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代思想史论 读书报告

合集下载

中国近代史读后感2000字

中国近代史读后感2000字

中国近代史读后感2000字篇一:读中国近代史有感中国近代学习心得体中国近代史是一部列强侵华的屈辱史,它警醒我们,落后就要挨打,青年学生应勿忘国耻,振兴中华。

中国近代史是一部人民抗争史,它告诉我们,中华民族是一个自强不息,不畏强暴的民族,中国人民具有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

中国近代史是一部民族探索史,地主阶级、农民阶级和资产阶级由于自身的阶级局限性,都不能提出科学的革命纲领,不能改变中国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只有共产党才能救中国,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

学习了中国近代史,我感触颇深。

一方面,我对中国近代的这一段历史有了更加深刻的了解,另一方面,我自己也有深刻的体会。

中国近代社会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西方列强通过对中国进行的侵略战争,迫使清政府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取得了在华政治、军事、经济、外交、文化等方面的许多特权,把持了中国的财政和经济命脉,操纵着中国的政治和军事力量。

而现在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对外开放、引进外资等,其历史背景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推翻了三座大山,结束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建立了新中国,并进行数十年社会主义改造与建设。

中国今天的对外开放、引进外资等是独立自主的,不允许外国附加任何条件,外国人在中国从事经商投资等活动,必须遵守中国的法律。

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社会与半殖民地半封建的近代中国相比,其社会性质根本不同,不能以现在的情况和观念硬往历史上套,不能将历史与现实同等看待。

了解历史我们可以发现,资产阶级的确有发展甚至成功的机会,但由于主客观原因,他们最终没能把握住。

而信仰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共产党却能在相同的历史舞台上脱颖而出,这就能说明中共所主张的马克思主义最大程度上适应和迎合了当时中国的需要。

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以后,国门洞开,近代史的序幕也开始缓缓拉开。

随着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中国的社会性质开始发生质的变化。

两千年的封建制度使农民和地主成为当时中国最主要的两大阶级,它们也几乎同时做出了行动。

中国史学史读书报告

中国史学史读书报告

中国史学史读书报告我本次读的书是《中国通史》。

这本书把中国有记录的历史,从盘古开天地直到新中国成立,全部记载在内。

看完这本书,我颇有感受。

必须说的一点,是我收获了很多很多知识。

把中国上下五千年的历史全部容纳进取的一本书,读完后能不收获知识吗?它记述了中国五千年来的发展,反映了中国古代人民的生活状况,描绘了中国古代各国家的兴起、发展与衰落,记载了各种军事谋略,赞颂了古代各国的英雄好汉,咏唱了自古至今的那些非凡诗人用自己的灵魂所书写的诗歌,向我们讲述了一个又一个或喜或悲的故事…这本书,无愧称为“人类历史比读经典”。

它把中华上下五千年,写的淋漓尽致。

当然,读完这本书后,我不止是对中国历史有了更深一步的了解。

我还发现了,了解中国的历史,对于语文来说,是多么重要的。

先来说平时应用最广泛的成语吧。

中国文学里基本上每一个成语背后,都有一个故事。

而这些故事,都是来自于古代的一些事情。

没有这些事情,也就没有现代丰富多彩的中文词汇。

我们要想充分了解一个成语的含义和用法,就必须知道它背后的故事。

而这些故事去哪里找呢?不用看别处,就在这本书里。

之后,再来谈谈对于背书的作用。

看完了这本书,了解了历史事件发生的先后顺序,就能够把那些平时背起来能烦死人的“作家作品”像糖葫芦一样串起来。

其实背作家作品,从某一方面来说,就像吃糖葫芦一样。

零零散散的诗歌作品,就像裹着糖的山楂。

而历史事件出现的顺序,就像是中间的那个棍。

单独噢缠山楂,的确挺好,但用棍子串成出来,喝着就更便利了。

看过这本书,把糖葫芦串成出来后,介绍了作者写诗写文章的背景,就能更深刻地体会至他的感情,以及诗歌想要抒发的思想。

有些诗歌,写下的就是在那个时代能够体会至,而现在我们无法体会至的一些感情,比如说对官场斗争的憎恨,战争中士兵报国的忠心,和家人与出外者相互的思念。

不晓得为什么写诗,诗认知出来就可以困难许多。

中国的兴衰成败,五千年沧桑演变过程.自中华文明在黄河流域.长江流域勃兴,仡今尚无五千年.我们存有过绝望,也存有过光辉;当然,也存有过上百年的耻辱,绝望并使我们锐意进取,光辉并使我们自信心,耻辱并使我们冷静。

中国近代史读书报告:《天国之子和他的世俗王朝》

中国近代史读书报告:《天国之子和他的世俗王朝》

中国近代史读书报告《“天国之子”和他的世俗王朝》是一本非常特别的历史书。

能把历史写的生动形象的书会被批为小说故事,而严肃性太强的历史读物适读人群又太少,然而《“天国之子”和他的世俗王朝》却能够兼顾这两者并融合得天衣无缝,其作者史景迁作为一个美籍中国史学研究者,在看待“太平天国”这一历史事件的角度或多或少会和中国学者有一些差异,而且在史景迁不俗的历史功底和语言技巧之下,整本书在保证态度严谨同时,行文间颇为流畅,甚至还有点诙谐,在如此专业的学术著作中堪称是难得的一本好书。

本书一共二十二章,对于“太平天国”运动的研究,史景迁选取的角度和一般论著是不一样的,这在本书的前言里所说的那样,史景迁“无意写一本太平天国全史……本书的用意在于提供一个排比有序的脉络,来了解洪秀全的内心世界”,基本上这二十二章都是围绕着洪秀全这一个体来写的。

作为中国历史上农民战争的最高峰,太平天国的原因背景错综复杂,过程波澜壮阔,如果真的想要对此进行一个全面的分析,以其史料之丰厚,罗尔纲的《太平天国史》都无法穷尽。

个人以为,从剖析洪秀全这个方面来看,此书大概是文笔最好、分析得最为透彻的一部著作了。

本书开章,史景迁既没有介绍当时的暗流汹涌的社会状况,或者开始介绍洪秀全的出生与成长,而是将广州城的面貌用细腻的笔调徐徐展开:当时外国人在城内外的生活境遇、广州城内外割裂的情况、水手们的糜烂生活等等如画一般展现于读者眼前。

虽然看起来犹如作家建立在虚构和想象之上的,但是,其实这些生动的画面都是作者于各处古籍中采撷而来的生活实况描写,这种写法的优点在于,没有其他书籍那样罗列史实,看起来枯燥,阅读起来难免有繁琐感。

对于其中的洋人生活窘境尤其描述得十分详尽,这与清政府的封闭愚民政策关系很大,清政府极力限制传教士在街头派发传单和传教,但总归不敢伤害殖民者的国民以至于引起更大的冲突,也只能以苛刻条件为难和限制洋人的活动范围。

洪秀全创立的这个不土不洋的“拜上帝教”是太平天国存在的思想根基。

近代史读书报告_《敬告青年》

近代史读书报告_《敬告青年》

读《敬告青年》有感陈独秀新文化运动的发起人和旗帜,中国文化启蒙运动的先驱,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及首任总书记,一大至五大党的最高领袖。

近些天我读了下陈独秀的《敬告青年》,很有感触,被他的诚挚情感、锐利的目光所折服,所震撼。

在该文中,陈独秀先是充满诗意地将青年热情讴歌了一番,曰:“青年如初春,如朝阳,如百卉之萌动,如利刃之新发于硎”。

并感言“青年之于社会,犹新鲜活泼细胞之在人身。

”并由此类推,得出一个发人深省的结论:“人身遵新陈代谢之道则健康,陈腐朽败之细胞充塞人身则人身亡;社会遵新陈代谢之道则隆盛,陈腐朽败之分子充塞社会则社会亡。

”接着,作者开始历数中国社会之黑暗,痛陈专制制度之罪恶,率先对青年们提出了六点期望。

(一)自主的而非奴隶的。

人,“各有自主之权,绝无奴隶他人之权利,亦绝无以奴自处之义务”。

自人权平等之说兴,“近世欧洲历史为‘解放历史’:破坏君权,求政治之解放也;否认教权,求宗教之解放也;均产说兴,求经济之解放也;女子参政运动,求男权之解放也”。

所谓“解放云者,脱离夫奴隶之羁绊以完其自主自由之人格之谓也”。

即人的“一切操行,一切权利,一切信仰,唯有听命各自固有之智能,断无盲从隶属他人之理。

非然者,忠孝节义,奴隶之道德也”。

(二)进步的而非保守的。

宇宙大法,“无日不在演进之途,万无保守现状之理”。

我国“固有之伦理、法律、学术、礼俗,无一非封建制度之遗”,同白种人相比,其“思想差迟,几及千载;……吾宁忍过去国粹之消亡,而不忍现在及将来之民族,不适世界之生存而归削灭也”。

(三)进取的而非退陷的。

“夫生存竞争,势所不免,一息尚存,即无守退安隐之余地。

排万难而前行,乃人生之天职”。

“人之生也,应战胜恶社会,而不可为恶社会所征服;应超出恶社会,进冒险苦斗之兵,而不可逃遁恶社会,作退避安闲之想”。

(四)世界的而非锁国的。

“居今日而言锁国闭关之策,匪独力所不能,亦且势所不利。

万邦并立,动辄相关,……国民而无世界知识,其国将何以图存于世界之中?”(五)实利的而非虚文的。

近代史读书报告(自动保存的)

近代史读书报告(自动保存的)

中国近代史读书报告——浅谈李文海先生的《世纪之交的晚清社会》一、读此书缘由关于晚清的时间段概念,我想大多都还是会认同晚清时代是一个跨世纪的时代,如果从清后期的鸦片战争(1840年)算起,到1912年清帝溥仪宣布退位,刚好从十九世纪中后叶开始,走完了二十世纪的前十年。

处于世纪之交,也正好是世界局势剧烈变化的时代,在这样的一个多事之秋,清王朝带领着泱泱帝国步步沉沦,显赫的辉煌被屈辱替代。

这样的历史转折,是由于诸多方面的因素所导致的,从晚清到近代的半个多世纪里,风云变幻的世界格局和中华所遇“千年未有之变局”留给了我们太多思考的东西。

李文海教授的这本书所讲的晚清最后的岁月,除开头两篇之外,其范围大概就是十九世纪的最后十几年和二十世纪的最初十多年1。

本书重点描述了这二十多年,在中国大地上的社会状况。

正如李教授所说,本书没有提出什么对于近代社会的惊人的理论观点,也几乎未曾参加近年来中国近代史研究领域的一些热门问题的讨论……但自认为也有一点好处,那就是注意的问题往往是过去研究较少甚至是被人们多忽略的;在写作时努力少讲空话,尽量不去作抽象的概念争论,对于历史现象和社会现象的叙述和分析,力求具体、细致,言必有据。

2我认为在这本书中,李教授是做到了这一点的,并且做得很好,其中一些观点在其后的中国近代史研究中也渐渐成为了较为大众的观点。

比如他在书中写到的关于维新派对洋务派的肯定和批判,剖析出了维新派在处理与洋务派的关系时,其产生出来的一种社会思想倾向,就是中国近代在步入资本主义社会途中的渐进性。

我们在学习中国近代史的时候,来读这么一本书,对加深我们对中国近代历史社会的了解,从另一个视角来看待中国近代史发展的脉络,都极具非凡深义。

1李文海:《世纪之交的晚清社会》序,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5年二、本书内容阐述李文海教授这本书分为社会风习、社会心理、社会思潮、社会生活和社会灾荒五个方面来全面分析和解读晚清二十多年里中国社会的状况。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读书报告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读书报告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读书报告(辛亥革命与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论孙中山先生的三民主义与五权宪法孙中山先生所处的时代是民族危机加深,清朝几乎“破产”以及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涌动的年代。

首先,20世纪初,帝国主义列强对中国的侵略日益扩大。

他们在迫使中国签订《辛丑条约》后,加强了对清政府的政治控制,多方扩张在华经济势力。

1904年至1905年,日、俄两国为了争夺在华利益竟然在中国东北进行战争。

次之,在清朝的最后几年,各种赋税不断追加,新税层出不穷,官吏中饱私囊,致使民怨沸腾。

第二,1901年《辛丑条约》的签订,标志着以慈禧太后为首的清朝政府已经完全沦为外国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他们甘当“洋人的朝廷”。

虽然清政府后来实施了一系列的变革,但改革的根本目的是为了延续其反动统治,所以反而激化了矛盾。

事实表明,清政府已经无法统治了。

最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潮迅猛传播,震撼着中国思想界,并推动民主革命运动的到来。

首先觉醒的是新兴知识分子群体。

与民主思潮广泛传播的同时,国内外出现许多革命团体。

影响较大的有兴中会、华兴会、科学补习所和光复会。

1905年8月20日,中国同盟会成立。

孙中山提出“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作为政治纲领。

中国同盟会的成立,标志着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进入一个新阶段。

孙中山先生的三民主义思想最早是发表在同盟会的机关报《民报》中,之后的《中国国民党党纲》和《建国大纲》中也有阐述三民主义以及五权宪法的相关内容。

主要内容如下:一、三民主义:(甲)民族主义:以本国现有民族构成大中华民族,实现民族的国家。

(乙)民权主义:谋直接民权之实现与完成男女平等之全民政治,人民有一下各权:选举权、创制权、复决权以及罢免权。

(丙)民生主义:防止劳资阶层之不平,求社会经济之调节,以全民之资历,开发全民之富源,其大要实施如下:1、国营实业:凡国中大规模之实业属于全民,有政府经营管理之;2、平均地权:有国家规定土地法、使用土地法及地价税法,以谋地权之平均;3、改革货币:革新货币制度,以谋国内经济之进步。

中国近代史纲要读书报告

中国近代史纲要读书报告

读蒋廷黻的《中国近代史大纲》有感11121607 机自学院摘要:蒋廷黻的《中国近代史大纲》主要写了从鸦片战争到抗日战争前的历史,本书在一开始就从中西的对比入手,指出“到了十九世纪,西方的世界已经具备了所谓近代文明,而东方的世界仍滞留于中古。

”对于中国怎样才能脱离当时的困境,蒋廷黻继而对:“近百年的中华民族只有一个问题,那就是:中国人能近代化吗?能赶上西人吗?能废除我们的家族和家乡观念而组织一个近代的民族国家吗?”这些问题作了自己的论证,他从中国学习西方的技术,制度,文化等一系列过程中认识到必须用“近代化”来改变“中古”的面貌。

中国的近代化是一个缓慢和曲折的历程,虽然蒋廷黻不可能找出导致这一现象的社会根源,但是他却看到了我们民族的惰性。

为什么中国在鸦片战争的震撼当初迅速走上维新之路呢?他回答到:第一,中国的守旧性太重。

第二,我国文化是士大夫的生命线。

第三,中国的士大夫阶级是缺乏独立的、大无畏的精神。

关键词:中古、近代化、民族惰性一民族的致命伤在书中第一章第四节有这样一句话:“从民族的历史看,鸦片战争的军事失败还不是民族的致命伤,失败以后还不明了失败的理由,力图改革,那才是民族的致命伤。

”这一句话无疑有着振聋发聩的效果,近代中华民族所受的压迫与屈辱,都与民族的惰性有着极大的关系。

鸦片战争的失败几乎是必然的,那时的中国就如蒋廷黻所说的,是一个仍滞留于中古的国家,“我们的军器和军队是中古的军队,我们的政府是中古的政府,我们的人民,连士大夫在内,是中古的人民。

”而此时的西方国家在完成了第一次工业革命之后,已经具备了近代文明,所以鸦片战争在一开始胜利的天平就已经倒向了英国。

但是,为什么道光年间的中国人不在鸦片战争以后就起始维新呢?如果国人能够早点觉悟,那么远东的近代史恐怕要完全改写了,可惜的是当时的人们在战争前后依然麻木不仁,妄自尊大。

对于这个问题,蒋廷黻的想法是:第一,中国的守旧性太重,几千年的文化积淀使得要人们做出变革极不容易;第二,我国文化是士大夫的生命线,实行改革必然会影响科举出身的士大夫的利益,反对也随之而来;第三,中国的士大夫阶级是缺乏独立的、大无畏的精神,总有人看事较远较清,但是他们怕清议的指责,默而不言。

中国近代史读书报告

中国近代史读书报告

中国近代史读书报告作为一名学生,我们时常需要通过阅读书籍来了解历史、学习知识,而中国的近代史是我们不可或缺的一门课程。

在学习过程中,我读了很多关于中国近代史的相关书籍,接下来我将分享一些我所读书籍的主要内容,并谈谈我对中国近代史的一些理解和看法。

《清史稿》是一本非常重要的书,它记录了清朝自开国至灭亡的历史和发展进程。

它讲述了清朝皇帝、政府、军队、科举考试等方方面面的内容。

清朝的崩溃不仅仅是因为外侵,更是内忧外患的产物。

同时,它也反映了中国在这一时期的文化、社会、经济等各个方面的状况。

《资本论》是一本经济学经典书籍,但它同样也具有很强的历史意义。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详细阐述了资本主义的本质以及它所带来的社会问题。

中国在近代史上遇到的问题也是与资本主义的发展有关,比如商品经济、阶级分化等问题都源于资本主义。

因此,马克思的思想对于理解中国近代史的发展也有一定的帮助。

近现代史学家吕思勉的著作《中国历代政治得失》详细地分析了中国历史上各个朝代的政治得失,以及政治制度和社会状况对于国家命运的影响。

作者不仅强调了专制制度的危害,同时也提出了一些西方政治制度的优点,这对我们今天理解中国现代政治制度和制度体系的演进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在中国近代史中,晚清时期的变革运动是一个重要的时期。

康有为和梁启超等人的思想代表了晚清时期的新思潮。

《新学伪经考》这本书就反映了康有为的思想。

他认为,封建制度是中国社会的根本问题,所以必须有改革来推翻它。

同时,他还提出分权制衡的思想,认为只有实行分权和检察制度,才能实现政治的稳定和发展。

而这些思想对于辛亥革命和新文化运动的发起都有重要的影响。

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件大事,它从根本上推翻了中国的封建制度,成为了中国民主革命的开端。

在这个时期,有很多著名的政治家和革命家,比如孙中山、黄兴、宋教仁等人,他们为中国的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同时,辛亥革命也标志着中国现代化的开端,对于中国的政治制度、社会、文化等各个方面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中国近代史读书报告

中国近代史读书报告

中国近代史读书报告近代史是一个承载着无尽故事和众多英雄人物的重要历史时期。

通过阅读中国近代史的书籍,我对这段历史的发展和演变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在这篇报告中,我将分享我对中国近代史的几个重要方面的认识和体会。

首先,我对晚清时期的中国社会面貌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那是一个各种矛盾交织的时代,无论是内忧外患还是社会变革,都给中国的未来带来了巨大的挑战。

晚清时期,西方列强侵略者的入侵,给中国的封闭政策带来沉重冲击。

国人的痛苦和求知欲带来了一波思潮,新思想家们开始充满激情地探讨中国的未来道路,并提出了一系列变革的议题。

对我来说尤为引人入胜的是太平天国运动。

《太平天国史》这本书详细地记录了太平天国的兴起和经历。

太平天国运动不仅影响了中国的政治格局,也掀起了农民起义的风潮。

它尝试颠覆传统的社会等级制度,追求平等和公正。

然而,尽管太平天国在某种程度上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最终却成为了中国历史上的一次失败尝试。

此外,我还阅读了关于戊戌变法的书籍。

这是一次实现近代化的尝试,它标志着中国开始开启一段新的历史。

戊戌变法在思想上彻底颠覆了传统观念,试图通过改革现代化的手段提高国家的实力。

然而,尽管变法最初取得了一定成果,但由于内外阻力和权益集团的抵制,最终以失败告终。

然而,戊戌变法仍然对中国的近代化进程发挥了积极的影响。

除了政治和历史上的事件,我还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衰落和复兴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近代中国的大变革不仅改变了政治格局,也对文化传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随着西方文化的涌入,中国传统文化逐渐被边缘化。

《俞平伯秘史》这本书讲述了一位知识分子对传统文化的捍卫和探索故事。

他在现代化的浪潮中坚守传统,力图保护和传承中国文化的精髓。

这也唤起了我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珍视和保护的意识。

在我的阅读中,我也发现了中国人民对独立和自由的追求。

从辛亥革命到五四运动,中国人民始终不断追求民族独立和权利平等。

他们的努力和牺牲最终催生了新中国的诞生。

这段历史让我深刻地认识到,每个时代都有属于自己的英雄和英雄事迹,他们的努力和奉献形成了中国近代史的丰富多彩。

中国政治思想史观后感

中国政治思想史观后感

《自由主义的先声—北大传统与近代中国》——读书报告回顾历史,从中国第一场在封建帝制时代,由中国的知识分子自发的发起的那场少有的大规模的参政议政的“公车上书”运动起,中国近现代的知识分子以集体签名的“万言书”的形式开始发表政见,其核心思想就是想要借甲午战败的这个机会,来鼓吹变法与改良,对西方开放,以此引进西方的先进制度,这其中包括引进西方的包括大学教育在内的教育制度,废除中国的旧的科举制,正如其文中所述,“尝考泰西之所以富强,不在炮械军兵,而在穷理劝学。

”“夫才智之民多则国强,才智之士少则国弱”。

还有康有为接下来写的《请开学校折》。

要是没有《公车上书》等系列的准备活动以及后来的戊戌变法运动,我们就很难想象会在一八九八年中国就设立了京师大学堂。

由此观之我们可以看到,北大从其孕育之时起,就与中国的自由主义事业的命运紧紧的联系在一起,在没有自由的时候,北大的使命是争取自由;有了自由的时候,北大的使命就是捍卫自由。

当然这不仅仅是北大的使命,也是当代中国自由主义的使命。

这本名为《自由主义先声-北大传统与近代中国》的书通过重新的发掘相关的历史文献,全面的给我们再现了北大的传统与近现代中国自由主义的发展与传承的具体情况,书中荟萃了北大和近代中国知识分子为代表的仁人志士在自由与人权问题,宪法和法治问题,政体问题,政党政治问题,革命观问题,所有制与市场经济问题,民族主义与爱国主义问题,个人主义问题,教育思想问题等多个方面的自由主义的立场和主张。

从本书中可以观之,自由主义并不是中国几千年的文化中固有的传统,它传入中国不过一百来年。

然而正如佛教传入中国一样,既然传入中国就必然会在中国生根发芽,并与中国的传统文化相互融合,然而它的意义又远非佛教可以相比,正是因为自由主义的传入,指导着中国的仁人志士,中国才得以由一个闭关锁国的落后的封建国家开始走向世界,走向现代化,走向全球化。

自由主义曾经有几十年是中国社会上的主流思潮之一,第一个把“自由”的概念引入中国的就是曾经任北大校长的严复,他翻译了穆勒的《论自由》,但是因为“中文自由常常含有放诞,肆意,无忌惮等劣义”怕中国人不能理解自由的真谛而误解为可以“为放肆,为不法,为无礼”,于是他特地的费劲心思译了《群己权界论》这一本书,这不仅给中国带来了自由的经典定义:人生而自由,他可以做任何他愿意做的事情,但是必须以不妨碍他人的自由为界限。

中国近代史蒋廷黻读书报告(一)

中国近代史蒋廷黻读书报告(一)

中国近代史蒋廷黻读书报告(一)中国近代史蒋廷黻读书概述•蒋廷黻是中国近代史研究的资深学者之一•他通过广泛阅读,深入研究了中国近代史的相关文献和资料•蒋廷黻对中国近代史的研究有着深刻的洞察力与独特的见解研究方法•蒋廷黻采用了大量的书籍、文件和档案的阅读与研究•他对各个历史事件进行了详尽的资料搜集和整理•蒋廷黻同时注重对历史事件的背景和前因后果的研究研究成果•通过蒋廷黻的研究,我们更深入地了解了中国近代史中的重要事件和人物•他的著作对于我们理解近代中国的历史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蒋廷黻的研究成果在学术界产生了广泛的影响与认可研究亮点•蒋廷黻的研究具有独特的角度和深度•他通过比较不同文献和资料,提供了多方面的历史解读•蒋廷黻对于历史事件的分析和评价常常引人深思研究启示•蒋廷黻的研究启示了我们在研究中国近代史时的方法与思路•他通过深入研究与广泛阅读,突破了传统的研究范式•蒋廷黻的研究告诉我们,只有全面了解历史背景和多方面的视角,才能真正理解历史事件的本质结论•蒋廷黻是中国近代史研究领域的重要学者•他通过广泛阅读和深入研究,提供了对中国近代史的深刻洞察和独特见解•蒋廷黻的研究成果对于我们理解中国近代史的发展和变革有着重要的意义研究方法的细节•蒋廷黻研究中国近代史的方法包括了以下几个方面:–文献研究:他广泛阅读了大量的书籍、文件和档案,从中汲取了丰富的资料和信息–档案调查:他实地前往各地档案馆和图书馆,查阅了大量珍贵的历史文献–口述历史:他与当事人进行了面对面的访谈和采访,获取了珍贵的口述历史资料–比较研究:他对不同文献和资料进行对比分析,从中发现共性和差异,拓展了研究视野研究成果的详细介绍•蒋廷黻的研究成果包括了一系列重要的著作,如:–《中国资本主义的创生与发展》:该书详细分析了中国近代社会转型时期的资本主义产生和发展过程,揭示了中国现代化的起源。

–《孙中山与中国革命》:该书系统梳理了孙中山的思想和行动,深入剖析了中国革命的历史背景和孙中山的领导作用。

中国思想史读书报告

中国思想史读书报告

《中国思想史》读书报告——晚清三大思潮的复兴提要晚清中国处在剧烈变动的时代,思想界也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

各种西洋新知不断涌入,中国士人通常采取重新诠释经典以回应新变,从而重组自己的知识系统。

在对传统资源资源的重组和诠释中,经学、诸子之学、佛学出现复兴局面,成为晚清思想史上最为突出的景象。

关键词中国思想史晚清思潮复兴作者及内容简介葛兆光,1950年生于上海,北京大学研究生毕业,曾任清华大学教授,现为上海复旦大学文史研究院及历史系特聘资深教授。

主要研究领域为中国及东亚的宗教、思想和文化史。

著作有《禅宗与中国文化》(1986)、《道教与中国文化》(1987)、《中国禅思想史——从6世纪到10世纪》(1995;增订本,2008)、《中国思想史》两卷本(1998,2001)、《屈服史及其他:六朝隋唐道教的思想史研究》(2003)、《思想史研究课堂讲录:视野、角度与方法》(2005)、《宅兹中国:重建有关中国的历史论述》(2011)等。

葛兆光著《中国思想史》一共三册,即《导论:思想史的写法》、《七世纪前中国的知识、思想与信仰世界》和《七世纪至十九世纪中国的知识、思想与信仰》。

值得一提的是,导论部分着重阐述了作者的研究视角、资料取舍和写作思路,在全书中完整而独立。

第一、二卷主要论述十七世纪至十九世纪中国思想世界的最终确立和逐渐瓦解的过程。

全书以个人的观察角度与理解视野,对中国知识、思想与信仰的历史进行研究与描述。

该书不仅关心古代中国精英与经典思想的发展,而且分析这些思想得以形成与确立的知识来源和终极依据,也描述产生这些思想的土壤的一般知识、思想与信仰的历史,以及中国思想世界的最终确立和逐渐瓦解的过程。

作者改变了过去作为教科书的思想史以人为中心的章节模式,引徵丰富的古代文献,也参考现代中外研究成果,清理与叙述从上古以来到十九世纪的中国人的知识、思想与信仰世界及其连续性历史,目的是希望理解和说明今天中国的思想传统是如何从古代到现代被逐渐建构起来的。

中国近代史论著读书报告

中国近代史论著读书报告

中国近代史论著读书报告第一章:引言《中国近代史论著》是一本系统性较强的中国近代史论著,由历史学家王守义编写而成。

该书主要探讨了中国近代史的主要事件和思想,对于我们深入了解中国近现代史,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第二章:中国近代史的背景和主要事件中国近代史从1840年的鸦片战争开始,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经历了一系列的战争和变革。

从鸦片战争、太平天国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五四运动、北伐战争、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等重要事件,中国近代史上出现了一系列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变革,对中国近代史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第三章:中国近代史的思想随着时代的变迁,中国近代史上出现了一系列思想,如资本主义、社会主义、民族主义、爱国主义、文化保守主义等。

其中,文化保守主义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种典型思想,其代表人物为康有为和梁启超。

康有为提出了“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思想,通过中西文化融合,实现中国现代化。

而梁启超则主张在传统文化基础上改良,实现中国的现代化。

第四章:中国近代史的启示中国近代史的发展,给我们留下了许多启示。

首先,要深刻认识到中国近代史的特殊性和复杂性,把握历史发展的规律,从而更好地应对当下的历史任务。

其次,要推进中国社会的现代化,提高国家综合实力。

最后,要充分发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实现中西文化的融合,促进中华民族的全面发展。

第五章:结论《中国近代史论著》是一本系统性较强的中国近代史论著,它主要探讨了中国近代史的主要事件和思想,对于我们深入了解中国近现代史,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通过对中国近代史的研究,我们可以从历史中汲取智慧,更好地指导现实的发展,实现中国梦的伟大复兴。

与中国近现代史有关的书籍读书报告

与中国近现代史有关的书籍读书报告

与中国近现代史有关的书籍读书报告一、引言《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是学习和研究中国近现代历史的重要参考书籍。

通过阅读这本书,我不仅深入了解了近现代中国的发展历程,还对历史事件、人物和思想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本报告将简要介绍本书的内容、作者及阅读体验,并重点阐述我从阅读本书中获得的主要收获。

二、内容概述《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是一本全面介绍中国近现代历史的书籍,涵盖了从1840年鸦片战争到当代中国的发展历程。

本书共分为八个章节,按照时间顺序,详细介绍了中国近现代史上的重大事件、人物和思想。

作者在书中不仅客观地描述了历史事件,还对其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和评价,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历史发展的内在逻辑和规律。

三、作者介绍《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的作者是著名历史学家李侃。

李侃先生长期从事中国近现代史的教学和研究工作,对中国近现代史有着深入的了解和独到的见解。

他的著作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和影响力。

四、阅读体验阅读《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是一次非常愉快的学习经历。

本书的叙述方式简洁明了,语言生动易懂,使得读者能够轻松地理解和掌握历史知识。

同时,书中丰富的历史资料和图片也增加了阅读的趣味性。

在阅读过程中,我不仅了解了历史事件的发展过程,还对历史人物和思想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此外,作者在书中对历史事件的分析和评价也让我受益匪浅。

五、主要收获通过阅读《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我获得了以下主要收获:1. 深入了解了中国近现代史的发展历程。

本书系统地介绍了中国近现代史上的重大事件、人物和思想,帮助我全面地认识这段历史时期。

2. 增强了历史思维能力。

作者在书中对历史事件的分析和评价,让我学会了如何从多个角度看待历史问题,培养了我的历史思维能力。

3. 认识到了历史发展的规律和内在逻辑。

通过对中国近现代史的学习,我认识到历史发展是有规律可循的,这些规律和内在逻辑对于我们理解当今社会和预测未来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4. 激发了对中国近现代史的兴趣。

通过阅读本书,我对中国近现代史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希望能够进一步深入学习和研究这段历史时期。

中国近代史纲要社会实践报告范文汇总四篇

中国近代史纲要社会实践报告范文汇总四篇

中国近代史纲要社会实践报告范文汇总四篇中国近代史纲要社会实践报告1特殊的学期,特殊的上课形式,还有近代史课堂上特殊的“文字”,透过文字背后的辛酸与苦楚,了解到苦难而不屈服的近代中国!一段段热血的历史故事,是近代国人对是时运的不屈服,对侵略者的抗争。

近代中国是不幸的也是幸运的,顽固腐朽的专制主义,闭塞的小农经济,成就了古代辉煌的封建文明,同时闭关锁国,自以为是的思想也限制了近代中国的发展,也是近代中国苦难不幸的根源。

强大的古代中国与屈辱的近代中国就像一条河的不同的流域,如一棵树上结出的两枚不同的果子,而这条河还会继续向前,这棵树也会继续结果,不同的季节不同的景象,循环往复,经历了寒冷困难的冬天,我们遇见的是改革开放的春天,我们铭记历史,是为了春天的复苏,为了收获夏天的果实,为了抵御西方封锁的冬天,当今世界,是机遇与挑战并存的时代,每个人都会迎接自己的挑战,同样中国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美国的科技封锁,西方阵营的贸易打压,恐怖主义的威胁,我想说中华民族从来不是一个畏惧苦难的民族,面对森林大火,面临疫情无数的仁人志士冲赴一线,遇到的每一次苦难,让我们一次一次的看到中华民族那不屈脊梁,与人格的伟大。

我想学习近代史,或者说学习历史(不止于中国,乃至世界历史),是为了懂得,懂得苦难与不幸,研究历史,不止是为了中国人民的幸福与发展,乃至世界的人民的幸福与苦乐,以史为镜,学习为了迎接挑战,为了未来的发展,近代历史的发展着实辛酸,但更多的是一种无奈。

我们铭记,也一直努力。

面对挑战,我想说的是“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

中国近代史纲要社会实践报告2一思想的发展毛泽东从小就有一种不屈的反抗精神,从《毛泽东自传》可以看到,不服父亲管教学习资料学习资料收集于网络,仅供参考的他甚至又一次以离家出走来表达自己的不满,随后父亲的态度也有所缓和,这次出走也让他尝到了反抗的甜头;但更为重要的是在他的脑子里埋下了了一种思想,一种不屈不挠的品质,可以说这为他日后进行艰苦卓绝的斗争埋下了伏笔。

中国近代史论文报告

中国近代史论文报告

中国近代史论文按《天朝田亩制度》搞,必造成悲惨的饥荒世界《天朝田亩制度》,素来被视为太平天国的“纲领性文献”。

①以往对该文献的描述,多持肯定态度,赞扬其致力于解决土地分配问题,追求天下“无人不饱暖”。

其具体设计方案是:“凡分田,照人口,不论男妇,算其家人口多寡,人多则分多,人寡则分寡,杂以九等。

……凡天下田,天下人同耕,此处不足,则迁彼处,彼处不足,则迁此处。

”②按家庭人口多寡平分耕地,看起来似乎很美好。

但却忽略了平分耕地之后,文献还构筑有另一幅恐怖的理想国图景。

该图景之描述如下:“凡天下,树墙下以桑。

凡妇,蚕绩缝衣裳。

凡天下,每家五母鸡,二母彘,无失其时。

凡当收成时,两司马督伍长,除足其二十五家每人所食可接新谷外,余则归国库。

凡麦、荳、芋、麻、布、帛、鸡、犬各物及银钱亦然。

盖天下皆是天父上主皇上帝一大家,天下人人不受私,物物归上主,则主有所运用,天下大家处处平匀,人人饱暖矣。

此乃天父上主皇上帝特命太平真主救世旨意也。

”换言之,天国把耕地平分给民众的目的,并不是为了让民众获得饱暖,继而发家致富。

相反,民众耕作所产,除满足其最基本食用需求外,余下部分需全部收归国库。

而且不独粮食如此,杂粮、布帛、鸡狗、银钱等等,全都“亦然”。

其最终目的,需做到“物物归上主”,并声称此乃“太平真主救世旨意”。

揆诸历史经验,几乎可以无疑问地断言:倘按《天朝田亩制度》而行,必然造就一个遍地饥荒的恐怖世界。

道理不难明白:民众对劳作所产,既然缺乏支配权,其劳作热情必然骤减;而当民众在土地上开始“磨洋工”,仅满足于生产其必需之口粮时,与天国政权的征粮系统必然发生严重冲突;在缺乏民意制衡机制之时代,官方的征粮系统几乎毫不意外将在面对普通民众时拥有绝对优势。

其结局,可想而知。

所幸的是,因连年战乱,洪秀全们并未能腾出手来,将该《天朝田亩制度》真正付诸实施。

④作为“农民起义”,天国却把“农民”视作贱民太平天国之乱,曾长期被视作“农民起义”;故而《天朝田亩制度》,亦被长期视为“农民起义纲领”。

近代史读书报告

近代史读书报告

读书报告之《天朝田亩制度》《天朝田亩制度》是太平天国定都天京后,于1853年颁布的—个以解决土地问题为中心的全面的农民革命斗争纲领和社会改革方案,是以解决土地问题为中心,包括社会组织、军事、文化教育诸方面的太平天国的纲领性文献。

它规定“凡分田照人口,不论男妇,算其家口多寡,人多则分多,人寡则分寡”。

太平天国所处的的时代,正处于清朝后期。

当时,清代的土地兼并和地租剥削猛烈而严重,使农民承受了巨大的田赋负担。

这样的经济大背景下,也为《天朝田亩制度》制度的产生提供了可能与必要。

天朝田亩制度是太平天国革命的土地纲领和建设农村社会的根本大法。

它规定了平分土地的办法,规定了农村公社的组织制度,确立了农民生活的各项准则。

它包含有两个内容:一、彻底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建立一种一切财产的公有制;二、建立兵农合一的地方政权,组织农民生活。

具体说来,它确立了平分土地的办法、建立了兵农合一的农村公社组织、确定了宗教与教育方面的具体规范与实行办法、确立了司法及选举和罢黜的规范。

制度中提到:“凡天下官民,总遵守十款天条及遵命令。

尽忠报国者则为忠,由卑升至高,世其官。

官或违犯十款天条及逆命令受贿弄弊者则为奸,由高贬至卑,黜为农。

民能遵条命及力农者则为贤为良,或举或赏。

民或违条命及情农者则为恶为顽,或诛或罚。

”;“凡全国每年选举一次,以补诸官之缺。

举得其人,保举者受赏;举非其人,保举者受罚。

其伍卒、民有能遵守条命及力农者,两司马则列其行迹,注其姓名,并自己保举姓名於卒长。

卒长细核其人於本百家中,果实,则详其人,并保举姓名於旅帅。

旅帅细核其人於本五百家中。

果实,则上其人,并保举姓名於师帅。

师帅实核其人於二千五百家中,果实,则上其人,并保举姓名於军帅。

军帅总核其人於本军中,果实,则上其人,并保举姓名於监军。

监军详总制,总制次详将军、侍卫、指挥、检点、丞相。

丞相禀军师。

军师启天王。

天王降旨调选全国各军所举为某旗,或师帅,或旅帅,或卒长、两司马、伍长。

中国近代史读书报告

中国近代史读书报告

《那一段历史,我们都习惯了吗?》专业:临床医学一系xx班学号:139800xx在中国近代史的吴炜老师推荐下,我拜读了由张鸣前辈写的书《重说中国近代史》,该书语言诙谐,让本来稍带点枯燥无味的历史带上了趣味性。

在读这本书的过程中,脑海中一直响起了“弱国无外交”这句话,那一段历史,不得不说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段耻辱,但是反观当代,似乎越来越多的人遗忘了这一段深沉的历史,不管是真的没有涉及,或者不感兴趣,抑或了解这段史料但无法正面面对这段惨痛的历史,这些都是危险的,其中我们难道没有觉察到这个危险的信号吗?难道那一段历史,我们都习惯了吗?习惯逃避,习惯抵触,习惯无视,习惯抛弃吗?如果不想再重蹈覆辙,我们应该认真把这段历史当为警钟,时刻警醒我们要自强不息,时刻记住曾经民族的伤痛吧。

而这也是研究历史想带来的效果;正如张鸣前辈在文中所说:冷静的审视过去,然后去看待我们的未来,尽早学得聪明一些,不要总在一个坑里反复折腾、反复跌倒。

如果我们不能很正确地看待这段历史,我们很难吸取教训,很难避免过去的悲剧。

我们必须从心理上走出我们的中世纪,才有前途,过去的辉煌历史才有价值。

当然惨痛的历史亦然!回首一段史实,首先要摆正态度,如果带着扭曲的心态去看历史,很多人最后会陷入过度的意淫世界中,这样的醉生梦死、纸醉金迷毫无疑问会危害这个人,最后会沉迷在这种自欺欺人的走火入魔状态中,这与历史是促人进步已经是背道而驰,问题固然不是很大;但是倘若整个民族使然都带有这样的心态,灭族的命运会逃脱不掉吧。

不过当代的国人对待这段历史没有上述的心态,但是却有着三种较为奇异的心态,作者也有趣地把这三种心态分别比喻为‘怨妇’、‘泼妇’、‘情妇’心态,前两种心态明显带有着偏激的态度,要不就是怨恨世界列强欺负我们弱小,要不就是一直不服世界列强的欺凌,认为历史上我们一直都在反抗外界的政治、经济、文化的侵略。

抱有第一种心态的人,你们怎么能带有这么幼稚的想法呢?‘弱肉强食’这样的规则似乎一直都存在吧,所以弱小的自己怎么可以怨恨对方欺凌自己,你能选择的只有两条路:要不逐渐强大起来,能够和它们分庭抗礼;要不就静静等待灭亡的命运。

史纲小组作业《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读书报告

史纲小组作业《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读书报告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读书笔记报告]用哲学的思维一个不一样的中国近代史——读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有感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第*组组长:组员:2022年8月29日摘要本文以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一书为主要参考书目。

小组成员在阅读完本书后相互交流、讨论,最终形成了本份读书笔记报告。

正文部分从中国近代史研究的路线思考谈起,以陈旭麓先生在书中的针对“孙袁矛盾”和“中国的工人阶级”部分的论述来分析陈旭麓先生对于中国近代史研究过程中的研究思路。

接着,解释了哲学的思辨性对于历史研究的重要意义、提出了历史研究的两个领域理论。

最后,分析了这种哲学的思辨思维对我们的启示。

用哲学的思维一个不一样的中国近代史——读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有感所选章节:序章、第二章、第三章、第七章、第十七章近代中国是一个大变革的时代。

各式各样的历史人物,你方唱罢我登场。

随着鸦片战争的一声炮响,欧风美雨席卷而来。

台湾史学家蒋廷黻说近代中国社会只有一个问题,那就是中国能近代化吗?谈及中国近代史,我们第一反应想到的就是范文澜和胡绳先生提出的“两条线索”理论。

即中国的近代史是在帝国主义列强的侵略和中国人民的抗争中向前发展的,就是我们在历史学习中常常提及的“侵略史”和“抗争史”。

可是中国长达109年的近代史就一直是在“侵略-抗争-侵略-侵略……”这样的循环往复中度过的吗?陈旭麓先生说“只有肥瘦的差异,很少有不同风格和个性的显现,而且被大家援用的三次革命高潮也未必都称得上具有完全意义的革命高潮。

这就促使人们对历史唯物主义的再认识,由原来认同的太平天国、义和团、辛亥革命三次革命高潮的线索之外探讨新的线索”。

当然,我们并不是说范文澜和胡绳两位先生提出的“侵略-抗争”理论是不正确的。

侵略和抗争确实是贯穿于整个中国近代史,“侵略-抗争”本身也是陈旭麓先生所提及的一种“线索”。

只是在历史学术研究的领域我们不应长期为一种理论而约束,正所谓“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历史研究正是在多方面、多论点、多角度的思考与研究中前进与发展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改良派自由主义的变法维新思想 1、前驱先路——龚自珍、魏源等 2、真正的资产阶级思想抛头露面:反对帝国主义 的侵略,要求中国独立富强,在近代最先明确提出 了必须发展资本主义经济、改变君主专制制度、走 西方资产阶级君主立宪道路的主张,与当时社会的 封建落后思想相比较,起到了启蒙作用。 3、康有为、谭嗣同的思想 Nhomakorabea目录
内容提要 洪秀全和太平天国思想散论 十九世纪改良派变法维新思想研究 康有为思想研究 谭嗣同研究 论严复 二十世纪初资产阶级革命派思想论纲 论孙中山的思想 章太炎剖析 梁启超王国维简论 略论鲁迅思想的发展 后记
《中国近代思想史论》概况
本书分为十个部分,从《洪秀全和太平天国思想散论》开始, 以《略论鲁迅思想的发展》结尾,而在对于十九世纪改良派 变法维新思想的论述中,曾追述到的“前驱先路”龚自珍、 魏源的思想,这样,本书所论实际上就是从鸦片战争到五四 运动前夜整个旧民主主义革命历史阶段的中国思想史。 三大思潮——即太平天国农民革命思想、改良派自由主义的 变法维新思想和革命派民主主义的“三民主义思想”
对本书的评价
一、《中国近代思想史论》的出版,是中国近代 思想史研究的一个重要收获。
二、《中国近代思想史论》重在对各种思潮的研究, 而不在于搜奇找异
三、缺乏对中国近代正统派思想的深入研究
引申性思考
一、在一个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进行思想启蒙和思 想解放,是一个漫长又曲折的过程 二、反帝救亡的爱国思想,在中国近代思想史上始 终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对推动历史的前进起着重 要的作用 三、任何时候都要依靠群众的力量,不能脱离群 众
太平天国农民革命思想: 1、摧毁旧有地主土地所有制、对旧制度进行批判 2、平均主义、宗法迷信主义、禁欲主义等小生产意识形态 3、以宗教信仰、道德说教作为革命的精神动力是不可能持久的 4、砸烂的只是孔子的牌位,是农民与地主阶级斗争在意识形态领 域的体现 5、《天朝田亩制度》空想性、从消费、分配入手搞平均主义、禁 欲主义的“共产主义” 6、《资政新篇》
参考文献:
[1]李泽厚.中国近代思想史论[M].北京:生 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8(06). [2]李良玉.关于思想史的研究对象——中国近 代思想史论之一[J].文史天地,1998年(02).
革命派民主主义的“三民主义思想” 1、邹容的《革命军》、陈天华的《猛回头》、《 警 世钟》 等等,都以浅近直截的语言和炽烈的革命情感, 痛斥封建专制主义,呼唤自由、平等、民主、共和; 2、以孙中山为代表的革命派主张通过“平均地 权”“土地国有”的社会革命来最大限度地发展资本主 义;革命派反对改良派,主张用暴力手段推翻清朝,建 立西方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来代替封建君主专制制度;
经济上:平均地权,摧毁地主土地所有制,没有明确 资本主义发展方向——提出了资本主义发展方向,但 是否定地主土地所有制——“平均地权”、“土地国 有“来发展资本主义 政治上:彻底打垮清朝异族专制统治——立宪君主 制——暴力手段推翻,建立西方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
革命民主主义作为中国近代旧民主主义时期整个 思想的末端,本应是上两阶段的综合和总结,是否 定之否定,但实际上却没有如此。革命派既没有发 动一场以农民为主体的暴力革命,也没能在经济、 政治上实现资本主义进步改革。
《中国近代思想史论读书笔记》
作者介绍
《中国近代思想史 论》概况 对本书的评价 引申性思考
书名:中国近代思想史论
作者简介:
作者:李泽厚 出版社: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出版时间:2008年
李泽厚,著名哲学家,湖南长沙人, 生于1930年6月,1954毕业于北京大 学哲学系,现为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 研究所研究员、巴黎国际哲学院院士、 美国科罗拉多学院荣誉人文学博士。 其著作主要有:《康有为谭嗣同思想 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1958年出 版);《美学论集》(上海文艺出版 社1979年出版);《中国近代思想史 论》(人民出版社1979年出版); 《中国古代思想史论》(人民出版社 1985年出版);《中国现代思想史论》 (东方出版社1987年出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