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杜甫诗史

合集下载

杜甫诗歌“诗史”性

杜甫诗歌“诗史”性

杜甫诗歌“诗史”性杜甫诗歌“诗史”性导语:杜甫是我国文学史上最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

诗人生逢乱世,大唐由盛转衰,兵戈扰攘,民不聊生,国家和民族都处在风雨飘摇之中。

杜甫是我国文学史上最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

诗人生逢乱世,大唐由盛转衰,兵戈扰攘,民不聊生,国家和民族都处在风雨飘摇之中。

尽管诗人个人举步维艰,命运多舛,但是他有如圣哲巍然耸立在黑暗现实之中。

他以永不衰退的政治热情、忧国忧民的高尚情怀,时刻关注时代的风云变幻,关心国道的兴衰、人民的苦难,把一腔忠诚孤愤都凝聚在其如椽巨笔之端,其诗歌不但具有广阔而深刻的社会内容,同时也具有极其鲜明的时代特色和强烈的政治倾向,充满震撼人心的巨大艺术感染力。

自唐以来,杜诗被公认为“诗史”①,诗人被誉为“诗圣”,绝非过誉。

“致君尧舜上”,是诗人一贯的政治理想;“穷年忧黎元”,是诗人人生理想的核心; “济时肯杀身”,是诗人坚持的一贯精神。

正因为这永不衰退的政治热情,使杜甫成为中国文学史上具有强烈政治色彩的诗人。

诗人理想中的政治蓝图是:“主将晓逆顺,元元归始终。

一朝自罪己,万里车书通。

锋镝供锄犁,征戍听所从。

冗官各复业,土著还力农。

君臣节俭足,朝野欢呼同。

中兴似国初,继力如太宗。

端拱纳谏诤,和风日冲融。

”②但现实却与诗人的理想相悖:皇帝玄宗早已不是开元盛世之初有作为的唐明皇了,而是深居宫中纵情声色、昏聩腐朽的败国之君。

朝政完全由李林甫、杨国忠、安禄山等一些奸佞权臣、宦官、悍将把持。

这些奸佞设藩镇、宠边将、改兵制、起宦官、嫉贤妒能、聚敛贪财,阶级矛盾、民族矛盾、统治阶级内部矛盾空前尖锐,终于酿成“安史之乱”,玄宗仓惶出逃,造成了社会急剧动荡的.万方多难的政治局面。

在这次大动乱的前夜,诗人踏上长安求仕的艰难旅途。

天宝五年诗人来到了京师长安,准备参加玄宗的特科考试。

但是,这次考试在奸相李林甫的操纵之下,以欺下瞒上的伎俩大搞政治骗局,没有一个人中选,杜甫当然也不能例外。

这次落第,对于关心政治、爱国爱民的诗人来说,无疑是一次沉重的打击。

从“诗史”和“诗圣”的角度,谈谈你对杜甫文学史地位的认识

从“诗史”和“诗圣”的角度,谈谈你对杜甫文学史地位的认识

从“诗史”和“诗圣”的角度,谈谈你对杜甫文学史地位的认识杜甫一生将自己与国家的命运联系在一起,深切同情人民的疾苦,执着关怀现实政治,写下了大量抨击时弊的优秀篇章,深刻反映了唐王朝由盛而衰的急剧转变,尤其是安史之乱以后广阔的社会现实,因而被称为“诗史”。

他的诗歌集前代诗歌艺术之大成,形成了沉郁顿挫的独特风格,同时又擅长各种诗体,表现变化多端。

被后人尊为“诗圣”的杜甫,为中国的人文精神树立了忧国忧民的百世楷模;为中国的诗歌艺术树立了沉雄博大的最高标准。

“诗史”这个概念始见于晚唐孟启的《本事诗·高逸第三》:“杜逢禄山之难,流离陇蜀,毕陈于诗,推见至隐,殆无遗事,故当时号为‘诗史’。

”顾名思义,“诗史”就是用诗歌写成的历史。

杜甫的人生经历是其具有“诗史”性质的诗歌创作的主要来源。

杜甫经历坎坷的人生道路,卷入过战乱的漩涡,又长期沦落下层,因而能够逐渐走向人民,为人民大声疾呼。

他最可贵的精神是能够深深扎根于现实的土壤,忧国忧民,以天下为己任,宁苦身以利人。

他的“三吏三别”、《春望》、《被征》、《悲陈陶》、《悲青坂》、《哀江头》、《收京三首》、《洗兵马》等等,都是反映实事或重要历史事件的“诗史”,但其性质,主要不是提供了史的事实,而是提供了比史实更为生动具体、也能揭示社会本质的生活画面。

在这些生动的画面中,既具有深刻的思想,又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将写史实的倾向推向了艺术的巅峰。

杜诗在记录历史事实时渗入了深沉的思考和深厚的情感,它不但让后人了解历史,而且启发后人感知历史、思考历史,进而从历史中汲取经验和教训,从而更好地前进。

诗圣”这个名称始见于明人费宏的《题蜀江图》:“杜从夔府称诗圣。

”稍后的胡应麟则说:“拾遗素称诗圣,又称集大成。

”顾名思义,“诗圣”就是诗国中的圣人,这个概念其实早在北宋就已提出来了。

宋人推崇杜甫,是沿着两种价值判断的维度而进行的:一是审美判断,即诗歌造诣的维度;二是道德判断,即人格意义的维度。

诗史 杜甫

诗史 杜甫

诗史杜甫
杜甫,被誉为“诗史”,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一位巨匠。

他的诗歌以深刻的思想、真挚的情感和生动的描绘,记录了唐朝时期的历史、社会、人生百态,成为了后人了解和研究唐朝社会的重要参考。

杜甫的诗歌具有深厚的历史感。

他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时期,亲身经历了战乱和社会动荡。

他以诗歌为笔,以历史为纸,真实记录了自己所见所闻,通过个人视角展现了一个波澜壮阔的时代画卷。

在杜甫的诗中,我们可以读到唐朝的繁荣与衰败、战争的残酷与和平的渴望、人民的疾苦与抗争,以及他对国家民族命运的深切关注。

杜甫的诗歌充满了真挚的情感。

他关注社会现实,关心人民疾苦,对弱势群体充满了同情和关爱。

他的诗歌中充满了对人民生活的深刻描绘,对亲情、友情、爱情的深情抒发,以及对自然风光的赞美和怀念。

在杜甫的诗中,我们可以感受到他对人生的深刻体验和感悟,以及对人类情感的深刻洞察。

杜甫的诗歌还具有生动的描绘力。

他善于运用意象和比喻,将抽象的思想和情感具象化,使读者能够直观地感受到他所表达的意思。

他的诗歌语言简练明快,节奏鲜明有力,读起来朗朗上口,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

在杜甫的诗中,
我们可以看到他对自然风光的细腻描绘,对人物形象的栩栩如生的刻画,以及对社会场景的生动再现。

杜甫的诗歌不仅在当时备受推崇,而且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的诗歌风格沉郁顿挫、豪放飘逸、细腻入微,被誉为“诗史”之典范。

他的作品被广泛传颂和研究,成为了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一座丰碑。

同时,杜甫的诗歌也对后世文学创作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许多文学家都从他的作品中汲取灵感和启示。

杜甫诗歌为何被称为“诗史”?

杜甫诗歌为何被称为“诗史”?

杜甫诗歌为何被称为“诗史”?杜甫的诗歌被称为“诗史”,主要是因为他的作品广泛记录了唐代社会的现实状况和历史事件,并展现了对社会问题和人民苦难的深刻关怀。

以下是几个方面解释了为什么杜甫的诗歌被称为“诗史”:1.社会时代的写照:杜甫的诗作广泛描绘了唐代社会的各个方面,涉及政治、经济、战争、内乱、灾害等。

他警示人们关注社会现象和问题,以察言观色的眼光,真实记录了时代的兴衰和人民的疾苦。

他的作品反映了唐代社会的动荡与演变,成为研究唐代时代背景和社会历史的重要参考资料。

2.对政治现实的批评与思考:杜甫的诗作中常常批判和思考政治现实,对社会和政治问题提出了深入的见解,反映了个人对政府和官僚体制的批评与关注。

他关注民众的疾苦和社会的不公,呼吁政府改变政策、改善民生,以实现社会稳定与公正。

他的作品体现了对政治的关注与反思,为后世提供了重要的历史参照。

3.记录历史事件与人物:杜甫的诗作还广泛记录了历史事件和众多历史人物的生活和事迹。

他以独特的观察力和感受力,描绘了诸多历史事件的细节与内涵,留下了许多珍贵的历史记载。

他通过诗歌为那些在历史中默默无闻的人们赋予了永恒的价值,表达了对他们的敬意与怀念。

4.代表人民的声音和情感:杜甫的诗作充满了深情和同情,他用诗歌抒发了对人民苦难的同情、对安居乐业的向往,以及对国家兴亡的忧虑。

他代表了一代人民的心声和情感,通过诗歌表达了人民普遍的希望和追求。

他将个人与群体、历史与现实紧密联系在一起,使得他的诗歌具有了浓厚的人文情怀。

综上所述,杜甫的诗歌被称为“诗史”,主要因为他的作品广泛记录了唐代社会的现实状况和历史事件,批判了政治现实,对历史人物进行了描述,代表了人民的声音和情感。

他的诗作既是历史的见证,也是社会与人民的声音,展示了诗人在历史进程中的重要地位,并为后世文人提供了重要的借鉴与启示。

杜甫的诗为什么被称为诗史

杜甫的诗为什么被称为诗史

为什么杜甫的诗被称为诗史:简单地说,是因为杜甫的
现实主义诗歌反映了唐代社会安史之乱前后的社会生活,是这个 时期社会生活的真实记录,具有很高的史学价值,文学史上称杜 甫为诗史。
诗史”的称号出现较早。早在晚唐《本事诗·高逸》就曾写道; “杜甫逢禄山之难,流离陇蜀,毕陈于诗,推见至隐,殆无遗 事,故当时号为诗史。” ’这时杜甫还在世,人们就这样称呼 他的作品了。后来宋祁在《新唐书》的《杜甫传》里也写道: “甫又善陈时事,律切精深,至千言不少哀,世号‘诗史’‘’
现神杜 实是甫 主中的 义国以 传史“ 统官诗 的文史 继化” 承的为 和体核 发现心 扬,的 。又现
是实 《主 诗义 经精 》
春望: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路朱 有门 冻酒 死肉 骨臭
“诗史”是指杜甫诗歌中所体现出来的 “善陈时事”的现实主义精神和创作方法。 “善陈时事”包括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是 所写为当时的重大事件或与重大事件有关。 具体到杜甫的诗歌是指“逢禄山之难,流 离陇蜀”所见所闻所感。这就与一般的反 映现实区别开来。否则,“诗史”就用得 太泛了。由于安史之乱是பைடு நூலகம்帝国由盛转衰 的关键。杜甫浓墨重彩地描述这一历史转 折过程中的种种社会景象,使得他的诗具 有深刻反映社会发展规律的意义。二是 “诗史”除了指作品所写的题材涉及社会 重大事件外,还指作品所体现出来的思想 认识是深刻的,对社会具有比较大的正面 的思想教育作用。
简单地说是因为杜甫的现实主义诗歌反映了唐代社会安史之乱前后的社会生活是这个时期社会生活的真实记录具有很高的史学价值文学史上称杜甫为诗史
杜甫简历:杜甫(712—770),字 子美,自号少陵野老,杜少陵, 杜工部等。公元712年2月12日(唐 客宗太极元年正月初一日)生于 巩县。中国古代伟大的现实主义 诗人,号称“诗圣”。一生写诗 一千四百多首。 杜甫 - 四大时期: 一、读书和漫游时期(三十五岁 以前)所谓“放荡齐赵间,裘马 颇清狂”。 二、困居长安时期(三十五至四 十四岁)。 三、陷贼和为官时期(四十五至 四十八岁)。 四、西南飘泊时期(四十八至五 十八岁) 。

浅谈杜甫“诗史”(一)

浅谈杜甫“诗史”(一)

浅谈杜甫“诗史”(一)论文关键词:杜甫诗史叙事论文摘要:杜甫什么样的作品才可以称为“诗史”呢?应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考察:首先,可以称为“诗史”的作品,主要是指那些反映了社会转折时期的重大历史事件、有强烈写实性的长篇叙事诗。

其次,可以称为“诗史”的作品,应该是以叙事为主,带起抒情、议论的长篇巨制,在艺术上有独特的成就。

再次,可以称为“诗史”的作品,多从诗人自身经历的情境出发,带有强烈的主观抒情色彩,其中饱含了诗人的血泪和苦难坎坷的人生经历。

第四,可以称为“诗史”的作品,必然熔铸了诗人强烈的社会责任感,表现了诗人对现实的深沉思考及忧国忧民的激情。

“诗史”一词,源自于沈约《宋书·谢灵运传论》:“至于先士茂制,讽高历赏,子建函京之作、仲宣擂岸之篇、子荆零雨之章、正长朔风之句,并直举胸情,非傍诗史,正以音律调韵,取高前式”,这里的“诗史”,指的是前人的诗作。

历史上称杜诗为“诗史”,始见于孟桨《本事诗·高逸》:“杜所赠二十韵备叙其事。

读其文,尽得其故迹。

杜逢禄山之难,流离陇蜀,毕陈于诗,推见至隐,殆无遗事,故当时号为‘诗史”’(《历代诗话续编》上)。

孟桨(生卒年不详),约生于元和(806一820)、长庆(821一824)间。

应进士试,出人场屋三十余年,至干符二年(875)始登进士第。

光启二年(886),署“前尚书司勋郎中赐紫金鱼袋”。

其事迹略见《唐披言》卷四、《登科记考》卷二十三。

其所撰《本事诗》一卷,所录皆诗歌本事,对理解唐人诗歌写作背景颇有裨益,历来为人所重。

如以光启二年(886)为界,杜诗被人称为“诗史”,是在杜甫(712一770)去世的100余年之后,距今已有1200余年的历史。

关于杜诗“诗史”的具体内涵,各种辞书、研究著作、文学史说法不一,详略不一,具有代表性的观点主要有以下几种:1.《中国文学大辞典》“杜甫”条说:“其诗善铺陈,多叙事,全面而忠实地反映了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过程,被后人誉为‘诗史’”。

杜甫的诗的诗史特征

杜甫的诗的诗史特征

杜甫的诗的诗史特征
杜甫是中国古代文学巨匠,他的诗史特征不仅在古代历史上得到
认可,而且在时至今日仍被传诵、赞赏。

杜甫的诗大多具有节奏明快、诗句简洁、思想深刻、形象传神、语言犀利、内容清新的特点,因此
在古诗文史上享有很高的声誉,并受到文学家们广泛的称颂。

在杜甫创作的整体诗界中,他追求“感人”,抒写自己的情感,
情感深刻,超越时代,写出穿越历史的大景象,让人们唏嘘不已。


的诗以自省、以思想为主体,多写哲理,有一种“整体性”的文学特点,而且情节提纲清晰,蒙古式的叙述结构,把诗句组织蚬式,变形
圆脱,把诗词的叙事技巯发挥到极致。

杜甫诗歌的历史性也是其独特的特点,他追求忧国忧民,勇于唱哀,唤醒睡梦中的君子,向普天下的声音述说历史,呼唤人们有担当
和勇气,那些让人动容而鼓舞心灵的诗作被杜甫集大成,彰显了他的
伟大心态,被广泛地赞赏、敬仰。

在总的来说,杜甫的诗史特征反映出他的坚强信念和智慧对中国
古代文学的贡献使他在古代诗史上极具影响力。

他所怀揣着的理想,
大胆亮出自己的审美,也带给了当代人们一种新鲜的体验,被称为新
古典主义。

以他为最杰出的古典诗人,得到世人的广泛赞许,为后世
诗歌所借鉴,其独特、典型的诗史特征,赢得了千百年来文学史上不
可代替的地位。

杜甫诗歌被称为诗史的表现方面

杜甫诗歌被称为诗史的表现方面

一、杜甫诗歌对人物的塑造杜甫的诗歌以其对人物形象的塑造而闻名。

在他的诗中,无论是历史人物还是普通百姓,均展现出鲜明的个性和深厚的情感。

比如他的《三吏》一诗,以婉约的笔墨刻画了清代宰相岳鍠、张孝儒和陶侃三个忠直清廉的官吏形象,表现了他们在世俗利益和良知良能之间的挣扎和选择。

这种对人物形象的描绘,不仅体现了杜甫对历史人物的赞颂和怀念,更彰显了他对人性的深刻洞察和理解。

二、杜甫诗歌对社会风貌的描绘杜甫的诗歌以其对社会风貌的描绘而著称。

他的作品中,常常描绘了唐代社会各阶层的生活状态和命运遭遇,以及政治风云的变化和社会风貌的变迁。

比如他的《登高》一诗,通过对登高观望的景物描绘,透露出了他对时代社会的深邃观察和感慨,表达了对社会不公和民众疾苦的担忧和呼吁。

这种对社会风貌的描绘,不仅展现了杜甫对社会的关注和思索,更折射出了他对人类命运的深沉思考和关怀。

三、杜甫诗歌对历史事件的抒发杜甫的诗歌以其对历史事件的抒发而备受称颂。

他的作品中,常常表达对历史事件和政治斗争的感慨和思考,以及对时代精神和民族气质的赞颂和赋予。

比如他的《兵车行》一诗,通过对唐玄宗被平叛时的描写,表达了对帝王家国和民族存亡的忧虑和期盼,展现了对国家兴亡和民族振兴的热切关怀。

这种对历史事件的抒发,不仅展示了杜甫对国家命运和民族情感的忠贞表达,更昭示了他对历史和现实的深刻思考和担当。

四、杜甫诗歌对自然风光的描绘杜甫的诗歌以其对自然风光的描绘而享誉盛名。

他的作品中,常常透露出对自然的敬畏和热爱,以及对自然景观的赞美和颂扬。

比如他的《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一诗,以朴实的语言和深情的笔墨,描绘了夜晚的清凉和宁静,表达了对自然的感悟和抒发,展现了对自然界的无限情愫和敬仰之情。

这种对自然风光的描绘,不仅突显了杜甫对自然景观的细腻观察和情感表达,更展示了他对人与自然、心与景的和谐追求和生命境界。

杜甫诗歌以其对人物的塑造、对社会风貌的描绘、对历史事件的抒发和对自然风光的描绘而被誉为诗史的表现方面。

以《杜甫诗三首》为例,体会诗史

以《杜甫诗三首》为例,体会诗史
草堂留后世,
诗圣著千秋。
----杜甫
以《杜甫诗三首》为例, 体会他的“诗史”风格
背景联系
《望岳》是杜甫的早期作品。当时 国家处于“开元盛世”,国力强盛,而 且诗人风华正茂,满怀抱负,遍游祖国 大地。唐玄宗开元二十四年(736),年 轻的诗人离开了长安,到兖州(今属山 东省)去省亲──其父杜闲当时任兖州 司马。此后大约三四年内,他一直在山 东、河北一带漫游,结交了不少朋友。 这首诗就是这期间写的。
• 《望岳》写诗人游历山川名胜,表达对祖国 山河的热爱和自己的远大抱负。
• 《春望》写诗人历经战乱,目睹国家破败之 象,身感离乡背井之苦,表达忧国伤时,念 家悲己的思想感情。
• 《石壕吏》写于战乱时期,诗人面对战争给 人民带来的痛苦,表现出深切的同情。
三首诗是杜甫不同时期的作品,题材不同, 背景不同,风格也不同。从三首诗歌来看, 诗人思想逐渐从理想走向现实,从于家于 已的眷顾向于国于民的关注,现了作者 的思想发展轨迹。
杜甫逃离长安后,于758年末,回到
战乱后的故乡。不到两个月,形势产生 逆转,唐军在邺城大败,郭子仪退守河 阳,洛阳一带又骚动起来。诗人这时被 迫离去,经新安、石壕、潼关等地回到 华州。一路上他所看到的都是征夫怨妇 们的愁眉苦脸,所听到的是别家出征时 的哭声。著名的《三吏》《三别》,就 是根据这番经历写成的。
课外延伸: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杜甫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唐代宗广德元年(763年)正月,史朝 义兵败自杀,部将田承嗣、李怀仙相继 投降,河南河北先后被官军收复,延续 了七年多的“安史之乱”才彻底平息。 当时诗人杜甫正携着妻子流落在四川梓 州,听到这一胜利喜讯不禁大喜若狂, 在极度兴奋中,一改过去沉郁顿挫、含 蓄蕴藉的诗风,以轻快乐泼、爽朗奔放 的语言,写下了这首脍炙人口的七律名 作。

杜甫的诗歌被称为诗史的原因

杜甫的诗歌被称为诗史的原因

杜甫的诗歌被称为诗史的原因
一、杜甫的诗句深刻,表达对当时社会现状的痛恨和悲叹:杜甫的诗歌多半写于历史上走向深渊的悲惨时期,他深深地感受到了国家和社会的穷困萧条,他苦涩的语言、坚贞的意志,深深地感染了一代又一代的读者,他的诗歌被誉为“七分痛恨,三分悲叹”。

二、杜甫的诗歌中仍余经典的历史叙事:杜甫的诗歌中,有不少描绘当时的历史事件,如《行军》、《折桂-令狐郎上梁山》等,叙述了当时反抗金兵的先锋战士令狐郎的英勇事迹,把反抗金兵的史实诠释了出来。

三、杜甫的诗歌充满了令人动容的感伤:杜甫在诗中描述了悲惨的山河,古老的城池,令人动容的事迹,把古老建筑与悲凉的历史融为一体,让人们以感性的眼光去了解当时的历史,让后世紧紧地记住了往日的壮丽。

因此,杜甫的诗歌被称为“诗史”,原因就是他的诗歌描绘了历史的悲惨,表达了他对社会的哀叹,叙写了史实的英勇场景,描绘了令人动容的感伤,用令人震撼的诗句把繁杂的历史凝结在一起,赋予历史以铭记。

- 1 -。

论文-论杜甫的诗史意义

论文-论杜甫的诗史意义

略论杜诗的“诗史”意义【内容摘要】:杜甫是我国古代现实主义诗人,由于出生在唐代社会由盛转衰的历史转折口,并且经历了安史之乱安史之乱,饱经苦难的一生,使诗人在诗歌创作中流露出忧国忧民的情怀,形成了沉郁顿挫的诗歌风格。

不仅如此,杜甫的诗歌还传达出了唐代社会的沉重和悲哀,以及对历史事件真实的记录,被后人称之为“诗史”。

【关键字】:杜甫诗风沉郁顿挫诗史杜甫生活在唐代社会由盛转衰的历史转折口,所以他心系国家安危社稷,忧国忧民,并且经历了安史之乱,导致了杜甫诗歌现实的特点。

在诗歌上形成了沉郁顿挫,思想深邃,情感丰富,深厚悲慨,忧患郁结,回旋曲折,千回百转的艺术风格。

在评价杜诗时人们习惯用“沉郁顿挫”来概括杜诗的风格。

但是最先提出“沉郁顿挫”这四个字的是杜甫对自己赋作特点的一个描述。

杜甫在所作的雕赋《进雕赋表》中的“臣之述作,虽不能鼓吹《六经》,先鸣数子,至于沉郁顿挫,随时敏捷,而扬雄,枚皋之流,庶可企及也”。

所以后世经常用“沉郁顿挫”来概括杜诗的创作风格。

其实这种风格的形成,与其善写时事的“诗史”特点分不开。

杜甫生活在动乱的时代,他对这个时代充满了愤慨,当这种情感每欲喷薄而出时,他的仁者之心、他的儒家涵养所形成的中和处事的心态,便把这喷薄欲出的悲怆抑制住了,使它变得低缓深沉,变得低回起伏。

作者通过诗歌来抒发忧国忧民的情怀,所以他的诗歌记录了很多历史事件,大到“安史之乱”,小到一些生动的生活画面,无一不真实记录了唐王朝的兴衰。

所以说杜甫的一些诗,还可补史之失载。

如这首《忆昔》: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

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

九州道路无豺虎,远行不劳吉日出。

齐纨鲁缟车班班,男耕女桑不相失。

这首诗描写了开元盛世的繁荣景象,社会安定,天下太平。

“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这句说的是农业连年获得丰收,粮食装满了公家和私人的仓库,人民生活十分富裕。

可以充分说明那个时代人民生活的富足。

“九州道路无豺虎,远行不劳吉日出”这句的意思是出门行道都不用担心歹人,更不必选择吉利的日子出行。

杜甫诗史作品

杜甫诗史作品

杜甫诗史作品
杜甫的诗史作品包括《春望》、《北征》、《三吏》、《三别》等。

杜甫是唐代著名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的诗歌多涉及社会动荡、政治黑暗、人民疾苦等,具有强烈的现实主义色彩。

他的诗歌被誉为“诗史”,是因为他的诗歌中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真实情况,表达了他对人民疾苦和社会不公的深刻关注和批判。

例如,《春望》中,杜甫表达了对国破家亡的沉痛心情,同时也表达了对人民疾苦的深切关注;《北征》中,他描述了自己从洛阳到华州的艰苦旅程,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动荡和不安;《三吏》、《三别》中,他通过描写三个清官的故事,表达了对清廉官员的崇敬和赞扬,同时也揭示了当时政治的黑暗和腐败。

总之,杜甫的诗史作品不仅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真实情况,也表达了他对人民疾苦和社会不公的深刻关注和批判。

试析杜甫诗歌“诗史”说溯源

试析杜甫诗歌“诗史”说溯源

试析杜甫诗歌“诗史”说溯源论文关键词:诗史说杜甫诗孟荣宋祁胡宗愈论文摘要:孟荣首先提出杜甫诗歌是“诗史”的观点。

他认为,杜甫在安史之乱期间流离陇、蜀时所写的诗,全面反映杜甫此时的生活,也表现了杜甫的感情,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是“诗史”。

宋祁认为,杜甫的律诗善于陈述时事,律切精湛,气魄宏大,是“诗史”。

胡宗愈认为,杜甫的诗歌抒情与叙事结合,表现个人与反映时代统一,是“诗史”。

杜甫诗歌“诗史”观在北宋中期基本建立。

杜甫诗歌一向称为“诗史”,而杜甫的什么诗是“诗史”,却众说纷纭。

因此,追溯杜甫诗歌“诗史”说之源就尤其必要。

用“诗史”称杜甫诗歌始于晚唐孟架,改于北宋宋祁,成于北宋胡宗愈。

孟桨认为,杜甫在安史之乱期间流离陇、蜀时所写的诗是“诗史”,这些诗全面表现了杜甫此时的生活,也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宋祁认为,杜甫律诗善于陈述时事,律切精湛,气魄宏大,是“诗史”;胡宗愈认为,杜甫诗歌抒情与叙事结合,表现个人与反映时代统一,是“诗史”。

孟架规定“诗史”的乱离背景,宋祁限定“诗史”的律诗体裁,胡宗愈扬弃两家,揭示“诗史”的内涵,至此,杜甫诗歌“诗史”说基本建立。

“诗史”最初是两个词,分别指前人的诗歌创作和历史记载,不是一个词,不指杜甫诗歌。

《宋书・谢灵运传论》云:“至于先士茂制,讽高历赏,子建《函京》之作,仲宣《霸岸》之篇,子荆零雨之章,正长朔风之句,并直举胸情,非傍诗史,正以音律调韵,取高前式。

作为一个词而指杜甫的诗歌,始于孟架。

孟架说:“杜逢禄山之难,流离陇蜀,毕陈于诗,推见至隐,殆无遗事,故当时号为诗史。

据现有文献,称杜甫诗歌是“诗史”始于孟架o马茂元说:“把杜诗称为诗史,最早见于晚唐孟桨的《本事》。

”“从‘当时号为诗史’这句话看来,诗史这个名词好像是在杜甫时代已经存在了,―纵使不在杜甫时代,也应该在孟桨以前。

可是就我们能够看到的唐代的记载中,除了《本事诗》外,却没有其他的地方提到诗史。

”孟桨称杜甫诗歌是“诗史”,并不是指杜甫所有的诗歌是“诗史”,而是指杜甫的部分诗歌。

浅论杜诗的“诗史”性及其现实价值

浅论杜诗的“诗史”性及其现实价值

浅论杜诗的“诗史”性及其现实价值浅论杜诗的“诗史”性及其现实价值苗丽关键词杜诗 诗史 儒家风范 现实价值摘要杜诗具有很强的“诗史”性,源于诗⼈的儒家风范;杜诗深刻地反映了“安史之乱”前后的历史,凸显出两⼤主题:忠君爱国和民本思想。

在“以⼈为本”的今天,“诗史”性的杜诗焕发出优秀的⼈⽂精神⽽显⽰出丰富的现实价值。

⼀、杜诗的“诗史”性 杜诗真实地记录了安史之乱前后唐王朝由盛⽽衰的历史,因此其⾃中晚唐开始,⼀直享有“诗史”的美誉。

称杜诗为“诗史”,最早见于晚唐孟棨《本事诗·⾼逸第三》:“杜逢禄⼭之难,流离陇蜀,必陈于诗,推见⾄隐,殆⽆逸事。

故当时号为‘诗史’。

”后世加以沿⽤推衍,“诗史”渐成为⽂学史上的定论,如宋祁《新唐书·杜甫传赞》:“甫⼜善陈时事,律切精深,⾄千⾔不少衰,世号‘诗史’。

”奉杜甫为诗宗并开创江西诗派的黄庭坚,在《次韵伯⽒寄赠盖郎中喜学⽼杜诗》(《⼭⾕诗外集补卷四》)这样写道:“⽼杜⽂章擅⼀家,国风纯正不欹斜……千古是⾮存史笔,百年忠义寄江花!”看来,⾃宋代始,誉杜诗为“诗史”已为世⼈⼴泛接受和认可。

杜甫在诗歌创作中善于反映历史事件,⽤现在的话说,最能写出历史的真实。

杜诗在栩栩如⽣地反映“安史之乱”前后唐王朝重⼤的历史事件和⼴阔的社会⾯貌的同时,⼜本着历史的发展对当时社会进⾏了敏锐的分析和严肃的批判。

例如,他在很多诗⾥写出了事变前⼣的社会⽭盾的尖锐现象。

如《前出塞》《后出塞》《兵车⾏》《丽⼈⾏》《⾃京赴奉先咏怀五百字》等,⼤体上都是反映了事变前⼣的阶级动态的作品。

在事变当中,杜甫更接近了⼈民,对各阶层的⽣活更加熟悉,对事变也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他写的这个时期的作品,⼏乎反映了各个社会阶层的动态,触及了许多重⼤的国计民⽣。

中唐元稹倡导新⽉府运动时《乐府古题序》说过:“近代惟诗⼈杜甫《悲陈陶》、《哀江头》、《兵车》、《丽⼈》等,凡所歌⾏,率皆是名篇,⽆复倚旁。

”(《四部丛刊》影明嘉靖本《元⽒长庆集》卷⼆⼗三)可以看出,元稹肯定了杜诗真实反映历史的特点和优点。

【经典论述】——如何理解杜甫诗歌的诗史性质

【经典论述】——如何理解杜甫诗歌的诗史性质

【经典论述】——如何理解杜甫诗歌的诗史性质如何理解杜甫诗歌的诗史性质。

安史之乱带来了无数的灾难,也给诗歌创作带来了变化,战乱生活题材很自然地进入诗歌创作中。

杜甫用他的诗,写了这场战争中的许多重要事件,写了百姓在战争中承受的苦难,以生动深广、血肉饱满的形象,展现了战火中整个社会生活的广阔画面,因而他的诗被后人称为“诗史”。

杜甫的诗被称为“诗史”,在于具有史的认识价值。

常被人提到的重要的历史事件,在他的诗中都有反映。

至德元年唐军陈陶斜大败,继又败于青坂,杜甫有《悲陈陶》、《悲青坂》;收复两京,杜甫有《收京三首》、《喜闻官军已临贼境二十韵》;九节度兵围邺城,看来胜利在即,杜甫写了《洗兵马》;后来九节度兵败邺城,为补充兵员而沿途征兵,杜甫有“三吏”、“三别”。

杜甫的有些诗,还可补史之失载,如《三绝句》中写到的渝州、开州杀刺史的事,未见史书记载。

写时事,不始于杜甫,但是到了杜甫,才从如此广阔的视野并如此频繁地写时事。

他的诗,提供了史的事实,可以证史,可以补史之不足。

杜诗的“诗史”性质,主要的还不在于它提供了史的事实,而是它提供比事件更为广阔、更为具体也更为生动的生活画面。

如在杜甫的《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中,我们才真切地感受到了玄宗沉湎声色的情景。

杜甫写战争带给百姓的苦难,是从一个人、一个家庭写起的,写他们的遭遇。

写他们的内心的悲酸。

如《无家别》写道故乡荒凉,老母病死,归来无家,而只得再次从军,令人不忍卒读。

他把战火中的人的内心世界,一一展开,令人千载之下,为之动情。

他的有些诗,虽不是直接写时事,只写一己的感慨,但却与战乱灾难息息相关,从他的感怆里,我们可以感受到其时社会的某些心理状态,这一类诗也具有诗史的意义。

杜诗的诗史性质,决定了它写作方法的变化,盛唐诗创造玲珑兴象以抒情,杜诗则用叙事手法写时事。

可以说,大量使用叙述手法,以五、七言古体写时事,即事名篇,把叙事手法发展到一个新的高峰,是杜甫的创造。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杜甫“诗史”作者:高建新时间:2010/7/6 16:53:00 来源:论文天下论文网论文关键词:杜甫诗史叙事论文摘要:杜甫什么样的作品才可以称为“诗史”呢?应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考察:首先,可以称为“诗史”的作品,主要是指那些反映了社会转折时期的重大历史事件、有强烈写实性的长篇叙事诗。

其次,可以称为“诗史”的作品,应该是以叙事为主,带起抒情、议论的长篇巨制,在艺术上有独特的成就。

再次,可以称为“诗史”的作品,多从诗人自身经历的情境出发,带有强烈的主观抒情色彩,其中饱含了诗人的血泪和苦难坎坷的人生经历。

第四,可以称为“诗史”的作品,必然熔铸了诗人强烈的社会责任感,表现了诗人对现实的深沉思考及忧国忧民的激情。

“诗史”一词,源自于沈约《宋书·谢灵运传论》:“至于先士茂制,讽高历赏,子建函京之作、仲宣擂岸之篇、子荆零雨之章、正长朔风之句,并直举胸情,非傍诗史,正以音律调韵,取高前式”,这里的“诗史”,指的是前人的诗作。

历史上称杜诗为“诗史”,始见于孟桨《本事诗·高逸》:“杜所赠二十韵备叙其事。

读其文,尽得其故迹。

杜逢禄山之难,流离陇蜀,毕陈于诗,推见至隐,殆无遗事,故当时号为‘诗史”’(《历代诗话续编》上)。

孟桨(生卒年不详),约生于元和(806一820 )、长庆(821一824 )间。

应进士试,出人场屋三十余年,至乾符二年(875)始登进士第。

光启二年(886 ),署“前尚书司勋郎中赐紫金鱼袋”。

其事迹略见《唐披言》卷四、《登科记考》卷二十三。

其所撰《本事诗》一卷,所录皆诗歌本事,对理解唐人诗歌写作背景颇有裨益,历来为人所重。

如以光启二年(886)为界,杜诗被人称为“诗史”,是在杜甫(712一770)去世的100余年之后,距今已有1200余年的历史。

关于杜诗“诗史”的具体内涵,各种辞书、研究著作、文学史说法不一,详略不一,具有代表性的观点主要有以下几种:1.《中国文学大辞典》“杜甫”条说:“其诗善铺陈,多叙事,全面而忠实地反映了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过程,被后人誉为‘诗史’”。

2.郑振铎《插图本中国文学史》说:杜甫生活在一个“兵连祸结,天下鼎沸的时代,将自己所身受的,所观察到的,一一捉人他的苦吟的诗篇里去。

这使他的诗,被称为伟大的‘诗史’。

差不多整个痛苦的时代,都表现在他的诗里了。

”3.袁行霈、罗宗强主编的《中国文学史》认为:“安史之乱带来了无数灾难,也给诗歌创作带来了变化”,“最早而且最全面反映这场大战乱所造成的大破坏、大灾难的,是杜甫。

杜甫用他的诗,写了这场战争中的许多重要事件,写了百姓在战中承受的苦难,以深广生动、血肉饱满的形象,展现了战争中整个社会生活的广阔画面。

他的诗,被后人称为‘诗史’”。

4.郭预衡主编的《中国古代文学史》说:“作为一代诗史,杜诗深刻揭示了封建社会的基本矛盾:地主阶级与农民的严重阶级对立和悬殊的贫富差别,这正是唐朝由盛而衰、安史之乱所以爆发的根本原因。

”“像杜诗这样刻画如此众多‘乱离人’的群相,这样广泛地反映他们的生活,这样真实而深刻地表达他们的思想感情,确是前无古人的。

这是杜诗之所以堪称一代诗史的重要原因。

忧念时局,关心社稷,是杜甫爱国主义思想的突出表现,是杜诗内容的一大特色,也是它成为诗史的又一重要原因”。

在笔者看来,并不是杜甫所有的创作都可以称为“诗史”,笔者不同意冯至先生的泛“诗史”论:“杜甫的诗一向被称为‘诗史’。

这部‘诗史’生动而真实地反映了他那个时代政治、经济、军事和社会生活的巨大变化,并对许多重要问题表达了作者的进步主张;他还有声有色的描绘了祖国壮丽的山河、新兴的城市,以及一些虫鸟花木的动态”。

因为这样说的结果,不仅模糊了“诗史”这一具有特殊意义的概念,同时也降低了杜甫“诗史”的应有价值。

那么,什么样的作品才可以称为“诗史”呢?笔者以为应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考察:首先,可以称为“诗史”的作品,主要是指那些反映了社会转折时期的重大历史事件、有强烈写实性的长篇叙事诗。

笔者同意《汉语大辞典》关于“诗史”一词的解释:“诗史”是“指能反映某一时期重大社会事件有历史意义的诗歌”。

孟綮之所以称杜诗为“诗史”,主要是因为杜诗反映了“安史之乱”这样重大的历史与政治事变及其杜甫个人在事变中的苦难遭遇,强调的是杜诗强烈的写实性:“杜逢禄山之难,流离陇蜀,毕陈于诗,推见至隐,殆无遗事”。

杜诗提供史实,可以证史。

可以补史之不足。

写在“安史之乱”发生前夕的《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写在“安史之乱”发生后的《北征》等,就是杜甫“诗史”作品中的杰出代表。

《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全诗一百句,五百字,是一部典型的“史诗”,抒发了诗人匡世济国的远大政治抱负和忧国忧民的强烈思想感情,真实地记录了安史之乱前夕的唐代社会现实,揭露了统治集团奢侈豪华的腐朽生活,表现了人民在统治者的剥削和压迫下所承受的贫穷和苦难。

诗人已经预言了“安史之乱”的爆发:“群水从西下,极目高奉兀。

凝是崆峒来,恐触天柱折”,诗人从奔腾咆哮的大水,联想到共工怒触不周山“天柱折,地维绝”的可怕情景,由此又联想到唐王朝的“天柱”已处在一“冲”即“折”的境遇。

这两句诗真实地反映了安史之乱前夕人们为局势动荡而不安的时代心理,正如王嗣夷在《杜臆》中所说:“天柱折,乃隐语,忧国将覆也”。

《北征》全诗一百四十句,七百字,描写了安史战乱中社会的残破、战后的惨象、人民的痛苦,谴责了国家的罪人,表达了对国家中兴的热望以及对家人儿女的深情厚爱。

“鸱鹗鸣黄桑,野鼠拱乱穴。

夜深经战场,寒月照白骨。

潼关百万师,往者散何卒?遂令半秦民,残害为异物”,大笔勾勒出战乱之后怵目惊心的残破现实与凄惨景象。

袁行霈、罗宗强先生认为:杜甫的“诗被称为‘诗史’,在于具有史的认识价值。

常被人提到的重要的历史事件,在他的诗中都有反映”。

“杜诗的‘诗史’性质,主要的还在于他提供史的事实。

”所不同的是,“史实只提供事件,而杜诗则提供比事件更为广阔、更为具体也更为生动的生活画面”。

郭预衡先生说:“杜诗所反映的玄宗、肃宗、代宗三朝安史之乱前后二十余年间的军国大事,不仅可证诸史实,而且可以补充史无前例实。

” “可证诸史实”的“重要的历史事件”与广阔、具体、生动的生活画面,是构成了杜甫“诗史”最为重要的元素。

其次,可以称为“诗史”的作品,应该是以叙事为主,带起抒情、议论的长篇巨制,在艺术上有独特的成就。

欧阳修说:“唐兴,诗人承陈隋风流,浮靡相矜。

至宋之问、沈俭期等,研揣声音,浮切不差,而号‘律诗’,竞相袭沿。

逮开元间,稍裁以雅正,然恃华者质反,好丽者壮违,人得一概,皆自名所长。

至甫,浑涵汪茫,千汇万状,兼古今而有之,它人不足,甫乃厌余,残膏剩馥,沾丐后人多矣。

故元稹谓:‘诗人以来,未有如子美者。

’甫又善陈时事,律切精深,至千言不少衰,世号‘诗史’。

昌黎韩愈于文章慎许可,至歌诗,独推日:‘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

’诚可信云。

”(《新唐书·杜甫传赞》)“善陈时事”是杜甫“诗史”的一个显著标志,诗人继承了《诗经》、汉乐府反映现实的传统,本着“缘事而发”的精神,“即事名篇”,写下了许多富有独创性的新题乐府及长篇五言,如写在“安史之乱”发生前的《兵车行》、《丽人行》、《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写在“安史之乱”发生后的“三吏”、“三别”以及《北征》等,都可称为“诗史”。

这些诗作吸取了叙事诗多用对话、问答和片断情节、善于从生活中提炼富有典型意义的主题,描绘真实、细节真实。

这些描写,或人或物或心情,精心刻画,从细微处见出真实,展开画面,把人引入某种氛围、某种境界。

《兵车行》诗一开始,就展现出一幅震人心魄的送别画面:“车辚辚,马萧萧,行人弓箭各在腰。

耶娘妻子走相送,尘埃不见咸阳桥。

牵衣顿足拦道哭,哭声直上干云霄”,兵车隆隆,战马嘶鸣,披挂着弓箭的士卒一列列地开赴边地战场。

漫长的队伍旁是众多的亲人,跑着为士卒悲恸地送行,“牵衣、顿足、拦道、哭”四个动作,更将送行者的留恋、悲怆、绝望的感情与神态完整地展现出来;“爷娘妻子走相送”一句,不仅写出送别人扶老携幼的情景,同时从爷、娘、妻、子不同身分的送行人中,也表明征夫中长幼年龄不齐。

“边庭流血成海水,武皇开边意未已”,“信知生男恶,反是生女好。

生女犹得嫁比邻,生男埋没随百草”,则是诗人借行人之口所表达的对朝廷穷兵黩武政策、对不合理社会现实的强烈控诉。

再次,可以称为“诗史”的作品,多从诗人自身经历的情境出发,带有强烈的主观抒情色彩,其中饱含了诗人的血泪和苦难坎坷的人生经历。

宋人胡宗愈说:“先生以诗鸣于唐。

凡出处去就,动息劳佚,悲欢忧乐,忠愤感激,好贤恶恶,一见于诗,读之可以见其世。

学士大夫谓之‘诗史’。

”(《成都草堂诗碑序》)《自京至奉先县咏怀五百字》一诗正是从个人的生活遭遇中总结出当时社会的重大问题。

社会如此动荡不安,而自己却与寄居异县的家人长期分离,“谁能久不顾,庶往共饥渴”,正表现出诗人思念妻小和急切地希望同亲人患难与共的思想感情。

然而,迎面所见的不是老妻的笑脸和幼子的欢跳,而是“入门闻号眺,幼子饥已卒”的悲惨景况,这对风尘仆仆、一路上喜忧交加的诗人是多么巨大的打击!他内心的悲恸是可想而知的。

但诗人并没有在个人的痛苦上作过多的纠缠,只以“吾宁舍一哀,里巷亦呜咽”两句带过,从而由自己的遭遇推想到天下广大人民的不幸。

自己是个小官,不必缴纳租税,自己的孩子却在“秋禾登”的情况下饿死,那些平民百姓,尤其是那些无产无业和远戍边疆者的遭遇就更不必说了。

《北征》所表现的亦是如此:“经年至茅屋,妻子衣百结。

恸哭松声回,悲泉共幽咽。

平生所娇儿,颜色白胜雪。

见耶背面啼,垢腻脚不袜。

床前两小女,补缀才过膝”,通过描写妻女衣裳褴褛,形象地表现出家庭生活极度的艰难困苦,也表现诗人的内心痛苦,这正是战乱中广大百姓处在水深火热中的生活缩影。

俞平伯先生说:杜甫“思想的方式无非‘推己及人’,并没有什么神秘。

结合小我的生活,推想到大群;从万众的哀乐,定一国之兴衰,自然句句都真,都会应验的。

以文而论,故是一代之史诗,即论事,亦千秋之殷鉴”。

至于“三吏”、“三别”就更是这样了,无论是《新安吏》中母亲的哀伤欲绝、《石壕吏》中老妪的深明大义,还是《新婚别》中新妇的悲苦、《垂老别》中老翁的激愤,都有诗人自己真实的感受体验在内。

浦起龙说:“‘三吏’夹带问答叙事,‘三别’纯托送者、行者之词”,(《读杜心解》)表达的却是诗人自己的忧思、关切乃至揪心的痛楚。

章培恒、骆玉民主编的《中国文学史》说:“杜甫的诗歌自古以来就有‘诗史’的美誉。

但应该指出:诗歌并不会仅仅因为记载了某些史实就成为好诗。

杜甫其实并非有意于史:他的那些具有历史纪实性的诗篇,以及那些纪述自身经历而折射出历史面目的诗篇,乃是他的生命与历史相随而饱经忧患的结晶,是浸透着他个人的辛酸血泪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