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儒学案》研究中国思想学术史的理论与方法

合集下载

浅谈《明儒学案》在编辑学上的特色

浅谈《明儒学案》在编辑学上的特色

史 料
叙述 和表彰 有 明一代 “ 自得 ” 学 。黄 念还是 为 了修 德 , 之 黄宗 羲认 为 “ 德 而 地 考 察一 定 时代 的学 术 流派 ,揭示 各 修 通过 对 相反 之论 , 一偏 之 见 宗 羲把 有 明学术 史视 为 “ 习熟先 儒 之 后 可 讲 学 ” 6 是对 当时学 者 的要 家 之宗 旨 , ,l 既 也是 对后 学 的警示 。 检讨 明代 灭 亡 的 比较 分 析 ,并 联 系起来 以把握 一定 成 说 ” 即 没有宗 旨可言 , 以 , 才刻 求 , , 所 他
第一, 编辑 体例 创新
想和宗 旨是“ 宗旨明确” 。同时,明儒 《
学案 》 的编纂 主要 贯穿 了三个 原则 , 分
《 明儒学 案》 辑体 例 的创新 主要 别是 : 编 第一 , 学术 流派 的著述 , 各 主要
表 现在 其学 案体 上 的价值 。 自问世 以 是学 术 旨归相 近 , 且学术 思 想清 晰 ; 第
黄 ( 门) 《 学 宗传》 孙 奇逢 ( 海 的 圣 、 钟元 ) 辑方 法 呢?对 此 , 宗羲言 :
的《 理学 宗传 》 。但它们 都非 真 正的 等
从 来理 学之 书 , 有周 海 门《 前 圣学
, 理 , 学 案 体 ,“ 学案 体 有 不 同于 以往 纪 传 宗传 》 近 有孙 钟元 《 学 宗传》 诸 儒
括 宇宙 ” n。可 以说 , 宗羲 所 编著 的 旨 , 黄 且不 事华 丽 。可 以说 , 编纂体 例 其
《 明儒 学案 》 立 了一种 史体 —— 学案 既 是 黄宗 羲 著 述 思 想 和宗 旨的 体 现 , 创 体。 《 在 明儒学 案》 前 , 之 有没 有学 案体 也是 其编 辑思 想和 方法 的最好 呈现 。 呢? 与学案 体类 似 的著作 有谢铎 的《 伊

中国史学史名词解释

中国史学史名词解释

中国史学史名词解释一、名词解释:(1)《世本》:原本15篇,记事从黄帝开始,讫于战国末年。

有《帝系》、《王侯谱》、《卿大夫谱》、《记》、《世家》、《传》、《氏姓》、《居》、《作》、《谥法》等。

其中《帝系》记帝王传授的系统;《王侯谱》、《卿大夫谱》记诸侯、卿大夫世系;《氏姓》记录当时所有的姓氏;《居》讲建都情况;《作》记录一些事物的发明情况及其历史;《谥法》记谥号的含义。

其中《世家》、《传》等对《史记》体例的形成具有启迪的作用。

(2)《竹书纪年》:是战国时魏国的史书。

西晋武帝太康年间,汲郡人不准盗掘魏襄王墓,得竹简数十车,后经荀勖等人整理、研究,得书16种75篇。

其中《纪年》13篇,记载了夏、商、周三代的历史,至周宣王后,则特记晋国历史,晋被三家瓜分后,又特记魏国历史,记至魏襄王二十年(前299年)。

由于司马迁写《史记》时没有看到该书,所以该书可以帮助我们订正《史记》的某些错误。

(3)“三礼”:即儒家经典中的《周礼》、《仪礼》、《礼记》:其中《周礼》又名《周官》,是有关周王室官制和战国时代各国制度的汇编。

一方面反映了西周现实的政治制度,另一方面也反映了当时人们头脑中理想的政治制度。

《仪礼》是春秋、战国时流传下来的十七篇仪节单,其中有包括《士婚礼》、《士丧礼》、《士冠礼》等,反映了当时的典礼活动、伦理关系、吉凶婚丧等社会生活。

《礼记》主要是论述礼的作用和意义。

(4)荀悦:字仲豫,东汉颖川人。

汉献帝时任黄门侍郎、秘书监。

献帝以《汉书》“文烦难省”,建安初年命荀悦按编年体改编《汉书》,前后三年,成《汉纪》30卷。

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断代史。

荀悦以《汉书》中的本纪为纲,将其书中传、志、表的内容加以概括,按时间的顺序,散放于帝纪各年之下。

将80万字的《汉书》精简为18万字的《汉纪》,为用编年史体撰述断代历史创立了典范。

(5)裴松之:字世期,河东闻喜人。

曾任东晋殿中将军、员外散骑侍郎。

南朝宋文帝时任中书侍郎。

文帝以《三国志》过于简略,乃命裴松之作注。

中国传统文化概要(判断题)资料

中国传统文化概要(判断题)资料

《中国传统文化概观》判断题1、狭义的文化是指社会意识形态,如哲学、宗教、教育、历史文学、艺术等。

2、商代的历法是我国最早的历法。

保存在《大戴礼记》中的《夏小正》就是现存的重要文献。

3、原始宗教的主要崇拜形式有自然崇拜、灵物崇拜、图腾崇拜、祖先崇拜、英雄崇拜和灵魂崇拜。

4、传统哲学历经汉代天人之学、魏晋玄学、隋唐中国化佛学、宋明理学、明清实学等主要阶段,其中朱熹的天人感应之学和董仲舒的理气性命之学是两个高峰。

5、黄宗羲在教育目的上,提倡培养经世致用人才。

6、西周时期,诗歌与音乐是结合在一起的,十五国风是十五种地方性的民歌。

7、诗经和楚辞中的一些作品,是我国最早的历史文献。

8、道教产生于东汉顺帝年间,创始人张陵被尊称为张天师,故该教也被称为“天师道”。

9、宋人杜佑所著通典,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专门记述历代典章制度沿革变迁的通史著作。

10、纪事本末体是以历史事件为中心的史书体裁。

11、“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是陆游的名句。

12、评剧的前身即为徽剧,通称皮簧戏。

13、大约公元14世纪的元末明初,中国人发明了算盘,发展出一套完善的珠算方法。

14、成书于公元前1世纪的周俾算经,最早记录了勾股定理和分数的运算方法。

15、伏尔泰曾将中国剧本赵氏孤儿改写成法文搬上法国舞台。

16、建安时期是我国文学发展的一个重要时期,曹氏父子是这一时期的重要作家。

17、五代宋元时期民族史得到了大发展,这一时期写成的民族史著作有辽史、金史、契丹国志、大金国志、蒙古秘史等。

18、汉代文化教育的特征是学在官府。

19、朱子读书六法:循序渐进、熟读精思、虚心涵泳、切己体察、着紧用力、居敬持志。

20、孔子是儒学的创始人,其基本特征是以“礼”为核心,以“仁”为行为规范,以“天命”为哲学根据的理论体系。

21、儒学始于孔子,因此儒学的思想也完全由孔子一人创造。

22、道教的主要信仰是“道”,根本信仰是“德”。

23、佛教在汉、晋时期主要是翻译佛经,最著名的翻译家是支娄迦谶和安世高。

中国文化要略考试之真题解析

中国文化要略考试之真题解析

5文化最早出现在《周易·贲》中:“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

”文化的核心问题是人文化结构的四个层次:物态文化层;制度文化层;行为文化层;心态文化层(核心、精华)中国文化的民族特点:统一性、连续性、包容性、多样性中国文化的内在特点:突出人文主义精神;注重和谐与中庸;富有安土乐天的情趣。

中国的疆域:最东端位于和龙江和乌苏里江汇合口;西端深入亚洲大陆的腹地;最南端位于南海的曾母暗沙;最北止于东北漠河县的黑龙江江心。

1986年测得1045平方公里。

汉武帝时在行政区划上设“州”(元谋猿人)是我国境内最早活动的人类,在云南发现,距今170万年(北京猿人)已经大量使用石器并且懂得人工取火,北京周口店发现,距今60万最能反映母系氏族文化的是(仰韶文化),又称(彩陶文化),最早发现于(河南省渑池县仰韶村);最能反映父系氏族文化的是(黄河流域文化和长江流域文化),又称(黑陶文化),最具有代表性的,最早发现的是(龙山文化),陶器制作精美,黝黑而光亮。

关于古代文明起源的四大区域以及各自的代表文化以及具体地点:(1)黄河流域文化区:是中国文明起源的主要区域,仰韶文化、龙山文化、裴李岗文化、大汶口文化、马家窑文化、二里头文化(2)长江流域文化区:河姆渡文化、马家兵文化、良渚文化、屈家岭文化(3)珠江流域文化区:石峡文化(4)辽河、内蒙古地区文化区(北方和东北草原文化区):红山文化皇的本义是“大”,而“帝”的本义是“王的称号”三皇:(伏羲)时代已经进入血缘群婚时代,教人结网捕鱼、打猎,庖牺(淮阳太昊陵的祭祀活动为中国最大规模的民间庙会)(神农)又称“炎帝”时代已经母系氏族社会的后期,教人制作农具,传播五谷,聚货交易,亲尝百草,发明医药。

(黄帝)又称“轩辕氏”,“有熊氏”,是中国的人文始祖。

发明衣帽,建造房屋,制造车船弓箭,黄山因黄帝得名。

五帝:少昊(姓己、名挚、号金天氏),颛顼(zhuān xū)(号高阳氏),帝喾(kù)(高辛氏)尧:又称陶唐氏,又称“唐尧”,设置百官,确定祭祀,配以乐舞舜:姓姚,号“有虞氏”,命禹治水,皋陶掌刑,后稷理农禹;与商城汤、周武王并称“三王”,称“夏伯”,禹的儿子启建立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中国因此进入奴隶制时代。

明儒学案凡例原文及翻译

明儒学案凡例原文及翻译

明儒学案凡例原文及翻译(原创实用版)目录1.明儒学案概述2.明儒学案凡例原文3.明儒学案凡例翻译4.明儒学案的价值和影响正文1.明儒学案概述《明儒学案》是一部系统总结和记述明代传统学术思想发展演变及其流派的学术史著作。

全书一共 62 卷,以王守仁心学发端发展为主线,首篇《师说》提纲挈领全书。

全书一共记载了有明一代 210 位学者。

《明儒学案》开创了史学上的学案体史书体裁,适应了我国封建社会后期学术思想繁荣的需要。

2.明儒学案凡例原文《明儒学案凡例》原文如下:“一、师说:以王守仁心学发端,首篇《师说》提纲挈领全书,分为十八章,包括理气、心性、格致、诚敬、道统、经世、邦国、民本、礼义、法度、仁政、教化、刑罚、农桑、兵革、财赋、选举、职官等,以述其大要。

二、学案:分别列出十七个学案,大致依据时间先后推移次序和学术流派传承关系。

每个学案都有较为固定的结构,拥有案序,传和语录;其中案序为概说该学派之基本情况,诸如该派的主要学术观点,主要代表人物,与其他学派的关系等等,传即是学者传记,语录则为学者的言论和著作。

三、附录:附录包括诸儒杂著、书信、诗文等,以供参考。

”3.明儒学案凡例翻译《明儒学案凡例》的译文如下:“一、师说:以王守仁的心学为起点,首篇《师说》概括了全书的主要内容,分为十八章,涵盖了理气、心性、格致、诚敬、道统、经世、邦国、民本、礼义、法度、仁政、教化、刑罚、农桑、兵革、财赋、选举、职官等重要主题,以揭示其主要观点。

二、学案:分别列出了十七个学案,大致按照时间顺序和学术流派的传承关系进行排列。

每个学案都具有相对固定的结构,包括案序、传和语录;案序概述该学派的基本情况,如主要学术观点、代表人物、与其他学派的关系等;传则是学者的传记,语录包括学者的言论和著作。

三、附录:附录收录了各位儒家的杂著、书信、诗文等,以供读者参考。

”4.明儒学案的价值和影响《明儒学案》的价值在于它系统总结和记述了明代传统学术思想的发展演变及其流派,对于研究明代学术史具有重要意义。

学术史专著:《明儒学案》

学术史专著:《明儒学案》

学术史专著:《明儒学案》
祁英
【期刊名称】《华夏文化》
【年(卷),期】2000(000)001
【摘要】《明儒学案》由明末清初著名启蒙学者黄宗羲撰著,1676年(清康熙十五年)成书。

该书资料丰富翔实,归纳概括简明扼要,行文简捷明快,各卷之间逻辑联系密切,是一部学术史专著。

【总页数】2页(P60-61)
【作者】祁英
【作者单位】无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633
【相关文献】
1.《明儒学案》学术史观发微 [J], 王婧倩;唐玉洁
2.提倡自得把握宗旨--论《明儒学案》一以贯之的学术史方法原则 [J], 张圆圆
3.北大《儒藏》版《明儒学案》勘误一则 [J], 洪伟侠
4.《明儒学案》缘何不为李贽立学案?——兼谈黄宗义的学术史观 [J], 王记录
5.《明儒学案》,一部开风气的学术史著作 [J], 吴怀祺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明清时期的文化革命

明清时期的文化革命

明清时期的文化革命明清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也是一个文化革命盛行的时期。

在这个时期,文化思想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影响着整个中国社会的发展进程。

在明清时期的文化革命中,有很多值得我们关注的事件和人物。

下面,让我们来一起探讨一下明清时期的文化革命。

一、文化思想的变革明清时期的文化革命是一个大规模的文化思想变革,有很多方面的体现。

首先,是学术思想的变革。

在明代,考据学大行其道,注重古籍的整理和校勘,强调正统,反对异端邪说。

到了清代,新学兴起,强调实证和启蒙,注重个体的思考和创新,反对传统的儒家经典。

其次,是文艺思潮的变革。

在明代,文学的主要风格是浪漫主义,比如元曲等,这种文学风格强调诗情画意,追求意境的深沉和表现形式的华丽,反映了当时社会文化的特点。

到了清代,小说成为了主流文学形式,以《红楼梦》和《三国演义》为代表,这种文学强调写实和情节的铺陈,反映了清代由封建向资本主义转型的社会变革。

最后,是哲学思想的变革。

明代,心学兴起,强调内心感受,注重个体体验和实践,是一种富有个性化和现代化特点的思想流派。

到了清代,儒学被重新塑造,形成了新学,注重实证和启蒙,反对理论派,强调马克思主义的实践性,是中国现代哲学的重要继承者。

二、一些重要的人物明清时期的文化革命中,有很多重要的人物,他们的思想和贡献对后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下面,我们就来简单介绍一下几个人物。

1、王守仁王守仁是明代伟大的思想家、哲学家、政治家和军事家,被誉为“冠军文章”。

他的学说主张“知行合一”,强调实践与理论相结合,追求人性的完善和社会的进步。

他的哲学思想为中国后世的哲学发展提供了很大的启示。

2、李贽李贽是明代思想家和文学家,他创立了“李氏往蹟”学派。

他的哲学思想强调自我完善和人伦关系,提出了“以心为本,德行为先”的口号,对明清时期的哲学思想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3、顾炎武顾炎武是明清时期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和文学家,他的代表作是《日知录》。

中国史学史复习答案 (1)

中国史学史复习答案 (1)

中国史学史复习答案一、名词解释1.史学史:是历史学的辅助学科,是一门研究和阐述历史学本身产生、发展和演变历史的学问。

研究对象一般包括历史上的史学著作、史学流派、史学思潮、历史编纂、史学方法和史料运用等问题。

2.中国史学史:是一门研究中国史学产生、发展、演变并揭示其发展规律的学科,它的主要任务有五个:(1)阐述中国史学的发展演变过程和各阶段的特点,揭示其发展规律。

(2)对中国历代的史学家及其著述做出恰如其分的评价。

(3)探讨史学流派和历史编纂法的演变。

(4)介绍史料存在的情况,总结史料学的研究成果。

(5)校订史籍中的错误。

(6)发掘传统史学的现代价值,弘扬优秀史学传统和史学中的民族精神。

(7)探索历史知识的积累过程和人类自我认识之路。

3.《春秋》:春秋时期的鲁史,为鲁国历代史官世袭相承集体编录,按时间顺序记录史事,奉周礼为评人论事的标准,着重于对统治集团成员的道德训诫。

是我国保存下来的第一部具有历史著作雏形的官修编年史。

按年记载了春秋时鲁国从隐公元年到哀公十四年或十六年间(前722~前481或前479)的历史大事。

4.《左传》:是左丘明所著,成书于战国初期,记述了列国史事,条理清晰,文字生动,是超越往世的杰作。

思想上一方面维护周礼,一方面重民轻神,表现出明显的折衷主义,在表着奴隶社会史学最高成就的同时,也渗入了一些进步的史学思想,是中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史著作。

5.《通鉴纪事本末》:汉民族第一部纪事本末体史书。

由南宋袁枢所撰。

特点:(1)完全以某些历史事件的发生、发展、结果整个过程为主线来采濒材料,分题列目,组织全书。

(2)编排史事的灵活性和独立性;《通鉴》载1300多年的历史,如果按不同的事件区分,可以归为若干个各种性质各种内容的题目。

《本末》各项之间相对独立,缺乏历史联系。

(3)但它记事的局限性和固有的缺陷,也决定了它并不能取代纪传体和编年体。

《通鉴纪事本末》成为本末体史书的代表而与编年体、纪传体并列于中国的史坛,是袁枢历史编纂法、历史思想和政治思想的代表作。

明儒学案-第1章

明儒学案-第1章

第1章明儒大家黄宗羲之生平黄宗羲,明末大思想家,在明清鼎革之际,念念不忘旧朝,集合志士,起兵抗清。

后组织“世忠营”结寨自固。

复追随南明鲁王,任左副都御史。

失败后,隐居著书,对清廷荐官力辞不就,坚决不出仕。

黄宗羲学问极博,思想深邃,著作宏富,与顾炎武、王夫之并称明末清初三大思想家(或清初三大儒);与弟黄宗炎、黄宗会号称浙东三黄;与顾炎武、方以智、王夫之、朱舜水并称为“清初五大师”,亦有“中国思想启蒙之父”之誉。

他的父亲黄尊素因弹劾魏忠贤而被削职归籍,不久又下狱被押送京城,后来,受酷刑而死。

在他的父亲被送走之前,父亲命他拜著名学者刘宗周为师,并嘱咐他:“学者不可不通知史事。

”就这样,父亲的教训对他后来的求学道路产生了极为重要的影响。

而当时年仅十九岁的黄宗羲袖藏铁锥,孤身赴京为父讼冤。

黄宗羲的祖父为使黄宗羲牢记国恨家仇,还在他进出的门口处写上“尔忘勾践杀尔父乎”八字来激励他。

当时,崇祯即位,阉党失势,黄宗羲在公堂之上出锥击伤主谋,追杀凶手,并在刑部大堂当场锥刺魏忠贤死党许显纯等,明思宗叹称其为“忠臣孤子”,其事迹更是轰动海内外。

黄宗羲归乡后,即更加发愤读书,“愤科举之学锢人,思所以变之。

既,尽发家藏书读之,不足,则钞之同里世学楼钮氏、澹生堂祁氏,南中则千顷堂黄氏、绛云楼钱氏,且建‘续钞堂’于南雷,以承东发(疑系“林”字--笔者按)之绪”(《清史稿》480卷)。

又从学于著名哲学家刘宗周,得蕺山之学。

清军入关后,黄宗羲召集里中子弟数百人组成“世忠营”参加反清战斗,达数年之久。

失败后返乡闭门著述,清廷屡次诏征,皆辞免。

黄宗羲曾自云一生有三变:“初锢之为党人,继指之为游侠,终厕之于儒林,”这正是黄宗羲一生的写照。

黄宗羲多才博学,于经史百家及天文、算术、乐律以及释、道无不研究。

尤其在史学上成就很大。

清政府撰修《明史》,“史局大议必咨之”(《清史稿》480卷)。

而在哲学和政治思想方面,更是一位从“民本”的立场来抨击君主专制制度者,真堪称是中国思想启蒙第一人。

名词解释·史学导论

名词解释·史学导论

【名词解释·史学导论】1、《周礼》:儒家经典之一。

又称《周官》。

作者说法不一。

今人考证为战国人搜集周王朝官制和战国时各国制度,添附儒家政治理想,增减排比而成。

全书按天官、地官、春官、下官、秋官、冬官,分为六篇。

西汉时,河间献王得《周官》,却《冬官》,补以《考工记》。

该书详细记述了周及战国时的职官、礼仪等各种典章制度,设各司之官377人,并详列其职掌细目,还保存了不少珍贵的科技资料。

注本有东汉郑玄《周礼注》、唐贾公彦《周礼义疏》、清孙诒让《周礼正义》。

2、《左传》:儒家经典之一。

亦称《左氏春秋》《春秋左氏传》,编年体史书。

一般认为是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与《公羊传》《谷梁传》合称“春秋三传”。

《左传》叙事从鲁隐公元年(公元前772年)到鲁悼公十四年(公元前454年),是研究先秦和春秋时期历史的重要文献,对后世史学特别是对确立编年体史书的地位起了很大作用。

12、《尚书》:儒家经典之一。

亦称《书》《书经》,全书分为《虞书》《夏书》《商书》《周书》四部分,主要记述商、周两代的一些重大政治事件,如重要战争、阶级关系、政治制度和政策,有很高的史料价值。

3、《竹书纪年》:战国时魏国的史书,又称《汲冢纪年》。

西晋太康二年(281年),汲郡汲县人盗掘当地古墓时发现。

《竹书纪年》内容,上起传说时代,下迄战国后期,按年编次,周平王东迁后用晋国纪年,三家分晋后用魏国纪年。

书中有不少史事的记载与传统说法大异,但亦有些记载与甲骨文和金文相符。

至宋代,《竹书纪年》再度亡佚。

今本《古本竹书纪年》,是清代以来的学者从古书中辑收《竹书纪年》的各种引文而成的辑本。

4、《史记》:二十四史之一,西汉司马迁著。

《史记》记载了上自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代,下至汉武帝元狩元年,共三千多年的历史。

全书包括十二本纪、三十世家、七十列传、十表、八书,共一百三十卷,五十余万字。

作者是按目前以其“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史识,使《史记》成为中国第一部、也是最出名的纪传体通史。

论《明儒学案》的道统论话语建构

论《明儒学案》的道统论话语建构

场, 黄宗羲在此基础上发展 出通达的道统史观 , 把存在诸 多差异 的明儒 学术统合 为一个价值整体 。其话语特 色 是: 既按各家 思想 自身的逻辑突 出其特质, 又使各 家思想 以参证、 彰显刘 宗周之学的方式存在于话语体 系之 中。
关 键 词 明儒学案 黄 宗羲 刘 宗周 道 统论 话语
刘 宗 周 哲 学 以 克 服 朱 子 学 、 明 学 流 弊 为 前 阳
提 , 么 , 整 体 上 超 越 朱 子 学 和 阳 明 学 的 哲 学 立 那 从
场 是 何 以 可 能 的 呢 ? 奥 秘 就 在 于 刘 宗 周 对 理 学
在 《皇 明 道 统 录 》中 尖 锐 批 评 白 沙 “ 中 养 出 端 静
后 告 成 。刘 宗 周 慎 独 宗 旨 的提 出 与 他 早 年 对 朱 子 学 和 阳 明学 流 弊 的 洞 察 密 切 相 关 : 王 守 仁 之 学 , “ 良知 也 , 善 无 恶 , 弊 也 必 为 佛 、 , 钝 而 无 无 其 老 顽
案 》 没有超 出这 一传 统 。黄 宗羲 的道 统 史 观 表 并
论《 明儒学案》 的道统论话语建构
陈 畅
内容提要
《明儒 学案》 通常被视为 中国第一部学 术史著作 , 这种 观点 的误 区是 把《 明儒 学案》与其所属
学术传统 割裂开来。《明儒学案》 并没有超 出传统上“ 以道 为体 、 以史为用” 的道 统史观 , 它是 以总结 明代儒 学 为途 径、 以表彰刘 宗周 之学为 目标的道统论著作。刘宗周建立 了一种从整体上超越朱 子学和 阳明学 的哲 学立
表 明: 《明儒 学 案 》是 以 总 结 明 代 儒 学 为 途 径 、 以 表 彰 刘 宗 周 之 学 为 目 标 的 道 统 论 著 作 。 本 文 以 刘 、 师 徒 之 间 的 思 想 传 承 为 切 人 点 , 《明 儒 学 黄 以

浅谈《明儒学案》在编辑学上的特色

浅谈《明儒学案》在编辑学上的特色

浅谈《明儒学案》在编辑学上的特色作者:姚文永来源:《编辑之友》2010年第07期从编辑学而言,黄宗羲的《明儒学案》在编辑思想和方法上有很多特色,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

第一,编辑体例创新《明儒学案》编辑体例的创新主要表现在其学案体上的价值。

自问世以来,其学案体的创造性价值,便被学者所重视。

如时人陈介眉认为“《学案》如《王会图》洞心骇目,始见天王之大,总括宇宙”。

可以说,黄宗羲所编著的《明儒学案》创立了一种史体——学案体。

在《明儒学案》之前,有没有学案体呢?与学案体类似的著作有谢铎的《伊洛渊源续录》、薛应旃的《考亭渊源录》、朱衡的《道南源委录》、熊赐履的《学统》、张伯行的《道统录》、周汝登(海门)的《圣学宗传》、孙奇逢(钟元)的《理学宗传》等。

但它们都非真正的学案体,“学案体有不同于以往纪传体、编年体、纪传本末体与会要体的地方,在于其是以记载学术发展历程为主要内容的史学体裁”。

学案体一般由三部分构成:作者简介、学术评价、代表性文献汇编。

以前的著述从体例而言或多或少有相似之处,但都没有使之臻于完善和定型,《明儒学案》则集先前学术史之大成。

可以说,没有《明儒学案》,就没有今天的学案体,作为学案体的定型之作,其受到了很多学人的赞扬。

除了《明儒学案》的编辑体例创新之外,编纂体例也有其独特之处,其侧重于宗旨和思想,全书的编纂在于对有明一代学术不同流派的学术宗旨和学术思想的整体概括。

同时,《明儒学案》的结构充分贯彻了其思想和宗旨,具体表现为三个不同层次的结构:其一是全书的总体结构,包括19个学案62卷,对于总体结构,黄宗羲所贯彻的思想和宗旨是“一本万殊”;其二是每一个学案的案体结构,对于案体结构,黄宗羲所贯彻的思想和宗旨是“理清学脉”;其三是每个案主的微观结构,对于微观结构,黄宗羲所贯彻的思想和宗旨是“宗旨明确”。

同时,《明儒学案》的编纂主要贯穿了三个原则,分别是:第一,各学术流派的著述,主要是学术旨归相近,且学术思想清晰;第二,学术个人的著述,主要是学术宗旨明确,个人事迹鲜明;第三,学术资料的汇编,主要是可以反映其一生的宗旨,且不事华丽。

名词解释与问答题

名词解释与问答题

名词解释与问答题第十套1.《三国志注》:南北朝时裴松之撰,他一反传统做法把重点放在史实的增补和考订上,裴松之不仅开创了注史的新例,而且对研究三国历史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三国志是中国四大名“注”之首,是我国古代重要的史学著作,弥补了三国志记载简略的缺陷。

2.纪事本末体:以历史事件为主体,完整地叙述一个历史事件的体裁形式。

首创者是南宋的袁枢,他的《通鉴纪事本末》就采用这种体例。

纪事本末体,既不同于编年体之以纪年为主,也不同于纪传体之以传人为主,而是以记事为主,把历史上的大事,详其首尾,集中表述其过程。

纪事本末体可补编年纪传在记事上的不足。

3.《文献通考》:宋元时代马端临著。

《文献通考》的编写用时20余年。

《文献通考》全书分为24门,348卷。

书的内容起自上古,至南宋宁宗嘉定年间。

就其体例与内容来看,实为《通典》的扩大与续作。

《通考》和《通典》、《通志》合称“三通”。

4.赵翼:赵翼是清代文学家、史学家。

字云崧,一字耘崧,晚号三半老人,汉族,今江苏省常州市人。

乾隆年间进士。

长于史学,考据精赅。

论诗主“独创”,反摹拟。

与袁枚、张问陶并称清代性灵派三大家。

所著《廿二史札记》与王鸣盛《十七史商榷》、钱大昕《二十二史考异》合称清代三大史学名著。

5.谈谈对《资治通鉴》的评价《资治通鉴》,北宋司马光所主编的一本长篇编年体史书,共294卷,三百万字,耗时19年。

记载的历史由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公元前403年)写起,一直到五代的后周世宗显德六年(公元959年),共1352年。

《资治通鉴》的内容以政治、军事和民族关系为主,兼及经济、文化和历史人物评价,目的是通过对事关国家盛衰、民族兴亡的统治阶级政策的描述以警示后人。

《资治通鉴》是中国古代著名的历史著作,历来为人们所重视和阅读学习。

第十六套1.范晔,字蔚宗,南朝宋史学家,文学家。

宋文帝元嘉九年(432年)开始撰写《后汉书》,至元嘉二十二年(445年)以谋反罪被杀止,写成了十纪,八十列传。

《明儒学案》学术史观发微

《明儒学案》学术史观发微

献材料的处理过程 中,黄宗羲特别注意尊重作, 而是从
各家全集 中把其思想要点钩稽 出来 , 自己的评论 和别 人 把 的见解 清晰地 区分 开来 , 力求透露 出“ 其人 生之精 神 ” 以 , 揭示其思想学术 的时代特点 。正 因如此 , 明儒学 案》 《 能使 得读者“ 每读完一案 , 便觉这个人的面 目活现纸上” 。
或不 可强附师门 , 则统归于《 儒学 案》 诸 。因此《 明儒学案》
才能反 映出“ 明室数百年学脉” 。 ( ) 二 纂要钩玄 为了尽可能真实地反映各学派思想学术的原貌 , 在文
讥格 物”黄宗羲则认为各 门各户 “ , 深浅各得 , 醇疵互见 , 要 皆功力所至 , 竭其心之万殊 者 , 而后成家” 因此《 , 明儒学案》 破除了门户束缚 , 正所谓“ 道学一门所当去也 , 一切总归 ‘ 儒 林 ’则学术之异同 , , 皆可无论 , 后之学者择而取之” 以待 。 黄宗羲在很大程度上受 了王 学影 响 , 但在评 价明代学 人思想 时 ,明儒学案 》 现出汇合朱 学王学的特点 , 《 体 如谈 到聂豹和欧阳德的思想 联系时 , 黄宗羲说 :双江 与( “ 南野 ) 先生议论 , 虽未归一 , 双江之 归寂 , 何尝枯槁 ! 先生之格物 , 不坠支离 , 发阳明宗 旨, 始无遗憾 , 两不相妨也 。” 而不是把 “ 格物” 致 良知” 和“ 看作相斥 的两种学 问。
1戒门户之见明代宗格物者极诋良知护良知者复讥格物黄宗羲则认为各门各户深浅各得醇疵互见要皆功力所至竭其心之万殊者而后成家因此明儒学案破除了门户束缚正所谓道学一门所当去也一切总归儒林则学术之异同皆可无论以待后之学者择而取之黄宗羲在很大程度上受了王学影响但在评价明代学人思想时明儒学案体现出汇合朱学王学的特点如谈到聂豹和欧阳德的思想联系时黄宗羲说

《诸儒学案中-诸生李大经先生经纶》(明儒学案)简介及原文全文

《诸儒学案中-诸生李大经先生经纶》(明儒学案)简介及原文全文

《明儒学案》诸儒学案中·诸生李大经先生经纶关于明儒学案《明儒学案》是一部系统总结和记述明代传统学术思想发展演变及其流派的学术史著作。

全书一共62卷。

《明儒学案》以王守仁心学发端发展为主线,首篇《师说》提纲挈领全书。

全书一共记载了有明一代210位学者。

诸生李大经先生经纶原文李经纶字大经,建昌南丰人。

生而有文在手,坟起如方印,读书好深湛之思,以理学自负。

为诸生,值乡举,上书当道,言当待士以礼,无制士以苛法。

藉令峻制苛法,尽革怀挟之弊,而使志行之士如吴康斋、陈布衣者,睥睨其间,避匿而不肯出,无宁疏於防检,使志行士或由以进也。

当道得其言而韪之。

久之,弃举子业,精心著述,以《诗》三百篇非夫子之旧,汉儒杂取逸诗以足其数,故无益於天德王治之粹者,削之,作《诗教考》。

以《礼》有三:曰仪,曰曲,曰官。

见诸动止食息日用伦常者,谓之曲,行之吉凶军宾嘉者,谓之仪,朝廷之制度,谓之官。

《三礼考註》昧於经曲制度之节,混三为一,今为之分别。

作《礼经类编》。

王、湛二家之学盛行,先生弗以为是,作《卫道录》,作《大学稽中传》。

念时无知者,闻罗整菴著《困知记》,辨心性之异,以闢王、湛,大喜,上书以质所学。

整菴方自贵重,惩两家之聚生徒,各立门户,故少所容接。

而先生之辞又过侈,遂沮抑之。

先生乃大失望,走南都,谒祭酒黄泰泉。

泰泉深契之,而与之讲乐律,然亦未遑张其学术也。

其后东南中倭,天下颇汹汹,先生以为是司兵者不知兵也,条事务七事,诣抚按藩臬献之,竟不遇。

中暍,卒於越道。

先生与王、湛异者,大旨只在穷理二字。

然先生之所谓理者,制度文为,礼乐刑政,皆是枝叶边事,而王、湛之所谓理,则是根本。

根本不出一心,由一心以措天地万物,则无所不贯,由天地万物以补凑此心,乃是眼中之金屑也。

先生之诚意,原以意非心之发也,是主宰乎知觉之中者也,颇与子刘子之言意相合。

第子刘子所谓主宰者,知觉中自有主宰,先生谓主宰乎知觉之中者,则又立意以为之,仍是《困知》之余论也。

《诸儒学案下-中丞李谷平先生中》(明儒学案)简介及原文全文

《诸儒学案下-中丞李谷平先生中》(明儒学案)简介及原文全文

《明儒学案》诸儒学案下·中丞李谷平先生中关于明儒学案《明儒学案》是一部系统总结和记述明代传统学术思想发展演变及其流派的学术史著作。

全书一共62卷。

《明儒学案》以王守仁心学发端发展为主线,首篇《师说》提纲挈领全书。

全书一共记载了有明一代210位学者。

中丞李谷平先生中原文李中字子庸,吉水人。

谷平其所居里名也。

正德甲戌进士。

授刑部主事。

上疏谏武宗西僧出入禁内,宦官用事,谪通衢驿丞。

文成起兵诛濠,使参军事,擢广东佥事,转广西左参议,寻以副使提督其省学校。

丁内艰。

再任陞浙江右参政,广东按察使。

外艰。

起复,转右布政使,不肯逢迎抚按,降四川右参政,移浙江按察使,以右佥都御史巡抚山东,先谒阙里。

曲阜三氏学生,旧无廪,至先生始给之。

曰:“使东土人知天子敬学,庶其兴乎?”晋右副都御史,总督南京粮储。

嘉靖壬寅十一月卒官,年六十五。

先生受学於杨玉斋之门,玉斋名珠,其学自传註以溯濂、洛,能躬理道,不苟荣势,贫老而无子,横经授徒,未尝见戚容。

弟子出其门者,以解释考据为名家,然自谓所学不在是也。

晚得先生与语,喜曰:“吾学其有传人乎!吾本之明道,明道其醇者也,而吾未尝轻语人,验其资皆不足多也。

圣人与人何异?亦为之而已矣。

子勉之。

”先生资质清苦,入仕十余年,俸入不足以供朝夕。

尝留门人饭,贷米乏薪,至爨家具,日暮矣,竟不及饭而别。

故其所言,皆是得力处。

以为“学只有存养,省察是存养内一件。

儒者之学,理一而分殊,分不患其不殊,所难者理一耳。

”若非工夫亲切,不敢如此道也。

夫理不患其不一,所难者分殊耳。

此李延平之言也。

盖延平以救儱侗之失,而先生反之者,欲其事事从源头而出,以救零星装合之非。

两家各有攸当,非与先儒为翻案耳。

谷平日录古之学者,只是诚实;今之学者,只是迁就。

存天理,只为始学者论,语其极,则心即理,理即心,何以言存天理哉?凡言存天理,心尚与理为二。

复其见天地之心乎?人得是心以为心,人之心天地之心也,但私则与天地不相似,一去其私,则我之心即天地之心,圣人之为圣人,全此心而已。

《粤闽王门学案-前言》(明儒学案)简介及原文全文

《粤闽王门学案-前言》(明儒学案)简介及原文全文

《明儒学案》粤闽王门学案·前言关于明儒学案《明儒学案》是一部系统总结和记述明代传统学术思想发展演变及其流派的学术史著作。

全书一共62卷。

《明儒学案》以王守仁心学发端发展为主线,首篇《师说》提纲挈领全书。

全书一共记载了有明一代210位学者。

前言原文岭、海之士,学於文成者,自方西樵始。

及文成开府赣州,从学者甚众。

文成言:“潮在南海之涯,一郡耳。

一郡之中,有薛氏之兄弟子姪,既足盛矣,而又有杨氏之昆季。

其余聪明特达、毅然任道之器,以数十。

”乃今之著者,唯薛氏学耳。

西樵名献夫,字叔贤。

弱冠举进士。

为吏部主事,迁员外郎。

阳明起自谪所,为主事,官阶亚於西樵。

一日与语,西樵有当於心,即进拜称弟子。

未几引疾归,将十余年,而大礼议起,西樵自家上疏,请追崇兴献帝后。

召入,擢侍讲学士,至礼部尚书,加太子太保。

复引疾归。

起兼武英殿大学士,未几请归。

归十余年卒。

赠太保,谥文襄。

薛尚贤以学行著於乡,中离自虔归,述其所闻於阳明者,尚贤说之,遂禀学焉。

后官国子助教。

杨骥字仕德。

初从甘泉游,卒业於阳明。

阳明方征横水,谓之曰:“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

”未几卒。

甘泉谓其是内非外,失本体之自然,为文哀之。

(《皇明书》言志墓,非也)杨仕鸣与兄同学,初录所闻,备载阳明之语,阳明以为不得其意。

其后直书己意,所得反印可之。

仕鸣言:“日用讲求功夫,只是各依自家良知所及,自去其障,扩充以尽其本体,不可迁就气习,以趋时好。

”又谓东廓曰:“公往治举子业,竭其才否?”东廓曰:“然。

”曰:“今致良知,亦竭其才否?”东廓曰:“未能也。

”曰:“微竭才,曷克见卓尔?竭才二字,希颜之的也。

”东廓每举斯语以告学者,亦未几卒。

梁焯字日孚,南海人。

登进士第。

官至职方主事,以谏南巡被杖。

武宗畜外国人为驾下人,日孚以法绳之,不少贷。

日孚尝过赣,从阳明学,辨问居敬穷理,悚然有悟。

同门冀闇斋死诏狱,日孚棺敛之。

郑一初字朝朔,揭阳人。

弘治乙丑进士。

居紫陌山,闭门习静,召为御史。

《明儒学案》

《明儒学案》

《明儒学案》《明儒学案》是一部系统总结和记述明代学术思想发展演变及其流派的学术史著作。

明清之际著名的思想家和史学家黄宗羲(1610—1695年)撰。

黄宗羲是清代浙东学派的创始人,对清代史学的发展有重要影响。

章学诚赞誉“梨洲黄氏,出蕺山刘氏之门,而开万氏弟兄经史之学”。

并指出黄宗羲在学术上上承明代学者王守仁、刘宗周,下启清初史家万斯大、万斯同,为清代浙东史学开山。

《明儒学案》是黄宗羲的代表作之一,成书于康熙十五年(1676年)。

该书62卷,首列《师说》一篇,作为全书总纲;以下略按时代先后和学术流别列出17个学案,总叙明代学者210多人,每个学案前面为案序,略述该学派师承渊源、主要代表人物、学术宗旨等内容;其次是学者小传,首列学派创始人作为案主,然后按照师承或地域胪列本派学者个案;小传之后摘录传主的主要学术著作或言论之精华,编成《语录》,间或撰有案语加以评论,力求全面客观地反映出每个学案的学术风貌。

《明儒学案》以王守仁心学发展演变为主线,全面系统地反映出明代学术发展的全貌。

明代前期,朝廷大力提倡程朱理学。

但是,随着明代中期各种社会矛盾不断激化,维护传统伦理纲常的理学思想已经不能适应社会需要,逐渐趋于保守和沉寂。

与此同时,一些有识之士不满于思想界的僵局,开始脱离正宗理学的束缚,酝酿着新的学术思想。

到明代中叶,王守仁建立起心学理论体系,取代程朱理学成为思想界的主流。

后来心学体系逐渐分化,产生了不同的流派。

黄宗羲著《明儒学案》,准确地把握了明代心学酝酿、形成、繁荣和分化的轨迹,揭示出明代学术发展的主线。

他说:“有明学术,白沙开其端,至姚江而始大明。

……后来门下各以意见搀和,说玄说妙,几同射覆,非复立言之本意矣。

”(《姚江学案序》)《明儒学案》注重阐明各派学术思想的宗旨,把握诸家学术的精髓。

黄宗羲鉴于宋元学者《语录》荟撮简编、去取失当,使读者难窥前人学术精神的弊病,特别强调准确把握各派学术宗旨。

他指出:“大凡学有宗旨,是其人之得力处,亦是学者之入门处。

《南中王门学案-襄文唐荆川先生顺之》(明儒学案)简介及原文全文

《南中王门学案-襄文唐荆川先生顺之》(明儒学案)简介及原文全文

《明儒学案》南中王门学案·襄文唐荆川先生顺之关于明儒学案《明儒学案》是一部系统总结和记述明代传统学术思想发展演变及其流派的学术史著作。

全书一共62卷。

《明儒学案》以王守仁心学发端发展为主线,首篇《师说》提纲挈领全书。

全书一共记载了有明一代210位学者。

襄文唐荆川先生顺之原文唐顺之字应德,号荆川,武进人也。

嘉靖己丑会试第一。

授武选主事。

丁内艰。

起补稽勋,调考功,以校对《实录》,改翰林编修。

不欲与罗峰为缘,告归。

罗峰恨之,用吏部原职致仕。

皇太子立,选宫僚,起为春坊司谏。

上常不御朝,先生与念菴、浚谷请於元日皇太子出文华殿,百官朝见。

上大怒,夺职为民。

东南倭乱,先生痛愤时艰,指画方略於当事,当事以知兵荐之,起南部车驾主事。

未上,改北部职方员外。

先生至京,即陞本司郎中,查勘边务,继而视师浙、直。

以为禦岛寇当在海外,鲸背机宜,岂可悬断华屋之下?身泛大洋,以习海路,败贼於崇明沙。

陞太仆少卿,右通政。

未上,擢佥都御史,巡抚淮、扬。

先生方勦三沙贼,江北告急,乃以三沙付总兵卢镗,而击贼於江北,败贼姚家荡,又败贼庙湾,几不能军。

先生复向三沙,贼遁至江北。

先生急督兵过江蹙之,贼渐平。

会淮、扬大祲,赈饥民数十万。

行部至泰州,卒於舟中,庚申四月一日也。

年五十四。

先生晚年之出,由於分宜,故人多议之。

先生固尝谋之念菴,念菴谓:“向尝隶名仕籍,此身已非己有,当军旅不得辞难之日,与徵士处士论进止,是私此身也。

兄之学力安在?”於是遂决。

龟山应蔡京之召,龟山徵士处士也,论者尚且原之,况於先生乎?初喜空同诗文,篇篇成诵,下笔即刻画之。

王道思见而叹曰:“文章自有正法眼藏,奈何袭其皮毛哉!”自此幡然取道欧、曾,得史迁之神理,久之从广大胸中随地涌出,无意为文自至。

较之道思,尚是有意欲为好文者也。

其著述之大者为五编:《儒编》、《左编》、《右编》、《文编》、《稗编》是也。

先生之学,得之龙溪者为多,故言於龙溪,只少一拜。

以天机为宗,无欲为工夫。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摘要:黄宗羲的《明儒学案》使中国传统思想学术史中最成熟的作品,叙述明代儒学由理学向心学的发展演变,突出学派的传承,及思想家的学说宗旨。

进而对中国传统思想学术的研究对象和方法等基本理论进行了探索,为思想学术史研究建立坚实的基础,并保留了大量珍贵的史料,对后世的历史和哲学研究都产生了重大影响。

关键词:《明儒学案》黄宗羲思想学术史黄宗羲(1610—1695),字太冲,号南雷,又称梨洲先生,浙江余姚人。

所著《明儒学案》对中国学术史研究的内容、方法等重要问题进行了初步探索,他关于中国思想学术史研究理论与方法的认识,在中国思想学术研究史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一、黄宗羲的思想学术史研究理论思想学术史的研究在中国有悠久的传统。

明清之际以前,出现了《庄子·天下篇》、《荀子·非十二子》、《韩非子·显学》、《吕氏春秋·不二》、《论六家要旨》、《伊洛渊源录》等论著与资料汇编。

其中《庄子·天下篇》就从“道”的分裂来看待学术的发展。

它认为远古时期,并无百家之学,只是到了天下大乱的时候,贤圣不明,道德不一,才有“天下多得一察焉以自好”、“道术将为天下裂”的现象出现。

西汉时期,司马谈《论六家要旨》也明确指出:“天下一致而百虑,同归而殊途”,阴阳、儒、墨、名、法、道德诸种学术,都有共同的目标,只不过出发点不同,理论的深浅有别。

《天下篇》和《论六家要旨》评判当时的各种学术,都是以见道的高下远近为根据。

黄宗羲著《明儒学案》,也认为学术史研究就是要全面反映各种学术体现“道”的曲折过程。

他说,“学术之不同,正以见道体之无尽”,并举大海与江淮河汉以及泾渭诸水的关系加以说明:“夫道犹海也,江、淮、河、汉以至泾渭蹄踯,莫不昼夜曲折以趋之,其各自为水者,至于海而为一水矣”[1](《明儒学案·序》,P7)。

江淮河汉各支水流虽然各有曲折,但都归趋于海,是海水的组成部分。

学术也是如此,虽然各家各派有所不同,但都是道的体现。

他认为理想的思想学术史研究应该使关于“道”的所有创见都能得到反映,在“竭其心之万殊”的基础上,使各家各派的学术观点“深浅各得,醇疵互见”[1](《明儒学案·郑性序》,P1)。

黄宗羲反对用一种观点来评判思想学术史。

明代周汝登编撰《圣学宗传》,上自伏羲、神农、黄帝、尧、禹、汤、文、武、周、孔、孟、荀,中经董仲舒、杨雄、王通、韩愈、穆修、胡瑗、周、程、张、邵、朱、陆,终至王学诸子,凡18卷。

黄宗羲批评它的主观性太强,“扰金银铜铁为一器”,是以其一人之宗旨,非各家之宗旨。

他也反对把思想学术史研究简单等同于史料汇编。

孙奇在逢康熙五年(1666年)写成《理学宗传》,凡26卷,正传包括周、二程、张、邵、朱、陆、薛(瑄)、王、罗洪先、顾宪成等十一子,其余诸子分别列入汉儒考,隋儒考、唐儒考、宋儒考、元儒考和明儒考,谓备考。

又有附录一卷,谓之补遗。

黄宗羲批评这一著作,“杂收不复甄别,其批注所及,未必得其要领,而闻见亦陋”[1](《明儒学案·发凡》,P17)。

他说:“学问之道,以各人自用得着者为真。

凡倚门傍户,依样葫芦者,非流俗之士,则经生之业也”。

思想学术史的价值在于充分显示学术的个性。

“有一偏之见,有相反之论,学者于其不同处,正宜着眼理会,所谓一本而万殊也。

以水济水,岂是学问”[1](《明儒学案·发凡》,P18)。

他善于从不同的学说理路中归纳整理出符合学术演变规律的合理因素,“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提炼不同的学说中的内在价值。

[!--empirenews.page--]《明儒学案》就是根据“一本而万殊”的学术史观,对明代理学思想的发展历史做了总结。

它以时代先后、学派传承为线索,将思想家的传记、学说述评、资料摘录融为一体,力求全面、系统的反映明代理学思想发展的历史。

全书首列《师说》,采选其师刘宗周对明代学术的评论,以示学术渊源,次以崇仁、白沙、河东、三原诸学案,叙述明代学术由理学向心学的过渡,再记以姚江及诸王门学案,着重叙述明代王学的发展与传播,接以止修、泰州、甘泉三学案,叙述王门别派对王学的修正与辩难,并在诸儒学案中兼及程朱学者对陆王心学的批评。

最后纪东林诸子和蕺山学案,以东林诸子为程朱学的殿军,以蕺山为王学的殿军,给后学指示儒学发展的路向。

按照黄宗羲的论述,明代理学的发展包括以下过程:1、明初的理学以朱学为其开端,而以崇仁吴与弼、河东薛瑄学派为明代朱学之大宗。

两家学术各有特色:崇仁治学主“涵养”,河东治学重“践履”,崇仁门人陈白沙,发挥师说,倡“静中养出端倪”之学,为明代心学之发端。

2、明代中期,王守仁继陈献章而起,王学大昌,成为尔后明代理学之大宗。

王学传人,按其所在地区分成六派,而以江右王门为王学之正传。

王门六派在传播师说过程中,渐起分化:或倾向于程、朱的“道问学”,或出入于佛、老之间,或主张和会程、朱与陆、王的学术异同。

3、及至明末,刘宗周奋起救王门溺禅之弊,以“慎独”之学继承、发扬陆、王“本心之学”,因而成为明代王学之殿军、陆王心学之总结者。

在王学的兴起及其发展和演变过程中,有止修、泰州等王门别派对王学的修正,有湛学与王学的辩难,有程、朱学者对陆王心学的批评。

还出现了王廷相、吕坤等人的非理学倾向。

这些非王学派别对陆王心学的修正、辩难和批评,是明代中后期理学发展的重要内容。

黄宗羲总结明代理学的发展历史,“道”是他最主要的标准,任何思想学术,只要对“道”的显现有一定创见,都能在他的学案中得到体现。

那么,他所谓“道”到底包括哪些主要内容呢? 首先,“道”包括对宇宙本体的认识。

什么是宇宙的本体,理学家有不同的看法,张载认为“气”是万物的本体,程、朱认为“天理”是万物的本体,而陆九渊认为“心”是万物的本体。

明代理学的主要创见是,王阳明充分论证了“心”是万物的本体。

黄宗羲的老师刘宗周一方面认为“盈天地间一气而已矣”[1](《明儒学案·蕺山学案语录》,P1520),另一方面又认为天地万物本“无物”,“无物”者,“统于吾心者也”,归根到底,他以“吾心”为宇宙本原。

黄宗羲说:“盈天地皆心也”,肯定“心”是宇宙本体,但他的“心”本体说力图包括理学的探索成果。

他认为“心”“理”不二,说:“天地万物之理,不外于腔子里,故见心之广大”[1](《明儒学案·文简湛甘泉先生若水》,P877),天地万物之理俱在“后之学者错会前贤之意,以为此理悬空于天地万物之间,吾从而穷之,我心的认识范围之内。

不几于义外乎?此处一差,则万殊不能归一”[1](《明儒学案·序》,P7)。

如果认为“理”是先验的,超越于天地之外、万物之上,那样去格物穷理,就是本末倒置,事倍而功半。

“故穷理者,穷此心之万殊,非穷万物之万殊也”[1](《明儒学案·黄梨洲先生原序》,P9)。

他又特别重视气,认为理气合一:“宇宙间一气也。

即使天地混沌,人物消尽,只一空虚,亦属气耳”[1](《明儒学案·太常王塘南先生时槐》,P469)。

“天地之间只有气,更无理,所谓理者,以气自有条理故立此名耳”[1](《明儒学案·肃敏王竣川先生廷相》,P1175)。

气为天地万物之本,理是气运动变化的规律。

“理气之名由人而造,自其浮沉升降者而言,则谓之气;自其浮沉升降不失其则者言,则谓之理。

盖一物而两名,非两物而一体也”[1](《明儒学案·学正曹月川先生端》,P1064)。

黄宗羲甚至说,理学、气学之名只是人们通过不同方式、角度认知“道”的不同,它们都统一于“心”。

[!--empirenews.page--]其次,“道”包括对人类特性的认识。

黄宗羲坚持性善论,“当恻隐处自恻隐,当羞[1][2][3]下一页恶处自羞恶,当恭敬处自恭敬,当是非处自是非,千头万绪,轇轕纷纭,历然不昧者,是所谓性也。

……性是天地万物之理,公也,心是一己所有,私也”[1](《明儒学案·文庄罗整菴先生钦顺》,P1109)。

他认为对人而言,变者为心,不变者为性,因为“气之流行,不能无过不及,故人之所禀,不能无偏。

气质虽偏,而中正者未尝不在也”[1](《明儒学案·太仆吕巾石先生怀》,P912)。

所以“儒者之道,从至变之中,以得其不变者,而后心与理一。

……性无不善,心则动静感应,不一其端而真妄杂焉”[1](《明儒学案·文敬胡敬斋先生居仁》,P30)。

再次,“道”包括人生体道方式的认识。

黄宗羲的哲学可以说是一种实践的哲学。

他解释阳明的“致良知”说“致字即是行字”[1](《明儒学案·姚江学案》,P179)。

认为阳明“‘致良知’一语发自晚年,未及与学者深究其旨,后来门下多以意见搀和,……非复立言之本意”[1](《明儒学案·姚江学案》,P180)。

在《明儒学案》中,黄宗羲对王阳明的“四句教”进行了讨论,他认为王阳明讲“无善无恶者,无善念恶念耳,非谓性无善恶也,……为好善恶恶者,天命自然,炯然不昧者,知也,性也。

阳明于此,加一良字,正言性善也……良知是本体,天之道也;格物是工夫,人之道也”[1](《明儒学案·东林学案》,P1379)。

关于“四无”与“四有”之辨的重新诠释,反映了他在这类虚实问题上避虚就实的基本看法。

黄宗羲评判思想学术史对“道”本依据的实践,反映出他“和而不同”的哲学史观与“心无本体,工夫所至,即其本体”的哲学体验。

二黄宗羲研究中国思想学术史的方法黄宗羲《明儒学案》研究中国思想学术史的主要方法表现为:第一,他对史料非常重视,《明儒学案》的资料都是直接由原著中提炼出来。

“每见钞先儒语录者,荟撮数条,不知去取之意谓何。

其人一生之精神未尝透露,如何见其学术?是编皆从全集纂要钩玄,未尝袭前人之旧本也”[1](《明儒学案·发凡》,P17)。

第二,他指出对思想家思想的研究应该抓住思想家的宗旨,把握思想家思想体系的核心部分。

“学者不能得其人之宗旨,即读其书,亦由张骞初至大夏,不能得月氏要领也”[1](《明儒学案·发凡》,P17)。

他认为“大凡学有宗旨,是其人之得力处,亦是学者入门处,天下之义理无穷,苟非定以一二字,如何约之使其在我”[1](《明儒学案·发凡》,P17)。

通过对明代理学中主要表现为心性、理气、性情之辨,气质与义理之性之辨,本体与工夫之辨等等问题的讨论,黄宗羲对明代思想家的学说宗旨进行了提炼,至今对于我们理解明儒的思想仍具参考价值。

如白沙主“静”,河东主“敬”,阳明宗旨“致良知”,甘泉宗旨“随处体认天理”,蕺山“慎独”等。

第三,他重视学派在思想学术史研究中的地位。

黄宗羲网罗明代众多理学家,为之分别学派,为每一学派立一学案,学案前几乎都有序言,以说明该学派的盛衰传递。

他论崇仁学派吴与弼“其相传一脉,虽一斋、庄渠稍为转手,终不敢离此矩镬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