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学概论ppt

合集下载

《社会学概论》课件PPT第1章-社会运行概述

《社会学概论》课件PPT第1章-社会运行概述

社会学学科发展
创立时期的社会学理论(19世纪30年代—19世纪末)
力图为科学创立一个(庞大的)理论体系
孔德的社会学思想
《实证政治学》、《实证哲学教程》、《实证精神 论》、 《实证主义概论》、《实证政治体系》
主要观点
社会学是继天文学、物理学、化学、生物学之后的最重要最 复杂的一门科学,其对象就是社会现象
社会学学科发展
形成时期的社会学理论(19世纪末—20世纪30年代)
涂尔干的“社会事实”和实证方法论 滕尼斯的“社区”和“社会” 齐美尔的形式社会学 帕累托的普通社会学 韦伯的理解社会学 索罗金的整合社会学 曼海姆的知识社会学
社会学学科发展
形成时期的社会学理论特点
逐渐抛弃了包罗万象的理论体系 致力于创立社会学学科的新视野和新方法 用一定的方法论指导开展经验研究 使社会学真正具备独的学科特征
经济社会学、消费社会学、工业(产业)社会学、企业 社会学、交通社会学、政治社会学、权力社会学、宗教 社会学、法律社会学、教育社会学、人才社会学、科学 社会学、建筑社会学、信息社会学、网络社会学、传媒 社会学、军事社会学、医学社会学、职业社会学、福利 社会学、体育社会学、文学社会学、艺术社会学、小说 社会学、影视社会学、城市社会学、农村社会学、家庭 社会学、闲暇社会学、组织社会学、管理社会学、发展 社会学、文化社会学等等。这类的分支学科最多
社会问题——其“涵盖”和发展的重要概念有社会失调, 社会失范,规范真空,社会矛盾、社会冲突、制度冲突, 文化冲突,人口问题,贫困问题,城市问题,家庭问题 等等。
社会控制——其“涵盖”和发展的重要概念有:强制性 (硬)控制、非强制性(软)控制,自我控制,舆论控 制,控制手段、控制工具,越轨,犯罪,等等。

《社会学概论》全套课件 PPT

《社会学概论》全套课件 PPT


同时,在庞大的社会科学群中,社会学不仅仅是一门
独立的社会科学,而且是一门基础性的社会科学.。
14
二、社会学的学科特点

1.整体性。社会学在研究社会的过程中,始终把社会看作一
个有机的整体,从整体的有机性出发研究社会的结构、功
能,运行、变革。

2.综合性。首先是研究视角的综合性,其次是研究方法的综
合性。

一项调查显示的结果是




男性的自杀率总是高于女性的(尽管女性中企 图自杀的比男性多)。 老年人自杀率明显高于青年人,部分是由于健 康原因。 美国黑人自杀率相对低于白种人。 最近的研究并不支持那种认为节假日是引发自 杀风险之因素的流行观点。 其他一些研究也证明,虽然那些已有自杀风险 的人有可能受到大众传媒中大量的关于自杀报 道的影响,但那些没有自杀风险的人,并不会 因传媒的影响而发生自杀
12
第三节
社会学的学科地位和 学科特点
13
一、社会学的学科地位

在社会学创立时期,人们把社会学当作一门总体社会 科学,具有凌驾于社会科学之上的性质和地位。社会 学与其他社会科学的关系是整体与部分的关系。

随着社会学研究对象的不断明确,社会学逐渐摆脱了 哲学的怀抱,成为与其他社会科学并列的相对独立的 学科。
度、美学和表现方面的制度
分化和分层、合作调解同化、社会冲突、联络、
社会过程
社会化和教育、社会评价、社会过失、社会整合、
社会变迁
11
三、如何看待社会学的对象问题

1.社会学是有其独特的对象的; 2.社会学对象问题的争论是社会学从不成熟走 向成熟过程中的必然现象;


3.在对社会学对象的理解上不应强求一致 。

第十一章 社会制度 《社会学概论》PPT课件

第十一章 社会制度 《社会学概论》PPT课件
• 显功能 是指某一制度运作的活动产生的能为其参与者
所观察得到或意想得到的结果,这些后果有助于该 单位的适应或顺应。 • 潜功能
是指一种制度运作的活动产生了不易被人们察 觉、认识到的或没有意想到的结果。 • 古代科举制:培养人才/控制人才
三、社会制度的正功能与负功能
• 正功能——积极
提高了社会系统的活力和适应力,促进了社会系统各个部分之间 关系的协调、稳定和一致,为维持社会系统良性运行做出了积极 贡献。
包括所有的职能机构及保证社会制度实施的实体。 4.设施系统
包括实质性和象征性设施,是社会制度运作的空间场所和物质基础。
三、社会制度的历史演进
社会制度的产生: • 基于人类生活的需要 • 起源于风俗习惯(萨姆纳) • 与物质资料生产方式相关(马克思) 社会制度的演进:
• 权威的三种理想类型: 魅力型权威(charismatic authority) 传统型权威(traditional authority) 法理型权威(legal rational authority) 在权威系统中,信仰体系具有关键作用,它决定什么是合法
或非法,因而也就决定了权威系统的根本性质。
习俗---准则---规范---制度(自然/计划)
第二节 社会制度的功能
一、社会制度的基本功能 不同层次的社会制度产生不同的功能,其影响和
制约的范围也不相同。一般来说,社会制度具有如下 基本功能:
1.行为导向功能 2.社会整合功能 3.传播和创造文化的功能 4.社会化功能
二、社会制度的显功能与潜功能
•社会学的研究重点:中间层次的制度 一、经济制度 二、政治制度 三、教育制度
一、经济制度
经济制度是生产和分配物品以及服务的制度化体 系,它规范着人类的物质生产活动即经济行为。

社会学概论_ppt课件

社会学概论_ppt课件
三、冲突模型
科瑟尔在《社会冲突的功能》(1956)中最早使用了“冲突理论”这一术语。他反对帕森斯认为冲突只具有破坏作用的片面观点,力图把结构功能分析方法和社会冲突分析模式结合起来,修正和补充帕森斯理论。 达伦多夫则认为,社会现实有两张面孔,一张是稳定、和谐与共识,另一张是变迁、冲突和强制。为此,社会学必须走出帕森斯所建构的均衡与和谐的“乌托邦”,建立起一般性冲突理论。 赖克斯从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出发,反对帕森斯以价值规范为重心的秩序理论,强调物质生活手段的分配应该在建构社会模型时占据优先地位。 柯林斯的《冲突社会学:迈向一门说明性科学》一书出版,标志着冲突问题的研究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参考书
郑杭生主编:《社会学概论新修》(修订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韩明谟主编:《社会学概论》,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贾春增主编:《外国社会学史》,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
复习参考题
什么是社会? 社会的构成要素? 试述社会唯名论和社会唯实论? 社会有哪些功能?
第一章 社会学意义与范畴 第一节 社会学性质
二、社会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 社会学与经济学:后者研究生产、分配、交换、消费;前者研究经济行为的社会基础。 社会学与政治学:社会学偏重于研究政治行为;政治学研究整治过程如何运转 社会学与心理学:社会学着重研究人群共同体中的社会;心理学偏重于个人。
三、如何学习社会学 掌握社会学观点,运用社会学理论框架,进行客观分析 熟悉社会学术语 培养综合考虑社会现象的能力 根据社会现象变化趋势来思考问题 要有避免陷入错误的能力 超越个人 通过社会中社会作用观察个人行为
第二节 社会学的应用
一、社会目标: 解释、预测、控制 二、社会学的功能 1、 认识功能:描述、解释、预测和规范 2、 实践功能:教育、管理、咨询、监督

社会学概论第三章课件(2024版)

社会学概论第三章课件(2024版)

3文化规范 体系 习俗/ 道德 法律/ 宗教
4文化 1/ 文化传播
交流
2/ 3/
文化冲突 文化采借
5文化 6 1/ 文化震惊 2/ 主文化和亚文化 多样性 3/ 文化中心主义和
文化自觉 及其内容
文化相对主义
P92
第二节 社会的基本要素 P80-85
三环境
01 支持作用
环境的 功能
02 供给作用 03 调节作用
04 文化启迪作用
第三节 什么是文化 P85-93
1 2 文化 文化的特征:
概念
1/ 2/
创造性 习得性
文化 1/ 文化特质
结构
2/ 3/
文化集丛 文化模式
3/ 共享性
4/ 累积性
5/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殊性和共性
《社会学概论》
Part
THREE
社会与文化(共3节)
第三章
与 社会
文化
第一节 什么是社会 P76-80 第二节 社会的基本要素 P80-85 第三节 什么是文化 P85-93
第一节 什么是社会 P76-80
一、社会的涵义与特征 P76
1/ 社会以人为主体 2/ 社会以人们的物质生产活动为基础 3/ 社会以人与人的交往为纽带 4/ 社会来源于自然又不同于自然
04 老龄化加速 05 性别失衡
第二节 社会的基本要素 P80-85
二自然 资源
(一)自然资源的特征:
A、有限性 B、无限性 C、系统性 D、不均匀性
(二)自然资源在社会发展中的地位 P83
1、提供了社会生产和生活资料的来源; 2、影响生产部门布局和生产发展方向; 3、自然资源影响社会发展的速度。

社会学概论ppt课件

社会学概论ppt课件

谢谢大家!
二、社会结构的微观要素(重点)
1、社会结构
社会结构影响着人们的行为 社会结构是指社会中的各个组成要素及其要素之间持
久的、稳定的相互关联的模式。
2、转型中国社会结构的变化
(1)国家与社会关系的变化
“国家—民众”“国家—社会中间层—民众”
(2)社会阶层结构的变化
阶层内部分化,不平等现象日渐突出
1、微观、中观与宏观
美国社会学家默顿曾提出社会学研究既不应该热衷于 过于抽象的宏大理论,也不应该停留于具体的经验判 断,而是应该注重提出“中层理论”,即在具体经验 研究的假设基础上进行有限度的理论探讨。
2、社会群体、临时性集群、社会类属
秧歌队、公园里的游人、老年人
3、广义社会组织、狭义社会组织、初级社会群体
父亲缺位家庭、双薪核心家庭、代沟问题、农村留守儿童 的社会化、随迁农民工子女的社会化
2、社会角色的扮演
角色丛 角色不清、角色冲突、角色中断、角色失败 儿媳妇、双面胶、新妈妈、离婚
3、社会互动、社会关系、社会网络、社会资本:
处于结构资源内部的个人行动者可以从中得到包括规 范、信任和网络等各种形式的便利。
由于社会成员的行为偏离了自己的角色,违反了社会的期 望——越轨
5、集群行为、社会运动、集体行动、政治运动 6、社会变迁、现代化、全球化
四、社会结构的变异与变迁(重点)
1、改革前后中国的社会分层
改革前后:政治标准多元、封闭性二元结构、不平等低断裂 90年代中后期以来:贫富差距、社会分化与聚合、资源的一体化配
2、社会学的想像力:
跳出日常生活,重新思考“习以为常”
人们只有将个人生活与社会的历史,这两者放在一 起认识,才能真正的理解它们。

社会学概论_课件

社会学概论_课件
社会价值观变迁:指社会道 德、社会观念、社会信仰等
发生变化的过程
社会发展的概念与目标
社会发展的概念: 指社会结构、社会 关系、社会制度、 社会文化等方面的 变化和发展
社会发展的目标: 实现社会公平、公 正、和谐、稳定提 高人民生活水平促 进社会进步
社会发展的动力: 科技进步、经济发 展、文化创新、制 度改革等
感谢您的观看
汇报人:
互动类型:包括面对面互动、网络互动、 群体互动等
面对面互动:指人们面对面进行交流和 互动如交谈、握手、拥抱等
网络互动:指人们通过网络进行交流和 互动如电子邮件、社交媒体、网络论坛 等
群体互动:指人们通过群体活动进行交 流和互动如聚会、会议、比赛等
人际关系的概念与类型
人际关系:指人与人之间通过交往和互动形成的相互影响和相互依赖的关系
文化传承与社会化过程
文化传承:通过教育、家庭、社会等途径传递和继承文化 社会化过程:个体从自然人转变为社会人的过程包括学习社会规范、价值观等 文化与社会化的关系:文化是社会化的重要内容社会化是文化传承的重要途径 文化传承与社会化的影响:对个体行为、社会结构、文化变迁等方面产生影响
文化冲突与文化变迁
社会变迁与发展
第七章
社会变迁的概念与类型
社会变迁的类型:包括社会 结构变迁、社会关系变迁、 社会价值观变迁等
社会变迁:指社会结构、社 会关系、社会价值观等发生 变化的过程
社会结构变迁:指社会阶层、 社会组织、社会制度等发生
变化的过程
社会关系变迁:指社会交往、 社会互动、社会网络等发生 变化的过程
社会学的研究方法
观察法:通过观察社 会现象收集数据
实验法:通过实验验 证社会理论
调查法:通过问卷调 查收集数据

第六章 社会角色 《社会学概论》 PPT课件

第六章 社会角色 《社会学概论》 PPT课件

三.社会角色的有关理论
1.米德的“社会角色”理论 2. 林顿的角色理论 3. 过程角色论 4. 社会拟剧论
1.米德的“社会角色”理论
美国芝加哥学派最早系统地运用“社会角色”这一 概念,其中以米德的研究最为突出。
米德认为在人们的交往中存在可以预见的互动行为 模式,角色是在互动过程中形成的。
2. 林顿的角色理论
2.自觉角色与不自觉角色
根据人们承担角色时的心理状态不同: ❖自觉角色:角色承担者明确意识到个人所作的角色表演,
因而尽力用行动去感染周围的观众。 ❖不自觉角色:角色承担者并未意识到角色表演,而只是照
习惯方式去做。 一个人长期充当某一角色或是在没有他人在场、没有
特定环境与任务、没有经常自我提醒的情况下,容易仅仅 按习惯行事从而形成不自觉的角色。“任期制”的作用
3.规定型角色与开放型角色
根据角色行为规范化程度不同: ❖规定型角色:对权利、义务有较明确的规定,不得随心所
欲地自由发挥,如军人、警察、法官、公务员等。 ❖开放型角色:对权利、义务没有严格、明确规定,可以根据
自己对角色的理解和社会对角色的期望而从事活动,如父母、 夫妻等。 不同的人实施规定性角色的实际过程是不一样的。
4.功利型角色与表现型角色
根据角色追求的价值目标不同:
功利型角色:以追求经济效益和实际利 益为目标,如商人、企业家、经营者等, 主表要现发型挥角实色现:效以率表目现标社的会功制能度。与秩序、 某种社会价值观念、思想信仰或道德情 操等为目的,如艺术家、教授、宗教信 徒、公务员等,主要发挥表现社会公平 的功能。
角色不清与角色中断
❖角色不清:指社会大众或角色的扮演者对于某一角色的行为标准
不清楚,不知道这一角色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和怎样去做。 社会的急剧变迁,常常是造成社会角色不清的最主要原因。

第十三章 社会分层 《社会学概论》PPT课件

第十三章 社会分层 《社会学概论》PPT课件
制,整个社会的职业一般会出现结构性向上 流动趋势。 2. 经济体制转轨对我国分层结构的影响
我国经济体制转轨的特点
三、当前我国社会阶层结构
1.当前我国的社会阶层的划分依据 以职业分类为基础,以组织资源、经济资源和文化
资源的占有状况为标准。
三、当前我国社会阶层结构
2.10个社会阶层的界定 (1)国家与社会管理者阶层 (2)经理人员阶层 (3)私营企业主阶层 (4)专业技术人员阶层 (5)办事人员阶层 (6)个体工商户阶层 (7)商业服务业员工阶层 (8)产业工人阶层 (9)农业劳动者阶层 (10)城乡无业、失业、半失业者阶层
• 社会不平等是对垂直分化所产生的各阶级、各阶层之间关 系的集中概括。
• 两对范畴:
1.法律上的不平等与事实上的不平等 2.稳定性不平等与暂时性不平等
第二节 社会分层的有关理论
一、马克思主义的阶级分析观点及其在现代社会遇到的挑 战
A.马克思主义阶级分析的基本观点
所谓阶级就是由那些对生产资料具有相同关系的人们所 组成的社会集团。
二、韦伯的社会分层观点及其影响
1.韦伯三位一体的分层模式 财富、权力和声望 ,三者彼此相关、可以相互转化。
2.三位一体分层模式的影响 韦伯分层模式对现代西方社会分层的影响重大,主要体现
在: ①采用多元分层标准。 ②采用了具有连续性的定量标准。 ③引进了主观分层标准。
职业声望观 北京市居民职业声望调查
• 社会分化分为:水平分化与垂直分化。 • 社会分化的特征:功能专一化和地位多样化。 • 社会分化的后果:
其一,有助于提高社会的整体功效。 其二,社会分化对整个社会系统的协调提出了更高要 求,加大了社会整合的难度。
四、社会不平等
• 社会不平等指的是各阶级、阶层对相对稀缺的社会价值物 在占有量、获取机会和满足需求的程度上存在着差异。

第十四章 社会流动 《社会学概论》PPT课件

第十四章 社会流动 《社会学概论》PPT课件

第二节 影响社会流动的因素
一、自然因素 突发性的自然灾害,如地震、火山爆发、洪水、干旱等 ; 较缓慢的自然生态的变化,如黄土高原水土流失和风沙
侵袭等。 二、人口因素
人口密度、性别年龄比 三、社会因素
社会价值观、社会生产力(根本原因)、社会改革与 革命教育结构、战争、民族歧视与压迫、社会继替规则 (世袭或自致)
第三节 社会流动的理论解释
一、社会流动率理论 二、地位实现模型理论 三、社会流动的结构分析理论
(1)二元劳动力市场理论 (2)二元经济理论 (3)内部劳动力市场理论 四、推拉理论
一、社会流动率理论
索罗金发表于1927年的《社会流动》是第一部用现代观点系 统论述社会流动的著作。
索罗金强调对社会流动的定量研究,侧重研究了流动的数量、 方向和地区分布等问题。
1.价值导向扭曲。 2.公平竞争受到压抑。 3.社会压力加大。
二、改革开放以后中国的社会流动状况
a.20世纪80年代中国的社会改革与社会流动 b.20世纪90年代以后中国的社会改革与社会流动 农民:我国农民的流动愈来愈表现为他们在自然空间中和
职业或产业体系中的位置的变化。 工人:我国工人的流动既没有地域的变动,也很少有职业
于是,在流入地的那些使移民改善生活条件的因素就成为流动 人口的拉力,而流出地的那些不利的社会经济条件就成为流动 人口的推力。
人口迁移就是在流出地的推力和流入地的拉力两种力量共同作 用下完成的。
第四节 当代中国的社会流动
一、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至改革开放以前中 国的社会流动状况
改革开放以前社会流动的政治性与封闭性特征所产生 的负功能是明显的:
又称作自由流动,是由于个人原因造成的地位、 职业的变化,强调个人的条件、流动欲望和社会背景 对社会流动的意义和作用。

第一章 什么是社会学 《社会学概论》PPT课件

第一章 什么是社会学 《社会学概论》PPT课件
而生以满足资本主义社会发展和社会改良的需要。 2.社会学创立的思想渊源 包括法国启蒙时代的社会学说和历史哲学,实证科学浪潮的冲击和社会
调查、统计科学的发展等等。
二、西方古典社会学的代表人物
1. 奥 古 斯 特 · 孔 德 (Auguste Comte , 1798— 1855)
法国实证主义哲学的创始人,西方社会学界公 认的社会学创始人。
重点、方法及目的不同
三、社会学的社会功能
1.描述功能——社会是怎样的 2.解释功能——社会为何这样 3.预测功能——社会将会怎样 4.规范功能——社会应该怎样
第三节 社会学的发展历程
一、社会学创立的历史背景和思想渊源
1.社会学创立的历史背景 18世纪末19世纪初 , 欧洲社会——工业革命、 资产阶级革命 骤然的社会变迁使得社会的矛盾与冲突不断扩大并趋于激化,于是社会学应运

心体系的创立者。
五、社会学与中国社会
1.传人时期(1891—1930) 2.本土化的最初努力时期(1931—
1951) 3.中断时期(1952—1978) 4.恢复重建时期(1979至今)
拓展社会学的视野
社会学想象力——喝咖啡
❖咖啡是一种含有咖啡因的饮品,对大脑有刺激性作用 。但 与其他刺激性东西有何不同?
2.冲突理论
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西方社会开始出现多种解释社 会冲突的理论,反对帕森斯关于社会的价值一致、均衡 与整合的观点。
冲突理论认为:冲突是每一个社会都无法避免的,是社 会生活的普遍现象;权力分配和社会报酬分配的不均是 冲突产生的根源;冲突对社会的作用不仅具有破坏性的 一面,而且还具有建设性的一面。代表人物有美国的功 能冲突论者科塞和德国的辩证冲突论者达伦多夫。

社会学概论PPT演示课件

社会学概论PPT演示课件
5
(二)社会与个人关系的社会学意义
1.定义社会学的视角:宏观角度VS微观角度
2.社会本质的理解:社会唯实论VS社会唯名论
3.社会研究方法论:整体主义方法论(方法论的整 体主义)VS个体主义方法论(方法论的个体主义) 实证主义(自然主义)VS非实证主义(人文主义)
4.社会学体系的建构:宏观社会学VS微观社会学
6
四、社会学的学科特点
(一)研究角度的综合性
经济条件(经济发展水平、经济收入、生活状况等)
婚姻制度(一夫一妻制、一夫多妻制、一妻多夫制)
人口状况(人口的数量、性别、年龄等结构)

医疗条件

风俗习惯

妇女地位
文化程度
生育观念(重男轻女、传宗接代)
生活方式(独身、丁克家庭)
7
(二)研究方法的实证性
实证性既是社会学的优良传统,也是社会学区 别于社会哲学的关键所在。 迪尔凯姆:
8
(三)研究范围的广泛性
社会学的研究范围十分广泛,涉及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在 一切社会科学中,恐怕没有任何一门学科象社会学这样,不 仅广泛地与几乎每一门社会科学甚至自然科学相结合,形成 一系列的分支社会学,如城市社会学、农村社会学、发展社 会学、经济社会学、政治社会学、法律社会学、宗教社会学、 民族社会学、人口社会学、文化社会学、知识社会学、科学 社会学、教育社会学、文艺社会学、语言社会学、体育社会 学、军事社会学、医学社会学、化学社会学等;而且还能根 据社会科学研究中的一切薄弱环节和空白点,产生难以尽数 的分支社会学,如闲暇社会学、情境社会学、住宅社会学、 劳动社会学、旅游社会学、消费社会学、性社会学等。
“如果把社会现象只作为哲学问题的话,自然不必用什么 特别的具体的方法,只要用通常‘演绎的’和‘归纳的’ 推论,把一般的概括当作大致的观察就够了。事实上,社 会现象必须加以细致考察才能被真正了解。也就是说,研 究事物必须以事物为主,而不能以一般性原理为主;对一 些特别的问题,必须进行特别的实验才能弄清楚,考虑所 得的证据,还必须合乎规律。所有这些,说明如果忽视实 际的考察,只用一般的哲学推论,就无从进行社会学研究” (《社会学研究方法》,1988:1-2)。

社会学概论第二版课件第一章

社会学概论第二版课件第一章

➢ 以喝咖啡为例:symbolic value, as social ritual/ use as a drug / social and economic relationships / history / political…..
➢ 以泰坦尼克为例: “优先救助妇女儿童”: 69%的妇女儿 童获救,男乘客中17%生还,但从分层角度来看生还率:三 等舱26%,二等舱44%,头等舱60%。
社会分层、社会流动、贫困、种族、性别
社会制度
家庭、教育、宗教、权力与政治、经济与劳动
社会变迁
社会问题、人口与生态、集体行为与社会运动、城 市与城市化、现代化、信息化、全球化
当代社会学热点问题
具体问题
社会网络分析 社会资本 信任
总体趋势
信息社会 消费社会 风险社会 全球社会
第二节 社会学的学科地位
一、社会学学科地位的历史演变
(1)“总和说” (2)“综合说” (3)“普遍说”
讨论:社会学是万 学之王பைடு நூலகம்是万学之 余?
(4)“平等说”
(5)“共通说”
二、社会学与其他社会科学的关系
就社会学和其他社会科学的关系来说,把社 会学定义为研究社会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的 综合性具体社会科学,既有利于明确它跟历 史唯物论的区别和联系,又有利于划清它与 其他单科性的和综合性的社会科学的界限以 及与科学社会主义的界限。
创立时期社会学的特点
与哲学关系密切,还没有完全从哲学的怀抱 中解放出来;
受实证主义思潮的影响很大,力图用自然科 学的方法考察社会;
创立社会学的目的在于维护、协调现存的社 会关系。
社会学的思想源泉
古希腊思想家的社会观 近代启蒙思想家的观点,如社会学说和历

第五章 人的社会化 《社会学概论》PPT课件

第五章 人的社会化 《社会学概论》PPT课件
S 1.社会化的不一致性(分歧/社会变迁) S 2.代差问题
代差是指社会的不同世代之间在价值观念和行为选 择方面出现的差异、隔阂,甚至冲突,它反映的是社会 结构、社会生活变化的速度和程度。 S 3.网络的冲击 (虚拟社会化 )
社会化的影响因素及程度 家 社 学
庭会 校
出生
7岁
18岁
大学毕业 退休 死亡
(1)感觉运动阶段(从出生到2岁) (2)前运算阶段(2~7岁) (3)具体运算阶段(7~12岁) (4)形式运算阶段(12岁以后)
第四节 社会化的过程与问题
一、社会化的过程 生命周期,即一个人从生到死的整个
过程。根据身心发展的特点,生命周期 可以划分为若干阶段。
阶段不同,人的身心发展状况有很大 的差别,社会化也有不同的任务和特点。
民主型、专制型、权威型
2. 学 校
❖ 学校是专门为社会化目的而 设立的学习机构,强调社会化 的专门性、系统性,带有强制 性。
学校是一个组织机构。有一 系列的规章制度。学生必须学 习和遵守这些行为规范和准则, 按规范的要求扮演自己的社会 角色,理解和把握在组织群体 中的人际关系。
3. 同龄群体
特点:
二、社会化的环境
人的社会化过程会涉及一系列个人、群体和机构,其中最 重要和最有影响者被称为社会化的主体。这些主体主要 包括:
S 1.家庭 S 2.学校 S 3.同龄群体 S 4.工作单位 S 5.大众传播媒介
1. 家 庭
(1)家庭教育和家庭环境的影响是 一个人社会化的开端,它为个人一 生的社会化奠定了基础。 (2)家庭环境对个人社会化的意义 在于对儿童感情和爱的培养。 (3)家庭中父母的权威对儿童社会 化具有重大影响。 管教孩子的几种方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切社会关系中最主要的是生产关系(家庭也是一种生产关系)即经济关系, 在此基础上产生社会上层建筑的政治、法律等关系。
社会学概论 14
影响人际关系的因素
人际关系是个人之间交往形成的关系,它是社会关系的一种具体体现。 它具有直接性和情感性两个特征。 人际关系交往受四个因素的影响:需求的互补性、态度的类似性、距 离的远近和交往频率。 良好的人际关系的建立受交往双方诚意、相互信任、相互尊重与合作 及双方在交往中得到满足等因素的直接影响。
第一章
第一节
一、中国古书中的“社会”
绪论
什么是社会
“社”就是一块地方的主人。“会”就是集会。两个字合起来就 表示在一定的地方,于民间节日举行的演艺集会或祭神的庆祝活动。 后来发展为第二个意思,是指志趣相同者结合的团体。
社会是许多人为了一个共同目标,聚集在一个地方进行某种活动。
二、马克思主义论“社会”
三、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
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是从人的需要出发,探讨调动人的积极性 的理论。1943年在《调动人的积极性的理论》中提出,到1945年在《动机 和人格》中进一步阐述,成为行为科学激励理论的主要理论之一。 马斯洛的激励理论强调两点:人的需求极少达到完全满足的状态,一个欲望 满足后另一个迅速出现并取代它的位置。 他把人的需要分为五个等级:A、生理需要。如对食品、衣服、居住、喝水、 性的需要等。B、安全需要。包括防备生理损伤、疾病、经济上的灾难和意 外事情的发生,以及工作安定,有保障等。C、归属与爱的需要。希望在团 体中得到别人的爱,并给予别人爱。D、自尊的需要。建立在实际能力上的 成就和他人的尊重。E、自我实现的需要。希望充分发挥潜能,做最适宜的 工作。 这五种需要的关系是:A、需要由低级向高级发展。B、较低需要得到部分 满足后,较高需要才会成为追求的需要。C、高级需要更能持久地激励人。 D、可以同时部分满足几种需要,但在一定时期总有某一等级的需要发挥主 要作用。E、并不是所有人的需要都按这个顺序发展,有时可以颠倒或超越。 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较好地解释了人的需要的变化规律及人的积极性产生的 具体原因。在微观分析上,一定程度上丰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需要理论。
合作需要的条件
具有一致的目标,合作总要有某种共同的目标,缺少一致的目标,就无法进行 合作。 具有相近的认识。合作是一种互相配合的行为,合作各方在目标及实现目标所 采取的方式上的共识,势必有助于合作的顺利进行。 具有切实的行动。合作是一种现实行动,一定要落实在行动上。离开了实际行 动,任何合作都将成为一纸空文。 合作在某种意义上说是一种利益的结合,为了使得合作能够顺利进行,必须采 取相应的措施,制定必要的规则,保证合作各方在目标达成后,各自能够获得相 应的利益。
竞争 合作
冲突
调适(顺应)
四、社会交往的理论
(一)马克思的社会交往理论 交往在马克思的著作中是一个内容丰富的概念。它既包括个人与个人、团体与 团体之间的交往,又包括不同国家之间的交往,既包括物质交往,也包括精神交 往。 马克思的交往理论揭示了社会交往的物质条件:一切交往都是在人类劳动创造 的财富的基础上进行的,离开了物质基础,人们之间的社会交往就无从发生。 马克思的社会交往理论指明人的需要是产生社会交往的根本原因。人类为了生 存就必须进行生产,而要生产就必须以一定方式结合起来共同活动和互相交换其 活动。因此,满足人的需要是社会交往的根本原因,而社会交往则是满足人的需 要的可靠保障。 经济交往是其他一切交往的基础。马克思分析了社会交往的层次,指出:物质 交往首先是人们在生产过程中的交往,是任何另一种交往的基础。
社会学概论
10
第三章
一、什么是社会交往
社会交往
第一节 社会交往的意义
社会交往是指个人与个人、个人与团体、团体与团体之间为了满 足某种需要而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活动与过程。 社会交往也称社会相互作用或社会互动。 二、社会交往的意义 指出人类离不开交往。 社会交往是个人成长的条件,个人通过社会交往习得知识、形成自我概念 并认识自己。
社会学概论
8
四、社会需要理论的社会学意义
马克思主义的需要理论从宏观上指出了人 类的社会需要是人类社会历史发展过程的 根本动力,而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则从微 观上阐明了人的社会需要是人们社会活动 的动力源泉。 社会需要理论是建构社会学理论的基石。 中国文化的优秀传统和需要的最高层次结 合,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
第二节
一、社会需要的类型
社会需要理论
物质需要 精神需要
社会综合性需要
二、马克思主义的需要理论 在个人和社会不可分割的前提下,就产生个人的需要并不只是指自然的人, 而是指社会的人。人就是社会的动物。人所表达的需要,体现了人之所谓人的 本性。 人性与动物性既有区别又有联系。
人类的生产首先是为了满足生存的需要,再提高到为了满足的享受的需要, 7 社会学概论 最后提高到为了满足最高级的发展需要。
社会学概论
5

第二章
导入
人的社会需要
人的行动的最初动力——人的社会需要
第一节 人的社会需要在社会生活中的意义
一、社会需要的涵义 所谓需要,就是人们在一定的情景下,对客观事物产生的匮乏感, 而要求得到满足的社会心理反应。 人的需要是人的本性,是人们行为的基本动力。 其具有必然性、客观性和社会性的特征。 二、社会需要的产生 人的社会需要是在人自身的生理、心理条件和外在环境条件的结合 下,通过社会实践而产生的。 需要是对客观现实的反映,原有需要在不断满足的过程中,产生新 的需要,产生新的社会实践与新的社会生活。
社会交往是文化传播的手段,同代人交往可以扩大文化的享用范围,不同 世代间的交往可以传递社会文化。
社会交往是社会构成与发展的基础。人们通过交往而形成社会关系,进而 形成社会。
人们的共同活动或交往推动着社会发展。
社会学概论 11
三、社会交往的类型
根据交往的主体分 根据交往的形式分
个人交往
群体交往 直接交往 间接交往 根据互动的性质分
人际关系以关系双方的目的来分有:情感性关系和工具性关系。
人际关系的两个明显的特点:直接性和情感性。 (二)社会关系 在人们社会交往的活动中结成的关系称为社会关系。 人们的社会关系是在人们相互交往、相互影响,并且这种交往和影响要以多 次重复和发展的情况下才能形成。
社会关系是指的具有相当数量的两类人之间的一般关系,而不是两个单纯个 体之间的关系。
注意点: 人怎样才能进行生产呢?生命的生产——无论自己生命的生产 (通过劳动)或他人生命的生产(通过生育)——立即表现 为双重关系:一方面是自然关系,另一方面是社会关系。
社会学概论
2
第二节 什么是社会学
一、社会思想与社会学
中国古代的大同思想:《礼记· 礼运》 孙中山:“天下为公”、“世界大同” 康有为:《大同书》
社会学概论 6
三、社会需要在社会生活中的地位 社会需要是人的行为动力,是人们活动的积极的动力源泉。 需要只有通过他人才能获得满足,需要是构成人的社会关系的基础,是群 体形成的基础。 需要是通过社会实践产生和提高的。体现了需要的社会性与实践性。也就 是说,只有通过劳动,通过实践,需要才能发展,才能实现。
社会学概论 9
第三节 社会需要的满足与提高
一、人的发展与需要的发展
人的社会需要是随个人年龄的增长、智力的开拓和交往的扩大而逐渐按生 存、享受、发展需要的方向增长的。
二、集体的发展与人的需要的提高
每个社会集体都希望自己集体发展并满足自己集体的成员不断增长的需要。
三、社会需要的满足与提高
社会需要的满足决定于一定社会的生产水平、生活水平和文化环境。 人的需要具有社会性,也表现在人的需要的满足方式和满足的可能性具有社 会制约性。 社会需要的提高是人的体内平衡与体外平衡的协调、个人与社会需要的协调、 物质与精神生活协调的发展过程。 就集体而言,则是集体与个人成员的需要的协调、领导与群众的需要的协调、 历史与现实协调的发展过程。 需要只要协调才能提高,也只要协调才能得到预想的均衡的满足。
二、社会角色的类别
社会角色的类别:复式角色和角色丛、理想角色和实际角色、先赋角色和自 致角色。
社会学概论
16
自致角色
是指通过个人的活动与努力而获得的与自致地位相适应的角色。自致角色的取得 是后天活动与努力的结果。
三、角色扮演
每一个人在社会中都担当着一定的社会角色。当一个人具备了充当某种角色 的条件,并按照这一角色所要求的行为规范去活动时就称为角色扮演。 角色扮演是一个动态的过程,这一过程包括三个阶段:了解社会对角色的期 望,培养角色意识,实践角色规范和表现角色行为。 在角色扮演中,由于主客观因素的影响,常会出现一些问题,如角色冲突、 角色中断、角色失败等。要克服这些矛盾,顺利地扮演社会角色,一方面要 切实搞好人的社会化,另一方面社会要为人们创造良好的社会条件。
二、社会学产生的历史背景和科学条件
西方社会学产生的背景和科学条件
中国社会学产生的历史背景
三、社会是社会学
社会学是从变动着的社会系统整体出发,通过人们的社会关系和 社会行动来研究社会的结构、功能、发生、发展规律的一门综合性的 社会科学。
社会学概论 3
第三节
社会学研究的领域以及与 有关社会科学的关系
社会学概论 12
(二)符号相互作用论
符号相互作用论是一种解释人们相互作用的发生、作用方式与特征。强调人 类交往中的象征、符号和意义的重要性的理论。 这种理论认为人们相互作用得以发生的媒介是符号。人们通过运用大家都能 够懂的、表示共同意义的符号进行交往与沟通。 语言是主要的符号系统,人们的交往主要借助语言进行。 美国社会学家米德(1863——1931)是符号相互作用论的开创者。 社会学家布卢默总结了符号相互作用论的基本观点:1、人们是根据他们赋予 客观事物的意义来决定他所采取的行动的。2、人们赋予事物的意义是社会相 互作用的结果。3、人们在交往时对所处的环境总是不断地进行一种内部的解 释,以便决定下一步的行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