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版)2019年高考历史真题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的演变专题分类汇编(11页)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9年高考历史真题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的演变专题分类汇编

一、单选题

1.(2019·全国Ⅲ)在今新疆和甘肃地区保存的佛教早期造像很多衣衫单薄,甚至裸身,面部表情生动;时代较晚的洛阳龙门石窟中,造像大都表情庄严,服饰亦趋整齐。引起这一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A. 经济发展水平

B. 绘画技术进步

C. 政治权力干预

D. 儒家思想影响

【答案】D

【考点】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解析】【分析】儒家思想强调的是礼义廉耻,端庄娴雅。材料中注重对佛像服饰的修饰体现的是佛教在传入过程中受到儒家思想的影响,D选项符合题意。经济发展水平与佛像服饰变化无关,A选项排除。

绘画技术与佛像造型和服饰变化无关,B选项排除。

政治权力干预佛教发展不符合史实,C选项排除。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侧重对材料分析和知识迁移能力的考查,解题关键在于对汉代儒学发展的准确把握,由材料中佛像的裸体到服饰整齐可知体现佛教受到中国的儒家思想影响。

2.(2019·全国Ⅱ)程颢诗云:“闲来无事不从容,睡觉东窗日已红。万物静观皆自得,四时佳兴与人同。道通天地有形外,思入风云变态中。富贵不淫贫贱乐,男儿到此是豪雄。”其体现的主旨是()

A. 人类与自然和谐共处

B. 人与万事万物皆同理

C. 张扬自我的人生态度

D. 无为而治的思想理念

【答案】B

【考点】宋明理学

【解析】【分析】“ 四时佳兴与人同”的意思是春夏秋冬四时,也都有各自的美好时光与特殊盛景,这些都需要人去品味。“ 道通天地有形外”指的是道理通著天地之间一切有形和无形的事务,思想渗透在风云变幻之中,体现的是人与万物皆同理,B选项符合题意。

材料强调的是作者享受自然的人生态度,A选项排除。

材料体现的是作者享受自然的人生态度,C选项排除。

无为而治是道家的思想,D选项排除。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侧重对材料分析和知识迁移能力的考查,解题关键在于对程朱理学的准确把握,较好的考查了历史学科核心素养。

3.(2019·全国Ⅱ)西汉初期,道家学说兼采阴阳、儒、墨、名、法各家学说的精髓;后来董仲舒的儒家学说也吸收阴阳五行、法、道等各种思想。促成当时学术思想上呈现这种特征的主要因素是()

A. 王国势力强大

B. 百家争鸣局面的延续

C. 现实统治需要

D. 兼收并蓄的文化政策

【答案】C

【考点】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汉初的“无为而治”的治国思想和汉武帝时期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做法的目的都是为了维护封建统治,C选项符合题意。

汉武帝时期通过推恩令和附益之法解决了王国问题,A选项排除。

汉武帝时期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做法确立儒学的正统地位,结束了百家争鸣的局面,B选项排除。

董仲舒的新儒学体现的是思想文化专制和,与兼收并蓄的文化政策无关,D选项排除。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侧重对材料分析和知识迁移能力的考查,解题关键在于对汉代儒学的准确把握,汉初的“无为而治”的治国思想和汉武帝时期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做法的目的都是为了维护封建统治。

4.(2019•北京)《诗》《书》等原是孔子编订的私学教材,至汉代,位列官方史书《汉书》的《艺文志》第一大部类“六艺略”。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A. 诸子“百家争鸣” B. 始皇帝焚书坑儒 C. 汉武帝独尊儒术 D. 司马迁撰《史记》

【答案】C

【考点】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解析】【分析】由材料“ 《诗》《书》等原是孔子编订的私学教材,至汉代,位列官方史书《汉书》的《艺文志》第一大部类‘六艺略’ ”可以看出汉代儒学地位提高,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实行,儒学成为各级学校必修的重要内容和朝廷选官的考查标准,从而确立了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主流地位,C正确;

百家争鸣作为一场思想解放运动,对后世产生了重要影响,其中儒家、道家、法家思想共同构造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而非儒家独尊,排除A;B项的影响是对儒家思想具有毁灭性的打击,排除;

D说法不符合历史事实。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难度中等,答题时依据题干材料,然后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即可。

二、材料分析题

5.(2019·天津)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孔子称赞管仲辅佐齐桓公“霸诸候,一医天下”。孔子企望周之复兴,“如有用我者,吾其为东周乎”。

孟子提出“定于一”,尊新王。“当今之时,万乘之国行政,民之悦之,犹解倒悬也”他希望改朝易姓之后,重现孔子所说“礼乐征伐自天子出”的盛世。

——据《论语》《孟子》材料二

“万乘之主,有能服术行法……其聚天下不难矣。”

“故治民无常……法与时转则治,治与世宜则有功。”

“是故诸侯之博大,实好之害也……万物莫如身之至贵也,位之至尊也,主威之重,主势之隆也。”

——《韩非子》材料三

董仲舒说:“今汉继秦之后,如朽木粪墙矣,虽欲善治之,亡可奈何……为政而不行,甚者必变而更化之,乃可理也……当更化而不更化,虽有大贤不能善治也。故汉得天下以来,常欲善治而至今不可善治者,失之于当更化而不更化也。”“《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

——《汉书》

(1)依据材料一,指出孔子与孟子主张的异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出现异同的原因。

(2)依据材料二,概括韩非子“兼天下”思想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简述秦在实践法家思想上的成败。

(3)材料三中,董仲舒看到“至今不可善治”的一些问题,提出了“春秋大一统”。依据材料一、二、三,结合所学知识,概述董仲舒“大一统”理论的历史意义。【答案】(1)实现国家统一,恢复礼乐制度。

孔子主张复兴周王朝;孟子主张由推行仁政的诸侯建立新的王朝。

春秋战国时期,礼崩乐坏,天下战乱,民心思定。

春秋时期,周王室仍有影响力,孔子对周天子抱有期望:战国时期,诸侯纷纷称王,孟子对周王室不再抱有幻想。

(2)强调法、术、势的作用:主张以法治国、法随时变;宣扬君权至上。

秦奉行法家思想,富国强兵,进行统一战争结束割据局面,建立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开创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秦朝推行严刑峻法,实施暴政,迅速灭亡。

(3)适应时代需要,发展了大一统理论,加强了中央集权,维护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对后世产生深远影响。

【考点】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解析】【分析】(1)相同点:根据材料“霸诸候,一医天下”及“定于一”可知孔子和孟子都希望实现国家统一,恢复礼乐制度。

不同点:根据材料“企望周之复兴”可知,孔子主张孔子主张复兴周王朝;根据材料“尊新王”可知孟子主张由推行仁政的诸侯建立新的王朝。

原因:根据春秋战国时期的时代特征可知:春秋战国时期,礼崩乐坏,天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