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八年级物理-声现象课件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声现象教学计划

一、教材分析

1、本单元教学的主要内容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我们怎样听到声音、声音的特性、噪声的危害和控制、声的利用。

2、本章在教材中的地位与作用

初步认识声产生和传播的条件,学习过程中要通过观察、实验和已有的感性知识,认识常见的声音现象和它们的应用。声音的传播是本章教材的另一个重点

教学目标

二、知识与技能

通过观察和实验知道声音是由物体振动发生的,知道声音传播需要介质。了解人类听到声音的过程。知道骨传导的原理。了解双应及其应用。知道乐音的音调跟发声体的振动频率有关,响度跟发声体的振幅有关。不同发声体发出乐音的音色不同。了解噪声的来源和危害.知道防治噪声的途径.了解生产、生活及现代技术中与声有关的知识的应用。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现实世界物体的发声是丰富多彩的,培养学生更加热爱世界、热爱科学的品质。通过

本节课的学习,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培养学生热爱、保护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村”的环境意识,提高学生的道德修养.通过学习声在生产、生活、现代技术中的应用,体会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

四、教学重点

1发声的物体在振动。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声音的产生、传播和真空不能传声

2声音的特征:响度音调音色

3能利用控制变量的方法设计响度和振幅、音调和频率的关系

|

4噪声的防治

教学难点

声音传播的条件以及解释生活中的声传播现象。人感知声音的物理过程、骨传导。双耳效应及其应用。音调、响度、音色的概念及其影响因素。决定音调、响度的因素。噪声的等级,声传递信息、声传递能量

五.过程与方法

知识梳理

传播条件

传播形式

传播速度:不同介质中声速不同

声传递信息

声传递能量

1、声音的产生

(1)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固体、液体、气体振动都可以发声。发声体

(2)振动可以发声,但发出的声音人不一定能听到;如果物体不振动,是决不会发出声音的。

(3)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

误区警示:“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是指当发声的物体停止振动时,发声体将停止发声,但原来发出的声音却在介质中继续传播,直至消失,所以不能理解为“振动停止,声音消失” 2、声音的传播

(1)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一切固体、液体、气体都可以作为介质。声音在介质中以波的 形式传播,叫做声波。 ;

(2)真空不能传声

(3)一般情况下,我们听到的声音是由空气传播的,传播的具体过程是:物体的振动引起周围空气的振动,形成声波,以声波的形式向外传播,被人耳接收,人就听到了声音。在真空状态下,因为发声体周围没有介质,无法形成声波,因此不能将振动向外传播,也就不能传声。

3、声速

(1)影响因素:声音的速度与传播声音的介质和温度有关。

(2)规律: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的速度不同,原因是:介质不同,其传播声音的性质、方式也不同。声音在固体中传播速度最快,其次是液体,气体的传播速度最慢;同一种介质,当它温度改变时,传播声音的速度也有差异。

(3)15℃时,空气中声音传播速度为340m/s。

4、回声

(1)形成:声音在传播过程中遇到较小的障碍物会绕过去,遇到较大的障碍物会反射回来形成回声。

,

(2)人耳听到回声的条件:人耳分清前后两个声音的时间间隔至少为,如果回声到达人耳比原声晚秒以上,人耳能把回声跟原声区分开;如果不到秒,回声和原声混在一起,使原声加强,听起来更响亮。因此,在一般条件下,我们距离障碍物至少17m才能听到回声。(3)应用:可以利用回声测距离,如测海底的深度等等,在利用回声现象求人距离声源的距离时,如果用s表示距离,用t表示时间,用v表示声速,则s=vt/2

5、声音的三要素

6、人听到声音的条件

)

人耳听到声音必须具备三个条件:声源,介质,良好的听觉器官。

(1)人耳听到声音的过程:发声体因振动而发出声音,并以声波的形式向远处传播;声波传到耳中,引起鼓膜振动;再经过其他组织刺激听觉神经,听觉神经把这种信号传递给大脑,就产生了听觉。

(2)骨传导:声音也可以通过骨骼传声,这种方式叫做骨传声。

声音在空气与在骨骼中的传播不同,引起的听觉也不同,例如人听自己的录音时感到很陌生,原因就是人听到自己的说话声是通过头骨、颌骨传导的,而录音是通过空气传导的。

7、噪声的来源、危害和控制

(1)噪声与乐音的区别和联系:

的声是0 dB,较为理想的安静环境是30~40 dB,超过50 dB就会影响睡眠和休息。为了保证工作和学习不能超过70 dB,为了保护听力,声音不能超过90 dB,突然暴露在150 dB的环境中,鼓膜会破裂出血,双耳会完全失去听力。

规律总结:声音由产生到传入人耳引起听觉可分为三个阶段:1、发声体的振动产生声音2、介质(空气)的传播3、鼓膜的振动。噪声的防治同样可以根据以上三个阶段进行,即防治噪声的产生、阻断噪声的传播、防止噪声进入人耳。

9、听不到的声音

由于人耳听到的声音的频率范围是20Hz~20000Hz,在这个范围内的声音称为可听声音。人们把频率低于20Hz的声音叫做次声波,频率高于20000Hz的叫做超声波。如地震时产生的声波对人体会造成伤害,使人恶心,有的次声波会致人死亡。

~

10、声音的利用

声音在社会、科技和日常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一般可以概括为两类

1、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声音的产生:物体的振动;

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固体、液体、气体),真空不能传声。

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为340m/s。

2、乐音与噪声

(1)区别:动听悦耳的、有规律的声音称为乐音;

难听刺耳的、没有规律的声音称为噪声。

与情景有关,如动听音乐在扰人清梦时就是噪声。

(2)声音的三大特性:响度、音调、音色。

响度:人耳感觉到的声音的强弱;与离声源的距离、振幅、传播的集中程度有关。

音调:声音的高低;与声源振动的快慢(频率)有关,

即长短、粗细、松紧有关。(前者音调低,后者音调高)

例:热水瓶充水时的音调会越来越高(声源的长度越来越短)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