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骚公开课教学案 2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离骚(节选)》教学案
课程分析
“号角,为你长鸣”专题意在引发学生关注个人操守,通过对问题的探讨,了解伟大人物为信仰和理想无私奋斗的精神,了解底层社会人物恪守道德准则,维护社会公正的品格,从他们的人生追求和价值选择中,认识人的尊严和崇高。
本文是“殉道者之歌”板块中的第一篇,节选自屈原的长篇抒情诗《离骚》。
节选部分表现了诗人崇尚真理、矢志报国的高尚品格,同时表现出他忧国忧民的思想同楚国黑暗政治之间的矛盾。
让学生在研习文本的过程中,了解社会,感悟人生。
学习目标
1、了解屈原、楚辞和《离骚》和相关的背景知识。
2、准确理解诗中的重点字、词、句,整体把握诗歌大意。
(重点)
3、通过研习,准确把握屈原的内心世界,感受其高尚的人格操守。
(重点、难点)学习过程
【课前预习】
1、诵读诗歌,结合课下注释给下列画线的词语注音。
苗裔(yì)孟陬(zōu)揆(kuí)肇(zhào)汩(yù)搴阰(qiān pí)
2、结合译文理解诗文。
炎帝啊,我是你的远代子孙,
伯庸──是我先父的光辉大名。
岁星在寅的那一年的正月庚寅,我从天上翩然降临。
尊敬的先父啊,仔细揣度我刚刚下凡的时辰和啼声,
通过占卜赐给了我相应的美名。
给我取的大名叫正则啊,
给我取的别号叫灵均。
上天既赋予我这么多内在的美质啊,
又加之以这美好的才能。
我披着喷吐幽香的江离和白芷啊;
又联缀起秋兰把它作为自己的佩巾。
光阴像流水一样迅疾,我好像赶不上啊,
惟恐年岁不等待我。
清晨,我浴着晨曦去攀折坡上的木兰,
傍晚,我背着夕阳在洲畔采摘宿莽来润德润身。
太阳与月亮快速运转,未尝稍停,
新春与金秋依次更替,永无止境。
只看到树上黄叶纷纷飘零,
我害怕美人啊,您头上也添上丝丝霜鬓!
为什么,为什么你不任用风华正茂的贤者,废弃污七八糟的小人?
为什么,为什么你不改变已经过时的法度?
驾着龙马,飞快地向前猛奔!
来!我给你充当向导。
沿着康庄大道走向幸福与光明。
3、文学常识
屈原(前340~前278),名平,字原;战国末期楚国人,杰出的政治家和爱国诗人。
楚武王熊通之子屈瑕的后代。
丹阳(今湖北秭归)人。
屈原一生经历了楚威王、楚怀王、顷襄王三个时期,而主要活动于楚怀王时期。
这个时期正是中国即将实现大一统的前夕,“横则秦帝,纵则楚王。
”屈原因出身贵族,又明于治乱,娴于辞令,故而早年深受楚怀王的宠信,位为左徒、三闾大夫。
屈原为实现楚国的统一大业,对内积极辅佐怀王变法图强,对外坚决主张联齐抗秦,使楚国一度出现了一个国富兵强、威震诸侯的局面。
但是由于在内政外交上屈原与楚国腐朽贵族集团发生了尖锐的矛盾,由于上官大夫等人的嫉妒,屈原后来遭到群小的诬陷和楚怀王的疏远,被逐出郢都,到了汉北,流离于沅、湘二水之间。
顷襄王二十一年(公元前278),秦将白起攻破郢都,屈原悲愤难捱,遂自沉汨罗江,以身殉了自己的政治理想。
屈原创作的作品计有《离骚》、《天问》、《九歌》(11篇)、《九章》(9篇)、《招魂》,凡23篇。
此外,《卜居》、《渔父》等篇是否为屈原所作,学术界尚有争议。
其中,《离骚》是屈原的代表作,也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最长的一首浪漫主义的政治抒情诗。
《天问》是古今罕见的奇特诗篇,它以问语一连向苍天提出了172个问题,涉及了天文、地理、文学、哲学等许多领域,表现了诗人对传统观念的大胆怀疑和追求真理的科学精神。
《九歌》是在民间祭歌的基础上加工而成的一组祭神乐歌,诗中创造了大量神的形象,大多是人神恋歌。
屈原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
是浪漫主义诗人的杰出代表。
作为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和爱国志士,屈原爱祖国爱人民、坚持真理、宁死不屈的精神和他“可与日月争光”的巍巍人格,千百年来感召和哺育着无数中华儿女,尤其是当国家民族处于危难之际,这种精神的感召作用就更加明显。
作为一个伟大的诗人,屈原的出现,不仅标志着中国诗歌进入了一个由集体歌唱到个人独创的新时代,而且他所开创的新诗体——楚辞,突破了《诗经》的表现形式,极大地丰富了诗歌的表现力,为中国古代的诗歌创作开辟了一片新天地。
后人也因此将《楚辞》与《诗
经》并称为“风骚”。
“风、骚”是中国诗歌史上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两大优良传统的源头。
同时,以屈原为代表的楚辞还影响到汉赋的形成。
在中国历史上,屈原是一位最受人民景仰和热爱的诗人。
1953年,屈原还被列为世界“四大文化名人”(哥白尼、莎士比亚、但丁、屈原)之一,受到世界和平理事会和全世界人民的隆重纪念。
“楚辞”:楚辞渊源于江淮流域楚地的歌谣。
“楚辞”之名,首见于《史记•张汤传》。
可见至迟在汉代前期已有这一名称。
其本义,当是泛指楚地的歌辞,以后才成为专称,指以战国时楚国屈原的创作为代表的新诗体。
这种诗体具有浓厚的地域文化色彩,如宋人黄伯思所说,“皆书楚语,作楚声,纪楚地,名楚物”(《东观余论》)。
西汉末,刘向辑录屈原、宋玉的作品,及汉代人模仿这种诗体的作品,书名即题作《楚辞》。
这是《诗经》以后,我国古代又一部具有深远影响的诗歌总集。
另外,由于屈原的《离骚》是楚辞的代表作,所以楚辞又被称为“骚”或“骚体”。
汉代人还普遍把楚辞称为“赋”。
《史记》中已说屈原“作《怀沙》之赋”《汉书•艺文志》中也列有“屈原赋”、“宋玉赋”等名目。
《离骚》:《离骚》是屈原最重要的代表作。
全诗三百七十二句,二千四百六十四字,是中国古代最为宏伟的抒情诗篇。
其写作年代,或以为在怀王晚年,屈原第一次遭放逐以后;或以为在顷襄王时期,屈原第二次被放逐以后。
《离骚》的题旨,司马迁解释为“离忧”,意思尚不够明白;班固进而释“离”为“罹”,以“离骚”为“遭忧作辞”;王逸则说:“离,别也;骚,愁也。
”把“离骚”释为离别的忧愁。
二说均可通。
尽管对《离骚》的写作年代和题旨有不同说法,一时难下定论,但仍可这样明确地概括:这是屈原在政治上遭受严重挫折以后,面临个人的厄运与国家的厄运,对于过去和未来的思考,是一个崇高而痛苦的灵魂的自传。
《离骚》闪耀着理想主义的光辉异彩。
诗人以炽烈的情感、坚定的意志,追求真理,追求完美的政治,追求崇高的人格,至死不渝,产生了巨大的艺术感染力。
【学习过程】
一、检查预习
1、关于屈原、楚辞和《离骚》
◎因为屈原和离骚在我国古代文学史上也是浓墨重彩的一笔,所以对这些常识要作必要的了解,
提示:字号、年代、国别、生平经历、代表作品、文学成就。
2、字音(一生明确)
苗裔(yì)孟陬(zōu)揆(kuí)肇(zhào)汩(yù)搴阰(qiān pí)
二、把握文意
◎因为这是“楚辞”,且年代久远,可能理解起来有些困难,但注释很详细,同学们结合注释,整理记忆词语的意思。
三分钟。
1、重点词语:
①朕皇考曰伯庸②摄提贞于孟陬兮
③皇览揆余初度兮④肇锡余以嘉名
⑤名余曰正则兮,字余曰灵均⑥又重之以修能
⑦扈江离与辟芷兮⑧纫秋兰以为佩
⑨恐年岁之不吾与⑩恐美人之迟暮
⑾不抚壮而弃秽兮⑿来吾导夫先路
◎找两位学生回答,给学生一张空白学案,明确答案。
同时强调下面几个词语:肇:①引发②开始
嘉:①善,美:嘉宾;②夸奖,赞许:嘉奖、余嘉其能行古道。
修:修饰、修改、修建、必修、选修、修长:①乃重修岳阳楼②邹忌修八尺有余③茂林修竹④(学问,品行方面)钻研、学习、锻炼。
2、疏通课文:
◎自读翻译;
一生读译文,其他同学看着课文理解文意;
再读一遍课文。
三、文本研习
◎学生讨论明确答案,准备发言。
1、诗歌开篇自叙身世,强调自己的先天禀赋及修能,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参考答案:诗人首先自叙高贵的出身、其一的身世以及由于父亲对自己期望甚大而赐予的“美名”。
强调自己与楚王同宗同祖,意在表明自己对楚国的兴亡负有义不容辞的责任,同时表明他的尊贵不凡和具有崇高的理想。
2、诗歌后半部分诗人一再担心,结合诗句内容说说诗人担心什么?
参考答案:最担心的是时光如流水,而没有把美好的品格和超凡的才能献给祖国。
另一方面诗人更是充满忧虑,怕国君昏聩误国,保守落后,政治混乱。
3、结合诗歌内容,概括分析屈原是怎样的一个人?
参考答案:庄重自爱,尊重自我价值。
品德高尚、才能卓著,勤于修能。
崇仰真理。
4、诗歌最主要的表现手法是什么?说说这种手法的表达效果。
◎《离骚》中作者常以“香草”“美人”来比喻自己、贤士和君王,并表达政
治理想,这是《离骚》的一大艺术特色,这种方法也叫“移情法”即不直接说出自己想说的话,而是把它寄寓于某一物上,也就是“移情于物”,这种方法在古典诗词中广泛运用,在政治不清明的时代,借用“移情”,可言难言之语,可抒难抒之情。
例:“颠狂柳絮随风舞,轻薄桃花逐小流”,(出示投影)唐朝杜甫这两句诗借用对柳絮与桃花的描写,表达作者对黑暗现实的不满及自己的政治抱负不能实现的痛苦和愁闷。
四、延展探究
楚都郢失陷之后,屈原悲愤绝望,自沉汨罗江而死。
对屈原的投江举动,你如何看待?
◎不赞同:屈原虽遭楚王放逐但楚国人民并没有抛弃他,他自感面君无望,心中的理想无法实现,便抱石沉江,这其实是文人心理脆弱的表现。
他应坚强地活下来,活着便有希望。
可以理解:作为那个时代的文人,即便他出身贵族,他和君王仍是附庸和主人的关系,他的理想只有在君王赏识并支持下才能实现,他的高洁的节操只有君王帮他力排众议时才能保持,当君王不赏识他,不支持他,他便失去了支撑他的柱石,若不想改节,不想改变自己,那么,他只有走这一条路。
我想屈原走向这条不归路是无奈的,并不是他真心所愿。
◎学生自由阐述,展开辩论。
引导小结:坚定理想和信念,否则,随波逐流,“墙头草随风倒”,人生失去了坐标和方向,肯定也就一事无成。
如果真改变不了环境那就改变自己,毕竟生命高于一切。
转个弯或许又会“柳暗花明又一村”。
五、当堂检测
《史记》中有一段文字对屈原的精妙描绘,古往今来,备注推崇,现选取一段,阅读后,完成后面题目。
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谗谄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故忧愁幽思而作《离骚》。
“离骚”者,犹离忧也。
夫天者,人之始也;父母者,人之本也。
人穷则反本,故劳苦倦极,未尝不呼天也;疾痛惨怛,未尝不呼父母也。
屈平正道直行,竭忠尽智,以事其君,谗人间之,可谓穷矣。
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屈平之作《离骚》,盖自怨生也……上称帝喾,下道齐桓,中述汤、武,以刺世事。
明道德之广崇,治乱之条贯,靡不毕见。
其文约,其辞微,其志洁,其行廉。
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举类迩而见义远。
其志洁,故其称物芳;其行廉,故死而不容自疏。
濯淖污泥之中,蝉蜕于浊秽,以浮游尘埃之外,不获世之滋垢,然泥而不
滓者也。
推此志也,虽与日月争光可也。
——节选自司马迁《史记·屈原贾生列传》(1)解释下列句子加点字含义
①人穷而反本②谗人间之
③靡不毕见④其文约
(2)翻译下列句子
①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
②推此志也,虽与日月争光可也:
(3)作者认为,屈原作《离骚》的原因是什么?
(4)作者认为,屈原不被世人容纳的原因是什么?
答案:
(1)处境困顿离间显现简洁
(2)他所运用的语言小但是它们的意义深远广大;推及这种品志,即使与日月争辉也是可以的。
(3)大王偏听偏信,小人谗言离间,因而忧愁幽思。
(4)屈原志洁行廉,与世俗格格不入,故遭受排挤流放。
六、课后作业
原至于江滨,被发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
渔父见而问之曰:“子非三闾大夫欤?何故而至此?”屈原曰:“举世浑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是以见放。
”渔父曰:“夫圣人者,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
举世浑浊,何不随其流而扬其波?众人皆醉,何不餔其糟而啜其醨?何故怀瑾握瑜而自令见放为?”屈原曰:“吾闻之,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宁赴常流而葬乎江鱼腹中耳,又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温蠖乎?”渔父莞尔而笑,鼓波而去,乃歌曰:“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
”遂去,不复与言。
【小题1】对于“屈原至于江滨,被发行吟泽畔。
颜色憔悴,形容枯槁”的原因,屈原和渔父的看法分别是什么?(6分)
屈原:
渔父:
【小题2】屈原以“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说明(4分)
【小题3】渔父以“沧浪之水”的比喻,说明(4分)
【小题4】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当的两项是()(4分)
A.“颜色”、“形容”都是古今异义
B.“何故”、“是以”两个短语在词序上特点相同
C.“于物”、“见放”中“于”“见”都表被动
D.文中两个“乎”,在意义用法不相同
E、“察察”、“汶汶”、“皓皓”三个叠词,在句中所充当的成分不全相同
答案:
【小题1】举世浑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凝滞于物不能与世推移。
【小题1】人不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稳。
【小题1】人不能凝滞于物,而应与世推移。
【小题1】B、E
答案解析:【小题1】本题考查文言文理解能力。
本文段是屈原与渔父之间的一段对话。
主要是因为渔父看见屈原被发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所以,才引发了他们之间的对话,对话的内容是二人分别对屈原形象的不同看法。
原文说“屈原曰:“举世浑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渔父曰:“夫圣人者,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
”
【小题1】本题考查文言文的理解能力。
原文有“屈原曰:“吾闻之,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这句话译为“人们之中又有谁愿意让洁白的自身,接触到污秽的外物呢?”显然是对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的回答。
【小题1】本题考查文言文的理解能力。
渔父乃歌曰:“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
”意思是说江水如果乾净,可以洗我的帽带;江水如果脏了,可以洗我的脚.清者自清,浊者自浊.水的清浊决定了你是洗帽还是洗脚。
水清意指太平盛世,水浊意指世道浑浊,根据世道决定进退,表明一种超脱世俗名利的潇洒的人生态度。
意思是要屈原与世推移。
【小题1】本题考查对文言文中词语的理解能力。
何故中何是什么的意思,故是原因,意思是什么原因。
是以中是这个,以是因为,译为因为这个原因。
所以,两个词词序不同。
“察察”、“汶汶”充当补语的成分,“皓皓”是充当定语成分。