《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
2 1 第 8期 0 2年
辽 宁 行 政 学 院 学 报
J u n l fL a n n mi ita in C l g o r a i o i g Ad nsr to o l e o e
N . 2 2 o 8, 01
(筇l 4卷第 8期 )
( o. 4. . V 11 No 8)
八章论及清代学术 , 中间 尚有 阙如 , 且 故有 的学者 将梁 氏之 清代学术研究著作戏称 为“ 两部半 ” 。这三部著作 之间存 在
着密切的关 系。可 以说 , 论中国学 术思 想变迁之大势》 《 是梁
第一 , 梁启 超从学 术史 本 身的特 点 出发 , 重 “ 注 辨章 学
术、 考镜源流” 。在该著作 中, 梁启超对在清代 学术史 中 占有 重要地位的学派作 了详 细的论述 , 准确把握 清代学术 人物思 想特点的和学术 特征 , 使得后 学者 对清代 的学 术源 流 、 名 著 学者的治 学特点 、 有一个清晰的了解 。如对 浙东学术 的渊源 概述 , 他引用章学诚的论述 加 以说 明 : 梨 洲 黄 氏, “ 出蕺 山刘 氏之门 , 而开万 氏弟兄经 氏之学 , 以至全 氏祖望 辈 尚存其 意。
来学术史的研 究范式; 注重学术与社会政 治的关系; 实事求是、 学态度 ; 言通俗 易懂 、 科 语 雅俗共 赏五个方面 总结 了梁启超 《 中
国近三百年学术史》 的特 点。最后分析 了该著作存在的一些缺憾。总的来看, 尽管 它存在 一些缺点 , 瑕不掩瑜 , 毫不影响 但 丝
他 在 现 代 学 术 史 上 的 价值 和 地 位 。
十二则 以“ 清初学海波澜余 录” 为题对影 响后来 清代学 发展 的清初其它非主流的著名 学术人 物及其 成就 也作 了介绍 和 简评 ; 专题十三至十六 , 清代学 者整 理 旧学 之总 成绩 ” 以“ 为 题 , 门别类对清代学 术如 的经学 及其相 关衍 生 的小学 、 分 校 勘、 辨伪 、 辑佚 等代表人 物 、 术成就 ; 学 史学 及与 之相关衍 生

学习强国争上游对战答题摘抄答案

学习强国争上游对战答题摘抄答案

学习强国争上游答题随机整理第1题、( )统一负责全国土地的管理和监督工作。

正确答案:C.自然资源主管部门第2题、选择正确的读音正确答案:A.停泊bò停泊bò,(船只)停靠;停留。

第3题、“幽禽兀自啭佳音,玉立雕笼万里心。

只为从前解言语,半生不得在山林”这是明代方孝孺的诗。

诗中“幽禽”指的是( )。

正确答案:C.鹦鹉明代方孝孺诗作《鹦鹉》中的“解言语”是题眼,因此答案是会说话的鹦鹉。

第4题、无线电频率使用许可的期限不得超过( )年。

正确答案:B.10第5题、DNA分子的结构是( )。

正确答案:B.双螺旋结构DNA分子的立体结构为规则的双螺旋结构,具体是由两条DNA反向平行的DNA链盘旋成双螺旋结构,DNA分子中的脱氧核糖和磷酸交替连接,排列在外侧,构成基本骨架;碱基排列在内侧。

第6题、养老保险个人z户不得提前支取,个人死亡的,个人账户余额( )。

正确答案:B.可以继承第7题、“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中的“此河”是指( )。

正确答案:B.大运河“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选自唐代文学家皮日休的组诗作品《汴河怀古二首》。

诗文从隋亡于大运河的这种论调说起,批驳了修大运河是亡国之举的传统观点,从历史的角度对隋炀帝的是非功过进行了评价。

第8题、选择词语的正确词形。

( )正确答案:B.金刚钻金刚钻,金刚石。

第9题、1938年10月,( )组建成立团长胡一川。

11月,该团渡过黄河,越过d封s线,翻过太行山来到敌后k日民主g据地开展木刻宣传工作。

正确答案:B鲁艺木刻工作团第10题、无花果的花在( )。

正确答案:A.“果实”内部无花果在春天会长出绿色的“果实”,这些"果实"内部有无数朵小花,由于都被包裹起来,所以不易被发现。

第11题、1950年10月1日,在国庆1周年阅兵式上,受阅部队首次拥有统一( )。

正确答案:C.军服1950年10月1日,在国庆一周年阅兵式上,受阅部队首次拥有统一军服,全军着50式军服。

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

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
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
读书笔记模板
01 思维导图
03 读书笔记 05 目录分析
目录
02 内容摘要 04 精彩摘录 06 作者介绍
思维导图
本书关键字分析思维导图
发展
建设
中国
学术史
总成绩
辑佚
经学
学术史
学术
价值 旧学
辨伪
中国
学者
古籍
学派
科学
史学
影响
内容摘要
《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是梁启超的史学代表作,原为其任教清华大学、南开大学等校时所编撰的讲义,充 分阐述了清代学术的发展状况,及其在中国历史和文化发展中的价值和地位。本书共分16讲,以社会思潮、学派 人物和学科发展为线索,展现了中国学术在17世纪至19世纪三百年间的变迁,内容翔实,观点新颖。在学术史的 研究和写作上,本书具有开创性的价值,已成为相关专业研究者的必读书目。通过本书,读者不仅能感受到作者 严谨的治学态度,还可全面、系统地了解清代学术,以及中国历史发展与思想文化的联系。
精彩摘录
其在我国自秦以后,确能成为时代思潮者,则汉之经学,隋唐之佛学,宋及明之理学,清之考证学,四者而 已。
厌倦主观的冥想而倾向于客观的考察。
中国智识线和外国智识线相接触,晋唐间的佛学为第一次,明末的历算学便是第二次
所以道学和禅宗,可以说是宋元明思想全部的代表。
佛说一切流转相,例分四期,曰:生、住、异、灭。思潮之流转也正然,例分四期:一、启蒙期(生);二、 全盛期(住);三、蜕分期(异);四、衰落期(灭)
第二,自然界探索的反动。
目录分析
附:亭林学友 表
附:初期经学 家表
八清初史学之建设——万季野全 谢山附:初期史学家及地理学家

“古”在何方:钱穆与顾颉刚的一场古史讨论

“古”在何方:钱穆与顾颉刚的一场古史讨论

“古”在何方:钱穆与顾颉刚的一场古史讨论谭佳一一九三0年初夏,北平学界不同凡响,两篇即将把“古史辨”推向第二个高潮的名作相继发表:五月,顾颉刚《五德终始说下的政治和历史》刊载于《清华学报》(以下简称“《五德终始说》”)。

在梁启超、吕思勉、栾调甫、刘节等辩论“阴阳五行说之来历”基础上,顾文认为,邹衍凭借“往旧的五行思想(即古代人把宇宙事物分类的思想),自己造出整整齐齐的一大套五行说,用之于历史上”。

文章尤擅分析三统说发生、《世经》形成和刘歆遍伪群经问题。

顾颉刚对此文极为看重,撰写头日就感到“甚有心得,足以打碎伪古史之中坚”,付梓时更自信所论乃“一个古史的中心的题目”。

紧接着,六月,钱穆《刘向歆父子年谱》刊在《燕京学报》(PAT简称“《年谱》”)。

钱文“仿王静安先生《太史公行年考》之法,证明刘歆并非窜改群经,《周官》《左氏传》二书皆先秦旧籍,而今古学之分在东汉以前尤未彰著”(青松《评(刘向歆父子年谱)》)。

《年谱》在学界引发轰动,被陈寅恪誉为“王静安后未见此等著作”,钱穆忆述:“各大学本都开设经学史及经学通论诸课,都主康南海今文家言。

余文出,各校经学课遂多在秋后停开。

”钱穆虽“不啻特与颉刚争议”,两人关乎五行问题却“议论正好相反”(钱穆语)。

但是,完成得意之作后,顾颉刚屡次向钱穆索评论稿。

为答顾氏雅意,一九三一年四月十三日,钱穆撰写的《评顾颉刚(五德终始说下的政治和历史)》(下文简称“《评顾》”)发表在《大公报-文学副刊》。

随后,钱、顾又加写各执己见的按语交《大公报》副刊发表,你来我往,引发学界热议。

最先参与讨论的刘节致信顾颉刚说道,今古学之“根本症结在阴阳五行灾异谶纬说之不同”,《五德终始说》独能“揭此迷蒙”,“实为中国学术界一大快事”(刘节《论今古学书》)。

随后,钱玄同撰文《左氏春秋考證书后》《重论经今古文学问题》声援顾说。

范文澜、陈槃、童书业、徐文珊、谭戒甫、谢扶雅也加入讨论。

这些文章收入《古史辨》第五册下编,掀起继大禹问题后古史辨的另一高潮。

简析梁启超对文献学的贡献

简析梁启超对文献学的贡献

简析梁启超对文献学的贡献摘要:梁启超在文献学领域取得了较大的成就,在中国文献学发展史上占有一席之地。

本文主要从梁启超辨伪思想、目录学思想、图书分类体系及校勘等方面来简述其文献学贡献。

关键词:梁启超;文献学;贡献1 引言梁启超(1873—1929),字卓如,号任公,笔名主要有过哀时客、饮冰子、饮冰室主人、新民子、中国之新民、自由斋主人、曼殊室主人、少年中国之少年等。

广东新会人。

他是中国近代资产阶级改良派的著名政治活动家、思想家、文学家,在文学、史学、哲学、佛学等诸多领域,都有较深的造诣。

1.1 主要文献学成就他一生著述宏富,所遗《饮冰室合集》计148卷,1000余万字。

特别需要指出的是,他对中国近现代文献学的创立和发展起了奠基作用。

1920年,他在《清代学术概论》中首次提出了“文献学”的概念;[1]1923年,他在《读书法讲义》中首次提出了“中国文献学”的概念,[2]梁启超既是“文献学”又是“中国文献学”概念的最早提出者。

他还提出了改造旧史编写的办法等七项主张,并对考证之学作带有辩证观点的陈述。

至于他的《古书之真伪及其年代》(姚名达等笔录),则是我国近现代第一部文献辩伪的理论专著。

所有这些,在中国近现代文献学史上都具有开创意义。

这里,笔者主要从四方面略述梁启超在文献学方面的贡献:辨伪思想、目录学思想、分类思想、校勘学思想。

2 辨伪思想“中国旧学,十有九是书本上学问,而中国伪书又极多,所以辨伪书为整理旧学里头很重要的一件事。

”[3]在我国,汉代时学者已经开始文献辨伪工作,但真正把辨伪当成一门学科,则首推民国时期的梁启超。

他于20年代撰写《中国历史研究法》(1921年)、《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1924年)、《古书真伪及其年代》(1927年)等著作。

这些著作不仅构建了新史学的理论体系,且以理性的思考,运用近代科学的方法,构建辨伪学理论框架。

在这几部书中,他在总结前人理论的基础上,对辨伪的必要性、伪书的种类、作伪原因、辨伪的方法、伪书的价值等方面,都作了进一步的阐释。

梁启超:中国近代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史学家、文学家

梁启超:中国近代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史学家、文学家

精心整理梁启超:中国近代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史学家、文学家梁启超:中国近代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史学家、文学家来源:名人资料网作者:名人梁启超,中国近代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史学家、文学家。

字卓如,一字任甫,18731891年随康有为就读于万木草堂,接受康有为的思想学说并由此走上改革维新的道路,世人合称康梁。

同年与其妻李蕙仙结婚。

公车上书梁启超第一次投身政治运动,是1895年参与公车上书。

甲午战争中国惨败,康有为联合3000举人上书请求变法,作为康最得力的弟子,梁启超积极参与了这桩震动中国的大事。

1895后来,1897二十四年三月,协助康有为组织保国会。

四月二十三日,光绪帝发布明定国是诏书,开始了百日维新。

五月十五日,光绪帝召见梁启超,赏给六品衔,命他办理译书局事务。

梁参与了康有为策动袁世凯推翻慈禧太后的密谋,但被袁出卖。

光绪帝被慈禧太后幽禁。

八月初六日,慈禧太后宣布再出训政,随即捕杀维新志士,变法失败。

梁启超在当日避入日本公使馆,次日化装到天津,东渡日本。

是年冬,梁启超曾代表康有为与兴中会领导人孙中山、陈少白等在东京商谈合作救国,梁十分赞成兴中会的革命主张,终因康有为的反对,合作未成。

十一月十一日,梁在横滨创办《清议报》,却仍鼓吹斥后保皇。

1898,赏,由少白商谈合作,意见比较一致,随后,往新加坡会晤康有为。

康痛骂他竟背叛光绪帝,倾向革命,梁被迫跪下认罪。

逃亡海外同年9月,政变发生,梁启超逃亡日本,一度与孙中山为首的革命派有过接触。

在日期间,先后创办《清议报》和《新民丛报》,鼓吹改良,反对革命。

同时也大量介绍西方社会政治学说,在当时的知识分子中影响很大。

武昌起义爆发后,他企图使革命派与清政府妥协。

民国初年支持袁世凯,并承袁意,力。

1902191319151916退出政坛1917年9月,孙中山发动护法运动。

11月,段内阁被迫下台,梁启超也随之辞职,从此退出政坛。

1918年底,梁启超赴欧,了解到西方社会的许多问题和弊端。

近代思想家梁启超

近代思想家梁启超

近代思想家梁启超近代思想家梁启超作者:政右经左 2019-03-11 17:12 星期三晴吴杰梁启超(1873~1929)中国近代思想家、戊戌维新运动领袖之一。

字卓如,号任公,别号饮冰室主人。

广东新会人。

梁启超自幼在家中接受传统教育,1884年(光绪十年)中秀才。

1885年入广州学海堂,治训诂之学,渐有弃八股之志。

1889年中举。

1890年赴京会试,不中。

回粤路经上海,看到介绍世界地理的《瀛环志略》和上海机器局所译西书,眼界大开。

同年结识康有为,钦佩无已,遂投其门下。

1891年就读于万木草堂,接受康有为的思想学说并由此走上改良维新的道路。

1895年春再次赴京会试,时值清政府与日本签订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群情激愤。

梁启超协助康有为,发动在京应试举人联名请愿的“公车上书”,要求清廷拒和、迁都、实行变法。

维新运动期间,梁启超表现活跃,曾主北京《万国公报》(后改名《中外纪闻》)和上海《时务报》笔政,又赴澳门筹办《知新报》,在鼓动舆论、宣传维新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

他的许多政论激昂慷慨,文笔流畅,笔锋常带感情,在社会上有很大影响。

1897年,应湖南巡抚陈宝箴之邀,就任长沙时务学堂总教习,在湖南宣传变法思想,培养维新人才。

1898年回京,积极参加“百日维新”。

7月3日(五月十五),受光绪帝召见,奉命进呈所著《变法通议》,赏六品衔,负责办理京师大学堂译书局事务。

9月,政变发生,梁启超逃离北京,东渡日本,一度与孙中山为首的革命派有过接触。

随着形势的发展,其政治主张亦时有变化。

从“保皇”到“新民”,从“开明专制”到拥护立宪,但改良主义的基本立场则始终未变。

在日期间,先后创办《清议报》和《新民丛报》,鼓吹改良,反对革命。

同时也大量介绍西方社会政治学说,在当时的知识分子中影响很大。

1905~1907年,改良派与革命派的论战达到高潮,此时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已逐渐取代改良主义的维新变法成为中国社会思潮的主流。

梁启超作为改良派的主将,遭到革命派的反对。

浅析梁启超的《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

浅析梁启超的《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

浅析梁启超的《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作者:郭璐霞来源:《卷宗》2019年第06期摘要:在清代学术史研究中,梁启超可以说是最具有影响力的人物之一。

《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是他晚年研究清代学术的重要成果。

在《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中,梁启超十分重视社会政治环境对学术的影响。

他从清学是对宋明理学反动的角度全面总结了清代学术的发展状况,而这也正是他与钱穆同名作的最大差异之处。

关键词:梁启超;《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钱穆清代学术是中国古代学术发展历程中的一个重要阶段,清代学者们取得了辉煌的学术成就。

一方面,清代学术上承宋明理学,总结了我国古代学术发展的成就,成为传统学术的集大成者;另一方面,清代学术下启近代学术,成为近代学术发展的源头,具有承前启后的重要意义。

清末民初,中华文明面临着西方资本主义的强烈冲击,遭受着空前的民族危机,古老的中华文明也日渐衰落。

由此,在民国时期,出现了整理国故运动,引发了一批学者研究整理清代学术的热潮。

其中,梁启超是研究清代学术最有影响、成就最多的学者之一。

梁启超研究清代学术的著作,主要有三个。

第一个是《论中国学术思想变迁之大势》,但此书并不完整,并且只有第八章论及清代。

第二个是《清代学术概论》,此书是他对清代学术发展研究的精要概括,作为一步纲要式的著作,侧重于“论”。

而第三个是《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梁启超对清代学术发展做了比较完善的研究和总结。

与《清代学术概论》相比,《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更加侧重于“史”,内容更加丰富、全面和充实,直到现在仍然作为我们研究清代学术和学术史的必读之作。

他在《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的写作过程中,十分重视学术与政治的关系。

此外,与钱穆的同名作著述宗旨也不相同。

1 重视学术与政治的关系梁启超十分注重整个社会政治背景对学术走向的重要意义。

在《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一书中,从第一到第四章,梁启超以“清代学术变迁与政治的影响”为题,主要叙述了明末清初的学术变迁及政治对其的影响,从政治角度指出了清代学术发展曲折的原因。

梁启超与方志学刘光禄

梁启超与方志学刘光禄

梁启超与方志学刘光禄《开放时代》1984.1梁启超(873—1929)是我国近代史上极负盛名的资产阶级改良派的代表人物,又是蜚声中外的著名学者。

他学识渊博、著述宏富。

既为我们研究中国近代的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留下了重要资料,也为我们研究祖国的历史文化遗产,提供了宝贵的借鉴。

现就他在方志学方面的贡献作一略述。

一、首创了“方志学”这个学科概念我国地方志源远流长,特别到了清代,不仅方志内容之丰富、体例之完备、数量之众多,都超过了历史上任何一个时期,而且许多著名学者也在方志理论研究上作出了重大贡献。

但遗憾的是它还未形成独立的、完整的一门科学体系。

梁启超曾高度评价史学大师章学诚对建立我国方志学韵杰出贡献,称他为“方志之圣”,说:“方志学之成立,实自实斋(章学诚)始也”。

直至今日,学术界多沿用其说。

但是从章学诚的著作中看,章还没有明确创立“方志学”这个学科概念。

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告诉我们,有无这个学科慨念是大不相同的,因为概念是经过科学抽象而产生的,它标志着认识阶段的飞跃。

据考,梁启超在1923年曾系统论述了我国地方志的历史和现状,理论和实践,并冠以“方志学”的标目,作为“清代学者整理旧学之总成绩”之一,载入《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中,这样,方志学才作为一种专门的科学,出现于学术之林。

在这以前,还未曾见过方志学这个概念。

“方志学”这个科学概念的内涵是什么,从梁启超的一系列史学、方志学的著作中,我们可以看出方志学应包括:方志的渊源、嬗变和发展;方志的性质、意义和价值,方志的体例、篇目和章法;方志的主流和支流;方志作品的优劣和得失;史料的搜集、整理和鉴别;修志的方法和技巧;修志者应具备的史德、史学、史识、史才等等。

可以说,有关方志理论和实践中的许多重大问题,梁启超都作了明确的回答或初步的探索。

因而,“方志学”这个科学体系一经形成,便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可以说,在内忧外患,国乱民穷的民国初期,所以能够编纂数量可观的地方志书和诞生了数种方志学理论专著,是和梁启超在方志学理论研究上的贡献,有密切关系的。

钱穆: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

钱穆: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

钱穆: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钱穆自序民国二十年秋,余始任教国立北京大学,为诸生讲近三百年学术史,因撮记要指备诵览。

迄今五载,粗成首尾。

窃谓近代学者每分汉宋疆域,不知宋学,则亦不能知汉学,更无以平汉宋之是非,故先之以引论,略述两宋学术概要。

又以宋学重经世明道,其极必推之于议政,故继之以东林。

明清之际,诸家治学,尚多东林遗绪。

梨洲嗣轨阳明,船山接迹横渠,亭林于心性不喜深谈,习斋则兼斥宋明,然皆有闻于宋明之绪论者也。

不忘种姓,有志经世,皆确乎成其为故国之遗老,与干嘉之学,精气夐绝焉。

抑余治诸家书,犹多余憾。

亭林最坚卓,顾其辞荐也,则曰:「人人可出,而炎武必不可出。

」二甥既为清显宦;弟子潘次耕,亲兄备受惨毒,亦俯首为清臣。

梨洲晚节多可讥。

晚村独持夷夏之辨不变,然余读其遗训手迹,缕缕数百言,皆棺衾附身事耳,独曰:「子孙虽贵显,不许于家中演戏」,则无怪后人之入翰苑也。

船山于诸家中最晦,其子则以时文名。

习斋力唱经世干济,恕谷乃为游幕。

徐狷石所谓「遗民不世袭」,而诸老治学之风乃不得不变。

继之以潜邱、西河,此国亡不复后之所谓考据学也。

复继之以穆堂、谢山,此国亡不复后之所谓义理学也。

彼其所以与晚明诸遗老异者,岂不在朝廷哉!岂不在朝廷之刀锯鼎镬、富贵利达哉!乾隆御制书程颐论经筵剳子后有云:「夫用宰相者,非人君其谁乎?使为人君者,但深居高处,自修其德,惟以天下之治乱付之宰相,己不过问,幸而所用若韩、范,犹不免有上殿之相争;设不幸而所用若王、吕,天下岂有不乱者!此不可也。

且使为宰相者,居然以天下之治乱为己任,而目无其君,此尤大不可也。

」夫不为相则为师,得君行道,以天下为己任,此宋明学者帜志也。

今曰「以天下治乱为己任尤大不可」,无怪干嘉学术一趋训诂考订,以古书为消遣神明之林囿矣。

于此而趋风气,趁时局,则治汉学者必以诋宋学为门面,而戴东原氏为其魁杰。

起而纠谬绳偏,则有章实斋,顾曰:「六经皆史,皆先王之政典。

」然为之君者既不许其以天下治乱为己任,充实斋论学之所至,亦适至于游幕教读而止,乌足以上媲王介甫、程叔子之万一耶!嘉道之际,在上之压力已衰,而在下之衰运亦见。

浅析梁启超的《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

浅析梁启超的《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

浅析梁启超的《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作者:剧锦阳来源:《祖国》2016年第18期摘要:梁启超先生的《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一书在中国学术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为后世学者研究学术史提供了一种范式,其书论述了明末清初至清末民初的学术发展、学派源流、师承关系、各学派的代表人物及其在学界的地位。

学术界也有很多关于此书的评析,尤其是对梁启超与钱穆同名书的比较研究更多一些,但我认为缺少对全书内容的介绍,因此写此文对书中的内容做了一个总结并对该书的成就与不足进行了简要的分析。

关键词:梁启超清代学术内容提要成就不足梁启超先生的《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一书创作于1923年至1925年之间,原为其在清华大学和南开大学等校任教时的讲义,是梁启超先生《清代学术概论》的姊妹篇。

这部讲义诞生在中国近代最动荡的时期,全社会各阶层都在奋力探索救国救民之出路,其主旨在于反对宋明理学空洞无用的抽象说教,注重科学和实践,对明末至清一朝的学术成果做了分门别类的介绍和总结,力图说明学术发展变迁的趋势和过程。

一、全书内容提要全书共分为十六章,我认为可以分为四部分:第一部分为第一章“反动与先驱”,这一章作者明确地提及“三百年”的明确界限,上溯公元一六二三年,下至公元一九二三年,开门见山地提出这个时代的学术主潮是“厌倦主观的冥想而倾向于客观的考察”①,此外还有一个支流是“排斥理论,提倡实践”。

梁启超是新时期一位具有创新精神的改革者,不仅体现在戊戌变法上,更体现在他与时俱进的学术思想上。

明末清初,阳明学派明心见性、纯粹谈玄的空疏思想的弊端已经渐渐显露,我们不可否认其在两千年的学术史上的价值,但到后来不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正如作者在文中所说“大反动的成功自然在明亡清兴以后”②,明末清初在学术界掀起了一阵务实的清风。

第二部分是第二到第四章,讲了清代学术变迁与政治的影响,梁启超先生特别重视政治环境对学术的影响,如他在文中所述“今之恒言,曰‘时代思潮’。

此其语最妙于形容。

中国中古文学史讲义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论

中国中古文学史讲义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论

中国中古文学史讲义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

《中国中古文学史讲义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论》是2009年时代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作者是刘师培。

内容介绍:《老北大讲义·中国中古文学史讲义: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论》是1917年刘师培在北京大学国文门讲授文学史课程时的讲义,今北大博士生导师钱志熙教授评价它“不是一个普通的讲义,而是近现代中古文学史研究领域的开山之作”,是“旧学之殿军,新学之开山”。

《中国中古文学史》以魏晋南北朝文学为研究对象,丽当时的学术界,除章太炎外,都对魏晋玄学相当陌生,连梁启超也认为这一时期是“中国数千年学术思想最衰落之时代”。

刘师培率先肯定魏晋玄学“撷佛老之精华,弃儒家之糟粕”,“不可谓非哲学大昌之时代”,给予魏晋文学充分的重现。

梁启超、钱穆同名作《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之比较

梁启超、钱穆同名作《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之比较
中图分类号: k 0 1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7 — 2 9( 0 6 3 0 0 - 3 6 3 2 1 2 0 )0 — 10 0 清代学术 所受政 治的影响表现在 : 初期学者有见于 明末 空谈误国的现实,治学重经世致用 ;中期学者受清朝文字狱
梁启超、钱穆是中国 2 O世纪著述颇丰 的学术大 匠,其
Vo _7 NO3 l . 2 M a .o 6 r o 2
梁启超 、钱穆 同名作 《 中国近 三百年学术史》之 比较
王花英
( 湘潭大学 历史文化学院 ,湖南 湘潭 4 10 ) 11 5
摘 要:( 《 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是梁启超、钱穆两位学术大匠的同名著作,是研究近代学术的必读书籍.该书专门 ) 论 述了中国近三百年来学术思想的发展脉络及各学派与学者的学术思想。 两书首先分析了清代学术思想的渊源, 自 各 提出了不 同的观点;接着以时代为经,以学派或学者为纬,详细论述了近三百年学术思想的发展及主要 内 容。两书的写作方法不一, 侧重点各不相同,充分展现了两位学术大师各具特色的治学风格 关键词:学术渊源;反动;继承;学术思想;时代;学派;学者
又回归初期 的经世致 用。
( )近三百年 重要 学派及代表人物的学术思想 二 梁启超 在该书 的第二部分 以时代为经 ,以学派为纬 , 主 要分析近三百年重要学派及代表人物的学术思想 。 引用丰 并 富的史料加以佐 证。书 中将黄梨洲、l 孙夏峰、李二 曲作为阳 明学派的余波及 其修 正者之列 , 重点介绍 了黄梨洲 的学术思 想及在他影响下浙东 王学 的源流 。 梁启超 以梨洲为清代浙东 学派的开创者,认为 “ 中国有完善的学术史,自梨洲之著学
学院硕: 研究 生,主要研究中国思想史 。 J :

梁启超、钱穆的学术史研究法比较———以《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为证

梁启超、钱穆的学术史研究法比较———以《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为证

梁启超、钱穆的学术史研究法比较———以《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为证作者:任敬来源:《名作欣赏·评论版》 2018年第5期摘要:梁启超和钱穆有两部同名著作,分别是《中国历史研究法》和《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它们在学界都享有盛誉。

著作虽同名,但二位先生对历史研究方法的理解却不尽相同,所著的《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也是各自史学思想的体现。

本文试以两位先生对“学术史”研究方法的论述为例,辅以《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为证进行粗略的比较分析,探讨两种历史研究法和学术史各自的价值。

关键词:梁启超钱穆学术史《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梁启超(1873—1929)和钱穆(1895—1990)两位先生是我国近现代著名的历史学家,有影响力的学术大作颇丰。

今人谈及20世纪初的思想、学术和历史研究方法时,都难以回避二人的卓越成就。

梁、钱二人有两部同名的著作,分别是《中国历史研究法》和《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

《中国历史研究法》论述了各自的史学研究理论和方法;《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则是二位先生在明清学术史领域研究成就的集中体现。

近乎同时期的两组同名著作,为我们比较研究两位学术巨匠的思想和治史方法提供了可能。

1922年到1927年,梁启超先生先后以学术演讲的形式,发表了《中国历史研究法》和《中国历史研究法补编》。

1987年由上海古籍出版社将这两篇梁启超先生多年研究历史的治学积累整理后合并出版,名为《中国历史研究法》。

{1}钱穆先生的《中国历史研究法》亦是由讲稿整理而成,1961年在香港出版后,钱先生又对原著内文略加增润,并附入早年所做《略论治史方法》《历史教育几点流行的误解》两文于后,一并于1988年以《中国历史研究法》为名在台出版。

{2}虽是同名之作,但两书涉及的内容却鲜有交集,仅在梁著《补编》分论一“人的专史”与钱著第六章“如何研究历史人物”中共论了对历史人物的专史研究以及在梁著《补编》分论三“文物的专史”第四章“文化专史及其做法”及该章“戊”节“学术思想史”分别与钱著第八章“如何研究文化史”、第五章“如何研究学术史”共述了研究文化史和学术思想史的方法,除此之外再无共同涉及的领域,可见,二人的研究方法存在着较大的差异。

梁启超《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乐论部分的评述与反思(上)

梁启超《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乐论部分的评述与反思(上)

171SONG OF YELLOW RIVER 2023/ 20可获得准确结果。

他视司马迁、班固之后的京房、郑玄等关于铸钟和算术的研究为欺骗之学,不值得一提。

史料显示,梁启超因此认为毛奇龄人格有缺陷,对全祖望的评判表示赞同。

“然其对于荒诞支离的旧说扫荡廓清之功,固不可泯灭。

”虽然毛奇龄的人格不足以让人信服,但他却荒诞、支离、破碎。

旧的音乐理论有着扫荡、肃清的功绩,固然不可泯灭了他做出的贡献。

毛奇龄《竟山乐录》这样写道,“先臣尝曰,乐未尝亡也。

乐者,人声也,天下几有人声而亡之之理?……人各为说,而乐遂以亡。

”⑧“乐者人声也”,毛奇龄用此观点反驳“乐亡”的错误看法。

他坚信,音乐是由人声产生,只要人还能发声,音乐就永存。

他指出,研究音乐应以声音为核心。

当众人纠结于音乐的消亡时,毛奇龄直白地批驳这观念,问道:难道有人声存且音乐消亡之说吗?他追溯“乐己亡”的观点至汉朝,批评后世对音乐的复杂论述,认为多数偏离音乐本质,充斥错误。

因此,梁启超称赞毛奇龄在纠正音乐误区中的巨大贡献。

“彼力斥前人之以五行附会乐理。

”毛奇龄极力排斥以前的人用五行来解释音乐的理论。

毛奇龄在《竟山乐录》中写道“推原元本……,名之所创。

”将乐律之数强行与阴阳五行、周天行数等相关联。

分配五行与之对应,……造就了一种音乐的缥缈玄妙。

⑨毛奇龄反驳那些将音乐与阴阳五行结合的观点,认为他们对音乐基础概念如“宫”与“商”都不清楚。

实际上,音乐与阴阳五行的关联并不深刻。

这种误导是音乐风气混乱的主因。

梁启超赞同毛奇龄的反驳,并高度评价其对音乐的贡献。

(二)对江永的评价书中乐论部分写到“慎修长于算,故以算理解乐律,多能匡正宋明人之失然乐律应否以算理解释实为先决问题。

慎修虽用力甚勤,然其截断……出西河下也,书中附会河图、五行、纳音、气节诸陋习亦不免。

”⑩“慎修长于算,故以算理解乐律。

”江永善于计算所以他以算数来解释乐律。

对于这个评价,在江永的《律吕阐微》中确有体现,原文写到,“法曰:求得袭宾倍律之率……即夹钟正律之率。

学习强国a争上游答题及答案

学习强国a争上游答题及答案

学习强国争上游答案1、“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深青”是()的作品。

正确答案: A.文天祥《过零丁洋》宋文天祥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这首诗表现了作者的民族气节和舍身取义的生死观,激励和感召古往今来无数志士仁人为正义事业英勇献身。

2、中国第一个目标飞行器和空间实验室是()。

正确答案: D.天宮一号天宫一号是中国第一个目标飞行器和空间实验室,于2011年9月29日21时16分3秒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飞行器全长10.4米,最大直径3.35米,由实验舱和资源舱构成。

3、在道路上发生交通事故造成人身伤亡应抢救伤员并报警。

正确答案: A.正确4、我国最早的一部解释词义的专著,也是世界上第一部成体系的词典是()。

正确答案: A. 《尔雅》《尔雅》是辞书之祖,收集了比较丰富的古汉语词汇。

它是我国第一部词典, “尔”是“近”的意思(后来写作“迩”), “雅”是“正”的意思,在这里专指“雅言”,即在语音、词汇和语法等方面都合乎规范的标准语。

5、煤炭、石油、天然气被统称为()能源。

正确答案: A.化石6、选择词语的正确词形()正确答案:A.水龙头水龙头,自来水管上的开关。

7、下列关于中国戏曲的说法当中,错误的是()。

正确答案: B.检场是指负责提词的人。

传统戏曲演员化妆的假须称髯口,由三绺须丝构成,为一般年岁较大的文人、官吏、帝王等使用;检场是指开幕及幕间更换布景道具的人;戏曲表演中的四功五法是戏曲演员必须掌握的表演技法,四功即唱、念、做、打,五法为手、眼、身、法、步;净行简称“净”,亦是花脸行当,指脸画彩图的花脸角色,看起来并不干净,故反其意为”净”。

8、被誉为“瓷都”的景德镇位于()。

正确答案: A.江西省景德镇,别名“瓷都”,江西省地级市,位子江西省东北部。

9、中国对外援助从帮助()开始起步。

正确答案: A.周边友好国家《中国的对外援助》白皮书指出,中国对外援助从帮助周边友好国家开始起步。

最古之史,实为方志是谁提出的

最古之史,实为方志是谁提出的

最古之史,实为方志是谁提出的最古之史,实为方志是梁启超提出的。

梁启超在《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中曾说过:“最古之史,实为方志。

”并举例说:“如《孟子》所称晋《乘》、楚《梼杌》、鲁《春秋》,”庄子所称‘百二十国宝书’比附今著,则一府州县志而已。

”方志起源于史梁启超在《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中指出:“最古之史,实为方志,如孟子所称“晋《乘》、楚《寿杌》、鲁《春秋》,庄子所称‘百二十国宝书’比附今著,则一府州县志而已。

” 持这种观点的学者,认为方志起源于《周官》。

所谓周官指周朝王室的官制,后成书《周礼》亦称《周官》,宋代司马光在《河南志序》中认为,周官中的职方、土训、诵训的职掌,于后世方志都不无相似之处。

清代方志学家章家诚从“志为史体”角度出发,认为春秋战国时期那些记载地方史事的书籍,如晋之《乘》、楚之《祷杌》、鲁之《春秋》等,应是最早的方志。

后代许多学者也认为这些史书,类似后来地方志,具有地方志的雏形,应称为方志之源。

方志介绍方志,是指记述地方情况的史志。

有全国性的总志和地方性的州郡府县志两类。

总志如《山海经》、《大清一统志》。

以省为单位的方志称“通志”,如《山西通志》,元以后著名的乡镇、寺观、山川也多有志,如《南浔志》、《灵隐寺志》。

方志分门别类,取材宏富,是研究历史及历史地理的重要资料。

方志遗韵方志是介绍地方情况的志书。

编修方志是中国几千年来的传统文化,历朝历代从未间断过编修方志,所谓“国有史,郡有志,家有谱。

”国有史,即二十四史,为我国的国史,它是中国历代史官撰写的二十四部史书的总称,起于传说中的黄帝(约公元前2550年),止于明朝崇祯十七年(1644年)。

家有谱,即家谱,又称谱牒,为家族宗祖档案。

清代学者章学诚有言:“物之大者,莫过于人;人之重者,莫过于族。

”所以我国民间一直延续着修家谱的传统。

日本学者田仲一撰写的《中国戏曲史》《明清戏曲》,其中大部分资料取自于中国谱牒。

感谢您的阅读,祝您生活愉快。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最古之史,实为方
志是由谁提出的
最古之史,实为方志是梁启超提出的。

梁启超在《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中指出:“最古之史,实为方志。

”并举例说:“如《孟子》所称晋《乘》、楚《梼杌》、鲁《春秋》,”庄子所称‘百二十国宝书’比附今著,则一府州县志而已。


持这种观点的学者,认为方志起源于《周官》。

所谓周官指周朝王室的官制,后成书《周礼》亦称《周官》,宋代司马光在《河南志序》中认为,周官中的职方、土训、诵训的职掌,于后世方志都不无相似之处。

清代方志学家章家诚从“志为史体”角度出发,认为春秋战国时期那些记载地方史事的书籍,如晋之《乘》、楚之《祷杌》、鲁之《春秋》等,应是最早的方志。

后代许多学者也认为这些史书,类似后来地方志,具有地方志的雏形,应称为方志之源。

梁启超字卓如,一字任甫,号任公,又号饮冰室主人、饮冰子、哀时客、中国之新民、自由斋主人。

广东省广州府新会县熊子乡茶坑村(今广东省江门市新会区茶坑村)人。

清朝光绪年间举人,中国近代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史学家、文学家,戊戌变法(百日维新)领袖之一、中国近代维新派、新法家代表人物。

幼年时从师学习,八岁学为文,九岁能缀千言,17岁中举。

后从师于康有为,成为资产阶级改良派的宣传家。

维新变法前,与康有为一起联合各省举人发动“公车上书”运动,此后先后领导北京和上海
的强学会,又与黄遵宪一起办《时务报》,任长沙时务学堂的主讲,并著《变法通议》为变法做宣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