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活动化教学有效性策略初探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注重活动实效闪现生命灵动
———《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活动化教学有效性策略初探
《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是以儿童生活为基础,统合道德、健康、劳动、自然、环境、生活教育、安全和科技等教育,以培养学生热爱生活、乐于探究,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跨学科的活动型综合课程。

这门新课程的性质告诉我们:活动是教育的载体,是连接学校与社会、教师和学生的纽带和桥梁。

主体自身活动是主体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学生的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是在各种活动中通过自身与外界的相互作用来实现的。

正是如此,《品德与生活(社会)》课程要求我们以儿童直接参与的丰富多彩的活动为主要教学形式。

其主要活动形式有调查、情景模拟与角色扮演、实践、欣赏、练习、游戏、讲故事等等。

课改以来,我们的课堂是真的活起来,学生也动起来了,老师们改变了以往思品课上呆板说教的方式,采用了上述各种活动形式,活动开展得轰轰烈烈、五花八门,大有“课不惊人死不休”之感。

然而,看似学得非常热闹,活动一个紧接一个,可一堂课下来,活动教学实效并不大,原因何在?我们教研组集体归因下来,发现很大原因在于老师们只把目光集中于活动的表面形式,缺乏一定的活动策略,没有真正的把活动目标落到实处,活动的实施并没有考虑到学生实际,拨动他们的心弦,没有触发学生的情感,导致实效不高。

所以,我们如果能针对不同课型在课堂内外选择恰当的活动形式来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主动探索、主动操作来达到品德的自我建构,那么品德教育的实效势必会大大提高。

下面是我们北仑区宁波东海实验学校全体课题组老师针对品德与生活、社会课课堂内外活动教学的一些探索和经验总结,仅供大家参考。

一、课前活动
首先来简要说说课前的活动,无论是老师还是学生,进行良好的调查活动是进行有效的课堂活动的有力保障。

那么,不同的课型及内容要求老师们产取相应的调查策略。

1、老师调查活动策略
品德与生活课标中指出“教师在教学活动的每一个环节应注意把握儿童的实际情况。

”在教学实践中,我们越来越感到课前调查的重要性,因为它是有效进行教学设计和有效开展教学活动的基础。

课前走近学生和他们交谈,从中了解他们对生活问题的看法、对生活事件的态度、对生活现实的需求和困惑等,根据孩子的实际设计教学,才能符合他们的心理愿望,才能让孩子真切感受这是
自己的生活。

例如,《换个角度想一想》、《做个快乐鸟》等像此类以心理疏导、交往方法渗透为主的课型,事先找学生打听学生在家庭中及学习生活及与伙伴相处过程中的困惑,以便上课时有的放矢;如《我会整理》、《我换牙了》以落实习惯为主的课型,事先以观察为主;像亲近自然的课型,要知道他们对大自然信息的积累究竟有多少,了解这些以后,才能有目的地实施课内活动。

而且,教师对学生的调查活动直接影响学生的调查活动有效进行。

2、学生调查活动策略
下面我就来说说知道学生调查活动的有效措施。

教师必须在充分了解学生基础上组织学生落实资料调查。

我还深深地记得我在教一年级下册《我的一家人》之前,让学生在课前搜集“全家福”照片及与家人的故事时,因为事先没有认真调查学生家庭实际,导致给学生小沈和她的爸爸带来了很大伤害。

她是一个寄宿生,五岁时妈妈死于车祸,双休日回家,她为了完成我布置的任务,与爸爸翻箱倒柜,找起五岁前与妈妈一起照的全家福,每找到一张,就想起以前与妈妈在一起的快乐时光,与爸爸抱头痛苦,返校后情绪一直十分低落,事后我从奶奶口中得知如此心酸的事情,心中十分后悔。

后悔自己没有认真研究单亲孩子的家庭背景,假如我事先了解这些背景,针对实际事先做好心理疏导和方法的指导,让她多去发现与爸爸、奶奶在一起的快乐时光,伤害就可以避免。

又如品社《我们的学校》,为增进学生对学校的了解和对学校的亲近感,要让学生进行大量的调查活动。

既需要资料调查,又要现场调查。

这里老师可以给孩子分分工,进行自愿组合分组行动,一组学生到学部主任处采访学校的历史和学校的情况,一组去校园文化探秘,一组搜集入校后学校的集体活动,还有一组就可以找找不同的学校,这样的调查分工,对每个孩子不会造成太大的压力,可提高他们调查的兴趣和质量,对课上教学是一个很大的帮助和促进,老师将真正成为引导者和组织者,对教学活动穿针引线。

二、课内活动
古希腊一位哲学家曾说过:“人的大脑不是一个要被填满的容器,而是一个要被点燃的火把。

”针对不同课型、不同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我们选择适当的活动形式,产取有效策略,来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点燃思维的火花,激起情感的共鸣,实现生命的对话。

1、游戏活动的有效策略
游戏活动既带有“玩”的色彩而又与学习内容配合,对于我们低年级的儿童来说是有效的学习方式.游戏活动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儿童的情感,体验集体生活的乐趣,理解规则、学习科学知识等方面是很有用的。

首先,游戏过程中要充分暴露学生思维、想法。

记得上人教版一年级下册《我和小伙伴》一课,这一课,我们教研组两位老师采取了不同的活动形式。

第一位老师按照以下教学活动——先让学生说说有哪些小伙伴,说说与小伙伴的趣事,然后解决了几个与教材中类似的在交往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整个教学过程以讨论活动为主,看似比较顺利地完成。

第二位老师却大胆产取游戏活动进行教学,全员参与游戏活动。

她把学生分成了八对,来到操场上做游戏、玩耍,有的踢球,有的拍皮球,有的丢手绢,分配完以后,学生就兴奋地玩了起来,操场是闹得不可开交。

过了十分钟,老师让同学们回到教室,谈谈玩后的感受。

这时,只有两组小朋友感受到与小伙伴玩耍的快乐,其余小组都来向老师告状,有的说谁谁不守规则,有的说谁不按顺序玩,有的说某个小朋友总是捣乱。

老师没有急,她依次请上六个小组的代表,让孩子畅所欲言,其中一组她是这样引导的:
师:瞧你们几个都不开心,怎么啦?
生:我们三个想完“避球”,可她们三个非要拍皮球,真没劲,害得没完几下就进了教室!
师:是呀,真糟糕,要想痛痛快快地玩,必须解决刚才的小问题,现在你们想到有好方法了吗?
在老师的启发,同学的帮助,大家一块儿想到了不少方法。

比如用剪刀石头布比划,谁赢听谁的,先玩一会儿这个,再接下去玩另一个游戏,还有的说,拍皮球的几个因为不会玩“避球”,先教会他们几个就可一起玩了。

多么灵活的头脑呀!在老师的引导下,学生自己一一解决了活动过程中碰到的难题。

然后老师带他们再次到操场游戏,结果大家都可以猜想到,小朋友们玩得异常开心!他们充分体验到了只有遵守规则、相互懂得谦让、尊重,才能充分享受与同伴相处的乐趣!
你看,通过这样的游戏活动,来充分暴露学生的真实行为、真实想法,有利于有的放矢地加以引导,提升原有认识,体验集体生活的乐趣,学习交往方法并真正落实到了行动。

《我有一双明亮的眼睛》,其中一个目标就是体会眼睛的重要作用,对盲人产生同情心。

教材向我们提示用游戏的形式进行体验,但是以往的尝试告诉我们,如果组织不到位,学生在课堂上往往是玩一玩,笑一笑,感受不深。

后来,我们对游戏的形式重新设计,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第一个活动,上课铃响后,让每位学生戴着眼罩摸索着走进教室找座位,然后去掉眼罩对比一次,通过体验,每位学生都感受到了眼睛看不见会给行动带来不便;接着老师又让孩子戴上眼罩看一段动画,那动画片中发出的奇异的声音让孩子觉得心痒痒的,可是只能闻其声,不能见其人,这滋味让学生充分
感受到了眼睛看不见的痛苦、拥有一双明亮的眼睛真是特别重要,自然真切地体验到盲人一辈子看不见光明精彩的世界,将是多么痛苦。

对孩子来说,听到了容易忘记,看到了记忆不深,而通过这样的游戏形式亲身体验到的才刻骨铭心,终身难忘。

看来,同样是游戏,产取的形式不同,角度不同,组织的力度不同,体验的深度和广度会完全不同,效果更不同。

2、情景模拟与角色扮演策略
“这类活动是为了让儿童获得某些难以身临其境去学习的体验、经验、知识等,而有目的地去创设某种情境,令其经历的仿真性演习活动。

”(课标)如学习生活中待人接物的一般礼节、在紧急情况下的求助和自救、交通安全标志的识别与遵守交通规则、遵守公共秩序等方面的教育等都可利用这一形式。

这个活动形式要求老师创造合适的情境,引导学生进入情境,才能进行有效体验。

《走近残疾人》一课情感目标是体验残疾人在生活中的实际困难.产生尊重的情感,进而激发帮助残疾人的意识。

这堂课,我们学校的一位老师先后上了两次,同样选用了情境模拟与教色扮演的活动形式,效果却有天壤之别。

第一次试教,她让学生例举生活中的残疾人后,就让学生演一演肢残人单手穿衣服,可是学生觉得单手穿衣服很好玩,一片嘻嘻哈哈的笑声中对残疾人的同情和怜悯抛在脑后,整堂课感觉很差。

第二次试教,在这一环节之前,她用画面展示了一位失去手臂的少年,并用生动的话语做了情感铺垫。

让学生猜想他在生活、学习中会遇到哪些困难,然后再扮演肢残者这个角色演一演,同桌一个演单手穿衣服,穿得非常困难,另一个在旁边观看的忍不住伸出援助之手,这一环节的创设,我们发现,孩子完全进入了模拟的角色,他们在投入的活动中不经意间情感得到了熏陶,行为得到了发展,实效非常明显。

对低段的学生来说,老师的表演也是能起到一定的示范作用的。

如《我的大地妈妈》一课要让孩子们体验万物的作用,老师就先扮演了大地妈妈的其中一个孩子“小草”,用第一人称生动地向大家夸了夸小草的作用。

学生受到老师的启发,纷纷选择自己的角色,有的把自己当成空气,有的当成水,有的当成大树,有的当成蜜蜂……在这么多小朋友你争我抢地扮演中,他们感受到大地妈妈怀抱里的一草一木、山山水水、虫鱼鸟兽都是如此可爱,与人类息息相关。

又如《秋天的节日》是传统节日教育类型的课,学校的一位老师让孩子带来月饼,准备在课堂临近尾声时模拟生活情境,与同学一起分享月饼。

这位老师的出发点很好,但是,学生面对桌面上摆放的月饼,真是有点蠢蠢欲动,老师教学的有关秋天的节日有哪些、中秋节的由来、对月亮的探究学生是几乎没听。

后来,我们就拿小朋友最感兴趣的月饼为切入口,在尝月饼的情境中体验节日的美好、培养关爱他人之情。

课上,走读生拿出从家中带来的各色各样的
月饼与寄宿生围坐在一起,你喂我,我掰给你,在浓浓的氛围中聊起了中秋,从月饼的味道聊到了家中过中秋的情景,从自己家聊到各地的华人家庭,聊着聊着,聊到了守卫在边疆的解放军叔叔和山区吃不上月饼的孩子,对比自己的幸福生活,孩子们想到了好办法,给解放军叔叔发邮件、打电话表示问候,想给山区的孩子捎去月饼、寄去学习用品。

你看,学生手中小小的月饼满载着同学的友情、家人的亲情、各地的风情、两岸情、军民之情、对山区孩子的关爱之情,同学们尝着、聊着,这里没有生硬的说教,却在生活化的情境中滋生着浓浓的情意,道德之花悄然开放。

看来,情境的创设应从学生的心理特点出发,适时选择活动时机相当重要。

3、欣赏、练习、讨论型活动型策略
欣赏活动是以儿童的体验、感受为主要学习方式来获得直接经验,并逐步学会乐于探究、热爱生活,学会欣赏自己或同伴所取得的进步。

往往可以和练习活动、讨论活动结合在一起。

像树立行为习惯榜样的活动课,我们可以以欣赏、练习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教学。

如《看我多精神》以欣赏了一段参加学校升旗仪式的升旗手和礼仪生的录像,激励孩子们也去争当升旗手,学生的学习兴趣一下子得到高涨,因为成为升旗手可是他们人人向往的事情呀! 怎么样才能当一名升旗手呀?引发讨论,明确很重要的一点,当升旗手有一个条件,精神好、仪态美。

然后在知道正确的方法后学生找伙伴到操场或教室练习坐、立走的姿势。

欣赏是为了激发练习的兴趣、提供正面的榜样,练习则有欣赏的铺垫,学生练习起来动力十足。

两者贯穿得恰当,教学带来良好效果。

像环保类、亲近自然的的课型,我们可选择欣赏、讨论型。

如《我们和太阳做游戏》,我们带领孩子来到阳光灿烂的草坪上,有的躺着,有的按着各种游戏,沐浴着温暖的阳光,享受着太阳底下玩耍的乐趣,讨论着太阳公公给我们带来的帮助。

又如《我们的大地妈妈》一开始,老师用送礼物的形式让孩子欣赏学大地万物美景如画、动植物生机勃勃的景象,在一片赞叹声中,让他们夸夸大地妈妈,在夸的过程中,他们渐渐感受到大地妈妈作用太大了,太美了。

三、课外活动
品德与生活是活动型综合学科,课内它可以整合各门学科,课后,我们更应该考虑到这门学科的综合性,使它与各门学科、学校的大队部活动及社会团体活动结合,来加强行为实践的力度和效度。

新课程理念告诉我们,儿童的现实生活是课程内容的主要源泉。

教师虽然通过课堂教学,使学生明确了生活中该怎么做,不该怎么做的道德行为准则,但是事过境迁,学生往往会淡忘课堂内所要求的。

所以我们教师应把视线转移
到课堂外的学校、家庭、社会中,共同形成德育合力,共同关注其行为习惯的养成,以此来加强行为实践的力度和效度。

(1)与综合实践活动等课程结合进行社会实践活动的策略
美国学者巴特勒认为:“教学过程只有让学生参与连续的反应才是有效的。

”品德与生活课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学生所学的道德知识必须在日常生活的真实环境中去感受、体验,才能得到巩固、深化,变成自己的精神财富。

与学校的地方课、综合实践课等德育课程结合,进行社会实践活动,既可以满足学生的探索欲、求知欲,又发展了品德。

如教科版《我爱绿树,我爱蓝天》这一单元中为激发学生环保意识,号召学生“保护环境从我做起”,我们年级连续几周进行了几次综合实践活动。

课后,让学生调查垃圾从哪儿来,到哪儿去,垃圾的分类和处理;让学生设计节水、节电方案,进行年级组比赛,评选优胜者若干名;让学生做环保小卫士,为社区环保出一份力等等,通过这样的实践活动,培养了孩子们综合素质,同时还能使学生在参与的过程中加深体验和理解,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树立良好行为。

(2)与少先队雏鹰争章活动相结合的策略
我们学校的少先队雏鹰争章活动搞得非常有特色,大队部组织每位任课老师结合学校德育目标“为现代家庭教孝贤”,开辟自己的争章项目。

低段以“孝心”、“爱心”教育为主,中段以“爱心”、“责任心”教育为主,高段以“责任心”、“关心”教育为主。

针对大队部主题结合我们品德课授课内容,我们在一个学期中制定三枚章,要求学生达标。

如一年级第二学期,我们制定了“孝敬章”、“整洁章”、“礼仪章”,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年龄特点赋予不同的要求,不同年级可以是章目相同,要求不同。

征章期限为一学期,达到要求者,大队部在学生的档案袋上敲章。

突出了过程性评价的作用。

(3)、与家庭及社会团体形成合力的策略
“教育的效果取决于学校与家庭教育的一致性。

”低年级学生可塑性强,正是养成良好行为习惯的好时机。

如在《换牙》这课结束前,布置了能操作一个月的刷牙联系表,请家长早晚监督评价,一个月后上收表格进行评比,这样就能保证孩子在生活中认真实践,着实落实学生的品行训练。

又如雏鹰争章的章目“孝敬章”,我们设计“孝心卡”,每周带回家中请家长在卡上反馈孩子为家人做事的表现,一学期的反馈结果足以决定该孩子是否考章成功。

另外,我们还邀请各种社团组织共同营造育人环境。

如学校的“爱心妈妈”组织团、家长学校及校外辅导员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环保节能教育、安全教育、爱国主义教育、集体主义教育等。

他们与孩子们在课余的交流碰撞,也是延续
品德与生活课的主题,学生的思想和行为在这样的氛围中逐步提升。

活动是教与学的中介,品德与生活、社会课作为活动课程要提高其实效性,就必须针对各种课型,不同年级的学生实际,综合运用课前、课内、课后的各种策略,达到教学的最优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