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会计理论发展要略
我国会计理论研究发展
我国会计理论研究发展【摘要】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现代化建设事业取得的成就举世公认。
特别是改革开放以后,我国经济更是取得了举世震惊的发展成就。
与此同时,我国会计理论研究虽然受到一些干扰和挫折,但总的看来,是在迂回中前进的。
直至今天,我国在会计研究方面取得的丰硕研究成果令人瞩目,其学术影响力和国际地位日益凸显,可以说对国际会计学术研究做出了重要贡献。
本文粗略地把会计研究阶段分为初始起步、深入发展和创新发展这三个阶段,清晰地展示了我国会计理论的研究成果和发展态势,并做出了对会计理论研究的未来展望。
【关键词】会计理论研究阶段综述一、概述建国初期,受传统思想和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我国会计理论研究发展一度陷入停滞阶段;改革开放后以及会计会计学会成立,在邓小平理论指引下,借改革开放的强劲东风,我国会计理论研究得到了空前的繁荣;进入新世纪,通过对三大基金中会计类项目在立项数量、立项类别、资助制度等方面的研究,了解到这个阶段我国会计研究的特征与趋势。
本文自新中国成立以来,将我国会计理论研究分为初始起步阶段、深入发展阶段以及创新发展阶段这三个阶段,了解每个阶段的会计研究特征及研究成果,并对未来会计研究的方向提出自己的看法。
二、不同阶段的会计理论研究(一)初始起步阶段(新中国成立至改革开放前会计理论的研究)解放之前,各单位采用的会计制度、方法及其理论,基本上来自于资本主义国家,而与原苏联采用的模式不同。
新中国成立之后,标志着我国的经济基础发生了深刻的变化,若不肃清英美模式的影响,苏联模式确实不可能在中国顺利建立。
因此,建国之初,学术讨论焦点是社会主义会计和资本主义会计是否有根本区别?这个问题的关键又在于:会计核算是否具有阶级性。
此次学术会议讨论的结果是肯定会计的阶级性,社会主义会计根本不同于资本主义会计。
从50年代后期起,中国会计界关心的另一个基本理论问题是会计核算的对象究竟是什么,以此为契机,由财政部组织编写的《会计学原理》问世,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部统编会计教材,是对新中国成立13年以来的会计工作基本经验进行的一次理论总结。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会计理论研究发展回顾及评价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会计理论研究发展回顾及评价【摘要】我国会计理论研究自新中国成立以来经历了多个阶段,从初期的起步发展到改革开放以来的迅速发展。
本文通过对新中国成立初期和改革开放以来的会计理论研究进行回顾,分析我国会计理论研究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与挑战。
展望未来会计理论研究的发展趋势,提出未来发展的可能方向。
通过本文的研究,可以更好地了解我国会计理论研究的历史进程和现状,为未来的研究工作提供借鉴和参考。
【关键词】新中国成立、会计理论研究、发展、改革开放、现状、问题、挑战、展望未来、总结、回顾、引言、正文、结论、研究背景、研究意义、研究目的1. 引言1.1 研究背景近代以来,会计理论一直是中国经济学理论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
经过多年的发展与积累,中国会计理论研究逐渐建立起自己的体系与框架。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会计理论研究也经历了不断的发展和完善,为中国经济发展与现代化建设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撑和指导。
在新中国成立初期,由于国家建设的需要和社会主义改造的要求,会计理论研究主要集中在探讨社会主义会计的特点和实践、建立社会主义会计制度等方面。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我国会计理论研究也逐渐呈现出多样化、系统化的特点,逐步形成了以财务会计理论、管理会计理论、审计理论等为主体的多层次研究格局。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加速和科技发展的推动,我国会计理论研究正面临着新的挑战与机遇。
通过对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会计理论研究的回顾和评价,可以更好地了解我国会计理论研究的历程和特点,为未来的研究和实践提供参考和借鉴。
1.2 研究意义会计理论研究在我国的发展历程中具有重要的意义。
会计理论研究可以促进会计学科的发展和壮大,不断推动会计学在我国的学术研究水平提升。
会计理论研究可以为我国会计实践提供理论支持和指导,推动会计实践不断规范和完善。
会计理论研究还可以为政府决策提供理论依据,促进国家经济的持续发展和繁荣。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和变革,会计理论研究对于适应新形势、解决新问题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
第十章 新中国会计的发展
(三)会计工艺与电子计算机的结合的意义
1、电算化是会计在计算与记录技术方面的重大革命;
2、电算化提高了会计信息的精确性与及时性;
3、电算化使会计能全面、及时、准确地提供会计信息; 以
4、电算化为高等数学在会计中的运用提供了必要的物质条 史
件;
为
5、电算化提高了会计人员素质,促进会计工作规范化; 镜
科学技术对会计发展的影响已超越经济等
其他影响因素,成为“第一会计环境因
素”。
一、电子计算机的产生与发展
(一)电子计算机的产生与发展
电子发计算展机经是历一种能按照人的意志,自动、快速地进行数值运算
和数据处理的现代化工具。每过8-10年,机器的运算速度提高10
倍,可靠性提高10倍,成本降低10倍。
以
电子管时代(1946-1956)
特点:1、缺乏会计电算化人才;
2、缺乏设备;
以
3、会计电算化还没有引起各级领导的重视。
(二)自我发展阶段(1983 年—1988 年)
史 为
这一期间,微机开始进入会计领域并迅速发展。据1 镜
988年财政部门对全国三万多家单位的调查,约有14
% 的单位开展了会计电算化工作,其中部属单位高达
40% 。
特点:理论准备与人才培养跟不上客观形势发展的 需要
史
第二个阶段:发展阶段(1965-1970)
为
特点:
镜
1、重点对各个独立的会计数据进行综合加工,加强了会计信 息的反馈作用;
2、将会计数据处理作为一个独立信息系统,为分析、预测、 和决策提供有用的经济信息;
3、在数据处理的方式上多采用批处理和实时处理。
第三阶段:运用阶段(1970至今)
建国后会计制度发展(3篇)
第1篇自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我国会计制度经历了从初创到逐步完善的过程。
这一过程中,会计制度的发展与国家的政治、经济和社会发展紧密相连,不断适应和推动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
本文将从建国后会计制度的发展历程、主要特点以及面临的挑战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建国后会计制度的发展历程1. 初创阶段(1949-1957年)建国初期,我国会计制度处于初创阶段。
这一时期,国家面临着恢复国民经济、巩固政权和建设社会主义的任务。
在这一背景下,会计制度的发展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1)制定会计法规。
1950年,政务院颁布了《关于统一全国财政经济工作的决定》,明确了国家财政、财务、会计工作的基本方针和政策。
随后,1951年颁布了《企业会计准则》,为我国企业会计工作提供了基本规范。
(2)建立健全会计机构。
建国初期,国家在各级行政部门和企事业单位建立了会计机构,配备了会计人员,为会计制度的实施提供了组织保障。
(3)推广会计核算方法。
在这一时期,我国会计核算方法主要以收付实现制为主,同时开始探索借贷记账法。
2. 发展阶段(1958-1978年)这一阶段,我国会计制度经历了曲折的发展。
在“大跃进”和“文化大革命”期间,会计制度受到严重冲击,出现了一些混乱现象。
但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会计制度开始逐步恢复和发展。
(1)恢复会计法规。
1978年,国务院颁布了《会计制度条例》,对会计工作进行了全面规范。
(2)改革会计核算方法。
1980年,财政部颁布了《工业企业会计制度》,开始推行借贷记账法,并逐步完善了会计核算方法。
(3)加强会计队伍建设。
在这一时期,我国会计队伍得到了迅速壮大,会计人员素质不断提高。
3. 完善阶段(1979年至今)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会计制度进入了一个全面发展的新阶段。
这一时期,会计制度的发展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会计法规体系不断完善。
1985年,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为我国会计工作提供了法律保障。
中国会计制度理论(3篇)
第1篇一、引言会计作为一种经济管理活动,在市场经济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会计制度作为会计活动的规范和指南,对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可靠性具有重要意义。
中国会计制度理论是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它不仅吸收了国际会计理论的有益成分,还结合了我国国情,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会计制度理论体系。
本文将从中国会计制度理论的起源、发展、特点以及未来发展趋势等方面进行探讨。
二、中国会计制度理论的起源与发展1. 起源中国会计制度理论起源于古代,早在夏商时期,就有了简单的会计记录。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会计制度逐渐完善。
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国纷纷设立会计机构,制定会计法规。
汉代以后,会计制度逐渐规范化,形成了以“四柱清册”为代表的传统会计制度。
2. 发展(1)新中国成立初期:新中国成立后,我国会计制度经历了从无到有、从简到繁的过程。
1950年,政务院发布了《关于统一全国会计制度的通知》,标志着我国会计制度的正式建立。
此后,我国会计制度在计划经济体制下不断发展,形成了以成本核算为中心的会计制度体系。
(2)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和完善,会计制度理论得到了空前的发展。
1985年,我国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标志着我国会计制度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此后,我国会计制度理论体系不断完善,与国际会计准则逐步接轨。
三、中国会计制度理论的特点1. 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经济基础中国会计制度理论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经济基础为特点。
这要求会计制度既要反映国有企业的经济活动,又要反映非国有企业的经济活动,以保证会计信息的全面性和真实性。
2. 会计准则与国际接轨,注重会计信息的可比性中国会计制度理论注重与国际会计准则接轨,以适应我国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
在制定会计准则时,充分考虑了我国国情,力求在保持会计信息真实性的同时,提高会计信息的可比性。
3. 会计制度体系完善,涵盖各类企业中国会计制度理论体系较为完善,涵盖了各类企业,包括国有企业、集体企业、私营企业、外商投资企业等。
我国会计理论研究发展
我国会计理论研究发展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会计理论的研究和发展变得越来越重要。
会计理论是会计学科的核心,它是规范会计实务的理论基础,是会计实践的指导思想。
本文将从理论研究的历史背景、研究方向、取得的成果和存在的问题等方面来介绍我国会计理论研究的发展。
一、历史背景我国的会计理论研究始于20世纪50年代,当时的主要研究内容是会计制度和会计政策。
在20世纪80年代,由于市场经济的初步出现,我国的会计学科得到了更加深入的研究。
此时,研究内容开始扩展到报表分析、管理会计、成本会计等方面。
90年代后期,我国加入WTO,企业面临的市场竞争更加激烈,会计理论也在此基础上得到了更为深入的研究,涉及到财务会计、管理会计、审计等多个方面。
二、研究方向1.财务会计理论财务会计理论是会计学科的重要分支之一,主要研究企业财务报表的编制、分析和解读等方面。
我国的财务会计理论研究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会计信息质量的提高。
会计信息的质量对企业决策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我国的财务会计理论研究已经开始探讨如何提高会计信息的质量,包括如何准确反映企业的经营成果、财务状况、现金流量等。
(2)会计制度改革的研究。
会计制度是会计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会计实务的规范起着重要的作用。
我国的财务会计理论研究主要探讨如何进行会计制度改革,以更好地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
管理会计理论是研究如何使用会计信息进行企业管理的学科。
它的主要研究内容包括会计预算、成本控制、绩效评价等方面。
我国的管理会计理论研究已经越来越深入,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成本管理理论的研究。
成本控制是管理会计中的重要内容,它关系到企业的创收能力和利润水平。
我国的管理会计理论研究主要探讨如何优化成本管理,从而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
(2)经营绩效评价理论的研究。
3.审计理论审计理论是指对企业财务信息真实性和合法性进行审查、鉴定和评估的学科。
我国的审计理论主要涉及到如何保证审计质量、如何提高审计效率等方面。
新中国成立以来会计理论研究的发展脉络
新中国成立以来会计理论研究的发展脉络作者:刘丽娟来源:《时代金融》2014年第05期【摘要】本文分析了新中国成立至今,我国在会计理论与方法研究方面的发展脉络,及在不同发展阶段所取得的累累硕果,其在服务于国内经济建设快速发展的同时,对国际会计学术的研究也做出了贡献。
随着与国际经济的接轨,机遇和挑战并存、继承与发展并重,在借鉴和创新中丰富和完善我国会计理论研究。
【关键词】会计理论研究方法研究成果正如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服务于经济基础一样,作为会计学科体系重要组成部分之一的会计理论,对会计实践起着积极的指导作用。
人们在会计实践的基础上,通过对经济业务现象和本质观察,形成了系统的会计知识科学理论,它来源于会计实践又服务于会计实践。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先后经历了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有计划的商品经济以及现在正在实行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伴随着我国经济体制的转变,会计学科也经历着与时俱进的重大改革,尤其是1980年中国成立了会计学会以后,我国在会计理论研究方面取得了累累硕果。
一、以“会计具有阶级性”为核心的会计理论发展阶段建国之初,会计是否具有阶级属性成为会计属性思想争鸣的主流,围绕着会计有无阶级性,在我国会计学界展开了的一场争论。
陶德先生的“无所谓阶级性”和陈重丞学者的“会计两重性”观点受到了严厉的批评,不同的会计应与不同的阶级相对应、会计隶属于阶级应具有阶级性、会计应执行统治阶级赋予的任务等观点在当时得到了充分的肯定。
这与当时我国的政治、经济环境相适应,也为建立前苏联会计模式、肃清英美会计模式的影响打下了基础。
二、以“资金运动论”为核心的会计理论发展阶段50年代后期,随着与前苏联外交关系的恶化,会计具有阶级性这一刚在中国会计学界建立起的观念逐渐失去了主导地位。
在摆脱了前苏联会计模式的束缚后,我国会计学者转而开始寻求与我国国情相适应的会计模式。
为计划经济服务的会计理论体系逐渐形成,以“资金运动论”为核心的观点在我国会计学界占据了主导地位。
我国会计理论研究发展
我国会计理论研究发展我国会计理论研究发展可追溯到20世纪以来。
在建国初期,我国实行适合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体制的会计制度和理论,在这个阶段,会计理论研究主要集中在宏观经济管理和中央计划经济领域。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进入了高速发展的阶段,我国会计理论研究也发生了一系列重大变革。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会计理论研究发展的主要特点是从宏观到微观,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的转变。
从宏观经济管理到微观经济管理的转变,这是因为改革开放对我国经济领域的深刻变革,将经济的管理由计划经济管理向市场经济管理转变,会计理论也需要相应的调整与创新。
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的转变,这是因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体制也由计划经济转变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就需要会计理论与市场经济相适应。
在这一背景下,我国会计理论研究迅速发展起来,形成了一批具有重要影响力的学派和理论。
建立并完善了以财务会计为核心的会计理论体系,包括资产负债会计理论、成本会计理论、收入会计理论等。
还涌现出了一系列拓展会计理论的研究课题,如公司会计理论、管理会计理论、审计理论等。
这些理论研究的成果不仅为我国会计实践提供了理论指导和方法支持,也为国际会计理论研究提供了重要参考和借鉴。
我国会计理论研究在国际上也取得了一定的影响力。
中国会计学会作为我国会计理论研究的组织,积极开展国际学术交流活动,并邀请国际著名学者来华交流与合作。
中国的会计学者也积极参与国际学术会议,发表论文并与国际学术界保持沟通与合作。
我国会计理论研究发展取得了长足进步。
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在会计理论研究领域还存在一定的差距,需要更加深入的研究与创新。
未来,我国会计理论研究应继续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吸收国际先进经验,不断创新理论,为我国会计实践提供更好的指导。
我国会计理论研究发展
我国会计理论研究发展一、会计理论研究简介会计理论是会计学中最核心的内容,它确定了会计在为实体决策者提供决策依据时的基本原则,并使实体在有效地和审计程序的作用下保存和披露其财务报表的特定内容和形式。
会计理论的深入研究,对于会计及其他财务领域的研究和实践,以及会计制度的科学完善,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会计理论的发展逐步深入,也衍生出许多研究方向,如会计历史文献研究、会计技术、审计理论、会计经济学、国际会计、管理会计等。
从流转会计到计量会计再到服务会计,中国会计专业一直都处在快速发展状态,这使得我们掌握现代会计技术和理论及金融知识的能力不断改善,为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财务管理的需求,会计理论的发展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以会计信息中心技术为代表的信息管理技术和理论有了进一步发展,使会计理论与时俱进,做到尽可能地给会计——管理工作提供服务。
(1)历史文献研究会计历史文献研究主要是对以往的会计制度、传统的会计理念及其实践结果的研究,从历史上对会计理论的发展作出分析,探究会计理论发展的历史进程,为今后的理论研究提供科学的分析依据和逻辑支持。
(2)会计技术研究我国会计技术研究,主要集中在内控、计量、审计、会计信息技术和内部控制等方面,对这些技术研究,可以为实体对财务管理提供更准确的指导和科学的参考。
(3)审计理论研究审计理论研究主要侧重于审计活动的科学处理和规范性,为审计活动的进行提供有效的支撑,并准确而可靠地把握实体财务状况,以供实体决策者参考。
会计经济学是反映会计活动在社会经济中的实质及其相应理论研究,它依据会计学,使管理人员更加科学来预测和控制财务状况,保证实体有效运行。
(5)国际会计理论国际会计理论是指会计统一准则的内容,它研究的对象是全球会计准则与全球会计报告的处理,从而使企业可以在全球化范围内保持财务信息的一致性,实现可比性和准确性。
管理会计理论主要是将会计理论与管理理论和实践有机地结合起来,使企业的管理者可以把握会计信息,以便能更有效地实施企业管理,从而使企业可以实现更高的经济效益。
浅谈我国会计理论的发展
浅谈我国会计理论的发展作者:樊启荣李玉琴来源:《今日湖北·下旬刊》2014年第05期摘要我国会计理论研究的发展大致分为四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新中国成立到20世纪70年代末:我国会计理论研究经历了一个曲折的发展过程。
第二个阶段是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我国会计理论研究的再次起步阶段,重建会计理论体系。
第三个阶段是80年代中期到90年代初:我国对会计理论研究进行不断的探讨,呈现出新的气象。
第四个阶段是90年代中期至今关键词会计理论中国会计发展会计改革会计现状一、我国会计的起步与曲折发展我国会计的起步。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我国的经济也开始复苏,对会计的需求也日益明显,由于遭受了战争的重创,我国在经济技术以及学术理论研究方面举步维艰,只能借鉴国外的技术和方法。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在会计工作上推行原苏联的会计制度,理论以及会计方法。
并且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我们在原苏联的会计方法上逐渐总结了许多的经验和教训,力求建立一套适合我国发展的属于我们自己的会计体系。
二、我国会计理论研究的重新起步与快速发展1、会计学会的产生。
改革开放后,中国在经济文化领域发展迅速,1980年会计学会应运而生,会计学会由财政部所属,集合了会计领域的各类人才精英,既沟通了政府机构、工商界和学术界,也使得我国的会计人才就会计理论、会计实践等问题进行探讨与交流。
会计学会的成立无疑给我国的会计理论发展带来新的曙光,标志着我国会计理论研究的重新起步。
2、学术性的会计期刊杂志纷纷涌现。
《财务与会计》于1979年1月创刊;财会通讯》于1980年4月创刊;会计研究》于1980年1月由会计学会创刊。
这些学术性的会计杂志与期刊都大大推动了会计理论研究的发展,鼓励越来越多的学者不断的研究和探索,促进了我国会计理论研究的繁荣,使我国的会计研究呈现出百花齐放的态势。
三、我国会计理论研究的快速发展与不断探讨1、对会计观点的转变与改革。
在邓小平理论的指导下,许多在“文革”期间被批判被否定的有关会计理论的先进思想重新得到重视与肯定。
研究论文: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会计理论研究发展回顾及评价
128060 会计研究论文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会计理论研究发展回顾及评价一、我国会计理论研究在改革开放之前的发展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新中国成为了社会主义国家,直到改革开放之前,新中国的经济发展模式基本上是模仿苏联。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所以就会计来看,新中国所采用的会计制度、核算方法及对会计目标、会计对象、会计任务等会计基本问题的研究也都有苏联模式的烙印。
而就在新中国会计学者逐步尝试突破苏联模式,探索新中国自己特色的会计理论之时,经历了十年文革,会计理论研究因此又进入了停滞阶段。
但总体上来说,我国会计理论研究是在曲折中稳步前进发展的。
二、我国会计理论研究在改革开放之后的发展改革开放使我国成功实现了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变,我国社会意识形态也逐渐多元化,因此为会计理论等研究提供了良好轻松的环境。
具体表现如下:一是按照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政治路线,将会计理论拨乱反正,恢复了借贷记账法,否定了会计的阶级性,认定了会计是属于生产力范畴的,只有技术性。
二是由于改革开放,基本经济制度及分配制度的变革,我国会计学者开始重新审视会计的基本问题(如会计的定义、会计目标职能、属性等)。
通过对这些基本问题进行争论,形成了“管理活动论”和“信息系统论”。
而到20世纪90年代以后,我国会计理论研究,又从基本理论问题转向实际应用问题(如资本市场、信息披露等),尝试从实际经济管理活动中产生的问题入手研究,以便可以直接服务于经济管理活动。
三是随着资本、证券市场的不断发展,企业活动如火如荼地开展,此时制订企业会计准则就是十分必要的,因此开展了有关会计准则及其理论的研究。
参照国际经验、参考国际会计准则、借鉴国际专家学者意见,稳步向国际趋同,并结合中国实际会计活动制定了符合中国国情的会计准则。
四是引进、借鉴、吸收、消化并结合中国国情发展和完善了管理会计,此后进一步致力于建立符合中国国情的管理会计理论与方法体系的研究。
五是先进的研究方法可以促进理论研究的发展,落后的理论方法只会制约理论研究的发展。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会计理论研究发展回顾及评价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会计理论研究发展回顾及评价【摘要】我国会计理论研究自新中国成立以来经历了起步阶段、探索时期和发展阶段,取得了一系列的成就。
在起步阶段,我国会计理论研究受制于国际环境和国内经济条件,缺乏理论积累和研究基础。
探索时期,我国会计理论研究逐渐走向理论探索和实践总结,形成了一定的研究方向和方法。
发展阶段,我国会计理论研究取得了较大进展,不断补充完善会计理论体系。
我国会计理论研究仍存在一些不足之处,如理论体系不够完备、理论研究和实践脱节等。
我国会计理论研究取得了一定成就,为我国会计实践提供了理论支撑。
展望未来,我国会计理论研究应该加强理论创新和实践应用,不断提高学科影响力和学术水平。
【关键词】新中国成立,会计理论研究,发展回顾,评价,起步阶段,探索时期,发展阶段,特点,不足之处,成就,展望未来1. 引言1.1 背景介绍我国会计理论研究自新中国成立以来经历了漫长而艰辛的发展历程,是我国会计领域发展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在新中国成立初期,由于历史原因和国内外环境的限制,我国会计理论研究起步较晚,受到了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会计理论的影响,缺乏独立自主的思考和研究。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进行,会计理论研究逐渐走向独立自主的道路,探索出符合国情的会计理论体系,不断丰富和完善。
在新中国成立70年的发展历程中,我国会计理论研究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果,为我国会计制度的建立和完善提供了理论支撑。
也面临着一些挑战和困难,比如理论体系仍不够完善,缺乏系统性和深度,需要进一步加强研究和探索。
本文将对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会计理论研究的发展历程进行回顾和评价,总结成就和不足之处,展望未来发展方向,旨在为我国会计理论研究的更好发展提供参考和借鉴。
1.2 研究目的本文旨在对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会计理论研究的发展历程进行回顾和评价,以探讨我国会计理论研究的特点、成就和不足之处。
通过对我国会计理论研究的起步阶段、探索时期和发展阶段进行梳理和总结,揭示我国会计理论研究的发展轨迹和特点。
我国会计理论研究的历程及展望
我国会计理论研究的历程及展望作者:李明来源:《现代经济信息》2013年第17期摘要:新中国成立以后,我国会计理论基本上经历了引进、建立、中断、恢复和创新发展几个阶段,本文以会计理论发展过程中的3次规模较大的会计理论讨论为主线,简要回顾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会计理论的发展历程,并对我国未来的会计理论研究方向提出展望。
关键词:会计理论;发展历程;理论研究中图分类号:F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3)09-0-01新中国的会计理论研究一直处于社会、政治、经济环境的巨大变迁过程中,备受瞩目。
本文基于我国会计理论发展过程中的几次大的会计理论论争为视角,对我国的会计理论发展做一简要回顾和简单展望。
一、我国会计理论研究的发展历程中影响较大的学术讨论1.20世纪50年代至60年代中期关于会计(会计核算)对象的理论论争。
新中国成立后,经济基础发生了深刻地变化。
由于经济制度包含会计制度,经济理论也包含会计理论,所以,怎样建立新中国的会计理论的基础,成为会计学界迫切需要解决和讨论的问题。
这次讨论的焦点在于:社会主义会计与资本主义会计是否有根本区别?关键是:会计核算是否具有阶级性?受苏联模式的影响,会计学界首先肯定了会计具有阶级性,对英美会计进行了批判,之后又引进了苏联的会计理论和方法。
对会计对象论争的直接原因是我国会计界对1950年原苏联高教部批准的“会计核算原理”提纲中对会计核算对象定义的表述持有不同意见引起的。
这次讨论的直接结果:一是修改了原苏联教学大纲中对会计对象的定义,二是出现了一些对会计对象的新提法,如其中一个被会计学界广泛接受的新观点:“会计对象是在企业和其他单位中的资金运动”。
这次讨论最终导致我国会计学界逐步摆脱了苏联会计模式的约束,转而寻求适合自己的会计模式,基本形成了以“资金运动论”为核心的为计划经济服务的会计理论体系。
2.贯穿于20世纪80年代的关于会计本质与职能属性的学术论争。
第二章 会计理论的形成与发展
这一时期会计的主要特点如下: 1.不同企业对同一会计事项所采用的会计程序和方法是不 同的,从而使不同企业的会计报表无法进行比较。 2.会计目标主要是为了计算应税收益,并且是为了尽可能 少交所得税。 3.人为地平均各个年度的收益。例如,随意采用递延收益 和递延费用的账务处理方法是极为普遍的。 4.大多数会计程序和方法缺少会计理论上的依据,因而会 计具有实用主义的特点,对复杂的会计账务问题采用权宜的处 理方法。 大部分西方会计学者也都持有异议,于1920年后纷纷发表 文章对这些现状进行了抨击,提出要改进实务,而且有组织、 有系统地研究和探讨了会计理论,这样,在1933年以后,现代 会计理论进入了迅速发展时期。
第二章会计理论的形成与发展第一节古代会计理论的产生第二节近代会计理论的发展第三节现代会计理论的发展第四节1949年以来我国会计理论的发展古代的会计从时间上看是从旧石器时代的中晚期到封建社会末期逐步产生和发展的从会计运用的技术方法看主要涉及原始计量记录方法单式簿记法和初创的复式簿记法等
新世纪研究生教学用书 · 会计系列
2.工业革命对会计理论的影响。
19世纪至20世纪初期,席卷英国的工业革命为会计的发展 提供了广阔的天地。工业革命对会计学影响的结果,是对复式 簿记的原有结构增加了一系列补充事项,如折旧观念、资产计 价、收益计量及一系列的系统性事项。持续经营、会计分期和 应计观念已成为大型制造企业会计实务处理中必不可少的部分。
在少数情况下,SEC 实际上曾经否决过会计原则委员会的 “意见” 或者在会计原则委员会拒绝贯彻时采取行动。
这一时期的企业会计主要具有以下几个重要特点:
(1)不同企业所采用会计程序和方法的可选择性大大缩小, 从而增加了不同企业会计报表的可比性。
我国会计理论研究发展
我国会计理论研究发展会计理论研究在我国源远流长,可以追溯到古代的“算经”、“算学”等形式。
现代意义上的会计理论研究,始于20世纪初。
我国的会计理论研究受到西方会计理论的影响,最初以规范会计制度和会计核算方法为主,随着我国经济体制的改革和开放,会计理论研究逐渐向更为综合和实践性的方向发展。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我国的会计理论研究也开始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在此期间,会计理论的研究主要围绕着我国社会主义制度下的会计核算、审计和财务管理等方面展开。
这一时期,我国会计理论研究主要受到国家政策和经济体制的影响,以适应社会主义制度的需要为导向。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会计理论研究取得了飞速的发展。
在改革的大潮中,我国的会计理论研究开始向国际接轨,吸收和借鉴了许多西方国家的会计理论成果,逐渐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会计理论体系。
我国的会计理论研究也逐渐向国际化的方向发展,积极借鉴国际先进经验,为我国的会计实践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持。
二、我国会计理论研究的现状分析目前,在我国的会计理论研究领域,已经形成了包括会计学基本理论、财务会计理论、管理会计理论、审计理论等在内的一套较为完善的理论体系。
这些理论不仅受到国内学者的广泛关注和研究,也逐渐吸引了国际学术界的关注。
在会计理论研究的基本理论方面,我国的学者们积极探索和总结了大量的经验和实践,形成了一系列较为系统和完整的理论。
这些理论包括了会计信息的质量、透明度和有效性等方面的研究,为我国的会计信息披露和监管提供了理论支持。
在财务会计理论方面,我国学者们在借鉴国际先进理论的基础上,不断对我国的财务会计理论进行深化和完善。
特别是在会计准则和会计政策的研究方面,我国学者们作出了积极的探索和创新,为我国的财务会计实践提供了理论依据。
我国的会计理论研究在不断完善和深化,取得了一系列具有重要意义的成果。
这些成果不仅为我国的会计实践提供了理论支持,也为国际学术交流和合作提供了丰富的内容。
中国会计理论发展简述
中国会计研究发展简述【摘要】自新中国的成立以来,我国会计研究从基础理论的研究,到会计准则的制定以及后续的完善,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和发展。
本文以新中国成立开始到新世纪以来的会计相关的理论研究成果,简述了我国会计研究的发展进程中每个阶段的主要研究内容。
【关键词】会计研究改革开放研究内容一、引言新中国成立后,会计界就会计理论基础进行了理论论争,虽然当时大多数会计学者“肯定了会计具有阶级性”(葛家澍,2000),但是这些论争使会计学者对会计基本理论方面有了自己的认识;改革开放后,会计学者纠正了会计只有阶级性错误观点的同时,认真探索了会计的本质与职能等概念问题,并引进了国外先进的会计相关理论;进入新世纪后,随着资本市场在中国的建立,有关财务管理、审计等领域受到了更多的重视。
本文目的在于对我国自新中国成立至新世纪以来的会计主要研究内容进行简要论述。
主要贡献在于:分阶段对会计理论研究的主要内容进行了概括,从总体上对我国会计理论的研究重点演变进行了认识。
二、中国会计理论研究主要内容论述新中国成立之前,我国采用的会计制度、方法及理论深受资本主义国家的影响,因此在建国初期,当时的会计学者就解决会计核算是否具有阶级性的问题进行了理论论争。
由于当时的形势,多数人认为会计具有阶级性。
在会计的性质有了定论以后,会计的对象成为后续的研究重点,在此过程中对会计形成了中国化的定义。
以此为契机,一系列具有中国特色的教材也出现了。
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是《会计原理》(财政部高等院校会计教材编写组,1962)。
这本教材在会计对象、基本任务、性质这些方面都具有创新意义。
改革开放真正使会计学者解放了思想,在纠正了会计只有阶级性的观点的同时,会计界认真探索了会计的本质与职能等概念问题。
关于会计的本质,此阶段形成的主要成果是杨纪琬和阎达五两位教授提出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管理活动论”,和由余绪缨教授从国外引进并发展了的“信息系统论”。
关于会计职能,两者强调的会计职能也有所不同,前者强调监督和控制,后者则强调反映职能。
会计发展史第10章新中国会计
学习目标 10.1 会计法制建设的发展 10.2 会计管理体制的发展 10.3 企业会计的发展 10.4 预算会计的发展 10.5 注册会计师事业的发展 10.6 会计电算化的发展 10.7 会计教育和会计学科体系的发展 10.8 会计理论的发展 10.9 中外会计交流的发展
10.3 企业会计的发展
✓ 10.3.4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企业会计模式的建立和完善
• 1)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会计改革的必要性 • 2)市场经济会计模式的初步建立
(1)《企业会计准则》和《企业财务通则》的发布 (2)行业会计制度的建立
• 3)市场经济会计模式的进一步完善
(1)企业会计制度的再次改革 (2)企业会计准则体系的再次改革 (3)《企业财务通则》的再次修订
10.6 会计电算化的发展
✓ 10.6.1我国会计电算化工作的产生与发展
• 1)会计电算化的起步阶段 • 2)会计电算化的广泛应用阶段 • 3)会计电算化进一步发展阶段
✓ 10.6.2商品化会计软件的发展 ✓ 10.6.3会计电算化教育的发展 ✓ 10.6.4可扩展商业报告语言(XBRL)在我国的发展与应用
• 1)我国与国际会计组织的交流
(1)参与联合国国际会计和报告标准政府间专家工作组(ISAR)的工作 (2)加入国际会计师联合会(IFAC) (3)加入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IASC) (4)加入亚太会计师联合会(CAPA)
• 2)会计市场的对外开放
10.4 预算会计的发展
✓ 10.4.4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时期预算会计制度的全面改革
• 1)传统计划经济预算会计制度的弊端 • 2)预算会计改革的主要内容
(1)重新划分预算会计体系 (2)首次对事业会计核算提出准则管理模式
新中国会计理论发展要略
就有截然不同的会计的命题 , 引发 了建国初期一场关于会计属性的大讨论 。 新会计 》 《 杂志第 4 期发表 了针锋相对 的一篇文章 《 怎样建立新 中国会计理论基础 ) ( 读后 》 作者认 为 “ , 会计理论在本质上是无
所谓阶级性 的, 它只是文字 和数量相结合的应用技术 罢了”( 陶德 ,9 1 。这是我们所能见到的当时 15 ) 正面、 直接论述会计无阶级性的唯一的一篇论文 。对会计究竟是 阶级性 的 ( 或隶属于生产关系的 ) 还 ,
严厉 的批 评 : 在 中 国某 些 知识 分 子 中间 ,关 没有 一 个 明确 “ 的概 念 。目前 还散 布 着关 于许 多 经济科 学 没 有 阶级 性 的论 调 , 是 完全错 误 的而 又 十分 有 害 的论 调 。 这 所
维普资讯
上 海 市 经 济 管 理 干 部 学 院 学 报 Ju a o hn hi c nmi Maae et o ee or l f a ga E oo c n gm n Hg n S C
第 5卷 第 5期 20 0 7年 9月
V 1 . e .2 0 o . No5 S p 0 7 5
簿记 的记账方法来完成 的, 它是生产力 的反映”, 因而 , 它具有科学性 ; 后者 “ 接受经济学 的指导 , 与社 会经济制度 的生产关系是不可分开的”, 它具有 阶级性 ( 陈重丞 ,9 1 。15 年 , 工业会计 》 15 ) 9 2 《 杂志发 表了苏联专家带有 总结性 的文章 , 肯定会计具有阶级性 , 对中国会计界持有异议 的知 识分子提 出了 并
舆论准备。 《 新会计 》 系统介绍苏联的会计知识 与经验 , 同时 , 苏联专家马卡洛夫在财政部作 了《 社会
[ 收稿 日期] 0 7 0 — 0 2 0 — 7 1 [ 作者简介】 葛家澍 (9 1 ) , 12 一 , 厦门大学文科 资深教授 、 男 博士生导师 、 中国会计学会副会长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中国会计理论发展要略葛家澍(厦门大学,福建,361005)[摘要]建国以来我国会计基本理论的研究先后经历了关于会计属性的讨论、以会计对象为核心的会计理论体系的形成、关于会计本质的论争和会计准则的制定等过程。
整个过程体现了创新和改革的特点。
[关键词]会计理论;属性;对象;准则[中图分类号]F23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988(2007)05-0046-06理论总是适应社会的需要而产生、发展的,会计理论也是如此。
50多年来,我国的会计理论和会计研究,虽然经历了曲折的历史,但创新和改革始终是整个过程的主流。
一、关于会计属性的两次讨论新中国成立初期,社会制度的根本改变,要求建立与其相适应的一整套上层建筑,包括意识形态。
在会计学界,有些人闻风而动,忙于否定旧中国的会计理论与方法,试图从零开始建立新中国的会计理论与方法。
1950年,章乃器先生在《大公报》上先后发表两篇文章,阐述以收付记账法取代借贷记账法,并将收付记账法称为中国“自己的簿记原理”。
从当时的会计刊物(主要是《新会计》、《工业会计》、《大众会计》、《会计》等)来看,这一时期的热点话题,也是关于会计属性的讨论。
1951年1月,《新会计》创刊号上刊登了一篇题为《怎样建立新中国会计理论基础》的论文,这是在中国推行苏联模式的重要宣言。
文章指出,“每一个社会经济制度都有其独特的生产方式,因此作为一种监督和管理的方法的会计,也就随之不同。
”“在资本主义经济制度下,产生并发展了资本主义的会计理论。
旧中国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性质,这样的社会性质就决定了旧中国会计的特点。
”文章还提出,新中国的建立,标志着一种性质完全不同的社会经济制度的形成,这就是要求建立与资本主义会计完全不同的社会主义会计理论基础(邢宗江、黄寿辰,1951)。
这篇文章所提出的不同的社会经济制度要有不同的会计理论,在当时被归之为不同的阶级需要有不同的会计,进而得出会计是完全隶属于阶级需要、不同的阶级就有截然不同的会计的命题,引发了建国初期一场关于会计属性的大讨论。
《新会计》杂志第4期发表了针锋相对的一篇文章《〈怎样建立新中国会计理论基础〉读后》,作者认为“会计理论在本质上是无所谓阶级性的,它只是文字和数量相结合的应用技术罢了”(陶德,1951)。
这是我们所能见到的当时正面、直接论述会计无阶级性的唯一的一篇论文。
对会计究竟是阶级性的(或隶属于生产关系的),还[收稿日期]2007-07-10[作者简介]葛家澍(1921-),男,厦门大学文科资深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会计学会副会长上海市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JournalofShanghaiEconomicManagementCollege第5卷第5期2007年9月Vol.5No.5Sep.2007是非阶级性的(或隶属于生产力的)争论,成为学术界讨论的热点话题。
当时各有关会计杂志上所发表的文章,除了介绍苏联的经验外,占很大比重的文章批评会计无阶级性,拥护会计有阶级性,但也有文章比较客观,认为会计具有“两重性”,它将会计分为“内核”与“外涵”两个部分,前者是借助于“复式簿记的记账方法来完成的,它是生产力的反映”,因而,它具有科学性;后者“接受经济学的指导,与社会经济制度的生产关系是不可分开的”,它具有阶级性(陈重丞,1951)。
1952年,《工业会计》杂志发表了苏联专家带有总结性的文章,肯定会计具有阶级性,并对中国会计界持有异议的知识分子提出了严厉的批评:“在中国某些知识分子中间,关于一些经济科学的阶级性问题直到现在还没有一个明确的概念。
目前还散布着关于许多经济科学没有阶级性的论调,这是完全错误的而又十分有害的论调。
所有这些都表示着,会计是一种有阶级性的科学,是永远执行着该社会统治阶级所赋予它的那种目的和任务的科学。
苏联的经验就证实了这一点,在苏联,会计逐渐取得了只为社会主义经济核算所持有的那种特殊的形式和技术”(苏联专家,1952)。
苏联专家这一文章发表后,关于会计属性的讨论,就以会计是一门有阶级性学科的论点而宣告结束。
这场讨论确实为我国当时的会计制度和会计教学改革作了舆论准备。
《新会计》系统介绍苏联的会计知识与经验,同时,苏联专家马卡洛夫在财政部作了《社会主义会计实务》的长篇报告,而从1953年11月开始,财政部陆续发布了以原苏联会计制度为蓝本的国营工业、建设单位、总预算、农业、供销机构、建筑包工企业等若干个统一会计制度;1964年,结合全国第一次高等财经教育会议,学习中国人民大学教改经验,完全按苏联模式,改造会计专业,改革教学内容和方法,全面地使用苏联会计教材。
第一次关于会计属性的讨论,是以全面否定西方会计、全面推行原苏联的会计理论和实务为目的,这是当时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的需要。
但历史有惊人的相似!在文化大革命结束后,党中央决定把全国工作的重点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而随后的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批判了“两个凡是”,否定了以阶级斗争为纲。
适应这一需要,会计界又展开了一次会计属性的讨论。
1978年,一篇题为《必须替借贷记账法恢复名誉》的论文公开发表(葛家澍,1978)。
在这篇文章中,作者通过深入的分析,认为文革期间强加在借贷记账法上的种种罪名,实际上都不能成立,“全盘否定借贷记账法,实际上是割裂会计发展的历史,拒绝学习和吸取外国管理方法中合乎科学的东西。
不纠正这种错误,对于努力提高我国会计工作水平,大大加强社会主义经济核算,从而为加快实现四个现代化做出应有的贡献,妨碍很大。
”这篇论文的发表,被称为“打响会计界‘拨乱反正’的第一炮,引发了关于记账方法阶级性的讨论。
在这场讨论中,学术界的观点至为分明:有些人认为记账方法是无阶级性的,另一些人则持相反的观点,认为记账方法是有阶级性的。
在经过一段时间的讨论后,会计界逐步倾向于记账方法是无阶级性的观点,借贷记账法也完全可应用于我国经济实践。
因而,在20世纪80年代初,当时的工业企业就开始逐步恢复使用借贷记帐法。
记账方法讨论的时期,会计界开始转向会计属性(而不仅仅是记账方法属性)的认识。
当时的《会计通讯》(后改为《财会通讯》)发表了很多这一专题的论文。
与20世纪50年代的讨论不同,这次讨论逐渐形成了”技术性是会计主要属性”的观点,因此,西方会计理论与方法中的科学成分,完全可以为我所用。
问题在于要结合中国国情,而不要生搬硬套。
可以说,第二次关于会计属性的计论,同样为推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体制作了舆论准备,这是对建国初期否定会计技术性的否定,是把被颠倒了的事物重新颠倒过来,也是对会计领域中极左思潮的一次清算。
这场会计属性的计论,对会计界的影响还体现在20世纪90年代会计准则的制定与实施。
显然,如果会计界长期认为会计具有阶级属性,那么,期望1992年在中国颁布《基本会计准则》、1997年起实施具体会计准则,是不现实的。
二、以会计对象为核心的会计理论体系的形成建国初期有关会计对象的认识,主要是介绍苏联观点,包括苏联学者对会计对象问题的讨论,当时参与这一问题讨论的文章,大都是介绍、说明自己学习苏联观点的体会。
在一篇题为《试论会计核算这门科学的对象和方法》的论文中(葛家澍,1956),中国学者开始对苏联的观点提出怀疑与批评,并在分析的基础上提出自己的看法。
由于一些学者的自发推动,会计对象的讨论成为当时会计理论研究的中心,很多学者纷纷撰文探讨这一问题,所发表的直接或间接讨论会计对象的论文很多,如:刘炳炎的《论会计核算的对象和方法》(1957)、丁洪范的《关于社会主义会计核算的对象》(1957)、上海财经学院会计核算原理教研室的《关于〈社会主义会计核算对象问题〉讨论的综合报道》(1957)、赵玉珉的《关于会计核算对象问题的初步体会》(1957)、余绪缨的《社会主义经济核算的客观基础问题》(1961)、殷宗鄂的《依据资金运动的客观规律来探讨会计核算的基本理论》等等。
资金运动论在我国会计界逐步为人们所接受并成为主流派观点后,我国学者开始逐渐摆脱苏联会计理论的消极影响,转而从事创造性会计教材建设工作,并通过教材建设深化了“资金运动”的系统认识。
我们之所以将会计对象是“资金运动”的认识作为这一时期会计理论的核心,是基于这样几点考虑:第一,对会计对象的探讨和认识,是我国学者直接摆脱苏联理论影响、能够正视苏联理论权威性的标志。
以前的会计教材和书刊,几乎都是苏联观点的翻版。
从对会计对象问题的认识起,中国会计界开始探索现实的、与中国经济环境相符的会计理论。
第二,将全计对象表述为“资金运动”,并进一步具体化为静态和动态,为我国长期所奉行的计划经济模式的会计实践提供了理论依据,较好地解释了“专款专用”财务体制下会计问题的处理。
第三,关于会计对象是“资金运动”的认识,在当时所探讨的理论问题中受到认可的程度最大、范围最广,几乎每一本会计教科书,都涉及这一问题,并都引用或评论了“资金运动”的观点。
第四,以资金运动论的静态或动态表现形式为基础,可以较好地解释会计上的资金平衡表、利润表、成本表及相互间的联系,从而为会计教材的编写提供了较好的基础理论。
随着会计本质的讨论,资金运动理论的探讨也有所深入。
主张会计是一个经济信息系统的学者认为,当把资金运动(价值增值运动)作为会计对象时,必须考虑到:资金运动和由它所引起的交易、事项以及相应的资金流动,客观地存在于企业经济运动之中,它没有、也不可能进入会计信息系统予以加工处理。
进入会计系统的,不是资金运动本身,而是由资金运动通过交易和事项(或称经济业务)发出的信息。
作为一个系统输入的信息,也称为数据。
会计数据不同于其他经济数据,它含有财务内容。
通过会计这一特殊系统的处理和加工,在会计目标的指引下,就生成对经济决策者有用的会计信息。
因此,持信息系统论的学者又提出了会计反映对象和会计系统处理对象的观点(葛家澍、李翔华,1986;葛家澍,1986)。
这个观点认为,资金运动是会计的反映对象,独立于会计系统之外;资金运动过程所发出的信息是会计系统的处理对象,它应进入会计系统之中。
这个观点与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在其第6号概念公告中关于“要素与财务表述”的描述颇为相似。
FASB在论及财务报表的要素(相当于会计对象的具体化)时,明确要求把要素同它在财务报表中的表述分开。
FASB认为:“正式列入财务报表的项目是对某一主体的特定资源、对资源的要求权和导致这些资源和要求权变动的交易、其他事项及情况的影响所作的财务表述”(以文字和金额所作的描述)。
也就是说,“财务报表中的符号(文字和金额)代表了银行存款、房屋、结欠工资、销售、耗用人工、地震造成的人工损失,以及在所谓‘现实世界’中存在、与经营主体有关的许多其他经济事务或事项”。
“这一公告遵循通常的惯例,对财务报表中的财务表述和它们所代表的资源、要求权、交易或事项使用同一个名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