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闻事业发展史 复习资料

合集下载

中国新闻事业史不同历史阶段重点知识归纳

中国新闻事业史不同历史阶段重点知识归纳

中国新闻事业史不同历史阶段重点知识归纳总结第一阶段:中国近代报业的产生和初步发展(1815—1872前后)对这一时期外人办报的分析和评价:(1)从实质上说,都是西方列强入侵中国的舆论工具;一些外报中关于西方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文化知识的内容,其根本目的不是为了中国独立自强,而是通过宣扬西方文化征服中国人高傲自大、敌视外人的心理。

(2)客观上起到了开阔国人眼界、启迪国人心智、促进中西文化交流的作用。

(3)新闻观念和报刊业务方面:1)报刊观念方面,外报将言论、出版自由等西方报刊观念引入中国。

2)报刊内容与版式方面,已形成新闻、言论、文艺(副刊)、广告四要素组成的近代报刊格局。

3)传播机构方面,近代报馆、通讯社在华出现。

4)物质技术方面,铅字、印刷机等引入中国。

(4)外人办报活动,“不自觉地”为国人自办报刊提供了借鉴。

第二阶段:国人办报历史的开端和维新运动期间的办报活动(1870—1898前后)这一时期的重要报人、记者:王韬、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严复。

维新派的新闻思想:(1)他们认为报刊有强烈的政治性,是宣传政治主张的有力工具;不讳言报刊的资产阶级党派性。

(2)他们对报刊的功能合作拥有比较系统的认识,十分重视报刊的宣传鼓动作用。

(3)通过办报,宣传政治主张,建立政治团体,推动维新变法运动的发展,是维新派办报的主要目的。

维新派对近代新闻事业的贡献:(1)冲破封建言禁,为报刊赢得了实际上的合法地位。

(2)开中国报业史上政治家办报的先河,形成“政治家办报”的传统。

(3)重视政论,创造了新型的报刊政论文体——时务文体。

梁启超对“时务文体”特点的概括:1)纵笔所至,略不检束;2)务为平易畅达,使杂以俚语、韵语及外国语法;3)条例明晰,笔锋常带感情。

第三阶段:辛亥革命前后的报业(1898—1910前后)这一时期的重要报人、记者:孙中山、陈少白、戢翼翚、章士钊、章太炎、于右任、黄远生、邵飘萍、林白水、刘少少、徐凌霄、胡政之。

中国新闻事业史复习资料

中国新闻事业史复习资料

中国新闻事业史复习资料中国新闻事业史复习资料1、封建官报出现的时间:唐朝2、明代邸报资料提供者:通政司、六科3、1860年以前香港哪三家报刊形成三足鼎立的局面:《中国之友》、《香港记录报》、《德臣报》4、王韬办报情况:1874年年2月4日,《循环日报》创刊,第一家政论报纸王韬对办刊工作的主要贡献:①鼓吹国人办报;②重视报刊政论;③致力于革新文风(报章体)循环日报:第一版为行情版;第二版为新闻与评论版;第三版为船运消息与广告版(第二版的文字未刊完转至第三版);第四版为广告启事版5、第一份中文报刊:《察世俗每月统计传》6、真正对中国近代产生影响的报刊:《东西洋考每月统计传》7、五四时期由学生主编的刊物:《湘江评论》毛泽东;《天津学生联合报》周恩来(本栏不确定,但这个时期比较出名的革命报刊就是这些了)8、于右任的“竖三民”:《民呼日报》、《民吁日报》、《民立报》9、1928年后《大公报》的报道方针:爱国、拥蒋、反共10、国名党创办的三大新闻:中央通讯社、《中央日报》、中央广播电台(P172)11、新青年的改组:一是组织领导的改组;二是编排形式的改组;三是宣传内容的改组改组后:①仍然保持原来新文化运动统一战线的面貌,与在北京的编者作者保持联系,照旧采用他们的来稿;②想广大读者进行了彻底的民主主义和马克思主义思想的启蒙教育,激励、团结新一代人走向马克思主义的道路,为中国革命做出了重大贡献。

12、1931年后在瑞金创办的通讯社:红色中华通讯社13、抗战时期的“八匹骡子办报”:即游击办报;缘由:《晋察冀日报》,中共中央晋察冀分局的机关报。

社长、总编辑是邓拓。

(邓拓带领报社的同志们把笨重的印刷机改成木制的轻便印刷机。

敌人来了,全部印刷器材用八匹骡子驮上就走,隐蔽下来,装好就出报),这就是著名的“八匹骡子办报”。

14、《解放日报》的创刊:1941年5月16日在延安创刊;是抗日民主根据地的第一张大型日报,也是抗战及解放战争时期根据地贡献最大、影响最大的报纸。

中国新闻事业史培训资料

中国新闻事业史培训资料

中国新闻事业史培训资料中国新闻事业可以追溯到古代的纸张发明和书写技术的产生,但真正的新闻事业起步于20世纪初。

以下是中国新闻事业史的培训资料,以帮助大家更好地了解中国的新闻事业发展历程。

一、鸦片战争前新闻散发的雏形在鸦片战争前,官方报纸已经存在,但发行量较小,普及程度有限。

此时的新闻传播主要依靠官方的口述传闻和民间的传声筒,信息传递效率低下。

二、近代新闻事业的起步自鸦片战争后,中国的新闻事业经历了较大的变革。

1866年,中国第一份西式报纸《时务报》在上海创办,并采用了新闻报道的形式。

随着洋务运动的兴起,中国开始引进西方的媒体技术和新闻观念。

在此时期,报纸成为主要的新闻传播媒介,逐渐普及于中国社会。

三、民国时期的新闻发展民国时期可以说是中国新闻事业迅猛发展的时期。

1927年,中国第一份社会性主义报纸《新华日报》创办。

此后,新闻机构和报纸纷纷涌现,包括《申报》、《大公报》等。

新闻报道的题材也逐渐扩大,从政治新闻到社会新闻、人文报道等,形成了多元化的新闻内容。

四、新闻业的挑战与转型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国家开始大力发展新闻事业,推行媒体的国有化,以宣传党和政府的政策为主要任务。

然而,由于宣传导向的限制,新闻报道在某种程度上受到了限制。

直到改革开放,中国的新闻行业才经历了一次重大转型,进一步开放和多元化发展。

五、当代新闻事业的发展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新闻事业取得了长足的发展。

新媒体的出现和普及,使新闻传播方式得到了革命性的变革。

互联网技术的普及使新闻报道快速、便捷地传播到社会各个角落。

各类网站、微博、微信等新媒体平台兴起,媒体内容的表达形式和传播方式也更加多样化。

六、新闻事业面临的挑战和前景面对快速变化的社会环境和技术发展,中国的新闻事业也面临着新的挑战。

虚假新闻、低俗化现象、商业利益驱动等问题日益突出。

同时,新闻从业者也更加需要具备多元化的技能,包括信息采集、报道技巧、媒介素养等。

总结:中国新闻事业经历了漫长的发展历程,从古代传统散发到现代新闻媒体的多元化和多样性。

新闻事业发展史考试复习资料

新闻事业发展史考试复习资料

一、中国古代的新闻事业宋代定本制度定本(①宋王朝为加强对封建官报的舆论控制而推行的一项制度;②是我国新闻史上最早有文献可查的新闻检查制度;③ “定本”,指进奏院将编好的官报样本送枢密院或宰相审查通过为“定本”,进奏院必须以“定本”为准传发,不得擅自增减。

)近代报业在中国的出现外国传教士与近代中文报刊的诞生中文报刊影响较大的是《察世俗每月统纪传》和《东西洋考每月统纪传》。

二、鸦片战争前后的新闻《察世俗每月统纪传》问世◆第一家近代境外中文报刊,1815年8月5日(—1821)年于南洋马六甲由英国传教士马礼逊创办,主编米怜、梁发(中国人);◆一份宗教宣传性质的期刊◆目的:向中国人炫耀西方科技水平之高超,显示外国人对中国人的友好,以改变中国人对西方文化的看法。

◆内容:a:以“阐发基督教义”为宗旨;b:介绍西方科技文化,以“灌输知识”、“砥砺道德”为教义之辅。

◆特点:a:尊重读者心理,引用孔孟语录等形式以适应中国读者;b:写作文体丰富多彩,刊登了近代中文报刊第一条消息《月食》。

c :雕版印刷,免费发行三、鸦片战争前后的新闻《东西洋考每月统纪传》◆第一家境内近代中文报刊,1833年于广州由普鲁士传教士郭士立创办。

◆内容:a:宗旨是宣传西方文化征服中国人骄傲自大思想,传播西方友谊消除中国人敌视心理;b:内容以传教、道德、科学为主,宗教退居其次,增加科学和时事政治性内容。

◆特点:a:首次刊登社会新闻、行情价目表(广告)和文学作品,首创“编者按”;b:刊载中文报刊史上第一篇新闻学专文《新闻纸略论》。

C:与《察世俗每月统纪传》相仿,处处附会儒学,尽可能与中国传统文化相吻合四、鸦片战争前后的新闻外报在华的发展(简单了解)《申报》:①最具代表性且最为成功的中文商业性报纸,标志着外人在华办报进入高潮。

② 1872年于上海由英国商人美查等合资创办③以盈利为目的④特点是由中国人担任主笔以吸引读者;采用廉价纸张,降低成本,赢得市场。

中国新闻事业史复习资料整理

中国新闻事业史复习资料整理

第一章古代新闻传播(1)最早出现的传播新闻信息的方式是口头传播。

(2)露布:又称露报,原意指不加封检的,公开发布的文书。

它是进行宣传鼓励或传播新闻的一种有效方式,是三国和魏晋南北朝时代的主要传播媒介之一。

它直接面向大众,能取得现场实效。

(3)孙樵的《经纬集》中有一篇文章《读“开元杂报”》开元杂报:指唐代开元年间一些朝廷消息的汇集,而不是一家报纸的名称;它是手抄的,不是印刷的,传播范围很小;无固定刊期和刊头;主要记载盛世景象和政务琐事。

孙樵的文章证实了唐代确有官方发布、抄录、传播新闻的做法。

“开元杂报”就是抄件。

(4)中国古代报纸,通称为“邸报”。

中国古代报纸的特征:①它的内容不同于现代报纸。

它刊登的是皇帝的谕旨、臣僚的奏折以及官员的任免升降奖惩。

宫廷动态等公告性材料。

不仅设有专文、专讯,甚至连专门采访的新闻都没有。

②它的形式不同于现代报纸。

它只是材料的堆砌,没有分栏、也没有标题,更没有消息、通讯、评论等文字体裁的分野。

没有固定的形式和版面,当然也没有广告。

③它的发行与传递也不同于现代报纸。

它由朝廷或官方其他机构发布、由水陆驿站传递的,而不是由报馆出版、发行的。

那时还没有作为独立行业的报业。

(5)据考证,到唐代才有确证出现了专门用以传播新闻的媒介,即今人所说的中国古代报纸。

(6)敦煌进奏院状(归义军进奏院状):是现在仅存两份唐代的官报,都是唐僖宗时期由驻地在沙洲的归义军节度使张怀申派驻在朝廷的进驻官发回沙洲的,因沙洲在今敦煌地区,两份进奏院状均属敦煌文物,所以被新闻史学者定名为敦煌进奏院状,即归义军进奏院状。

(7)邸报这个称呼是从宋代开始的(8)宋代太平兴国八年又成立都进奏院,统一管理各进奏院。

(9)定本制度:宋代的官报的审查制度,是我国新闻史上第一次出现的有文献可查的新闻检查制度。

办法是:进奏院将所编报状抄送枢密院,经该院审定,成为一种标准本,据此发抄。

这种制度始于公元999年只实施到南宋末。

(10)小报:是一种未经官方审查,自行抄传(或刻印流传)的报纸。

中国新闻事业史笔记(详细版)

中国新闻事业史笔记(详细版)

中新史笔记(框架+考点版)(参考《中国新闻事业史》丁淦林、《中国新闻通史》刘家林)(加灰底的条目为考过的真题)第一章中国古代的新闻传播活动1.露布:又称露报。

原意指不加封检的、公开发布的文书。

在战国时期就有“露布”,是进行宣传鼓动或传播新闻的一种方式。

指在帛制的旗子上书写文字,通报四方,大多用来传递军事捷报。

古时战场上士兵快马加鞭,高举露布,一路传递捷报,可以说是古代报纸产生以前,时效性、公开性最强的传播媒介。

2.“开元杂报”:开元年间(公元713-741 年),朝廷每日分条发布有关皇帝与百官动态的朝政简报。

这种朝政简报被抄寄外地以使朝廷动态在封建阶级内部更广泛地传播。

唐人孙樵《经纬集》中的《读“开元杂报”》提到他在襄樊得到数十幅的简明朝政公报的抄件,并称之为“开元杂报”,也是我国最早的封建官报。

3.邸报:又名进奏院状报、朝报、邸状等,是中国古代报纸的统称。

指在政府中枢部门统一管理下统一发布的正式官报。

它发源于唐朝的进奏院状报,在宋代开始被称为“邸报”,并有了进一步的发展。

至明代,内容更为丰富,还有农事、天象、灾害报道和社会新闻。

邸报是封建王朝传播信息的主要手段,内容多为皇帝旨谕、大臣奏章、官吏奖惩和军事战报。

邸报的特征:①内容不同于现代报纸;②形式不同于现代报纸;③发行与传递不同于现代报纸,由朝廷或官方其他机构发布、由水陆驿站传递。

4.进奏院状:是我国唐朝由进奏官不定期从都城向地方藩镇传发的、介绍朝廷政事动态和各项消息的报纸,是官报的雏形。

它的内容主要涉及皇帝活动、诏旨、官吏任免、臣僚章奏和其他军事、政治方面的重要信息。

读者主要是各地的藩镇和诸道长官,带有某种上行公文的色彩。

其特点是不定期、无报头。

5.“敦煌进奏院状”:现存最古老的报纸,发行于公元887年,是唐僖宗时期,由驻京的归义军进奏院发回给归义军节度使的进奏院状。

内容是进奏官员收集、归纳的,具有新闻报道的性质,区别于传统的官文书,且具有“新闻信”的性质。

中国新闻事业史知识点

中国新闻事业史知识点

中国新闻事业史知识点
中国新闻事业史是指中国从古代到现代的新闻传播与报道活动的发展历程。

以下是中国新闻事业史的一些重要知识点:
1. 古代传统媒体:从古代开始,中国以官方报纸和手抄本等形式传播新闻。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明代的《通志》、清代的《北京日报》等。

2. 《民国时报刊法》:该法规定了新闻机构的管理与审查制度,为中国的新闻传媒业管理打下基础。

3. 新文化运动:20世纪初,中国发生了新文化运动,为中国
现代新闻事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创办了多家新闻刊物,如《新青年》、《时事新报》等。

4. 中国共产党与新闻事业:中国共产党成立后,高度重视新闻事业的发展,创办了《红星报》等刊物,通过新闻报道推动了革命运动的发展。

5. 建国后的新闻事业: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
新闻事业进入了社会主义阶段。

建立了新闻机构,如新华社、人民日报等,新闻传媒成为国家宣传政策的重要工具。

6. 改革开放与媒体多样化: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新闻
事业发生了巨大变化。

国有媒体逐渐向市场化转型,新闻市场逐渐多元化,出现了大量商业媒体和互联网媒体等。

7. 信息时代的挑战与机遇:随着互联网和社交媒体的兴起,中国新闻事业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

媒体融合、新闻虚假传播等问题成为热点话题,传媒机构不断探索新的商业模式和报导方式。

这些知识点展示了中国新闻事业从传统媒体到现代媒体的演变过程,以及在政治、经济和技术背景下的变化和发展。

中国新闻事业历史笔记和课后解答

中国新闻事业历史笔记和课后解答

中国新闻事业历史笔记和课后解答一、中国新闻事业的起源和发展1.1 起源中国的新闻事业可以追溯到古代的纸质媒体,如《京报》和《深报》,这些报纸的创办标志着中国新闻事业的起步。

此后,新闻事业逐渐发展起来,但在一段时间内受到政府的控制和限制。

1.2 发展在20世纪初,随着中国社会的变化和现代化进程的推进,中国新闻事业经历了一系列重大的变革。

最显著的一次是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后,新闻传媒立即被国家掌控,成为党的一项重要工作。

1.3 当代新闻事业的现状中国新闻事业在改革开放以后得到了极大的发展。

中国建立了众多的新闻机构,包括报纸、电视台、广播等。

中国的新闻事业也逐渐实现了市场化,并为全球提供了大量新闻内容。

二、中国新闻事业的主要特点2.1 政府控制中国的新闻事业受到政府的控制和管理。

尽管改革开放以来,新闻机构逐渐市场化,但政府仍对内容和报道进行严格的审查和限制。

2.2 媒体与娱乐化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信息技术的普及,中国的新闻媒体开始追求商业化和娱乐化。

许多新闻节目和报纸更注重娱乐性,迎合公众的需求。

2.3 社交媒体的兴起随着互联网的普及,中国的社交媒体成为新闻传播的重要渠道。

微博和微信等平台使个人用户能够快速获取和传播新闻信息,对新闻传媒产生了重大影响。

三、中国新闻事业面临的挑战和机遇3.1 挑战中国的新闻事业仍然面临许多挑战。

首先,言论自由受到了限制,新闻媒体的报道受到政府的审查。

其次,网络虚假信息泛滥,给新闻的真实性和可信度带来困扰。

此外,新闻媒体面临着商业利益和社会责任的平衡问题。

3.2 机遇尽管面临挑战,中国的新闻事业也存在一些机遇。

首先,互联网和新媒体技术的发展为新闻传播提供了更多的平台和方式。

其次,中国的媒体市场巨大,具有广阔的发展空间。

此外,中国经济的崛起也为新闻事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环境。

四、课后解答1.中国新闻事业的起源和发展是如何的?中国的新闻事业可以追溯到古代的纸质媒体,如《京报》和《深报》。

中国新闻事业史复习资料

中国新闻事业史复习资料

中国新闻事业史复习资料中国新闻事业史复习资料一、填空。

1. 敦煌进奏院报是现存最古老的报纸(两件残页),被斯坦因和伯希和偷走,现存于英国大不列颠博物馆和法国巴黎。

2. 保存至今的唯一一份明代报纸的原件是《急选报》。

3. 近代第一份报纸是于1815年在南洋马来半岛的马六甲创办的《察世俗每月统记传》。

4. 在中国境内创办的第一份报刊是于1833年在广州创办的《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

5. 《申报》的创办者是美查,创办于1872年。

6. 《循环日报》的创办者是王韬,创办于1874年。

7. 维新派最早的报刊是由康有为创办的《中外纪闻》。

机关报是《时务报》,1896年在上海创刊,其中影响最大的是梁启超的《变法通议》。

8. 维新派在澳门办的《知新报》,于1897年创刊,是戊戌政变后幸存的屈指可数的几家维新派报刊之一。

9. 严复的《国闻报》,在天津创刊,是维新派在华北地区出版的唯一报纸。

10. 同盟会第一个大型机关报是《民报》,于1905年在日本东京创刊。

11. 于右任的“竖三民”是《民呼日报》、《民吁日报》、《民立报》。

12. 《大江报》著名时评是詹大悲的《亡中国者和平也》、《大乱者救中国之妙药》。

13. 戊戌政变之后的在国外的第一份报刊是《清议报》、于1898年创刊于日本横滨。

14. 天津《大公报》的四不原则:不党、不卖、不私、不盲。

15. 戴季陶的“横三民”是《民权报》、《民国新闻》、《中华民报》。

16. 民初“三杰”:黄远生、刘少少、徐彬彬。

17. 第一个新闻学研究团体是北京大学新闻学研究会。

18. 邵飘萍的《实际应用新闻学》是我国第一部研究新闻采访工作的专著。

19. 现代第一份报纸是1915年陈独秀创办的《青年杂志》。

20. 三个评论是《每周评论》、《湘江评论》、《星期评论》。

21. “四大副刊”是《学灯》、《觉悟》、《晨报副镌》、《京报副刊》。

22. 中共中央的机关报刊是1922年创办的《向导》。

23. 《劳动周刊》是党直接领导下创办的第一份全国性工人报刊。

中国新闻事业史复习要点

中国新闻事业史复习要点

新闻史1、黄远生2、于右任3、章太炎4、王韬5、梁启超6、邹韬奋7、陈独秀8、范长江9、徐宝璜10、苏报案11、癸丑报灾12、新华日报13、四大副刊14、新华通讯社15、中央人民广播电台16、红色中华通讯17、申报18、时务报19、循环日报20、中国日报21、民报22、新青年23、每周评论24、向导周报25、政治周刊中国新闻事业史教程重点:古代——1949年第一章:1、邸报:出现时间,主要内容,形式,统治者对官报的检查,谁曾经谈过这些问题,著书立说。

它的社会影响。

2、小报:谁发明的,社会影响,内容,时间,特点。

是非法的民间报纸。

3、京报:合法的民间报。

特点第二章外人有华办报的两个阶段:1515——1840——世纪末。

1、1840年后报纸出现的背景。

2、《察世谷每月统记传》3、《万国公报》4、《申报》5、《字林西报》6、《蜜蜂华报》第三章:1、国人早期的办报主张:郑观应,洪仁轩,王韬的《循环日报》。

以康有为始,报刊成为政治斗争的手段。

维新派的时务文体,梁启超的《时务报》,其写作方式、特点以上报刊的特点和历史进步作用。

2、评价改良派的报刊第四章:1、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派的办报主张及对革命的作用2、《中国日报》3、《苏报》和“苏报案”4、《民报》:竖三民:民呼、民吁,民立5、革命派与保皇派报刊的论战6、章太炎7、湖北《大江报》8、革命派的办报思想9、袁世凯对新闻事业的迫害与摧残10、民初著名记者:邵飘萍,林白水,胡政之第五章:1、《新青年》发展的三个阶段:1915——1918;1919——1920。

9;1920。

9——1922。

72、五四时期新闻报刊的重大改革运动3、四大副刊4、瞿秋白5、徐宝璜第六章:1、党成立初期的主要报刊:《向导》《先驱》《中国青年》《热血日报》2、毛泽东的《湘江评论》和周恩来的《天津学生联合会报》3、民间大报的出现4、《政治周报》《中国农民》5、《大公报》6、《申报》7、《世界日报》8、戈公振的《中国报学史》9、中国早期的广播电台第七章:1、蒋介右如何重视抓新闻媒介2、***领导地区的新闻媒介发展3、《红星报》4、九一八后抗日情绪高涨,新闻工作者如何?5、范长江,邹韬奋,斯诺第八章:1、《救亡日报》2、《新华日报》3、延安新华广播电台4、《解放日报》在整风运动中的改革5、上海“孤岛”时期新闻界的抗争6、“苏联呼声”第九章:1、国民党统治区发生的拒检运动2、“反客里空”运动3、延安新化广播电台在解放中的宣传与影响4、毛泽东,刘少奇对新闻工作者讲话的内容新中国成立后:1、1956年的新闻改革2、1957年反右斗争对新闻界的影响3、1958年大跃进宣传媒介所出现的问题4、关于真理标准大讨论的报道中国新闻史名词解释1.“朝报”(附开元杂报)---唐孙樵《读“开元杂报”》中,记载的开元时期一种每天条布于宫门外的朝政简讯的的载体。

中国新闻事业史复习要点

中国新闻事业史复习要点

《中国新闻事业史》复习重点第一章中国古代报纸,通称为“邸报”,还有“状”、“报”、“朝报”、“塘报”等多种名称:其特征是:(1)它的内容不同于现代报纸。

它刊登的是皇帝的谕旨、臣僚的奏折以及官员的任免开降奖惩,宫廷动态等公告性材料。

不设有专文、专讯,甚至连专门采访的新闻都没有;(2)它的形式不同于现代报纸。

它只是材料的堆砌,没有分栏、标题、消息等;(3)它的发行与传递也不同于现代报纸。

它由朝廷或官方其他机构发布、由水陆驿站传递的,而不是由报馆出版、发行的。

宋代邸报内容:皇帝谕旨及起居动态,臣僚章奏官吏任免开降奖惩、战报等;性质:在政府中枢部门统一管理下,由都进奏院统一发布的正式官报;作用:它为了巩固皇权和维护封建统治秩序而发行,客观上满足了官吏和士子们对信息的需求。

小报内容:以皇帝诏令,宫廷动态等新闻和时事性政治材料为主;性质:是未经官方审查,自行传抄,中国历史上最早出现的非宫方报纸;作用:它突破了官方对新闻传播的垄断和封锁,打破了官方“邸报”一统天下的格局,满足了一部分士大夫知识分子对朝廷信息的需求。

宋朝小报盛行的原因:1、封建王朝内忧外患交加,无暇顾及;2、人民群众关心抗金斗争时局。

宋朝小报发行的意义:1、冲破了封建王朝垄断新闻事业的局面;2、开始使报纸成为商品;3、使报业开始成为一种独立经营的事业。

明代邸报明代邸报依然是由朝廷或官方机构统一发布的官方报纸,但明代没有设置进奏院和进奏官,而是由提塘官负责将加工的邸报发往各省;明代邸报特征:1,通过官方自上而下传送各地衙门,也由私人朋友间借阅、传阅;2,在层层的抄送下,邸报内容因衙门或官吏需要而被添加或删减,即各取所需是明代邸报的特色;3,明代邸报每日抄送,消息约10条,每期字数5000字上;4,外地官僚阅读到邸报的时间取决于其与京城的距离;5,明代邸报以手抄为主,但也存在雕版印刷和活字印刷。

第二章《察世俗每月统记传》该报于1815年8月5日在马六甲创刊,米怜为主编,署名博爱者,该报为中文月刊,以“阐发基督都义为根本要务”为宗旨,把宣传“神理”放在首要地位,大部分篇幅用来发表介绍教义和《圣经》的文章,是一份宗教宣传性质的期刊,它还宣传伦理道德,介绍各国情况,刊载天文地理知识文章。

中国新闻事业史考试重点

中国新闻事业史考试重点

中国新闻事业史考试重点第一章中国古代的新闻事业(上古—1815年)1.报纸产生前的传播手段有哪些?(3~~5个)结绳(结珠)、实物表意、肢体语言(动作体态)、声音、图画、语言、文字传播2.唐朝有报纸的根据是什么?(史料与实物)1.有史料为证:唐人孙樵《经纬集》卷三《读开元杂报》一文有相关文字记载2.有实物为证:1907年被取走收藏在伦敦大英图书馆和巴黎国立图书馆的两份“敦煌进奏院状”。

这是世界上仅存的年代最早的原始状态的报纸,特点是均无报头。

3.官报的称谓与形式答:唐代驻首都的各地进奏院发布的,被当时人称为“进奏院状”、“状报”、“报状”、“上都留后状”、“留邸状报”、“邸吏状”、“报”等,已经具有一定官报性质,是一种在当时政府机构内部发行和传递的官报,到了宋代开始出现统一发布的正式官报——邸报。

4.宋代小报与官报有什么不同?答:1)小报是民间小报2)小报消息快、内容新、新闻性强3)小报是非法报纸,屡遭政府查禁 4)小报可出售,以营利为主要目的 5)小报读者范围更广6)小报具有一定的进步意义,往往是在野派对当权派的攻击工具 7)小报虚假新闻多5.定本制度与报房答:1.定本制度:宋真宗咸平二年(公元999年),宋朝制定了对官报的定本制度,即进奏官将编好的邸报送请枢密院审查,通过审查的邸报样本称为定本,进奏院向地方发布官报以定本为准,不准擅自增删,该制度是我国第一个新闻检查制度。

2.报房:是指设有编报、抄报、印报、送报和兼有探报的综合性办报机构,它是中国新闻事业发展的里程碑。

6.两种民间小报:宋代小报与清朝《京报》的主要不同答:《京报》是册装的书,长方形的小册子,内容与官报基本一样,是合法民间报纸,“无官报之名,有官报之实”,基本印刷,而宋代小报是非法报纸,虚假新闻多。

第二章中国近代报刊的产生与初步发展1.《察世俗》的基本情况答:1)创办:1807年马礼逊来到中国,1813年米怜被派到中国协助,因在中国不能传教,所以米怜在马六甲于1815年8月15日创办《察世俗》。

中国新闻事业史考研题库

中国新闻事业史考研题库

中国新闻事业史考研题库中国新闻事业史考研题库中国新闻事业的发展历史悠久,与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息息相关。

考研题库中的相关问题涉及到了新闻事业的发展脉络、重要事件和人物等,通过对这些问题的深入研究,可以更好地了解中国新闻事业的发展历程和特点。

一、中国新闻事业的起源中国新闻事业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的纸张发明和书籍出版。

在古代,新闻主要通过书信、传令、宣传等方式传播,起初并没有专门的新闻机构。

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政治的需要,新闻机构逐渐兴起,成为专门从事新闻传播的组织。

二、中国新闻事业的发展脉络中国新闻事业的发展可以分为几个阶段。

在早期,新闻主要由政府控制,宣传国家的政策和思想。

然而,随着社会的变革和媒体技术的进步,新闻事业逐渐走向多元化和市场化。

在改革开放以后,中国新闻事业得到了更大的发展空间,新闻媒体的数量和种类也大幅增加。

三、中国新闻事业的重要事件中国新闻事业的发展过程中,发生了许多重要的事件。

例如,新华社的成立标志着中国新闻事业的正式组织化,成为国家最高新闻机构。

此外,1949年新中国的成立也为中国新闻事业的发展打开了新的篇章。

改革开放以后,新闻媒体的市场化和多元化发展成为中国新闻事业的重要特点。

四、中国新闻事业的重要人物中国新闻事业的发展离不开一些重要人物的贡献。

例如,胡适是中国新闻事业的重要奠基人之一,他致力于新闻教育的推广和新闻理论的研究。

此外,许多著名的新闻从业者和学者也为中国新闻事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他们的成就和思想对后来的新闻工作者具有重要的启示和影响。

五、中国新闻事业的现状与挑战当前,中国新闻事业正处于快速发展的阶段,新闻媒体的数量和种类不断增加,新闻报道的内容和形式也在不断创新。

然而,新闻事业也面临着一些挑战。

例如,新闻报道的真实性和客观性受到质疑,新闻从业者的职业道德和素质也存在一定问题。

此外,新闻媒体的商业化和政治化也对新闻事业的发展带来了一定的影响。

六、中国新闻事业的未来发展方向中国新闻事业的未来发展方向是多元化、专业化和国际化。

新闻事业史复习资料

新闻事业史复习资料

一、填空、判断、单选1、最早的传播载体是金石碑刻。

2、古代官方报纸称为邸报。

3、记载最早出现的一种古代报纸形式的文献,是载于唐代孙樵《经纬集》中的《读“开元杂报”》一文。

[3]4、唐代的邸报叫进奏院状,是上行官文性质的一种半官方的情报。

[4]5、小报的产生与盛行,是宋代新闻信息传播活动发展的一个全新的现象。

[7]6、明代邸报的三个层次:通政司、六科、提塘。

[9]7、《京报》,作为中国古代报纸的完备形式,是一种与近代报刊最为接近的古代新闻传播工具。

[11]8、1815年,米怜在马六甲创办第一份中文月刊《察世俗每月统纪传》,它是宗教宣传性质的期刊。

[14]9、1833年8月郭士立在广州创刊《东西洋考每月统纪传》。

[15] 10、第一份外文报纸为葡文周刊《蜜蜂华报》,澳门,1822年。

[18]11、作为外国侵略者的舆论工具,在中国出版的外文报刊,一般都以提供情报和新闻信息为主。

但是,就其新闻业务而言,采写编评水平较高,均已达到近代报刊应有的水准。

12、1827年,中国第一家英文报纸《广州纪录报》,在广州创刊。

[18] 13、香港最先出现的4家最有影响的商业性报纸是:《中国之友》、《香港纪录报》、《德臣报》和《孖剌》。

[20] 14、《香港船头货价纸》是香港最早的中文商业性报纸。

[21]15、上海的第一份近代报刊是创刊于1850年的英文周报《北华捷报》。

[23]16、上海最早商业性中文报纸是字林西报馆出版的《上海新报》,创刊于1861年。

[24] 17、《申报》创刊于1872年4月30日,创办人是英国人美查。

[25] 18、最早认识报刊及其社会作用的中国人是林则徐和魏源。

魏源将林则徐的思想简要地归纳为“师夷之长技以制夷”,《海国图志》。

[33][34] 19、洪仁玕,《资政新篇》。

[34] 20、比较系统地提出办报主张的是六七十年代时出现的早期资产阶级改良主义者王韬和郑观应。

[35]21、1873年,《昭文新报》在汉口问世,由艾小梅创办,一直被视为第一份国人自办报刊。

中国新闻事业史复习重点

中国新闻事业史复习重点

中国新闻事业史(近代部分)一、单项选择1分*15【民国新闻事业】除报刊数量急增,民初新闻事业繁荣的另一标志是通讯社的大量出现。

1872年,英国路透社在上海建立了远东分社,这是中国境内最早的通讯社(路透是人名,是一个名叫路透的德国人在英国半的通讯社)。

中国自办通讯社开始于20世纪初,1904年在广州成立的中兴通讯社。

P104红色中华通讯社(红中社)则是中共在1931年成立。

P180民国孙中山“暂行报律”事件“是欲袭清廷之故智,钳制舆论”“绝对新闻自由”P104民国初期著名记者:黄远生(报界奇才)、邵飘萍(新闻全才)、刘少少、徐彬彬、林白水、胡政之、张季鸾民国时期新闻业务变化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新闻报道的加强,二是报纸副刊的发展。

【黄远生】报界奇才。

记者生涯从1912年创办和主编《少年中国》周刊开始。

新闻通讯的特点突出表现在:一是报道新近发生的事实。

二是报道重要的人物事件。

三是抓住具体的场景细节。

四是语言通俗生动。

此外,黄远生的政论也很出色,它继承了“时务文体”的特点而又以深刻见长。

在新闻思想上强调报刊的舆论监督作用,强调新闻要真实,精确,客观,系统。

最著名的新闻观点是他对新闻记者提出的“四能”要求,即脑筋能想,腿脚能奔走,耳能听,手能写。

《远生遗著》以新闻通讯作品为主(占四分之三以上),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一部报刊通讯集P112【《大江报》事件】清末著名报案,发生在武汉。

1911年7月17日,《大江报》发表何海鸣时评《亡中国者和平也》,引起清廷注意,湖广总督瑞徵震怒,逐将主编詹大悲等人逮捕,查封《大江报》馆。

《大江报》事件发生后,一时舆论哗然,纷纷指责湖广总督摧残言论的暴行,汉口各革命团体和报界公会集会抗议,许多新军士兵来到报馆表示声援,当局慑于民愤,对詹等人只好判了18个月徒刑。

【外国传教士办的第一份报纸】马礼逊(米怜)(英国传教士)1815年8月5日在马六甲创刊《查世俗每月统记传》,第一家中文近代报刊。

《中国新闻事业史》知识点

《中国新闻事业史》知识点

《中国新闻事业史》主要知识点一、常识掌握部分1、中国古代报纸主要有三类:朝廷官报邸报,非法民报小报,合法民报京报。

2、我国唐朝出现古代报纸一是有文献为考,对唐代“开元杂报”有详细记载的是唐代孙樵的《经纬集》的《读开元杂报》一文;二是有史料为证,约发行于887年的敦煌“进奏院状”的发现,提供了研究古代报纸的第一个原始材料。

3、宋朝从宋真宗咸平二年起开始实行定本制度。

4、小报在北宋末年再现,盛行于南宋,当时被称为“新闻”。

5、中国近代报刊上出现的第一则消息是关于“月食”的,刊载于第一份近代中文报刊《察世俗每月统计传》。

该报创刊于1815年8月5日,主编先后为马礼逊和米怜,地点是马六甲。

6、第一个打入中国本土创办中文近代报刊的西方传教士是郭士立,1833年8月,他在广州创办了《东西洋考每月统计传》。

1834年,该报上刊载的《新闻纸略论》,是中文近代报刊上出现的第一篇论述西方近代报纸的专文。

7、1853年8月1日创刊的《遐迩贯珍》,是香港最早出版的中文刊物,也是最早用活字印刷的中文报刊。

它率先宣传广告对商业的推动作用,开始刊登广告,并创中文报刊运用新闻图片之始。

8、1822年9月在澳门创办的葡文《蜜蜂华报》,被认为是我国领土上出现的第一份外文报纸。

9、1838-1840年间,林则徐在广州组织人编译外报,这些材料后人称之为“澳门新闻纸”。

但这只是译报,并不是一份报纸。

现在较为认可的第一份国人报纸是艾小梅的《昭文新报》,但尚有争议。

10、中国人中最早提议创办近代报刊的是太平天国的洪仁玕。

洪仁玕(1822-1864),字谦益,号吉甫,广东花县官禄土布村人,洪秀全的族弟,在其治国纲领《资政新篇》中曾提出,开设新闻馆,并论述过新闻馆有反映民情、传播商业信息和时事等作用。

11、英文《字林西报》是1864年在上海创刊,其前身是1850年创刊的《北华捷报》,拥有人是字林洋行。

1882年,字林洋行又创办中文报纸《字林沪报》,1897年,该报创办附张《消闲报》,开我国报纸副刊之先声。

(自考)中国新闻事业史复习资料

(自考)中国新闻事业史复习资料

中国新闻事业史串讲笔记中国古代的新闻传播活动一、新闻传播活动的产生:1、具有新闻意义的信息传播是在语言形成后出现的。

2、新石器时代,新闻传播的范围进一步扩大,青海民和县新石器时代遗址中出土了一个陶制的喇叭筒,是我国最早的面向大众的传播工具。

二、文字传播的出现和初期发展2、把文字作为面向群众的新闻传播是从秦代开始的。

秦代向全国发布新闻的传媒是皇帝的诏书。

4、“新闻”一词最早见于初唐,一位名叫孙处玄的官员。

(第一个用新闻一词的人)5、为什么新兴传媒产生于唐代:因为唐代是我国封建社会中一个空前繁荣的朝代. 新兴的传播媒介即最早的手写新闻——封建官报便应运而生。

唐代产生我国最早的封建官报。

封建官报中最重要的一种是“朝报”唐人孙樵“开元杂报”,是我国最早的封建官报。

6、朝报:是唐代朝廷发布的公告,它是当时中央政府直接公开发布宫廷新闻的最重要的形式。

12、小报:小报产生于北宋,流行于南宋,屡禁不止。

是进奏官在编发合法官报的同时,又把“命令未行,差除未定”的材料另外抄录,编写非法新闻对外传播,到了南宋,人们开始把这类非法新闻称为“小报”。

17、明代邸报的特点:明代邸报的主要内容还有诏书、章奏之类的宫廷动态,但在形式上有了重大的发展。

①开始采用活字印刷;②仍以手抄为主;③由于需要抄的邸报数量较多,京城有人专门以抄报为业,称“抄报行”。

④16世纪中叶,明朝政府允许民间自设报房,翻印邸报稿件,公开出售,人称京报。

中国近代报刊的产生与发展1、近代报刊出现的时代背景:经过资产阶级革命和产业革命,进入19世纪,英国逐渐成为世界上头号资本主义强国,当时中国,政治上是个封建统一的大帝国,经济是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外交上奉行闭关自守政策。

中国的外贸城市仅限广州一处,这就和急于扩大市场的英国产生了激烈的矛盾。

英国采取了鸦片和宗教同时渗透的对华政策。

英国的海外传教事业和它的海外殖民事业是紧密配合的。

产生中国的近代报刊。

中文报刊:2、《察世俗每月统记传》:是第一份中文近代报刊,是18 15年8月5日在马六甲由米怜主编的宗教月刊。

《中国新闻事业史》复习纲要

《中国新闻事业史》复习纲要

第一章:中国古代的新闻传播1 露布:又称露报,原意指不加封检的,公开发布的文书。

在战国时期就有“露布”,是进行宣传鼓动或传播新闻的一种方式。

这是一种有效的的新闻传播方式。

2 开元杂报:指的是唐代开元年间一些朝廷消息的的汇集,而不是一家报纸的名称,它是手抄的,不是印刷的。

3 A 唐代是我国最早有报纸的朝代。

B进奏院:是唐代各地方当局(节度史、观察史)的驻京办事处,主要职责招待各地来京办事的官员、转递公文、收集情报等。

4 A邸报这个称呼,是从宋代开始的。

B 北宋真宗咸平二年(公元999年)起,实行定本制度。

C 宋代邸报的内容日益丰富,并趋于规范化,其基本内容是:皇帝谕旨及起居动态、臣僚章程、官吏任免升降奖惩、战报等。

5 提塘官:简称提塘,是各省巡抚、总兵委派在京师处理文书的官员,这个职位从明代开始设置,其职责四唐宋时代的进奏官。

6 A明代邸报没有报头。

B 现有的较为完整的明代邸报抄件有《万历邸报》和《天变邸报》。

7 A 旗报:是将文字写在旗帜上,大旗招展,引人注目。

B 牌报:将文字写在木牌上,也是一种可流动传观,或固定围观的新闻宣传方式。

C揭帖:是一种传单,可张贴,可传阅,内容多为檄文、政策性的声明与公告等。

8 清代官方新闻传播的主要渠道仍然是邸报,它的内容为宫门抄、谕旨、章奏。

第二章:中国近代报刊的产生1 1815年8月5日,《察世俗每月统记传》在马六甲创刊,它是第一家中文近代报刊。

2《东洋西考》于1833年8月1日在广州创刊,是在中国境内出版的第一份中文近代报刊。

3 第一家在华出版的外文报刊,是葡萄牙文的澳门《蜜蜂华报》。

4 《广州记录报》是在中国境内出版的第一家英文报刊。

5 上海出现了影响很大的中文报刊《万国公报》和《申报》。

6 《申报》〈1〉《申报》在竞争中取胜的原因:A 它满足了中国读者的需求,力求适合中国人阅读。

B《申报》是一张较为完备的日报,既有新闻,评论,也有文艺作品,广告,上下阶层人等都可阅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填空、判断、单选1、最早的传播载体是金石碑刻。

2、古代官方报纸称为邸报。

3、记载最早出现的一种古代报纸形式的文献,是载于唐代孙樵《经纬集》中的《读“开元杂报”》一文。

[3]4、唐代的邸报叫进奏院状,是上行官文性质的一种半官方的情报。

[4]5、小报的产生与盛行,是宋代新闻信息传播活动发展的一个全新的现象。

[7]6、明代邸报的三个层次:通政司、六科、提塘。

[9]7、《京报》,作为中国古代报纸的完备形式,是一种与近代报刊最为接近的古代新闻传播工具。

[11]8、1815年,米怜在马六甲创办第一份中文月刊《察世俗每月统纪传》,它是宗教宣传性质的期刊。

[14]9、1833年8月郭士立在广州创刊《东西洋考每月统纪传》。

[15]10、第一份外文报纸为葡文周刊《蜜蜂华报》,澳门,1822年。

[18]11、作为外国侵略者的舆论工具,在中国出版的外文报刊,一般都以提供情报和新闻信息为主。

但是,就其新闻业务而言,采写编评水平较高,均已达到近代报刊应有的水准。

12、1827年,中国第一家英文报纸《广州纪录报》,在广州创刊。

[18]13、香港最先出现的4家最有影响的商业性报纸是:《中国之友》、《香港纪录报》、《德臣报》和《孖剌》。

[20]14、《香港船头货价纸》是香港最早的中文商业性报纸。

[21]15、上海的第一份近代报刊是创刊于1850年的英文周报《北华捷报》。

[23]16、上海最早商业性中文报纸是字林西报馆出版的《上海新报》,创刊于1861年。

[24]17、《申报》创刊于1872年4月30日,创办人是英国人美查。

[25]18、最早认识报刊及其社会作用的中国人是林则徐和魏源。

魏源将林则徐的思想简要地归纳为“师夷之长技以制夷”,《海国图志》。

[33][34]19、洪仁玕,《资政新篇》。

[34]20、比较系统地提出办报主张的是六七十年代时出现的早期资产阶级改良主义者王韬和郑观应。

[35]21、1873年,《昭文新报》在汉口问世,由艾小梅创办,一直被视为第一份国人自办报刊。

[36]22、1870年王韬创办《循环日报》,《弢园文录外编》。

该书被人称为中国第一部报刊政论文集。

[38-39]23、维新派创办的第一家报纸是《万国公报》,1895年北京创刊。

[40]24、1896年,《强学报》在上海创刊。

这是康有为1895年10月宣传维新变法主张的结果。

[41]25、梁启超在《时务报》上发表的最为著名、也最有影响的政论是《变法通议》。

[43]26、第一次国人办报高潮的主流,除《时务报》外,比较重要的还有澳门的《知新报》、湖南长沙的《湘学新报》与《湘报》、天津的《国闻报》等。

[45]27、1903年发生的《苏报》案是晚清近代新闻法制建设中影响最大的“新闻官司”之一。

[62]28、1900年,《中国日报》在香港创刊,是中国最早宣传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报纸,陈少白。

[74]29、资产阶级革命报刊是第二次国人办报高潮的主流。

革命派在上海创办的报刊中,比较著名的有《中国女报》(秋瑾)和于右任主办的《神州日报》、“竖三民”报等。

[84]30、1911年,《民呼日报》、《民吁日报》和《民立报》都是由于右任创办,报名都用“民”字打头,创办时间又相互衔接,史称“竖三民”报。

[86]31、《大江报》享有盛名的是何海鸣撰写的《亡中国者和平也》和黄侃撰写的《大乱者救中国之妙药也》。

[87]32、清末,第二次国人办报高潮结束了“报”、“刊”不分的时代。

在内容上,报纸一般已具备新闻、评论、副刊和广告四大要素。

[91]33、1913年3月,全国陆续出版的报纸只剩下139家,较之民国元年的500家锐减300多家,北京的上百家报纸也只剩下20余家,史称“癸寅报灾”。

[101]34、《民权报》与同时在上海出版的《中华民报》和《民国新闻》,被人们称为“横三民”报。

[113]35、黄远生的新闻通讯有四大特点:1)题材务求重大;2)针砭时弊,不畏权贵;3)生动具体,善于捕捉细节;4)通俗自然,行文不拘一格。

他在新闻思想方面最著名的是“四能”说,即“脑筋能想,腿脚能奔走,耳能听,手能写”。

[114-115]36、1872年,英国路透社在上海设立远东分社,为外国人在中国办的最早的通讯社。

[117] 中国人自办的第一个新闻通讯社是中兴通讯社,1904年,骆侠挺,广州。

[117]37、邵飘萍主办的东京通讯社、新闻编译社是当时最为成功的通讯社。

[118]38、1923年1月,上海“大陆报——中国无线电公司广播电台”开播,是中国境内第一座广播电台。

1926年10月1日,哈尔滨广播无线电台成立,这是中国人自办的第一座广播电台。

[118]39、《新青年》(初名《青年杂志》)1915年,上海创刊,创办人陈独秀。

[120]40、《每周评论》,1918年,北京创刊。

是陈独秀、李大钊等人创办的一份小型政治时事评论报纸。

[128]41、毛泽东,《湘江评论》;周恩来,《天津学生联合会报》。

[129]42、1918年,北京大学新闻学研究会是中国将新闻作为一门科学进行研究的开端。

蔡元培任会长。

[145]43、1919年,徐宝璜,《新闻学》,我国第一本新闻学专著。

邵飘萍,《实际应用新闻学》。

戈公振,《中国报学史》,第一次全面系统地叙述了中国新闻事业发展的历史,被公认是中国新闻史研究的奠基之作。

[145]44、上海圣约翰大学首先创设报学系科。

[146]45、《新青年》的改组,标志着中国无产阶级新闻事业的诞生。

[148]46、《共产党》月刊,1920年上海创刊,为中共上海发起组创办的半公开的机关刊物。

[150]47、《劳动界》(1920年,上海)、《劳动者》(1920年,广州)、《劳动音》(1920年,北京)[151]48、《向导》周报是中共中央第一份政治机关报,1922年上海创刊,第一任主编是蔡和森。

[152]49、中共第一份日报是《热血日报》,1925年6月4日创刊。

[155]50、中共成立后和大革命时期最有影响的青年团中央的机关报则是《中国青年》杂志。

第一任主编是恽代英。

[156]51、《劳动周刊》,1921年上海创刊,是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的机关报。

[159]52、在国共合作报刊中,影响较大的有《政治周报》、《中国农民》、《农民运动》、《楚光日报》和《汉口民国日报》等。

《政治周报》,1925年,毛泽东任第一任主编。

[165]53、国民党新闻事业网的基本格局是:以《中央日报》为中心的党报网,以“中央通讯社”为中心的新闻事业通讯事业网和以“中央广播电台”为中心的广播事业网。

《中央日报》,1927年汉口创刊。

中央通讯社,1924年广州创建。

中央广播电台,1928年南京开播。

[188-189] 54、《大公报》,1926年由吴鼎昌、胡政之、张季鸾接办复刊。

提出“不党、不私、不卖、不盲”的办报方针。

[198]55、成舍我,《世界晚报》、《世界日报》、《世界画报》、《民生报》。

[200]56、邹韬奋,《生活》周刊(1925年,上海)及以“生活”命名的抗日民主报刊《大众生活》周刊(1935年,上海)、《生活日报》(1936年,香港)、《生活日报星期增刊》(后改名为《生活星期刊》)。

[201]57、1935年5月4日,《新生》周刊事件。

由艾寒松撰写的小品文《闲话皇帝》引发。

[202]58、《申报》副刊《自由谈》的改版,使其成为左翼作家反对国民党文化“围剿”的重要阵地。

[204]59、抗日报刊中较著名的有《抗战》三日刊、《救亡日报》等。

[206]60、中国青年新闻记者学会(简称“青记”),1938年在汉口成立。

范长江,国际新闻社(简称“国新社”)。

[207]61、“第三条道路”中最有代表性的是储安平1946年在重庆创办并任主编的《观察》周刊。

[215]62、《文汇报》创刊于1938年1月25日。

日出对开4版一大张。

[224]63、“红中社”是中央革命根据地最早创办的通讯社,1931年,江西瑞金诞生。

[239]64、1931年,《红色中华》报在江西瑞金创刊。

主要开展了三方面的宣传工作:1)紧密配合党和政府的中心工作,积极宣传和巩固民主政权。

2)协助党和苏维埃政权进行多方面的战争动员工作。

3)针对日本帝国主义侵占我东北三省的情况,揭露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阴谋和罪行,抨击国民党正度的妥协退让政策,宣传中共的抗日救亡主张,报道国统区人民的抗日救亡运动和东北人民武装抗日的消息。

[240]65、《红星》报,1931年,瑞金创刊。

《青年实话》,1931年,福建龙岩创刊。

[241][242]66、1941年5月16日,《解放日报》在延安创刊。

第一任社长是博古(秦邦宪)。

[252]67、1937年红色中华通讯社改名为新华通讯社。

[254]68、1940年底,延安新华广播电台建成并开播,这是我国无产阶级广播事业的开端。

[255]二、论述1、《察世俗每月统纪传》与《东西洋考每月统纪传》的区别。

[16]在宣传的特点上,《东西洋考》虽然是一份宗教性报刊,但已没有解释教义的专文,宗教内容已退居次要地位。

言论也不再用来阐述教义,而是用来宣传中外人士之间的行为准则,如中国人不要称外国人为蛮夷,中国人和外国人做生意要公平、诚实,中国应学习各国的长处等等。

在科学文化知识方面,《东西洋考》除了介绍西方的情况之外,还大量介绍东南亚各国和印度的情况,旨在打破中国人闭关自守的观念,美化英国殖民统治。

从新闻信息传播角度来看,《东西洋考》每期必有一定数量的新闻,绝大部分译自外报。

同时,还比较重视贸易活动,后期曾多次刊登中外进出口贸易的物价表。

在编辑业务上,《东西洋考》文字通俗,文章简短,又作连载,每期有目录,便于阅读,栏目也比较固定。

从宣传策略上看,《东西洋考》与《察世俗》相同,处处附会儒学。

如《东西洋考》的封面上印有一句中国传统格言:“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2、中文商业性报纸的涌现,对中国新闻史发展的作用。

[21]商业性报纸的涌现,推动了新闻时效观念的提高。

原来的中文报刊均为月刊、周刊,而中文商业报纸则多为周三刊和日报。

由于刊期缩短和信息时间要求的加快,使通讯手段和编采工作进一步改进和加强,印刷条件也日趋先进,有力地促进新闻业务的进一步提高。

为了争取快速出版,中文商业性报纸必须摆脱以往书本形式,从而形成近代报纸散页出版物的模式,使报纸的编排更加丰富多彩。

商业性报纸要求信息量大,及时、真实,使报纸充分体现新闻纸的特性。

总之,中文商业性报纸的发展,为全国报业的发展树立了一块可资借鉴的样板,有力地推动了中国近代报业的发展。

3、在华外报迅速发展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30-32]在华外报的出现及其迅速发展,是与西方殖民势力入侵和扩张同步进行的。

从在华外报的政治倾向来看,绝大多数是为西方殖民主义者侵略中国的总目标服务的。

在华外报的迅速发展并占据了中国报坛的垄断地位,是西方殖民主义者的文化侵略行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