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缩法应用及定义

放缩法应用及定义
放缩法应用及定义

放缩法的应用范畴及其定义

杜林涛

【摘要】放缩法是针对不等式结构、性质,将一端向另一端进行放大或缩小,使问题解决的一种变形手段. 所以放缩法被认为只适用于证明不等式成立,不被

重视,它的应用范畴也大多集中在中小学的证明题. 但放缩法也是始终贯穿证明

不等式的指导变形方向的一种思考方法,从这作为出发点,对放缩法在数学分析、实变函数以及点集拓扑中进行了研究. 通过分析放缩法在一般分析学中的应用,

进而重新认识放缩法,发现它不仅适用于任何有关不等式的证明,还可以作为定

理用来求值或判别某种性质. 放缩法应用在不等式证明之外,脱离了不等式的结构、性质,那什么是放缩法,放缩法作为可以简化问题或解决问题的一种工具,

抽象成概念,即在保持某种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向特定方向进行不等变形的方法

是放缩法. 放缩法具有广泛的应用性,应重视运用放缩法解决问题.

【关键词】放缩法;不等式;收敛法;集合.

目录

1引言 (1)

2放缩法在数学分析中的应用举例 (1)

2.1放缩法在不等式证明中的应用 (1)

2.2放缩法在求值和判别原则中的应用 (6)

2.3放缩法在实数基本定理中的应用 (12)

3放缩法在实变函数中的应用举例 (14)

3.1放缩法在集合中的应用 (14)

3.2放缩法在测度中的应用 (15)

4放缩法在点集拓扑中的应用 (16)

5结论 (17)

参考文献 (18)

1 引言

近年来,放缩法的主要研究方向是在不等式中应用的技巧.放缩的思想已经应用在生活的各个方面,只是进行了放大或缩小就被认为使用了放缩法,这种想法是错误的.单纯的放大或缩小既不能使问题简化,也没有其它的研究价值.随意的进行放大或缩小的行为不是放缩法.

放缩法是不等式证明的一种方法.证明不等式A

2 放缩法在数学分析中的应用举例

2.1

放缩法在不等式证明中的应用

例2.1 证明不等式111

123n αα

α

+

+++

<2 ,1,2,n = 成立,其中实数

2α≥.

证明 222

1111111232311111122334(1)1111111

1(1)()()()

223341122.

n n n n

n n n αα

α+

+++

≤1++++≤+++++

???-?=+-+-+-+--=-

< 其中1,2,n =… ,证毕.

这道题利用了不等式的传递性,从左端向右端放大了三次得到了结果,有两个中间量,其实已经得到了两个更强的结论22211111

1

123

23

n n

ααα+

+++

≤1++++

1111

1223

n n

ααα+

+++

≤-,在体现了放缩法的基本思想.如果把α改成2,这就是一道运用放缩法的中学题目.

例2.2 设()f x 为[]0,1上的非负连续函数,且2

()12

()x

f x f t dt ≤+?

证明:

()1f x x ≤+,[0,1]x ∈.

证 令0

()12()x

F x f t dt =

+?

,则2()()f x F x ≤,且()2()F

x f x '

=≤,

于是

001x x dt x

'==≤=?

?? ,

因此()1f x x ≤≤+.

此题构造了一个中间量,从左向右放大了两次.这是典型的放缩法,证明A

例2.3 设 ()f x 在[]0,2π上具有一阶连续导数,且()0f x '≥,求证:对任意自然数n 有

[]20

2

()sin (2)(0)f x d nx f f n

π

π≤

-?

. 证 不等式左端=[][]222000

20111()cos ()cos ()cos 11(2)(0)()2

(2)(0)f x d nx f x nx f x nxdx n n n f f f x dx n n f f n

π

ππ

π

ππ'=-'≤

-+=-???

即证.

本题向右端只放大了一次,就得到了结果.虽然没有中间量,但这也是放缩法,因为它利用了不等式的传递性并向右端进行放缩来得到证明结果.我们发现在不等式证明中只要向一端有选择性的进行放大或缩小的方法,就是放缩法.

定理2.1 (泰勒定理) 若函数f 在[],a b 上存在直至n 阶的连续导函数,在

(),a b 内存在()1n +阶导函数,则对任意给定的x ,[]0,x a b ∈,至少存在一点()ξ,a b ∈,使得

200000()(1)1000()

()()()()()2!

()(ξ)()().

!(1)!

n n n n f x f x f x f x x x x x f x f x x x x n n ++'''=+-+

-++-+-

+

(带有佩亚诺余项的)麦克劳林(Maclaurin)公式:

()2

(0)(0)()(0)(0)()2!!

n n n f f f x f f x x x o x n '''=+++

++.

我在这里介绍泰勒定理,是因为泰勒定理可以把满足条件的多项式()f x 分解成关于x 的一元多项式,在证明不等式()()f x g x >时,多项式()f x 按照泰勒定理分解后,在原不等式成立的条件下保留有限项,向右端进行放缩.而麦克劳林公式是泰勒公式的变形,至于它们的余项,在这里不用考虑,因为在不等式用放缩法的过程中是要舍掉的.二项式定理也具有同样的特点,例如()11n

λλ+>+,在这里就不作介绍了.在

某些不等式的证明中,带有佩亚诺余项的麦克劳林公式可以把不等式化简,给不等式证明带来了很大的便捷.我在这里举几个常用函数的麦克劳林公式:

2

1()2!

!n

x

n x x e x o x n =+++

++.

(2.1)

35

21

1

2sin (1)

()

3!5!(21)!m m m x x x x x o x m --=-++

+-+-.

24

221cos 1(1)()

2!4!

(2)!m

m

m x x x x o x m +=-++

+-+.

23

1

ln(1)(1)

()23

n

n n x x x x x o x n -+=-++

+-+.

例2.4 证明不等式:当0x ≠时,1x e x >+.

证明1 函数x e 在(),-∞+∞上存在直至1n +阶的连续导函数,则根据公式( 2.1),当0x >时明显有

2

1()12!

!

n

n x x x o x x n +++

++>+, 当0x <时,设(0)x y y =->,即

()2

2222122

()()1()1()()2!

!2!!

1()2!(2)!(21)!11.

n n n

n m m m x x y y x o x y o y n n y y y y o y

m m y x ++--+++

++=+-++++-??=-+++-+ ?+??

>-=+

即证当0x ≠时1x e x >+.

这道题如果只证明0x >的情况,用这种方法进行放缩就很简单了.除了用麦克劳林公式进行放缩,这道题还有其他的方法.

证明2 设()(1)x f x e x =-+,则当0x >时,

()10x f x e '=->,

所以,()()(0)00f x f x >=>,即

1x e x >+ ()0x >.

同理可证,当0x <时,

1x e x >+.

总之,当0x ≠时,

1x e x >+.

此不等式的几何意义是,曲线x y e =位于曲线1y x =+的上方.在例2.1.3的分析中我们知道本题运用了放缩法,它是通过设立函数,利用微分判别函数的单调性,再对函数()f x 运用放缩法得到结果.这道题的特点是没有在原不等式两端进行放缩,而是移项后和0比较,函数之间运用放缩法.

例2.5 证明不等式:1a a e +<,式中a 为正有理数. 证明 ()11n

x nx +≥+(x >0,n 为正整数).

设p

a q

=

,p ,q 为正整数,则由于 11q

e q ??>+ ???

,

111111qa p

a

p

e a q q q ????>+=+≥+=+ ? ?????

.

这道题利用了两个已知不等式关系进行放缩,如果把放缩法看成不等式证明的一个工具,在本题中利用已知不等式关系证明不等式就是放缩法.因为放缩法是始终贯穿证明不等式指导变形方向的一种思考方法,而利用不等式关系本身就是在指导变形方向.

例2.6 证明不等式:

1!2n

n n +??< ???

当1n >.

证 当2n =时,因为2219

(

)22!24

+=>= ,故不等式成立. 设n k =时,不等式成立,即

1!2k

k k +??

< ???

,

则对于1n k =+时,有

1

11(1)!(1)222k k k k k k +++????

+<+= ? ?

????

由于

1

1

211211k k k k k +++??

?

?=+> ? ?++??

??

(1,2,)k =,

从而有

1

(1)1(1)!2k k k +++??

+

即对于 1n k =+时,不等式也成立. 于是,对于任何自然数n ,有

1!2n

n n +??

< ???

该题目在不等式证明中用的是数学归纳法,没有直接用放缩法,但我们可以看出在证明1n k =+时,不仅运用了n k =时不等式成立的假设,还利用了一个不等式关系

1

1

211211k k k k k +++???

?=+> ? ?++??

??

(1,2,)k =,根据对例2.1.5的分析,这道题明显运

用了放缩法.

例2.7 证明:(){}2

22inf sin sin 1sin(2):0n n n n ++++∈

>.

证 方法1 反设

(){

}2

22inf sin sin 1sin(2):0n n n n ++++∈

=,

那么存在着自然数列{}n k ,使得

()()2

2

2

limsin limsin 1limsin 20n n n n n n k k k →∞

→∞

→∞

=+=+=.

由()()2

2

21122n n n ++--=得

()()22

2

sin 2sin sin 1sin 2n n n n n n k k k αβγ=++++,

其中,n α,n β,n γ皆为有界量.上式两边取极限后得sin 20=.矛盾. 方法2 注意到对任意的α,β,

()sin sin sin αβαβ+≥+,

于是

()()22

2sin 1sin 1sin n n n ++-+

()()()(){}

()()22

2222222

21sin 1sin 12sin 21sin 1sin 121sin 11221

sin 2.2n n n n n n n n n n ??≥

++-+?

?????

≥+-+--??????

≥++--??=

这道例题的第一种证明方法用的是反证法,在其中并没有运用到放缩法,说明不是所有证明不等式的就一定要用到放缩法.第二种证明方法用的就是放缩法,说明有关不等式的证明都可以用放缩法进行尝试.

由以上例子我们可以发现,在数列、函数、积分的不等式证明中都运用了放缩法,甚至任何有关不等式的证明中都用到了放缩法.这说明放缩法在证明不等式中至关重要,涉及有关不等式证明的都可以用放缩法进行尝试.

在不等式证明中无论是借助泰勒公式、函数的单调性还是已知的不等式关系,我们发现放缩法就是在保持原不等式成立的条件下,有选择性的进行放大或缩小的方法.

2.2 放缩法在求值和判别原则中的应用

在证明等式成立时有的也可以运用放缩法,等式的证明可以分成两个不等式的证明,即证明A=B 等价于证明A ≥B 和A ≤B ,这就相当于不等式B ≤A ≤B .这种形式类似于极限的迫敛性,证明极限的值也就是在证明等式成立.下面我们统称寻找适当的量B,使得B ≤A ≤B 的方法叫迫敛法.其中迫敛法就是A 向两端进行放缩寻找B 使得不等式成立的方法,即保持不等式两端相等(可以是值相等,也可以是两个极限值相等的不同的数列或函数),选择性的放大或缩小的方法,所以迫敛法本身就是放缩法.

例2.8 证明:2

112!!lim

2

n

n n n n n n e →∞+++

+

=.

证 由带积分余项的泰勒展开式知

()2

112!

!!n n n

n x n n e n e n x dx n n =+++

++-?, 因而原命题等价于证明

(

)0

1lim !

2

n n

n

x n e e n x dx n -→∞-=

?

. 再利用斯特林公式

12!n

n n n e e θ

?

=??

,()0,1θ∈,

知原命题等价于证明

()1

01n

x

n e x dx ??-=??

首先,注意到()()

2

2

10x x e

x e x -

≥-≥,于是

)222

2

lim 1lim nx t n

nx n n x e dx dx e dt +∞-

-

→∞→∞-≤==

?

?

?

其次,对任何1α>,考虑辅助函数

()22

()1x x f x x e e

α-

=--,0x ≥.

因为

2

2()1x x x

f x xe e αα+-??'=- ? ???

而2

20

lim 110x x x e ααα++-→??

-=-> ? ???

, 故存在着实数()0,1x α∈,使得当()0,x x α∈时,

22

10x x

e

αα+-

->.

因而,()f x 在[]0,x α中递增,故()[]()22

10,x x x e e

x x αα-

-≥∈.从而,

)22

2

2

lim 1lim n x x n

nx n n x e dx dx e

dx αα+∞-

-

→∞→∞-≥==

?

?

?. 再由α的任意性知

)

lim 1n

nx n x e dx →∞-≥

?

综上所述,可得()1

01n

x n e x dx ??-=

??.

这道题用的就是迫敛法,其中还运用了其他大量的放缩法,在上节中已经讲述.这里的迫敛法是极限的迫敛性和上极限、下极限的混合使用.

定理2.2 (迫敛性) 设收敛数列{}n a ,{}n b 都以a 为极限,数列{}n c 满足:存在正数0N ,当0n N >时有

n n n a c b ≤≤,

则数列{}n c 收敛,且lim n n c a →∞

=.

级数的迫敛性就是向两端缩放寻找收敛数列n a ,n b ,从而得出数列n c 收敛及其极限值.数列极限的迫敛性本来是用来求极限的,它用的就是迫敛法即放缩法,所以放缩法也可以用来求数列的极限.函数的极限也具有迫敛性,和数列的类似,这里就不再赘述了.迫敛性又叫做夹逼定理.

例2.9 求数列的极限 ()21

lim !n n n →∞

解 由不等式

12n

x x x x n

++

+≤

121

2

n n n ++++≤

=,

于是

()11

1

11!2n

n n n n n +??≤≤≤ ???

. 由于

1lim 1n

n n →∞

=,

故由夹逼定理可得

()21

lim !1n n n →∞

=.

这是用数列极限迫敛性的典型的例子.其中1n a =,1n

n b n =,1的极限明显就是1本身,右端进行放缩求得的极限与左端一致,从而求出数列n c 的极限.也就是说通过放缩法求出了数列的极限. 定义2.1 (函数的上、下极限) 设函数()f x 在区间()00,x c x c -+()0c >上

有界,对任意的()0,c δ∈,令

()[]000

,sup

()x x x x M f x δδδ∈-+-=

,()[]000

,inf ()x x x x m f x δδδ∈-+-=

分别是δ的单调递减和递增有界函数,因此0

lim ()M δδ+→和0

lim ()m δδ+→存在,我们分

别称之为函数()f x 当x 趋于0x 时的上、下极限.记为

lim ()lim ()x x f x M δδ+

→→=,0

lim ()lim ()x x f x m δδ+→→=. 定理2.3 0

lim ()x x f x A →=的充要条件是

lim ()lim ()x x x x f x f x A →→==.

此定理可以用来验证一个函数在某点是否有极限,若有则同时求得函数的极限.数列的极限也适用.若将极限值A 改为函数在某点的值0()f x ,这就成了连续函数的等价定义了.

在例2.2.1中,运用的迫敛法是夹逼定理和上、下极限的混合方法.夹逼定理本身是用做求极限的,而上、下极限定理是用做验证和求数列或函数在某点的极限,两者有其互通性.夹逼定理就是迫敛法,即运用了放缩法;而上、下极限定理是等式形式,等式的证明有可能会用到放缩法,但是上、下极限定理无法单独用来证明极限的等式,在此题中它是结合了夹逼定理来证明的.回想一下夹逼定理,它是通过向两端进行放缩使两端的极限值一致,从而求出极限值;上、下极限定理也是上、下两个方向,但是它并没有进行放大和缩小,所以没有用放缩法.

例2.10 证明极限0

1

lim sin

x x

→不存在. 证 设1

n

x n π

'=,122

n

x n π

π''=+

()1,2,n =,则显然有

0n

x '→,0n x ''→ ()n →∞, 0

11limsin

lim sin 0n x x x →∞→==',011

limsin limsin 1x n n

x x →→∞==''.

故由上、下极限的定理,极限0

1

lim sin

x x

→不存在. 这道题用的就是数列的上、下极限,虽然 000111

limsin

limsin limsin x x x x x x

→→→≤≤形式上

很像迫敛法,但过程中并没有进行放缩,因为01lim sin x x →是01

lim sin x x

→的最小值,

01lim sin x x →是01lim sin x x →的最大值,这个过程只是在求01

lim sin x x

→的最大最小值.保持不等式成立的条件下,有选择性的进行放大或缩小的方法是放缩法,而这道题的证明过程中不等式是恒成立的,但不具有选择性.

因此,利用上、下极限定理的过程中并没有运用放缩法.所以此题没有应用放缩法.

定理2.4 (比较原则) 设

n

u

∑和

n

v

∑是两个正项的级数,如果存在某个正数

N ,对一切n N >都有

n n u v ≤,

(i ) 若级数n v ∑收敛,则级数n u ∑也收敛; (ii )

若级数n u ∑发散,则级数n v ∑也发散.

推论 设

12n u u u ++++ (2.2)

12n v v v ++

++

(2.3)

是两个正项级数,若

lim

n

n n

u l v →∞=, 则

(i ) 当0l <<+∞时,级数(2.5)、(2.6)同时收敛或同时发散; (ii ) 当0l =且级数(2.6)收敛时,级数(2.5)也收敛; (iii )

当l =+∞且级数(2.6)发散时,级数(2.5)也发散.

级数的比较原则,若要证明

n

u

∑收敛,只要通过适当的放缩找到收敛级数

n

v

∑,

这很明显运用的是放缩法.根据上节对放缩法在不等式证明中的认识,比较原则就是

放缩法的应用.根据比较原则我们得到,在保持收敛性不变的情况下,向特定的方向进行不等变形的方法,也是放缩法.

比较原则的推论也是放缩法应用,虽然其中并没有不等式,但推论中要证明级数(2.5)的敛散性,n u 需要找到容易做比值取极限的n v ,所以n u 需要进行放缩找到合适的n v ,而正项级数(2.5)跟(2.6)的敛散性一致.在这过程中保持了敛散性不变,并向特定方向发生了不等变形,因此级数比较原则的推论也是放缩法.

例2.11 考察2

1

1

n n -+∑

的收敛性. 解 由于当2n ≥时,有

222

1111

1(1)(1)

n n n n n n n ≤=≤-+---. 因为正项级数

2

21

(1)

n n ∞

=-∑收敛,故由比较级数知,级数211n n -+∑也收敛. 此题用的就是级数的比较原则,很容易发现它运用的就是放缩法,所以放缩法也可以用来考察级数的敛散性.

级数除了比较原则还有比式判别法和根式判别法,这些判别法都是以比较原则为基础的,所以在比式判别法和根式判别法的证明中都运用了放缩法,但它们本身并不是放缩法,就像证明等式或不等式成立,虽然在证明过程中运用了放缩法,但等式或不等式本身和放缩法无关.这些判别式的证明就不再叙述了.

例2.12 判别级数

21111n n n ∞

+=??

- ? ???

∑ 的敛散性.

解 此级数为正项级数,由公式21()x e x o x =++ ()0x →知

2

2

21

ln 1122ln ln 1111n

n n n n

n a n e o n n ++????=-=-=+?? ?++?????

?,

于是便有2

lim 1ln 1

n n a n n →∞=+.因此由2

1ln 1n n n ∞=+∑的收敛性知2

1111n n n ∞+=??- ? ???

∑收敛. 这道题用的就是级数比较原则的推论,推论的放缩法用到了麦克劳林公式,它是利用麦克劳林公式进行放缩找到合适的级数

2

1ln 1

n n

n ∞

=+∑,这说明级数比较原则的推论就

是放缩法.并且我们发现脱离了不等号连接的形式,也能应用放缩法,说明放缩法还具有很大的应用性.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发现极限的迫敛性,级数的比较原则及其推论都是放缩法的应用,也可以说它们就是放缩法,放缩法可以用来求极限和判别级数的敛散性.还有不是所有类似于A B C ≤≤形式的方法都是放缩法,放缩法必须一方通过另一方放缩得到,例如函数的上、下极限定理在求或验证函数极限时的应用.级数比较原则的推论使放缩法脱离了不等号连接的形式,以上都显示出放缩法的应用广泛,还有保持敛散性不变,向特定方向不等变形的方法也是放缩法.

2.3 放缩法在实数基本定理中的应用

定理2.5 (确界存在原理) 设S 为非空数集.若S 是上方有界,则S 一定存在上确界;反之亦然.

证 设S 含有非负数.由于S 有上界,故可以找到非负整数n ,使得

1)对于任何x S ∈有1x n <+; 2)存在0a S ∈,使得0a n ≥.

对半开区间[,1)n n +作10等分,分点为.1,.2,,.9n n n ,则存在0,1,2, (9)

的一个数1n ,使得

1)对于任何x S ∈有11.10

x n n <+

; 2)存在1a S ∈,使得11.a n n ≥.

继续不断地10等分在前一个步骤中所得到的半开区间,可知对任何1,2,k =,

存在0,1,2,…,9中的一个数k n ,使得

1)对于任何x S ∈有121.10

k k

x n n n n <+

; 2)存在k a S ∈,使得12

.k k a n n n n ≥.

将上述步骤无限进行下去,得到实数12

.k

n n n n η=.以下证明sup S η=.为

此只需要证明:

(i ) 对一切x S ∈有x η≤;

(ii )

对任何αη<,存在a S '∈使得a α'<.

下面我就不再给出证明了,因为我想说明的是在区间10等分的过程.集合S 的上界是1n +,为了确定上确界把区间[,1)n n +进行10等分,然后选取区间使其包含上

确界,无限记性下去从而找到上确界.换成不等式形式就是1n n η<<+,最后

lim n n n a a η→∞

≤≤是B A B ≤≤的形式,所以用的就是迫敛法,也就是放缩法.

定理2.6 (布尔查诺-魏尔斯特拉斯(B.Bolzano-C.Weierstrass )引理) 由任何有界数列12,,

,,n x x x 内恒能选出收敛于有限极限的部分数列12,,,,

n n nk x x x .

(这种写法不致除去在所给数列内有相等的数的可能性)

证明 设一切数n x 都位于界限a 与b 之间.将区间[],a b 分成两半,则必有一半包

含着所给数列的无穷多个元素,因为,若不是这样,则在全区间[],a b 内所包含着的元素将是有限个数,但这是不可能的.因此设包含着无穷多个n x 的那一半是[]11,a b (若两个半区间都是如此,则任取其中之一).

类似地,在区间[]11,a b 内分出它的一半[]22,a b ,使得在它里面包含着无穷多个n x .继续这种步骤至于无穷,在第k 次分出的区间[],k k a b 内照样包含着无穷多个的n x .

这样构成的区间(由第二个开始),每一个都包含在前一个之内,等于它的一半.此外,第k 个区间的长度等于

2k k k

b a

b a --=

. 它随着k 的增大而趋向零.把关于区间套的引理应用到这里来,便得结论:k a 及k b 趋向一个公共极限c .

现在部分数列{}nk x 可由下列方法归纳地产生出来.在所给数列的元素n x 内任取

包含在[]11,a b 中的一个(例如,第一个)当作1n x .在1n x 后面的元素n x 内任取包含在

[]22,a b 中的一个(例如,第一个)当作2n x ,等等.一般地说,在以前分出的1n x ,2n x ,…,1nk x -后面的元素n x 内包含在[],k k a b 中的一个(例如,第一个),当作

nk x .这种产生数列方法是完全可能的:因为每一个区间[],k k a b 内包含着无穷多个n x ,

即包含着序号可为任意大的元素n x .

再则,因为

k nk k a x b ≤≤,又lim lim k k a b c ==,

故必有lim nk x c =.此即所要证的.

这个引理就是致密性定理.在证明引理时,用了逐次等分所考察的区间的方法,称为布尔查诺方法.根据对定理2.5的分析,布尔查诺方法是放缩法,所以该定理的证明用了放缩法.在证明该定理中还用到了区间套原理.

定理2.7 (区间套原理) 设[],n n a b 是一串闭区间,满足:

(a )[][]11,,n n n n a b a b ++?,1,2,n =,

(b )()lim 0n n n b a →∞

-=,

则存在唯一的0x ,[]0,n n x a b ∈,()1,2,n =.

这个定理的证明很简单,不再给出证明过程,过程中用到只是列出来的满足条件,没有用到放缩法.因为已经给出了闭区间套,不需要布尔查诺方法,而且两个数列的极限值相等也给出.

实数空间的七个基本定理包括确界定理,单调有界定理,柯西收敛准则,区间套定理,聚点定理,致密性定理,有限覆盖定理.前六个定理都是用来直接论证函数局部性质的,而有限覆盖定理则是用来直接证明函数整体性质的,它的作用在于将函数在各点的局部性质扩展到整个闭区间上.有限覆盖定理的证明中也用到了布尔查诺方法即放缩法,在函数的“整体性质”和“局部性质”的证明中都用到了放缩法.数学分析是建立在实数上的,极限是数学分析的基础,不等式贯穿了整个数学分析,综上,放缩法在数学分析中具有广泛的应用性并且不可或缺.

3 放缩法在实变函数中的应用举例

3.1

放缩法在集合中的应用

下面出现的A,B,C,……大写字母都是指集合.

定义3.1 集合是指把具有某种性质或满足一定性质的所有对象或事物视为一个整体时,这一整体就称为集合,而这些事物或对象就称为属于该集合的元素.

集合之间的包含关系A B C ??是具有传递性的,可以类比不等式的传递性.集合之间的交和并也可以看做是集合的缩小和放大.所以集合的不等关系也可以运用放缩法进行证明.

定义3.2 设有集合A 与B .若存在一个从A 到B 的一一映射,则称集合A 与B 对等(也就是说可以把A 与B 的全部元素通过映射一一对应起来),记为A

B .

对等的意思就像数学分析中代数式的相等,A B 是指集合A 中的元素个数与集

合B 的相等.

定理3.1 (Cantor-Bernstein 定理) 若集合X 与Y 的某个真子集对等,Y 与

X 的某个真子集对等,则X Y .

此定理本身没有用到放缩法,证明这个定理的方法有两种也都没有运用放缩法.我要说明的是伯恩斯坦定理的特例.

定理的特例:设集合A ,B ,C 满足下述关系:

C A B ??,

若B

C ,则B A .

这个特例应用了放缩法,证明B A ,就要对集合A 进行缩小寻找集合C ,使得

B C 成立.这就像函数()()f b f c ≤证明()()f b f c =,只要对()f b 进行缩小找到

()f a 使得()()f a f c =,即利用了不等式的传递性,在保持等式关系成立的条件下,

向特定缩小的方向变形的方法.这个特例则是利用了集合的包含关系的传递性,在保持对等关系成立的条件下,向特定缩小方向变形的方法,明显就是运用了放缩法.因此,伯恩斯坦的特例就是放缩法.

例3.1 []

1,1-,这是因为已知()

1,1-,且有 ()[]1,11,1-?-?

如果我们要直接建立[]1,1-与

之间的一一对应关系,就会比较繁琐些.至少用

一个连续函数来表达是不可能的,因为闭区间上的连续函数之值域仍为一个闭区间.

由以上说明,放缩法在集合中也具有应用性.

3.2 放缩法在测度中的应用

定义3.3 点集

(){}1

2

,,

,:,1,2,

,n i i i x x x a x b i n <<=称为一个开区间(n 维),

如将其中不等式一律换成i i i a x b ≤≤,1,2,,i n =(或i i i a x b <≤,1,2,

,i n =),

则称之为一个闭区间(或左开右闭区间).当上述各种区间无区别的必要时,统称为

区间,记作I .i i b a -()1,2,,i n =称为I 的第i 个“边长”,()1

n

i i i b a =-∏称为I 的

“体积”,记为I .

定理3.2 设n E ?,则()()c m I m I

E m I E ***=+式对n

中任何开区间I

都成立的充要条件是对

n

中的任何点集T 都有

()()c m T m T

E m T

E ***=+.

证明 充分性显然成立.下证必要性.设T 为n

中的任意集合,则由外侧度定

义,对于任何0ε>,有一列开区间{}i I ,使得

1

i i T I ∞

=?

,且1

i i I m T ε∞

*=≤+∑.

但由于

()1

i i T

E I E ∞

=?

,()1

c

c i

i T

E I

E ∞

=?

()()1c i

i m T

E m I E ∞

*

*=≤∑, ()()1

c i

i m T

E m I E ∞

*

*=≤∑.

从而

()()

()()()()

1111

1

.

c c i

i i i c i

i

i i i i m T

E m T

E m I E m I E m I E m I E I m T ε**∞

∞*

*==∞

*

*==∞

*=+≤+=+=≤+∑∑∑∑∑

由于ε的任意性,即得

()()c m T

E m T E m T ***+≤.

另一方面,显然有

()()c m T

E m T E m T ***+≥.

()()c m T

E m T E m T ***+=.

由上述引理,我们现在可以给出

n

中集合属于μ的定义,即可测定义.

这个定理的证明,利用了已知不等式关系,所以很明显是运用了放缩法. 由以上我们可以看出,放缩法在集合和测度中也具有应用性,实变函数是建立在集合上的,而测度又是实变函数的基础,所以放缩法在实变函数中也具有广泛的应用性.

4 放缩法在点集拓扑中的应用

定理4.1 设Y 是拓扑空间X 的一个连通子集,Z X ?满足条件Y Z Y ??.则

Z 也是X 的一个连通子集.

证 假设Z 是X 中的一个不连通子集.在X 中有非空隔离子集A 和B 使得

Z A B =. 因此Y A B ?.由于Y 是连通的,所以Y A ?,或者Y B ?.如果

Y A ?,由于Z Y A ??,所以Z B A B ?=?,因此B Z B ==?;同理如果

Y B ?,则A =?.这两种情形都与假设矛盾.即证.

我们已经知道集合具有传递性,也可以应用放缩法,本定理的证明过程中

Z Y A ??,所以Z B A B ?=?,运用的就是放缩法.该定理与级数的迫敛性很

相似,只不过迫敛性是求极限,该定理是验证子集的连通性,所以该定理用的就是迫敛法.因此放缩法也是,保持连通性不变,向特定方向不等变形的方法.

拓扑学的中心任务是研究拓扑不变性质,拓扑不变性质即为同胚的拓扑空间所共有的性质.上面的定理就是迫敛法,即放缩法,连通性是拓扑不变性,而点集拓扑是以集合为基础的,所以放缩法可以拓宽为,在保持某种拓扑不变性的情况下,向特定方向不等变形的方法.在连续映射下保持不变的性质必然是拓扑不变性质,那么在连续映射下,是满射但不是一一映射,那么必定保持某种性质不变,而且特定方向是缩小的方向进行的不等变形,所以这也是放缩法.这具有广泛的应用性,适用很多种情况,例如在斜裁服装样板上面料缩率缩放新方法,其中有坐标取点放缩法和曲线轨迹法,这是建立在连续映射下进行的放大,所以运用了放缩法.

因此放缩法在点集拓扑中也具有广泛的应用性.让我们再结合例2.2.5的结论,保持敛散性不变,向特定方向不等变形的方法是放缩法,所以我们可以概括得出,保持某种性质不变,向特定方向不等变形的方法,是放缩法.

5 结论

通过对数学分析、实变函数、点集拓扑中放缩法的研究,重新认识放缩法.放缩法是保持某种条件不变向特定方向不等变形的方法.保持某种条件不变,可以是保持原不等式成立、夹逼定理的左右极限相等以及某种性质,这是为了让放缩有意义,有目的性,具有某种研究价值,在连续映射下不用考虑,因为在连续映射下就保持了拓扑不变性质;向特定方向即为放大或缩小的方向;不等变形指的是变成不等同、不相同,不相似的事物,即不是单纯的放大或缩小,例如一个圆,我又画了一个更大的圆,我就说是运用了放缩法,这是荒谬的.从放缩法的定义可以看出,放缩法不仅应用于不等式的证明,放缩法在分析学中具有广泛的应用性,而分析学是数学的理论基础,所以放缩法可以应用在整个数学.我们应该更加重视和理解放缩法在解决问题中的应用.

参考文献

[1]华东师范大学数学系.数学分析(上下册)[M].第三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2]孙涛.数学分析经典习题解析[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3]菲赫金哥尔茨.微积分学教程[M].第八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4]国防科学技术大学大学数学竞赛指导组.大学数学竞赛指导[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

[5]吉米多维奇.数学分析习题集[M].第二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6]费定晖,周学圣.数学分析习题集题解[M].第三版.济南: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2005.

[7]程其襄,张奠宇.实变函数与泛函分析基础[M].第三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8]周民强.实变函数论[M].第二版.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17.

[9]熊金城.点集拓扑讲义[M].第四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125-126.

[10]徐新荣.利用实数空间基本定理证明问题的几点注释[J].西昌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第26卷第1期:60-61.

[11]刘珍珍,陈超.斜裁服装板上面料缩率放缩新方法[J].国外丝绸,2007,第2期:18-19.

[12]叶剑.放缩法在数学上的应用及推广[D].湖南第一师范学院.湖南第一师范学院教务处.2013.

[13]岳兴禄.MBA硕士教材企业策划方法学第12讲设问类创新技术策划

[EB/OL].https://www.360docs.net/doc/9b13518202.html,/dpool/blog/s/blog_5c1422110100u5ij.html,2011-04-28.

2021年典型例题:用放缩法证明不等式

用放缩法证明不等式 欧阳光明(2021.03.07) 所谓放缩法就是利用不等式的传递性,对照证题目标进行合情合理的放大和缩小的过程,在使用放缩法证题时要注意放和缩的“度”,否则就不能同向传递了,此法既可以单独用来证明不等式,也可以是其他方法证题时的一个重要步骤。下面举例谈谈运用放缩法证题的常见题型。 一. “添舍”放缩 通过对不等式的一边进行添项或减项以达到解题目的,这是常规思路。 例1. 设a ,b 为不相等的两正数,且a 3-b 3=a 2-b 2,求证 143 <+<a b 。 证明:由题设得a 2+ab +b 2=a +b ,于是(a +b )2>a 2+ab + b 2=a +b ,又a +b >0,得a +b >1,又ab <14 (a +b )2,而(a +b )2=a +b +ab <a +b +14 (a +b )2,即34(a +b )2<a +b ,所以a +b <43,故有1<a +b <43 。 例2. 已知a 、b 、c 不全为零,求证: 证明:因为 a a b b a b b a b a b a b 22222 2342 22++= +++=++()>()≥,同理b bc c b c 222 +++>,c ac a c a 222+++>。

所以 a a b b b b c c c ac a a b c 22222232 ++++++++++>() 二. 分式放缩 一个分式若分子变大则分式值变大,若分母变大则分式值变小,一个真分式,分子、分母同时加上同一个正数则分式值变大,利用这些性质,可达到证题目的。 例3. 已知a 、b 、c 为三角形的三边,求证: 12<++<a b c b a c c a b +++。 证明:由于a 、b 、c 为正数,所以a b c a a b c +++> ,b a c b a b c +++>,c a b c a b c +++>,所以 a b c b a c c a b a a b c b a b c c a b c +++++>++++++++=1,又a ,b ,c 为三角 形的边,故b +c >a ,则a b c +为真分数,则a b c a a b c +++<2,同理b a c b a b c +++<2,c a b c a b c +++<2, 故a b c b a c c a b a a b c b a b c c a b c +++++++++=++<++2222. 综合得12<++<a b c b a c c a b +++。 三. 裂项放缩 若欲证不等式含有与自然数n 有关的n 项和,可采用数列中裂项求和等方法来解题。 例4. 已知n ∈N*,求n 2n 131211<…+ +++。 证明:因为,则11213+ ++

常用放缩方法技巧

常用放缩方法技巧 证明数列型不等式,因其思维跨度大、构造性强,需要有较高得放缩技巧而充满思考性与挑战性,能全面而综合地考查学生得潜能与后继学习能力,因而成为高考压轴题及各级各类竞赛试题命题得极好素材。这类问题得求解策略往往就是:通过多角度观察所给数列通项得结构,深入剖析其特征,抓住其规律进行恰当地放缩;其放缩技巧主要有以下几种: ⑴添加或舍去一些项,如:; ⑵将分子或分母放大(或缩小) ⑶利用基本不等式,如:; ⑷二项式放缩:,, (5)利用常用结论: Ⅰ、得放缩 : Ⅱ、得放缩(1) : (程度大) Ⅲ、得放缩(2):(程度小) Ⅳ、得放缩(3):(程度更小) Ⅴ、分式放缩还可利用真(假)分数得性质:与 记忆口诀“小者小,大者大”。解释:瞧b,若b小,则不等号就是小于号,反之亦然、 Ⅵ、构造函数法构造单调函数实现放缩。例:,从而实现利用函数单调性质得放缩:。 一.先求与再放缩 例1、,前n项与为S n ,求证: 例2、 , 前n项与为S n ,求证: 二.先放缩再求与 (一)放缩后裂项相消 例3.数列,,其前项与为 ,求证: (二)放缩后转化为等比数列。 例4、满足: (1)用数学归纳法证明: (2),求证: 三、裂项放缩 例5、(1)求得值; (2)求证:、 例6、(1)求证: (2)求证: (3)求证: 例7、求证: 例8、已知,,求证:、 四、分式放缩 姐妹不等式:与 记忆口诀”小者小,大者大” 解释:瞧b,若b小,则不等号就是小于号,反之亦然、 例9、姐妹不等式:与 也可以表示成为 与 例10、证明: 五、均值不等式放缩 例11、设求证 例12、已知函数,a>0,b>0,若,且在[0,1]上得最大值为, 求证: 六、二项式放缩 ,, 例13、设,求证、 例14、 , 试证明:、

高中数学数列放缩专题:用放缩法处理数列和不等问题

用放缩法处理数列和不等问题(教师版) 一.先求和后放缩(主要是先裂项求和,再放缩处理) 例1.正数数列{}n a 的前n 项的和n S ,满足12+=n n a S ,试求: (1)数列{}n a 的通项公式; (2)设11+= n n n a a b ,数列{}n b 的前n 项的和为n B ,求证:2 1

利用放缩法证明数列型不等式压轴题

利用放缩法证明数列型不等式压轴题 惠州市华罗庚中学 欧阳勇 摘要:纵观近几年高考数学卷,压轴题很多是数列型不等式,其中通常需要证明数列型不等式,它不但可以考查证明不等式和数列的各种方法,而且还可以综合考查其它多种数学思想方法,充分体现了能力立意的高考命题原则。处理数列型不等式最重要要的方法为放缩法。放缩法的本质是基于最初等的四则运算,利用不等式的传递性,其优点是能迅速地化繁为简,化难为易,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其难点是变形灵活,技巧性强,放缩尺度很难把握。对大部分学生来说,在面对这类考题时,往往无从下笔.本文以数列型不等式压轴题的证明为例,探究放缩法在其中的应用,希望能抛砖引玉,给在黑暗是摸索的学生带来一盏明灯。 关键词:放缩法、不等式、数列、数列型不等式、压轴题 主体: 一、常用的放缩法在数列型不等式证明中的应用 1、裂项放缩法:放缩法与裂项求和的结合,用放缩法构造裂项求和,用于解决和式 问题。裂项放缩法主要有两种类型: (1)先放缩通项,然后将其裂成某个数列的相邻两项的差,在求和时消去中间的项。 例1设数列{}n a 的前n 项的和1412 2333n n n S a +=-?+,1,2,3, n =。设2n n n T S =, 1,2,3, n =,证明: 1 32 n i i T =< ∑。 证明:易得12(21)(21),3 n n n S +=--1132311()2(21)(21)22121n n n n n n T ++= =-----, 11223 111 31131111 11 ()()221212212121212121 n n i i i n n i i T ++===-=-+-++ ---------∑∑ = 113113()221212 n +-<-- 点评: 此题的关键是将12(21)(21)n n n +--裂项成1 11 2121 n n +---,然后再求和,即可达到目标。 (2)先放缩通项,然后将其裂成(3)n n ≥项之和,然后再结合其余条件进行二次放缩。 例2 已知数列{}n a 和{}n b 满足112,1(1)n n n a a a a +=-=-,1n n b a =-,数列{}n b 的

高中数学放缩法技巧全总结材料

2010高考数学备考之放缩技巧 证明数列型不等式,因其思维跨度大、构造性强,需要有较高的放缩技巧而充满思考性和挑战性,能全面而综合地考查学生的潜能与后继学习能力,因而成为高考压轴题及各级各类竞赛试题命题的极好素材。这类问题的求解策略往往是:通过多角度观察所给数列通项的结构,深入剖析其特征,抓住其规律进行恰当地放缩;其放缩技巧主要有以下几种: 一、裂项放缩 例1.(1)求 ∑=-n k k 1 2 142 的值; (2)求证: 3 51 1 2 < ∑=n k k . 解析:(1)因为121121)12)(12(21 422+--=+-= -n n n n n ,所以12212111 4212 +=+-=-∑=n n n k n k (2)因为??? ??+--=-=- <1211212144 4 11 1 222n n n n n ,所以35321121121513121112=+-?>-?>?-=?=+ (14) ! )2(1!)1(1)!2()!1(!2+- +=+++++k k k k k k (15) )2(1)1(1 ≥--<+n n n n n (15) 11 1) 11)((1122222 222<++++= ++ +--= -+-+j i j i j i j i j i j i j i 例2.(1)求证:)2()12(2167) 12(1513112 22≥-->-++++n n n (2)求证:n n 412141361161412 -<++++ (3)求证:1122642)12(531642531423121-+< ????-????++????+??+n n n (4) 求证:)112(213 12 11)11(2-+<++++<-+n n n

高中数列放缩法技巧大全

高中数列放缩法技巧大全 证明数列型不等式,因其思维跨度大、构造性强,需要有较高的放缩技巧而充满思考性和挑战性,能全面而综合地考查学生的潜能与后继学习能力,因而成为高考压轴题及各级各类竞赛试题命题的极好素材。这类问题的求解策略往往是:通过多角度观察所给数列通项的结构,深入剖析其特征,抓住其规律进行恰当地放缩;其放缩技巧主要有以下几种: 一、裂项放缩 例1.(1)求∑ =-n k k 121 42的值; (2)求证:2 1153n k k =<∑ . 解析:(1)因为 1 21 121)12)(12(21422+- -=+-= -n n n n n ,所以1 2212111 42 1 2 += +- =-∑=n n n k n k (2)因为22211411214121214 n n n n n ??<==- ?--+??- , 所以35321121121513121112 =+

第一轮复习 放缩法技巧全总结

放缩法在数列不等式中的应用 数列不等式是高考大纲在知识点交汇处命题精神的重要体现,在高考试题中占有重要地位,在近几年的高考试题中,多个省份都有所考查,甚至作为压轴题。而数列不等式的求解常常用到放缩法,笔者在教学过程中发现学生在用放缩法处理此类问题时,普遍感到困难,找不到解题思路。现就放缩法在数列不等式求解过程中常见的几种应用类型总结如下。 1. 直接放缩,消项求解 例1在数列{}{},n n a b 中,112,4a b ==,且1,,n n n a b a +成等差数列,11,,n n n b a b ++成等比数列. *N n ∈, (Ⅰ)求234,,a a a 及234,,b b b ,由此猜测{}{},n n a b 的通项公式,并证明你的结论; (Ⅱ)证明:1122111512 n n a b a b a b +++<+++L . 分析:(Ⅰ)数学归纳法。 (Ⅱ)本小题的分母可化为不相同的两因式的乘积,可将其放缩为等差型两项之积,通过裂项求和。 (Ⅰ)略解2(1)(1)n n a n n b n =+=+,. (Ⅱ)11115612 a b =<+.n ≥2时,由(Ⅰ)知(1)(21)2(1)n n a b n n n n +=++>+. 故112211111111622334(1)n n a b a b a b n n ??+++<++++ ?+++??+?? …… 111111116223341n n ??=+-+-++- ?+?? … 111111562216412n ??= +-<+= ?+??,综上,原不等式成立. 点评: 数列和式不等式中,若数列的通项为分式型,可考虑对其分母进行放缩,构造等差型因式之积。再用裂项的方法求解。 另外,熟悉一些常用的放缩方法, 如: ),,2,1(1 1121n k n k n n Λ=+≤+≤,n n n n n n n n n 111)1(11)1(11112--=-≤<+=+- 例2设数列{}n a 满足*,1,1311N c c ca a a n n ∈-+==+其中c 为实数

(完整版)放缩法典型例题

放缩法典型例题 数列与不等式的综合问题常常出现在高考的压轴题中,是历年高考命题的热点,这类问题能有效地考查学生综合运用数列与不等式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本文介绍一类与数列和有关的不等式问题,解决这类问题常常用到放缩法,而求解途径一般有两条:一是先求和再放缩,二是先放缩再求和. 一.先求和后放缩 例1.正数数列的前项的和,满足,试求: (1)数列的通项公式; (2)设,数列的前项的和为,求证: 解:(1)由已知得,时,,作差得: ,所以,又因为为正数数列,所以,即是公差为2的等差数列,由,得,所以 (2),所以 注:一般先分析数列的通项公式.如果此数列的前项和能直接求和或者通过变形后求和,则采用先求和再放缩的方法来证明不等式.求和的方式一般要用到等差、等比、差比数列(这 里所谓的差比数列,即指数列满足条件)求和或者利用分组、裂项、倒序相加等方法来求和. 二.先放缩再求和 1.放缩后成等差数列,再求和 例2.已知各项均为正数的数列的前项和为,且. (1) 求证:; (2)求证:

解:(1)在条件中,令,得,,又由条件有,上述两式相减,注意到得 ∴ 所以,, 所以 (2)因为,所以,所以 ; 2.放缩后成等比数列,再求和 例3.(1)设a,n∈N*,a≥2,证明:; (2)等比数列{a n}中,,前n项的和为A n,且A7,A9,A8成等差数列.设,数列{b n}前n项的和为B n,证明:B n<. 解:(1)当n为奇数时,a n≥a,于是,. 当n为偶数时,a-1≥1,且a n≥a2,于是 .(2)∵,,,∴公比. ∴..

∴.3.放缩后为差比数列,再求和 例4.已知数列满足:,.求证: 证明:因为,所以与同号,又因为,所以,即,即.所以数列为递增数列,所以,即,累加得:. 令,所以,两式相减得: ,所以,所以, 故得. 4.放缩后为裂项相消,再求和 例5.在m(m≥2)个不同数的排列P1P2…P n中,若1≤i<j≤m时P i>P(即前面某数大于后面某数),则称P i与P j构成一个逆序.一个排列的全部逆序的总数称为该排列的逆序数. 记排列的逆序数为a n,如排列21的逆序数,排列321的逆序数.j (1)求a4、a5,并写出a n的表达式; (2)令,证明,n=1,2,…. (2)因为,

常用放缩方法技巧

常用放缩方法技巧 证明数列型不等式,因其思维跨度大、构造性强,需要有较高的放缩技巧而充满思考性和挑战性,能全面而综合地考查学生的潜能与后继学习能力,因而成为高考压轴题及各级各类竞赛试题命题的极好素材。这类问题的求解策略往往是:通过多角度观察所给数列通项的结构,深入剖析其特征,抓住其规律进行恰当地放缩;其放缩技巧主要有以下几种: ⑴添加或舍去一些项,如: a a >+12;n n n >+)1( ⑵将分子或分母放大(或缩小) ⑶利用基本不等式,如:4lg 16lg 15lg )2 5lg 3lg (5lg 3lg 2=<=+n n n n (5)利用常用结论: Ⅰ. 的放缩 Ⅱ. 21k 的放缩(1) : 2111(1)(1) k k k k k <<+-(程度大) Ⅲ. 21k 的放缩(2):22111111()1(1)(1)211k k k k k k <==+-+--+(程度小) Ⅳ. 2 1k 的放缩(3):221 4112()412121k k k k <=+--+(程度更小) Ⅴ. 分式放缩还可利用真(假)分数的性质:)0,0(>>>++>m a b m a m b a b 和)0,0(>>>++

典型例题:用放缩法证明不等式

用放缩法证明不等式 所谓放缩法就是利用不等式的传递性, 对照证题目标进行合情合理的放大和缩小的过程, 在使用 放缩法证题时要注意放和缩的 度”否则就不能同向传递了,此法既可以单独用来证明不等式,也可 以是其他方法证题时的一个重要步骤。下面举例谈谈运用放缩法证题的常见题型。 一. 添舍”放缩 通过对不等式的一边进行添项或减项以达到解题目的,这是常规思路。 例1.设a ,b 为不相等的两正数,且a 3— b 3 = a 4 5 — b 2,求证1a 2+ ab + b 2= a + b ,又 a + b >0,得 a + b > 1,又 ab < 4 (a + b ) 2,而(a + b ) 2 = a + b + ab 2 (a b C ) 一个分式若分子变大则分式值变大,若分母变大则分式值变小,一个真分式,分子、分母同时加 上同一个正数则分式值变大,禾U 用这些性质,可达到证题目的。 b 2 bc c 2 > b C , ?. c 2 ac a 2 > C a 。 5 2 所以 a 2 ab b 2 b 2 bc C 2 心 ac a 2 > 2 ( a b C ) 二. 分式放缩 例3.已知a b 、C 为三角形的三边,求证:1< L + L + J < 2 o b C a C a b 证明:由于a b 、C 为正数,所以严> —,4 > J ,七 > —,所以 b C a b c a C a b c a b a b C

用放缩法证明不等式的方法与技巧答案

用放缩法证明不等式的方法与技巧 一.常用公式 k(k +1) k(k -1) 2. _____________ w ___ £ ________ ____ k 2 2 >k (k > 4) k 4. 1 x 2x 3x”…X k >2 (k > 2) 丄凸丄 k ! 2 ( k _1)! b (待学) 二?放缩技巧 (1) 所谓放缩的技巧:即欲证 A < B ,欲寻找一个(或多个)中间变量 C ,使A < C < B , 由A 到C 叫做“放”,由B 到C 叫做“缩”. 常用的放缩技巧 若 t 〉0, a+t >"a,a — t ■7^^ = n 1 1 1 —— --- = -------- n n +1 n(n +1) (4) 2( J n +1 - >/n)= 1 1 11,^

----- ,一 < ---- b b+m b b 1 “1 + 1 . . 1 n! 2 22 2n 」 1 1 1 1 + …c 1 +(1 —一) +(— 一一) n 2 2 3 + 1 3! 1 (7) (8) =2(V n - J n -1) J 2! 1 + — + — 22 32 1 1 1 --)(因为—< -------------- ) n n (n-1) n 丄+丄+丄1 n +1 n +2 n +3 或丄十丄十丄 n +1 n +2 n +3 1 +丄+丄+…+丄 …亠丄 2n n +1 ,丄」 2n A 丄+丄+… 需T n +丄 n +1 十丄+ 2n 2n ?+丄 T n "丄 n +1 2n —<1 n +1 _ n _ 1 —2n — 2 -n = V n 等等。 v n 三?常见题型 (一).先求和再放缩: 1?设 s, =! + 1+ 丄+■- + 2 6 12 n(n+1) 1 ,求证:Si <1 1 M 2 .设0=— ( n 匸N ),数列{b n b n^}的前n 项和为T n ,求证: n

高中数学归纳法大全数列不等式精华版

§数学归纳法 1.数学归纳法的概念及基本步骤 数学归纳法是用来证明某些与正整数n有关的数学命题的一种方法.它的基本步骤是: (1)验证:n=n0 时,命题成立; (2)在假设当n=k(k≥n0)时命题成立的前提下,推出当n=k+1时,命题成立. 根据(1)(2)可以断定命题对一切正整数n都成立. 2.归纳推理与数学归纳法的关系 数学上,在归纳出结论后,还需给出严格证明.在学习和使用数学归纳法时, 需要特别注意: (1)用数学归纳法证明的对象是与正整数n有关的命题; (2)在用数学归纳法证明中,两个基本步骤缺一不可. 1.用数学归纳法证明命题的第一步时,是验证使命题成立的最小正整数n,注意n不一定是1. 2.当证明从k到k+1时,所证明的式子不一定只增加一项;其次,在证明命题对n=k+1成立时,必须运用命题对n=k成立的归纳假设.步骤二中,在 由k到k+1的递推过程中,突出两个“凑”:一“凑”假设,二“凑”结论.关键是明确n=k+1时证明的目标,充分考虑由n=k到n=k+1时命题 形式之间的区别与联系,若实在凑不出结论,特别是不等式的证明,还可以应用比较法、分析法、综合法、放缩法等来证明当n=k+1时命题也成立,这也是证题的常用方法. 3.用数学归纳法证命题的两个步骤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尽管部分与正整数 有关的命题用其他方法也可以解决,但题目若要求用数学归纳法证明,则必须 依题目的要求严格按照数学归纳法的步骤进行,否则不正确. 4.要注意“观察——归纳——猜想——证明”的思维模式,和由特殊到一般的数学思想的应用,加强合情推理与演绎推理相结合的数学应用能力.

5.数学归纳法与归纳推理不同.(1)归纳推理是根据一类事物中部分事物具有某种属性,推断该类事物中每一个都有这种属性.结果不一定正确,需要进行严格的证明.(2)数学归纳法是一种证明数学命题的方法,结果一定正确. 6.在学习和使用数学归纳法时,需要特别注意: (1)用数学归纳法证明的对象是与正整数n 有关的命题,要求这个命题对所有的正整数n 都成立; (2)在用数学归纳法证明中,两个基本步骤缺一不可. 数学归纳法是推理逻辑,它的第一步称为奠基步骤,是论证的基础保证,即通过验证落实传递的起点,这个基础必须真实可靠;它的第二步称为递推步骤,是命题具有后继传递的保证,即只要命题对某个正整数成立,就能保证该命题对后继正整数都成立,两步合在一起为完全归纳步骤,称为数学归纳法,这两步各司其职,缺一不可.特别指出的是,第二步不是判断命题的真伪,而是证明命题是否具有传递性.如果没有第一步,而仅有第二步成立,命题也可能是假命题. 证明:12+122+123+…+12 n -1+12n =1-1 2n (其中n ∈N +). [证明] (1)当n =1时,左边=12,右边=1-12=1 2,等式成立. (2)假设当n =k (k ≥1)时,等式成立,即 12+122+123+…+12k -1+12k =1-12k , 那么当n =k +1时, 左边=12+122+123+…+12k -1+12k +1 2k +1 =1-12k +12k +1=1-2-12k +1=1-1 2k +1=右边. 这就是说,当n =k +1时,等式也成立. 根据(1)和(2),可知等式对任何n ∈N +都成立. 用数学归纳法证明:1-12+13-14+…+12n -1- 1 2n

放缩法证明数列不等式经典例题

放缩法证明数列不等式 主要放缩技能: 1.211111111(1)(n 1)1n n n n n n n n -=<<=-++-- 2221144112()141(21)(21)21214 n n n n n n n <===--+--+- ==>= ==<= =<= == =< = = 5. 121122211(21)(21)(22)(21)(21)2121 n n n n n n n n n n ---<==-------- 6. 111 22(1)11(1)2(1)22(1)2n n n n n n n n n n n n n +++++-==-+?+??+?

例1.设函数2*2()1x x n y n N x -+=∈+的最小值为n a ,最大值为n b , 且n c =(1)求n c ;(2)证明: 4444123111174n c c c c ++++ < 例2.证明:1611780<+ ++< 例3.已知正项数列{}n a 的前n 项的和为n s ,且12n n n a s a + =,*n N ∈; (1)求证:数列{} 2n s 是等差数列; (2)解关于数列n 的不等式:11()48n n n a s s n ++?+>- (3)记312311112,n n n n b s T b b b b = = ++++,证明:312n T <<

例4. 已知数列{}n a 满足:n a n ?????? 是公差为1的等差数列,且121n n n a a n ++=+; (1) 求n a ;(2 12n na +++< 例5.在数列{}n a 中,已知1112,2n n n n a a a a a ++==-; (1)求n a ;(2)证明:112233(1)(1)(1)(1)3n n a a a a a a a a -+-+-++-< 例6. 数列{}n a 满足:11122,1()22 n n n n n a a a n a ++==++; (1)设2n n n b a =,求n b ;(2)记11(1)n n c n n a +=+,求证:12351162 n c c c c ≤++++<

放缩法的应用技巧

放缩法的应用技巧 放缩法证明数列不等式是高考数学命题的热点和难点。 所谓放缩法就是利用不等式的传递性, 对不等 式的局部进行合理的放大和缩小从而向结论转化,其难度在于放缩的合理和适度。证明数列型不等式,因 其思维跨度大、构造性强,需要有较高的放缩技巧从而充满思考性和挑战性。为了帮助更多的学生突破这 一难点,我们从以下几个方面对放缩法证明数列不等式的基本策略进行分析。 一、 常见的放缩方法 证题中经常用到的放缩方法法有: 1?“添舍”放缩:对不等式一边添项或舍项以达到放大和缩小的效果; 2.分式放缩:分别放缩分式的分子、分母或者同时放缩分子分母以达到放缩的效果; 3?利用重要的不等式或结论放缩: 把欲证不等式变形构造,然后利用已知的公式或恒不等式进行放缩, 例如均值不等式、柯西不等式、绝对值不等式、二项式定理、贝努力公式、真分数性质定理等。 4.单调性放缩:挖掘不等式的结构特征和函数内涵来构造单调数列或单调函数,禾U 用单调性、值域产 生的不等关系进行放缩。 二、 常见的放缩控制 分析3:分析1中从第二项开始放缩,放的最终有点大。可以调整放缩的项数,从第三项开始放缩。 由此可见,调整成功。显然从第三项开始放缩所得的结果比从第二项开始放缩所得的结果又更小 些。以此类推,当放缩的项数越少,放缩后的结果就会越来越精细,越来越逼近目标。 除此之外,还可以调整放缩的次数,通过多次放缩的调整来达到效果;有时也可以根据欲证式子 的结构特点,把相邻的项分组捆绑后进行放缩,也可以达到控制放缩合理和尺度的效果。 当我们选择了正确的放缩方法后, 却往往会在放缩的过程中不知不觉间失控, 达不到欲证的目标。那么如何控制好放缩的尺度呢? 豹 … 1 1 1 1 7 例1 ?求证: 2 2 2 1 2 3 n 4 1:不等式左边不能直接求和,我们希望通过合适的放缩后可以求和。 “ 1 导致放缩的过大或过小, 分析 若采取 则左边 n(n 1) 1 1 【1】 分析 证明 【2】 很明显, 1 12 2 3 放得有点大了, 调整放缩的“量” 2:分析1中“放” 通过调整放大的 1 减少1,即二 n 1 1 1 :左边 <1 -(' (n 1) 1 1 (n n 2) ”的方法向右端放大, (n 1) n 导致传递性失败, 1 1 1 1 (一—)( ) 1 2 2 3 不等式链中断,放缩失败。 1 1 ( ) n 1 n 那怎么办呢? 的大小 的有点过大,因为右 “量”来控制放缩的效果。 1 1 1 1 、/ ( (n n 1 2 n 1 n 1 、1 ) (1 1 ) (j J ) + 2 1 3 2 4 3 5 2) 调整放缩的“项”的起点 —,放大了 2 丄 -2 n ( n 1 32 1 厂,放大了 分母减少了 n(n 1) 这样放的量就少了。 1 -?)=1+2(1 1 n 1 2 1 18 所以可以 n ,我们可以把分母只 ?)<1 + ;(1 ■)=; n 1 2 2 4 证明2:左边 1 1 — 4 2 3 亠1丄(丄丄) (n 1) n 4 2 3

高考数学_压轴题_放缩法技巧全总结(最强大)

放缩技巧 (高考数学备考资料) 证明数列型不等式,因其思维跨度大、构造性强,需要有较高的放缩技巧而充满思考性和挑战性,能全面而综合地考查学生的潜能与后继学习能力,因而成为高考压轴题及各级各类竞赛试题命题的极好素材。这类问题的求解策略往往是:通过多角度观察所给数列通项的结构,深入剖析其特征,抓住其规律进行恰当地放缩;其放缩技巧主要有以下几种: 一、裂项放缩 例1.(1)求∑ =-n k k 1 2142的值; (2)求证:3 511 2 <∑=n k k . 解析:(1)因为 121121)12)(12(21 422+--=+-= -n n n n n ,所以12212111 4212 +=+-=-∑=n n n k n k (2)因为 ??? ??+--=-=- <1211212144 4 11 1222 n n n n n ,所以35321121121513121112=+-?>-?>?-=?=+ (14) ! )2(1!)1(1)!2()!1(!2+- +=+++++k k k k k k (15) )2(1) 1(1 ≥--<+n n n n n (15) 112 22 2+-+-+j i j i j i

用放缩法证明不等式word版本

利用放缩法证明数列型不等式 一、常用的放缩法在数列型不等式证明中的应用 1、裂项放缩法:放缩法与裂项求和的结合,用放缩法构造裂项求和,用于解决和式问题。裂项放缩法 主要有两种类型: (1)先放缩通项,然后将其裂成某个数列的相邻两项的差,在求和时消去中间的项。 例1设数列{}n a 的前n 项的和1412 2333n n n S a +=-?+,1,2,3,n =L 。设2n n n T S =,1,2,3,n =L ,证明: 1 3 2 n i i T =< ∑。 证明:易得12(21)(21),3 n n n S +=--11 32311()2(21)(21)22121n n n n n n T ++==-----, 112231 11 3113111111 ()()221212212121212121n n i i i n n i i T ++===-=-+-++---------∑∑L = 113113()221212 n +-<-- 点评: 此题的关键是将12(21)(21)n n n +--裂项成1 11 2121 n n +---,然后再求和,即可达到目标。 (2)先放缩通项,然后将其裂成(3)n n ≥项之和,然后再结合其余条件进行二次放缩。 例 2 已知数列{}n a 和{}n b 满足112,1(1)n n n a a a a +=-=-,1n n b a =-,数列{}n b 的前n 和为n S , 2n n n T S S =-; (I )求证:1n n T T +>; (II )求证:当2n ≥时,2n S 711 12 n +≥ 。 证明:(I )1111111 ()2322122n n T T n n n n n n +-=+++-++++++++L L 11121221n n n = +- +++10(21)(22) n n =>++ ∴1n n T T +>. (II )112211222222,n n n n n n S S S S S S S S ---≥∴=-+-++-+Q L 1221122n n T T T T S --=+++++L 由(I )可知n T 递增,从而12222n n T T T --≥≥≥L ,又11217,1,212T S T = ==, 12211222n n n S T T T T S --∴=+++++L 21171711 (1)(1)112212 n n T T S n +≥-++=-++= 即当2n ≥时,2n S 711 12 n +≥。 点评:此题(II )充分利用(I )的结论,n T 递增,将2n S 裂成1122112222n n n n S S S S S S S ----+-++-+L 的

放缩法技巧全总结(非常精辟-是尖子生解决高考数学最后一题之瓶颈之精华!!)

例析放缩法在数列不等式中的应用 孙卫 (安徽省芜湖市第一中学 241000) 数列不等式是高考大纲在知识点交汇处命题精神的重要体现,在高考试题中占有重要地位,在近几年的高考试题中,多个省份都有所考查,甚至作为压轴题。而数列不等式的求解常常用到放缩法,笔者在教学过程中发现学生在用放缩法处理此类问题时,普遍感到困难,找不到解题思路。现就放缩法在数列不等式求解过程中常见的几种应用类型总结如下。 1. 直接放缩,消项求解 例1(2008 辽宁21)在数列{}{},n n a b 中,112,4a b ==,且1,,n n n a b a +成等差数列,11,,n n n b a b ++成等比数列. *N n ∈, (Ⅰ)求234,,a a a 及234,,b b b ,由此猜测{}{},n n a b 的通项公式,并证明你的结论; (Ⅱ)证明:1122111512 n n a b a b a b +++<+++L . 分析:(Ⅰ)数学归纳法。(Ⅱ)本小题的分母可化为不相同的两因式的乘积,可将其放缩为等差型两项之积,通过裂项求和。 (Ⅰ)略解2(1)(1)n n a n n b n =+=+,. (Ⅱ)11115612 a b =<+.n ≥2时,由(Ⅰ)知(1)(21)2(1)n n a b n n n n +=++>+. 故112211111111622334(1)n n a b a b a b n n ??+++<++++ ?+++??+?? …… 111111116223341n n ??=+-+-++- ?+?? … 111111562216412n ??= +-<+= ?+??,综上,原不等式成立. 点评: 数列和式不等式中,若数列的通项为分式型,可考虑对其分母进行放缩,构造等差型因式之积。再用裂项的方法求解。 另外,熟悉一些常用的放缩方法, 如:),,2,1(1 1121n k n k n n Λ=+≤+≤,n n n n n n n n n 111)1(11)1(11112--=-≤<+=+- 例2(2008 安徽21.节选)设数列{}n a 满足*,1,1311N c c ca a a n n ∈-+==+其中c 为实数 (Ⅰ)证明:[0,1]n a ∈对任意* n N ∈成立的充分必要条件是[0,1]c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