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听那冷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听听那冷雨》活动单
【学习目标】
1.欣赏“雨”的意象美。
2.体悟文中蕴含的深切情感。
3.品味文章优美的语言,感受文章的意境之美。
【学习重点】
1.体悟文中蕴含的深切情感。
2.品味文章优美的语言,感受文章的意境之美。
【学习难点】
体悟文中蕴含的深切情感。
【活动过程】
活动一
一、基础知识
1、给下面加点字注音:
薄.荷咬啮.霹雹.忐忑
..催心折.骨
滂沱
..沥..青霭.空濛.寒濑.淅淅沥
氤氲
..如椽.大竹..羯.鼓潺潺.铿锵
孺.慕岑.寂惊蛰.苔藓
..鸟声啾.啾
擎.天裙裾.舔舐.心寒眸.酸树香沁.鼻
晌.午强劲.惊悸.冉冉
..升起冥.思苦想
仓颉.米芾.王禹偁.
2、成语:
石破天惊
....原形容箜篌的声音,忽而高亢,忽而低沉,出人意外,有难以形容的奇境。后多比喻文章议论新奇惊人。
文内例句:听雨,只要不是石破天惊
....的台风暴雨,在听觉上总是一种美感。二、学习过程:
(一)、知人论世
余光中热爱中国传统文化,热爱中国。他说“中国,最美最母亲的国度”,“我的血系中有一条黄河的支流。”“蓝墨水的上游是汨罗江”,自己“要做屈原和李白的传人”。
余光中,台湾著名作家、文学评论家、诗人与散文家。祖籍福建永春人,母亲原籍江苏武进,故他也自称“江南人”。一生从事诗歌、散文创作和评论、翻译工作,自称“左手写诗,右手写散文”, 1949年赴台湾。其被称为台湾现代派“十大诗人”之一,散文在台湾堪称一绝。思乡是他诗文中经常出现的主题。代表作有诗歌《乡愁》、《等你在雨中》等,散文《望乡的牧神》、《记忆像铁轨一样长》等。
余光中先生热爱中国传统文化,热爱中国。他曾经说:母亲是大陆,台湾是妻子,香港是情人,欧洲是外遇。余光中礼赞“中国,最美最母亲的国度。礼赞“中国,最美最母亲的国度”。他说:“我的血系中有一条黄河的支流”,“蓝墨水的上游是汨罗江”,“要做屈原和李白的传人”。 1974年,他到香港中文大学
任教,并于同年写下了《听听那冷雨》这篇散文。1992年,终于得以回到他思念已久的大陆。
本文通过对台湾春寒料峭中漫长雨季的细腻描写,真切地勾画出一个在冷雨中孑然独行的白发游子的形象,委婉地传达出一个漂泊他乡者浓重的孤独和思乡之情,一个远离故土的知识分子对传统文化的深情依恋和赞美。
余光中于1949年离开厦门去香港,1950年到台湾,本文创作于1974年,正如文章中所说,离开大陆已经25年了。几十年来,余光中经历了离别家园的痛苦,浪迹天涯的辛酸,却始终在精神上与祖国血脉相连。他的作品,无论散文、诗歌,都充满浓郁的传统意识和乡土观念,抒发出浓浓的去国怀乡之感,强烈的思乡思亲之情。本文作为余光中散文的代表作,表达了流落在台湾的大陆游子强烈的思乡之情。
(二)导入
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
长大后/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
后来啊/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我在外头/母亲啊在里头
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
在这首诗中,作者选择了哪些意象,表达了哪些具体的情感呢?
小时候邮票母亲亲情
长大后船票新娘爱情
后来呵坟墓母亲亲情
而现在海峡大陆乡土情、爱国之情
就是这样一位“东方赤子”却远离祖国怀抱几十年,他经历了离别家园的痛苦,浪迹天涯的辛酸,却始终在精神上与祖国血脉相连。他的作品中充满乡土观念,去国怀乡之感,思乡思亲之情,他就是余光中。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他的一篇诗质的散文《听听那冷雨》。
活动二
一、理清脉络,走进文本
之前请大家预习了这篇文章,下面我们共同完成填空,梳理文章的脉络。
文题为《听听那冷雨》,可见作者重点是要写听雨,文章是不是所有的语段都在写“听”雨?请浏览课文,抓住提示性语句,从对“雨”的不同观察角度着手来理清全文思路,梳理文章脉络。请根据表格中的提示,完成下面填空。
二、一读文本,解读意象美
1.既然文本以“听雨”为主,那么我们就先从这部分解读起。作者听雨后有什么联想、感受?请速读5-10小节,完成填空。
2、除了听觉外,作者还调动了哪些感官来写雨的?写出了雨的哪些特点?请迅速浏览文章余下部分。
触觉:冷雨、潮润润的凄冷
视觉:淋淋漓漓、淅淅沥沥连绵
嗅觉:清清爽爽新新、薄荷的香味、淡淡土腥气多情
味觉:舔舔吧那冷雨苦涩
三、二读文本,探究意蕴美
作者为什么要选“雨”这个意象作为自己情感的寄托?为什么要在“雨”之前加“冷”字?为什么还要在“冷雨”前加上“那”字,为什么不用“这”?本文为什么以《听听那冷雨》为题?“听听那冷雨”实则是在听什么?就让我们来细读文本,探究文章的意蕴之美。
1.我们就还是先从听雨部分入手。(1)第5节中,作者化用蒋捷的词来表达自己的感悟。阅读书下注释部分的原词,说说该词从“听雨”这一独特视角,表现了诗人少年、壮年、晚年三个人生阶段哪些不同境遇、不同况味的不同感受?
“少年听雨”:“少年听雨”的画面,传达出春风骀荡的欢乐情怀。着力渲染的正是“不识愁滋味”的青春风华。
“壮年听雨”:“壮年听雨”的画面,映现出在风雨飘摇中颠沛流离的坎坷遭际和悲凉心境。
“而今听雨”:“而今听雨”的画面,则刻意凸现出僧庐之冷寂与鬓发之斑白,借以展示晚年历尽离乱后的憔悴。
(2)作者为什么要化用蒋捷的这首词呢?
【补充写作背景】余光中于1949年离开厦门去香港,1950年到台湾,本文创作于1974年,正如文章中所说,离开大陆已经25年了。
作者处境与蒋捷相似,都是“饱经风霜”,都是面对萧萧秋雨,想到自己的一生,一样是:少年听雨,红绣楼头醉卧酒,年少不识愁滋味。
中年听雨,独在异乡为异客,历经沧桑欲断肠。
白头听雨,摧心折骨家与国,几回魂梦返故乡。
(3)段末最后一句“窗外在喊谁”?谁在呼唤?在呼唤谁?
是故乡在呼唤漂泊的游子。
2.是的,就让我们【齐读】第5小节的“大陆上的秋天”到段末。来深刻体味作者浓烈的情感。
3.现在再让我们回答之前提出的问题:(“雨”这个意象形象特点是什么?)作者为什么要选“雨”这个意象作为自己情感的寄托?为什么要在“雨”之前加“冷”字?为什么还要在“冷雨”前加上“那”字,为什么不用“这”?
“雨”可以表现故国之思的缠绵悠长。
“冷”有两层含义:(1)突出在春寒料峭里的雨给人的外在的实在的感受。
(2)表现作者远离大陆内心产生的凄冷。是25年没有回到祖国的深深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