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版 新马克思主义的福利国家理论
国家——社会关系理论流变与理论论争
国家——社会关系理论流变与理论论争国家和社会是人类社会发展中的两个重要构成部分,它们之间的关系一直是人们关注的焦点。
古代哲学家如孔子、荀子等都曾经提出了“天命所归,民之所欲行也”、“有道之德,执政者为公”等关于国家和社会关系的思想。
近代以来,随着社会的复杂化和全球化趋势的加剧,对国家和社会关系的思考更加理论化和系统化,形成了多种理论流派和理论论争。
1. 自由主义理论自由主义是以个人自由和个人权利为核心的一种政治理论,在该理论中,国家和社会是两个独立的概念,国家的主要作用是保障人民的自由和权利。
自由主义者认为过多干预社会会导致社会权利的侵犯和个人自由的限制,因此国家应该是最小化的。
2. 福利国家理论福利国家理论是20世纪欧洲和北美洲的一种政治理论,认为国家应该为国民提供一定的福利,以缓解社会不平等和贫穷。
在福利国家理论中,国家的作用是积极介入社会,并通过分配资源、调节市场等手段来实现社会公平正义。
新自由主义理论是20世纪70年代以来兴起的一种政治经济学理论,认为市场是最有效的分配机制,国家应该减少对市场的干预。
在新自由主义理论中,国家被视为市场的调节者和监管者,其主要作用是保护市场自由和企业自由。
马克思主义理论是地球上最重要的社会主义思想理论体系,认为国家是阶级统治的工具,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国家只是资产阶级的代表。
国家在社会主义时期则是劳动人民的代表。
马克思主义认为国家应该承担统一国家、维护社会稳定等职责,同时推进劳动人民的利益。
1. 国家与社会的关系是诉求和依赖的反复循环还是互动共构?对于国家与社会的关系,自由主义者强调国家应该尽可能少干预社会,而福利国家的支持者和新自由主义者则认为国家应该发挥更积极的作用。
马克思主义者则认为国家与社会的关系是阶级统治的反应,是双方互动的反映。
现在,许多人已经越来越认识到,国家和社会之间的关系是一种生命的共同体重构,双方不同的诉求和依赖通过互动共对构建共同的发展愿景。
2-7-3马克思主义的福利观(新马克思主义的观点)
第二章社会福利理论初步第七节马克思主义的福利观三、新马克思主义的观点那么下面我们来跟大家介绍一下新马克思主义的福利观点,新马克思主义在分析福利现象,解释福利国家的时候,据有关的学者概括可以分为下面的三大派,一派就是对于资本主义制度下追求福利不报任何的希望。
换句话说,就是这一派的新马克思主义者强调资本主义的必然灭亡性,而且认为这种经济制度是无法用福利来补救的,他们认为福利制度之所以在资本主义社会出现不过是资产阶级国家为了保存资本主义制度而进行的一个哄骗工人的制度,他的目的是要削减工人的防抗意识,福利是国家用来笼络资本家,帮助资本家迷惑工人的工具或者说在这个时候,国家就是资本家的走狗,是在为资本家谋求利益,这是第一派的这个观点。
那么另外一派观点认为在资本主义制度下,提供福利给工人,不管怎么说还是一件好事,特别是提供给工人的福利,这个对于工人来讲还是有利的,但是这个福利制度并不是自然而然地产生的,福利制度是工人斗争所争取到的,那么这一种看法应该说跟前面我们所介绍的马克思对于资本主义社会的福利的出现看法是一致的。
第三派的这个新马克思主义的观点,他们是主张国家自主性,尝试以国家相对自主性来解释福利国家的问题,他们认为官僚体系所组成的国家或者说是政府是一群人的组合,他们也有自身的特殊利益,国家自主性的理由常常是国家的组成分子为了他们本身的利益以及政权稳固的原因而采取的福利措施,这是第三派的这个观点。
那么下面我们就跟大家分别把这三派新马克思主义的观点来进行一个简要的介绍,首先我们来说一下这个制度决定论,或者说有的地方是翻译成叫体系决定论,制度决定论认为福利的发展是为了适合资本主义发展的需要而建立起来的,政府之所以要进行经济和社会的干预,是为了要增强资本主义获取利润的能力,因为资本家它要获取利润,要榨取剩余价值,他需要有健康,有劳动效率的工人来提供,或者说需要有足够的健康,身体健康、劳动有效率的工人来供他们剥削,供他们榨取。
2-7-1马克思主义的福利观(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社会福利起源的解释)
第二章社会福利理论初步第七节马克思主义的福利观一、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社会福利起源的解释下面我们跟大家介绍一下马克思主义的福利观,在中国马克思主义不仅是意识形态,而且是一种科学体系,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实践的指导思想。
在西方马克思主义既被认同为社会科学的重要学术源泉和学术流派之一,又被理解为包括意识形态理论与现代各种解释的综合体,比方说像新马克思主义,我们在这里需要指出来的是,虽然马克思本人对于社会问题、社会冲突、社会平等和社会发展非常关注,但是他很少直接对福利制度做过分析。
因此我们在这里给大家介绍的马克思、恩格斯关于福利和福利国家的一些论点,主要是体现在他们对于资本主义社会的批判和对于社会主义、功能主义社会特征的这种分析之中的。
那么首先我们跟大家一起来简单回顾一下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对于资本主义社会和经济的看法,马克思和恩格斯他们是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他们有一系列的著作,比方说像《共产主义宣言》、《英国工人阶级状况》、《资本论》、《哥达纲领批判》等等这样的一些非常著名的著作,在这些著作中他们以批判的立场,对资本主义的矛盾运动以及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必然性进行了科学的论述,从这些论述中我们可以大体上追诉到马克思和恩格斯的社会福利思想的来源。
那么首先我们跟大家一起来回顾一下马克思和恩格斯对于资本主义社会的不平等本质的一个论述,马克思认为历史的发展取决于真正的生产过程,所谓的生产它指的是人与环境之间,人通过劳动创造物质生活资料的过程,劳动的目的可以是多样的,它不取决于个人的意愿,而是取决于社会制度的安排和社会权力的分配。
资本主义社会在人类历史上它是这样的一种特殊的社会制度,它以生产资料的私有制为前提,以市场的自由竞争为基础,整个社会泾渭分明地分为两大对立的阶级,也就是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工人阶级因为没有生产资料成为无产阶级,资本家因为拥有生产资料成为了资产阶级。
马克思主义对社会福利的规划
马克思主义对社会福利的规划
马克思主义对社会福利的规划可以说是其理论体系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
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福利不应该仅仅是个别慈善行为或政府的施舍,而应该是整个社会共同关心的问题,是构建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社会的必要条件之一。
首先,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福利应该是普惠的,即所有社会成员都应该享受到相应的福利待遇,而不是仅仅局限于某些特定群体。
这就要求社会福利政策的制定应当以整体社会的利益为出发点,以消除社会不平等、促进社会公平为目标,保障每个人的基本权利和利益。
其次,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福利应该是有计划和系统的,而不是零散的和临时的。
这就需要建立起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包括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等各种制度,形成一个全面保障社会成员基本权益的制度框架。
同时,马克思主义也主张通过税收政策等手段来为社会福利提供资金支持,确保社会福利事业的可持续发展。
另外,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福利政策应该是民主的,即社会成员应该有权参与社会福利事业的决策和监督。
只有通过广泛的社会参与和民主监督,才能保障社会福利政策的公正性和有效性,使社会福利制度更好地为人民群众服务。
总的来说,马克思主义对社会福利的规划强调了普惠性、计划性、民主性等方面的重要性,主张建立起一个以公平、公正和共享为核心价值的社会福利制度,为实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社会奠定坚实基础。
只有在这样的社会福利政策指导下,人民群众的生活才能得到改善,社会的发展才能实现全面、可持续的进步。
第七章 马克思主义的社会福利思想
7.1 人的需要理论
1、自然的需要。恩格斯对马克思的唯物史观给予了极高的评价。
2、社会需要 ——社会地生产出来的需要
——共产主义人的需要,即人的全面发展的需要
——有支付能力的需要 ——社会按比例生产而满足的需要
3、经济需要
4、精神需要
7.2 马克思对于英国资本主义弱点的深刻揭露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79页。
附:资本主义易导致集中和垄断
“随着那些掠夺和垄断这一转化过程的全部利益 的资本巨头不断减少,贫困、压迫、奴役、退化和 剥削的程度不断加深;与此同时,目前壮大的、由 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本身的机制所训练、联合和组织 起来的工人阶级的反抗也在增长。对资本的垄断成 了与这种垄断一起并在这种垄断之下涌现和繁荣起 来的生产方式的桎梏。生产手段的集中化和劳动的 社会化最后达到一种与它们的资本主义外壳无法相 容的地步。这个外壳就要爆裂了。资本主义私有财 产的丧钟就要敲响了。剥夺者就是被剥夺了。‛
1、体系决定论
(1)福利是为了解决社会问题,不得已的新兴制度。 国家所制定的这一套福利制度,是一种解放资本主义压迫 或延续资本主义体系崩溃的制度。 (2)福利是政府与资本家共同设计的陷阱 福利是‚包了糖衣的毒药‛,使无产阶级更加迷惑福利制 度的假象之下,延缓了工人阶级从自在阶级转变为自为阶级, 忘记了无产阶级革命的重要性。
附:资本主义社会的先进生产力和内部的阶级 斗争
“马克思承认工业革命的巨大成就。‚在它不到一百年的统治中, (它)所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世代创造的生产力的全部总和不要多, 还要大。‛‚它创立了巨大的城市,使城市人口比农村人口大大增加起 来,因而使很大的一部分居民脱离了农村生活的愚昧状态。……它的商 品的低廉价格,是它用来摧毁一切万里长城的重炮。‛ 资本家‚趾高气扬、走在前面,……拥有劳动力的人们作为他的劳动 者跟在后面。一个是得意傲慢、皮笑肉不笑、一心只想着生意;另一个 却羞怯畏缩,就像一个把自己的脸皮拿到市场上去卖的人一样,除了希 望躲藏起来之外别无所求。‛马克思毫不怀疑这种状况应归咎于阶级结 构。他宣布说,‚现代的国家行政部门不过是管理整个资产阶级的共同 事务的委员会罢了‛,‚每一个时代占统治地位的思想始终都不过是该 时代统治阶级的思想。‛
(4)福利国家理论
逆向选择(Adverse Selection)理论 是由美国经济学家、诺贝尔经济学奖获 得者阿克洛夫在其论文《柠檬市场:质 量的不确定与市场机制》中提出的。柠 檬(a feeble or unsatisfactory person or thing)指旧货。在旧车市 场上,由于交易双方信息不对称和市场 价格下降产生的劣质品驱逐优质品,进 而出现市场产品平均质量下降。市场选 择的结果不是优胜劣汰,而是留下差的, 所以叫逆向选择。
同时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基础通过对比分析全面深入地开展对福利国家性质功能政策实施及演变趋势等方面的研究客观科学地认识福利国家的进步性和局限性结合我国社会福利建设的实践大胆探索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形式探索新的历史条件下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各种可能性这对于发展和完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实现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的创新都是一种积极的尝试也必将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理论价值
第二,过高的社会福利危害了经济效率的提高。
二战后,西欧各国政府在社会保障制度中全面承担 了增进社会成员普遍福利的责任,这对推动社会保 障制度的发展无疑起到了重要作用。但是,对于国 家究竞应在社会保障体系中起多大的作用,并不是 没有疑问的:(1)社会经济资源中有越来越大的份额 掌握在政府手中,由政府直接支配,削弱了市场机 制的作用。(2)国家全面包揽了社会成员的高水平生 活保障,使一部分人滋长了依赖国家、靠社会保障 过日子的心理和懒惰行为。(3)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 的扩大,培育起庞大的福利机构,造成高浪费、低 效率和官僚主义。
3.马克思主义观点: 1)福利国家是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 一种现代形式; 2)是资本主义国家各派政治力量与 各种经济利益斗争和博弈的结果; 3)是社会改良主义的产物,是资本 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过程中的一种 特殊表现形式。
第二版 新马克思主义的福利国家理论
新马克思主义福利国家理论是什么
新马克思主义学者在马克思的阶级与阶级斗争、资本主义生 产方式与矛盾等理论概念基础上开展各自对社会福利与社 会政策的研究,形成了社会福利领域中的新马克思主义学派。 代表人物:高夫(I.Gough)、欧费(奥菲)(C.Offe)、奥科诺 (J.O'Connor)、金斯伯格(N.Ginsburg)、弗格森(I.Ferguson)等 人。
12/20/2014
(三)福利制度项目和内容的设计——注重发展积极福利政 策
12/20/2014
参考文献
1 《新马克思主义论福利国家内在矛盾和重组 》 彭华民 张 晶 《国外马克思主义》 2 《新马克思主义福利国家理论探析—兼谈对我国福利制度 建设的启示》 吴炜 《北京行政学院学报》2012.6 3 《福利国家的性质、模式及困境—基于国外马克思主义学 者的视角》 杨静 陈亮 陈霞 《管理学刊》2013.8 4 《福利国家的马克思主义批判》 杨玉生 《海派经济学》 2003.2
12/20/2014
组合主义是将通常被称之为三边的资本、劳工与国家 整合,将资本主义社会的两个基本团体——资本和劳工— —整合到国家政府之中。各个参与方在努力控制其组织的 基础之上,协商各自领域内的利益。 社会契约是利益群体进行利益协商的产物,例如为了回 报劳工的自动限制薪资,国家则提供食物辅助和增加养老年 金。 社会政策会成为资本、劳工与国家之间的社会契约的 重要部分,福利国家则可以发展成为组合主义国家。
12/20/2014
(三)福利国家的改革或替代方案 高夫—“社会工资”和福利国家重组
12/20/2014
社会工资
社会支出的增加不完全对资 本主义国家经济竞争能力与发展有害 国家支付给个人的现金给付界定为“社会工资”如 为了维持劳动力再生产而提供的家庭津贴、健康项 目支付与失业给付,这类给付会直接提升社会成员的 购买力,有利于资本主义市场部门的循环运作。 国家支付给个人的社会项目给付部分定义为集 体消费,如教育、学校膳食、健康服务等,它们对 现在与未来劳动力的再生产起到了不可替代的 作用。
新马克思主义福利国家理论探析——兼谈对我国福利制度建设的启示
新马克思主义福利国家理论探析——兼谈对我国福利制度建设的启示□吴炜【摘要】社会福利领域的新马克思主义是分析福利国家危机的重要路径。
欧费发展了马克思的观点,提出资本主义的自我瘫痪趋势。
他指出为了克服这种趋势,资本主义开始实行福利国家保障战略和行政性再生产战略,最终形成了福利国家。
然而旨在维持商品交换关系的福利国家的各种政策、措施却是去商品化的策略,它排斥商品交换关系,侵蚀商品形式,福利国家的产生导致了资本主义更深层次的矛盾。
欧费认为只有通过新社会运动达到生态社会主义才能解决这一难题。
欧费的理论对中国福利转型有一定借鉴意义。
【期刊名称】北京行政学院学报【年(卷),期】2012(000)006【总页数】6【关键词】福利国家;新马克思主义;资本主义自我瘫痪;新社会运动一、新马克思主义福利国家理论产生的背景(一)现实背景二战之中,为了缓和日趋激化的阶级和阶层矛盾,消除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和社会动荡,贝弗里奇在英国提出了建立“福利国家”的战略设想。
这一设想在英国工党执政之后的1948年成为了现实,标志性事件是艾德礼宣布英国建成了世界上第一个福利国家。
随后,欧美各国也纷纷跟进,建立自己的福利国家体制,福利制度与资本主义国家紧密缠绕在一起。
福利国家的建立意味着政府功能的全面扩张,政府利用一系列社会政策干预社会的各个领域。
应该说,福利国家的建立是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它的建立极大地改善了工人阶级的生存状况,缓和了阶级矛盾和社会矛盾,一定程度上减少了社会冲突的程度和经济危机的烈度。
福利国家是维持20世纪五六十年代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快速发展的重要支撑,并成为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主要和平原则。
当时间进入20世纪70年代后,随着两次石油危机的冲击和制度所固有的矛盾暴露,福利国家进入了危机阶段,福利国家的社会政策受到了极大的批评。
正如郑秉文所说,1973年石油危机的爆发所导致的现代福利国家的危机将是一个分水岭,它引起学界对福利国家现象和现代福利制度开始进入冷静分析、重新审视和热烈讨论的新阶段[1]。
第六章 福利国家的社会福利理论
• 福利国家:
福利国家是一种国家制度,它强调国家应该承 担满足国民基本的教育、健康照顾、经济和社 会需求。 福利国家超越了社会福利、社会保障的范围而 成为了一种国家制度。 福利国家是一种国家形态,福利是这种国家形 态的特性,是用来界定国家的,福利国家这种 国家形态突出地强化了现代国家的社会功能 。
3、第三部分重点讨论待遇标准和房租问题、老年 问题以及关于伤残赔偿的途径问题 4、第四部分主要涉及社会保障预算问题。 5、第五部分为社会保障计划。首先论述了社会保 障计划所赖以存在的三个假定,提出通过社会保 险、国民救助和自愿保险三个层次保障人们不同 需要的重要观点。 6、第六章为社会保障和社会政策。详细讨论了子 女补贴、全方位医疗康复服务和维持就业问题, 提出把消除贫困作为战后的基本目标
第二节 蒂特马斯的社会福利理论
一、蒂特马斯与费边社会主义 二、个人需求与社会需求 三、社会福利的构成及其所承担的责任 四、蒂特马斯的贡献
第二节 蒂特马斯的社会福利理论
一、蒂特马斯与费边社会主义 二、个人需求与社会需求 三、社会福利的构成及其所承担的责任 四、蒂特马斯的贡献
一、蒂特马斯与费边社会主义
第一节《贝弗里奇报告》 与福利国家制度
《贝弗里奇报告》产生的社会历史背景 对福利国家的制度设计 实施社会保障的三种方法 《贝弗里奇报告》对英国社会福利制度的 影响
三、实施社会保障的三种方法
福利国家体系:社会保险 国民补助 自愿保险
贝弗里奇对社会保障的定义: 社会保障是指为人们提供一种收入保障,以 保证人们的收入不受失业、疾病或意外事件、退休、 供养人死亡以及例外支出,如与出生、死亡和结婚 有关的支出而中断。
自由放任主义把个人和社会简化了,人是“经济人: 社会是经济活动 蒂特马斯对市场福利提供的批评:一是扩大和强化社 会不平等;二是私营福利制度不仅削弱和损害公共服 务,而且私营福利缩小和削弱总体性社会责任感;三 是私营福利并不能提供选择的自由;四是私营福利加 剧两极分化,使权力集中在少数人手中 经济政策与社会政策关系本质是市场与政府的关系。
第九章 新马克思主义的社会福利思想1
二、福利国家产生的根源
(一)劳工力量的成长 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产生了一大群与资产阶级
有根本利益冲突的劳工阶级,发展出得以组织和 在一起行动的能力,进而产生了代表劳工阶级的 政党,资本主义国家的政治逐渐走向了两党制或 多党制。
劳工阶级欢迎福利国家的原因:
因为福利政策能够减少其生活困难,或者修正市 场力量的盲目运作;
对资产阶级而言,福利政策能够降低劳工阶级的 不满,提供额外的工具来整合与控制劳工阶级, 因而也有经济或意识形态上的好处。
(二)国家集中化
集中化又植根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中。 高夫认为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有三个特征: (1)直接的生产者与生产工具相分离,广大劳工阶级将其
在资本主义条件下,国家开始介入传统的家庭教 育,通过社会政策加强家庭抚育儿童的能力,生 产出合格的“下一代”劳动力。
2.维持社会中的非工作人口
除了劳动人口外,所有社会都存在大量的无法依 靠自己的工作维持生活的人口,也就是依赖人群, 比如:老年人,残障者,儿童等,为了维持社会 稳定,所有的社会都必须发展出某些机制,将部 分产品自直接生产者手中转移到这些群体身上。
第四,都市化
虽然大都市几乎存在于人类文明的每个阶段,但是都市生 活成为惯常则是资本主义的特殊产物。工业化的成长刺激 了国家控制都市活动的需求,同时也刺激了国家直接提供 基础设施、住宅及其他公共场所。
三、社会开支的增长与“回流”
(一)社会开支的增长
社会开支:包括资源开支和收入转移。
政府的资源开支(Gr):用在健康、教育及个人服务等方 面的开支。包括政府员工的工资和向私人资本主义部门购 买设备、建筑和其他供应品的费用。
2-7-2马克思主义的福利观(列宁的福利观)
第二章社会福利理论初步第七节马克思主义的福利观二、列宁的福利观好,下面我们跟大家介绍一下列宁的福利观,列宁是俄罗斯或者说是俄国共产党的创始人,也是伟大的马克思主义思想家,他生活的时代正好是资本主义由自由竞争阶段过渡到垄断阶段及帝国主义的时期,也是帝国主义战争和无产阶级革命的时期。
他不仅领导俄罗社会民主工党,一九一九年以后俄国社会民主工党改为俄国共产党,他不仅领导就是俄国的社会民主工党,在一九一七年成功地进行了十月社会主义革命,建立了苏维埃政权。
而且还从一九二一年开始实行了具有经济体制改革意义的新经济政策,虽然列宁因为过早逝世而没有系统地论述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福利思想,但是从他的有关论述中,我们仍然可以看到他的福利思想。
那么下面我们就从两个方面来给大家介绍列宁的这个福利观,第一就是关于维护工人阶级基本福利的指导思想,早在一九零二年的时候,列宁在为俄国社会民主工党撰写的纲领草案中,就比较系统地提出来了限制资本主义剥削,维护工人阶级基本福利的指导思想,这些思想一共包括了十七个方面,我们把这些方面跟大家一一地过一下。
那么第一个方面就是他主张工人的工作日应该限制为每天工作八个小时,这是第一。
第二就是要依法规定雇佣工人每周不少于三十六小时的休息时间,这是第二条。
第三条是绝对地禁止工人加班加点。
第四条是除了技术上必须的部门以外,禁止夜工,也就是说禁止晚上工作。
第五是禁止雇佣十五岁以下的童工,就是十五以下不能被资产家雇佣去做工。
第六条是禁止特别对妇女有害的部门使用女工,就是说如果这个部门的工作对于女工的身体健康影响非常大的话,那么这些部门就不能,或者说就要禁止他们使用女工。
第七是要依法规定对发生工伤事故,导致工人完全或部分丧失劳动能力的企业主实施民事处分,也就是说如果资本家或者是企业主使工人在工作中发生了工伤事故,导致工人丧失,完全丧失或者是部分丧失了劳动能力的话,那么你就要受到临时处分。
第八是禁止雇主用商品作为支付工人的工资,你不能说我现在没钱给你,然后我们现在在生产这个皮鞋,我们就给你皮鞋,把皮鞋作为给你的工资,来支付给你,这个是不行的。
马克思主义对社会福利的理论探讨
马克思主义对社会福利的理论探讨马克思主义一直是社会科学领域的重要理论体系之一,在对社会福利的理论探讨中,马克思主义也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
本文将从劳动价值论、阶级斗争和社会主义建设等方面,探讨马克思主义对社会福利的理论观点。
一、劳动价值论与社会福利劳动价值论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核心概念之一,它认为劳动是商品价值的唯一来源。
根据这一观点,社会福利的实现应该以劳动者的权益保障为核心。
马克思主义者强调,社会福利应当通过确保劳动者合理的工资待遇、劳动环境的改善和保障劳动者的权益等方式来实现。
在马克思主义视角下,社会福利不应是由资本家的善意捐赠或慈善行为来实现的,而应是劳动者合法的权利。
只有在劳动者能够获得劳动的真正价值、享受到合理的福利保障时,社会福利才能真正实现。
二、阶级斗争与社会福利马克思主义强调社会是由阶级斗争推动和发展的。
在阶级社会中,不同阶级之间的矛盾与斗争是不可避免的。
对于社会福利来说,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福利的提升与改善需要通过阶级斗争来实现。
在资本主义社会中,资本家追求利润最大化,往往以剥削劳动者为手段。
因此,马克思主义者主张通过阶级斗争来争取劳动者的权益,并通过消除剥削关系、缩小贫富差距等方式来实现社会福利的公平分配。
三、社会主义建设与社会福利在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框架下,社会主义被视为最终实现社会福利的社会制度。
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主义社会中,生产资料的公有制和社会主义经济的发展为实现社会福利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在社会主义社会中,国家承担起保障社会福利的责任,通过公有制的经济运行方式,实现资源的公平分配,为全体人民提供基本的社会福利保障。
这包括但不限于医疗保健、教育、社会保险、养老金等方面的福利。
四、扩展社会福利的途径马克思主义理论不仅提供了关于社会福利的基本原则,也提供了一些扩展社会福利的具体途径,如:1. 深化社会主义改革:通过深化社会主义改革,完善社会福利制度,提高社会福利水平。
2. 建设社会主义协调发展的创新型国家:通过科技、文化、教育等多方面的发展,提供更广泛的社会福利服务。
2-7-1马克思主义的福利观(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社会福利起源的解释)
第二章社会福利理论初步第七节马克思主义的福利观一、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社会福利起源的解释下面我们跟大家介绍一下马克思主义的福利观,在中国马克思主义不仅是意识形态,而且是一种科学体系,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实践的指导思想。
在西方马克思主义既被认同为社会科学的重要学术源泉和学术流派之一,又被理解为包括意识形态理论与现代各种解释的综合体,比方说像新马克思主义,我们在这里需要指出来的是,虽然马克思本人对于社会问题、社会冲突、社会平等和社会发展非常关注,但是他很少直接对福利制度做过分析。
因此我们在这里给大家介绍的马克思、恩格斯关于福利和福利国家的一些论点,主要是体现在他们对于资本主义社会的批判和对于社会主义、功能主义社会特征的这种分析之中的。
那么首先我们跟大家一起来简单回顾一下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对于资本主义社会和经济的看法,马克思和恩格斯他们是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他们有一系列的著作,比方说像《共产主义宣言》、《英国工人阶级状况》、《资本论》、《哥达纲领批判》等等这样的一些非常著名的著作,在这些著作中他们以批判的立场,对资本主义的矛盾运动以及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必然性进行了科学的论述,从这些论述中我们可以大体上追诉到马克思和恩格斯的社会福利思想的来源。
那么首先我们跟大家一起来回顾一下马克思和恩格斯对于资本主义社会的不平等本质的一个论述,马克思认为历史的发展取决于真正的生产过程,所谓的生产它指的是人与环境之间,人通过劳动创造物质生活资料的过程,劳动的目的可以是多样的,它不取决于个人的意愿,而是取决于社会制度的安排和社会权力的分配。
资本主义社会在人类历史上它是这样的一种特殊的社会制度,它以生产资料的私有制为前提,以市场的自由竞争为基础,整个社会泾渭分明地分为两大对立的阶级,也就是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工人阶级因为没有生产资料成为无产阶级,资本家因为拥有生产资料成为了资产阶级。
由于工人没有资本,只能靠出卖劳动力给资本家换取工资来维持他们的生活。
福利国家的社会福利理论
• • • •
3.三种方式 ——社会保险; ——国民补助或社会救助; ——自愿保险。
二.替马斯对福利国家的福利设想
1.社会福利分三个部分 ——社会或公共福利或社会服务 ——财政福利(收入总税额和救助) ——职业福利
公共福利
——对处于依赖状态的人们的集体干预。分 老弱病残的“天然依赖”和“人为制造的依 赖”及“继发性依赖”。消除这些依赖的责 任必须由社会通过提供公共福利来承担。
• 2.马歇尔以公民权利理论为基础的社会福 利观
• 早期的福利思想基础是人道主义;现代的 福利思想基础是人的权利和需要,福利性 质由安抚性的救济和策略性的社会控制与 统治手段,变成了人为之奋斗的幸福事业 和社会政治追求的基本目标;
• 个人有资格要求社会国家对他承担责任,使其能 够享用社会进步带来的好处; • 公民权利的直接表达是个人福利的实现; • 权利实现是以福利为基础的。福利与社会保障不 再是单纯地对贫穷无依者的施舍,不再是为保持 社会的控制; • 提供社会保险和社会保障是国家与公民权利责任 关系的一部分; • 领取福利不只是等同公民身份的象征,而是全面 行使公民权利的重要步骤; • 人人享有平等的公民权利是马歇尔社会福利理论 的基本原则——人人有权利享有国家提供的福利。
2.社会福利必须承担六种责任
——分配与再分配作用; ——促进社会整合和协调; ——对社会变迁中的“去福利”问题进行补偿; ——增进个人和社会的福祉; ——是一种投资而非单纯的消费; ——弘扬利他主义精神。
三.马歇尔的社会福利理论
• 1.马歇尔的公民权利理论 ——是现代福利国家制度的一 个重要理论基础和现代社会 福利思想的理论基石。 • 公民权利分为三种
2.社会保险原则
• • • • • ——保险给付一律平等原则; ——保险费交纳一律平等原则; ——统一管理原则; ——保险给付符合受益人的基本需求原则; ——保险全面原则(覆盖人的一生及所有方 面需求); • ——保险分类原则(根据人们不同需求.不同 地区的不同生活方式、就业、收入、工作年 龄等差异进行分类,使保险能适合不同类别 的团体或个人需要)
从福利资本主义到福利社会主义——福利国家理论的新马克思主义视角
家 主义 战 略模式 已经 不适 用 于从 福利 资本 主义 向社 会 主义 转 变 的要 求 。一 方面 在 现代 资 本 主 义社 会 中 , 政
广 西师 范大 学学 报 : 哲 学社 会科 学版
J o u r n a l o f Gu a n g x i No r r r l a 1 Un i v e r s i t y : P h i l o s o p h y a n d S o c i a l S c i e n c e s E d i t i o n
Vo 1 . 53 NO . 2
Ma r c h. 2 0 l 7
d o i : 1 0 . 1 6 0 8 8 / j . i s s n . 1 0 0 1 — 6 5 9 7 . 2 0 1 7 . 0 2 . 0 0 4
从 福 利 资 本 主义 到福 利 社 会 主 义
— —
遭受巨大创伤并陷入重重危机, 各种质疑和否定之声也随之响起。与新自由主义简单否定福利国家不同, 新 马克思主义认为福利国家是不可逆转的趋势, 彻底否定福利国家是不现实的, 必须寻求福利国家重组的道 路。消除资本主义危机的根本途径在于社会主义, 而消除福利国家危机、 实现福利 国家重组的根本途径在于
国家 所津 津乐 道 的例 子 。但 是 , 在 繁荣 面前 我们也 必 须冷静 地 反思这 种模 式 。首先 , 资 本主义 福利 国家 北 欧
[ 收 稿 日期 ]2 0 1 6 — 1 2 — 1 5 [ 基 金 项 目 ]广 东 省 哲 学 社 会 科 学 “ 十 三 五 ”规 划 项 目 “ 马克思 主义 福利 思想及其 对建设 ‘ 共享’ 社会 的意义”
第二版新马克思主义的福利国家理论
政策
第二版新马克思主义的福利国家理论
一、新马克思主义福利国家理论 的产生背景
(一)现实背景
第二版新马克思主义的福利国家理论
(二)理论背景
第二版新马克思主义的福利国家理论
二、新马克思主义福利国家理论 的主要内容
(一)福利国家的产生和性质
福利国家的出现是资本主义国家的统治阶级 努力缓和社会矛盾的结果。
第二版新马克思主义的福利国家理论
欧费—福利国家矛盾分析
“福利国家矛盾的秘密在于:尽管它对资本主义积累 的影响是破坏性的,然而废除它的结果则是毁灭 性的。
福利国家的矛盾在于:资本主义不可能与福利国家 同时存在,然而资本主义又不能没有福利国家。”
第二版新马克思主义的福利国家理论
哈贝马斯—福利国家矛盾分析
——《“马克思学”“西方马克思主义”“新马克思主义”的 异同》 李忠尚 教学与研究 1986年第6期
第二版新马克思主义的福利国家理论
新马克思主义学者在如哲学、经济学、社会学等多 个研究领域中发展着他们的理论,与生态主义、 女权主义、建构主义等多种意识形态相融合发展 他们的理论。
新马克思主义学者认为自己既立足于马克思传统的 理论假设,又未局限于经典理论,经过多年的发展逐 渐形成了更加开放的研究领域。
福利国家具有强烈的工具主义取向,维护的是资本主义 商品交换关系。表面上既有利于资产阶级又有利于工人阶级 ,但根本上,它保证资本的积累,维持了资本的剥削关系。
第二版新马克思主义的福利国家理论
(二)福利国家内在矛盾分析
高夫—资本主义福利国家矛盾分析 福利国家本身就是一个矛盾综合体。一方面,福利
国家要加强社会福利,发展个人力量,对市场力 量的盲目运作施加社会控制;另一方面,福利国 家又要压制与控制个人,使大众服从于资本主义 经济发展与获得利益的要求。 福利国家矛盾的根源在于资本主义生产形式之中, 福利国家所体现出来的正、负面特质都是资本主 义社会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矛盾的彰显。
(4)福利国家理论.pptx
版社 6.《当代中国经济改革教程》,吴敬琏,上海远东出版社
一、福利国家的产生和发展
• 关于福利国家的典型故事: • “在20世纪,如果你碰巧出生在瑞典,那
就像中了头彩一样。”—— 一位美国作家 • 20世纪60、70年代,是瑞典的“黄金时期” • 有个患了轻度抑郁症的人跑到公立医院去
看病。当时正值寒冬,日短夜长。为了能 让病人进行户外活动,多晒太阳,医生开 了一道处方:去西班牙两星期病假,机票 和酒店开销算作药费,全部报销。
1.福利国家的起源(产生)
• 西方工业发达国家,特别是西欧国家自第二次世 界大战后普遍实行社会保障制度,这些国家通过 立法以及行政和社会经济政策,为本国公民提供 广泛的社会保险和社会福利,建成了所谓的“福 利国家”。(Welfare State)
布里格斯(Asa Briggs)为福利国家给出了一个著名 的界定:“‘福利国家’是这样一种国家,其中, 有意识地运用组织的力量(通过政治和管理)至少在 三个方面努力减少市场力量发生作用的范围:第一, 保证个人和家庭的最低收入,而不管他们财产的市 场价值如何;第二,使个人和家庭能够应付“社会 意外事件”,如生病、年老和失业,以降低不安全 感的程度,否则个人和家庭将会面临危机;第三, 保证在一定范围内的社会服务领域向所有公民提供 所能得到的最好服务,不管他们的地位和阶层如 何。”
“福利国家”(welfare state)这个概念 是1941年由威廉·坦普尔最初提出来的, 以区别于纳粹德国为统治者服务的“权 力国家”(power state)。人们常常把 1948年7月5日英国国民可以享用国民保 险的这一天作为英国福利国家的诞生日。 从此,现代资本主义历史翻开了新的一 页,欧洲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纷纷开始 效法建立了福利国家。
马克思主义与社会主义福利工作理论与实践
马克思主义与社会主义福利工作理论与实践社会主义福利工作是马克思主义社会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旨在通过国家的干预和调控,实现社会的公平与正义,促进人民群众的全面发展。
该理论与实践的相互关系,在马克思主义的引导下,不断推动着社会主义福利工作的发展和进步。
一、马克思主义对福利工作的理论意义马克思主义是社会主义福利工作的理论基础和指导思想。
马克思主义关注社会的阶级斗争和剥削问题,强调实现每个人的平等和自由。
福利工作旨在通过国家的干预,保障人民的基本权益和福利,消除社会不平等,实现共同富裕。
马克思主义强调劳动人民的解放和全面发展。
在社会主义福利工作中,马克思主义要求政府要关注劳动者的权益,提供良好的劳动条件和工作环境,保障劳动者的基本权益。
二、社会主义福利工作的实践经验和效果社会主义福利工作的实践经验表明,通过政府的干预和调控,可以有效改善人民群众的生活状况,促进社会的发展和稳定。
首先,社会主义福利工作保障了人民的基本生活需求。
通过建立社会保障体系,提供医疗保障、养老保险、失业救济等福利措施,确保人民的基本生活水平。
其次,社会主义福利工作促进了教育和健康事业的发展。
政府投入大量资源用于教育和健康,提供普惠性的教育和卫生服务,使全体人民都能享受到优质的教育和医疗资源。
再次,社会主义福利工作加强了社会保障和社会治理。
政府通过建立健全的社会保障体系和法律法规,保障人民的权益,维护社会的稳定和秩序。
三、当前社会主义福利工作面临的挑战和问题尽管社会主义福利工作在实践中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也面临着一些挑战和问题,需要进一步加以解决。
首先,福利资源的不平衡和分配的不公。
一些地区和群体仍然面临福利资源不足的问题,福利分配的公平性有待进一步改善。
其次,福利工作的可持续性和长效机制的建立。
福利工作需要通过长效机制的建立,确保福利资源的持续供给,并且确保福利措施的可持续发展。
再次,福利工作的精细化和差异化。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人民对福利工作的需求也在不断变化,需要根据不同群体的需求,实施差异化的福利政策和措施。
马克思主义的社会主义经济与社会福利
马克思主义的社会主义经济与社会福利社会主义经济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核心之一,旨在建立一个平等、公正、共享的社会体系。
社会主义经济的目标是实现社会福利的最大化,确保人民的全面发展和幸福生活。
本文将探讨马克思主义的社会主义经济与社会福利的关系,以及马克思主义对社会福利的理解和实践。
一、马克思主义对社会主义经济的理解马克思主义认为,资本主义经济的根本问题在于剥削和不平等。
社会主义经济的核心是生产资料公有制,即生产资料归全体人民所有,实现生产资料和劳动力的社会化。
社会主义经济的运行机制是按劳分配,即按照个人的劳动贡献给予相应的物质和精神回报。
马克思指出,社会主义经济的目标是实现社会福利的最大化,使人民享有平等的发展机会和合理的生活水平。
二、社会主义经济与社会福利的关系社会主义经济的运行机制直接关系到社会福利的实现。
在社会主义经济中,生产资料的公有制保证了每个人都有平等的机会参与社会生产和分享社会财富。
而按劳分配的原则则使个人能够获得与其劳动贡献相称的物质回报,从而提高了个人的经济地位和生活水平。
社会福利是社会主义经济的重要目标之一。
社会主义国家通过建立健全的社会保障体系,为公民提供全面的福利保障。
这包括但不限于医疗保健、养老保险、失业保险、教育等方面的保障。
社会主义国家致力于消除贫困和不平等现象,确保人民享有基本的生活保障和公共服务。
三、马克思主义对社会福利的理解和实践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福利不仅仅是物质层面的满足,还包括精神层面的需要。
社会主义社会应当致力于促进人民全面发展的需要,提供教育、文化和娱乐等方面的公共服务,丰富人民的精神生活。
在实践中,马克思主义对社会福利的追求得到了广泛的重视和实践。
社会主义国家通过建立全民医疗保健体系,普及免费教育,实行公平的税收制度等措施,提高了人民的生活水平和福利享受。
同时,社会主义国家注重聚焦贫困地区和弱势群体,加大对他们的扶贫力度,努力实现共同富裕和社会公平。
在社会主义经济和社会福利的发展中,马克思主义强调坚持党的领导,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2/20/2014
社会开支增长
数 量 英国社会服务成本占GDP的比例急剧上升:第一次 世界大战之前社会服务成本占GDP的比例是4%,到 1975年上升到29%,而到20世纪70年代末英国已经 成为福利国家中成本最大的国家之一。 福利国家几乎将3/5的国家福利支出用于实物与 服务方面,其中半数是政府雇员工资形成的成本。 另外,政府将资源以货币形式分配给不同群体。这 些项目成为转移项目,转移了社会成员的购买力。 全球范围内福利国家社会服务成本急剧上升的趋势
新马克思主义的福利国家理论
——基于高夫和欧费的福利国家理论
新马克思主义是什么
“新马克思主义”是由西方一些研究马克思主义的学者提出 的。他们把他们所讲的马克思主义称之为“新马克思主 义”,而把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马克思主义称之为“古典 的马克思主义”。他们提出马克思主义应随时代新的要求 而变化,建立“新马克思主义”。 ——《论新马克思主义的探讨》 刘纲纪 武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1989年第2期
12/20/2014
(二)福利国家内在矛盾分析 高夫—资本主义福利国家矛盾分析 福利国家本身就是一个矛盾综合体。一方面,福利国家要加 强社会福利,发展个人力量,对市场力量的盲目运作施加 社会控制;另一方面,福利国家又要压制与控制个人,使 大众服从于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与获得利益的要求。 福利国家矛盾的根源在于资本主义生产形式之中,福利国家 所体现出来的正、负面特质都是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力与生 产关系之间矛盾的彰显。
12/20/2014
一、新马克思主义福利国家理论的产生背景
(一)现实背景
20世纪70年代前 20世纪70年代后
二战后,在贝弗里奇报告的基础 20世纪70年代后,两次石油危机 上,英国政府颁布一系列社会保险法 引发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危机,福利国 案,于1948年宣布英国建成世界上 家普遍陷入困境。一方面,经济停滞、 第一个福利国家。随后,欧美各国纷 通货膨胀、高失业率问题接踵而至, 纷建立起自己的福利国家体制。福利 一方面,庞大的社会福利开支和项目 国家的建立实现着社会财富的再分配, 带来的沉重财政负担、严重的福利依 缓解了资本主义国家的阶级矛盾和社 赖问题日益凸显。 会矛盾。
12/20/2014
“新马克思主义”,它的名字本身就表明它要重新发现马克 思和重新设计马克思主义。 目前在国外流转较广的“新马克思主义”;它不仅包括“马 克思学”者,“西方马克思主义”,而且也括一切非正统地从事马 克思主义研究并想标新立异的人。在此中间,“信仰”马克思主 义与否不是重要的标准。
——《“马克思学”“西方马克思主义”“新马克思主义”的 异同》 李忠尚 教学与研究 1986年第6期
劳工阶级 的斗争
3
1
社会政策
集中化的资 本主义国家 结构
2
福利国家的出现是资本主义国家的统治阶级努力 缓和社会矛盾的结果
12/20/2014
欧费(奥菲)—福利国家产生的原因 如果每个公民都能成为商品关系的参与者,商品交换关 系能够稳定地维持,国家权力所需要的财政收入和物质资源 就不至于匮乏,国家就无需对私人的经济决策进行干预。但 是,资本主义发展存在着一种持续性趋势,它使价值单位的 商品形式不断趋于瘫痪,商品的交换关系难以自我维持,从 而危及资本主义的积累过程。而经济系统没有能力对此趋势 做出反应,国家权力不得不接入经济领域。 福利国家具有强烈的工具主义取向,维护的是资本主义 商品交换关系。表面上既有利于资产阶级又有利于工人阶级 ,但根本上,它保证资本的积累,维持了资本的剥削关系。
12/20/2014
欧费—福利国家的替代方案 欧费提出了一种左派的社会主义的方案 ——非国家主义的社会主义新模式 他将新社会运动(如女权主义、环保主义、和平主义)视为 达到社会主义的重要力量。 当代要解决资本主义带来的问题,实现社会主义,不仅需要 工人运动,而且必须有社会力量的加入。 生态社会主义通过强调抵制和阻止资本主义理性化过程进一 步盲目发展的必要性,使自身得到诠释。
12/20/2014
组合主义是将通常被称之为三边的资本、劳工与国家 整合,将资本主义社会的两个基本团体——资本和劳工— —整合到国家政府之中。各个参与方在努力控制其组织的 基础之上,协商各自领域内的利益。 社会契约是利益群体进行利益协商的产物,例如为了回 报劳工的自动限制薪资,国家则提供食物辅助和增加养老年 金。 社会政策会成为资本、劳工与国家之间的社会契约的 重要部分,福利国家则可以发展成为组合主义国家。
12/20/2014
第一是教育政策重组。这类政策能用来调整劳动力与潜在的劳动力,以使 之更有效地满足劳动力市场的要求。
第二是社会保险政策重组。调整社会保险政策,使之能鼓励或强迫公共救 助申请者加入劳动力市场。以失业给付为例,政府通过压低给付水平, 以鼓励失业者重新就业。 第三是社会服务管理重组。福利国家尝试对福利国家加以重组的第三个 方面是采用层次化管理体系来提高社会服务效率,计算机革命的整体应 用会很快到达福利服务领域。 第四是社会服务的私有化。部分福利国家会再度向私有化发展,即从国家 提供给付项目转为由公共辅助加上购买私人生产服务。
12/20/2014
社会福利危机
不断膨胀的社会福利项目使政府背上了沉重的财政负担,公共福利支出中很 大一部分被用来支付公共部门服务人员的薪水,这些新的就业机会是福利国 家这部虚拟的就业机器创造出来的
过高的社会福利给付水平使一些人主动选择依赖于社会福利体系,弱化了他 们的工作动机
福利国家为了应对全球化的挑战,保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需要劳动密 集型产业降低对人力资本的投入
12/20/2014
一、理论背景 (一)现实背景 (二)理论背景 二、理论内容 (一)福利国家的产生和性质 (二)福利国家内在矛盾分析 (三)福利国家的替代方案 三、理论借鉴 (一)福利制度目标的重新定位——补缺型向普惠型 (二)福利制度范围和功能界定——效率与公平兼顾的适度普惠 (三)福利制度项目和内容设计——注重发展积极福利政策
12/20/2014
新马克思主义学者在如哲学、经济学、社会学等多个研究领 域中发展着他们的理论,与生态主义、女权主义、建构主 义等多种意识形态相融合发展他们的理论。 新马克思主义学者认为自己既立足于马克思传统的理论假设, 又未局限于经典理论,经过多年的发展逐渐形成了更加开放 的研究领域。
12/20/2014
12/20/2014
12/20/2014
新马克思主义
新马克思主义福利国家理论
马克思主义
其他福利国家理论
12/20/2014
新马克思主义学者在马克思的阶级与阶级斗争、资本主义生 产方式与矛盾等理论概念基础上开展各自对社会福利与社 会政策的研究,形成了社会福利领域中的新马克思主义学派。 代表人物:高夫(I.Gough)、奥菲(C.Offe)、奥科诺(J.O'Connor)、 金斯伯格(N.Ginsburg)、弗格森(I.Ferguson)等人。
12/20/2014
(三)福利国家的改革或替代方案 高夫—“社会工资”和福利国家重组
12/20/2014
社会工资
社会支出的增加不完全对资 本主义国家经济竞争能力与发展有害 国家支付给个人的现金给付界定为“社会工资”如 为了维持劳动力再生产而提供的家庭津贴、健康项 目支付与失业给付,这类给付会直接提升社会成员的 购买力,有利于资本主义市场部门的循环运作。 国家支付给个人的社会项目给付部分定义为集 体消费,如教育、学校膳食、健康服务等,它们对 现在与未来劳动力的再生产起到了不可替代的 作用。
新马克思主义福利国家理论是什么
新马克思主义学者在马克思的阶级与阶级斗争、资本主义生 产方式与矛盾等理论概念基础上开展各自对社会福利与社 会政策的研究,形成了社会福利领域中的新马克思主义学派。 代表人物:高夫(I.Gough)、欧费(奥菲)(C.Offe)、奥科诺 (J.O'Connor)、金斯伯格(N.Ginsburg)、弗格森(I.Ferguson)等 人。
12/20/2014
三、新马克思主义福利国家理论对中国的启示
(一)福利制度目标定位须转变—实现从补缺型福利制度向 普惠型福利制度的转变 高夫和欧费明确提出福利国家的工具主义倾向,即福 利制度的产生是为了克服资本主义的弊端,维护社会秩序, 维持资本的剥削关系。 在一定意义上,我国的福利制度目标定位与西方福利 制度相类似:社会福利服务于国家政权的建设重于满足人 们的需要;服务于国家形势的稳定重于社会公平和发展。 当前我国福利制度转型应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将 目标定位为人的需要,实现从补缺型福利制度向普惠型福 利制度的转变。
12/20/2014
欧费—福利国家矛盾分析 “福利国家矛盾的秘密在于:尽管它对资本主义积累的影响 是破坏性的,然而废除它的结果则是毁灭性的。 福利国家的矛盾在于:资本主义不可能与福利国家同时存在, 然而资本主义又不能没有福利国家。”
12/20/2014
哈贝马斯—福利国家矛盾分析 “简言之,其目标和手段之间的矛盾是福利国家计划所固有 的。其目标是确立以平等的方式构建的生活形式,同时开 辟自我实现和改善的天地。但是,显然这个目标不能经由 政治计划纳入法律的和行政管理的形式来达到。”
12/20/2014
(三)福利制度项目和内容的设计——注重发展积极福利政 策
12/20/2014
参考文献
1 《新马克思主义论福利国家内在矛盾和重组 》 彭华民 张 晶 《国外马克思主义》 2 《新马克思主义福利国家理论探析—兼谈对我国福利制度 建设的启示》 吴炜 《北京行政学院学报》2012.6 3 《福利国家的性质、模式及困境—基于国外马克思主义学 者的视角》 杨静 陈亮 陈霞 《管理学刊》2013.8 4 《福利国家的马克思主义批判》 杨玉生 《海派经济学》 2003.2
12/20/2014
福利国家产生的原因
权力论 民事权和政治权为社会权奠基
技术决定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