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肺病学科发展现状及优势
2022年中医诊疗行业发展现状分析
2022年中医诊疗行业发展现状分析国粹崛起,中医老树发新芽来源:浙商证券发布时间:2022/03/041. 市场:健康管理独具优势,中医诊疗渗透老龄化加剧、慢性病常发、亚健康人群扩大等背景下,中医独具优势。
中国人口老龄化趋势不可逆,据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2020 年中国 65 岁以上人口占比达 13.5%。
同时,学生群体、高压行业人群、育龄人群等也面临疲劳、失眠、痘痘、脱发等亚健康问题。
此外,据《中国居民营养与慢性病状况报告(2020 年)》,中国慢性病发病率上升,因慢性病死亡占88.5%。
中医以“望闻问切”为看诊方式;以人体五脏六腑、经络关节、气血津液变化为判断依据;以中药、针灸、推拿、拔罐等为治疗手段,在慢性病及健康管理上具有独到优势,可全周期覆盖客户需求(预防→诊疗→康复保养)。
在老龄化、亚健康及慢性病普遍的背景下,中医焕发新机。
中医潮崛起,年轻一代接受度提升。
一些产品如熬夜大补茶、阿胶咖啡、枸杞拿铁将中医药养生元素与日常消费食饮结合,大大提升Z世代对中医的接受度,中医药养生及诊疗呈现年轻化特点。
据阿里健康发布的《双 11 家庭健康储备洞察报告》,2021年双十一中药下单人数同比增长近 4 倍,其中 80 后 90 后占近 6 成;滋补经典方成交额同比增长近 3 倍,中医药受到年轻人的追捧。
疫情期间中医科学性得到一定验证。
中医源远流长,曾深刻影响亚洲医学的发展。
18 年 10月世界卫生组织将中医纳入“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医学纲要”,凸显国际社会对中医的肯定。
抗疫期间中医表现亮眼,进一步催化中医需求。
据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余艳红在国新办新闻发布会上提供的一组数据显示,在此次新冠肺炎疫情中,有7万余例确诊病例使用了中医药,使用率达91.5%,其中湖北省有61449例使用中医药,使用率达90.6%。
临床疗效观察显示,中医药总有效率达90%以上。
疫情持续数年,对民众医疗和健康管理认知影响深远,驱动中医渗透率持续提升。
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肺心病的临床效果评价
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肺心病的临床效果评价1. 引言1.1 背景介绍慢性肺心病是一种常见的心脏疾病,特点是慢性肺部疾病引起的持续性肺动脉高压导致了右心功能受损。
该病常见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间质性肺病、特发性肺纤维化等患者。
慢性肺心病病程漫长,容易复发,给患者的生活质量和健康造成了严重影响。
传统的治疗方法主要包括药物治疗、氧疗、肺移植等,然而这些治疗方法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如药物治疗的长期使用容易导致药物耐受性和副作用,氧疗的效果有限,而肺移植手术又存在术后并发症和排斥反应等风险。
1.2 研究目的文章的是为了评价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肺心病的临床效果。
通过系统性地收集和分析相关临床文献,探讨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肺心病的有效性和安全性,为临床医生提供更为客观的治疗参考。
希望通过本研究提供更多证据支持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肺心病的应用,促进慢性肺心病患者的康复和生活质量的提高。
通过深入研究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肺心病的临床效果,还可以为未来的医学研究提供更为完善的基础,为慢性肺心病的治疗提供更多创新和有效的方法。
通过本研究,不仅可以为临床医生提供更全面的治疗方案,还可以为患者的康复和生活质量提供更为可靠的支持。
1.3 研究意义慢性肺心病是一种常见的心脏疾病,其发病率逐渐增加,给患者的生活质量和健康造成了严重影响。
目前,传统的西医药物治疗效果有限,容易产生药物耐受性和副作用。
寻找一种更有效的治疗方法是当前研究的重点之一。
本研究力求通过对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肺心病的临床效果进行评价,为临床医生提供更科学的治疗方案,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和生活质量。
积累更多的临床数据,为未来的研究和临床实践提供参考,推动中西医结合治疗在慢性肺心病领域的应用和发展。
.2. 正文2.1 慢性肺心病的现状慢性肺心病是一种常见的心脏疾病,主要表现为慢性肺动脉高压和右心室功能不全。
其发病机制主要是由于慢性肺部疾病(如慢性阻塞性肺病、肺纤维化等)导致肺血管阻力增加,造成右心室负荷增加,最终引起右心室增大和功能减退。
中医肺系病学科发展近况蔡宛如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二医院浙江
中医肺系病学科发展近况蔡宛如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二医院(浙江省新华医院)对于中医肺系病学科发展近况的分析,将从本学科发展现状、学科发展成果、学科发展存在的问题、学科发展展望等四个方面进行阐述。
一、学科发展现状本学科的发展现状可从五个方面来阐明,第一个方面,开展了中医药防治肺系常见病和疑难病的全国多中心临床研究,针对多种肺系疾病疾病(如慢性阻塞性肺病、支气管哮喘、慢性咳嗽、社区获得性肺炎、流行性感冒、慢性肺原性心脏病、慢性呼吸衰竭和弥漫性间质性肺疾病等)进行了中医药诊治疗效和规范化研究,明确了中医药诊治疗效,规范了诊治方案。
第二个方面,继承传统中医理论并运用现代科学技术开展肺系疾病中医证候(如风咳、风哮、寒燥证、肺气虚证、肺络癥瘕)、病因病机、治则治法(如肺主宣发、肺与大肠相表里、冬病夏治、扶正祛邪、肺康复技术)和评价方法(如中医评价方法)研究。
第三个方面,肺病学科逐渐得到扩大和发展,中医肺病研究基地建设进一步加强,目前有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2个、国家临床重点专科18个、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学科9个、重点专科62个、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药防治传染病(与病毒感染相关呼吸病)、肺病咳喘辨治和肺气虚证重点研究室、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呼吸功能和中药药理(呼吸)三级实验室、中医药防治传染病研究基地等。
第四个方面,肺系病学科教育形成了以院校教育为主体的多种形式并存的格局,探索了PBL 方法在中医肺病教学中的应用,建设了名老中医传承工作室(站),建设了中医优势病种继续教育基地,建设了博士后流动站;保证和促进了中医药防治肺系病人才培养和团队整体素质的改善与提高。
最后一方面,广泛开展学术交流活动,2011年12月中华中医药学会肺系病分会正式成立二级学会以后,在名誉主委晁恩祥教授和主委张洪春教授主持下开展了广泛学术交流活动,如年会、专题论坛、继续教育学习班等多种形式的交流活动,特别是近两年分别在河南省郑州市和山东省烟台市举办了中医肺系病学术年会、组织开展了晁恩祥教授学术思想研讨会以及于2013年11月在北京举办的中华中医药学会年会中主持承办了流感中医药诊治专题论坛等,均大大促进了中医肺系疾病学术交流。
2023年呼吸系统疾病中药行业市场调研报告
2023年呼吸系统疾病中药行业市场调研报告随着人们环境污染的加剧和生活方式的改变,呼吸系统疾病的发病率越来越高,呼吸系统疾病中药的市场需求也在不断增长。
本文将对呼吸系统疾病中药行业市场进行调研分析。
一、市场概况据统计,目前中国每年因呼吸系统疾病造成的死亡人数高达400万人。
其中,慢阻肺、哮喘、肺癌等呼吸系统疾病的患病率不断上升,使得呼吸系统疾病中药市场需求迅速增长。
据中国医药产业研究院的预测,到2025年,呼吸系统疾病中药市场规模将达到700亿元人民币。
二、市场主要产品1、清热解毒类中药:如银翘片、连花清瘟颗粒等,用于治疗风寒感冒、水痘、牛痘等呼吸系统疾病。
2、平喘止咳类中药:如痰咳灵、藿香正气水等,用于治疗哮喘、支气管炎等疾病。
3、滋阴润燥类中药:如麦门冬颗粒、浙贝散等,用于治疗慢阻肺、肺结核等疾病。
4、化痰止痛类中药:如川贝枇杷膏、枸杞子等,用于治疗哮喘、慢阻肺的咳嗽、气促等症状。
5、补肺健脾类中药:如黄芪、党参等,可用于治疗哮喘、肺结核等疾病的免疫功能调节。
三、市场分析1、需求增长:随着城市化程度的加深,空气质量不断恶化,导致呼吸系统疾病的患病率不断上升,对呼吸系统疾病中药市场需求带来了福音。
2、竞争激烈:市场上的呼吸系统疾病中药品种繁多,价格也存在巨大差异,导致市场上的厂商竞争越来越激烈,加之大量的山寨产品流入市场,使得正规厂商的利润受到了极大的冲击。
3、市场前景广阔:随着人们对健康的越来越重视,以及政策的不断扶持,呼吸系统疾病中药市场的前景仍然是非常广阔的。
近年来,我国加大了对中药的研发和推广力度,同时对中药企业也进行了扶持和鼓励,这些都为呼吸系统疾病中药市场的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
四、市场前景展望目前,中国的呼吸系统疾病中药市场仍然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市场需求不断增长,发展潜力巨大。
未来,我们应加强技术研究和产品研发,开发更具市场竞争力的产品;同时,更要引导消费者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念,加强对劣质山寨产品的打击力度,使市场更加健康、稳定的发展。
中医医院肺病科等10个科室建设与管理指南(试行)
中医医院肺病科等10个科室建设与管理指南(试行)目录中医医院肺病科建设与管理指南(试行) 中医医院脾胃病科建设与管理指南(试行) 中医医院脑病科建设与管理指南(试行)中医医院心血管病科建设与管理指南(试行)中医医院血液病科建设与管理指南(试行)中医医院肾病科建设与管理指南(试行)中医医院内分泌病科建设与管理指南(试行)中医医院风湿病科建设与管理指南(试行) 中医医院老年病科建设与管理指南(试行)中医医院神志病科建设与管理指南(试行)中医医院肺病科建设与管理指南(试行)一、总则第一条为指导和加强中医医院肺病科规范化建设和科学管理,突出中医特色,提高临床疗效,在系统总结中医医院肺病科建设与管理经验的基础上,参照有关法律法规,制定本指南.第二条本指南旨在指导中医医院及其肺病科管理者加强肺病科中医药特色优势的建设与管理,同时可作为各级中医药管理部门开展评价工作的参考和依据.第三条二级以上中医医院肺病科按照本指南建设和管理.第四条中医医院肺病科应在肺病基本诊疗技术基础上,以中医理论为指导,应用药物和技术开展肺病诊疗工作,注重突出中医药特色,充分发挥中医药优势,继承、创新和发展中医特色诊疗技术,不断提高中医临床诊疗水平。
第五条各级中医药管理部门应加强对中医医院肺病科的指导和管理,中医医院应加强对肺病科的规范化建设与管理,保持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不断提高临床诊疗水平,保证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
二、基本条件第六条中医医院肺病科应具备与其医院级别、科室功能相适应的场所、设备设施和技术力量,以保证本科诊疗工作的有效开展。
第七条有条件的中医医院肺病科门诊,可开设专病门诊.三级中医医院和有条件的二级中医医院肺病科应开设病房及肺病重症监护病房,具备提供肺病急诊诊疗服务的能力.第八条中医医院肺病科门诊应设候诊区、诊室、检查室、治疗室(含中医治疗室),各区域布局合理,就诊流程便捷,能够保护患者隐私,建筑格局和设施应符合医院感染管理要求。
中医现代化的现状与发展
中医现代化的现状与发展一、中医现代化的概念中医现代化是指将传统中医理论与现代科学技术相结合,包括现代医学技术、生物学、物理学、化学等多学科知识,从理论、诊断、治疗、药物研发等多方面对中医进行创新和发展,以适应现代社会需求的过程。
二、中医现代化的现状(一)理论研究方面1. 与现代科学概念融合尝试- 现代中医理论研究试图运用现代科学的概念和理论来阐释中医的基础理论,如从系统生物学角度解释中医的整体观念。
中医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各脏腑经络相互联系、相互影响。
系统生物学研究生物系统中所有组成成分(基因、mRNA、蛋白质等)的构成以及在特定条件下这些组分间的相互关系,这与中医整体观念有一定的相通性。
- 以中医的阴阳学说为例,有学者试图从现代生理学角度进行解读,认为阴阳的平衡与人体的内环境稳态类似,如神经 - 内分泌 - 免疫网络调节系统的平衡状态可能体现了阴阳平衡的某些内涵。
2. 理论创新面临的挑战- 中医理论具有独特的哲学基础和概念体系,如气、经络等概念难以直接用现代科学完全解释清楚。
气在中医理论中是一种构成人体和维持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但现代科学尚未发现与之对应的实体物质。
经络学说中的经络循行路线和经络的实质,虽然有多种假说如神经学说、体液学说等,但还没有一种学说能够完全阐释经络的本质。
(二)诊断技术方面1. 传统诊断方法的现代化改进- 中医的望、闻、问、切四诊在现代有了新的发展。
在望诊方面,借助现代高清摄像技术和图像分析软件,可以更准确地观察舌象、面色等特征。
例如,通过舌象分析仪可以对舌色、舌形、舌苔等进行量化分析,为中医辨证提供更客观的数据支持。
- 切诊中的脉象研究,现代利用脉象仪来采集脉象信息,脉象仪可以将脉象的压力、波形等转化为可视化的图形和数据,有助于中医脉象的标准化研究。
2. 现代诊断技术的融合- 中医与现代医学的诊断技术相结合。
例如,在肿瘤疾病的诊断中,中医先通过辨证论治初步判断患者的体质和病情,然后结合现代医学的影像学检查(如CT、MRI等)、病理检查等确定肿瘤的位置、大小、性质等,从而制定更精准的治疗方案。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关于印发中医医院肺病科等10个科室建设与管理指南(试行)的通知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关于印发中医医院肺病科等10个科室建设与管理指南(试行)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公布日期】2011.09.14•【文号】国中医药医政发[2011]44号•【施行日期】2011.09.14•【效力等级】部门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医疗管理正文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关于印发中医医院肺病科等10个科室建设与管理指南(试行)的通知(国中医药医政发〔2011〕44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卫生厅局、中医药管理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卫生局,中国中医科学院,北京中医药大学:为加强中医医院临床科室建设与管理,我局组织制定了《中医医院肺病科等10个科室建设与管理指南(试行)》(以下简称《指南》)。
现印发给你们,请参照执行。
《指南》电子版可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政府网站下载()。
工作中有何意见和建议,请及时与我局医政司联系。
二○一一年九月十四日中医医院肺病科等10个科室建设与管理指南(试行)目录中医医院肺病科建设与管理指南(试行)中医医院脾胃病科建设与管理指南(试行)中医医院脑病科建设与管理指南(试行)中医医院心血管病科建设与管理指南(试行)中医医院血液病科建设与管理指南(试行)中医医院肾病科建设与管理指南(试行)中医医院内分泌病科建设与管理指南(试行)中医医院风湿病科建设与管理指南(试行)中医医院老年病科建设与管理指南(试行)中医医院神志病科建设与管理指南(试行)中医医院肺病科建设与管理指南(试行)一、总则第一条为指导和加强中医医院肺病科规范化建设和科学管理,突出中医特色,提高临床疗效,在系统总结中医医院肺病科建设与管理经验的基础上,参照有关法律法规,制定本指南。
第二条本指南旨在指导中医医院及其肺病科管理者加强肺病科中医药特色优势的建设与管理,同时可作为各级中医药管理部门开展评价工作的参考和依据。
第三条二级以上中医医院肺病科按照本指南建设和管理。
第四条中医医院肺病科应在肺病基本诊疗技术基础上,以中医理论为指导,应用药物和技术开展肺病诊疗工作,注重突出中医药特色,充分发挥中医药优势,继承、创新和发展中医特色诊疗技术,不断提高中医临床诊疗水平。
肺病科中医优势病种社区获得性肺炎诊疗方案
肺病科中医优势病种社区获得性肺炎诊疗方案一、概述社区获得性肺炎(community acquired pneumonia,CAP)是指在医院外罹患的感染性肺实质(含肺泡壁,即广义上的肺间质)炎症,包括具有明确潜伏期的病原体感染而在入院后平均潜伏期内发病的肺炎。
风温肺热病是肺热病与风温病的合称,是以发热、咳嗽、胸痛等为主要临床表现的外感疾病。
因风温病与肺热病的临床症状相似,故合称风温肺热病。
社区获得性肺炎归属于中医“咳嗽、风温肺热”范畴。
中医病名:咳嗽病、风温肺热病;西医诊断:社区获得性肺炎。
二、诊断【西医诊断标准】1.新近出现的咳嗽、咳痰,或原有呼吸道疾病症状加重,并出现脓性痰;伴或不伴胸痛。
2.发热。
3.肺实变体征和(或)湿性罗音。
4.WBC>10×109或<4×109,伴或不伴核左移。
5.胸部X线检查显示片状、斑片状浸润性阴影或间质性改变,伴或不伴胸腔积液。
以上1~4项中任何一项加第5项,并除外肺结核、肺部肿瘤、非感染性肺间质性疾病、肺水肿、肺不张、肺栓塞、肺嗜酸性粒细胞浸润症、肺血管炎等,可建立临床诊断。
【中医辨证分型】本病常因感受外邪而致,尤以温热之邪居多,邪犯肺卫,肺失宣降,肺气上逆,邪正交争;炼津为痰,痰浊阻肺或病邪逆传心包,出现邪陷正脱等危重证情况。
老年患者多伴有年老体弱、痰湿内生或血瘀情况,临床上常见有痰热、痰浊夹瘀之象。
临床上常用分型包括实证(邪犯肺卫、痰热壅肺、痰浊阻肺)、正虚邪恋(肺脾气虚、气阴两虚)、危重变证(热闭心包、邪陷正脱)等。
邪实(痰热、痰浊)正虚(气阴两虚、肺脾气虚)贯穿于疾病整个病程。
实证1.风寒袭肺恶风寒,咳声重浊,咳痰稀薄色白,头痛,鼻塞流清涕,身热无汗或少汗,苔薄白,脉浮或浮紧。
2.风热犯肺咳嗽咳痰不爽,痰黄或粘稠,咽痛,恶风身热,鼻流黄涕,口渴等表热证,苔薄黄,脉浮数或浮滑。
3.风燥犯肺喉痒干咳,无痰或少痰或痰中带血丝,咽喉干痛,唇鼻干燥,口干,舌质红而少津,苔薄白或薄黄,脉浮。
中医科五年发展规划
中医科五年发展规划一、引言中医科作为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我国拥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为了进一步推动中医科的发展,本文将提出中医科五年发展规划,旨在加强中医科的人才培养、科研创新、临床服务等方面的能力,提高中医科在我国医疗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
二、中医科发展的现状目前,中医科在我国医疗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已经得到了普遍的认可和重视。
中医药的疗效在许多疾病的治疗中得到了验证,并且在一些特定的疾病领域中有着独特的优势。
然而,中医科在人才培养、科研创新、临床服务等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亟需加强和改进。
三、中医科五年发展目标1. 人才培养:建立完善的中医科人才培养体系,培养一支高素质、专业化的中医科医生队伍。
加强对中医药专业学生的培养,提高他们的中医理论知识和临床实践能力。
同时,加强对西医生的中医药知识培训,提高他们对中医药的了解和应用能力。
2. 科研创新:加强中医科的科研创新能力,推动中医药的现代化发展。
建立一批中医药研究机构和实验室,加强基础研究和临床研究的合作与交流。
鼓励中医科医生参与科研项目,提高他们的科研水平和创新能力。
3. 临床服务:提高中医科的临床服务水平,增强中医药在临床实践中的应用效果。
加强中医科与西医科的协作,推动中西医结合的发展。
加强中医药的标准化和规范化建设,提高中医药的质量和安全性。
4. 国际交流:加强中医科与国际医学界的交流与合作,推广中医药在国际上的认可和应用。
举办国际学术会议和交流活动,邀请国际知名中医专家来华交流和讲学。
加强中医药的国际标准化工作,提高中医药的国际竞争力。
四、中医科五年发展策略1. 政策支持:加强对中医科的政策支持,制定相关政策和法规,推动中医科的发展。
加大对中医科的财政投入,提高中医科的经费保障。
鼓励和支持中医科医生参与科研项目,提供相应的科研经费和奖励。
2. 人才培养:加强中医科医生的培训和教育,提高他们的专业素质和临床能力。
建立中医科医生继续教育制度,鼓励中医科医生参加学术会议和培训班。
中医医院肺病科等10个科室建设与管理指南(试行)
中医医院肺病科等10个科室建设与管理指南(试行)目录中医医院肺病科建设与管理指南(试行) 中医医院脾胃病科建设与管理指南(试行) 中医医院脑病科建设与管理指南(试行)中医医院心血管病科建设与管理指南(试行)中医医院血液病科建设与管理指南(试行)中医医院肾病科建设与管理指南(试行)中医医院内分泌病科建设与管理指南(试行)中医医院风湿病科建设与管理指南(试行) 中医医院老年病科建设与管理指南(试行)中医医院神志病科建设与管理指南(试行)中医医院肺病科建设与管理指南(试行)一、总则第一条为指导和加强中医医院肺病科规范化建设和科学管理,突出中医特色,提高临床疗效,在系统总结中医医院肺病科建设与管理经验的基础上,参照有关法律法规,制定本指南.第二条本指南旨在指导中医医院及其肺病科管理者加强肺病科中医药特色优势的建设与管理,同时可作为各级中医药管理部门开展评价工作的参考和依据.第三条二级以上中医医院肺病科按照本指南建设和管理.第四条中医医院肺病科应在肺病基本诊疗技术基础上,以中医理论为指导,应用药物和技术开展肺病诊疗工作,注重突出中医药特色,充分发挥中医药优势,继承、创新和发展中医特色诊疗技术,不断提高中医临床诊疗水平。
第五条各级中医药管理部门应加强对中医医院肺病科的指导和管理,中医医院应加强对肺病科的规范化建设与管理,保持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不断提高临床诊疗水平,保证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
二、基本条件第六条中医医院肺病科应具备与其医院级别、科室功能相适应的场所、设备设施和技术力量,以保证本科诊疗工作的有效开展。
第七条有条件的中医医院肺病科门诊,可开设专病门诊.三级中医医院和有条件的二级中医医院肺病科应开设病房及肺病重症监护病房,具备提供肺病急诊诊疗服务的能力.第八条中医医院肺病科门诊应设候诊区、诊室、检查室、治疗室(含中医治疗室),各区域布局合理,就诊流程便捷,能够保护患者隐私,建筑格局和设施应符合医院感染管理要求。
中医医院肺病科等10个科室建设与管理指南(试行)
中医医院肺病科等10个科室建设与管理指南(试行)目录中医医院肺病科建设与管理指南(试行)中医医院脾胃病科建设与管理指南(试行)中医医院脑病科建设与管理指南(试行)中医医院心血管病科建设与管理指南(试行)中医医院血液病科建设与管理指南(试行)中医医院肾病科建设与管理指南(试行)中医医院内分泌病科建设与管理指南(试行)中医医院风湿病科建设与管理指南(试行)中医医院老年病科建设与管理指南(试行)中医医院神志病科建设与管理指南(试行)中医医院肺病科建设与管理指南(试行)一、总则第一条为指导和加强中医医院肺病科规范化建设和科学管理,突出中医特色,提高临床疗效,在系统总结中医医院肺病科建设与管理经验的基础上,参照有关法律法规,制定本指南。
第二条本指南旨在指导中医医院及其肺病科管理者加强肺病科中医药特色优势的建设与管理,同时可作为各级中医药管理部门开展评价工作的参考和依据。
第三条二级以上中医医院肺病科按照本指南建设和管理。
第四条中医医院肺病科应在肺病基本诊疗技术基础上,以中医理论为指导,应用药物和技术开展肺病诊疗工作,注重突出中医药特色,充分发挥中医药优势,继承、创新和发展中医特色诊疗技术,不断提高中医临床诊疗水平。
第五条各级中医药管理部门应加强对中医医院肺病科的指导和管理,中医医院应加强对肺病科的规范化建设与管理,保持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不断提高临床诊疗水平,保证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
页脚内容1二、基本条件第六条中医医院肺病科应具备与其医院级别、科室功能相适应的场所、设备设施和技术力量,以保证本科诊疗工作的有效开展。
第七条有条件的中医医院肺病科门诊,可开设专病门诊。
三级中医医院和有条件的二级中医医院肺病科应开设病房及肺病重症监护病房,具备提供肺病急诊诊疗服务的能力。
第八条中医医院肺病科门诊应设候诊区、诊室、检查室、治疗室(含中医治疗室),各区域布局合理,就诊流程便捷,能够保护患者隐私,建筑格局和设施应符合医院感染管理要求。
肺结节中医治疗及临床研究进展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中医学, 2023, 12(7), 1613-1618 Published Online July 2023 in Hans. https:///journal/tcm https:///10.12677/tcm.2023.127240肺结节中医治疗及临床研究进展赵 萍湖北中医药大学第一临床学院,湖北 武汉收稿日期:2023年6月9日;录用日期:2023年7月11日;发布日期:2023年7月20日摘要 近年来,人们对自身健康关注意识极大提高,社区健康体检及工作单位体检等获得极大普及,低剂量螺旋CT 的使用扩大使得肺结节检出率逐年攀升,部分患者在早期发现并观察肺结节变化阶段,存在焦虑恐慌,但是在早期肺结节观察阶段,临床缺乏各种真正有效的肺结节药物治疗手段,又因为在疾病的发展中存在有潜在恶性,肺结节发展的预防和治疗成为一大难题。
而中医药的对症治疗可以暂时摆脱现代循证医学在观察阶段的防治困难,使用传统中医治疗肺结节的研究,以病、证结合为指导,治疗上以扶正祛邪为原则,辨证施治,切合肺结节病、证发展规律进行早期治疗,避免发展至癌变的程度。
关键词肺结节,临床研究,中医药,治未病Advances in Chinese Medicine Treatment and Clinical Research of Pulmonary NodulesPing ZhaoThe First Clinical College of Hubei University of Chinese Medicine, Wuhan Hubei Received: Jun. 9th , 2023; accepted: Jul. 11th , 2023; published: Jul. 20th , 2023AbstractIn recent years, people’s awareness of their own health concerns has greatly increased, communi-ty health checkups and workplace physicals have gained great popularity, and the expanded use of low-dose spiral CT has led to a yearly increase in the detection rate of pulmonary nodules. And some patients have anxiety and panic at the stage of early detection and observation of pulmonary nodule changes. But at the stage of early pulmonary nodule observation, there is a lack of various truly effective clinical drug treatments for pulmonary nodules. Because of a potential malignancy in the development of the disease, the prevention and treatment of pulmonary nodule becomes a赵萍major problem. The allopathic treatment of TCM can temporarily get rid of the difficulties of pre-vention and treatment in the observation stage of modern evidence-based medicine, and the re-search of using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for the treatment of pulmonary nodules is guided by the combination of disease and evidence, and the treatment is based on the principle of support-ing the righteousness and eliminating the evil, and the early treatment is tailored to the develop-ment of pulmonary nodule disease and evidence, so as to avoid the development to the extent of cancer.KeywordsPulmonary Nodules, Clinical Research, Chinese Medicine, Treatment of Untreated DiseasesCopyright © 2023 by author(s) and Hans Publishers Inc.This work is licensed under the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 International License (CC BY 4.0)./licenses/by/4.0/1. 引言肺结节(pulmonary nodules, PN)在中医中并无明确概念,而在西医中的概念多是指在影像学观察到直径≤ 3 cm的局灶性、类圆形、密度增高的实性或亚实性肺部阴影,可单发或多发,边界清晰或不清晰的病灶[1]。
中西医结合医学的现状及未来发展之我见
中西医结合医学的现状及未来发展之我见医学领域自古以来就有中西医之争,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科技的进步,中西医结合医学逐渐成为一种受到广泛认可和应用的医疗模式。
本文将探讨中西医结合医学的现状,并提出我对其未来发展的看法。
一、中西医结合医学的现状中西医结合医学是将中医和西医的理论、技术相互融合,形成一种综合性的医学体系。
在中西医结合医学的实践中,中医的经典理论和调理方法与西医的现代诊断和治疗技术相辅相成,以提供更全面、个性化的医疗方案。
目前,中西医结合医学在中国以及一些其他国家已经广泛应用于临床实践中。
在中国,中西医结合医学已经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并在许多大医院设立了中西医结合的诊疗科室。
许多患者选择中西医结合医学的原因是他们相信综合治疗可以提高治愈率并减少副作用。
二、中西医结合医学的优势中西医结合医学的优势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综合治疗效果好:中医和西医在疾病诊断和治疗上各自有其优势。
中医注重整体观念和调理方法,西医则重视精确的诊断和现代化的治疗手段。
中西医结合医学将两者有机结合,可提供更全面、个性化的治疗方案,提高治疗效果。
2. 促进病人整体健康:中医强调疾病的预防和调理,注重调整人体整体的平衡,而西医则更专注于疾病的治疗。
中西医结合医学可以综合运用中医和西医的优势,从预防和治疗两方面促进病人的整体健康。
3. 个性化诊疗:中西医结合医学注重从个体差异的角度出发,根据患者的病情、体质等特点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这有助于提高治疗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减少不必要的治疗。
三、中西医结合医学的未来发展尽管中西医结合医学在目前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仍面临着一些挑战和问题。
未来,我认为中西医结合医学有以下几个发展方向:1. 提高医学教育水平:为了推动中西医结合医学的发展,需要强化相关专业的教育和培训,培养更多的中西医结合医学专业人才。
此外,还应加强对医生和患者的宣传和教育,提高他们对中西医结合医学的认识和了解。
肺病科工作计划
肺病科工作计划在新的一年里,我们科室将加大肺系病专科疾病的研究、新技术的开展、中医特色项目的开发及专业人才队伍的建设,以西医治疗无有效方法的病种为突破口,逐步探索形成肺病专科特色病种的中医治疗优势。
继续开展程序化温馨服务,以专业求生存,以特色求发展。
严格按照三甲医院标准化的建设标准来发展,打造科室精品品牌。
一、开展支气管镜技术目前奥林巴斯支气管镜已于去年底购入,并已派专人外出进修学习支气管镜使用技术,计划3月份开始投入使用,填补我院纤维支气管镜技术的空白,扩大呼吸系统疾病诊治范围及种类,如肺部肿块良恶性的鉴别、肺间质纤维化、不明原因咯血或胸腔积液等疾病的明确诊断,随着技术的成熟和病种的增多,逐步开展支气管镜下治疗,如钳取气管内异物、治疗大咯血、吸引下呼吸道分泌物、支气管肺泡灌洗治疗、气道肿瘤的治疗等。
计划重点偏向肺癌的镜下诊断与治疗方面,以此可以减轻肿瘤科病人太多的压力。
二、借助外援专家,打造中医治疗肺纤维化精品品牌聘请山东省中医院的肺病科主任省级著名专家陶凯教授,自20xx年12月21日开始定期(2周1次)到我院坐诊,帮助科室吸引病源,扩大影响。
陶教授尤其在肺纤维化的中医中药治疗方面有很深的造诣,中医特色鲜明,疗效显著,在省内以及国内均有很高的知名度。
希望以此为契机,学习借鉴陶教授的丰富经验,如分期辨证、宏观辨证与微观辨证相结合等,加上中医特色治疗,如中药穴位贴敷、电脑中频离子导入、中药穴位注射等,形成我们科室治疗肺纤维化的中医特色优势。
该病目前西医治疗除肺移植外,尚无有效治疗药物。
希望以此病的中医特色治疗为突破口,吸引更多的肺系病病人,扩大科室的影响力。
三、继续开展优势病种支气管哮喘的中医整体疗法支气管哮喘是临床常见病、多发病,在我科已形成分期分治,内外合治中医整体疗法的特色治疗,并进行临床观察及经验总结,计划进一步深入研究,因此积极申报有关支气管哮喘的课题2项(均已立项),今年按计划进行科研进程。
中医药治疗肺癌的研究进展
中医药治疗肺癌的研究进展摘要:肺癌又称原发性支气管肺癌,为最常见的恶性肺肿瘤。
近年来,原发性支气管肺癌的发病率和死亡率不断攀升,严重影响着人类的生命健康。
中医药作为肺癌的主要治疗手段之一,越来越受到国际医学界的广泛重视。
目前对肺癌中医治疗的临床与基础研究已取得一定成绩, 但仍缺乏真正符合肺癌中医药证治规律的研究方法及相关技术。
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和系统化, 中医药治疗肺癌将得到进一步发展。
关键词:肺癌中医药治疗进展原发性支气管肺癌简称肺癌, 分为非小细胞肺癌 (NSCLC) 和小细胞肺癌(SCLC) 两大类, 其中NSCLC约占80%~85%。
全球范围内肺癌的发病率居高不下,是肿瘤中发病率和死亡率最高的疾病[1]。
我国肺癌发病率呈持续上升的趋势,城市发病率高于农村, 并居所有恶性肿瘤死亡率的首位[2],由于环境污染、吸烟、人口基础庞大等因素, 我国将成为世界第一肺癌大国。
因此, 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防治肺癌, 成为当务之急。
现代医学根据每个患者具体情况可选择手术、放化疗、分子靶向治疗等不同治疗方案。
但由于手术、放疗、化疗等治疗手段的局部性,并且对机体正常细胞有一定损伤, 对复发、转移问题依然缺乏良策, 从而限制了综合疗效的提高。
中医药在诸多方面, 如稳定瘤灶, 延长带瘤生存时间、增加机体免疫功能、改善临床症状、提高生活质量、减轻放化疗毒副作用等, 均显示出一定的疗效和优势,大量的临床与实验研究证明, 中西医结合治疗肺癌是一条重要的途径。
1肺癌在中医学的病因病机中医古籍有关肺癌的论述散见于“肺积”、“咳嗽”、“咯血”、“胸痛”等病证中。
肺癌属中医学“肺岩”、“息贲”、“咯血”“胸痛”等范畴。
历代古籍的相关记载与肺癌的主要临床表现有类似之处。
如《难经·论五脏积病》说:“肺之积名曰息贲。
久不已, 令人洒淅寒热, 喘咳, 发肺壅。
”《灵枢·邪气脏腑病形》说:“肺脉, 微急为肺寒热, 怠情, 咳唾血, 引腰背胸。
2023-2024年度呼吸内科五年发展规划
2023-2024年度呼吸内科五年发展规划1. 引言为了提高我国呼吸内科医疗服务水平,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健康需求,根据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的相关要求,结合我国呼吸内科发展现状,制定本规划。
本规划旨在为我国呼吸内科未来五年发展提供指导,推动行业创新,提升服务质量,提高患者满意度。
2. 发展背景随着环境污染、人口老龄化等问题日益严重,呼吸系统疾病发病率逐年上升。
据全国卫生健康统计数据显示,我国呼吸内科疾病患者已超过1亿,呼吸内科医疗服务需求持续增长。
为应对这一挑战,我国政府及医疗机构需加大对呼吸内科事业的投入,提高医疗服务质量和水平。
3. 发展目标3.1 提高医疗服务能力- 提升呼吸内科诊疗技术水平,实现对常见及疑难呼吸系统疾病的精准诊断和高效治疗。
- 加强呼吸内科医疗设备配备,提高医疗服务效率。
3.2 推动科学研究与技术创新- 加大呼吸内科科研投入,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研究团队。
- 推动新技术、新方法在临床应用,提高呼吸内科治疗效果。
3.3 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优化呼吸内科人才培养体系,加强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培训。
- 增加呼吸内科医师数量,提高医师队伍整体素质。
3.4 加强学科交流合作- 积极参与国际学术交流,引进国际先进理念和技术。
- 加强国内呼吸内科学科协作,促进资源共享。
3.5 提高患者满意度- 优化医疗服务流程,提高就医体验。
- 加强医患沟通,提高医疗服务质量。
4. 主要措施4.1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增加呼吸内科医疗设备投入,提升硬件水平。
- 改善医疗服务环境,提高患者就医体验。
4.2 提升医疗服务水平- 开展专业技术培训,提高医师诊疗水平。
- 实施临床路径管理,规范医疗服务行为。
4.3 加强科研与技术创新- 设立呼吸内科科研基金,支持科研项目。
- 鼓励跨学科合作,推动技术创新。
4.4 优化人才培养体系- 加强呼吸内科本科生、研究生教育,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 实施人才引进计划,吸引高层次人才。
中医医院肺病科建设与管理指南
中医医院肺病科建设与管理指南(试行)一、总则第一条为指导和加强中医医院肺病科规范化建设和科学管理,突出中医特色,提高临床疗效,在系统总结中医医院肺病科建设与管理经验的基础上,参照有关法律法规,制定本指南。
第二条本指南旨在指导中医医院及其肺病科管理者加强肺病科中医药特色优势的建设与管理,同时可作为各级中医药管理部门开展评价工作的参考和依据。
第三条二级以上中医医院肺病科按照本指南建设和管理。
第四条中医医院肺病科应在肺病基本诊疗技术基础上,以中医理论为指导,应用药物和技术开展肺病诊疗工作,注重突出中医药特色,充分发挥中医药优势,继承、创新和发展中医特色诊疗技术,不断提高中医临床诊疗水平。
第五条各级中医药管理部门应加强对中医医院肺病科的指导和管理,中医医院应加强对肺病科的规范化建设与管理,保持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不断提高临床诊疗水平,保证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
二、基本条件第六条中医医院肺病科应具备与其医院级别、科室功能相适应的场所、设备设施和技术力量,以保证本科诊疗工作的有效开展。
第七条有条件的中医医院肺病科门诊,可开设专病门诊。
三级中医医院和有条件的二级中医医院肺病科应开设病房及肺病重症监护病房,具备提供肺病急诊诊疗服务的能力。
第八条中医医院肺病科门诊应设候诊区、诊室、检查室、治疗室(含中医治疗室),各区域布局合理,就诊流程便捷,能够保护患者隐私,建筑格局和设施应符合医院感染管理要求。
中医医院肺病科病房应设普通病房、观察室、检查室、治疗室、血气分析室、肺功能室、支气管镜室、有条件的可设抢救室或肺病重症监护室,并符合相关规定。
应设置中医治疗室,能够开展雾化、针刺、灸疗、拔罐、熏蒸、中药泡洗、音疗、理疗等。
第九条中医医院肺病科设备配置,应与医院级别、科室功能相适应,在配备基本诊疗设备和相应急救设备、药品的同时,应配备中药熏洗设备、中药离子导入仪等有助于提高中医疗效的中医诊疗设备。
三级中医医院和有条件的二级中医医院应配备呼吸机、血气分析仪、中药雾化吸入设备、纤维支气管镜等肺病科专科设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