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活动化教学有效性策略初探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注重活动实效闪现生命灵动

———《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活动化教学有效性策略初探

《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是以儿童生活为基础,统合道德、健康、劳动、自然、环境、生活教育、安全和科技等教育,以培养学生热爱生活、乐于探究,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跨学科的活动型综合课程。

这门新课程的性质告诉我们:活动是教育的载体,是连接学校与社会、教师和学生的纽带和桥梁。主体自身活动是主体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学生的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是在各种活动中通过自身与外界的相互作用来实现的。正是如此,《品德与生活(社会)》课程要求我们以儿童直接参与的丰富多彩的活动为主要教学形式。其主要活动形式有调查、情景模拟与角色扮演、实践、欣赏、练习、游戏、讲故事等等。

课改以来,我们的课堂是真的活起来,学生也动起来了,老师们改变了以往思品课上呆板说教的方式,采用了上述各种活动形式,活动开展得轰轰烈烈、五花八门,大有“课不惊人死不休”之感。然而,看似学得非常热闹,活动一个紧接一个,可一堂课下来,活动教学实效并不大,原因何在?我们教研组集体归因下来,发现很大原因在于老师们只把目光集中于活动的表面形式,缺乏一定的活动策略,没有真正的把活动目标落到实处,活动的实施并没有考虑到学生实际,拨动他们的心弦,没有触发学生的情感,导致实效不高。

所以,我们如果能针对不同课型在课堂内外选择恰当的活动形式来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主动探索、主动操作来达到品德的自我建构,那么品德教育的实效势必会大大提高。

下面是我们北仑区宁波东海实验学校全体课题组老师针对品德与生活、社会课课堂内外活动教学的一些探索和经验总结,仅供大家参考。

一、课前活动

首先来简要说说课前的活动,无论是老师还是学生,进行良好的调查活动是进行有效的课堂活动的有力保障。那么,不同的课型及内容要求老师们产取相应的调查策略。

1、老师调查活动策略

品德与生活课标中指出“教师在教学活动的每一个环节应注意把握儿童的实际情况。”在教学实践中,我们越来越感到课前调查的重要性,因为它是有效进行教学设计和有效开展教学活动的基础。课前走近学生和他们交谈,从中了解他们对生活问题的看法、对生活事件的态度、对生活现实的需求和困惑等,根据孩子的实际设计教学,才能符合他们的心理愿望,才能让孩子真切感受这是

自己的生活。

例如,《换个角度想一想》、《做个快乐鸟》等像此类以心理疏导、交往方法渗透为主的课型,事先找学生打听学生在家庭中及学习生活及与伙伴相处过程中的困惑,以便上课时有的放矢;如《我会整理》、《我换牙了》以落实习惯为主的课型,事先以观察为主;像亲近自然的课型,要知道他们对大自然信息的积累究竟有多少,了解这些以后,才能有目的地实施课内活动。而且,教师对学生的调查活动直接影响学生的调查活动有效进行。

2、学生调查活动策略

下面我就来说说知道学生调查活动的有效措施。教师必须在充分了解学生基础上组织学生落实资料调查。

我还深深地记得我在教一年级下册《我的一家人》之前,让学生在课前搜集“全家福”照片及与家人的故事时,因为事先没有认真调查学生家庭实际,导致给学生小沈和她的爸爸带来了很大伤害。她是一个寄宿生,五岁时妈妈死于车祸,双休日回家,她为了完成我布置的任务,与爸爸翻箱倒柜,找起五岁前与妈妈一起照的全家福,每找到一张,就想起以前与妈妈在一起的快乐时光,与爸爸抱头痛苦,返校后情绪一直十分低落,事后我从奶奶口中得知如此心酸的事情,心中十分后悔。后悔自己没有认真研究单亲孩子的家庭背景,假如我事先了解这些背景,针对实际事先做好心理疏导和方法的指导,让她多去发现与爸爸、奶奶在一起的快乐时光,伤害就可以避免。

又如品社《我们的学校》,为增进学生对学校的了解和对学校的亲近感,要让学生进行大量的调查活动。既需要资料调查,又要现场调查。这里老师可以给孩子分分工,进行自愿组合分组行动,一组学生到学部主任处采访学校的历史和学校的情况,一组去校园文化探秘,一组搜集入校后学校的集体活动,还有一组就可以找找不同的学校,这样的调查分工,对每个孩子不会造成太大的压力,可提高他们调查的兴趣和质量,对课上教学是一个很大的帮助和促进,老师将真正成为引导者和组织者,对教学活动穿针引线。

二、课内活动

古希腊一位哲学家曾说过:“人的大脑不是一个要被填满的容器,而是一个要被点燃的火把。”针对不同课型、不同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我们选择适当的活动形式,产取有效策略,来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点燃思维的火花,激起情感的共鸣,实现生命的对话。

1、游戏活动的有效策略

游戏活动既带有“玩”的色彩而又与学习内容配合,对于我们低年级的儿童来说是有效的学习方式.游戏活动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儿童的情感,体验集体生活的乐趣,理解规则、学习科学知识等方面是很有用的。

首先,游戏过程中要充分暴露学生思维、想法。记得上人教版一年级下册《我和小伙伴》一课,这一课,我们教研组两位老师采取了不同的活动形式。第一位老师按照以下教学活动——先让学生说说有哪些小伙伴,说说与小伙伴的趣事,然后解决了几个与教材中类似的在交往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整个教学过程以讨论活动为主,看似比较顺利地完成。第二位老师却大胆产取游戏活动进行教学,全员参与游戏活动。她把学生分成了八对,来到操场上做游戏、玩耍,有的踢球,有的拍皮球,有的丢手绢,分配完以后,学生就兴奋地玩了起来,操场是闹得不可开交。过了十分钟,老师让同学们回到教室,谈谈玩后的感受。这时,只有两组小朋友感受到与小伙伴玩耍的快乐,其余小组都来向老师告状,有的说谁谁不守规则,有的说谁不按顺序玩,有的说某个小朋友总是捣乱。老师没有急,她依次请上六个小组的代表,让孩子畅所欲言,其中一组她是这样引导的:

师:瞧你们几个都不开心,怎么啦?

生:我们三个想完“避球”,可她们三个非要拍皮球,真没劲,害得没完几下就进了教室!

师:是呀,真糟糕,要想痛痛快快地玩,必须解决刚才的小问题,现在你们想到有好方法了吗?

在老师的启发,同学的帮助,大家一块儿想到了不少方法。比如用剪刀石头布比划,谁赢听谁的,先玩一会儿这个,再接下去玩另一个游戏,还有的说,拍皮球的几个因为不会玩“避球”,先教会他们几个就可一起玩了。多么灵活的头脑呀!在老师的引导下,学生自己一一解决了活动过程中碰到的难题。然后老师带他们再次到操场游戏,结果大家都可以猜想到,小朋友们玩得异常开心!他们充分体验到了只有遵守规则、相互懂得谦让、尊重,才能充分享受与同伴相处的乐趣!

你看,通过这样的游戏活动,来充分暴露学生的真实行为、真实想法,有利于有的放矢地加以引导,提升原有认识,体验集体生活的乐趣,学习交往方法并真正落实到了行动。

《我有一双明亮的眼睛》,其中一个目标就是体会眼睛的重要作用,对盲人产生同情心。教材向我们提示用游戏的形式进行体验,但是以往的尝试告诉我们,如果组织不到位,学生在课堂上往往是玩一玩,笑一笑,感受不深。后来,我们对游戏的形式重新设计,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第一个活动,上课铃响后,让每位学生戴着眼罩摸索着走进教室找座位,然后去掉眼罩对比一次,通过体验,每位学生都感受到了眼睛看不见会给行动带来不便;接着老师又让孩子戴上眼罩看一段动画,那动画片中发出的奇异的声音让孩子觉得心痒痒的,可是只能闻其声,不能见其人,这滋味让学生充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