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细胞分类和计数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上一页 下一页
返回
一、核象变化
(2) 退行性左移或变质性左移--核象 左移,但白细胞总数不增加或降低者。表 示骨髓释放功能受抑制。常见于严重感染, 机体抵抗力低下时,加伤寒、败血症等。
上一页 下一页
返回
一、核象变化
核象左移根据其程度可分为: (1)轻度核象左移:仅见于杆状核粒细胞 增多,>6% (2)中度核象左移:杆状核粒细胞> 10 %,伴少数晚幼粒、中幼粒细胞。 (3)重度核象左移(类白血病反应):杆 状核粒细胞>25%,出现更幼稚的粒细胞并常伴 有明显的中毒颗粒、空泡变性、核变性等质的改 变。
pelger-huet畸形:成熟中性粒 细胞分叶能力减退,核常为 杆状、眼镜形或哑铃形。见 于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可继 发严重感染、白血病等
Cheidiak-Higashi异常:粒细 胞中含有数个包涵体,呈异常 巨大紫蓝色颗粒,患者易感染, 常伴白化病。
Alder-Reilly异常:白细胞中胞 浆中含有粗大的染成深蓝色的嗜 天青颗粒 。
淋巴细胞(20-40%)
淋巴细胞(20-40%)
淋巴细胞(20-40%)
淋巴细胞(20-40%)
单核细胞(3-8%)
淋巴细胞(20-40%)
单核细胞(3-8Βιβλιοθήκη Baidu)
一、中性粒细胞核象变化
外周血中中性粒细胞核象---指粒细胞 的成熟程度, 核象变化反映疾病的病情发展和预后。 中性粒细胞的核象变化分为核象左移 与核象右移两种。左、右移的区分线在杆 状与分叶核之间。
上一页 下一页
返回
一、中性粒细胞核象变化
上一页 下一页
返回
一、中性粒细胞核象变化
1.中性粒细胞核象左移 外周血中杆状核粒细胞增多和杆状核 阶段以前的幼稚细胞出现称为核象左移。
上一页 下一页
返回
一、中性粒细胞核象变化
(1) 再生性左移--核象左移伴有白细 胞总数增多者。表示机体迫切需要.骨髓 能释放大量粒细胞至外周血。常见于急性 化脓性感染、急性中毒、急性大出血等。
嗜 酸 性 粒 细 胞
嗜中性粒细胞
嗜碱性粒细胞
淋巴细胞
单核细胞
上一页 下一页 返回
3.外周血中常见白细胞种类及形态
中性分叶核粒细胞(50-70%)
中性杆状核粒细胞(1-5%)
中性杆状核粒细胞(1-5%)
嗜酸性分叶核粒细胞(0.5-5%)
嗜碱性分叶核粒细胞(0-1%)
嗜碱性分叶核粒细胞(0-1%)
上一页 下一页 返回
与代表性染色体的核鼓锤状 突出物区别。
鼓锤状突出物为一直径 约1.5μm的圆形物突出,并 有细丝与核相连接,形同鼓 锤。
上一页 下一页
返回
三、退行性变化
表现为胞体肿大、结构模糊、边缘不 清晰;核固缩、核肿胀和核溶解、染色质 模糊、疏松。如胞质破裂后消失,只剩失 去结构的肿胀的胞核,则成裸核或蓝状细 胞。
上一页 下一页
返回
二、毒性变化
2.中毒颗粒 瑞特染色后,中性粒 细胞胞质内出现深紫蓝色或紫黑色的粗大 而分布不均匀的颗粒.有时也较小或稀疏 散在于中性颗粒中。常见于严重的化脓性 感染及大面积烧伤等。
上一页 下一页
返回
二、毒性变化
3.空泡 细胞受损后胞质发生脂肪变性, 染色后脂质溶解后的结果。可出现在核上 或胞质中。
上一页 下一页
返回
3. 淋巴细胞异常: 异型淋巴细胞:分三型 Ⅰ型(空泡型) Ⅱ型(不规则型) Ⅲ型(幼稚型)
具有卫星核的淋巴细胞:受电离辐射,除淋巴细胞少, 还有卫星核的淋巴细胞
其他异常白细胞:
巨多核中性粒细胞:体积增 大,核分叶过多,常见于巨 幼红细胞贫血
棒状小体:紫红色细棒状物质, 一个或数个,一旦出现可拟诊 为急性白血病。
上一页 下一页
返回
中毒颗粒:中性粒细胞出现粗 大、大小不等、分布不均的紫 黑色或深紫红色颗粒,化脓菌 感染及大面积烧伤
空泡变性:出现一个或者数 个空泡,最常见于败血症
二、毒性变化
4.杜氏小体 细胞严重毒性变时 胞质中保留的局部嗜碱性区域。
上一页 下一页
返回
杜勒体:保留局部嗜碱性区域,呈圆形、 梨形,天 蓝色或灰蓝色,是核和胞质发育不平衡表现
May-Hegglin异常:是一种先天 性白细胞异常,呈常染色体显性 遗传。在粒细胞及单核细胞胞浆 中,出现蓝色的类似杜尔氏体的 包涵体。
嗜 酸 性 粒 细 胞
嗜中性粒细胞
嗜碱性粒细胞
淋巴细胞
单核细胞
上一页 下一页 返回
上一页 下一页 返回
一、核象变化
2.中性粒细胞核象右移 核右移--外周血中中性分叶核粒细胞增多, 同时分5叶核以上的细胞>3%时(正常时多为3 叶核)。 这是造血功能衰退或造血物质缺乏的表现, 核象右移常伴白细胞总数的减少。主要见于营养 性巨幼细胞性贫血,恶性贫血和用抗代谢药物, 炎症恢复期可出现一过性右移。在疾病进行期, 突然出现右移,提示预后不良。
二、毒性变化
5.核变性 包括核固缩、 核溶解、核破碎等。 核固缩指细胞核固缩为 均匀而深紫色的块状;核溶解 则可见细胞核膨胀,着色浅淡, 伴核破碎的则核的轮廓不清。 临床意义同空泡变性等。
上一页 下一页 返回
二、中性粒细胞毒性变化
6.核棘突 中性粒细 胞核有各种形态的芽状突起, 称为核棘突。正常人白细胞如 大量出现此种现象,则预示有 严重中毒或感染存在,如转移 癌、晚期结核病、严重放射线 损伤等。
上一页 下一页 返回
二、毒性变化
在重症传染病、各种化脓性感染、恶 性肿瘤、中毒、大面积烧伤、放射性治疗 等病理情况下,中性粒细胞可发生毒性变 化。具体表现为中毒颗粒、细胞大小不均、 空泡、杜氏小体、核棘突 。
上一页 下一页
返回
二、毒性变化
1. 细胞大小不等: 指中性粒细胞体积大小悬殊的情况而言。 常见于炎症。其发生机理可能是在内毒素的 作用下,骨髓内幼稚中性粒细胞发生不规则 的分裂增殖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