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主要经历
史记孔子的故事主要内容
史记孔子的故事主要内容
《史记·孔子世家》主要讲述了孔子的身世和人生经历。
孔子,名丘,字仲尼,生于鲁国昌平乡陬邑。
他的父亲是叔梁纥,母亲为颜氏。
由于父母未经婚嫁而结合,因此被《史记》称之为“野合而生”。
孔子出生时头顶中间低,四周高,因此得名“丘”。
孔子年少时,常摆放一些俎豆之类的礼器,举行仪式。
成年后,他在季孙氏家中担任小吏。
然而,孔子在政治上并未得到重用,反而经历了许多挫折和磨难。
他曾离开鲁国,在齐国、宋国、卫国、陈国、蔡国等地都遭遇了排斥、驱逐和困厄。
在齐国时,他成为高昭子家臣,齐景公曾向他询问政事,但后来遭到晏婴的劝阻,未能得到田地赏赐。
在鲁国,公室权力旁落,大臣僭越礼法,孔子没有做官,而是选择收徒讲学,修订《诗经》《尚书》《礼记》《乐经》等经典。
孔子五十岁时出仕,担任中都长官,后来升任司空、大司寇等职位。
然而,在齐国的计谋下,鲁定公、季桓子接受了齐国赠送的女乐文马,疏于政治,孔子因此离开鲁国前往卫国。
在卫国,孔子遭人诋毁,出入受到监视,十个月后离开。
此后,他率领弟子周游列国,历经曹、宋、郑、陈、卫、蔡、叶、楚等地,期间多次遇险。
十四年后,年近七十的孔子回到鲁国,但仍未得到任用。
最终在七十三岁时去世。
尽管孔子没有做高官显贵,但他的思想学说影响深远。
他的名言如“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等被后世广泛传颂。
因此,《史
记·孔子世家》将孔子列为世家是合情合理的。
孔子生平知识点归纳总结
孔子生平知识点归纳总结孔子的生平事迹不仅在中国古代,而且在世界范围内都具有重要意义。
在中国历史上,孔子被认为是先秦时期的六大经学家之一,他的思想对中国古代以及后世影响深远。
下面将对孔子的生平进行归纳总结,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一、家世背景孔子出生于鲁国一个贵族家庭,是其父孔鲤的嫡长子。
孔子的祖上是鲁国的一位卿大夫,家族世代为鲁国政治和社会贡献良多。
孔子的母亲博与孔鲤是过继嫡子,生下孔子之后不久去世,孔子的父亲娶了尚姓妇人,又生下孔氏三元之女孔夫人,不久去世,孔鲤无嗣,益悲伤。
在保妥贾的论语中记载他生日前羸瘦的父亲情画。
也有孔子说:“一日二日有经,莫之为而徒。
”孔子自幼聪颖,好学善思,他很早就表现出过人的才能和品德。
他的父亲对他十分疼爱,教育也很严格。
孔子自小就对仁义礼智等各种知识产生浓厚的兴趣,是家中的骄傲。
二、求学经历据《史记》记载,孔子早年曾在自家乡学习《诗经》、《书经》、《礼》、《乐》等典籍,十六岁时,孔子开始担任乡里的官职。
这一经历为孔子的后来学术和政治生涯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孔子的学识渊博,他“十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在孔子的学术生涯中,他遍访名师,探讨学问,对自己的知识体系进行了深入的思考和整合,最终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哲学体系。
他的学术思想以仁、义、礼、智为核心,提出了“君子”与“小人”的区别,主张道德修养和政治道义。
此举对中国古代乃至当今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三、政治实践孔子曾先后在鲁国、齐国等地担任官职,表现出过人的政治才能和执政能力。
他提倡礼乐,主张礼法治国,致力于推行礼法教化,深入宫廷和官场,劝谏国君,谋国政,对当时的政治生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曾说:“实听其声,观其行,立其德,故上下昭。
功用无所不及。
”孔子对政治的追求和笃学不倦的精神,使他成为中国古代政治家兼哲学家。
他的政治思想和实践不仅在当时产生了深远影响,而且对当代的政治生活和社会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孔子生平事迹
孔子生平事迹孔孔子出生平凡,却有着惊人事迹,你知道他身上什么事迹。
下面由店铺列举几个关于孔子生平主要经历,希望你喜欢。
孔子的人物生平简介1.贵族出身孔子的祖上是殷商王室的后裔,宋国的贵族,先祖是商朝开国君主商汤。
周初三监之乱后,为了安抚商朝的贵族及后裔,周公以周成王之命封商纣王的庶兄、商朝忠正的贵族微子启于商丘建立宋国,奉殷商祀。
微子启死后,其弟微仲即位,这就是其十五世祖。
六世祖得孔氏,称孔父嘉。
孔父嘉是宋国大夫,曾为大司马,在宫廷内乱中被杀,孔父嘉子木金父避灾逃到鲁国的陬邑定居。
叔梁纥是孔子的父亲,其官职为陬邑大夫。
2.圣人降世叔梁纥的正妻施氏,生了九个女儿却没有一个儿子,小妾为他生了长子孟皮,孟皮有足疾,叔梁纥很不满意。
于是叔梁纥请求颜氏让她三个女儿之中的一个立为妾,颜氏念叔梁年老且性情急躁,于是征求三个女儿的意见。
长女和次女都不同意,只有小女儿颜征在(颜徵在)愿嫁叔梁纥。
颜征在时年不满二十岁,而叔梁纥已经六十六岁,年龄相差悬殊,两人为婚于礼不合,夫妻在尼山居住并且怀孕,故谓之“野合”。
孔子在鲁襄公二十二年十月(儒略历公元前551年,格里历公元前551年9月28日)申时于陬邑昌平乡诞生。
孔子生而七漏,头上圩顶(yú dǐng,意为头顶凹陷),而又因其母曾祷于尼丘山,故名“丘”,字“仲尼”。
关于孔子出生年月有两种记载,相差一年,一般依《史记·孔子世家》说。
3.早年经历鲁襄公二十四年(公元前549年),孔子三岁的时候,叔梁纥病逝,葬于防。
叔梁纥死后,颜征在失去庇佑,被叔梁纥正妻施氏所逐,于是带孔子庶兄孟皮与孔子至曲阜阙里,过着清贫的生活。
鲁昭公五年(公元前537年),孔子日见其长,已意识到要努力学习做人与生活之本领,所以称自己虽然已经十五岁了,但志向在于做学问。
鲁昭公七年(公元前535年),孔子的母亲颜征在去世。
这一年,季氏宴请士一级贵族,孔子去赴宴,被季氏家臣阳虎拒之门外。
孔子主要经历
孔子主要经历孔子,子姓,孔氏,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今山东曲阜)人。
孔子的先祖是宋国公室,后因为宋国内乱而迁移到鲁国,到孔子已经是第六代了。
孔子的父亲是鲁国大将叔梁纥(孔纥),也做过地方官陬邑大夫。
叔梁纥有一妻一妾,妻子施氏生九女,无子,妾生有一子,名孟皮。
但孟皮从小腿脚有毛病,按照当时礼法,他不适合当继承人。
于是,叔梁纥在69岁时遇到了17岁的颜征在,第二年,颜氏生子,取名仲尼。
孟,是老大,仲是行二,所以孔子又被称为孔老二。
史载,叔梁纥与颜氏是“野合”,即颜氏是没有名分的,孔子是私生子。
当时各诸侯国礼崩乐坏,竞争激烈,都在争夺人口,鼓励生育,所以,像孔子这样的私生子并不受歧视,只是不能继承父亲的遗产。
孔子从父亲那里继承的除了优秀基因,就是“士”的身份。
这个身份非常非常非常重要,身份只能只能靠继承,买都买不到。
如果没有这个身份的话,孔子连受教育的权利都没有,也就不会有后来的孔子了。
一,少年时期(生活和学习)。
孔子3岁时,叔梁纥去世。
颜氏带着孔子离开孔家,独自生活,也有可能是回娘家生活。
但不管怎样,孔子的童年是比较苦的。
春秋时期,有钱有权的家族对祭祀和丧葬比较重视,会雇佣很多人帮忙。
孔子从小就在祭祀、丧葬场合帮忙,来赚钱补贴家用。
祭祀、丧葬仪式恰好是最能体现周礼的场合。
因此,孔子对于周朝的礼制特别熟悉,掌握很好。
按照周朝制度,士族子弟是可以在公立学校接受教育的。
因此,孔子可以接受周朝的“义务教育”,学到了“六艺”:礼、乐、射、御、书、数。
孔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孔子十五岁时就开始懂得了努力学习,来改变命运。
孔子十七岁时,母亲去世。
孔子打听到父亲的墓,将父母合葬。
颜氏一生,虽然贫苦,却很满足。
她出身底层,属于“野人”(住在城外的人),“丈夫”和儿子都是士族,实现了人生逆袭。
放在今天,如果这么说,会被喷,但在等级森严的周朝,就是这么现实和残酷。
春秋孔子的生平事迹有哪些
春秋孔子的生平事迹有哪些孔子是生于春秋时期,是我国著名的大思想家,大教育家和政治家。
那么孔子的生平事迹有哪些?下面是店铺为你搜集孔子的生平事迹,希望对你有帮助!孔子的生平事迹孔子(公元前551年,即鲁襄公二十四年——公元前479年,即鲁哀公十六年),名孔丘,字仲尼。
庚戌年戊子月庚子日甲申时,孔子出生于春秋末期的鲁国陬邑,也就是当今的山东省曲阜市。
他是春秋时期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和政治家集大成者,是儒家学派思想的始祖。
孔子是从宋国逃出来的殷遗贵族的后裔,宋国夏邑是其祖籍,位于今河南省商丘市夏邑市。
孔子自小过着清贫的生活。
三岁时,父亲就离开人世。
母亲颜氏就带着他离开出生地尼山,来到阙里。
生活拮据的他,做过许多工作来补贴家用。
虽然经济上困难,但也抵挡不了孔子对求学的热情。
孔子聪明早慧,对知识非常的渴求,经常去拜访各位名师,请他们指教,向他们学习。
17岁时,孔子的母亲颜氏离开人世。
孔子多方打听才将父母亲合葬在一起。
19岁时,给贵族担任职事,管理东西。
不久,迎娶了亓官氏,后一年便有了第一个儿子孔鲤。
23岁,孔子开始招收徒弟,在民间进行讲学,开设了私人讲学之风,提出了因材施教等教育方法。
还到各国去周游讲学,推广“仁”“礼”的思想,传播教育文化,开创了儒家思想。
除此之外,曾担任国家官职,与权贵斗争;虽然多次遭遇艰险,但还是有幸的存活下来。
晚年被接回鲁国,虽未得到重用,但在期间,他专心编著了《春秋》等书籍。
73岁逝世,死后葬在了泗水。
他多姿多彩的传奇一生给后世留下了宝贵的文化财富。
孔子周游列国事迹春秋时期,孔子曾在老子门下完成学业后,带领他的一部分弟子周游列国以宣传自己的主张,想借此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
他将鲁国作为起点和终点,途中经过了很多国家或地区,这段游历总共花了孔子十几年。
事实上,还有一本学术性较高的散文集,内容主要是关于孔子的经历,名字就叫做《跟孔子周游列国》。
孔子游历了很多鲁国周边的国家,不论是大国还是小国,他都曾走到过。
关于孔子的生平简介
关于孔子的生平简介孔子,儒家学派创始人,中国著名的大思想家、大教育家,下面是店铺为你整理的关于孔子的生平简介,希望对你有用!孔子简介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子姓,孔氏,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人(今山东曲阜),祖籍宋国栗邑(今河南夏邑),中国著名的大思想家、大教育家。
孔子开创了私人讲学的风气,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孔子曾受业于老子,带领部分弟子周游列国十四年,晚年修订六经,即《诗》《书》《礼》《乐》《易》《春秋》。
相传他有弟子三千,其中七十二贤人。
孔子去世后,其弟子及其再传弟子把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语录和思想记录下来,整理编成儒家经典《论语》。
孔子在古代被尊奉为“天纵之圣”、“天之木铎”,是当时社会上的最博学者之一,被后世统治者尊为孔圣人、至圣、至圣先师、大成至圣文宣王先师、万世师表。
其儒家思想对中国和世界都有深远的影响,孔子被列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
孔子被尊为儒教始祖(非儒学),随着孔子影响力的扩大,孔子祭祀也一度成为和上帝、和国家的祖宗神同等级别的“大祀”。
孔子人物生平贵族出身孔子的祖上是宋国的贵族,先祖是商朝开国君主商汤。
周初三监之乱后,为了安抚商朝的贵族及后裔,周公以周成王之命封商纣王的庶兄微子启于商丘建立宋国,奉殷商祀。
微子启死后,其弟微仲即位,微仲是孔子的十五世祖。
六世祖得孔氏,称孔父嘉。
孔父嘉是宋国大夫,曾为大司马,封地位于宋国栗邑(今河南夏邑),后来在宫廷内乱中被太宰华督所杀。
孔父嘉子木金父,木金父生孔防叔,孔防叔的孙子叔梁纥就是孔子的父亲,叔梁纥为避宋国战乱逃到鲁国的陬邑(今山东曲阜)定居,其官职为陬邑大夫。
圣人降世叔梁纥的正妻施氏,生了九个女儿却没有一个儿子,小妾为他生了长子孟皮,孟皮有足疾,叔梁纥很不满意。
于是叔梁纥请求颜氏让她三个女儿之中的一个立为妾,颜氏念叔梁年老且性情急躁,于是征求三个女儿的意见。
长女和次女都不同意,只有小女儿颜征在(颜徵在)愿嫁叔梁纥。
孔子传播儒学的经历
孔子传播儒学的经历孔子,又称孔夫子,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和政治家,他被尊奉为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孔子的学说对于中国和东亚地区的文化和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并且在其一生中,孔子致力于传播和弘扬儒学。
孔子生于公元前551年,出生在鲁国(今山东省曲阜市)。
在他的学术生涯中,他游历于各个诸侯国,寻求机会向各地的君主和士人传播自己的学说。
孔子的学说强调了仁、义、礼、智、诚等原则,提倡人们尊重他人、恪守道德规范,并追求自我完善和社会和谐。
孔子传播儒学的第一个重要经历是在鲁国。
作为一个贵族家庭的子弟,孔子从小就接受了良好的教育。
他在鲁国的学校中学习了经书、诗词和礼仪等知识,同时也对传统的礼仪和道德有着深刻的理解。
然而,由于当时鲁国内部政治混乱,礼仪和道德的传统价值观遭到了破坏和侵蚀。
孔子决心通过教育来挽救这一局面,他开始在鲁国的学校中教授儒学的思想和原则,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
然而,在孔子的传播儒学的过程中,他遭遇了许多困难和阻碍。
由于当时社会动荡,战国时期各国之间争斗不休,很多人对于儒学的思想并不重视。
孔子曾多次请求各国的君主支持他的教育事业,但很多君主对于他的请求置之不理。
面对这些困难,孔子并没有放弃,他坚持不懈地传播儒学的思想,通过自己的言行和教育方法影响和感化他人。
孔子的第二个重要经历是在陈国。
陈国是当时战国时期的一个小国,国君对于儒学的思想非常重视。
孔子在陈国受到了热烈的欢迎,并且得到了国君的支持。
他在陈国开设了一所学院,聚集了许多学生和士人。
在这所学院中,孔子教授儒学的经典著作,并与学生们进行深入的讨论和研究。
通过他在陈国的教育工作,儒学的思想逐渐在当地传播开来,对于陈国的社会和文化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孔子的第三个重要经历是在齐国。
齐国是战国时期最强大的国家之一,国君重视教育事业,并且对于儒学的思想有着浓厚的兴趣。
孔子在齐国受到了国君的邀请,并且被任命为官方的教育顾问。
他在齐国着手整理和编纂了儒学的经典著作,对于儒学的思想进行了进一步的系统化和规范化。
孔子生平事迹(优秀9篇)
孔子生平事迹(优秀9篇)孔子是我们儒家教派的一代圣人,他的许多精神都值得我们去学习。
下面是白话文整理的孔子生平事迹(优秀9篇),希望可以启发、帮助到大家。
.鲁国内乱篇一孔子拜师的故事篇二在他年轻的时候,就已经是远近闻名的老师了。
但是他还是认为自己的知识并不是那么的渊博。
于是在他三十岁的时候,就离开了自己的家乡曲阜,来到洛阳想要拜大思想家老子为师。
但是孔子的家到洛阳并不是那么的近的,之间的距离恐怕有上千米,于是孔子到洛阳的过程中基本上是都是风餐露宿,日夜兼程。
直到几个月后,终于来到了洛阳城。
准备进洛阳城的时候,他瞧见一架马车,在马车的旁边站着一位将近七十多岁的老人。
身穿长袍,头发和胡子全部白了,看上去很有学问的样子。
于是孔子猜测这位老人可能是自己要拜访的老子先生吧!便上前行礼询问:“老人家,您就是老子先生吗?”老人见这位年轻人一眼就认出了自己,就有些纳闷。
孔子见老人神情疑惑,于是上前说:“我是学生孔丘,特地前来拜见老师,请收下我这个徒弟吧。
”老人才恍然大悟:“原来你就是仲尼,听说你要来,我特地在这里迎你,研究学问你不比我差,可为什么还要拜我为师呢?”孔子听了再次行礼,说:"多谢老师等候。
学习是没有止境的。
您的学问渊博,跟您学习,一定会大有长进的。
”从这以后,孔子每天都跟在老师身旁,有不懂的就随时问,而老子也毫无保留的将自己知道的传教给他。
.圣人降世篇三叔梁纥的正妻施氏,生了九个女儿却没有一个儿子,小妾为他生了长子孟皮,孟皮有足疾,叔梁纥很不满意。
于是叔梁纥请求颜氏让她三个女儿之中的一个立为妾,颜氏念叔梁年老且性情急躁,于是征求三个女儿的意见。
长女和次女都不同意,只有小女儿颜征在(颜徵在)愿嫁叔梁纥。
颜征在时年不满二十岁,而叔梁纥已经六十六岁,年龄相差悬殊,两人为婚于礼不合,夫妻在尼山居住并且怀孕,故谓之“野合”。
孔子在鲁襄公二十二年十月(儒略历公元前551年,格里历公元前551年9月28日)申时于陬邑昌平乡诞生。
孔子主要经历
孔子主要经历(1)孔子的一位学生在煮粥时,发现有肮脏的东西掉进锅里去了。
他连忙用汤匙把它捞起来,正想把它倒掉时,忽然想到,一粥一饭都来之不易啊.于是便把它吃了。
刚巧孔子走进厨房,以为他在偷食,便教训了那位负责煮食的同学。
经过解释,大家才恍然大悟.孔子很感慨的说:"我亲眼看见的事情也不确实,何况是道听途听呢?”(2)史书言,孔子的母亲在他刚刚三岁的时候,就教他读书识字,到四岁的时候,他已会念百余字了。
有一天,他的妈妈说:“昨天我教你的字会背了吗?”孔丘说:“都记住了。
"妈妈说:“那好,明天一早我考考你。
”孔丘睡觉,是和哥哥在一起。
这天晚上,他钻入被窝后对哥哥说:“哥哥,妈妈教给你的字都记住了吗?"哥哥道:“都记住了。
你呢?”孔丘说:“我已经练了多遍,也许都记住了,可又没有把握,明天一早娘要考我,若有不会的,娘一定非常伤心和难过.不行,我一定要起来再多练几遍。
”哥哥被他这种刻苦学习、孝顺母亲的精神所感动,心疼地说:“天气凉了,别起来练了,就在我的肚子上写吧。
我能觉出对错,也好对你写的做个检查!”于是,小孔丘就在哥哥的胸口上写了起来。
每写一字,就念出声来.可这声音越来越轻,当他写完最后一个字的时候,声音也听不到了。
哥哥验完他的最后一个字,听着他那均匀的呼吸,望着他甜中带笑的睡容,既心疼又爱怜地笑了。
第二天一早,在母亲考核时,他一遍通过。
母亲惊喜道:“这孩子真神了,前天教了他那么多字,只过了一天,就如此滚瓜烂熟,将来准能干大事啊!”孔丘望着母亲欣喜的面容,高兴地笑了。
然而在这微笑中,却伴着两行泪水。
站在旁边的哥哥,深深地理解他,知道在他超人的天资背后,更多的则是弟弟那锲而不舍的精神和刻苦勤奋的汗水.孔子生平孔子是鲁国人,其先祖乃宋国贵族,为商人后裔。
如果把传说与信史结合起来,子姓孔氏有着显赫的世系.传说中的五帝时代,有娀氏之简狄生契.契的后裔汤建立了商王朝。
周灭商后,封纣的庶兄微子启于宋。
孔子的一生经历给我们的启示
孔子的一生经历给我们的启示孔子,名丘,字仲尼,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他的一生充满了坎坷与传奇,但其坚定的信念、不懈的追求和卓越的智慧使得他成为了后世敬仰的圣人。
本文将从孔子的生平经历出发,详细阐述其给我们带来的深刻启示。
一、孔子的生平经历1.早年经历孔子出生于鲁国一个没落的贵族家庭,早年丧父,家境贫寒。
然而,他勤奋好学,自幼便展现出了非凡的智慧。
他曾担任过仓库管理员和畜牧场管理员等职务,但始终不忘学习,逐渐形成了自己的思想体系。
2.创立儒家学派孔子在三十岁左右时开始收徒讲学,创立了儒家学派。
他提倡仁爱、礼义、忠恕等道德观念,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关系。
同时,他还提出了“有教无类”的教育思想,打破了贵族垄断教育的局面,使得更多人有机会接受教育。
3.周游列国为了宣传自己的政治理念,孔子曾周游列国,希望能得到君主的重用。
然而,他的政治主张并未得到广泛认同,多次碰壁。
在周游列国的过程中,孔子不仅深入了解了各国的风土人情,还结识了许多志同道合的朋友,进一步丰富了自己的思想。
4.晚年经历晚年时期,孔子回到鲁国,继续从事教育和著书立说的事业。
他整理了《诗经》、《尚书》等古籍,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
同时,他还培养了一大批杰出的弟子,如颜回、子路、子贡等,他们后来都成为了儒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
二、孔子一生经历给我们的启示1.勤奋好学,追求卓越孔子一生勤奋好学,从未停止过对知识的追求。
他曾经说过:“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这句话表明了他始终保持着谦虚谨慎的学习态度,善于从他人身上汲取智慧和经验。
正是这种精神使得孔子能够在困境中不断成长,最终成为了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
我们应该学习孔子的这种精神,不断追求卓越,努力提升自己的能力和素质。
2.坚守信念,勇往直前在孔子的一生中,他始终坚持自己的信念和理想,勇往直前。
即使面临挫折和困难,他也从未放弃过自己的追求。
这种坚定的信念使得孔子能够在逆境中保持清醒的头脑和坚定的立场,最终赢得了后世的尊敬和敬仰。
=【孔子的生平和主要经历】=
孔子的生平和主要经历:孔子(前551年9月28日~前479年4月11日)名丘,字仲尼,英文:Confucius, Kung Tze 。
兄弟排行第二,所以也有人称之为“孔老二”。
春秋后期鲁国人,汉族。
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夏历八月二十七日)生于鲁国陬邑昌平乡(今山东省曲阜市东南的鲁源村);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农历二月十一日)逝世,享年72岁,葬于曲阜城北泗水之上,即今日孔林所在地。
他的祖先是宋国贵族,大约在孔子前几世就没落了。
孔子年轻时做过几任小官,但他一生大部分时间都是从事教育,相传所收弟子多达三千人,贤人72,教出不少有知识有才能的学生,“桃李满天下”就出自此处。
孔子为春秋末期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思想的创始人,任鲁国司寇;后携弟子周游列国;最终返鲁,专心执教。
在中国五千年的历史上,对华夏民族的性格、气质产生最大影响的人,就算是孔子了。
在世时已被誉为“天纵之圣”、“天之木铎”“千古圣人”,是当时社会上最博学者之一,并且被后世尊为至圣(圣人之中的圣人)、万世师表。
因父母曾为生子而祷于尼丘山,故名丘,曾修《诗》、《书》,定《礼》、《乐》,序《周易》,作《春秋》。
孔子的思想及学说对后世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姜广辉认为,“面对春秋时期诸侯争战不休、人民困苦不堪的现实,孔子不是象宗教家那样,创造出一个外在的超越的全知全能的救世主,通过天启和神谕来规范人们的思想和行为,而是回首历史,到上古“圣王”那里去寻找智慧。
孔子自谓“述而不作”,实际是以“述”为“作”,通过对历史传统作当代诠释,来实现价值的叠加和转换。
他正直、乐观向上、积极进取,一生都在追求真、善、美,一生都在追求理想的社会。
他的成功与失败,无不与他的品格相关。
他品格中的优点与缺点,几千年来影响着中国人,特别是影响着中国的知识份子。
孟子的生平和主要经历:孟子,名轲,字子舆,战国中期邹国人(公元前372年-公元前289年)。
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和政治家,儒家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
孔子少年的故事主要内容
孔子少年的故事主要内容
孔子(公元前551年-公元前479年)是中国古代著名的哲学家和思想家,他的少年时代经历对其后的思想和教育理念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以下是孔子少年时代的主要故事内容:
1.早逝父亲:孔子的父亲早逝,留下了他和他的母亲负担家庭的责任。
尽管家境贫困,孔子的母亲非常重视他的教育,培养了他的卓越才能。
2.早年求学:孔子从小就对学问充满浓厚兴趣,他热衷于阅读经典文学,尤其是《诗经》、《书经》和《礼记》等经典著作。
3.背诵经书:孔子在少年时代就开始背诵古代文化经典,他的母亲鼓励他努力学习,使他具备了广泛的知识基础。
4.传播古代价值观:孔子早年就表现出对古代价值观的热爱,他强调了孝道、仁爱、诚实和忠诚等传统美德。
5.游学求师:年轻的孔子开始四处游学,寻求知识和智慧。
他拜访不同的学者和名师,向他们请教,积累了丰富的学问。
6. 政治抱负:孔子的少年时代还表现出他对政治抱负的追求。
他梦想成为一名政治家,希望能够改善国家的政治状况和社会秩序。
这些少年时代的经历和教育背景为后来孔子成为一位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他的思想和价值观对中国的文化传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成为儒家思想的奠基人。
孔子与儒家学说
孔子与儒家学说儒家学说是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的精髓,历经千年不衰。
而其代表人物孔子更是被习以为常,成为了中国人民心中的敬仰之源。
那么,孔子和儒家学说究竟是什么?它给我们带来了什么启示?一、孔子的生平经历孔子,名丘,字仲尼,出生在今天的山东曲阜。
他的祖先是帝舜的后代,是春秋时期鲁国的贵族。
孔子内心志向高远,年少之时就追求学问,探究人生真谛。
他曾先后拜师学习,最终创立了“儒家学派”,成为中国古代思想文化的代表人物之一。
孔子还有很多颇具典故的人生经历,如“三月不识肉味”,“子路请益”等等,这些经历不仅表现了他高尚的道德品质,也给我们展示了他深厚的学问。
二、什么是儒家学说?当前的形势下,不少人把儒家学说视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儒家学说其实是中国古代人们对于社会规范、道德伦理、政治理论等问题的思考和探究。
儒家学说的核心价值在于五种道德品质——仁、义、礼、智、信,这五种道德品质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关键因素。
在儒家思想中,人与人之间的互动关系非常重要,人们之间必须彼此尊重、守信用、敦亲睦邻,才能达到“大同世界”的理想。
三、儒家思想在今日的影响儒家思想虽然在现代已经不再当做公共的思想信仰,但其在中国社会和文化中的影响非常深远且根深蒂固。
儒家文化已经被融入中华文化的血脉中,在很多领域内仍有着巨大的影响力,如教育、文化、社会道德、国家治理等等。
另外,儒家思想的影响力也已经超越了中国边界,在国际舞台上也受到了广泛关注。
四、孔子给我们带来了什么启示孔子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受到尊敬的圣人,他给我们留下了丰富的学问和深刻的思考。
我们可以从孔子的思想中汲取智慧,在生活和事业中获得质变的提升。
首先,我们可以学习孔子的道德思想,强调个人的道德塑造,提高道德素质。
其次,我们可以学习儒家文化中的人伦关系,强调家庭、友谊、爱情等人际交往的重要性。
最后,我们可以学习孔子的理论思想,扩展自己的思考范围,提高自己的理论水平。
总之,儒家学说是中国文化中珍贵的财富,传承至今已经千年之久。
孔子一生的五个阶段
孔子一生的五个阶段
孔子的一生经历了五个阶段,分别是:
1、自学礼乐:鲁国有很深的文化积淀,汇集了众多博学多识的人才,孔子幼年时一有时机就向他们请教;通过自己不懈的努力,孔子终于掌握了礼、乐、射、御、书、数等“六艺”,取得了“士”的资格;
2、创办私学:30岁之后,孔子开始兴办私学,收徒设教,打破了贵族对教育的垄断,促进了文化的传播;
3、从政失败:孔子54岁担任三年大司寇期间,与鲁国的掌权者意见难以调和,无法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而齐国担心鲁国在孔子的治理下强大起来,也想方设法让鲁国罢免孔子,最终使得孔子从政失败;
4、周游列国:孔子在放弃了鲁国的大司寇职位后,开始周游列国推广自己的学说;
5、献身文教:由于春秋各国诸侯都想通过战争一统天下,对孔子的“仁”、“礼”学说都不是非常赞同,孔子在无奈之下只好放弃游说各国的君王,开始献身文教。
孔子的人物事迹
孔子的人物事迹
孔子(公元前551年-公元前479年),名丘,字仲尼,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和文化名人,被尊称为“至圣先师”、“万世师表”。
他的思想和学说对中国传统文化和世界文化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以下是孔子的主要事迹:
1. 早年经历:孔子三岁丧父,家境贫寒。
他从小就表现出了对知识和学问的热爱和追求,十五岁时就开始学习《诗经》、《尚书》等经典著作,并在当地的学校担任过教师。
2. 教学活动:孔子四十岁时开始收徒讲学,传授儒家经典和道德伦理,培养了众多学生。
他的教育思想强调“以德治国”,注重个人修养和社会责任,提倡“仁爱”、“孝道”、“礼义”等美德,对中国古代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3. 政治生涯:孔子曾多次被鲁国国君任命为官员,但他的政治主张和改革方案未能得到采纳。
后来,他离开鲁国,游历各国,宣传自己的政治理念和思想,并与各国的文化名人交流思想。
4. 著作和学说:孔子的学说和著作对中国传统文化和世界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的主要著作有《论语》、《大学》、《中庸》等。
他的学说强调“仁”、“礼”、“智”、
“信”等美德,提出了“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等著名的道德准则。
对后世的影响,孔子的学说和思想对中国传统文化和世界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的学说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中国古代教育、文化和政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现代,孔子的学说仍然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对世界文化和哲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孔子的读书历程和重要事件
孔子的读书历程和重要事件
孔子的读书历程和重要事件:
1.在鲁国学习:孔子年轻时在鲁国学习,师从于老师荀子和子贡,学
习了《易经》、《诗经》、《书经》等经典。
2.游学四方:约在公元前484年,孔子离开鲁国,开始进行“九州游学”。
他先去了卫国,在那里学习了鲁国的礼仪和周王朝的文化;然后到
了齐国,向晏子请教国家治理之道。
3.回到鲁国:公元前484年,孔子返回鲁国后,开始了他的教育事业。
他在鲁国的讲学成为儒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4.教书育人:孔子创立了儒家学派,他强调学生应该先讲究个人修养
和道德,然后才能考虑学习其他知识。
他认为教育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人格、智慧和社会责任感。
5.教书育人之路的艰辛:孔子在传道授业的过程中,遭遇了不少困难
和挫折。
他曾受到政敌的迫害,甚至被迫流亡,但他始终坚持他的信仰和
价值观。
6.与弟子的交往:孔子有数百名弟子,在他生命的最后几十年中,他
与他们共同探讨儒家思想,并通过故事和寓言的形式传递道德智慧。
7.著作和思想成就:孔子在生命的最后几年中,著有《春秋》、《论语》、《诗经》等多部著作,对于中国传统文化和儒家思想的发展产生了
深远的影响。
8.晚年的离世:公元前479年,孔子在鲁国逝世,享年72岁。
他的弟子们将他的思想发扬光大,成为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也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繁荣和发展奠定了基础。
孔子的事迹
孔子的事迹孔子(约公元前 551 年 - 公元前 479 年)是春秋时期鲁国昌平乡陬邑(今山东省曲阜市)人,是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文学家,儒家学派创始人。
其主要事迹如下:早年经历:出身贵族但幼年丧父:孔子是宋国第二代君主微仲的第十四孙,祖上为避战火从宋国逃亡鲁国。
父亲叔梁纥为鲁国贵族,正妻生九女,妾生一男孟皮但天生跛足。
叔梁纥向颜氏女徵在求婚,生下孔子。
孔子三岁时父亲去世,由母亲颜徵在独自抚养长大。
好学重礼:孔子幼年便喜欢礼制,常陈设俎豆等礼器演练礼仪。
母亲去世后,他出于谨慎,在得知父亲陵墓所在后才将母亲与父亲合葬。
鲁昭公七年,鲁国权贵季氏宴请士人,孔子前去参加,却被季氏家臣阳虎以没有资格为由斥退。
政治生涯:鲁国为官:初任官职,政绩显著:孔子成年后在鲁国担任过一些官职。
鲁定公十年,他被任命为中都宰,在此任职一年,四方都来效法其行政作为。
次年,孔子升任司空,后又任大司寇。
夹谷之会,维护鲁国利益:鲁定公十年春天,齐鲁两国在夹谷会盟,齐景公想以武力威胁鲁定公,孔子识破其意图后,斥责了齐景公在宴会上不合礼制的行为,使齐景公十分羞愧,最终齐国将侵占鲁国的一些土地归还给了鲁国。
推行改革,计划受阻:孔子为削弱威胁鲁定公的季孙氏、叔孙氏、孟孙氏三家世卿(“三桓”),准备拆掉他们的私邑,史称 “隳三都”,但遭到了 “三桓” 势力的反对,最终计划失败。
离开鲁国:鲁定公十四年,孔子以大司寇的官职代理国相管理国家,他惩罚了政敌大夫少正卯,将国家治理得井井有条,使鲁国路不拾遗。
然而,齐国向鲁国赠送女乐,鲁国权臣季桓子接受后终日玩乐,且鲁国郊祀后没有给孔子送郊祀的祭肉,孔子对鲁国君臣十分失望,便带领学生离开鲁国。
周游列国:卫国经历:孔子离开鲁国后先到卫国,寄住在弟子子路妻子的兄长家。
卫灵公起初对孔子很尊敬,但后来因有人进谗言,卫灵公对孔子产生怀疑,还派公孙余假带人持兵器在孔子居所附近出入。
孔子曾见过卫灵公夫人南子,因不满卫灵公的行为,多次出走卫国。
关于孔子的故事(通用21篇)
关于孔子的故事(通用21篇)孔子的故事篇1一次,孔子受楚昭王邀请,到楚国去访问,途经陈、蔡两国之间。
而陈、蔡两国的大夫,害怕孔子被楚国重用,会对本国不利,所以,他们派兵将孔子和他的弟子们,围困在陈、蔡之间。
孔子一行,因此连着七天没生火做饭。
熬的野菜汤里,也没有一粒米,弄得不少弟子无精打采,面有菜色。
而此刻,孔子却依然在室内,弦歌不止。
这时,弟子颜回在屋外择野菜,见子路与子贡两人在一起嘀咕道:“先生两次被鲁国驱逐,在卫国也未能待下去,在宋国讲学,连背靠的大树都被人砍倒。
到周地拜访,又受老子的数落。
现在,又被人围困在陈、蔡之间。
追杀先生的无罪,欺凌先生的无有禁止。
先生倒好,依然在这里弦歌鼓琴,自得其乐。
难道做君子的,就这样的没有羞耻心吗?”颜回听到这里,无言以对。
只好进到屋里,告诉孔子。
孔子听后,推琴长叹道:“子路、子贡呀!难道你们真的是小人?召他们进来,我有话要跟他们说。
”子路、子贡进屋。
子路抱怨地对孔子说:“老师,我们行到这种步田地,可以说是末路穷途了吧!”孔子听到这里,厉声喝道:“子路!这是什么话?君子明于道谓之通,昧于道谓之穷。
我们抱仁义之道,处在这少仁少义的乱世,遭受磨难,这是很正常的事,何穷之有?内省无愧于道,临难不失己德,大寒至,霜雪降,因此才会知道松柏之真强茂。
过去,齐桓公因在莒国受辱,反而树立起王霸之志。
晋文公在曹国受欺,因此产生称霸之心。
越王在会稽遭受奇耻大辱,却使他更加坚定复国的志愿。
这次,我们遭遇这般磨难,难道不也会是件很幸运的事吗?”说完,孔子截然返身回到琴案,操琴而作。
子路闻后,也随之持兵器,昂然合拍而舞。
子贡见此,愧然自叹道:“我真是不知道,天有多高,地有多厚呀!”所以古代有道德的人,得意的时候是快乐的,失意的时候是幸福的。
他们所享受的与得失无关。
内外环境道德安慰有得有失,但作为寒暑风暴的替代,不足以扰乱自我心灵。
孔子的故事篇2传说,孔子年少而好礼,有一年的秋天,乌云滚滚,寒风嗖嗖,落叶从树上纷纷飘下来,随风翻飞。
孔子的童年经历
孔子的童年经历非常不凡。
在他年幼的时候,他的母亲就开始教导他读书识字,而到了四岁的时候,他已经能够念出百余字了。
有一天,他母亲教给他的字他都记住了,母亲考他,他一遍就通过了,母亲非常惊喜。
每天晚上睡觉前,孔子总是和他的哥哥一起复习当天学到的知识。
在母亲的教导下,孔子养成了刻苦勤奋的习惯。
有一天晚上,他告诉哥哥,他已经学会了母亲教的所有字,但不确定是否真正掌握了。
于是他决定起床再练习几遍。
他的哥哥被他这种勤奋好学、孝顺母亲的精神所感动,心疼地告诉他可以在自己的肚子上写。
孔子就在哥哥的胸口上写了起来,每写一字就念出声来。
最后,他在写完最后一个字后,声音已经听不到了。
他的哥哥检查了他的最后一个字,听到他那均匀的呼吸声,看到他甜中带笑的睡容,既心疼又爱怜地笑了。
正是孔子从小展现出的这种坚韧不拔、刻苦勤奋的精神,才成就了他后来的伟大成就。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孔子主要经历(1)孔子的一位学生在煮粥时,发现有肮脏的东西掉进锅里去了。
他连忙用汤匙把它捞起来,正想把它倒掉时,忽然想到,一粥一饭都来之不易啊。
于是便把它吃了。
刚巧孔子走进厨房,以为他在偷食,便教训了那位负责煮食的同学。
经过解释,大家才恍然大悟。
孔子很感慨的说:"我亲眼看见的事情也不确实,何况是道听途听呢?"(2)史书言,孔子的母亲在他刚刚三岁的时候,就教他读书识字,到四岁的时候,他已会念百余字了。
有一天,他的妈妈说:“昨天我教你的字会背了吗?”孔丘说:“都记住了。
”妈妈说:“那好,明天一早我考考你。
”孔丘睡觉,是和哥哥在一起。
这天晚上,他钻入被窝后对哥哥说:“哥哥,妈妈教给你的字都记住了吗?”哥哥道:“都记住了。
你呢?”孔丘说:“我已经练了多遍,也许都记住了,可又没有把握,明天一早娘要考我,若有不会的,娘一定非常伤心和难过。
不行,我一定要起来再多练几遍。
”哥哥被他这种刻苦学习、孝顺母亲的精神所感动,心疼地说:“天气凉了,别起来练了,就在我的肚子上写吧。
我能觉出对错,也好对你写的做个检查!”于是,小孔丘就在哥哥的胸口上写了起来。
每写一字,就念出声来。
可这声音越来越轻,当他写完最后一个字的时候,声音也听不到了。
哥哥验完他的最后一个字,听着他那均匀的呼吸,望着他甜中带笑的睡容,既心疼又爱怜地笑了。
第二天一早,在母亲考核时,他一遍通过。
母亲惊喜道:“这孩子真神了,前天教了他那么多字,只过了一天,就如此滚瓜烂熟,将来准能干大事啊!”孔丘望着母亲欣喜的面容,高兴地笑了。
然而在这微笑中,却伴着两行泪水。
站在旁边的哥哥,深深地理解他,知道在他超人的天资背后,更多的则是弟弟那锲而不舍的精神和刻苦勤奋的汗水。
孔子生平孔子是鲁国人,其先祖乃宋国贵族,为商人后裔。
如果把传说与信史结合起来,子姓孔氏有着显赫的世系。
传说中的五帝时代,有娀氏之简狄生契。
契的后裔汤建立了商王朝。
周灭商后,封纣的庶兄微子启于宋。
微子启传位于其弟微仲。
微仲后四世弗父何让国于弟,为宋卿。
弗父何后四世孔父嘉,“五世亲尽,别为公族”,遂为孔氏。
孔父嘉后三世防叔奔鲁。
防叔生伯夏,伯夏生叔梁纥(名纥字叔梁)。
叔梁纥居于鲁昌平乡陬邑(今山东曲阜县东南),72岁时娶18岁的颜征在,生孔丘仲尼。
传说中在孔子出世前颜征在曾见到麒麟。
孔子3岁时,叔梁纥去世,葬于防山。
颜氏移居曲阜阙里,将孔子抚养成人,在他17岁时去世。
孔子打听到父亲葬处,将父母合葬于防。
孔丘19岁时娶宋人亓官氏为妻。
第二年亓官氏生子,鲁昭公派人送鲤鱼表示祝贺,该子便名为孔鲤,字伯鱼。
孔鲤先孔子而死,有遗腹子孔伋,字子思。
孔子生而首上圩顶[2],长成后身长九尺六寸(周时尺寸,大约1.76米,一说1.83米),被称为“长人”。
孔子早年生活极为艰辛,他说:“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
”年轻时,他受过季氏家臣阳虎的欺侮,不过也做过季氏的委吏和乘田,管理仓储和畜牧。
在艰难困苦中,孔子发愤好学,他遍访名师,虚心求教,先后师事老子、郯子、苌弘、师襄等人。
大约三十岁左右,最初的一些弟子来到孔子身边。
此后,孔子一直从事教育事业,他广收门徒,相传弟子三千,贤人七十二。
他首倡有教无类及因材施教,成为当时学术下移、私人讲学的先驱和代表,故后人尊为“万世师表”及“至圣先师”孟子生平孟子(约前385年—约前304年),名轲,其字不详,有说字子车,有说字子舆,均不可信。
中国古代著名思想家。
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
山东邹城人。
著有《孟子》一书。
孟子师承子思,继承并发扬了孔子的思想,成为仅次于孔子的一代儒家宗师,有“亚圣”之称,与孔子并称为“孔孟”。
孟子曾仿效孔子,带领门徒游说各国。
但是不被当时各国所接受,退隐与弟子一起著述。
有《孟子》七篇传世,篇目为:《梁惠王》上、下;《公孙丑》上、下;《滕文公》上、下;《离娄》;《万章》上、下;)《告子》上、下;《尽心》上、下。
其学说出发点为性善论,提出“仁政”、“王道”,主张德治。
南宋时朱熹将《孟子》与《论语》、《大学(书)》、《中庸》合在一起称“四书”。
从此直到清末,“四书”一直是科举必考内容。
孟子远祖是鲁国贵族孟孙氏,后家道衰微,从鲁国迁居邹国。
据说,孟子三岁丧父,孟母艰辛地将他抚养成人,孟母管束甚严,其“迁地教子”、“三断机杼”等故事,成为千古美谈,是后世母教之典范。
身后荣辱孟子是儒家最主要的代表人物之一,但孟子的地位在宋代以前并不是很高的。
自中唐的韩愈著《原道》,把孟子列为先秦儒家中唯一继承孔子“道统”的人物开始,出现了一个孟子的“升格运动”,孟子其人其书的地位逐渐上升。
宋神宗熙宁四年(1071年),《孟子》一书首次被列入科举考试科目之中。
元丰六年(1083年),孟子首次被官方追封为“邹国公”,翌年被批准配享孔庙。
以后《孟子》一书升格为儒家经典,南宋朱熹又把《孟子》与《论语》、《大学》、《中庸》合为“四书”,其实际地位更在“五经”之上。
元朝至顺元年(1330),孟子被加封为“亚圣公”,以后就称为“亚圣”,地位仅次于孔子。
孟子主要经历(1)孟母三迁[白话]过去孟子小时候,父亲就死了,母亲仉氏守节。
居住的地方离墓地很近,孟子学了些丧葬、[足辟]踊痛哭这样的事。
母亲想:“这个地方不适合孩子居住。
”就离开了,将家搬到街上,离杀猪宰羊的地方很近,孟子学了些做买卖和屠杀的东西。
母亲又想:“这个地方还是不适合孩子居住。
”又将家搬到学宫旁边。
夏历每月初一这一天,官员进入文庙,行礼跪拜,揖让进退,孟子见了,一一记住。
孟母想:“这才是孩子居住的地方。
”就在这里定居下来了。
(2)孟子受教免休妻孟子的妻子独自一人在屋里,蹲在地上。
孟子进屋看见妻子这个样子,就向母亲说:“这个妇人不讲礼仪,请准许我把她休了。
”孟母说:“什么原因?”孟子说:“她蹲在地上。
”孟母问:“你怎么知道的?”孟子曰:“我亲眼看见的。
”孟母说:“这是你不讲礼仪,不是妇人不讲礼仪。
《礼经》上不是这样说吗,将要进门的时候,必须先问屋里谁在里面;将要进入厅堂的时候,必须先高声传扬,让里面的人知道;将进屋的时候,必须眼往下看。
《礼经》这样讲,为的是不让人措手不及,无所防备。
而今你到妻子闲居休息的地方去,进屋没有声响人家不知道,因而让你看到了她蹲在地上的样子。
这是你不讲礼仪,而不是你的妻子不讲礼仪。
”孟子听了孟母的教导后,认识到自己错了,再也不敢讲休妻的事了。
孔子的弟子和门人(1)仲由,前542~前480,字子路,鲁国卞(今山东泗水县泉林镇卞桥村)人,孔子得意门生,以政事见称。
为人伉直鲁莽,好勇力,事亲至孝。
除学诗、礼外,还为孔子赶车,做侍卫,跟随孔子周游列国,深得器重。
孔子称赞说:“子路好勇,闻过则喜。
”初仕鲁,后事卫。
孔子任鲁国司寇时,他任季孙氏的宰,后任大夫孔俚的宰。
卫庄公元年(前480年),孔俚的母亲伯姬与人谋立蒯聩(伯姬之弟)为君,胁迫孔俚弑卫出公,出公闻讯而逃。
子路在外闻讯后,即进城去见蒯聩。
蒯聩命石乞挥戈击落子路冠缨,子路目毗尽裂,严厉喝斥道:“君子死,而冠不免。
”毅然系好帽缨,从容就义。
(2)曾参,约前505~前436,字子舆,春秋末鲁国南武城(今平邑)人。
人们尊称为曾子。
孔子弟子。
曾点之子,乐道养亲,曾仕为小吏,以孝著称。
认为"忠恕"是孔子" 一以贯之"的思想,提出"吾日三省吾身"的修养方法,主张"慎终(慎重地办理父母的丧事),追远(虔诚地追念祖先),民德归厚”,“犯而不校(计较)”,矢志不懈地实践孔子学说。
相传著有《孝经》和《大学》。
在孔门中被视为道统的继承者,被后代统治者尊为“宗圣”。
《汉书•艺文志》著录《曾子》18篇,已残,今存《大戴礼记》中,自《立事》至《天圆》凡10篇。
清阮元有《曾子注释》。
今嘉祥城南20公里南武山南麓有曾庙,又称宗圣庙。
(3)言偃,前506~前443,字子游,又称叔氏,常熟人,是春秋时孔子唯一的南方弟子。
他22岁时离乡北上,拜孔子为师。
谦虚好学,擅长文学,曾任鲁国武城宰,用礼乐教化民众,境内到处有弦歌之声,深得孔子赞赏。
后学成南归,从游弟子无数,被誉为传播东南文化第一人。
唐代起先后被封为吴侯、吴公、吴国公及先贤言子等。
清康熙间特设五经博士一员,由其后裔世袭。
言偃对吴地文化的繁荣作出了很大贡献。
《论语》《孟子》南宋光宗绍熙远年(1190年),当时著名理学家朱熹在福建漳州将《大学》、《论语》、《孟子》、《中庸》汇集到一起,作为一套经书刊刻问世。
元朝皇庆二年(1313年)规定考试课目,必须在“四书”内出题,发挥题意规定以朱熹的《集注》为根据。
明清相沿不改。
孔子孟子对周边国家文化的影响孔子创立的儒学及其所代表的的中华传统文化,不但对漫长的中国历史产生过巨大的影响,也深刻地影响了周边国家并波及...在日本明治维新之前,中国一直是亚洲最强盛的大国,对周边国家,尤其是对朝鲜半岛、日本、东南亚与巨大的影响力。
...如《论语》对日本、朝鲜甚至欧洲一些国家都产生过深远的影响。
据统计,日本现存德川幕府时期的《论语》研究论著就将近九十种。
日本近代资本主义“创业者”的涩泽荣一(1840-1931),在从事实业的四十余年里,一直坚持亲自向企业员工讲授《论语》。
十六世纪下半叶,欧洲传教士将《论语》首次传到西方,德国哲学家莱布尼兹、法国启蒙思想家伏尔泰,还有被马克思称“现代政治经济学始祖”的魁奈等欧洲著名人物,对孔子的思想、人格都十分崇拜。
直到现在,还有不少西方思想家,力图在孔子学说中寻求解决伦理道德方面问题的启示。
所以说,《论语》作为中华民族重要的精神遗产,在古今中外的历史上都产生过巨大影响。
5.孔庙孔府孔林的特点孔庙座落在曲阜城内,其建筑规模宏大、雄伟壮丽、金碧辉煌,为我国最大的祭孔要地。
特别是这里保存的汉碑,在全国是数量最多的,历代碑刻亦不乏珍品,其碑刻之多仅次西安碑林,所以它有我国第二碑林之称。
孔林是孔于及其后代的墓园,位于曲阜城北,占地达3000余亩。
园内古木森森,林下墓家累累,碑蝎林立,石仪成队。
其中孔子、孔鲤、孔极三代墓周绕以红墙。
另有楷亭、驻躁亭,是皇帝来此祭孔时休息的地方。
孔府西与孔庙为邻,是孔子世袭“衍圣公”的世代嫡裔子孙居住的地方,是我国仅次于明、清皇帝宫室的最大府第。
府内所藏历史文物十分丰富。
其中最著者为“商周一器”,亦称“十供”,原为宫廷所藏青铜礼器,清高宗于乾隆三十六年(1771年)赏赐孔府。
对联乾隆皇帝对孔子:气备四时,与天地日月鬼神合其德;教垂万世,继尧舜禹汤文武作之师。
“尊王言必称尧舜,忧世心切同禹颜”。
对联和门匾都是清代乾隆手书与孔子有关的成语1、色厉内荏sèlìnèi rěn〖释义〗色:神色,样子;厉:凶猛;荏:软弱。
外表强更,内心虚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