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中药剂型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9
------
越者宜宜宜药
。,者膏水有
并,煎煎宜
《 神 农 本 草 经 》
随亦者者丸 药有,,者 性不亦宜, ,可有酒宜 不入一渍散 可汤物者者 违酒兼,,
40
汤剂,速效,但尚需一个煎煮过程,不能应急 使用,也不能长时间保存与远途携带。为此, 历史上一些医药学家,为了适应医疗的需要, 将原来不足之处,有所增新。如补中益气汤剂、 龙胆泻肝汤等增设丸剂。
溶解、分散
、 按
2)固体剂型
粉碎、过筛、 混合、成型
物 质 3)半固体剂型:
溶化、研合
形 态
4)气体剂型:

溶解或分散于 抛射剂中压入 耐压容器
类 剂型的形态不同,药物作用速度也不同,
如液体剂型口服给药作用快,而固体剂型口服给药作用 较慢。
20
2、以分散介质状态分类:

1、固体分散型:
分 散
2、气体分散型:
四气中温热与寒凉属于两类不同的性质, 寒凉属阴,温热属阳。 能够减轻或消除热证的药物属于寒性或凉
性,如黄芩、板蓝根对于发热口渴、咽痛 等热证有清热解毒作用,表明这两种药物 具有寒性。
3
四气与功效的关系
四气指导中医治疗 热证用寒凉药,寒证用温热药。这是中 医的治疗和用药原则。 寒性、凉性药物,具有清热泻火、凉血 解毒等作用,治疗热性病 温性、热性的药物具有温里散寒、补火 助阳、温经通络等作用,治疗寒性病。
16
例 三黄泻心汤干浸膏
有效成分与浓缩干燥方法的关系(%)
成分
常压 减压 逆浸透 浓缩 浓缩 喷雾
大黄酸葡萄糖苷 41.1 51.6 96.8
小檗碱
34.5 37.5 94.5
黄连碱
6.3 12.0 93.7
黄岑苷
77.4 77.6 98.5
17
中药剂型的分类
常用分类方法:
按物态分类 按分散系统分类 按给药途径和方法分类 按制法分类
生物碱 萜类 甾醇类
长春花
总生物碱含量 1 / 千 分离生物碱单体 68种
3)有效成分含量低
长春碱 3 / 万 长春新碱 3 / 百万 美登碱
2007年8月
中药、生药与天然药物化学
2 / 千万 12 12
3、有效成分难以确定
中药药效的发挥是多种成分协同作用的 结果,同一成分在不同药材中的药理作 用不同;
从量的方面因病轻药重不宜,从而发展到煮丸、 煮散。
从不便携带的汤剂派生出茶剂。 从煎汤时水蒸气的芳香气味收集成为露剂。 从饮食与药物相结合发展而为曲剂。
41
从单纯口服到药物直接送上病灶的油剂、 膏剂。
又因妇科滴虫,口服药物难达痛处而研制 了坐药(早期的栓剂)。
为防止毒药治病时的中毒及刺激性,而研 制了蜡丸、糊丸。
能沉降的药物大多具有酸、苦、咸、涩味 和寒、凉阴性。
所以,李时珍曾经指出:“酸咸无升, 辛甘无降,寒无浮,热无沉”。
8
来自百度文库
影响药物升降沉浮的因素
1)药物的气味 2)药物的质地 3)药物的配伍 4)药物的炮制
主要是炮制和配伍
9
10
一 、中药制剂的特点 1. 原料中药材质量差异较大

用药部位起作用
经皮肤吸收入血
发挥全身作用





30
(4)粘膜给药或腔道给药:五官科用药、直肠、
阴道、肛门等是通过腔道给药 起局部治疗或经腔道粘膜吸收产生全身治疗作用 如栓剂、滴眼剂、滴鼻剂、眼膏剂、含漱剂和口腔膜 剂等。
31
4.按制备方法分类
将主要的制备工序相同的剂型列为一类。
灭菌制剂:注射剂与滴眼剂需采用灭菌方法或无菌操
作法制备。
浸出制剂:采用浸出方法制备的剂型
32
浸出药剂(中药传统剂型)
用适当的浸出溶剂和方法,从药材中浸出 有效成分,制成供内服或外用的制剂。 有效成分、辅助成分 无效成分、组织物质
采用综合分类的方法。
33
中药剂型选择的依据
药物剂型——决定或影响药物的有效 性、安全性和稳定性,
药物剂型须与给药途径相适应,
为使滋补速效而创制了胶剂。 为寻找较强的杀菌药物,乃发明了无机物
的升华,创立了丹剂。。。。。。
42
几种传统的中药制剂
汤剂 散剂
煎膏剂
酒剂
茶剂
曲剂
其他制剂
胶剂 丸剂
43
传统的中药剂型特点
①具有原药材各浸出成分的综合疗效,疗 效好;
②作用缓和持久,毒性低; ③用量减少、服用方便(原药材); ④贮存中易产生沉淀、变质,影响外观和
35
中药剂型选择的依据
根据疾病状态 急症患者,要求药效迅速,宜用注射剂、气雾剂、
舌下片、滴丸等速效剂型; 慢性病患者,用药宜缓和、持久,常选用丸剂、
片剂、膏药及长效缓释制剂等; 皮肤疾患一般可用软膏剂、膏药、涂膜剂、洗剂、
搽剂等外用剂型; 腔道病变,可选用栓剂、滴眼剂、滴鼻剂等适合
38
中药剂型选择的依据
根据药物的性质
如“三黄汤”,由于黄连中小蘖碱与黄芩中之黄芩苷、 大黄之鞣质产生不溶于水的生物碱复盐,在汤剂中, 因沉淀之混悬而被服用,在胃中重新分解成小蘖碱和 鞣质,从而收到良好的抗菌效果,且能因分解过程使 成分缓慢被吸收,具有一定的长效作用。更因生物碱 形成复盐后,往往失去原有的苦味而便于服用。由此 可见,汤剂是适宜的剂型,若制成“三黄注射液”, 就不能发挥药物应有疗效。
栓剂 巴布膏剂
橡胶膏剂
气雾剂喷雾剂
煎膏剂(膏滋)
流浸膏剂与浸膏剂
14
4、剂型繁多,辅料干扰大
中药制剂传统剂型较多,因制备方法不一, 存在状态不同,各有特点。
蜡丸 蜜丸 糊剂 曲剂 胶剂
蜂蜡 蜂蜜 糯米粉、黄米粉 发酵 豆油、黄酒、冰糖
15
5.不同提取分离方法对测定结果 影响较大
中药制剂的质量控制过程中,化学成 分的提取、溶剂的选择及提取工艺等 因素,对制剂的质量会产生直接的影 响。
同一药物不同剂型即使其含量相同,给药 途径不变,疗效和不良反应仍会有差异。 药物剂型的选择对中药制剂的开发、生产 以及应用均有重要意义。
34
选择药物剂型的原则: (辨证论治)
病有缓急,证有表里,须因病施治, 对症下药,各类药物剂型要满足医疗、 预防的需要。
根据疾病状态 根据临床用药要求 根据药物的性质
药效。
44
现代中药剂型类型:
口服液、胶囊剂、滴丸、片剂、注 射剂、中药膜剂、微囊、缓控释制 剂、经皮吸收剂、靶向制剂等。
45
现代中药新剂型特点:
“三效”(高效、速效、长效)、 “三小”(剂量小、毒性小、副作用小) “三定”(定时、定位、定量 ) “五方便”(服用、捞带、贮存、生产、





25
3、按给药途径分类
经 口服剂型:如汤剂、合剂、糖浆剂、颗粒剂、 胃 丸剂、片剂等 肠 道 给 药 剂 型 :
注:口腔贴剂、口含片、口腔黏膜 吸收剂型不属于这一类剂型。
26

(1)注射给药:
2

(2)呼吸道给药:


(3)皮肤给药:

道 给
(4)粘膜给药:
药 剂
(5)腔道给药:

27
1
中药的概念内涵
药物性能的表达:(四气、五味、归经、升降浮沉) 药物功效:以中医药学术语表述(解表、平肝、
清热解毒、活血化瘀)
药物配伍使用时:按君臣佐使关系配伍,使 各味药共同构成一个功效整体与机体证相对 应而发挥作用(七情、十八反、十九畏)
2
1.中药的四气
含义 :寒、热、温、凉,又称四性,
腔道给药的剂型。
36
中药剂型选择的依据
根据临床用药要求
中药剂型是“因病而设,因证而别”。《圣 济经》言:“夫汤液主治,本乎腠理,凡涤 除邪气者,于汤为宜。伤寒之治,多先于用 汤者如此。风痹之症,本乎血脉,凡引导痹 郁者,于酒为宜。风痹之症,多专于酒渍者 如此。散者,取其渐渍而散解,其治在中, 久病痼疾,剂多以散者,理如此也。丸者, 取其收摄,而治在下,腹中之病,及不可散 服者宜用丸也。”
47
常用的现代中药口服固体剂型:
胶囊剂、片剂、滴丸
48
1.胶囊剂和片剂的制备工艺:
药物 辅料
粉碎 粉碎
过筛 过筛
混合
散剂
制粒
压片
颗粒剂
片剂
胶囊剂 49
2、口服固体剂型在胃肠吸收过程:

体 剂
崩解

分散
溶 吸收入血 血


生物膜
循 环
50
51
2、口服固体剂型在胃肠吸收过程:
不同中药口服固体制剂吸收的快慢顺序:
4
2.中药的五味
五味:辛、甘、酸、苦、咸。
味是表示药物作用的标志,不同的味具有不 同的治疗作用
五味与药物功效的关系:
辛散、酸收、甘缓、苦坚、咸软
5
五味与药物功效的关系:
辛散、酸收、甘缓、苦坚、咸软
辛:发散、行气、行血 甘:补益、和中 酸:收敛、固涩 苦:燥湿、泻降 咸:软坚、泻下 淡:渗湿、利水
37
中药剂型选择的依据
根据临床用药要求
同为丸剂,水丸取其易化,蜜丸取其缓化,糊丸 取其迟化,蜡丸取其难化。
又如同为糊丸,更衣丸用面粉作糊,于润肠通便 药中,可以保胃气,使之缓解。五粒回春丸少用 糯米粉为糊制丸,取其润透表邪。犀黄丸用黄米 粉为糊,可避免乳香、没药对上消化道的刺激, 缓和肠溶,尚可治肠痈。四神丸用枣泥为糊,以 健补脾胃。
按 剂。 分 散 系 统 分 类
23
(4)液体分散型:药物以不同的分散状态和
分散程度分散液体分散介质中。

如真溶液型、胶体溶液型、乳浊液型、混悬
分 液型四类,统称为液体药剂。





24

3、按给药途径分类
1 经胃肠道给药剂型(口服剂型) ——药物制剂经
) 口服后经胃肠道吸收发挥作用。




运输方便)等特点。
46
现代中药新剂型特点:
高效、速效(滴丸、贴剂、微囊等) 剂量小、毒性小、副作用小(中药膜剂、微
囊、滴丸、贴剂等)。 定时、定位、定量(缓控释制剂、贴剂、脂
质体等) 服用、捞带、贮存、生产、运输方便(口服
液、胶囊剂、滴丸、贴剂、膜剂等)
改进传统中药药物剂型,实现中药剂型的现 代化已成为中药制剂的研究目标。
生长环境、采收季节及部位差异 麻黄 东北→西北(-)麻黄碱含量↑
(+)麻黄碱含量↓ 丹参酮 11、12月份含量最高
薄荷脑 秋季叶变黄时含量最高
益母草 水苏碱 营养期含量最高 益母草碱 营养期含量最低
11
2、中药有效成分复杂、含量相差悬殊
1)同种植物含有多种结构类型的化学成分
苦参
黄酮类 生物碱
贝母
2)总成分含量少而种类多
(1)注射给药:绝对无菌 非 注射剂、输液(静脉注射、肌注、皮下注射等) 胃 肠 道 给 药 剂 型 :
28
(2)呼吸道给药:
非 胃
鼻、口腔吸入,如气雾剂、喷雾剂和粉雾
肠 剂等






29
2 (3)皮肤给药:外用溶液剂、洗剂、搽
、 剂、软膏剂、糊剂、硬膏剂和贴片等。
非 胃 肠 道
皮肤给药产生局部治疗和全身治疗作
药材中有效成分与无效成分的概念也是 相对的。 有效← →无效
鞣质 地榆(止血) 麻黄(无效成分)
13
4、剂型繁多,辅料干扰大
中药制剂的分类
中国药典(2005年版)一部(二十六种)
丸剂 胶剂 膏药 颗粒剂 滴眼剂
散剂 合剂 露剂 糖浆剂 软膏剂
片剂 酒剂 茶剂 滴丸剂 注射剂
锭剂 酊剂 搽剂 胶囊剂 滴鼻剂
6
3、中药的升降沉浮
• 中药的升降沉浮是指药物作用的趋向。
升:升提 降:下降 浮:上行发散 沉: 下行泄利
升与浮有类似趋势,属阳, 降与沉也有类似趋势,属阴
7
3、中药的升降沉浮
药物升降浮沉的性能与药物本身的性味有 不可分割的关系,
能升浮的药物大多具有辛、甘味和温、热 阳性;
18
中药剂型的分类
1.按物态分类分为: 液体剂型(如汤剂、酒剂、露剂、注射
剂等)、 半固体剂型(如软膏剂、糊剂等)、 固体剂型(如颗粒剂、片剂、栓剂、膜
剂等) 气体剂型(如气雾剂、吸入剂等)。 物态相同的剂型,一般制备特点比较接
近。
19
(二)中药剂型的分类
制法
1 1)液体剂型
系 统 3、微粒分散型:

类 4、液体分散型:
21
(1)固体分散型:固体药物呈聚集体状态分散
在固体介质中。如散剂、片剂、颗粒剂、胶囊剂等
按 分 散 系 统 分 (2)微粒分散型:药物以液滴和固体呈微 类 粒分散。如微囊、微球剂、纳米囊、脂质体等
22
(3)气体分散型:液体或固体药物以微粒和
液滴分散在气体分散介质中。如气雾剂、吸入
散剂 > 颗粒剂 > 胶囊剂 > 片剂>包衣片>丸剂
52
第一节、胶 囊 剂
53
胶囊剂(Capsules)系指将一定量 的药材提取物加粉末或辅料制成均匀 的粉末或颗粒,充填于空心胶囊或密 封于弹性软质胶囊中而制成的固体制 剂。
54
1、胶囊剂的种类
胶囊剂
硬胶囊
软胶囊
肠溶胶囊 缓释与控释胶囊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