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果戈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果戈里《狂人日记》与鲁迅《狂人日记》的影响与异同
20114210411 114班向成银果戈里的《狂人日记》以疯子的变态心理折射出疯子生活于其中的世界的变态——这使《狂人日记》成为讨伐这个世界的一份呐喊与宣。“折射”——以疯子的所风所闻所思所感来“折射”世界的反常与社会的黑暗,这是《狂人日记》艺术上最突出的特点。而且,果戈里在这里运用的是‘双重折射”。果戈里的狂人日记读后感「狂人」即所谓其价值观念与社会主流有所相违,坚持甚至固执地照自己的方法去做事,几乎不太理会别人的眼光,秉持自己的理念,有时跟精神病患没什麼两样,不像我们这种小小人物只能顺从社会的主流价值观,当狂人在遭遇到问题时,总是有一些意想不到的答案。我们会认为那些在思路上总是抱持著与大家不同的意见的人,有一种很想纠正他的冲动,可是他却又自圆其说,让我们无言以对。但狂人绝不仅仅是指头脑「秀斗」的人,也可能是指做一些当时社会所不容许之事,却又不违反良心道德,也不昧於世俗的眼光,做别人不敢做的事,为所理应当为,其痴狂程度远远超乎一般想像,其心超然一切,眼光傲视一切,对於世俗琐事毫不在乎,有时还以鄙视的眼光看待。小说中的主角,在心中另辟一个世界去装他满腹的牢骚和幻想,像小孩子一般的简单逻辑,像是其他长官在纠正主角的错误时,他却认为是在嫉妒他在大人底下做小跟班。可是仔细想想,我们有时也会犯这种错,尤其是在对某人有偏见时,往往对於他的建议或提示故意忽略或是认为故意找自己麻烦的,沉浸在自己的异想世界,无法自拔。当一个人已迷失自我时,会对别人为她做的种种一切做出不当的臆测及判断,当「斐迪南皇帝」认定自己是西班牙王位的继承人时,他突然就把他的思维整个改变了,认为他是个高不可攀的统治者,昔日卑躬屈膝的态度(事实上已经对别人很不尊敬了)就收了起来,接下来就觉得主角已经处在一个与现实隔离的世界了,他在忙著幻想他的皇帝梦,周遭的人也在现实世界忙著惩罚不尽责任、不知自己斤两的他。主角他那不切实际的幻想或许能够减轻一些现实的压力,却也为自己招来麻烦,最后更是一脚完全踏进属於自己的异想世界。俄国人从以前到现在,都生活在恶劣的气候中,及极权的统治之下,长久以来的农奴制度,使得人民无法从痛苦的深渊脱逃出来,我想作者想藉由这篇文章,来反映对现实的不满,及想乘著有力的翅膀逃出这个没有未来及希望的北方之国。
鲁迅的《狂人日记》的意义,确实远远超出了文学的领域。
作品的主人公虽然是一个患有迫害狂恐惧症的“狂人”,但作品的主旨却并不是要写下层劳动人民所受到的迫害,更不是一个精神病人的“纪实文学”,而是要借狂人之口来揭露几千年来封建礼教吃人的本质。因此作品中的狂人,实际上是一个象征性的形象。“历史上多少反抗旧传统的、离经叛道的人,曾经被视为疯子,如孙中山,也曾被人叫做“疯子”。从世俗的眼光看去他是疯子;站在革命的立场看去他是先知先觉。同一个人、同一个思想却在社会上有截然对立的两种看法和评价,这也是变革时代的社会矛盾的反映。鲁迅塑造这具有狂与不狂两重性的形象,就是对社会矛盾的一种揭示。这也是狂个形象本身所具有的深刻含义”。
鲁迅的《狂人日记》意在暴露家族制度和礼教的弊害,忧愤深广。它与果戈里的的《狂人日记》,在主题、人物、情节、风格、语言这些方面有什么渊源呢?从思想内容上看,都是把揭露、批判的矛头指向封建制度,控诉封建制度对人的迫害。
果戈里的《狂人日记》在于揭露沙俄时代封建统治制度对人的迫害,对小人物表示同情;鲁迅的《狂人日记》是揭露封建制度的吃人本质,呼唤年青人站起来拯救未来。相同之处是都带有普通人不同的狂人色彩。不同的是果戈里的《狂人日记》写的单纯是个受迫害至疯的小人物,而鲁迅的《狂人日记》写的是个反封建的战士。主要表现在:①发狂的原因不同。果戈里小说中描写了发狂的原因是受不住俄国官僚等级制度,失恋、对科长的女儿单相思、痛极至疯,是因为个人受压抑发疯。鲁迅小说中的狂人是反封建统治受到迫害而发狂,旁边人把他对封建社会的批判看作是疯话,把他的反封建行为当人疯子行为,是痛极至疯。②发狂的程度,发狂的表现不一样。波普里希钦的行为真正是疯子,如:他看懂狗写信……他以上等人自称,看不起下等人,认为自己是上等人,生活目的是为了当上校、将军,是只关心自己的卑微的小人物。鲁迅笔下的狂人是封建地主家的知识分子,敢于“成年流水”铺子上踹上一腿,不是因为个人私利而疯,不为世人所容,精神压抑导致发疯,没有完全丧失理智。“语多错杂无伦次”兼具发狂和清醒两重性,以清醒为主,用狂人做掩护,尖锐、泼辣地揭露封建本质,原型来自多个人。鲁迅塑造狂人形象既借鉴果戈里的《狂人日记》,但不以现实生活中的两类人原型。③对未来的要求不同,果戈里的《狂人日记》最后清醒后发出悲哀的哭泣:“救救我吧!把我带走吧!”带有一种悲观厌世的情绪。而鲁迅笔下的狂人对未来充满希望,是战斗作品。
在艺术形式上有相同也有差异,都是日记体裁,都用第一人称。但在日记体裁运用有两处不同:鲁迅的《狂人日记》创造性地加了个序,是阅读小说的钥匙,使作品具有客观性和可信性;鲁迅的小说一改果戈里平铺直叙的手法,用倒叙的手法,为深化主题提供了条件。都写了狂人特有的心理活动和语言,都很注意剖析狂人特有的内心世界,都写了主人公多疑、敏感,都采用回忆、联想、讲疯话、幻觉这样一些手法表现疯人。鲁迅在展开狂人心理活动时没有大段大段心理描写,而是与行动联系起来了,通过医生的行动来揭露封建制度不仅在社会上相互残杀,而且适用于亲人。写梦境《日记之八》通过人物在梦中回答,在梦中交锋,使青年人麻木也想吃人。都以“救救孩子”作为结尾,果戈里的狂人“妈妈,救救孩子。”鲁迅“没有吃人的孩子,救救孩子。”果戈里的狂人是发自个人。都采取了以狗喻人的手法。果戈里通过人格化的狗揭露官僚的丑态,揭露等级制度泛滥,还把人间的等级制度带到狗的世界,将军家的狗看不起乡下的狗。鲁迅写了地主家的狗,象征为地主阶级效劳的走狗。鲁迅运用了象征、比喻、双关的手法与果戈里的不同。
探究同中有异、异中有同的原因:①鲁迅对果戈里的《狂人日记》有借鉴,有许多相似之处。科长与大哥都是封建势力的帮凶,道具上都用狗。②产生狂人的社会政治条件有相似之处,果戈里与鲁迅都生长在封建专制制度之下,都认识到封建制度的毒害,能写出心理特征相似的狂人。③不同的是作者的世界观,中俄两国传统的差异。果戈里写于1834年,当时进步知识分子随“十二党人政治革命”失败,不少人被镇压。他拿文学当武器向旧世界呐喊,但不想从根本上触动农奴制度,看不到群众力量。他的反抗只能是哀叹、抱怨,看不到光明,是一种悲怆、哀怨的伤感。鲁迅写于1881年,他已预示到历史发展趋向,看到新世界的曙光,所以他作品中的狂人有希望。俄国有描写小人物的传统,由于社会地位低下还要受达官贵人的鄙视;中国新文学的第一篇白话小说,本身就在反对旧文学上产生的,表现出更强烈的反抗精神。
鲁迅的《狂人日记》不但从题目上,而且从整体形式上都借鉴了俄国著名作家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