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概论论文.doc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语言文化之四川话
背景:生于四川,长与四川,最亲切的莫过于四川话。四川话,又称四川方言、巴蜀言
是流行于中国四川省及重庆市境内的语言,属汉语西南官话,包括汉语西南官话中源自古
蜀语的成渝片及灌赤片。和湘语、赣语、淮语有不少相似之处(比如保留了大部分ng声
是一种带有过渡性质的南方官话。大致包括西南官话成渝片(成渝话)及赤灌片(赤灌话)
四川话目前约有1亿2千万的使用者,成都话是川剧和各类曲艺的标准音,但并不是四川
的标准方言。事实上四川话从来就没有所谓的标准音,不像广东人将广州话作为粤语标准,
这是由于四川话本身就是由各地移民方言演变融合而成的。
关键词:四川话发展历史特点分布
四川话,学术上为与土广东话、老湖广话等其它四川方言区别,也称作“四川官话”。在四川民间各地旧因“湖广填四川”的历史事件,而通称其为“湖广话”,但现已不常用。民间亦简称四川话为“川语”、“川话”。四川的客家人由于四川话的通用语地位和其处于被四川话包围的土广东话方言岛的缘故,而称四川话为“街腔”(威远、隆昌)、“四外话”(西昌)、“四邻话”或“四里话”(仪陇)。四川的老湖广话使用者则称四川话为“贵州腔”(乐至)、“四平话”、“平话”或“四平腔”(达县)。而四川的羌族称四川话为“汉话”。除此之外四川各地方志中还曾以“蜀语”、“蜀方言”、“普通话”等来称呼四川话。而学术界往往称明之前流行于四川地区的语言为“蜀语”或“巴蜀语”,以区别于明清后由巴蜀语和各地移民方言融合而形成的四川话。
1.四川话的历史
四川话发源于上古时期非华夏族语言的古蜀语和古巴语,迄今四川话的原始层中仍然保留“坝”(平地)、“姐”(母亲)、等来自上古时期古蜀语和古巴语的词汇。之后四川话便随巴蜀地区的历史进程和移民更替而不断地发展变化,先是秦灭巴蜀后,巴蜀地区逐步形成属于汉语族但独具特色的巴蜀语。其后在明清时期,由于大量来自湖广等地的移民进入四川,巴蜀语同各地移民方言演变融合而最终形成了现今的四川话。
1.1 上古时期
上古时期,四川盆地中存在蜀族与巴族两个非华夏族的民族以及蜀国与巴国两个独立的国家,其不仅拥有各自独立的语言:古蜀语和古巴语,还拥有被概称为“巴蜀图语”的独立的文字系统。前316年,秦国相继灭掉巴蜀两国,逐步将中原华夏族的制度、政令推行到巴蜀地区,并开始大量的向巴蜀地区移民,巴蜀地区出现了古巴蜀语和华夏语并存并用、相互渗透的局面。之后随着秦汉时期大量的中原汉人迁徙入川,与四川地区原有的蜀族、巴族融合形成了具有巴蜀特色的汉族族群,并且在西汉末年形成了具有较为统一特色的巴蜀语。此时的巴蜀语已经属于汉语的一个分支。
1.2中古时期
中古时期,巴蜀地区经济文化发展达到鼎盛,作为一个独立的语言区,巴蜀语继续得到发展,此时的巴蜀语独立性很强,与四川地区以外的语言较难沟通。巴蜀与中原语音完全两异。以宋代巴蜀语为例,首先巴蜀语韵部与宋代通语比较,韵部的分野或归字不同,如阳声韵寒先部的“言”字读人真文部等。其次,巴蜀语介音有合口化倾向,在一些字音上三个阳声韵尾相混。同时,巴蜀语声纽保留了诸如“古无舌上音”、“照二归精”等的古音遗迹。此外,声调方面,巴蜀语在平声字与上去声字归派与通语也有较大不同,如通语音归平声的“青雍句”在巴蜀语中“青”归人上声,“雍句”归去声。中古时期,巴蜀语也拥有大量特有词汇,如“波”(老人)、“偏涷雨”(夏日暴雨)等,其中部分仍然存留于今天的四川话中。上古文献中收录的巴蜀语特有词汇约有一成保留于今四川话中,同时中古
文献中收录的巴蜀语特有词汇有较为可观的三成得到保留。虽然在近古时期四川地区人口构成发生剧变,但现今四川话仍然与上古及中古时期的巴蜀语有一定程度的传承关系,中上古巴蜀语是现今四川话形成和发展的重要基础。
1.3近古时期
宋末元初,长达52年的四川抗元战争使自唐以来经济文化高度发达的巴蜀地区遭受重创,人口锐减,经济凋敝。在这种低人口背景下,来自湖广、广东、江西等地的移民开始陆续进入四川,形成了四川历史上的第一次“湖广填四川”大移民运动。中古巴蜀语和各地移民方言融合演变,现今四川话由此开始逐步形成。明代四川土著居民人数较移民仍占优势,四川话也仍以宋元巴蜀语为基础继续发展,但已经与现今川西、川南一带的老派四川话(灌赤片)较为接近。
明末清初,四川地区再次陷入战乱,人口锐减,之后的第二次“湖广填四川”大移民运动使
四川人口构成发生剧变。而川南地区的存留的四川土著居民人数可能较移民仍占优势,其中又以峨眉、乐山、犍为一带为最,从而使以宋元巴蜀语为基础的明代四川话在川南地区仍然得到存留。与此同时,大量来自湖广、江西、广东等地移民进入川东、川北地区,从而使四川话内部产生了新派(川东、川北)与老派(川西、川南)的分化,奠定了现今四川话内部新老两派并存的格局。
2.四川话的外来影响
2.1 吴语
抗战时期、三线建设时期、以及入川的建设兵团中,有很多吴语人口。主要集中在重庆市、绵阳市、安顺市等。共计660万人,占吴语使用人口的8%。其中重庆市有吴语人口115万,占重庆市总人口的11%。因此吴语很大程度改变了重庆市的语言,而重庆话作为四川话标准音之一,又进而改变了整个四川话的面貌。如:“格势”(标致,新潮,源自上海话)“行势”(能力强,源自苏州话)(“行”读音同“银行”的行)
2.2粤语
历史上的湖广填四川深刻地影响了四川话的面貌。许多粤语痕迹直接保留在川话当中,而客语除了“影响”四川话外,更是直接在川渝两省形成了“客家话方言岛”。但是粤语和客语只是“影响”了四川话,但大部分四川话本身仍按照其固有路线自古汉语而演化。如:鞋(hái)街(gāi)解(gǎi)咸(hán)觉(gó)药(yó)脚(jió) 索索(绳子)这些音,与粤语是明显不同的。标准川话(成渝话)中没有入声,也没有m韵,但确有声母ng。同时,赤灌话又将入声归入去声,与成渝话归入阳平亦不同。受粤方言影响较大的是川东地区,如广安、重庆、达州等地,数字6读作"陆“,而成都平原地区读音同标准官话,为"刘”。
2.3湘方言
“永州腔”——四川的湘方言,是由于清康熙年、雍正至乾隆年间,湖广省湘语区的乡民迁蜀,定居在沱江中上游的丘陵地区和边远的山区,语言方能保留至今。湖广省湘语区入蜀的移民主要来自永州府、宝庆府,也有来自长沙的。这种保留在四川远离城市,交通不便的山乡中的湘语,以永州话、祁阳话为代表,被称为“永州腔”,也就是通称的“老湖广话”。人口约100万。在经济较发达、交通较为方便的城乡落户的潮语移民,经过长期与四川居民的互相影响,被汪洋大海的四川官话所融和,未能保存完整的湘语。但这些被融合的湘语移民的后代,他们所说的四川话中,又带有原籍的余间或变间。现今湘方言在四川方言中居第三位,主要位于重庆市秀山县、黔江区等邻近湖南的地区。
3.四川话的特点
3.1音韵
大部分地区所使用的四川话没有平舌和翘舌之分,基本上把普通话中翘舌音念为平舌音,比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