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心”解读:格物致知,诚心正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众科学》杂志稿件:曾海波
从“心”解读经典:
“格物、致知、诚意、正心”
在这个竞争的时代,人人都渴望“治国、平天下”,然而却常常忽视了“修身、齐家”才是“治国、平天下”的基础。人人都渴望成功,然而成功之后才发现,成功与幸福并不能画上等号,幸福似乎比成功更奢侈。怎么样才能修身、齐家,并逐步治国、平天下?怎么样才能既成功又幸福?
儒家经典《大学》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格物、致知、诚意、正心”的内心修炼步骤。我们不妨从现代心理学的角度,对这个过程做一个“心”的解读。
《大学》里有这样一段话:“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这段话的意思是:“古时候想使高尚的道德彰明于天下的人,首先要管理好自己的国家;要治理好自己的国家,先要治理好自己的家族;要整治好自己的家族,先要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要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先要端正自己的内心;要端正自己的内心,先要使自己的意念真诚;要使自己的意念真诚,先要获得知识;要获得知识,在于穷究事物的真理”。
如果要从自己内心、自身做起的逻辑就是:“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也就是说:“穷究事物的真理,然后才能知无不尽,知无不尽而后意念真诚,意念真诚而后内心端正,内心端正而后才能修养自身的道德,修养自身的道德而后才能整治自己的家族,整治自己的家族而后才能治理好自己的国家,自己的国家治理好才能平定天下。”
这段话可以看作是古圣先贤关于人的内心变化与家庭、事业之间逻辑关系的理解,而修身之前的内容:物格、知致、意诚、心正,可以说是一个完整的心理修炼的过程。
首先,我们从“物格”开始,以往的理解认为“物格”指的是向外探求,也
就是分析和判断我们周围可以看到和感觉到的各种事物。实质上,对于事物的认识和探询都是从内心开始的,都是内心的各种念头对应环境的起伏变化。“物格”的过程可以理解为仔细的洞察内在每个念头的过程。心理学家汤姆·安德森说过,把每个念头都当成一个房间,进入这个房间你会看到什么颜色,听到什么声音,闻到什么气味?如此慢慢的去看待,而不是让它们匆匆的过去。文学家王蒙在谈到自己的人生体会时用两句话来概括:“文心宜淡淡,法眼莫匆匆”。也就是说对事业心,即立功、立德、立言不必过分强烈追求,要有些淡定和超然;而对于生活、对于每天生命的思考不要像过客一般匆匆。内在的每个念头、想法,都不要轻易放过,好好看看这个念头里面有什么,要察觉内在的每个念头变化。
“知致”,从心理学的角度看,就是认知,即理性的了解和认知自己。知道自己是谁很重要。就像古希腊格言:“认识你自己。”这是个终身都要面对和思考的问题。当内心的每个念头都可以去面对、觉察的时候,对于自己的了解自然也会不断更新、深入。
“意诚”,根据《大学》的解读是:“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观察内在的念头变化、更深入认识自己,接下来就是对自己的接纳。当内在的各种念头都能够如实呈现,我们对于自己的了解也会发生巨大的变化,以往被压抑、甚至被忽视的各个想法都可以呈现在阳光下。这种呈现所获得是轻松和释放。这种状况在心理咨询和治疗中常常会出现。
当自我能够如实的接纳自己,能够慢慢的、仔细的看待自己内在的念头变化的时候,就可以较为平静的看待自己的内心,不会因为外在的纷扰而忧虑和恐惧,从而达到“心正”。
现实生活中的年轻人,当内心情绪泛起的时候,如果可以来静下心来好好看看这个情绪以及它背后的因果逻辑,会是一个实用的正心方法。当然,如果陷在情绪当中不能自拔的时候,找一个宽容、接纳、可以安静倾听的朋友说一说,也会是好的选择。
完成以上这几个步骤时,我们就可以完成一个自我梳理和自我净化的过程,以一个坚实、肯定与健康的自我,更好地去面对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挑战。
所以说,古圣先贤已经从心理学的角度,勾勒出了一个系统而又全面
的心理修炼和修养的方法,那就是: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