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功能性消化不良专家共识意见解读主要内容:发病机制
功能性消化不良中医诊疗专家共识意见
功能性消化不良中医诊疗专家共识意见xx年xx月xx日•概述•临床表现与诊断•中医诊疗策略•预防与康复目•结论与展望录01概述功能性消化不良(functional dyspepsia,FD)是一种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以胃部不适、腹胀、反酸、嗳气、恶心、呕吐等为主要临床表现,但无器质性病变及生化指标的异常。
根据症状的不同,功能性消化不良可分为上腹疼痛型、非疼痛型以及混合型三种类型。
定义与分类功能性消化不良的发病率较高,且有较高的复发率,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
在不同地区、不同年龄段、不同性别的人群中,功能性消化不良的发病率存在差异。
流行病学功能性消化不良的发病与多种因素有关,如饮食不当、情志失调、感受外邪、脾胃虚弱等。
中医学认为,功能性消化不良主要与脾胃虚弱、肝胃不和、饮食积滞、痰湿阻滞等病因有关。
病因学02临床表现与诊断临床表现可表现为隐痛、胀痛、灼痛等,多无固定部位,多与饮食有关。
上腹痛腹胀早饱嗳气可表现为腹部胀满不适、食欲不振等,多与情绪、饮食等因素有关。
可表现为食欲减退、进食后饱胀等,多与情绪、饮食等因素有关。
可表现为暖气、反酸等,多与情绪、饮食等因素有关。
根据病史、症状、体征及实验室检查等可作出初步诊断。
诊断标准需排除消化系统器质性病变及其他系统疾病引起的不适。
鉴别诊断诊断标准与鉴别诊断病情评估根据病情轻重、持续时间及伴随症状等对患者的病情进行评估。
疗效评价根据患者症状的改善情况及生活质量的变化对治疗效果进行评价。
病情评估与疗效评价03中医诊疗策略1病因病机23饮食不规律、暴饮暴食、过度饮酒等不良饮食习惯,影响脾胃功能,导致消化不良。
饮食不节长期精神压力、抑郁、焦虑等情绪问题,导致肝气郁结,肝脾不和,引发消化不良。
情志失调年老体弱、久病体虚、饮食不节等导致脾胃功能虚弱,运化失常,引起消化不良。
脾胃虚弱分型论治采用消食导滞法,选用山楂、神曲、莱菔子等消食化积药物,辅以健脾和胃治疗。
饮食停滞型采用疏肝和胃法,选用柴胡、白芍、陈皮等疏肝解郁药物,辅以和胃止痛治疗。
中国功能性消化不良专家共识意见(2015年,上海)
证据等级:高质量14.3%,中等质量75.0%, 极低质量10.7%。 推荐级别:A+65.5%,A 24.1%,A一10.4%。 警报症状指不明原因消瘦、进行性吞咽困难、反 复或持续性呕吐、消化道出血、贫血、发热等症状和 有胃癌家族史或40岁以上新发的消化不良症状者。 国外研究表明,未经检查的消化不良患者在胃 镜检查后大多数诊断为FD。新加坡一项研究发 现,在5 066例未经检查的消化不良患者中79.5% 为FD[2 2|。一项包括亚洲9个国家和地区(中国、中 国香港、中国台湾、印度尼西亚、韩国、马来西亚、新 加坡、泰国和越南)的多中心研究显示,以罗马Ⅱ标 准诊断的1 115例未经检查的消化不良患者,经胃 镜检查后43%诊断为FD[2 3|。李晓波等口们对上海 地区782例消化不良患者进行研究,结果显示69% 的患者为FD,31%的患者为OD。吴改玲和柯美 云口]对300例消化不良症状的患者进行内镜检查, 发现FD占51%。 不同地区胃癌高发年龄有一定差异。我国一项
对102 665例消化不良患者的系统评价显示,将患
证据等级:高质量7.1%,中等质量92.9%。 推荐级别:A+69.0%,A 20.7%,A一10.3%。 姚欣等口81发现,在符合罗马Ⅲ标准的111例 FD患者中,21.6%达到GERD症状问卷量表的诊 断标准。杨霞等[341研究符合罗马Ⅲ标准的FD患 者100例,发现其中22%同时符合GERD的诊断标 准。Xiao等[3钉对186例符合罗马Ⅲ标准的FD患 者进行胃镜检查及24 h食管pH值监测,发现31.7% 的患者存在病理性胃食管酸反流。元刚等[4 o]通过
dyspepsia,FD)的诊治指南。随着临床
实践和研究的深入,不少学者逐渐认识到我国消化 不良的病因、发病机制和诊治策略与西方国家存在 不小的差异。例如我国上消化道恶性肿瘤发病率和 H.pylori感染率明显高于西方国家,而我国内镜检 查费用则明显低于西方国家,这就使得我国对消化 不良的检查策略有别于西方国家。2015年发布的 京都H.pylori胃炎全球共识[1]对H.pylori感染 与FD的关系和根除策略有了清晰的表述。2007年 中国消化不良的诊治指南[21发布后,国内陆续有不 少FD相关的流行病学及临床诊治文章发表。因 此,有必要结合我国的研究成果和国际最新的共识 意见,对我国消化不良共识意见进行更新。 本次共识意见的修订采用国际通用的Delphi程 序。首先成立共识工作小组,在检索Medline、Embase、 Cochrane图书馆和万方中文期刊数据库相关文献的基 础上,制订共识意见草案,然后邀请全国各地本领域 40名专家,进行讨论及多轮投票,直至达成共识意见。 共识意见分为6个推荐级别:A+,非常同意; A,同意但有少许保留意见;A一,同意但有较多保 留意见;D一,不同意但有较多保留意见;D,不同意 但有少许保留意见;D+,完全不同意。条目的证据 分为4个等级:高质量,进一步研究也不可能改变该 评估结果的可信度;中等质量,进一步研究很有可能 影响该评估结果的可信度,且可能改变该评估结果; 低质量,进一步研究极有可能影响该评估结果的可 信度,且很可能改变该评估结果;极低质量,任何评 估结果都很不确定。
功能性消化不良共识意见2024
功能性消化不良共识意见2024功能性消化不良共识意见2024功能性消化不良(Functional Dyspepsia,FD)是指患者在没有其他可明确诊断的胃肠疾病情况下,出现反复发作的上腹不适、胀气、早饱等不适症状,并且这些症状对日常生活造成一定程度的困扰。
功能性消化不良是一种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发病率在不同国家和地区之间有所不同,但大致在10%~25%之间。
功能性消化不良的病因及发病机制尚不完全明确,但可能与消化功能紊乱、胃肠道运动失调、神经调节紊乱等因素有关。
目前尚无特效治疗措施,患者的治疗主要以缓解症状为目标。
针对功能性消化不良的治疗方案,有以下共识意见。
1.营养与饮食饮食调整是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的基本治疗措施。
建议患者采用规律饮食,避免过量进食、吞食过快和进食过辣、过油、过热的食物。
患者应尽量避免吸烟和饮酒,还应注意避免饮食过度刺激,如刺激性饮料和咖啡因含量高的食物。
2.药物治疗在药物治疗上,对于症状严重的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可以考虑使用抗酸药和胃动力药。
抗酸药包括质子泵抑制剂(PPI)和H2受体拮抗剂,可以缓解上腹症状和酸反流。
胃动力药包括多潘立酮、莫沙必利等,可以加速胃肠道运动,改善胃肠道功能。
3.心理治疗4.中医中药治疗中医中药治疗在功能性消化不良中也有一定的应用。
中医认为功能性消化不良主要与脾胃虚弱、气滞血瘀等有关。
中药治疗可以进行辨证施治,根据具体症状和体质选用相应的中药。
常用的中药有党参、黄连、白果、陈皮等,可以改善胃肠道功能、促进消化。
5.生活方式管理除了饮食调整以外,患者还应注意合理的生活方式管理。
例如,保持规律的作息时间、避免情绪激动、减少压力、适量运动等。
这些措施有助于改善患者的身体状况,减轻症状。
总体而言,功能性消化不良的治疗是一个多方位、综合性的过程。
针对个体患者的具体症状和体质,医生应结合患者的整体情况,进行综合治疗。
在治疗过程中,患者还应积极参与,遵循医生的建议,并注意生活方式的调整,以便更好地控制和缓解症状。
中国功能性消化不良诊治共识意见(2015)
者占 不仅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而且造成相当高的医
疗费用
发病机制
①动力障碍:包括胃排空延迟、 胃十二指肠运动协调失常、消化 间期III相胃肠运动异常等,胃 肠动力障碍常与胃电活动异常有 关
②内脏感觉过敏:FD患者胃的感 觉容量明显低于正常人。内脏感 觉过敏可能与外周感受器、传入 神经、中枢整合等水平的异常有 关
治疗
药物治疗:无特效药,主要是经验性治疗。 1、抑制胃酸分泌药一般适用于以上腹痛、上腹灼热感为
主要症状的患者,可选择H2受体拮抗剂或质子泵抑制剂。 2、促胃肠动力药一般适用于以餐后饱胀、早饱为主要症
状患者。多潘立酮、莫沙必利、或依托必利 对疗效不佳者,抑制胃酸分泌药和促胃肠动力药可换用或
合用 3、抗抑郁药上述治疗疗效欠佳而伴随精神症状明显者可
伤害性刺激传入至中枢,经过整合传出神经冲动, 引起异常的动力活动。
脊髓后角是内脏和躯体感觉产生的关键部位,致 敏后可激活已静止的伤害性神经元
精神社会因素与FD
精神社会因素与FD的发病有密切关系 FD患者存在个性异常,焦虑、抑郁积分显
著高于正常人和十二指肠溃疡组 在FD患者生活中,特别是童年期应激事件
②上述症状排便后不能缓解(排除症状由 肠易激综合征所致)
③排除可解释症状的器质性疾病。
诊断程序
●对消化不良患者的评估需包括症状频率及严重程 度、心理状态及有无报警症状等。
FD为一排除性诊断 应先判断患者有无下列提示器质性疾病的“报警
症状和体征”:45岁以上,近期出现消化不良症 状;有消瘦、贫血、呕血、黑粪、吞咽困难、腹 部肿块、黄疸等;消化不良症状进行性加重 对有“报警症状和体征”者,必须进行彻底检査 直至找到病因 对年龄在45岁以下且无"报警症状和体征"者,可 选择基本的实验室检査和胃镜检查。亦可先予经 验性治疗2〜4周观察疗效,对诊断可疑或治疗无 效者有针对性地选择进一步检查。
2022中国功能性消化不良诊治专家共识解读PPT课件
基于症状与进餐的关系,将功能性消化不良分为餐后不适综合征和上腹疼痛综合征,前者主要表现为餐后饱胀和 早饱,后者主要表现为上腹痛或烧灼感。
临床表现与评估
典型症状
餐后饱胀、早饱、上腹痛、上腹烧灼感等。部分患者可伴有嗳气、食欲不振、恶心、呕吐等症状。
症状评估
采用症状积分或症状频率等方法进行评估,以量化患者的症状严重程度和发作频率。
专家共识制定了规范化的功能性消化不良诊断标准,有助 于提高诊断的准确性和一致性,减少漏诊和误诊的发生。
个体化治疗原则
专家共识提倡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和个体差异,制定个体 化的治疗方案,以最大程度地缓解患者的症状和改善生活 质量。
存在争议的问题与观点
诊断标准的具体应用
尽管专家共识制定了规范化的诊断标准,但在实际应用中 仍存在一些争议,如症状的具体描述、诊断标准的敏感性
药物治疗
针对功能性消化不良的症状,医生可能会开具相应的药物,如抑酸药 、促胃肠动力药等,以缓解症状、改善消化功能。
饮食调整
患者应注意饮食调整,选择易消化、营养均衡的食物,避免过多摄源自 刺激性食物和饮料。心理干预
对于伴有精神心理症状的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心理干预如认知行为 疗法、放松训练等可能有助于缓解症状、改善生活质量。
解读重点
着重解读功能性消化不良的诊断标准 和治疗原则,以及常用药物和非药物 治疗方法的选择和应用。同时,对专 家共识中的新观点、新方法进行深入 探讨和分析。
02 功能性消化不良的诊断
诊断标准与分类
罗马IV诊断标准
根据患者的症状特点,如餐后饱胀、早饱、上腹痛等,进行诊断。该标准将功能性消化不良分为餐后不适综合征 和上腹疼痛综合征两个亚型。
开展多学科协作
《中国功能性消化不良专家诊治共识(2022年版)》解读PPT课件
如复方消化酶、胰酶肠溶胶囊等,可补充消化酶,促进食物消化,缓 解消化不良症状。
新型药物
如5-HT4受体激动剂、胃底松弛剂等,为功能性消化不良的治疗提供 了新的选择。
非药物治疗方法探讨与实践经验分享
心理治疗
运动锻炼
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常伴有焦虑、抑 郁等心理问题,心理治疗如认知行为 疗法、放松训练等可帮助患者缓解情 绪问题,改善生活质量。
调整治疗方案
根据患者的治疗反应和病情变化 ,及时调整治疗方案,如调整药 物剂量、更换药物种类等。
长期随访管理
建立患者随访档案,定期随访评 估治疗效果和患者的生活质量, 及时调整治疗方案,实现个体化 治疗的持续优化。
05 患者管理与健康教育模式创新
医患沟通技巧提升及信任建立途径探讨
倾听与理解
医生应积极倾听患者的主诉,理解患者的痛苦和担忧,建立良好 的沟通基础。
症状群识别
根据患者症状特点,识别出餐后不适综合征、上腹痛综合征等不同症状群,有 助于针对性治疗。
预警信号
警惕患者出现的报警症状,如消瘦、贫血、呕血、黑便等,及时进行相关检查 以明确病因。
辅助检查在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实验室检查
01
血常规、尿常规、便常规等实验室检查可帮助排除器质性病变
。
影像学检查
02
腹部超声、X线钡餐造影等影像学检查有助于了解胃肠道结构及
临床诊治的挑战
由于功能性消化不良的症状多样且缺乏特异性,临 床诊治过程中存在诸多挑战和争议。
共识的意义
本共识旨在为临床医生提供功能性消化不良 的规范化诊治建议,提高诊治水平,改善患 者预后。
国内外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
国内外研究现状
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在功能性消化不良的发病机制、诊断标准和治疗方法等方面取得了重要进展。
《中国功能性消化不良专家诊治共识(2022年版)》解读PPT课件
在诊断功能性消化不良时,应避免将器质性疾病误诊为功能性消化不良,以免延误治疗。同时,也要 注意不要将功能性消化不良的症状简单归因于精神心理因素,而忽视了对患者胃肠道生理功能的评估 和治疗。
04
治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原则与方法选择
治疗原则概述
个体化治疗
01
根据患者的具体症状、病因和病情严重程度,制定个体化的治
疗方案。
综合治疗
02
采用药物治疗、心理治疗和生活方式调整等多种手段,全面改
善患者的症状和生活质量。
长期管理
03
建立长期随访和管理机制,及时调整治疗方案,确保患者病情
稳定。
药物治疗方法及选择
抑酸药
适用于上腹痛综合征患 者,可选择质子泵抑制 剂或H2受体拮抗剂。
促胃肠动力药
适用于餐后不适综合征 患者,如多潘立酮、莫
功能性消化不良是一种常见的功能性胃肠病,其发病率高, 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
临床实践的需要
由于缺乏统一、规范的诊治标准,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临床实 践存在诸多问题和挑战。
共识的意义
制定和更新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专家诊治共识,对于规范临床 实践、提高诊治水平、改善患者预后具有重要意义。
功能性消化不良概述
定义
针灸治疗
针灸作为中国传统医学的一种治疗方法,对功能性消化不良具有一定的疗效。针灸可以通过刺激穴位,调节 胃肠功能,缓解消化不良症状。同时,针灸还具有安全、无副作用的优点,适用于广大患者。
05
患者管理与教育
患者心理支持及生活调整建议
心理支持
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常伴有焦虑 、抑郁等心理问题,应给予充分 的理解和心理支持,帮助患者缓 解情绪压力。
沙必利等。
功能性消化不良中医诊疗专家共识意见
功能性消化不良中医诊疗专家共识意见一、本文概述功能性消化不良(Functional Dyspepsia,FD)是一种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主要表现为餐后饱胀、早饱感、上腹痛或上腹烧灼感等症状,但并无器质性改变的胃肠道功能性疾病。
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节奏的加快和饮食结构的改变,功能性消化不良的发病率呈上升趋势,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
中医在功能性消化不良的诊疗中具有独特的理论和优势,因此,制定《功能性消化不良中医诊疗专家共识意见》旨在规范中医临床诊疗行为,提高中医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的疗效,为患者提供更为科学、有效的中医诊疗方案。
本共识意见在充分借鉴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和临床实践经验的基础上,结合中医理论和临床实践,对功能性消化不良的病因病机、辨证论治、治疗方法、预防调护等方面进行了深入探讨和总结。
本共识意见还注重实用性和可操作性,旨在为中医临床医师提供一套科学、规范、实用的功能性消化不良诊疗指南,以促进中医在功能性消化不良领域的临床应用和发展。
通过本共识意见的制定和推广,我们期望能够进一步提高中医在功能性消化不良诊疗中的临床疗效,为患者提供更加优质的医疗服务,同时推动中医消化病学的发展和创新。
二、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中医病因病机功能性消化不良(Functional Dyspepsia,FD)是一种由胃和十二指肠功能紊乱引起,但没有胃肠道结构改变的胃肠道功能性疾病。
在中医的理论体系中,FD的病因病机主要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阐述。
饮食不节:长期饮食不规律,或过食生冷、辛辣、油腻之品,均可损伤脾胃,导致脾胃升降失和,气机不利,从而引发FD。
情志失调:中医认为,情志失调是导致FD的重要原因之一。
长期的精神压力、焦虑、抑郁等情绪,可导致肝气郁结,进而影响脾胃的升降功能,形成FD。
脾胃虚弱:脾胃虚弱是FD发病的内在基础。
脾胃虚弱,运化无权,升降失和,气血生化乏源,不能滋养脏腑,导致FD的发生。
外邪入侵:外邪如风寒、湿热等,可通过口鼻或皮毛侵入人体,损伤脾胃,导致脾胃升降失和,气机不畅,从而引发FD。
2022中国功能性消化不良诊治专家共识
· 共识与指南·2022中国功能性消化不良诊治专家共识*#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胃肠动力学组 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胃肠功能性疾病协作组摘要 功能性消化不良(FD )是消化系统常见疾病,全球人口患病率>10%。
2016年罗马Ⅳ标准对FD 的定义、诊断标准和分型进行了更新,近几年我国FD 的基础、临床研究也取得了很大进展。
为及时更新对FD 的认识,规范其临床诊疗,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组织相关领域专家,在2015年我国FD 诊治共识意见的基础上,根据国际最新进展和我国研究证据,制定2022中国FD 诊治专家共识。
本专家共识涉及FD 的定义、发病机制、诊断和评估、药物和非药物治疗,以及难治性FD 等方面的内容。
关键词 功能性消化不良; 诊断; 治疗2022 Expert Consensus on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of Functional Dyspepsia in China Gastrointestinal Dynamics Group, Functional Gastrointestinal Disease Collaborative Group, Chinese Society of Gastroenterology, Chinese Medical AssociationCorrespondence to: XIAO Yinglian, Department of Gastroenterology, the First Affiliated Hospital, Sun Yat ‑sen University, Guangzhou(510080),Email:****************;CHENMinhu,DepartmentofGastroenterology,theFirstAffiliated Hospital,SunYat‑senUniversity,Guangzhou(510080),Email:*******************Abstract Functional dyspepsia (FD) is a common digestive system disorder with a global prevalence of more than10%. The Rome Ⅳ criteria for the definition, diagnostic criteria and classification of FD were updated in 2016. In recent years, significant progress has been made in the basic and clinical research of FD in China. In order to timely update the understanding and standardize the clinical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of FD, Chinese Society of Gastroenterology of Chinese Medical Association organized experts in related fields to develop 2022 expert consensus on FD based on the consensus in 2015, and according to the latest international progress and research evidence in China. This expert consensus involves thedefinition, pathogenesis, diagnosis and evaluation, drug treatment, non‑drug treatment of FD, and refractory FD.Key words Functional Dyspepsia; Diagnosis; TherapyDOI : 10.3969/j.issn.1008‑7125.2023.08.004*原文刊载于《中华消化杂志》,经中华医学会和《中华消化杂志》编辑部授权转载#本文通信作者:肖英莲,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消化内科(510080),Email:**************** ;陈旻湖,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消化内科(510080),Email:*******************功能性消化不良(functional dyspepsia, FD )是消化系统常见疾病,全球人口患病率>10%。
2022中国功能性消化不良诊治专家共识
2022中国功能性消化不良诊治专家共识为及时更新对功能性消化不良(FD)的认识,规范临床诊疗,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组织相关领域专家,在2015年我国FD诊治共识意见的基础上,根据国际最新进展和我国研究证据,制定了2022中国FD诊治专家共识。
本专家共识涉及FD的定义、发病机制、诊断和评估、药物和非药物治疗,以及难治性FD等方面内容。
陈述1:消化不良指位于中上腹的一个或一组症状,主要包括餐后饱胀、早饱、中上腹痛、中上腹烧灼感,也可表现为胀气、嗳气、恶心和呕吐(证据级别:中等质量;推荐强度:强推荐;陈述同意率:100%)。
陈述2:FD指不能用器质性、系统性或代谢性疾病解释的消化不良。
大多数无警报征象的消化不良为FD(证据级别:高质量;推荐强度:强推荐;陈述同意率:100%)。
陈述3:FD患者的生活质量下降,FD给个人、家庭、社会造成的负担较大(证据级别:中等质量;推荐强度:强推荐;陈述同意率:100%)。
陈述4:多种因素参与FD的发病过程,肠-脑互动异常是主要的发病机制(证据级别:低质量;推荐强度:强推荐;陈述同意率:100%)。
陈述5:对于FD患者,除了评估有无警报征象、症状频率和严重程度外,还应进行心理社会状况评估(证据级别:中等质量;推荐强度:强推荐;陈述同意率:100%)。
陈述6:我国为上消化道恶性肿瘤高发国家,推荐初诊消化不良患者及时进行胃镜检查(证据级别:中等质量;推荐强度:强推荐;陈述同意率:100%)。
陈述7:对经验性治疗无效的消化不良患者可行幽门螺杆菌检测(证据级别:中等质量;推荐强度:强推荐;陈述同意率:82%)。
陈述8:消化不良的辅助检查包括血常规、血生物化学、粪便隐血试验、腹部影像学和结肠镜检查等,应根据临床诊疗需求进行选择(证据级别:中等质量;推荐强度:强推荐;陈述同意率:100%)。
陈述9:胃肠功能检测有助于了解FD发病机制,可用于胃轻瘫等疾病的鉴别诊断(证据级别:中等质量;推荐强度:强推荐;陈述同意率:97%)。
《中国儿童功能性消化不良诊断和治疗共识》解读
《中国儿童功能性消化不良诊断和治疗共识》解读该共识首先明确了儿童功能性消化不良的定义,指出功能性消化不良是一种排除器质性疾病后,儿童出现反复或持续性上腹不适、腹胀、恶心、呕吐、嗳气等症状的临床综合征。
并且消化不良可以分为胃动力障碍、胃溃疡、胃食管反流、胆汁反流性胃炎等几个类型,有助于医生更准确地判断儿童的病情。
共识对于儿童功能性消化不良的诊断提出了详细的要求。
首先,医生应该进行详细的病史询问和身体检查,了解患儿的主要症状和持续时间、进食情况、生活习惯等。
其次,应进行相关的实验室检查和辅助检查,如血常规、尿常规、肝功能、胃镜检查等,以排除其他疾病的可能性。
最后,通过应用罗马Ⅳ标准评估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临床特征和持续时间,进一步确认诊断。
这些诊断标准和流程的规范化,有助于提高诊断的准确性和一致性。
在治疗方面,共识强调了多学科协作的重要性。
治疗应由多个专业领域的医生共同参与,包括儿科、消化内科、营养学等。
治疗的基本原则是个体化和综合治疗,根据儿童的症状和病因,进行个体化的治疗方案。
综合治疗包括药物治疗、行为治疗和生活方式改变等方面。
药物治疗是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的重要手段之一,共识列举了常用的药物治疗方案,包括抑制胃酸的药物、促进胃动力的药物、改善肠道菌群的药物等。
行为治疗包括饮食控制、规律作息、减压和心理治疗等,可以通过改善儿童的生活方式来改善消化不良症状。
生活方式改变的方面主要包括饮食习惯、运动锻炼和心理压力管理等。
此外,共识还提出了儿童功能性消化不良的预防和健康教育。
通过提高公众对功能性消化不良的认识和了解,加强健康教育,可以减少儿童功能性消化不良的发生率。
预防的重点在于培养良好的饮食和生活习惯,如合理膳食结构、适量运动和学会合理应对压力等。
总的来说,《中国儿童功能性消化不良诊断和治疗共识》对儿童功能性消化不良的诊断和治疗提出了一系列的指导和建议,旨在提高诊断的准确性和治疗的有效性,同时加强公众对该病的认识和预防措施的宣传。
中国功能性消化不良专家共识意见解读主要内容:发病机制
中国功能性消化不良专家共识意见解读主要内容:发病机制2007年,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胃肠动力学组制订了《中国消化不良的诊治指南(2007,大连)》[1],对消化不良,尤其是功能性消化不良(functional dyspepsia,FD)在定义、流行病学、发病机制、诊断、治疗等多个方面进行了系统的阐述,在帮助临床医师深刻理解FD,规范诊治FD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随着国内外对FD的不断深入研究,在FD发病机制方面有了更多更新的认识和相关循证医学证据。
有鉴于此,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胃肠动力学组和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胃肠功能性疾病协作组于2015年制订了最新版的FD共识意见[中国FD专家共识意见(2015年,上海)[2]]。
现结合国内外相关研究进展,对该共识意见中的病因和发病机制部分进行解读。
与疾病的诊断和治疗相比,部分临床医师对病因和发病机制的内容不够重视,这点在FD这类病因和发病机制尚不完全明确的功能性疾病上表现得尤为突出。
实际上,明确FD病因和发病机制对指导临床诊治有重要价值。
一方面,对病因和发病机制的深刻理解,有助于加深对FD的深层次认识;另一方面,不同患者、不同症状的发病机制各不相同,相似症状也可能源于不同的发病机制,明确FD的发病机制,有助于选择靶向针对相应机制的药物,指导个体化治疗。
一、明确多种因素在FD发病中的相互作用与其他功能性胃肠病类似,目前FD的确切发病机制尚不清楚,但是普遍认为,FD的发病是由多种因素共同参与介导的。
这些因素包括胃十二指肠动力异常(以胃排空延迟和容受性舒张功能下降为主要表现)和内脏高敏感,胃内局部环境影响因素(胃酸和H.pylori),脑肠轴异常(精神心理因素),以及其他受到广泛关注但尚未得到高质量支持证据的因素,如遗传、饮食、生活方式等。
FD的各种发病机制之间并不是完全独立的,而是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
一般认为不同的病理生理学机制可能与FD的不同症状相关,但各种机制与特定症状之间的具体关系尚不十分明确[3]。
中国功能性消化不良诊治专家共识解读PPT课件
鉴别诊断
01
02
03
器质性消化不良
通过内镜检查和影像学检 查等手段,排除胃肠道器 质性疾病。
其他功能性胃肠病
如肠易激综合征、功能性 便秘等,需根据症状特点 和检查结果进行鉴别。
精神心理因素
部分患者可能伴有焦虑、 抑郁等精神心理异常,需 进行相应评估和治疗。
03
功能性消化不良发病机制与危 险因素
发病机制
专家共识总结
功能性消化不良定义与分类
功能性消化不良是指一组以反复发作的餐后饱胀、早饱、厌食、嗳气、恶心、呕吐、上腹 痛、上腹烧灼感或反酸为主要表现而经各项检查排除器质性、系统性或代谢性疾病的一组 常见临床症候群。可分为餐后不适综合征和上腹痛综合征两个亚型。
发病机制
功能性消化不良的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明确,目前认为与胃肠动力障碍、内脏高敏感性、幽 门螺杆菌感染、精神心理因素等多种因素有关。
患者的症状和生活质量。
长期管理
建立长期随访和管理机制,及时 调整治疗方案,确保患者病情稳
定。
药物治疗方法
抑酸药
促胃肠动力药
如质子泵抑制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和H2受体拮抗剂,适用于 上腹痛、灼热感为主要症状的患者。
如多潘立酮、莫沙必利等,可改善餐后饱 胀、早饱等症状。
消化酶制剂
抗抑郁药
如复方消化酶、胰酶肠溶胶囊等,可补充 消化酶,促进食物消化,缓解消化不良症 状。
加强医患沟通
01
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加强与患者的沟通和交流,提高患者对
疾病的认知和理解。
患者参与决策
02
鼓励患者参与治疗决策过程,提高患者对治疗方案的认同感和
依从性。
健康教育活动
03
开展形式多样的健康教育活动,如讲座、宣传册、视频等,提
中国功能性消化不良诊治共识意见
中国功能性消化不良诊治共识意见一、前言功能性消化不良(Functional Dyspepsia,FD)是一种常见的胃肠疾病,主要表现为消化不良症状,如上腹痛、饱胀、早饱等,同时排除器质性病因,具有一定的临床和病理特点。
目前,国内外对功能性消化不良的诊断和治疗尚无共识,且存在着不一致的意见。
为此,中华医学会胃肠病学分会组织了一批专家,制定了本共识,以促进国内功能性消化不良的诊断和治疗规范化。
二、诊断1.临床表现功能性消化不良常表现为上腹部疼痛或不适感、饱胀感、早饱感等消化不良症状,持续6个月以上,具有不稳定性。
常伴有并发症,如恶心、呕吐、便秘或腹泻等。
2.诊断标准根据罗马Ⅲ诊断标准,功能性消化不良的诊断需满足以下条件:(1)上腹部疼痛或不适感,持续6个月以上;(2)在排除器质性病因后,疼痛或不适感的程度与运动、餐后、精神紧张等因素的关系是不一致的;(3)疼痛或不适感的程度难以用其他疾病解释;(4)无器质性病因的胃肠功能异常。
三、治疗原则1.综合治疗综合治疗是功能性消化不良的基本原则,包括生活方式改变、饮食调整、心理干预等。
2.药物治疗药物治疗是功能性消化不良的重要手段,包括抗酸药、胃动力药、抗焦虑药等。
需根据患者的主要症状及伴随症状进行合理选药。
3.微生态治疗部分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存在肠道菌群失调,微生态治疗有助于恢复菌群平衡,改善消化功能。
四、随访与复查随访是功能性消化不良治疗的重要环节,通过及时调整治疗方案,提高治疗效果。
复查可评估治疗效果及筛查疾病进展。
五、其他问题1.儿童功能性消化不良的诊治在儿童中,功能性消化不良的诊治应注意与其他胃肠疾病鉴别,特别是生长发育迟缓、呕吐、腹泻等情况。
2.高龄患者的诊治高龄患者存在多种基础疾病,诊治应根据患者实际情况进行综合评估和合理选择治疗方法。
3.换药与联合用药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的药物可根据患者症状调整,包括换药和联合用药等措施。
六、总结本共识对功能性消化不良的诊断和治疗给出了详细的指导,有利于提高患者的诊疗效果。
功能性消化不良中医诊疗专家共识意见
汇报人: 日期:
目录
• 引言 • 功能性消化不良中医认识 • 功能性消化不良中医诊断方法 • 功能性消化不良中医治疗策略 • 功能性消化不良中医康复与调护 • 功能性消化不良中西医结合诊疗探讨 • 总结与展望
01
引言
功能性消化不良概述
定义
功能性消化不良是指具有上腹痛 、上腹胀、早饱、嗳气、食欲不 振、恶心、呕吐等不适症状,经 检查排除器质性病变的一组临床
表现为胃脘胀痛、胁肋不适、情绪抑郁等。
脾胃湿热型
表现为胃脘灼热、口干口苦、大便黏腻等。
脾胃虚弱型
表现为胃脘隐痛、食欲不振、面色萎黄等。
胃阴不足型
表现为胃脘隐痛、口干咽燥、大便干结等。
鉴别诊断与误诊误治防范
与器质性疾病鉴别
如胃溃疡、胃癌等,通过相关检查进行鉴别。
与其他功能性胃肠病鉴别
如肠易激综合征、功能性腹痛综合征等,通过详细问诊和检查进行 鉴别。
03
功能性消化不良中医诊断方法
四诊合参诊断方法
01
02
03
04
望诊
观察患者面色、舌苔、舌质等 ,了解气血阴阳状况。
闻诊
听取患者声音、气味,判断脏 腑功能状态。
问诊
详细询问患者病史、症状、生 活习惯等,了解病情发生发展
。
切诊
通过触摸患者脉搏、腹部等, 了解气血流通情况。
辨证分型诊断方法
肝郁气滞型
未来发展趋势预测与展望
01
个体化治疗方案
随着精准医疗理念的深入人心,中医对功能性消化不良的治疗将更加注
重个体化方案的制定,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辨证论治。
02
综合治疗模式
功能性消化不良中医诊疗专家共识意见
功能性消化不良中医诊疗专家共识意见功能性消化不良是一种比较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其症状包括腹胀、胃部不适、恶心、呕吐、胃酸倒流等。
尽管功能性消化不良的病因不明确,但中医学认为其主要与情绪紧张、饮食习惯及脏腑功能失调等因素有关。
以下是中医诊疗专家共识意见。
一、病因病机二、诊断要点1.详细询问:应详细询问患者的病史、饮食习惯、情绪状况等,以了解病情特点,排除其他疾病的可能性。
2.望、闻、问、切:通过望、闻、问、切四诊方法,观察患者的面色、舌质、舌苔、脉象等,判断脾胃功能失调的程度。
3.辅助检查:可进行胃镜检查、大便常规检查、血常规检查等,排除其他疾病的可能。
三、治疗原则1.调和脾胃:首先要调和脾胃功能,中医常用的方法有健脾补气、和中理气等,常用药物包括养中益气汤、香砂养胃散等。
2.舒肝理气:情绪紧张是功能性消化不良的重要原因之一,中医常用的方法有舒肝理气、安神养心等,常用药物包括柴胡疏肝汤、益气养阴汤等。
3.调理饮食:应提倡饮食清淡,避免暴饮暴食,养成定时定量的饮食习惯。
同时,应忌烟酒刺激,避免辛辣、油腻等食物。
四、预防与饮食1.情绪调节:保持良好的心态,积极面对压力,避免情绪紧张。
2.饮食调理:饮食宜清淡,食物应新鲜、营养丰富,少食辛辣、油腻、刺激性食物。
多食用含有纤维的食物,如蔬菜、水果、全谷类食物等。
3.规律作息:保持规律的作息时间,早睡早起,避免过度疲劳。
4.定期锻炼:保持适度的运动,增强体质,促进消化功能。
五、药物治疗根据患者的病情,可选用以下方剂进行治疗。
1.养中益气汤:适用于脾胃虚弱,食欲不振,腹胀便溏等症状。
2.香砂养胃散:适用于胃气虚弱,脘腹胀满,恶心呕吐等症状。
3.柴胡疏肝汤:适用于肝郁气滞,胸胁胀痛,脘腹痞闷等症状。
4.益气养阴汤:适用于气阴两亏,心悸失眠,口干咽燥等症状。
综上所述,功能性消化不良是一种比较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中医诊疗专家认为其主要与脾胃失调、情绪紧张等因素有关。
功能性消化不良中医诊疗专家共识意见
功能性消化不良中医诊疗专家共识意见功能性消化不良(functional dyspepsia,FD)是一种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患者常表现为反复出现腹部不适感、上腹疼痛、胀气等症状,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
中医药在功能性消化不良的诊断和治疗中具有独特的优势和作用,形成了一系列的诊疗经验和专家共识。
一、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中医诊断标准根据《中医消化病学》的相关研究和专家共识意见,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中医诊断标准包括:上腹不适感、上腹疼痛、脘腹部胀满、胃胀气、嗳气、食欲减退等临床表现。
同时还应包括舌质、舌苔、脉象等中医诊断要素。
需要注意的是,功能性消化不良的诊断应排除有机疾病。
二、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中医治疗原则根据中医药的理论和临床实践,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中医治疗原则包括:调理脾胃、化湿理气、和胃止痛、调理心气等。
1.调理脾胃:中医认为脾胃为消化系统的核心,调理脾胃是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的基本原则。
可以应用健脾和胃的中药,如党参、炙甘草、白术等。
2.化湿理气:中医认为湿邪是功能性消化不良的致病因素之一,需要化湿理气来改善病情。
常用的中药有藿香、茯苓、陈皮等。
3.和胃止痛:中医认为功能性消化不良的疼痛是由于胃气不和所致,需要和胃止痛来缓解疼痛症状。
常用的中药有柴胡、半夏、泽泻等。
4.调理心气:中医认为心气不足可以导致功能性消化不良,需要调理心气来改善病情。
常用的中药有柏子仁、远志、酸枣仁等。
三、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中医治疗方法中医对功能性消化不良的治疗方法主要包括中药治疗、针灸治疗和中西医结合治疗。
1.中药治疗:中药是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主要治疗方法,可以根据病情的不同选择合适的中药进行治疗。
常用的中药有保和丸、理中丸、四君子汤等。
2.针灸治疗:针灸是中医的传统疗法之一,对功能性消化不良也有一定的疗效。
可以选择腹部穴位、胃脘穴等进行针灸治疗,能够改善消化功能,缓解症状。
3.中西医结合治疗:中医和西医结合治疗是目前常用的治疗方法之一、通过中医药的治疗方法改善脾胃功能,结合西医的药物治疗进行综合调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功能性消化不良专家共识意见解读主要内容:发病机制2007年,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胃肠动力学组制订了《中国消化不良的诊治指南(2007,大连)》[1],对消化不良,尤其是功能性消化不良(functional dyspepsia,FD)在定义、流行病学、发病机制、诊断、治疗等多个方面进行了系统的阐述,在帮助临床医师深刻理解FD,规范诊治FD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随着国内外对FD的不断深入研究,在FD发病机制方面有了更多更新的认识和相关循证医学证据。
有鉴于此,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胃肠动力学组和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胃肠功能性疾病协作组于2015年制订了最新版的FD共识意见[中国FD专家共识意见(2015年,上海)[2]]。
现结合国内外相关研究进展,对该共识意见中的病因和发病机制部分进行解读。
与疾病的诊断和治疗相比,部分临床医师对病因和发病机制的内容不够重视,这点在FD这类病因和发病机制尚不完全明确的功能性疾病上表现得尤为突出。
实际上,明确FD病因和发病机制对指导临床诊治有重要价值。
一方面,对病因和发病机制的深刻理解,有助于加深对FD的深层次认识;另一方面,不同患者、不同症状的发病机制各不相同,相似症状也可能源于不同的发病机制,明确FD的发病机制,有助于选择靶向针对相应机制的药物,指导个体化治疗。
一、明确多种因素在FD发病中的相互作用与其他功能性胃肠病类似,目前FD的确切发病机制尚不清楚,但是普遍认为,FD的发病是由多种因素共同参与介导的。
这些因素包括胃十二指肠动力异常(以胃排空延迟和容受性舒张功能下降为主要表现)和内脏高敏感,胃内局部环境影响因素(胃酸和H.pylori),脑肠轴异常(精神心理因素),以及其他受到广泛关注但尚未得到高质量支持证据的因素,如遗传、饮食、生活方式等。
FD的各种发病机制之间并不是完全独立的,而是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
一般认为不同的病理生理学机制可能与FD的不同症状相关,但各种机制与特定症状之间的具体关系尚不十分明确[3]。
二、强调胃十二指肠运动功能紊乱和内脏高敏感在FD发病中的核心地位(一)胃十二指肠运动功能紊乱主要表现为胃排空延迟和胃容受性舒张功能下降1.胃排空延迟:已有多项研究探讨了FD患者的胃排空状态改变。
一项纳入了17项研究包括868例FD患者的Meta分析结果显示,FD患者的固体胃排空时间是健康对照者的1.5倍,在FD患者中约有40%存在胃排空延迟表现。
国内类似研究较少,有文献报道FD患者中胃排空延迟的发生率为31.8%,但是仅纳入了22例FD患者,证据等级较低。
一般认为,胃排空延迟与FD的餐后饱胀、恶心、呕吐等症状相关。
临床医师遇到以此类症状为主的FD患者时,应考虑患者存在胃排空延迟的可能,必要时可酌情考虑进行闪烁扫描术检查,详细评估患者的胃排空变化情况。
2.胃容受性舒张:胃容受性舒张是指进食后胃底反射性扩张以容纳食物,以保证食物在胃内得到充分消化。
胃容受性舒张功能是胃的重要生理功能,发生在餐后,由迷走神经介导,可以降低胃张力,增加胃顺应性,增加胃容量但不升高胃内压,有利于储存食物,促进消化。
研究显示,FD患者中有40%~50%存在胃容受性舒张功能下降[4]。
正常情况下,胃的容受性舒张使进餐后胃内压仅有轻度升高,人体没有不适感觉,当容受性舒张功能下降时,胃内压升高,患者可能会出现FD的相关症状。
因此,容受性舒张功能受损可能主要与进食后的FD症状有关,如早饱等。
国内一项研究将40例FD患者分为早饱与非早饱组,发现早饱组患者阈值饮水量和饱足饮水量显著低于健康对照者和非早饱FD患者,提示容受性舒张功能受损参与FD早饱症状的发生。
目前,对胃容受性舒张的检测方法主要有恒压器法、超声、磁共振等,其中恒压器法为金标准,并可同时检测胃顺应性、敏感性等指标,但恒压器法为侵入性检测,临床可酌情选用。
(二) FD患者的内脏高敏感主要表现为对机械扩张和对化学物质的高敏感1.对机械扩张的高敏感:使用恒压器可评估FD患者对机械扩张的敏感性变化,评价指标为不同压力梯度下患者的上腹部感觉。
在同一扩张压力下,FD患者感觉评分高于健康对照者;而在同一扩张压力下,有更多的FD患者表现出上腹不适症状。
对机械扩张的高敏感,可能与FD患者的餐后腹痛、嗳气、体质量下降等症状相关。
近来有研究关注餐后对机械扩张的高敏感在FD发病机制中的意义[5]。
FD患者餐后感觉阈值显著低于空腹感觉阈值,而健康者无此趋势。
这提示FD患者餐后内脏高敏感或许对餐后症状的产生有着更为重要的作用。
餐后饱胀、腹胀、恶心、上腹痛等症状与餐后压力阈值有显著相关性,但与空腹压力阈值无相关性,提示进食增加了胃对机械扩张的高敏感反应。
此项研究说明,对FD患者内脏高敏感的检测,不应仅限于空腹状态下,餐后内脏高敏感的检测同样非常重要,尤其是针对症状出现在餐后的患者。
2.对化学刺激的高敏感:与健康对照者相比,FD患者胃内或十二指肠内滴注酸之后表现出更为严重的上腹部不适症状(如恶心),提示对酸刺激的高敏感反应可能是FD 消化不良症状产生的一种机制[6]。
亦有研究发现,部分FD患者对脂质、辣椒素(capsaicin)等物质也呈现高反应性,可能导致部分症状的发生。
但相关研究尚不系统,有待进一步高质量研究证实。
三、部分FD患者的症状可能与胃内局部环境影响因素有关(一)胃酸多项临床试验探讨了PPI抑酸治疗对FD的作用,但结果并不一致,2007年发表的一项Meta分析纳入了7项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临床试验包括3 725例患者,结果显示PPI对FD的治疗效果优于安慰剂,尤其对溃疡型和反流型FD更有效,而对动力不良型和非特异型FD效果不明显[7]。
与健康者相比,FD患者对酸的清除能力下降,十二指肠pH值更低,酸暴露时间更长,十二指肠酸化可导致近端胃松弛,对扩张的敏感性增加并抑制容受性舒张功能,从而导致消化不良症状的产生。
以上结果显示,部分FD患者的不适症状与胃酸环境异常有关,这种胃酸环境异常的原因可能是胃酸分泌增加,也可能是FD患者对酸的清除能力下降,或者两种因素均参与。
对FD患者,支持使用PPI进行抑酸治疗。
(二) H.pyloriH.pylori可能会通过影响胃部炎性反应、胃酸分泌、胃肠激素等途径引起FD症状。
目前认为H.pylori感染参与FD发病的主要证据有两部分。
首先,FD患者H.pylori感染率较高。
Meta分析结果显示,FD患者中H.pylori感染的OR值为1.6(95%CI 1.4~1.8),亚洲人群中FD患者的H.pylori感染率在60%左右。
另外,H.pylori根除治疗可改善部分FD患者的症状。
在亚洲和欧美地区,已有多项临床试验评价了H.pylori根除治疗与FD症状之间的关系,但是各项试验之间存在试验设计、评价方法、评价指标等的异质性,试验的结论也不完全一致。
最新的一项Meta分析纳入了14项随机对照临床试验,结果显示H.pylori根除组消化不良症状改善显著优于对照组(OR=1.38,P<0.01);针对不同地理区域的亚组分析显示,在欧洲、亚洲、美洲人群中,根除H.pylori均可有效改善FD症状[8]。
以上证据均提示H.pylori感染参与FD的发病,对合并H.pylori 感染的FD患者,应结合H.pylori根除指南、患者具体情况等进行谨慎的个体化处理。
四、精神心理因素与FD的发病密切相关近年来,脑肠轴异常在功能性胃肠病发病中的作用越来越受到重视。
调查研究证实,与健康者相比,FD患者焦虑、抑郁评分更高,经历的应激生活事件也更多、更严重。
国内学者对北京、成都和广州6家三级综合医院的305例FD患者进行调查,发现FD患者中存在抑郁和焦虑症状的比例分别达到13.8%和19.7%,有9.8%的FD患者同时存在焦虑和抑郁症状[9]。
国内外多项临床试验及Meta分析结果均显示,抗抑郁和抗焦虑药物可能对部分FD患者有显著的治疗作用[10]。
但精神心理因素通过何种机制影响FD尚不明确。
有研究显示FD患者的焦虑与胃容受性舒张功能受损显著相关,而应激生活事件的严重程度与异常胃电活动相关。
新近一项研究发现FD患者伴或不伴焦虑、抑郁时脑区糖代谢显著不同,提示改变的脑区糖代谢在二者之间的联系作用。
这些相关的研究均为初步探讨性质,尚未形成系统的理论证据支持。
合并精神心理异常的FD患者脑肠轴具体有哪些改变,这些改变通过何种具体途径影响到FD症状的产生,仍需要进一步深入的研究。
五、FD的发病可能有遗传、饮食、生活方式等多种因素的共同参与目前发现有多种与FD相关的基因多态性,具体如环氧合酶-1 T-1676C、瞬时受体电位辣椒素型1 G315C、NADPH氧化酶p22PHOX 组件C242T、儿茶酚-O-甲基转移酶基因val158met、胆囊收缩素-1内含子1的779 T载体、5-羟色胺转运体基因相关的多态性区域SLC6A4、SCN10A非同义多态性、β-2肾上腺素受体多态性(rs1042714)。
但是各基因与FD之间的相关性尚未在不同特征的大规模人群中得到验证,其引起FD症状的具体机制亦未阐明,相关证据等级不高。
有学者认为某些特定饮食可能与FD症状的发生相关,如牛奶、豆类、洋葱、香蕉、碳酸饮料与腹胀症状有关,而咖啡、奶酪、洋葱、胡椒、牛奶、巧克力等与胃灼热症状相关。
而有研究调查发现不规律的饮食习惯、快速的进食速度、不吃正餐、额外加餐等不良生活习惯与FD的症状相关[11]。
但是,以上结论目前仍缺乏高质量的研究证据支持。
而且,不同国家、地区和人群的饮食习惯、生活方式差异巨大,与FD发病之间的确切关系及相关机制难以准确验证,所以相关证据仍需要设计良好的多中心试验进行更进一步的探讨。
与2007年的共识意见相比,《中国FD专家共识意见(2015年,上海)》对FD发病机制的描述更为详尽,并综合考虑了国内外的最新研究进展、临床实际和证据强度等级等。
近年来有研究发现一些新的可能导致FD的发病机制,如上消化道黏膜局部低度炎性反应、屏障功能破坏、通透性增加等,但是相关理论尚未形成共识,并未纳入本次共识意见之中。
相信随着更新、设计更为良好的研究的不断出现,对FD发病机制的认识一定会更加清晰,也有助于临床医师更好地理解FD,诊断FD,治疗FD,使更多的FD患者获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