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日本福利国家的理论渊源_柳清瑞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日本福利国家的理论渊源
柳清瑞 吴少凡
【内容摘要】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日本进入了资本主义福利国家的行列。日本福利国家的形成与发展既有深刻的政治、经济和社会背景,也有着丰富的理论渊源。第一,社会连带主义的团结互助思想是福利国家社会保障的理念基础;第二,凯恩斯主义是日本福利国家的理论基石,社会保障基本框架具有浓厚的贝弗里奇-凯恩斯主义色彩;第三,艾斯平-安德森的福利体制理论是日本福利国家再形成与发展的参照系。日本福利国家属于自由主义与保守主义的混合模式且正在发展途中,未来如何发展变化还需要进一步观察。
【关键词】福利国家 团结互助 贝弗里奇模式 凯恩斯主义 福利体制
【中图分类号】D669.7【文章编号】1003-4048(2015)03-0023-28
【文献标识码】A【DOI】10.16496/ki.rbyj.2015.03.004
【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项目 “城乡社会保障体系协调发展研究”(项目号:11&ZD014)【作者简介】柳清瑞,辽宁大学人口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导师(沈阳 110036)。
吴少凡,辽宁大学人口研究所研究生(沈阳 110036)。
一、引言
福利国家是一种典型的国家形态,或者说是一个国家发展到某一特定历史阶段的存在形式,其主要特征是经济稳定增长、充分就业和全民社会福利。英国牛津政治学大辞典对福利国家的解释是:福利国家强化了现代国家的社会功能,政府通过实施一系列福利政策并承担主要福利供给责任,为其国民提供有效经济和社会保障。英国社会学家阿・布里格斯对福利国家的定义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得到了斯堪的纳维亚国家一些学者的赞同。阿・布里格斯(1961)认为福利国家是指国家利用政治和行政权力调节市场作用来完成三大目标:一是保证个人和家庭最起码的收入;二是免除个人和家庭的各种社会风险(如失业、病残等);三是为公民提供有效的社会服务[1]。关于福利国家的概念众说纷纭,但是这并不影响人们普遍认识福利国家的存在。巴尔就明确指出福利国家存在定义上的
困难,福利国家的边界也比较模糊,但是通过对OECD国家的考察可以证明福利国家的存在[2]。艾斯平・安德森根据福利体制的差异将资本主义福利国家划分为三种类型:自由主义、保守主义及社会民主主义,并对不同福利体制对劳动力就业及分层的效应进行了实证分析[3],也证明了福利国家不仅存在而且存在不同的表现形态。
国内学者一般认为英国大主教威廉・坦普尔(William Temple,1941)最早提出了“福利国家”的概念[4],是针对二战前后社会失业和贫困问题提出的社会改良主张。福利国家思想正是在这一时期得到普遍认可并在英国、美国等资本主义国家率先实施的。1948年,英国工党政府首相克莱门特・理查・艾德礼宣布英国已经建成福利国家。这以后,瑞典、芬兰、挪威、法国、意大利等国纷纷效仿英国,致力于建设福利国家。日本作为资本主义国家,也是在这一时期开始酝酿建立福利国家的,在上世纪60年代初建立“全民皆保
经济与社会研究
险・皆年金”体制后,1973年成为“福利元年”,标志着日本进入了资本主义福利国家的行列。
日本福利国家的形成与发展,不仅有着深刻的政治、经济和社会背景,而且也有着丰富的理论渊源。与英国、美国、德国等老牌资本主义国家相似,日本福利国家的形成与发展是以18世纪以后产业资本主义社会的迅速发展为前提的。产业资本主义社会的主要特征可概括为三个方面:财产私有制、市场竞争和劳动力商品化。产业资本主义社会的建立,改变了传统的生活方式和工作方式,增加了人们的失业、疾病、伤残等社会风险,加上血缘和地缘关系的弱化,导致个人无法应对这些风险,需要社会作为一个整体(社会连带关系)来加以解决。在这种情况下,社会保障(Social security)作为一种公共政策应运而生。社会保障可以有效应对社会个体面临的失业、疾病、伤残等社会风险,增进社会福利,实现收入再分配和缓解收入差距。福利国家无论实行何种体制,社会保障都是必不可少的政策工具。从上世纪20年代开始,日本就开始着手建立社会保障制度,并逐步建成了福利国家。日本福利国家虽然效仿英国、美国、瑞典等国的福利体制,但也具有自己的特色。日本福利体制不属于艾斯平-安德森划分的三种类型,而是自由主义和保守主义的混合模式。日本缘何建立了福利体制混合模式,不仅有着复杂的历史背景,而且也有着丰富的理论渊源,在很大程度上受到社会连带主义、凯恩斯主义等理论的深刻影响。
二、社会连带与团结互助:日本福利国家建构的基本理念
社会连带主义是一种社会学理论,它认为社会是一个所有成员既彼此独立又相互依存(连带)的有机整体,这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前提条件。19世纪末20世纪初,法国社会出现了严重的劳资对立、贫困、疾病蔓延、灾害频发等社会问题,在关于如何救济与天主教派的对抗中兴起了社会连带主义(Solidarism)[5]。莱昂・布尔热瓦在《论团结互助》(Solidarity,1896)一书中引入了准契约(quasi-contract)的概念,他将个体与社会连接起来,强调社会的准契约性质以及所有社会成员
的义务[6]。莱昂・布尔热瓦认为社会连带像构成生命体的器官一样是天然的事实,社会成员通过社会连带关系实现生存(人们与生俱来就是对社会负有债务的欠债者),因此社会成员必须履行团结互助的义务以实现社会正义[7]。社会连带理论的团结互助思想对法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1930年法国根据该思想制定了以强制加入为特征的《社会保险法》。社会连带与团结互助思想广泛传播到世界各国并对福利国家的形成与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社会连带与团结互助思想对日本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产生了较大影响。日本著名学者武川正吾详细阐述了连带的概念,所谓连带,就是迄今为止真实存在的福利国家中各种社会保障制度之间都是零散的,在主体与客体间转移的再分配过程缺乏关联性,因此,在福利国家中必须要强调制度之间的关联,因为提供者与接纳者都处在同一共同体之中,各成员之间有相互扶助的义务[8]。实际上,社会连带与团结互助暗含的政策含义是,倘若政府通过社会保障进行资源再分配(现金补贴或实物给付),社会成员就应该按照莱昂・布尔热瓦所说的“准契约”,理所当然地服从和接受,被看作是“连带”的义务和责任。1929年日本制定的《救护法》取代了向贫困者施与慈善性给付的救恤规则(1874年制定),从团结互助思想出发,明确规定了国家应承担公共扶助责任。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国家在制定社会保障政策时,都明确表达了团结互助的基本理念[9]。21世纪以后,针对少子高龄化、就业形式及家庭结构变化等社会环境变化,日本进行经济结构与社会保障一体化改革,旨在实现“自助、共助和公助”的平衡,也体现了社会连带与团结互助的价值理念。
在日本福利国家建立过程中,与社会连带与团结互助相关联的合作主义(Corporatism)理论也具有一定影响。关于合作主义概念的讨论[10],施密特(P.Schmitter)与哥诺特(R.Grote)认为合作主义思想渊源于欧洲天主教义和民族主义两种哲学的综合,前者强调和谐与社会的统一,后者在适应本民族文化传统基础上强调个体对民族利益的服从和牺牲,从而使社会结为一体。米什拉(R.Mishra)认为合作主义就是根据国家总的形势,
论日本福利国家的理论渊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