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英国对巴勒斯坦委任统治时期的英犹关系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山西师范大学现代文理学院本科毕业论文
论英国对巴勒斯坦委任统治时期的
英犹关系
姓名陈思敏
系别
历史系
专业
历史学
班级1102
学号
1190040264
指导教师
王宝龙
答辩日期
2014年12月13日
成绩85.7
论英国对巴勒斯坦委任统治时期的英犹关系
内容摘要
巴勒斯坦地处战略要地。

“一战”进行当中,英法等国已在为战后的中东秩序运筹帷幄。

英国将惯用的“分而治之”手法如法炮制,希望通过在巴勒斯坦扶植一个“犹太民族家园”的方式,来达到压制独立愿望日渐强烈的阿拉伯人,进而牢固控制巴勒斯坦的目的。

战争结束后,英国获得巴勒斯坦的委任统治权。

然而,随着“二战”的临近,英国迫不得已将其“扶犹抑阿”的政策调整为“扶阿抑犹”。

具体表现便是通过《巴勒斯坦白皮书》对《贝尔福宣言》全面修正。

本文通过对英国委任统治巴勒斯坦时期的英犹关系变化的探讨,揭示出英国“分而治之”的统治手法,而其依据则是它自身的利益。

【关键词】巴勒斯坦英犹关系委任统治分而治之
Expound the Relationship of British with Jew
Abstract
Palestine is located in the strategic position. During world war1,countries such as Britain and France has arranged for the Middle East after the war order.Britain continue adopt the institution of divide and rule and it expect set up a national home for jews in order to suppress independent of desire of arabs,and to achieve the purpose of control the palestine.After the war,the British won the appointment of dominance to palestine.With the coming of the second world war,the British were forced to change the policy of support the jews to support the arabs.That 《Palestine white paper》and 《Balfour Decluration》are the foundation of expression.This article by describing the relationship of British with jews to reveal British interests.
【Key Words】Palestine The relationship of British with jew Divide and rule Mandate
目录
一、“一战”前英国的对犹政策与《贝尔福宣言》的出台 (1)
(一)“一战”前的英犹关系 (1)
(二)《贝尔福宣言》与英犹关系的转折 (2)
二、两次世界大战期间的英犹关系 (2)
(一)犹太“民族家园”的发展 (2)
(二)阿、犹冲突中,英国对犹政策的调整 (3)
三、《巴勒斯坦白皮书》与英犹关系的转向 (4)
(一)“二战”前夕英国的中东战略与巴勒斯坦政策的转向 (4)
(二)“二战”中的英犹关系 (5)
四、“二战”后英犹关系破裂 (5)
(一)战后中东在英国外交的地位及其巴勒斯坦政策 (5)
(二)英犹关系破裂 (6)
结语 (6)
参考文献 (6)
致谢 (8)
论英国对巴勒斯坦委任统治时期的英犹关系
学生姓名:陈思敏指导老师:王宝龙
巴勒斯坦地处战略要地。

“一战”进行当中,英法等国已在为战后的中东秩序运筹帷幄。

英国将惯用的“分而治之”手法如法炮制,希望通过在巴勒斯坦扶植一个“犹太民族家园”的方式,来达到压制独立愿望日渐强烈的阿拉伯人,进而牢固控制巴勒斯坦的目的。

战争结束后,英国获得巴勒斯坦的委任统治权。

然而,随着“二战”的临近,英国迫不得已将其“扶犹抑阿”的政策调整为“扶阿抑犹”。

具体表现便是通过《巴勒斯坦白皮书》对《贝尔福宣言》全面修正。

本文通过对英国委任统治巴勒斯坦时期的英犹关系变化的探讨,揭示出英国“分而治之”的统治手法,而其依据则是它自身的利益。

一、“一战”前英国的对犹政策与《贝尔福宣言》的出台
(一)“一战”前的英犹关系
19世纪对犹太人来说,是一个极其重要的时期。

在此期间,犹太人由宗教复国主义思想在欧洲反犹浪潮的刺激以及在民族主义思潮的鼓舞之下,转化而为政治犹太复国主义思想,并蓬勃发展。

1897年8月,第一届犹太复国主义者代表大会召开。

大会最重要的成就就是通过了《巴塞尔纲领》。

它明确规定:“犹太复国主义运动争取在巴勒斯坦为犹太民族建立一个得到公认的、有法律保障的家园。

”①这一纲领对于犹太复国主义运动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大会的另一项成就是建立了世界犹太复国主义组织,其次,大会还讨论了建立犹太银行和创建犹太大学等一系列实际问题。

“巴塞尔大会是犹太复国主义运动史上的里程碑,它标志着原先分散的、地区性的犹太复国主义运动开始成为了一个统一的、世界的政治运动。

”②
巴塞尔大会后犹太复国主义者着手贯彻大会的纲领。

1898年,第二届犹太复国主义大会召开并通过了成立犹太垦殖银行的决议。

决议确定银行主要被用来为巴勒斯坦的犹太人提供信用贷款,以促进他们农业、商业、工业、运输业和建筑业的发展。

“1898年3月犹太垦殖银行以英国股份公司的名义在伦敦建立。

1902年2月,银行建立子公司——
‘英国—巴勒斯坦银行’”。


随后,犹太复国主义者积极地进行了外交活动,以寻求一些国家对复国主义运动的
支持。

他们试图获得奥斯曼帝国苏丹和德皇的支持,但是苏丹和德皇对此并不热心。

与此同时,俄国和东欧展开了反犹运动,大批犹太人涌入了英国及英属殖民地。

再加上英国犹太社团的影响,英国向犹太复国主义运动张开了怀抱,英国开始考虑与其合作。

英国皇家外侨委员会受命着手帮助犹寻找复国地点,以解决日益严重的犹太难民问题。

而犹太复国主义者也将外交活动的重点移向英国,并将第四届犹太复国代表大会的举行地点改为伦敦。

1902年,犹太复国主义运动领导人前往伦敦寻求英国对犹太人移居巴勒斯坦的支持,英国拒绝了这一请求,但表示愿意让犹太人在英国的某个领地集中定居。

英国殖民
①肖宪:《中东国家通史·以色列卷》,商务印书馆,2001年,第61页。

②徐建新:《浅析英国对犹太复国主义运动的政策演变》,临沂师范学院学报,2001年,第3期,第62页。

③徐建新:《浅析英国对犹太复国主义运动的政策演变》,临沂师范学院学报,2001年,第3
大臣还提出了“乌干达计划”,即英国将乌干达(英在东非的一块领地)划给犹太人建立民族家园。

但是“乌干达计划”由于东欧代表们反对而没有实施。

其他国家对犹太复国主义运动隔岸观火,英国却帮助犹太人建立了银行,还积极地为其寻找居住地。

这足以说明一战前英国对犹太人的复国主义运动是基本支持的。

从此,英犹之间的联系开始逐步加强。

(二)《贝尔福宣言》与英犹关系的转折
19世纪中期起,英的对外政策不仅是要控制其海外殖民地,还把重点放在了中东地区。

“英国的利益包括:通往印度的运输线,对埃及苏伊士运河航行权的控制,波斯湾石油开采权的攫取。

”①随着占领埃及以及苏伊士运河通航,巴勒斯坦对英国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如果英国控制巴勒斯坦,不仅能从侧翼确保苏伊士运河的安全,而且还将埃及、波斯湾和印度等英国的东方殖民地连成一片。

”②所以英国对巴勒斯坦虎视眈眈。

而此时,法国也紧紧盯着巴勒斯坦,试图将巴勒斯坦纳入自己的范围之内。

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奥斯曼帝国加入同盟国集团同英、法、俄协约国集团作战,给英法进兵夺取巴勒斯坦制造了充分的理由。

在奥斯曼分崩离析之际,为了独霸巴勒斯坦,英国先后制定并实施了一系列中东政策。

一战期间,从《德邦森报告书》到《赛克斯——皮科协定》,最后英法达成共识:将巴勒斯坦置于国际共管之下。

但这显然不符合英国独霸巴勒斯坦的战略目标。

这种情况下,英国打算通过支持犹太人来实现独霸巴勒斯坦的意图。

英国有这样的想法并不是心血来潮。

首先英国疲惫于三年大战,经济濒临崩溃的局面,英国渴望寻求国内犹太人在经济上的支持。

与此同时,法国在西线的败退使对德作战的部分压力落到了英国肩上,由是,英军急需在中东地区获得一支亲英力量。

其次就当时的战争形势来看,“英国想通过支持犹太复国主义,争取俄国境内人数众多的犹太人,使俄国继续留在协约国中进行战争;同时也可争取势力很大的美国犹太社团的支持”。

③1917年11月2日,英国政府援意外交大臣贝尔福致函英国犹太复国主义联盟领导人,发表了如下宣言:“英王陛下赞成在巴勒斯坦为犹太人建立一个民族家园,并将为这一目标的实现尽最大的努力。

但应该明白理解的是,绝不应该使巴勒斯坦现有的非犹太社团的公民权利和宗教权利受到损害,也绝不应使其他任何国家犹太人所享有的权利和政治地位受到损害”。


此即《贝尔福宣言》。

宣言表明在巴勒斯坦问题上,英国政府和犹太人的意图与利益目标是一致的。

英支持犹太人移居巴勒斯坦,却有意忽视了巴勒斯坦的阿拉伯人。

二、两次世界大战期间的英犹关系
(一)犹太“民族家园”的发展
1920年,协约国召开圣雷莫会议,正式决定由英国委任统治巴勒斯坦。

1922年7月,国际联盟正式向英国授予了委任统治书,并通过了关于将巴勒斯坦交给英国统治的委任统治训令,该训令内容主要包括:“承认犹太人同巴勒斯坦的历史关系以及他们在巴勒斯坦重建自己的家园的权利;赞成在巴勒斯坦为犹太人建立一个民族之家并保卫巴勒斯坦所有居民的公民权和宗教权;授予委任统治国享有立法和行政的全权;鼓励地方自治;巴勒斯坦政府应以保证其他部分居民的权益和地位不受损害为条件,在适当情形之下给
①王三义:《英国在中东的委任统治研究》,世界知识出版社,2007年,第24页。

②肖宪:《中东国家通史·以色列卷》,商务印书馆,2001年,第76页。

③王三义:《英国在中东的委任统治研究》,世界知识出版社,2007年,第25页。

④【美】沃尔特·拉克:《犹太复国主义史》,徐方、阎瑞松译,三联出版社,1992年版,第247
与犹太移民以便利。

”①
在此训令的作用下,巴勒斯坦犹太人“民族家园”得到了很大的发展。

1、人口增加: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一批又一批的犹太人来到巴勒斯坦。

“仅在1919年一年里,到达巴勒斯坦的移民就达7000多人。

从1919年到1923年,平均每年的移民都有8000多人,三年共有大约3.5万犹太人移入巴勒斯坦。

”②从1936年到1939年,竟有23—25万犹太人移入巴勒斯坦。

“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的1939年时,整个伊休夫的犹太人口已达到了45万,占巴勒斯坦人口的近三分之一。

”③
2、土地扩大:“从1920年到1923年(第三次阿利亚的最后一年),犹太人在巴勒斯坦新购土地达148780杜纳姆(Dunam),新建立了31个定居点。

”④“1933—1935这三年就新购土地达172010杜纳姆,定居点达到了251个。

”⑤
3、工业兴起:犹太社团的工业体系也初具规模,有了石油、水泥、纺织、电力、火柴、烟草、金属加工等企业,他们用约旦河的水来发电,开发了死海的矿藏资源。

“到了30年代后期,巴勒斯坦五分之四的工业都掌握在犹太人手中。

”⑥
4、教育完善:犹太人一向很注重教育,他们先是建立了初、中级教育结构,后又建立了农业、师范等职业教育体系。

除此之外,舞蹈、音乐等艺术性教育业蓬勃发展。

5、政治军事发展较快:1920年,巴勒斯坦工人党成立,由青年工人党、劳工联盟青年卫士等几个劳工组织发起成立了犹太工总。

1925年,犹太复国主义中的极端民族主义者成立了一个新党,叫佐哈尔,属修正派党。

1930年,巴勒斯坦工人党成立。

军事方面,犹太人很早就以民兵组织为基础,吸收一些参加过一战的犹太军官,并组成了有几百志愿兵的防务队。

在二战前夕,“巴勒斯坦犹太社团已有了完善的教育、医疗、文化、福利等公共服务体系,成为中东地区最富有活力的社区。

”⑦这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委任政府实行的“扶犹”政策。

(二)阿、犹冲突中,英国对犹政策的调整
随着犹太人的蜂拥而至,阿拉伯人传统的生活和生产方式都受到了犹太人现代农业、手工和生产方式的冲击。

除此之外,犹太人与阿拉伯人在文化以及宗教上存在的差异,也常常使彼此仇视。

阿犹之间的摩擦开始出现。

1918—1920年相继发生了数起阿犹之间的剧烈冲突。

而1921年5月,雅法又爆发了阿拉伯人反对犹太移民的暴动,双方发生了激烈冲突,造成死亡95人,受伤220人的惨案。

这次暴动震惊了世界各国,英国委任当局也意识到了事情的严重性,并考虑调整“扶犹排阿”政策。

1922年月,英国殖民大臣丘吉尔发表了声明,即“丘吉尔白皮书”。

其主要精神包括:
1、“英国‘无意将整个巴勒斯坦变成一个犹太民族家园’;
2、犹太社团有必要通
①钟东:《中东问题80年》,新华出版社,1984年,第19页。

②肖宪:《中东国家通史·以色列卷》,商务印书馆,2001年,第86页。

③肖宪:《中东国家通史·以色列卷》,商务印书馆,2001年,第89页。

④【美】肯尼思·斯坦:《巴勒斯坦的土地问题1917—1939年》,北卡罗来纳大学出版社,1984年,第266页。

转引自:潘光:《以色列国在此奠基》,《上海社会科学院学术季刊》,1998年第1期,第159-161页。

⑤【美】肯尼思·斯坦:《巴勒斯坦的土地问题1917—1939年》,北卡罗来纳大学出版社,1984年,第266页。

转引自:潘光:《以色列国在此奠基》,《上海社会科学院学术季刊》,1998年第1期,第159-161页。

⑥肖宪:《中东国家通史·以色列卷》,商务印书馆,2011年,第97页。

过移民来增加人数,但移民数量不得‘超过该地区的经济吸收能力’。

”①“它基本坚持了宣言建立‘犹太民族家园’的精神,但对犹太‘民族家园’的含义做了种种限制,对犹太人移居巴勒斯坦也附加了一些带经济色彩的条件”②“《白皮书》明确提及了统治相关文件未曾提到阿拉伯人社团,保证不会让犹太人占据支配地位,并暗示将来会以经济标准来限制居民。

”“《白皮书》还许诺几年后将讨论自治政府的问题,改变了从前模棱俩可的、使人认为自治政府将会以犹太民族发展为前提条件的说法,并且暗示自治政府将会在阿拉伯人仍然占人口绝大多数的情况下建立起来。

”③
因此,《丘吉尔白皮书》可以看作是英国委任政府对1917年以来奉行的扶犹政策进行“微调整”的标志。

它只是暂时起到了维持稳定的作用,新一轮的冲突将卷土重来。

1929年8月,阿犹双方因争夺耶路撒冷的“哭墙”再次爆发了大规模流血冲突。

双方有200多人死亡,600多人受伤。

暴乱被平息后,英国殖民大臣帕斯菲尔德发表了声明,即《帕斯菲尔德白皮书》。

这项声明重申了《丘吉尔白皮书》的精神,并且说“如果犹太移民活动阻碍了任何阿拉伯人的就业,则应当停止移民。

”④这项申明将阿拉伯人的利益置于支持犹太人之上。

因此,英国对巴勒斯坦政策的重心移到了阿拉伯一方。

这是英对巴政策的第二次调整。

两次世界大战期间英国委任政府发表的《丘吉尔白皮书》与《帕斯菲尔德白皮书》的主要基调是限制犹太人的活动。

而英“扶犹”政策的调整也直接导致了英犹关系的摇摆。

三、《巴勒斯坦白皮书》与英犹关系的转向
(一)“二战”前夕英国的中东战略与巴勒斯坦政策的转向
“二战”阴云卷来,中东地区不仅是英国到印度和远东交通线的重要环节,也是获取石油等战略资源的主要地区。

30年代迅速崛起的德国和意大利通过文化、贸易、军事活动在中东国家进行渗透。

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同盟国和轴心国对中东地区展开了激烈的争夺。

巴勒斯坦处于中东地区的心脏地带,其不仅战略地位突出,而且是确保苏伊士运河安全的东部屏障,因此对英国来说,巴勒斯坦极其重要。

但英国在中东地区的军事力量相比之下显得比较薄弱,无法从欧州增调军队,只能依靠既有军队来保障苏伊士运河的安全。

“英国军方的计划是部署在巴勒斯坦的一个师,在战争期间要能够抽出来保卫苏伊士运河;另外,如果东北非的意大利军从红海入口进攻苏伊士运河的话,驻印度的英军将从波斯湾登陆,经巴勒斯坦到达运河给予支援。

”⑤而这一切计划实施的前提是保持巴勒斯坦的稳定。

1938年,阿拉伯民族起义达到高潮。

为了集中力量对付德、意,必须尽快妥善解决阿拉伯人的起义,从而避免其倒向德、意,也为了进一步赢得阿拉伯人的好感,改善与阿拉伯人的关系变得相当必要。

至于犹太人方面,英国一点都不担心。

由于德国纳粹的反犹浪潮,犹太人必定不会倒向轴心国一方。

因此,英国于1939年5月发表了《麦克唐纳白皮书》。

《白皮书》中写道:
1、“一个犹太民族之家是意味着现有犹太社团的更加发展,而不是把犹太国籍强加于全体巴勒斯坦居民”,同时“必须把巴勒斯坦改变为一个阿拉伯国的要求,也是没
①肖宪:《中东国家通史·以色列卷》,商务印书馆,2011年,第91页。

②杨辉:《中东国家通史·巴勒斯坦卷》,商务印书馆,2002年,第97页。

③【英】诺亚·卢卡斯:《以色列现代史》,杜先菊等译,商务印书馆,1997年,第115页。

④杨辉:《中东国家通史·巴勒斯坦卷》,商务印书馆,2002年,第97页。

有公道基础的。

”①
2、“规定在此之后的5年中犹太移民不得超过7.5万人;5年之后,犹太人必须征得阿拉伯人同意,才能移民;10年后,允许巴勒斯坦自治。

”②
3、“在土地问题上,英国声明授权高级专员,由他来控制或禁止在某些以后明确规定的地区内对犹太人出售土地。

”③
《巴勒斯坦白皮书》牺牲犹太人的利益,标志着英国对巴勒斯坦统治政策由最初的“排阿扶犹”到“亲阿限犹”的转变。

(二)“二战”中的英犹关系
《巴勒斯坦白皮书》发表后,英犹关系急剧恶化。

战争期间,英国仍然坚持实行《白皮书》关于移民问题和土地问题的规定。

在德国纳粹的反犹政策下,大批犹太人来到巴勒斯坦,但英国对他们实行了严格的配额限制。

因此,犹太复国主义者秘密进行非法移民以帮助欧洲犹太人进入巴勒斯坦。

但英不会同情这些犹太难民,“除了在海上拦截非法移民船只外,也不允许载有犹太难民的船只靠岸登陆,或者将非法移民遣送到其他英属殖民地关押起来。

”④由于英国的冷酷态度及僵硬政策,导致了很多犹太难民失去生命。

为此,激进的犹太复国主义武装派常因非法移民同英国委任政府发生暴力冲突。

但这并不意味着英犹关系已经破裂。

1940年初,犹太复国主义者提出一个口号“像没有战争一样地反对《白皮书》,像没有《白皮书》一样地参加对德国人的战争”。

犹太人很清楚,如果德国人取得战争的胜利,将意味着数以千计的犹太人遭到毁灭,建立犹太“民族家园”的梦想也将成为幻影,因此数以千计的犹太人积极地投入战争以对付德国。

战争开始后,激进的犹太复国主义武装派停止了所有反英活动。

为了满足又英军在中东地区的战争需要,巴勒斯坦的犹太人努力发展生产。

盟军需要燃料,他们就发展炼油业,盟军需要食品,他们就发展食品加工业。

只有犹太人的企业能够在短时期内生产出盟军迫切需要的食品、机场、燃料、医院等。

为了配合英国的战争,很多犹太青年都以不同的方式纷纷报名参军。

在1944年,在盟军反攻急需要军队时,他们成立了一支犹太旅。

整个战争期间,“先后有7万多巴勒斯坦犹太人参加了英军,其中2.6万人被直接编入英军的陆战军或警察部队,隶属英军的犹太旅约有3.5万人。

”⑤不少犹太人为盟军作出了牺牲,甚至付出了生命。

总的来说,战争期间的犹太人与英国的关系并没有破裂,而是在在斗争中也存在着合作。

四、“二战”后英犹关系破裂
(一)战后中东在英国外交的地位及其巴勒斯坦政策
英国在战争中元气大伤,同时,其殖民地民族解放运动兴起,更使他焦头烂额。

在这样的情形下,英国在全球实行收缩战略,以确保一些像战略要地和石油资源地这样的重点地区和国家。

战后的中东地区,阿拉伯国家成立了联盟。

为了维持自己的统治,不与阿盟形成抗衡,也无力抗衡,英国当然不会再实行“扶犹”的巴勒斯坦政策。

因此,在战后,英国
①钟东:《中东问题80年》,新华出版社,1984年,第23页。

②王京烈:《阿拉法特——头上顶着国土的总统》,长春出版社,1996年,第23页。

③钟东:《中东问题80年》,新华出版社,1984年,第20页。

④肖宪:《中东国家通史·以色列卷》,商务印书馆,2001年,第108页。

选择了改善与阿拉伯人的关系。

英对阿表示“愿意撤出在埃及、苏丹、伊拉克等地的驻军。

”①
而经历了大劫难的犹太人向英国提出了以下要求:1.在巴勒斯坦建立一个犹太国;2改变《巴勒斯坦白皮书》里关于限制犹太人的政策。

英国当然不会同意,因为阿盟强烈反对。

在英拒绝犹太人的要求时,犹太人就决定以武力解决,因此他们的武装反英活动不断,以致流血冲突频繁。

至此,犹太人在事实上已走上了同英国彻底决裂的道路。

(二)英犹关系破裂
到了1947年初,英犹之间的冲突更加频繁,“而在开罗的耶路撒冷大穆夫提阿明,侯赛尼此时也恢复了对巴勒斯坦阿拉伯人的领导,也组织了一支阿拉伯武装参与巴勒斯坦的斗争”②
英国国内民众已经厌倦巴勒斯坦的暴力活动,英政府也认为自己无力处理,外交上又处处受美国掣肘,通过外交途径也无望。

而前文提到的此消彼长的民族解放运动也迫使英国必须实行某些收缩。

随着印度的独立,中东地区不再是英国链接东方殖民地的枢纽,巴勒斯坦对英国的重要性也随之下降,其当然属于英国收缩战略的一部分,在这种情况下,英国决定将巴勒斯坦问题移交给联合国。

美苏两个大国在巴勒斯坦问题上是支持犹太人的,尤其是美国。

美国早在《比尔特莫尔纲领》中就公开支持犹太人复国主义,事实上,美国已代替英国成为犹太复国主义的最大支持者,英犹关系已经破裂。

联合国在接手巴勒斯坦问题后,在美苏两个大国的影响下做出了如下决议:
1、结束英国对巴勒斯坦的委任统治;
2、在结束委任统治后,分别建立独立的犹太国家和阿拉伯国家。

1948年5月14日,英国退出巴勒斯坦。

至此,巴勒斯坦的英犹关系彻底结束。

五、结语
纵观英国委任统治巴勒斯坦时期的英犹关系,其政策经历了从“扶犹抑阿”到“亲阿限犹”的深刻变化,其枢轴无疑是英国在中东的利益。

起初,英国不惜牺牲巴勒斯坦阿拉伯人的利益,通过制造一个犹太人“民族家园”的方式来对阿拉伯人形成制衡,目的便是完全控制巴勒斯坦这一战略要地。

其具体手法便是“分而治之”手法的故伎重施。

二战爆发前夕,英国为了继续控制巴勒斯坦,对其巴勒斯坦政策进行全面调整。

在这一政策下,当地多数的阿拉伯人成为其拉拢结盟的对象,而犹太人的利益则被抛弃。

二战结束后,英国尽管已沦落为二流国家,但依然希望保持其在中东的传统利益,在巴勒斯坦延续战前政策,从而达到维持英阿友好关系的目的。

从此,英国同犹太人的关系彻底决裂。

参考文献:
[1] 钟东:《中东问题80年》,新华出版社,1984年。

[2]【美】沃尔特·拉克:《犹太复国主义史》,徐方、阎瑞松译,三联出版社,1992年。

[3]【英】诺亚·卢卡斯:《以色列现代史》,杜先菊等译校,商务印书馆,1997年。

①杨会芳:《浅析英国的中东外交(1914—1918)》,经济研究导刊,2010年,第22期,第233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