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海经》与近代中国史学
《山海经》的文献价值
《山海经》的文献价值时间:2013-11-12 来源:中国传统文化作者:中国传统文化《山海经》影响很大,也颇受国际汉学界重视,对于它的内容性质古今学者有着不同的认识,如司马迁直言其内容“余不敢言也”,如鲁迅认为“巫觋、方士之书”。
现大多数学者认为,《山海经》是一部早期有价值的地理著作。
《山海经》是中国先秦重要古籍,也是一部三皇五帝时期的富于神话传说的最古老的奇书。
目前,该书作者还并不详尽,但是由于《山海经》是一部充满着神奇色彩的著作,内容无奇不有,无所不包,蕴藏着丰富的地理学、神话学、民俗学、科学史、宗教学、民族学、医学等学科的宝贵资料,因此它的学术价值涉及多个学科领域。
甚至可以说,《山海经》具有非凡的文献价值,对中国古代历史、地理、文化、中外交通、民俗、神话等的研究均有参考。
其中的矿物记录,更是世界上最早的有关文献。
一、地理学《山海经》虽然不是纯粹的地理书,但其地理学内涵是第一性的,它从各个方向有秩序、有条理地记叙各地的地理特征,包括自然地理特征和人文地理特征。
首先,《山海经》有自然地理记述。
这包括记载了许许多多的山,而每座山的命名是根据山的地貌而定的,这些山也体现了山系的走势和极其丰富的水文记载。
其次,《山海经》还有人文地理记述。
《海经》部分大量记述了当时的一些区域的社会人文风俗、经济发展、科技成果等。
《山海经》中有许多关于先民对于疆域的开发,因此有学者认为:《山海经》是中国的第一部地理志。
二、神话学《山海经》最重要的价值也许在于它保存了大量神话传说,这些神话传说除了我们大家都很熟悉的如夸父逐日、精卫填海、羿射九日、鲧禹治水等之外,还有许多是人们不大熟悉的。
其作为神话学文献,《山海经》至少有三方面价值:1、对七大类中国上古神话做了程度不同的记录;2、留下了关于神话世界空间的可靠的文字根据;3、保存了大量的凝聚着原始文化信息的原始物占,蕴含着潜在的神话学价值。
《山海经》对追溯事物起源的神话(创世神话、部族起源神话、文化起源神话等)记录较少,而对英雄神话、部族战争神话记录较多,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中国历史文化的基本特点和文化精神的价值取向。
山海经简介_百度百科
《山海经(the Classic of Mountains and Rivers)》《山海经》是中国先秦重要古籍,也是一部荒诞不经的奇书。
该书作者不详,现代学者均认为成书并非一时,作者亦非一人。
《山海经》传世版本共计18卷,包括《山经》5卷,《海经》13卷,各卷着作年代无从定论,其中14卷为战国时作品,4卷为西汉初年作品。
山海经内容主要是民间传说中的地理知识,包括山川、道里、民族、物产、药物、祭祀、巫医等。
保存了包括夸父逐日、女娲补天、精卫填海、大禹治水等不少脍炙人口的远古神话传说和寓言故事。
《山海经》具有非凡的文献价值,对中国古代历史、地理、文化、中外交通、民俗、神话等的研究,均有参考,其中的矿物记录,更是世界上最早的有关文献。
《山海经》版本复杂,现可见最早版本为晋郭璞《山海经传》。
但《山海经》的书名《史记》便有提及,最早收录书目的是《汉书·艺文志》。
至于其真正作者,前人有认为是禹、伯益,经西汉刘向、刘歆编校,才形成传世书籍,现多认为,具体成书年代及作者已无从确证。
《山海经》影响很大,也颇受国际汉学界重视,对于它的内容性质,古今学者有着不同的认识,如司马迁直言其内容“余不敢言也”,如鲁迅认为“巫觋、方士之书”。
现大多数学者认为,《山海经》是一部早期有价值的地理着作。
《山海经》是一部记载中国古代国神话、地理、植物、动物、矿物、物产、巫术、宗教、医药、民俗、民族的着作,反映的文化现象地负海涵、包罗万汇。
除了保存着丰富的神话资料之外,还涉及到多种学术领域,例如:哲学、美学、宗教、历史、地理、天文、气象、医药、动物、植物、矿物、民俗学、民族学、地质学、海洋学、心理学、人类学……等等,可谓汪洋宏肆,有如海日。
在古代文化、科技和交通不发达的情况下,《山海经》是中国记载神话最多的一部奇书,也是一部地理知识方面的百科全书。
大约是从战国初年到汉代初年,楚国和巴蜀地方的人所作,现代中国学者一般认为《山海经》成书非一时,作者亦非一人,是一部上古时期荒诞不经的奇书,也有人认为是古代山水物志。
(完整版)《山海经》与中国文化
目录:1《山海经》简介1。
1《山海经》内容简介1.2《山海经》的特点2《山海经》与中国文化2.1《山海经》与中国文学2.2《山海经》与中国民间文化2.3《山海经》与地理学3 小结1《山海经》简介1。
1《山海经》内容简介山海经是一部先秦巨著,有人说这是一本古人幻想出的神话志怪图书,也有人说这是一本记述风土人情的地理科普书,无论从哪个方面说,我们都不能否认这是一部纵横上古千万年、神州千万年的文化奇书.远古的神话传说,奇特的风土人情,丰富的仙妖异兽,任然吸引着我们去探索、去发现。
《山海经》一共18卷,大体上分为《山经》、《海经》、《荒经》。
记载了我国古代山川、各地民俗、物产资源以及大量神异鬼怪的传说.《山经》以四方山川为纲,记述内容包括古史、草木、鸟兽、神话、宗教等。
《海经》除著录地理方位外,还记载远国异人的状貌和风格。
《荒经》则记载了与黄帝、女娲和大禹等有关的许多重要神话资料。
1。
2《山海经》的特点1、语言简练易懂。
《山海经》作为一本先秦时期的著作,语言简明扼要,和同为先秦典籍的《易经》相比,可谓是非常易懂的了。
2、内容丰富。
上至神话学、宗教学、历史学,下至地理学、民俗学、医学.3、充满奇幻色彩.《山海经》可谓无奇不包,无奇不有。
夸父逐日、精卫填海、大禹治水、共工撞天等神话都源自于《山海经》。
西王母、鲛人、烛龙、比翼鸟…也都来源于《山海经》4 、反映远古时期的人民对于自然的敬畏与反抗。
在远古时代,自然之力是不可抵抗的,渺小的人类只有通过想象与大自然抗争,于是女娲补天,后羿射日这样的神话就出来了.2《山海经》与中国文化《山海经》对中国文化具有多层次的影响:首先是《山海经》的神话内容与其他典籍一同构成了中国的神话系统,文学内容成为文化内容:其次是历代学者把《山海经》作为文化之源,使《山海经》影响后世几千年;然后是以道教为主的宗教文化与《山海经》密切相关;最后是《山海经》对民间文化的影响.2.1《山海经》与中国文学文学的发展常常受制于时代的客观条件,与时代的政治制度、经济发展、文化氛围、舆论评价是不可分割的。
《山海经》之当代揭秘
《山海经》之当代揭秘1、《山海经》是部什么样的书?《山海经》的神秘之处,很大一部分原因在于其中很多匪夷所思的怪兽形象。
其中的原因更多的是对上古文化的误读,以讹传讹,以致掩盖了本来的面目。
对于《山海经》,以及记录同时期文化的《禹本纪》,司马迁都不敢妄下结论。
其实向上追溯到更早的春秋战国时的孔子,将古传《尚书》进行删减,其中固然源于儒家的立论需要,另一个原因也是以前的历史难以考据。
夏、商、周三代,进入春秋战国时期,周朝的王室相对还保留了比较多的古籍,同时期诸子百家的爆发,也与此相关。
中华文化史上最后一个集大成者,老子李耳,身份等同于周朝的国家图书馆馆长,一定得以通览周朝所拥有的前朝古籍。
其见识成就远非一般人可比,故而连圣人孔子也要向他请教,而且有“神龙见首不见尾”之誉,这个评价对于于上古文化同样适用。
而老子的三千言《道德经》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走向影响,是不言而喻的。
老子时期,周朝王室已经势力渐微。
各国间的战争无疑也加剧了典籍的散失和文化的流失。
待秦国一统天下,也追求文化的大一统,这对整个中华文明的走向是有利的,但一定程度上也抹杀了文化的多样性。
周朝及各国的古籍集中在秦国手中,焚书去掉了一部分,其后项羽在秦国都城咸阳的大火,基本把这部分典籍毁灭殆尽。
因而到汉朝,考据上古乃至三代都成为专业学问。
其中的考据,对文化的重新厘定,对汉以后的文化走向无疑影响深远。
但因资料的缺失和误识,同样为后来的治学者带来了更大的困惑。
西汉晚期刘向和刘歆父子相继担任校阅图书的职务,刘歆向哀帝进呈《山海经》的奏章,成了这部书的序文。
《山海经》成书的目的,按照刘歆的说法是当初大禹为了治水,因而要考察山川河流,实质就是一个资源调查报告。
不光是为了治理洪水,也是未来治理“天下”的需要。
恰如每个朝代建立伊始,都要为前朝修史一样。
《山海经》这个资源报告,同样地起到了历史记载的作用。
《五藏山经》记载的是黄帝到尧、舜、禹时期,以中原为中心的山川河流以及风土人情等。
《山海经》映射出上古中华全球大统大九洲时代
《山海经》映射出上古中华全球大统大九洲时代《山海经》映射出上古中华全球大统大九洲时代——摘自流波《皇皇中华》)之《山海经——改变人类历史的地理经象奇书》章大量的史料表明,中华文明从2.5万年左右就开始了全球性开拓,经过有巢氏、燧人氏到15000-8000年的中华伏羲、神农时代中华文明和人种已几乎遍及全球,是中华全球大统的大九洲时代;反倒是到了黄帝时代,“德不远播”,在中华本土形成小九洲。
《淮南子·精神训》比较了伏羲女娲神农时代的“治极之世”和黄帝时代的治理,认为黄帝时代相差太远,伏羲女娲神农时代是治极大九州时代,东至太平洋岛屿、美洲,南至今东南亚、澳洲、南极洲,西至西极三危,北至北极圈内。
而黄帝时代虽有继承却失去远程控制而相对“德不及远”,是为小九州时代。
《淮南子》卷九主术训:“昔者神农之治天下也,神不驰于胸中,智不出于四域,怀其仁诚之心......故其化如神。
其地南至交止,北至幽都,东至旸谷,西至三危,莫不听从。
”这里的“旸谷”就是太阳东升的美洲秘鲁大壑,很显然,这是中华文明的世界大统。
《淮南子》卷十九修务训:“尧立孝慈仁爱,使民如子弟。
西教沃民,东至黑齿,北抚幽都,南道交趾。
放讙兜于崇山,窜三苗于三危,流共工于幽州,殛鲧于羽山。
”原来,欧洲巨石阵文化为中华“三苗”所为。
《山海经》记录了中华先祖于上古时代就开始了世界地理的调查和勘测。
《山海经·海外东经》:“帝命竖亥步,自东西至于西极,五亿十万九千八百步,竖亥右手把算,左手指青丘北。
”又《淮南鸿烈·地形训》:“禹乃使大章步自东极至于西极,二亿三万三千五百里七十五步;使竖亥步自北极至于南极,二亿三万三千五百里七十一步。
”又《诗含神雾》:“天地东西二亿三万三千里,南北二亿一千五百里,天地相去一亿五万里。
”这也许就不难解释古印度文明、古埃及文明、古西亚(包括两河流域)文明和美洲印弟安文明都有着共同的相似,特别是在图腾崇拜、天文历法方面。
《山海经》的神话世界
《山海经》的神话世界想要了解中国的神话,《山海经》是必不可少的书。
它是保存中国神话材料最多的一部古书,而且这些材料都很接近神话的本来面貌。
在《山海经》中,我们可以看到古人是如何认识世界、想象世界的。
通过这种想象,他们确立了自身在这个庞大世界中所处的位置。
《山海经》全书十八卷,其中《山经》五卷,《海经》八卷,《大荒经》四卷,《海内经》一卷,共约三万一千字。
《山海经》书名的原始涵义是五方山脉和海荒之地的划界。
汉代以后,“经”字逐步有了经典的意思,于是人们通常把《山海经》理解为关于山海的经典。
由于当时知识形态的特殊性,书中有大量超自然的内容,呈现出客观知识和主观想象混合的复杂情况。
这部分内容,在中国“子不语怪力乱神”的传统语境里难登大雅之堂,也就造成了一段时期内,很少有人从事《山海经》研究。
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到了晚清以后,西方文化参照体系引入中国,神话在中国文化体系中逐渐获得了较高的认可。
在西方文化传统中,神话一直占有崇高的地位,神话是西方文化的重要经典。
中国的《山海经》因其含有大量超自然内容,被推崇为中国神话的第一经典,其学术地位也大大提高。
近年来,《山海经》在文学、历史学、地理学等领域逐步获得了越来越高的评价。
《山海经》中有很多现在看来是神话的内容,但它并不像西方专门的神话书那样系统地讲述神话。
它本质上还是远古地理志,其中的神话故事散布在对山川和远方国族的记录中。
我们前面讲到的一些神话故事,如黄帝、炎帝、颛顼、鲧、尧、舜、禹、昆仑山等神话,在《山海经》中都有保存。
除了上述神话外,《山海经》还记述了许多其他神话。
《山海经》记载:在世界的北方,有一位大神,名叫烛龙,又名烛阴、烛九阴。
他人面蛇身,身长千里,全身赤红。
如果他睁开眼睛,世界就进入白天;如果他闭上眼睛,世界就是夜晚。
他的呼吸之间,春夏秋冬四季转换。
他不饮不食,吹口气就起大风。
烛龙神话是古人对于白天黑夜起源的解释,属于创世神话。
夸父的神话在《山海经》中出现了两次。
《山海经》2:《山海经》是以上古“中国”为“中”(兼论对《山海经》应持的科学态度)
《山海经》2:《山海经》是以上古“中国”为“中”(兼论对《山海经》应持的科学态度)《山海经》2:《山海经》是以上古“中国”为“中”(兼论对《山海经》应持的科学态度)一、《山海经》是以上古“中国”为“中”东南西北的意义在于“中”。
有“中”,才好定东南西北,进一步延申出西南、西北、东北、东南。
任何人画《山海经图》,首先要确定《山海经》的“中”。
无论什么时代的地理,只要是华夏族的地理记载,都是以华夏族(其后裔是汉族)生活的地区为地理中心。
这就是要知道华夏族生活的地域。
而上古华夏族的中心区域,是天子之国。
在上古,天子之国就是天子直辖的京畿地区,即古人所谓“中国”。
二、上古中国尧舜禹夏都河东,禹夏也以河洛为居,商汤都西亳,西周营洛邑置九鼎,东周都洛阳。
上古中国的直辖区,在河西郡、河东郡、河内郡、河南郡范围内。
上古华夏中心区具体按照时代说:从帝尧开始,以“冀都”为“中国”。
冀都之域就是晋南(“冀都”一词来自《竹书纪年》)。
根据《竹书纪年》,帝舜、帝禹、帝启、帝太康继续以“冀都”为“中国”。
对于“中国”一词,《史记.五帝本纪》就有“夫而后之中国践位焉,是为帝舜”的记载。
现在出土的何尊铭文中的“中国”一词,证明了《集解》所谓上古“帝王所都为中,故曰中国”的政治理念的存在,也证明了《史记.五帝本纪》“夫而后之中国践位焉,是为帝舜”的记载是可信的。
夏商周以伊洛为中国。
由于夏后氏及其附庸氏族在参加颛顼与共工氏争帝的时候,就分成了两支,父氏族鲧,子氏族禹。
夏鲧支活动在今黄土高原,最后定居于今晋南,所以广义的大夏是黄土高原,狭义的大夏是晋南;子氏族禹活动于今河南。
夏朝有冀都和伊洛两个中心。
夏太康失国与五子居于伊洛,其后裔居于伊洛;斟鄩被灭也从山东潍坊迁居尹洛;夏纣王也曾迁伊洛;所以周成王称伊洛地区是“有夏之居”。
殷商之祖帝喾在西亳立都,殷商开国之王成汤在西亳立都,西亳在伊洛。
周成王灭殷商后裔之乱,在洛河卜营洛邑,置社稷于九鼎于洛邑,以洛邑为政治中心,后东周以洛邑为都。
《山海经》对中国古代地理认知的贡献与现代地理科学的联系
《山海经》对中国古代地理认知的贡献与现代地理科学的联系概述《山海经》是中国古代文献之一,编纂于战国时期至汉代。
它是一部关于神话传说、地理探险和民间传统的著作,记录了大量神话故事、奇异物种以及中国古代人们对地理环境的观察和认知。
本文将探讨《山海经》对中国古代地理认知的重要性,并分析其与现代地理科学的关联。
《山海经》对中国古代地理认知的贡献1.地貌描述:《山海经》详细描绘了各种山川河流、湖泊和海洋地貌,为后世研究者提供了宝贵资料。
2.水资源分布:通过描述水源分布情况,揭示了不同区域水资源丰富程度,并对农业生产和居住选择产生了影响。
3.动植物资源:书中记载了丰富多样的动植物种类及其分布范围,反映出当时人们对自然界生物多样性的观察和认知。
4.地理位置与交通:《山海经》中有关各地方位和交通路线的描述,为古代贸易、军事行动提供了重要参考。
现代地理科学与《山海经》的联系1.考古学研究:通过对《山海经》中记载的地名和物种进行实地考古,可以验证文献内容的真实性,并获取更多历史信息。
2.地貌研究:现代地貌学家可以根据《山海经》提供的资料,对比当今地貌特征,分析演变过程并推测其原因。
3.生物多样性研究:对《山海经》中记载的物种进行分类、鉴定和比较,可以探讨古代生物多样性及其变化情况。
4.历史地理演变:通过研究《山海经》描绘的地理环境变迁,可以追溯中国古代城市形态、民族迁徙等历史事件。
结论《山海经》作为一部具有丰富传奇色彩的文献,不仅反映了中国古代人们对神话传说和自然界的认知,还为后世研究者提供了大量关于地理、环境和生物的宝贵资料。
现代地理科学借助《山海经》中所记载的信息,对古代地理认知进行深入研究和验证,有助于我们更加全面、准确地了解中国古代地理环境,并与现代地理科学相互补充、共同发展。
《山海经》与近代中国史学
《山海经》与近代中国史学近代中国史学界对《山海经》是否可以用为可信的史料一直存在争议。
一般认为将其运用到古史研究之中是民初"思想解放"的结果,其实此书在晚清学者常备的《书目答问》之中已属史部,且已较多为清季学人使用。
本文通过考察这一旧籍在近代中国学统里的沉浮,探讨民国新旧史料观的错位、传统观念怎样在"现代"学术里通过转换表现形式而延续、以及与此相关的学术传统之中断与更新等问题。
几年前,胡厚宣先生在回顾其治学生涯时说,他"受王静安二重证据法之启发教育,用甲骨文结合商史与商代遗迹,来解决甲骨学殷商史上的重要问题"。
其中撰于抗战时期的《四方风名考证》一文,"举出《山海经》、《尧典》及其他古书中有一整套的古史资料,与殷武丁时代的甲骨文字完全相合,这在当时颇引起一般学术界的注意"。
因为"当时据疑古学派看来,《山海经》是伪书,有人说作于东汉时,《尚书・尧典》亦后人所作,顾颉刚先生甚至认为作于汉武帝时"。
换言之,一些疑古史家认为后出甚至可能是伪造的史籍,经此文使用地下材料印证,"并非荒诞不经之作,而确实保留有不少早期史料",因此颇引起时人注意[注解:胡厚宣:《我和甲骨文》,《学林春秋》,中华书局1998年版,第274-275页。
]。
不过,疑古和使用传说材料证古两者都是民国新史学的核心组成部分;疑古派的代表顾颉刚本人恰是提倡使用传说材料最力者,故二者可以说是以顾先生为代表的古史辨派的两大基石,几乎已成为该学派的象征。
但二者的互动却未必产生正面的影响,反造成相互冲突甚至对立的诡论性后果,这是很值得思考的。
这个问题将另文专论[注解:有些初步的思考可参阅罗志田《史料的尽量扩充与不看二十四史--民国新史学的一个诡论现象》,《历史研究》2000年第4期。
],本文仅通过考察近代中国学人对《山海经》这一带争议的旧籍是否可以(及怎样)用为史料的态度转变,初步探讨民国新旧史料观的错位、传统观念怎样在"现代"学术里通过转换表现形式而延续、以及与此相关的学术传统之中断与更新等问题;主要是提出问题并勾勒演化路向,不求全面,也无意于彻底"解决"这一问题。
《山海经》是由谁写出来的?
《山海经》是由谁写出来的?展开全文感谢邀请。
已经受邀回答过类似话题了。
再被邀请,不胜荣幸,就转换角度,加点新料,再答一次。
一,《山海经》是本很古老的书。
“老”到什么时候呢?至少成书于公元前两三百年之前,或者还要早。
司马迁公元前100年前后开始写《史记》,那个时候,他已经看过《山海经》了。
而且,他不是浮皮潦草地翻阅,一定是认认真真地读了。
不然,他不会专门在《史记》里讲到,他为何不把《山海经》的记述写进《史记》。
这说明,《山海经》在当时是一本很有影响的书。
司马迁在《史记.大宛列传》里说:“《禹本纪》言‘河出昆仑。
昆仑其高二千五百余里,日月所相避隐为光明也。
其上有醴泉、瑶华池’。
今自张骞使大夏之后也,穷河源,恶睹本纪所谓昆仑者乎?故言九州山川,《尚书》近之矣。
至《禹本纪》《山海经》所有怪物,余不敢言之也。
”——翻译成白话文是:《禹本纪》说:“黄河发源于昆仑。
昆仑山有二千五百余里高,是日月相互隐避和各自发出光明之地。
昆仑之上有醴泉和瑶池。
”张骞出使大夏之后,最终找到了黄河的源头,从什么地方能看到《禹本纪》所说的昆仑山呢?所以谈论九州山川,《尚书》所说的是最接近真实情况的。
至于《禹本纪》和《山海经》里所记载的怪物,我不敢说——这说明,司马迁写《史记》,对所依据的材料,是十分客观和严谨的。
另外,他也没提《山海经》的作者是谁。
二,还可以证明《山海经》既古老又著名的一点,是司马迁出生时距秦皇焚书仅几十年,写《史记》时也仅百余年,但当时先秦的典籍已经极度稀缺,能了解到六国或更早的文献,只有两条线索,一是今文经学,这是靠授业学者口口相传,然后由学生以篆书记录而成的古文献,主要是儒家的《六经》;第二,是藏于孔府墙壁等处,躲过秦朝廷搜检的古籍,这样的书籍以六国文字写成,形成了古文经学。
恰好,司马迁既跟随孔壁藏书的伏生,以及古文经学大师孔安国学习;又拜今文经学巨儒董仲舒为师。
不论司马迁从哪个渠道读到了《山海经》,能被人背诵下来的一定是重要书籍;能藏于孔壁的也肯定是书中精华。
中国历史地理复习资料详解
历史地理文献第一类:以记载山川为主的地理学著作:1)《山海经》:最早记载山川为主的著作。
成熟于战国时代,《山经》(又称《五藏山经》)5卷,包括《东山经》、《西山经》、《中山经》、《南山经》、《北山经》各1卷,《海经》有8卷,包括《海外经》东、南、西、北各1卷,《海内经》东、南、西、北各1卷,《大荒经》5卷,包括东、南、西、北、经各1卷。
《海经》叙述海中和沿海边远山区以及四海之外的国家和地区。
而《山经》是全书的精华,地学价值重要,堪称我国最早山岳地理书。
2)《尚书*禹贡》:《尚书》中的一篇,我国最古老的地理文献之一。
约成书于战国时期,作者不详。
全文1189字,分为,九州、导山、岛水、五服等四个部分。
“九州”是以名山大川为标志的自然地理区域,具体分为:冀、徐、青、兖、荆、豫、扬、雍、梁等九州。
“导山”列举山丘名称和地势,注意到我国地势西高东低,西部多山的特点。
“导水”记载了当时的河流大势。
“五服”指甸服、侯服、绥服、要服、荒服。
书中对古代黄河流域的记载较为详细,是我国古代综合性的地理名著,堪称我国古代地理著作的始祖,在我国地理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对历代地理学专著产生直接影响3)《梦溪笔谈》:作者沈括,经过实地考察对地理现象做了比较深刻的观察和了解,之初华北平原是由黄河携带大量泥沙堆积形成的,雁荡山的奇观是由于雨水冲刷形成的,认识到了河水的冲蚀作用以及物候与气候的关系,指出地势的高低对物候出现时间的影响也是不一样的4)《徐霞客游记》:我国著名的旅游地理著作。
作者徐霞客。
全书目录分为10卷,卷分上、下,实为20卷,约40万字。
该书分析我国西南地区石灰岩地貌的分布、类型成因,这是该书最重要最富有地学价值的内容,是我国也是世界最早研究石灰岩地貌的科学文献。
徐霞客经过时代考察,确认金沙江是长江的正源,澄清《禹贡》以来“岷山导江”的错误观点。
书中对于明代农业、手工业、交通、民族分布均有记载,为研究明朝的历史地理提供了详细的资料。
历史中对《山海经》地理学价值的认识经历着一个反复曲折的过程,
历史中对《山海经》地理学价值的认识经历着一个反复曲折的过程,有人认为这是一本上古奇书,它记载了非常具有价值的地理线索,也有人认为《山海经》荒诞不羁,纯属胡言乱语。
打开网易新闻查看更多图片东汉时,著名的治水专家王景,从治卞入手治河,临行时,明帝赠送给他的参考书中就有《山海经》。
北魏郦道元作《水经注》时,引用《山海经》达80余处。
以后《隋书·经籍志》、《旧唐书·经籍志》、《新唐书·艺文志》及王尧臣《崇文总目》皆将其列入史学地理类古籍。
明清时代是《山海经》地理学价值被贬时期,它被说成“多杂以神怪”、“道里山川难考据”。
至近代,顾颉刚作《五藏山经试探》,他发表了许多极为精辟的见解,使人们重新认识《山海经》的科学价值。
其后,谭其骧又作《“山经”河水下游及其支流考》,利用《山海经》中丰富的河道资料,将《北山经》中注入河水下游的支流一条一条梳理,并加以排比,考证出一条最古的黄河故道。
这些学者们用实践证实了《山海经》并非荒诞不羁的小说,它是极具历史意义的一本书籍,是一本历史文化隗宝,同时《山海经》也留下了太多太多的谜,里面有很多事关远古先民的记载,这其中有很多的事情都是我们目前解释不了的。
《山海经》的原创为古图,产生于大禹之世,并且是先有图后有文,文为图的解说和补充。
因此,《山海经》第一作者当属原始图的创作者,可惜的是,在长期的辗转流传的过程当中,山海经原始图早已销声匿迹,无踪可寻。
基于文字的解读,人们无意间竟还原了这份“原创图”,在图上人们有了惊人的发现,这竟然是一幅世界地图,若此发现被证实,将揭开所有谜底,改写整个历史。
图上描述昆仑竟在非洲的古埃及地区,所谓的流沙河竟是撒哈拉大沙漠等等,如果这是真的,那足以说明在远古时代的航海活动是很早并很高超的,既然可以航到美洲,中国沿海和长江下游航行就更不在话下了,《五藏经》对长江中下游和沿海的厚重记载就可见一番。
那么问题来了,远古先民们是如何做到环游世界的,那个时候如果并没有火车、汽车、轮船,单单靠行走的话是根本不可能到达那么远的地方的。
浅析《山海经》中与其他历史重合处
浅析《山海经》中与其他历史重合处《山海经》的作者并非一人,也不是在一时就完全编好的,由零散的文字片段组成,一共才三万一千多字,内容却包含了民间传说中的地理知识,包括山川、道里、民族、药物、祭祀、动植物、矿产、医药、宗教、神话、考古和人類学、民族学、海洋学等,对后世研究各方面历史都有巨大的参考价值。
《山海经》作为现代“中国式神话”的起源,在现在的很多网络玄幻小说中还能看到它的影子。
但《山海经》保存至今已不完整,现存18篇,《五藏山经》即《山经》5篇以及《海经》中的《海外经》4篇、《海内经》5篇、《大荒经》4篇。
《海外经》主要记载海外各国的奇异风貌;《海内经》主要记载海内的神奇事物;《大荒经》主要记载了与黄帝、女娲和大禹等有关的许多神话故事。
《山经》分为五部,包括《东山经》《西山经》《北山经》《中山经》和《南山经》。
《东山经》论述的范围大致在今山东省至苏北、皖北,东至于海,其中包括46座山的;《西山经》中有山77座,大致分布在山西、陕西两省之间的黄河大峡谷以西,具体范围在今秦岭以北,甘肃、青海湖一线,新疆东南角,包括河西走廊,不包括罗布泊;《北山经》有山87座,论述的范围在今内蒙以南、贺兰山以东、河套以北,南起山西中条山,东至太行山东麓,北至内蒙阴山以北,而且此经中所用的管涔山、漳水、滹沱、洹水、滏水、沁河等名,沿用至今;《中山经》中共描述了97座山,山大多坐落在巴、蜀和以东的湘、鄂、豫部分地区;《南山经》论述的40座山坐落在今浙、闽、赣、粤、湘等省。
《山海经》的切入点多为鬼神怪等,在讲到人类起源时也是以神的形象引入,甚至在书中有些鸟的形象都会以千奇百怪的鬼神的形式出现。
这是否仅仅只是因为当时先人们对自然的认识有限所以才会把一切无法深入了解的东西都归为鬼神怪?但不可否认的是这里面包含着先人对生命起源和结束的想象、思考和探索。
所以有人会把《山海经》划为一本神话书,但很有意思的是这样一本“神话书”居然有很多地方都与历史文献重合。
先秦古籍《山海经》的魅力和现代意义
先秦古籍《山海经》的魅力和现代意义发布时间:2021-03-29T10:55:29.817Z 来源:《文化研究》2021年3月下作者:赵嘉盟[导读] 和大多数人一样,对于《山海经》这本书最初的印象来自于中学课本中鲁迅先生的《阿长与山海经》这篇文章。
遥想当初,看到这篇文章后,我也被鲁迅先生所描述的事物所动心,在《山海经》中竟有无数的新奇事迹和灵异禽兽,所以当即便一头扎进图书馆里找寻《山海经》这本书,在图书馆中,很多种版本的山海经使我眼花缭乱,这是我第一次为书而着迷,也是我读书的开端。
辽宁沈阳城市学院赵嘉盟 110100和大多数人一样,对于《山海经》这本书最初的印象来自于中学课本中鲁迅先生的《阿长与山海经》这篇文章。
遥想当初,看到这篇文章后,我也被鲁迅先生所描述的事物所动心,在《山海经》中竟有无数的新奇事迹和灵异禽兽,所以当即便一头扎进图书馆里找寻《山海经》这本书,在图书馆中,很多种版本的山海经使我眼花缭乱,这是我第一次为书而着迷,也是我读书的开端。
最终一本带有彩色插图的山海经进入我视野后,我的双眼像两把刀子一样,插进厚重的书页中拔不出来。
当然图和文字相比较,年幼的我对于文字当然丝毫不感兴趣,但是图片给我留下的印象就足以让我铭记终生、久久不可忘怀。
其中文字晦涩难懂,拗口难读,我只能把它当作一本小人书来看,只赏画而弃其文,神怪仙兽之外,我再难获取更多。
陶渊明先生曾云:“泛览《周天传》,流观《山海图》”这也是我用来享受生活,感受文学的一种消遣,但中国上古之文又岂能泛泛,待到我再次重读,才不得不拍案叫绝,感慨之精妙。
在当代的文学和艺术市场中,对于《山海经》一书的价值评价一直存在极大的争议,一派认为其凝结古代民间文艺之精华,能够充分展示中国文艺的古朴魅力,另有一派表示其内容简单,描绘虚幻,是一种脱离生活、脱离社会的作品。
在这里笔者先不谈及自我的观点,其实早有先智之士发表过高见、进行过研究,周振鹤在《历史中的文学和文学中的历史》一文中做了评判:神话传说、坊间小说以及民间故事都算作是文学,这是毫无异意的,文学也算着历史,并且是历史研究领域的拓展,从中我们能发现真实历史的身影。
《山海经》的史料价值
《山海经》的史料价值早在文字和历法出现以前,聚居在中国各地的人类各自都有许多关于其先民的神话传说。
这些神话传说产生的基本原因,是基于“对自然力量力量的崇拜以及对人格化的神灵和伟大主宰的模糊概念--想象力。
中国的神话传说虽然产生很早,但用文字记录下来却很晚;在浩如烟海的文化典籍中,不仅数量少,而且缺乏系统的专门著述。
数千年来流传着的神话传说,基本上凭借着《山海经》、《楚辞》以及诸子著述片片断断地保存下来。
而这些神话故事,为我们了解远古社会提供了一定的史料。
神话传说中的历史,差不多包括了人类起源、野蛮时代乃至氏族公社的整个客观过程。
下面我们就通过对这些神话的分析,考察远古时期生物和社会情况。
一、关于远古生物的记载《山海经》一书,司马迁谓之:“所有怪物,余不敢言”,就让我们以今传本《山经》5卷、《海经》13卷的顺序经历一番研究,从中见识一下古生物。
翻开书页,首先映入眼帘的就是那些所谓的怪物,它们“如禺而白耳,伏行人走,其名曰狌狌,食之善走”。
以及其它们与怪鱼、白玉、蝮虫、怪蛇、怪木等生活在一起龙蛇混杂的画面。
不仅如此,在他们的周围还夹杂着其它奇怪的生物。
在《南山经》中,这些奇怪的生物就有:阳之山的“鹿蜀”,其状如马而白首,其文如虎,而赤尾,其音如谣。
柢山的“鲑”,其状如牛,陵居,蛇尾有翼,其羽在魼下,其音如留牛,冬死而复生,食之无肿疾。
擅爰之山的“类”,其状如狸而有髦,其名曰类,自为牝牡,食者不妒。
基山的“犭尃訑”,其状如羊,九尾四耳,其目在背,佩之不畏。
基山的“尚付”,其状如鸡而三首、六目、六足、三翼,食之无卧。
我们接着看招摇之山的记载:南山经之首曰鹊山。
其首曰招摇之山,临于西海之上,多桂,多金玉。
有草焉,其状如韭而青华,其名曰祝余,食之不饥。
有木焉,其状如谷而黑理,其华四照,其名曰迷谷,佩之不迷。
有兽焉,其状如禺而白耳,伏行人走,其名曰狌狌,食之善走。
丽{鹿旨}之水出焉,而西流注于海,其中多育沛,佩之无瘕疾。
山海经与中国古代历史的关系探究
山海经与中国古代历史的关系探究山海经是一部古代中国文化瑰宝,记载了大量的神话传说、地理地貌、动植物物种等内容。
它不仅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对中国古代历史有着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探究山海经与中国古代历史的关系,并从不同角度分析其在历史研究中的作用和意义。
一、山海经在中国古代历史中的地位山海经是中国古代文化中一部重要的文献,它的作者已经无法考证,但它却对中国古代历史和文化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该书以神话传说为基础,描述了中国古代的山川河流和神话传说中的怪兽、神祇等情节。
这些描述不仅反映了古代人对自然环境的认知,也体现了人们对宇宙之谜的思考。
在中国古代,山海经也被视为一种地理学、历史学的参考资料。
其中的山川河流和地理地貌的描述,对于古代人们了解不同地域的地理情况具有重要意义。
同时,山海经中的多个州郡、山川名称也与中国古代历史中的地域名称相符,为研究古代行政区划和地域文化提供了重要线索。
二、山海经中的历史人物与事件除了地理地貌和神话传说,山海经中还记载了一些历史人物和事件。
虽然其中的历史事实与史书记载的可能存在差异,但它们对于了解古代历史和传统文化有着一定的参考价值。
例如,在山海经中有关于大禹治水和尧舜时代的记载,虽然具体细节与正史不同,但它们反映了古代人们对这些历史时期的关注和记忆。
这些记载既展示了当时人们对历史的理解和解读,也为研究古代历史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依据。
三、山海经与古代神话和宗教信仰山海经中的神话传说和怪兽传说,与中国古代的神话和宗教信仰密切相关。
中国古代的宗教信仰中,包括了对自然神灵的崇拜和对神灵控制自然力量的希冀。
山海经中的神话和怪兽传说往往是古代人们通过想象和表达来满足对神秘力量的渴望。
同时,山海经中还记载了许多神灵的形象和属性,这些神灵与中国古代的神话传说和宗教信仰有着密切联系。
例如,《山海经·北山经》中描述了伏羲、女娲等神灵的故事,与中国古代的创世神话相呼应。
这些记载不仅丰富了中国神话传说的内容,也为研究古代宗教信仰提供了重要文献资料。
20世纪《山海经》研究回顾(一)
20世纪《山海经》研究回顾(一)【内容提要】20世纪以来,《山海经》研究队伍不断扩大,流派特征逐渐明朗且形成合力,不仅在《山海经》的性质、篇目、作者和成书年代、《山海经》的地理范围等传统论题方面取得一些突破,而且在《山海经》科学价值、《山海经》经文破译等新论题方面也取得重要成果。
【关键词】20世纪/《山海经》/研究/回顾【正文】《山海经》堪称天下奇书。
它是一部具有独特风格的中华古代典籍,从此书内容涉及之广泛,文化沉积之深厚,历代学者研究成果之丰硕,以及当今《山海经》影响之不断扩大等方面进行考察,可以说,把《山海经》称之为世界文化宝库中之瑰玉是当之无愧的。
一20年纪以来,从事《山海经》研究的学者逐渐增多,成果迭出。
据不完全统计,本世纪(截至各正式学刊发表论题含有“山海经”或其篇目名的学术论文就有172篇,其中外国学者6篇。
至于论题未直接标明书名而涉及《山海经》研究的则更多。
专着的推出标志着《山海经》研究的深化。
1980年和1985年,袁珂《山海经校注》、《山海经校译》先后由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90年代出版的《山海经》研究专着则有徐显之《山海经探原》(武汉出版社1991年出版)和扶永发《神州的发现》(云南人民出版社1992年出版)。
《山海经校注》包括《山海经山经柬释》和《山海经海经新释》两部份,后附“《山海经》叙录”,全录汉刘歆(秀)《上〈山海经〉表》、晋敦璞《注〈山海经〉叙》、旧本《山海经》目录和清郝懿行《山海经笺疏叙》,另附“所据版本及诸家旧经书目”与“引用书目”,书后另有《山海经》索引,由张明华编。
袁珂《山海经校注》的主体部分是《山经柬释》和《海经新释》,后者完成于1963年,“着重对神话传说部分的注释,搜罗丰富,征引详博,颇有发明,其它部分也作了诠解和校勘”(注:《〈山海经〉校注》出版说明,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版。
)。
《山经柬释》完成于80年代。
袁氏在序中指出的“《山海经》匪特史地之权舆,乃亦神话之渊府”(注:《〈山海经〉校注》序。
《山海经》的史学价值
《山海经》的史学价值《山海经》的史学价值篇一《山海经》的史学价值,那可真是个很“玄乎”的话题呢。
在我刚开始接触《山海经》的时候,我就觉得这书像是一本古代的“怪诞小说集”。
书里到处都是奇奇怪怪的生物,什么长着九个脑袋的相柳,像蛇一样的烛九阴,还有能在天空飞翔的讙,感觉就像是古人脑洞大开的产物。
但是随着我对它了解的深入,我发现《山海经》也许有着不可忽视的史学价值。
从地理方面来说,它可能是一部古老的“地理指南”。
虽然里面的描述和我们现在的地理认知有很大的差距,可是说不定在很久很久以前,那些山川湖海的模样就是像《山海经》里描述的那样呢。
也许现在已经消失的某些地貌,曾经真的存在过书中描绘的神奇景象。
比如说里面提到的一些山脉的走向,河流的源头和流向,虽然不是特别精准,但就像是一个古代的地理勘探者用他那模糊的笔触勾勒出的大致轮廓。
我记得我和我的小伙伴们讨论《山海经》的时候,我提出了这个观点,有个小伙伴就特别不屑地说:“你可拉倒吧,那里面都是神话,能有啥史学价值?”我当时就有点生气,反驳他说:“你可别小瞧了这本书,说不定它就是打开古代历史大门的一把神秘钥匙呢。
”我觉得《山海经》就像是一个藏着宝藏的迷宫,表面上看起来都是荒诞不经的故事,但在那些故事的背后,可能隐藏着古代部落的迁徙路线、物产分布之类的重要信息。
就拿里面记载的那些怪兽来说,它们可能不仅仅是古人幻想出来的。
也许在当时,存在着一些被误解或者已经灭绝的生物,被古人用他们有限的认知记录了下来。
这就像是我们现在看到一些奇特的深海生物或者古老的化石一样,在古人眼里那可能就是神秘的怪兽。
如果我们能透过那些夸张的描述,去探寻背后的真相,说不定就能还原出古代的生态环境呢。
而且,《山海经》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古代的民族关系。
书中描述了很多不同的部落或者族群,有的部落擅长捕鱼,有的部落擅长打猎,这些描述也许就是古代各个民族生活方式的写照。
他们之间可能有贸易往来,也可能有战争冲突,而这些都被揉进了《山海经》那神秘的故事里。
《山海经》:揭开中国及世界文化之谜
《山海经》:揭开中国及世界文化之谜《山海经》:揭开中国及世界文化之谜胡远鹏编者按:本文介绍了《山海经》研究的某些新进展,虽不无可商之处,却可供参考。
此间亦有人正在研究《山海经》。
欢迎赐稿。
但望言简意赅,论必有据,一事一议,不生枝蔓。
近年来,《山海经》这部有重要价值的中华文化瑰宝,日益受到海内外学者的重视。
当前,在这一领域内由于拓荒者的努力,研究取得了一些突破。
加上考古学、人类学、语言学、民族学等学科在有关《山海经》的研究方面都出现了一些新成果,逐渐形成了一种系统的合力,为跨学科研究创造了有利条件。
当然,不必讳言,对这部“奇书”、“天书”的破译工作是相当艰辛的。
现在,《山海经》研究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其主要特征表现在下述四个方面。
一、《山海经》的研究,冲破了原有的地理范围,从中国圈、亚洲圈,扩大到世界圈。
以往,人们多将《山海经》只看作是记载中国本土或亚洲范围内的古代地理书,间或有学者怀疑其不仅为亚洲地理,如法国与美国某些学者曾认为《山海经》中所描述的光明(朝阳)之谷,是美洲科罗拉多大峡谷,等等。
多年来,长春光机学院中文系宫玉海先生通过对其语言的研究,认为书中许多古地名并非限于神州之内,而是遍布于世界许多地方。
如书中记载的大禹攻打共工,共工所触的“不周之山”,即《山海经》中的“不周负子”,即为“莫桑鼻给”,实际是当今的东非大裂谷,书中描绘的地势、地形,在中国地域内是找不到的。
其地望“在昆仑北”。
晋郭璞注有“海外昆仑,去长安四万五千里”,而且东非大裂谷恰恰符合书中所载“有山而不合”的地理特征。
又如“凶犁之谷”。
黄帝令晏龙杀蚩尤,斩于“凶犁之谷”,该地不在中国版图之内。
晏龙作为黄帝时的雨师,曾到过今天的南美,而“凶犁之谷”即在巴西东部(圭亚那高原)。
可以证明这一点的是考古发现,其中之一就是1991年美国学者的论文《奥次顿哥》中介绍的当地易洛魁人保存的两张鹿皮画,一张是《轩辕酋长礼天祈年图》,另一张《蚩尤风后归墟扶桑值夜图》,也确凿地证实了易洛魁人是移民美洲的中国轩辕黄帝的后裔。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山海经》与近代中国史学
近代中国史学界对《山海经》是否可以用为可信的史料一直存在争议。
一般认为将其运用到古史研究之中是民初"思想解放"
的结果,其实此书在晚清学者常备的《书目答问》之中已属史部,且已较多为清季学人使用。
本文通过考察这一旧籍在近代中国学统里的沉浮,探讨民国新旧史料观的错位、传统观念怎样在"现代"学术里通过转换表
现形式而延续、以及与此相关的学术传统之中断与更新等问题。
几年前,胡厚宣先生在回顾其治学生涯时说,他"受王静安二重证据法之启发教育,用甲
骨文结合商史与商代遗迹,来解决甲骨学殷商史上的重要问题"。
其中撰于抗战时期的《四方风名考证》一文,"举出《山海经》、《尧典》及其他古书中有一整套的古史资料,与殷武丁时代的甲骨文字完全相合,这在当时颇引起一般学术界的注意"。
因为"当时据疑古学派看来,《山海经》是伪书,有人说作
于东汉时,《尚书·尧典》亦后人所作,顾颉刚先生甚至认为作于汉武帝时"。
换言之,一些疑古史家认为后出甚至可能是伪造的
史籍,经此文使用地下材料印证,"并非荒诞不经之作,而确实保留有不少早期史料",因此颇引起时人注意[注解:胡厚宣:《我和甲骨文》,《学林春秋》,中华书局1998年版,第274-275页。
]。
不过,疑古和使用传说材料证古两者都是民国新史学的核心组成部分;疑古派的代表顾颉刚本人恰是提倡使用传说材料最力者,故二者可以说是以顾先生为代表的古史辨派
的两大基石,几乎已成为该学派的象征。
但二者的互动却未必产生正面的影响,反造成相互冲突甚至对立的诡论性后果,这是很值得思考的。
这个问题将另文专论[注解:有些初步的思考可参阅罗志田《史料的尽量扩充与不看二十四史--民国新史学的一个诡
论现象》,《历史研究》2000年第4期。
],本文仅通过考察近代中国学人对《山海经》这一带争议的旧籍是否可以(及怎样)用为
史料的态度转变,初步探讨民国新旧史料观
的错位、传统观念怎样在"现代"学术里通过转换表现形式而延续、以及与此相关的学术传统之中断与更新等问题;主要是提出问题并勾勒演化路向,不求全面,也无意于彻底"解决"这一问题。
《山海经》在清代学统中的沉浮
如果详细重建《山海经》在历代学者认知中形象的演变这一长期历程,以该书为一面镜子来映照不同时代不同学人对其内容究竟
是否可信或在多大程度上可以依据的态度
之变化,应能对中国学术史甚至思想史产生不少启示性的认识[注解:钟敬文的《〈山海经〉是一部什么书》〔《钟敬文民间文学论集》(下),上海文艺出版社1985年版,第329-341页〕从不同的角度列举了不少历代论及《山海经》的材料。
]。
这当然已溢出本文的范围,但简单回溯一下这一历程却对我们了解近代中国学人究竟是在怎样的学术语境下
处理《山海经》有所助益。
吕子方先生曾撰有十余万字的《读〈山海经〉杂记》,他注意到,从汉代起历代诗赋多引《山海经》中事以为典故,说明该书很早就
被广泛阅读[注解:吕子方:《读〈山海经〉杂记》,收其《中国科学技术史论文集》(下),四川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1、174页。
]不过诗赋多属后来"文苑"的范围,儒林之中对《山海经》就未必那么看重了。
司马迁写《史记》时已面临《山海经》的处理问题,他以为:"言九州山川,《尚书》近之矣。
至《禹本纪》、《山海经》所有怪、物,余不敢言之也。
"[注解:《史记·大宛列传》,中华书局1982年标点本,第3179页(标点稍有更动)。
〖ZW)〗在《汉书·艺文志》里,《山海经》列"数术"类"形法"家,与司马迁的认知尚接近(然不同)。
此后该书在古代中国目录学里所属类别有数次转换,《孔子家语·执辔篇》有"子夏曰:商闻《山书》曰:地东西为纬、南北为经"一语,吕子方先生据此指出,"在《家语》成书时人们已承认《山海经》是一部地理书了"[注解:吕子方:《读〈山海经〉杂记》,第5页。
]。
后来的《隋书·经籍志》里《山海经》列史部地理类,此后各代官私目录多随之。
到清人编《四库全书》,则说其"侈谈神怪,百无一真,是直
小说之祖耳。
入之史部,未为允也";遂改列子部小说家类。
然而晚清张之洞的《书目答问》又特创一个子目"古史"来容纳像《山海经》和《穆天子传》等引起前人或后人怀疑的书籍(详后)。
总体地说《山海经》在相当长的时间里被人看做与史相关的旧籍,且一般并不怀疑其为"先秦古书"[注解:马端临:《文献通考》将《山海经》置于《经籍考·史考》中"地理"书之首,依司马迁意,承认其为"先秦古书"(《文献通考》卷204)。
]。
但对于司马迁不敢言的"怪、物"内容,历代学者也多有不同看法和诠释。
撰《通典》的唐人杜佑认为:"《禹本纪》、《山海经》不知何代之书,恢怪不经。
夫子删诗书后,尚奇者先有其书。
如诡诞之言,必后人所加也。
"宋人胡应麟则以为该书是"战国好奇之士取《穆王传》,杂录《庄》、《列》、《离骚》、《周书》、《晋乘》以成者"[注解:均转引自吕子方《读〈山海经〉杂记》。
]。
朱熹注意到,古今说《楚辞·天问》者,皆本《山海经》和《淮南子》二书,"今以文意
考之,疑此二书本皆缘解《天问》而作"。
他"常疑《山海经》与此书(按指《天问》)出入处,皆并缘此书而作。
近说者反谓此书为出于彼而引彼为说,误矣。
若《淮南子》明是此书训传亡疑"[注解: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上海古籍书店1987年标点本,第238页(卷8);朱熹:《题屈原〈天问〉后》,《朱熹集》,四川教育出版社1996年标点本,第7册(卷82),第4251页。
本条材料承刘复生先生提示,谨此致谢。
]从朱熹的话中可以看出,当时的宋人也有主张《天问》出于《山海经》的见解,此意清儒吴任臣得之,他认为"周秦诸子,惟屈原最熟读此经",《天问》中许多名物"皆原本斯经。
校勘家以《山海经》为秦汉人所作,即此可辨"[注解:转引自吕子方《读〈山海经〉杂记》,第5页。
]。
乾嘉时代是考据大兴之时,有"校勘家以《山海经》为秦汉人所作"的见解自属正常。
但乾嘉时的清代汉学又向以"正统"观念着称,且《山海经》正是在这一时代所编的《四库全书》中被从史部地理类革出而归入子部小说类。
此时"校勘家"的视野已及《山海经》,
提示着一种学术多元化的倾向,应为治学术史者所关注。
实际上,乾嘉学者的眼光过去或有被误读的可能,至少乾嘉学风并不像过去认知的那样一统化;那时《山海经》这种"昔人所鄙夷
而不屑道者"其实已被一些人"居之以为奇货",甚至可以傲世。
最受民国辨伪者尊重
的崔述当时观察到,乾嘉时已有"一二才智
之士务搜揽新异,无论杂家小说、近世赝书,凡昔人所鄙夷而不屑道者,咸居之以为奇货,以傲当世不读书之人。
曰吾诵得《阴符》、《山海经》矣;曰吾诵得《吕氏春秋》、《韩诗外传》矣;曰吾诵得《六韬》、《三略》、《说苑》、《新序》矣;曰吾诵得《管》、《晏》、《申》、《韩》、《庄》、《列》、《淮南》、《
冠》矣。
公然自诧于人,人亦公然诧之以为渊博;若《六经》为藜藿,而此书为熊掌雉膏者然,良可慨也!"[注解:崔述:《崔东
壁遗书·考信录提要·释例》,上海古籍出
版社1983年标点本,第7页。
]]
透过崔述的眼睛,我们看见的是一片泛读杂书和异端书的情景。
关键在于这些人可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